我在故宮修文物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Ⅰ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160字
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的是一群專職修繕文物的匠師們在故宮修文物的日常。故事講述平靜而溫和,一共三集的紀錄片,大約3個小時就看完了,總覺得意猶未盡,不夠看。
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鍾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綉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等,每一件出現在紀錄片里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作品都凝聚了故宮匠師們的心血。觀眾平時只能遠觀的稀世珍寶,在這里成為這些匠師們每日捧在手心裡打磨的作品。
最讓我觸動的一幕是第一集中,一位修補陶瓷的年輕女孩,踩著自行車在故宮里騎行的場景,她說她最喜歡星期一的故宮博物院,因為星期一閉館,騎行在沒有人的故宮中最為愜意自在。紀錄片旁白講述道:「據說第一次享受這種待遇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這句話一出,心裡莫名的咯噔了一下,穿越百年的故宮,見證了多少歷史人物的遊走,經歷了多少輝煌與落寞的歷史時刻。故宮早已經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種文化的承載。
在這里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宮門層層,阻擋了外界的喧囂,修補匠師們說他們能夠在文物修補中和古人對話,看到上一次修補這件文物的匠師的故事和性格。文物的修補講究的是修舊如舊,殘損的文物需要匠師們的一雙巧手拼接與復原,耐心與藝術想像力缺一不可。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文物的原本風貌,這樣的工匠精神在如今這個有些浮躁的社會里顯得特別珍貴。
一件文物,經歷幾百乃至上千年,早已因為時間而變得斑駁,感謝這些文物修復匠師們,讓我們看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文物原貌,讓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些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珍品。
Ⅱ 我在故宮修文物 用了什麼詞來形容
您是想文這個問題嗎?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王津師傅在看靜態鍾表陳列是,用了什麼詞來形容他的心情?
A.愉快
B.可惜
C.感動
D.心疼
正確答案:D.心疼
Ⅲ 求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鏈接: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由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
Ⅳ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視聽語言
這部紀錄片本身真的是充滿了各種缺點,從拍攝角度到剪輯到配音都不咋地。
可是我還是很喜歡!!!!因為這部紀錄片又下載了一個app,正式的入了紀錄片的大坑。目前跳入了《我從漢朝來》和《園林》。
恩,題外話說完,回到這部片。
這部紀錄片最打動人的,是人,是每一個勤勤懇懇的文物修復者,他們每個人都認真做事,安心生活。這樣子的狀態真的是讓人非常的羨慕。在他們的身上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世事紛擾,歲月一派靜好。這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至少是我的。很多人都希望活得更純粹一些,能夠專注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要為了其他事情費神。而他們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有著共通的氣質,對於時間的都有一種超然。「過幾年」,「也就5、6年」他們對於時間都是如此般的輕描淡寫。而再看看他們的工作似乎又可以理解了,他們經手的是上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在有百年歷史的紫禁城內工作,時間在他們身上變得很是模糊。所以一個個都特別的顯年輕吶。
Ⅳ 我在故宮修文物寫一篇250字的作文應該怎麼寫
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喜歡第三集的一段真實記錄,裱畫的老專家,在裝裱完工後,對不完美處的遺憾;喜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喜歡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後,讓旁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捨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感動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夥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最傳統的技法。贊嘆之前殘破不堪的古瑟,舊貌換了新顏之後的驚艷;絲織品組的陳楊組長,為了職業使命,忍受枯燥,自己親手緙絲,令人稱道。
因為故宮禁煙,有煙癮的王有亮老師傅,坐在乾隆生母寢宮壽康宮的炕上,審視、檢查剛就位的紫檀大櫃,然後畫風一變,忙騎著車,跑到故宮院外抽煙過癮。
還有鍾表修復組、鑲嵌組、青銅組、瓷器組等等,普通、默默無聞而又身懷絕技的專家們,他們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每天觸摸歷史,是一群令人羨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們。
Ⅵ 我在故宮修文物用篆體怎麼寫
我在故宮修文物 大篆(金文):
Ⅶ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內容概括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鍾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綉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第1集
康熙皇帝60大壽時32扇屏風、乾隆皇帝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唐代三彩馬、珍寶館銀器、乾隆生母金發塔等文物紛紛登場。在大半年的時間里,青銅組的王有亮師徒、陶瓷組的王五勝和兩個80後年輕人、鍾表組的王津師徒將分別修復手中的珍寶,以趕上展覽進度,而他們在宮牆內外嬉笑怒罵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現。
第2集
中國人對木頭有著極為特殊的情感。幾千年下來,中國人一直在用遠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頭建造家園。生活在樹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棲身從木開始,用木頭造紙,用木頭刻版印刷,栽種、培養、雕琢一個個可造之材,木雕佛像,看上去更是多了一份蘊含生命的親切。
第3集
一幅已有250年壽命的古畫,沒有作者落款,沒有畫面內容介紹,也沒有確切創作時間,在此之前,它從來沒有與公眾見面過。連它的名字,在修復時也還沒有定下來。經過故宮專家考證,它畫的是乾隆皇帝給他母親崇慶皇太後過80大壽時,現場祝壽的實景。這幅古畫,原本非常的殘破,絹面有缺損、斷裂,還有霉跡。書畫組的科長楊澤華和同事們剛剛把它修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