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西洲英語怎麼翻譯

西洲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時間: 2021-11-04 21:49:07

⑴ 南極洲用英語怎麼說

南極洲的英文:Antarctica

Antarctica 讀法 英[æn'tɑːktɪkə]美[æn'tɑrktɪkə]

作名詞的意思是:南極洲

短語:

1、Antarctica Hostel南極物語旅館

2、Antarctica Land陸地篇

例句:

This includes mountain glaciers, ice sheets covering West Antarctica and Greenland, and Arctic sea ice.

這包括山嶽冰川、覆蓋南極洲西部和格陵蘭的冰原以及北冰洋的海冰。

(1)西洲英語怎麼翻譯擴展閱讀

Antarctica的近義詞:Oceania

Oceania 讀法 英[,əʊsɪ'ɑːnɪə; -ʃɪ-]美[,oʃɪ'ænɪə]

作名詞的意思是:大洋洲

短語:

1、FIBA Oceania大洋洲籃球協會

2、oceania tropikalna熱帶大洋州

例句:

Their habits of running away together, and thinking against the Party in the far-off land of Oceania, are noticed by the Thought Police.

他們一起逃跑的習性以及在思想上對於遠在大洋洲的黨派的反對引起了思想警察的注意。

⑵ 求大神翻譯西洲曲的英文版,麻煩了!!!!

奔波狗狗一天喲哥哥與法國

⑶ 亞特蘭蒂斯是大西洋的英語讀音(Atlantic)的音譯嗎

亞特蘭蒂斯並不是大西洋Atlantic的音譯,但是它的英文Atlantis確實和Atlantic有緊密聯系,都是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名字Atlas,這點從有些翻譯也把亞特蘭蒂斯翻譯為大西洋洲或者大西洲也能看出來。在傳說里,亞特蘭蒂斯就是大西洋上的一片陸地,後來沉入海中。

⑷ 雅特蘭第斯的英文怎麼說

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ς),又譯阿特蘭蒂斯,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眾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第四代人類,即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在梵蒂岡圖書館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跡,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著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個多世紀以來,秘魯小城伊卡的居民們在城郊發現了一些被稱之為「伊卡黑石」的東西。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頭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達100公斤。令人費解的是,在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種神秘的畫面:有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在做心臟手術;有的畫面是表現他們用望遠鏡遙望星空的情景;還有的畫面是他們騎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遊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乘坐著一些古怪的飛行器遨遊太空。秘魯共和國學者哈·卡勃雷爾收藏了大量雕有這種神秘畫面的「伊卡黑石」,對其進行了分類,拍了照,並對其進行仔細研究後寫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書。他收藏了大約2.5萬枚這樣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畫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雖然顯得粗糙,但畫意明白易懂。有些畫面很像是地球的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圖,在這些刻出的地圖上,不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陸,還有像雷米利亞、亞特蘭蒂斯等這樣一些早已盪然無存的大陸,而且這些大陸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在傳說中它們在幾百萬年前所處的地理位置上。這些「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除地圖外,還發現有騎著史前大象和多趾馬的人的形象,這種多趾馬則是現代馬最遠的祖先;還發現有這樣的畫面:騎者坐在一些巨大動物的脊背上,這些動物長著類似長頸鹿一樣的頭和脖子,它們的身體很像駱駝,這些巨大的古代動物早已在幾百萬年前就滅絕了。此外,還有一些人正在獵殺恐龍的場面。

考古學家認為,這些表現純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畫是按一定的嚴格順序排列的。它們以一個獨特的、大自然科學「圖書館」的風貌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它們成為了地球上某一個偉大而古老的超級文明昔日輝煌的歷史見證。

亞特蘭蒂斯傳說

傳說中,創建亞特蘭蒂斯王國的是海神波賽冬(Poseidon)。在一個小島上,有位父母雙亡的少女,波賽冬娶了這位少女並生了五對雙胞胎,於是波賽冬將整座島劃分為十個區,分別讓給十個兒子來統治,並以長子為最高統治者。因為這個長子叫做「亞特拉斯」(Atlas),因此稱該國為「亞特蘭蒂斯」王國。

大陸中央的衛城中,有獻給波賽冬和其妻的廟宇及祭祀波賽冬的神殿,這個神殿內部以金、銀、黃銅和象牙裝飾著。亞特蘭蒂斯的海岸設有造船廠,船塢內擠滿著三段槳的軍艦,碼頭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亞特蘭蒂斯王國十分富強,除了島嶼本身物產豐富外,來自埃及、敘利亞等地中海國家的貢品也不斷。

十位國王分別在自己的領土握有絕對的權力,各自採行不同的國家組織,彼此間為了保持溝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賽冬神殿齊聚一堂,討論彼此的關系及其統治權力,當協議成立後就割斷飼於波賽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賽冬神殿的柱子上寫下決議條文,以增添決議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性。

十位國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國家也都很富強。不幸的是,這些國家不久以後便開始出現腐化現象。眾神之首宙斯為懲罰人們的墮落,引發地震和洪水,亞特蘭蒂斯王國便在一天一夜中沒入海底。

亞特蘭蒂斯文明

在亞特蘭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學成就就是能源系統。

凱西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詳盡的催眠透視記錄。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六面體(橫斷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將其轉變為能源。它被設置在波塞迪亞(亞特蘭提斯的首都)太陽宮的中央能源所內,創造出20世紀人類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將它集中、增強,以不可直視的強光向世界傳播。

亞特蘭蒂斯人不只有將那光線發展成動力能源的文明,同時他們也能使人體再生及返老還童,這一切致使亞特蘭蒂斯人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生活於那個天堂里。

而這超文明卻在公元前16000年時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歐石為中心的能源系統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巨大的大陸就陸沉了,只剩下遷移到別處的人們,而亞特蘭蒂斯人則消失了。可是,亞特蘭蒂斯並非真的就此消失,因為這個大陸承擔著不可思議的命運。凱西的催眠透視如此預言:「亞特蘭蒂斯被水淹沒的地域,是在佛羅里達外海比米尼島附近,人們將會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積的泥沙下發現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羅里達比米尼島的附近,將重新浮出亞特蘭提斯,它的一部分會在1968年至1969年之間被發現」——凱西在1940年時做下的此預言,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過,就在1968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兩座石造建築。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跡。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大理石圓柱。自此以後,海底部分開始隆起,凱西的預言似乎開始實現了。

海神的傳說

沒有任何事情能像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那樣長久地挑起人們的幻想。

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次將此大陸向外介紹以來,人類就被那謎樣的大陸所迷住了。

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描繪了亞特蘭蒂斯的全貌。柏拉圖將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賢人之一梭從埃及祭司那裡所聽到之事寫成了故事介紹給世人。

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說,亞特蘭提斯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神話中海神波塞頓的廣大島嶼。這座島嶼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頓的5對雙生子共同統治。而長子亞特蘭斯,當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為王中之王了。而這座島嶼也以第一代國王亞特蘭斯之名,被稱為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島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積則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至於其強大的權力則並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而是遠達歐洲、非洲及美洲。

亞特蘭蒂斯在其特有的體制下保持著繁榮與富裕,且居住於此的人民也很溫和、賢明,不會沉溺於巨富,凡事以德為尊。可是,隨著時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漸淡薄,終於有一天,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他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提斯進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擊退亞特蘭提斯軍,保衛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卻立即發生了。

因為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下,而亞特蘭蒂斯島也沉沒於海中,從地上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圖做此記述以後,理想之都亞特蘭蒂斯就成了眾人所嚮往之地。尤其是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圖所記述之事的可信度。因為在「真正的海」的對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陸」。許多進入美洲大陸探險的探險家認為,在那裡所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預言與埃德加·凱西的預言有些細節非常一致,但也有相異之處。特別是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有很明顯的不同。柏拉圖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在「一日及悲慘的一夜」發生的;而凱西卻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經過前後三次(從時間上來說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間)大激變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時發生了最初的異變。雖失去了大陸的一部分,但還持續著亞特蘭蒂斯的繁榮文明。接著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發生的第二次異變。這時大陸被分成數座巨島,人民紛紛遠走他鄉。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異變發生了。以超文明為譽的亞特蘭蒂斯,終於經不起如此大的激變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變後的移民及逃過最後異變大難的亞特蘭蒂斯人,卻廣布在世界各地。亞特蘭蒂斯超文明的遺產渡過了遠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的興盛。

大西國的地理位置之爭

前面說過,大西國,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是一塊島嶼。最先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柏拉圖對它的敘述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句話:

在昔日被人稱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間,橫展著一塊陸地,叫做亞特蘭蒂斯。它由一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亞特蘭蒂斯人把首都設在陸地的東南海岸波塞多尼亞,那裡有為該國締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宮、壯麗的建築物。

從柏拉圖以後,有關大西國的書數以千計,其中大部分純屬空論。不過,有一些書籍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正的科學發現使大西國這塊消失了的陸地逐漸擺脫了神話的色彩,成了歷史中更引人入勝的事實。

立志探索大西國奧秘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1675年,瑞典人魯布德克認為這個被水淹沒的陸地就在他的國家裡。另有一些人說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國人博克認為南非一帶是大西國的地方,而法國人德利爾·德薩爾則提出高加索就是從前的大西國。後來,177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成為巴黎市長的巴伊曾斷言,大西國在現在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1855年,雅克布·克魯格自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說大西國就是北美洲。然而這種觀點遭到貝利烏的反對,後者在1874年發表的著作《大西國人》中說,大西國這塊陸地的位置應該在目前的北非這個地方。他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於1893年被德國人克內泰爾多次援引,並得到了他的發展。後來,這一觀點還啟發了皮埃爾·伯努瓦,給了他寫出《大西國》這部著名小說的靈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說得更為確切,說大西國就在突尼西亞的鹽湖地帶。他的說法博得了阿爾貝特·赫爾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說,博查特的假設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說,大西國不在別的什麼地方,就是希臘共和國!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大西國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爾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還說在南太平洋……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跡。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里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跡。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跡,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為如下幾處。

塞普勒斯說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特·薩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並以柏拉圖的描述作為其研究的主要依據。

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索」,當中45個線索顯示它位於塞普勒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塞普勒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城。

他的理論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時曾發生「洪水大災難」,令到地中海於現時直布羅陀海峽的地方連接大西洋。這個說法同柏拉圖說有個大洪水「吞沒」阿特蘭蒂斯島,以及聖經大洪水的說法相符合。其中,人們猜測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築源於亞特蘭蒂斯,是亞特蘭蒂斯毀滅後,亞特蘭蒂斯人將此文明傳播於世界的。

克里特說

另一個說法,認為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直布羅陀說

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科林那·吉亞德(Collina-Girard)認為柏拉圖在書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帶。

科林那研究了人類於19000年以前從歐洲向北非移民的歷史,認為在亞特蘭蒂斯大陸存在的時期,直布羅陀海峽有高於海平面的陸地存在,而亞特蘭蒂斯大陸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Andalusia)與摩洛哥之間。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跡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設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 公里處,那裡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 米深水中采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面 ;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里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里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比米尼大牆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裡。後者原籍為俄國,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驚,因為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 。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旋搜尋。

在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厘米厚的「牆」,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這道「牆」,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對比米尼島寫過一部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為「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 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 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後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起了個名字:「比米尼大牆」。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於《另一個世界》雜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牆時寫道:「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么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餘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築物。」

後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跡。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秘魯共和國的史前遺跡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 石城牆十分相像。

今天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 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 ,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萊納群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賓士在平坦的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證明,這里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大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大陸以及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這就產生了 一個疑問:12000年前,難道人類文明就如此發達了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學者和探索者們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即亞特蘭蒂斯。

的確,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很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該是多麼發達。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 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大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⑸ 加州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英語怎麼說

加州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英文翻譯_
Is California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USA?

⑹ 把西洲曲翻譯成愛情故事

翻譯:
譯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戴著翠綠釵鈿的她。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門採摘紅蓮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採摘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人頭。
低下頭撥弄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清。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蓮子熟得紅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只能)抬頭看著天上的飛鳥。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鳥兒,走上青色的樓台遙望郎君。
樓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欄桿邊上。
欄桿有十二個彎曲,(女孩)垂下的雙手像玉一樣明潤。
捲起簾子天顯得更高,海水盪漾空顯出一片深綠。
海水像夢一般地悠悠然,你憂愁我也憂愁。
南風知道我的情意,把夢吹拂到西洲(與她相聚)。

故事自己想!

⑺ 西洲曲及翻譯

西洲曲 南朝樂府民歌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西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鍾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 一、心思巧藏,以動作展現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喚起對過去西洲梅下相會的回憶,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於是穿上了「杏子紅」的「單衫」,梳起了「鴉雛色」的頭發。一折、一穿、一梳,動作看似隨意,卻展現出痴心女子對愛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詩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寫出少女沉浸於憶念、相思中。風吹葉落,她誤以為情人足音,乃「門中露翠鈿」,從門縫中探出頭等候情人的到來。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懷。但情人依舊是無影無蹤,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為了掩過鄰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門去采蓮。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覺,受窘為難的心態,一起湧向心頭。這種含羞的姿態,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飾的動作,描繪的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於平常的動作中,巧妙地刻畫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對愛情胸懷一顆赤誠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時歌》)這些詩句是托月寄情,而這一作品則是托「梅」托「蓮」來表達相思。「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達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興。「蓮花」、「蓮子」、「蓮心」,由外而內「徹底紅」。「蓮心」即「憐心」,「徹底紅」即紅得透徹,喻愛情的赤誠堅貞,語意雙關。「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雁可傳情,然而,「鴻飛滿西洲」,卻沒有傳來情人的音訊,極寫相思之深:「海水夢悠悠」,「海水」「悠悠」,喻終年的相思沒有窮盡,托物寄情。 詩歌善於以眼前的尋常之物,或起興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語意雙關。婉轉傾吐真情,耐人尋味。 三、時節變遷,巧用民間詞語。 早春時節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單衫」,仲夏之時「伯勞飛」,於初秋「采紅蓮」,值仲秋「弄蓮子」,到深秋「望飛鴻」。詩中巧妙地運用民間豐富的詞語,表明了季節的變換,條理井然,時序漸進。女子相思懷念的深情,娓娓動聽地敘述在詩的字里行間。 四、蟬聯而下,巧「接字」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真勾連。「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全詩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絕。 〖西洲〗地名,未詳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紀念的地方。 〖下〗落。落梅時節是本詩中男女共同紀念的時節。 〖鴉雛色〗形容頭發烏黑發亮。鴉雛,小鴉。 〖伯勞〗鳴禽,仲夏始鳴。 〖翠鈿〗用翠玉做成或鑲嵌的首飾。 〖蓮心〗和「憐心」雙關,就是相愛之心。 〖蓮子〗諧音「憐子」,就是「愛你」的意思。 〖徹底紅〗就是紅得通透底里。 〖望飛鴻〗有望書信的意思,古人有鴻雁傳書的傳說。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此二句似倒裝。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藍天像大海,風吹簾動,隔簾見天便覺似海水盪漾。一說這里把江稱為海,「海水」即指江水。 〖悠悠〗渺遠。天海遼廓無邊,所以說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夢的「悠悠」。 〖君〗指住在江北的愛人。 《西洲曲》,南朝樂府民歌名,最早著錄於徐陵所編《玉台新詠》。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潛稱其「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古詩源》卷十二),陳祚明則謂之「言情之絕唱」(《采菽堂古詩選》)。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鍾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 《西洲曲》藝術魅力自不容置疑。但與一般南朝樂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極為難解,研究者甚至稱之為南朝文學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西洲曲》的語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質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難解並不在字詞的生僻、晦澀,而是整首詩的詩意難以得到一個貫通全篇的暢達的解釋。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詩歌所涉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都有幽暗不明之處,難以得到一個一致的解釋。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戴著翠綠釵鈿的她。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門採摘紅蓮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採摘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人頭。 低下頭撥弄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清。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蓮子熟得紅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只能)抬頭看著天上的飛鳥。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鳥兒,走上青色的樓台遙望郎君。 樓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欄桿邊上。 欄桿有十二個彎曲,(女孩)垂下的雙手像玉一樣明潤。 捲起簾子天顯得更高,海水盪漾空顯出一片深綠。 海水像夢一般地悠悠然,你憂愁我也憂愁。 南風知道我的情意,把夢吹拂到西洲(與她相聚)。 《西洲曲》虛實相生,語意雙關,表達另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何愛情的純潔。又由於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故被視為處於濁世而仍保持氣節的高潔之士的象徵。 還有人認為《西洲曲》其實質是隱喻性愛歡會的。只要我們把這幾句恢復到原詩的整體文本中去理解,就會看到它的原始意義。詩的上半部分寫女子回憶在西洲的歡會,下半部分寫女子對情人的無盡思念。「蓮子」是隱喻雙關——「憐子」。 采蓮是一種文化儀式,一種愛情風俗,這在漢樂府民歌《江南》中表現得更徹底。「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聞一多解釋說魚和蓮「是隱語的一種」,隱語「是借另一事物把本來可以說得明白的說的不明白點」; 「這里是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等於說男與女戲」魚和蓮戲是男與女戲的象徵。這是一種戀愛的舞蹈,它是原始繁殖儀式的變形。在原始時代,是由巫來模擬神的神聖婚姻和神聖繁殖的,到後來就由其他事物來替代象徵了。人們之所以以魚來喻男,就是因為魚有巨大繁殖力;而人們之所以又以蓮喻女,就是因為蓮的花形似女陰,蓮蓬的產籽似女性的生產,蓮的形體又如女性的形體的美。因而,以蓮喻女在中國形成了一種悠遠的文化傳統。蓮的原始意象即原型是位生殖女神,只是到後來,人們不再強調它的繁殖意義,而只注重它的美的意義,蓮也就成了美女的象徵。

⑻ 翻譯《西洲曲》

譯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戴著翠綠釵鈿的她。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門採摘紅蓮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採摘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人頭。
低下頭撥弄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清。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蓮子熟得紅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只能)抬頭看著天上的飛鳥。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鳥兒,走上青色的樓台遙望郎君。
樓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欄桿邊上。
欄桿有十二個彎曲,(女孩)垂下的雙手像玉一樣明潤。
捲起簾子天顯得更高,海水盪漾空顯出一片深綠。
海水像夢一般地悠悠然,你憂愁我也憂愁。
南風知道我的情意,把夢吹拂到西洲(與她相聚)。

⑼ 西洲曲的全文翻譯及賞析

譯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

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抬頭望向天上的鴻雁。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台遙望郎君。

樓台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

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

捲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盪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綠。

如海水像夢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憂愁我也憂愁啊。

南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把我的夢吹到西洲(與她相聚)。

《西州曲》的故事,溫婉纏綿而又雲淡風清,沒有「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般的炙烈與決絕,然而卻能觸動人心底最溫柔的那根弦。「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州」。多麼質朴平淡的字眼,卻是全詩感情凝結的高潮,滿心思念盡在此處,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西洲曲》在藝術上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於在動態中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門中露翠鈿」一句,生動形象地通過動作表達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蓮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它集中筆墨描寫主人公的含情姿態,借物抒情,通過「采蓮」「弄蓮」「置蓮」三個動作,極有層次地寫出人物感情的變化,動作心理描寫細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疊字和頂真的運用。「開門迎郎」場景中,四個「門」字的疊用,強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來,而不時從門縫向外張望的焦慮心情。「出門采蓮」場景中,又連用七個「蓮」字,著意渲染女子纏綿的情思。而頂真的運用使得句子靈活生動,朗朗上口。

第三是雙關隱語的運用。雙關隱語,是南朝樂府民歌中一個顯明的特徵,它在詩經時代的民歌和漢魏樂府民歌中很少見。一說「蓮」與「憐」字諧音雙關,而「憐」又是「愛」的意思,隱語極言女子對情人的愛戀。

同時,「蓮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純潔,而「蓮心徹底紅」是說感情的濃烈。這些雙關隱語的運用使詩歌顯得含蓄多情。

(9)西洲英語怎麼翻譯擴展閱讀:

原文: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樂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寫作時間和背景沒有定論,一說是產生於梁代的民歌,收入當時樂府詩集,另一說是江淹所作,為徐陵《玉台新詠》所記載。還有一說在明清人編寫的古詩選本里,又或作「晉辭」,或以為是梁武帝蕭衍所作。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針勾連,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絕。「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詩篇在寫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後,插敘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麗的容貌,即「單衫杏子紅(黃),雙鬢鴉雛色」,這可以說是一種體察入微的心理描繪或烘托。本來,「西洲在何處」的交代緊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邏輯;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歸來的希望,下文所謂「開門郎不至」正說明了這一希望的存在。

正因有這個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後,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裝束和姿容,所謂「女為悅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門外了呢?所以這兩句正絕妙地刻畫出女主入公此時的心理活動,而不只是對其裝束的簡單交代。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現出此女子對其掛懷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牽夢繞,正因其為情郎所在地。所謂「兩槳橋頭渡」,一般釋為劃兩下槳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實這是誤解。

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樂》二首,其一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所謂「兩槳」,指的就是船的兩個槳;在《西洲曲》中,藉以指船。其意是說,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過江,此亦正說明西洲在江北。

以上六句所描繪的乃是一個靜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則與下文正好貫通。

熱點內容
沒有的事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9-13 05:05:14 瀏覽:21
你想做哪種工作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4:56:02 瀏覽:242
window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4:55:11 瀏覽:733
拍圖直接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4:54:37 瀏覽:943
我們現在可以走了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4:39:11 瀏覽:368
大學哪個專業不學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4:29:07 瀏覽:240
不我們不喜歡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4:04:28 瀏覽:679
喜歡不喜歡的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3:58:24 瀏覽:775
翻譯上文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3:57:44 瀏覽:141
你是我的朋友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3:53:00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