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和中文的翻譯是怎麼來的
1. 中文和英文翻譯是怎麼樣的
這樣博學善思復的問題,確實制挺有意思哦!
第一類,兩個字前後調換,一起基本一樣,在英語中也基本就是一個詞或能表達該意思的短語。比如——
代替——替代
repace/in place of/take the place of
找尋——尋找
search/look for/in search of
合適——適合
fit/suit/match/go with / be suitable
第二類
這屬於語境變化,表達意思不同的語言形式。翻譯出來,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准確翻譯。一般需要意譯處理,不是字面直譯。
If you have come earlier while I am on the way,you have to wait there.
2 If I have been there while you are
nowhere, you have to face the music.
2. 為什麼英語翻譯過來跟中文不同,為什麼英語翻譯有些要倒過來
英語翻譯過來與中文不同、英語翻譯有些要倒過來原因在於:語法、語言環境和使用習慣不同,也受文化差別影響。
最常見的倒裝句式:
一、全部倒裝
在全部倒裝的句子中,要把整個謂語放在主語的前面去而構成倒裝語序。
1、當there等副詞在句首,且謂語是come等動詞時,句子一般要全部倒裝。其意義在於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這類句子的主語是代詞,則不用寫成倒裝句。如:
Now, here goes the story.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2、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副詞或介詞短語放到句首,該句要用全部倒裝。如:
High up into the sky went the kite.
風箏高高地飛向天空。
二、部分倒裝
在部分倒裝的句子中,只把謂語的一部分(如情態動詞、助動詞、或是系動詞be)放到主語的前面去,構成倒裝語序。
1、為了避免句子部分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常用「so + be動詞(助動詞、情態動詞)+主語」或「neither / nor + be動詞(助動詞、情態動詞)+主語」的倒裝句式。
其中第一個句式表示「與前面所述的肯定情況相同」, 第二個句式表示「與前面所述的否定情況相同」。如:
His brother is a college student; so is mine.
他弟弟是大學生,我弟弟也是。
2、具有否定意義的詞或短語置於句首時,除否定詞修飾主語外,句子一般要寫成部分倒裝句。
Hardly had she sat down when she heard someone knocking at the door.
她還沒來得及坐下來,就聽見有人敲門。
3、當so...that, such...that中的so...和such...放在句首時,句子一般要倒裝。如:
So serious was the situation that everybody faced a test.
形勢如此地嚴峻,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場考驗。
4、only修飾的狀語放到句首,主句要形成部分倒裝。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想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2)英語和中文的翻譯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在現實的語言實踐中,由於語法結構的要求,或是由於修辭的需要,往往要改變句子的自然語序,把一些本應置於主語之後的句子成分提到主語之前。
我們稱這種語序的變化為「倒裝語序」這樣的倒裝語序可能使句子的內在含義產生細微的、甚至明顯的改變。
倒裝句一直是英語學習中一個難點和痛點,倒裝句的原理就是把想強調的句子部分提到句首。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
3. 有誰知道英語和中文是怎麼樣互相翻譯過來的啊~!~
這個說簡單,也很簡單;說復雜也很復雜。
英語和漢語學的都不錯的話,那你就翻譯的就肯定不會錯的,不過,當我們在一個特殊的文化傳播部門的話,你的發言權將很具有權威性。
4. 英語和漢語最初是怎樣翻譯的呢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節目,大概就是清末時期,那些人會學英文,就是用中文標版注權讀法,傳說中的死記硬背吧。我猜想最開始語言是不互通的,但是當一個人去到另一個環境中,即使最開始聽不懂,也能意會一些東西吧,久而久之,就懂了,畢竟語言不是最重要的,啞巴光比劃也能互相交流啊。然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人會總結吧,一個人總結,幾個人總結,匯總匯總就成翻譯了。
5. 英語最初是如何被翻譯成中文的
盲人摸象瞎子過河一樣,融入當地人地生活,用世界通用的語言肢體語言去交流,親自去體會每一個單詞的含義,凡是語言就存在著共同之處。久而久之,每個英語單詞就有確切的中文字與之對應了。
6. 英文最初是怎樣與中文互譯的
是通過一個地方,如西方國家的人來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後學會了基本的語言,再繼續深入研究的
7. 有誰知道英語和中文是怎麼樣互相翻譯過來的啊~
打手勢呀,肢體語言 最早都是這樣的
最早大家都不懂 對方語言的時候 洋人指著太陽 說
SUN 於是我們就明白了 哦 太陽就是SUN
經過千百年的積累 各民族都有了一些懂外語的人 就可以像今天這樣由老師傳遞知識了……
8. 最初英語是如何翻譯成中文的
就象小孩開始學說話一樣,剛開始他們什麼也不知道,只是跟著大人學,知道 了哪個詞代表哪個意思.不同國家的人剛開始的時候肯定也是這樣慢慢熟悉對方的語言,並加以總結,並告知後人,然後我們才有了各種的翻譯.
按照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專家顧長聲的說法,《聖經》在中國的翻譯最早可推至唐朝(618-907)。公元635年,有國外傳教士抵達當時中國的首都西安傳教譯經,並有一部份《聖經》譯本出版與流傳,但並非全譯,譯本也已失傳。好象這就是最早的翻譯了。是人家老外翻的。!~
http://..com/question/36367871.html?si=2
以上都是網上參考的資料。事實上我也認為最早是由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和其他外國人學習了中文,再將他們本國的知識和生活用語翻譯過來的,只是現在很多譯法已經不為我們所用而已。
另外就是我國近代對外派遣很多留學生,他們到了西方,就像新生兒童學習一門新語言一樣學習了英語,然後對照漢語的內容,就翻譯過來了!
9. 英文是怎樣翻譯成中文的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壓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生意)的近似漢語讀音,後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於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范、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範。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中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徵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系」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於「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旱樹
滿意請採納
10. 中文與英語之間究竟是怎麼翻譯的
要做到你說的那樣應該不容易吧。漢語的確是博大精深了。這種把文言文翻譯成英文,一般都是意譯的,而不是直譯。漢語當中的文言文字,一個字包含的意義在英文中不一定是有的,所以意譯的話,老外才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