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苄烷銨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⑴ 季銨鹽有什麼用
作用:
包括:農業殺菌劑、公共場所殺菌消毒、循環水殺菌滅藻劑、水產養殖殺菌消毒劑、醫療殺菌消毒劑、畜禽舍消毒劑、赤潮殺滅劑、藍藻殺滅劑等殺菌消毒領域。特別是Gemini季銨鹽殺菌效果突出,綜合成本低。
柔軟、抗靜電劑
主要用於紡織印染行業,此類柔軟劑且有優異的柔軟、抗靜電、殺菌、抗黃變性能。用量少,效果好,配製方便,配伍性好,具有極高的性價比。
絮凝劑、破乳劑
廣泛用於水處理行業,作為一種無機絮凝劑增效劑用的季銨鹽。
鑽井液、VES壓裂液、減阻劑、增稠劑
Gemin粘彈性表面活性劑主要用於石油化工行業,是一種新型的研究開發趨勢。
陰離子增效劑
超支化吉米奇季銨鹽打破了傳統陰離子不能與陽離子兼溶的理論學說。這類產品不但能與陰離子兼溶,並且還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廣泛用於陰離子增效劑。三、季銨鹽產品發展的前景
季銨鹽類產品一直沿著綠色環保、易生物降解、不含APEO、甲醛等危害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方向發展。隨著公共意識的提高,環保質量的要求,此類產品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是未來表面活性劑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⑵ 化學灼傷怎麼辦
化學灼傷的處理原則如下:
1、迅速脫去或剪去污染的衣服,創面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或自來水沖洗,沖洗時間一般為20~30分鍾,以充分去除及稀釋化學物質,阻止化學物質繼續損傷皮膚和經皮膚吸收。
2、頭面部化學灼傷時要注意眼、鼻、耳、口腔的情況,如發生眼灼傷,先徹底沖洗。
3、皮膚接觸熱的化學物質發生灼傷時,由於真皮的破壞及局部充血等原因,毒物很容易被吸收,特別是原可通過皮膚吸收且灼傷面積較大時,吸收更快,可在10分鍾內引起全身中毒。
4、灼傷創面污染嚴重,或Ⅱ度灼傷面積在5%以上者,按常規使用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需皮試),抗感染應選用抗生素。
(2)氯化苄烷銨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擴展閱讀
化學灼傷的損害程度,與化學品的性質、劑量、濃度、物理狀態(固態、液態、氣態)、接觸時間和接觸面積的大小,以及當時急救措施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化學物質對局部的損傷作用,主要是細胞脫水和蛋白質變性,有的產熱而加重燒傷。
化學灼傷不同於一般的熱力灼傷,化學灼傷的致傷因子與皮膚接觸時間往往較熱燒傷的長,因此某些化學灼傷可以是局部很深的進行性損害,甚至通過創面等途徑的吸收,導致全身各臟器的損害。
⑶ 哪種眼葯水對緩解眼睛疲勞效果比較好呢
這是電子產品的藍光輻射,導致的近視眼疲勞度加重。
一般最好是要減少看電子產品的時間,還有就是糾正不好的用眼習慣,注意眼部的衛生,另外最好是配合口服樂睛藍莓葉黃素,補充眼睛的營養,從根本上控制或者改善眼睛的視力。
⑷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的合成方法
經溴化製得溴代十二烷,再加二甲胺化生成十二烷基二甲基胺(叔胺),取十二烷基二甲胺213份,在不超過100~110度溫度下投加氯化苄126.5份,在120度加熱2h可得到淡黃色粘稠液體,然後冷卻成固體。
因該工藝回收使用溴氫酸和二甲胺,所以無三廢。此工藝特點是反應溫度較低,時間短,收率高(90%以上)。 試樣的顏色與標准鉑-鑽比色液的顏色目測比較,並以Hazen(鉑-鈷)顏色單位表示結果。Hazen(鉑-鈷)顏色單位即:每升溶液含1mg鉑(以氯鉑酸計)及2mg六水合氯化鈷溶液顏色。
⑸ 急!小牡丹鸚鵡拉稀、嘔吐、炸毛,是什麼病
首先,先排除你的一個顧慮,就是它的並不會傳染給你,但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衛生,接觸它的前後都要洗手.
然後,再來說說它的病,樓上說的鸚鵡熱 ,不是沒有可能,鸚鵡熱的典型特徵包括:眼和鼻有膿性分泌物,和精神委頓,不食,拉稀等症狀.
鸚鵡熱是常見的疾病,而且傳染,主要病原體是衣原體病毒.上面提到洗手的事,就是要預防它,如果沒洗有不在意的摸了私密處,容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的一種,(哈哈!聳人聽聞了!)不過要小心.
好啦,再來介紹鸚鵡熱(實話實說,摘錄的,但不是現在從網上弄的,是我電腦里存了很長時間的,我學習過的東西):
衣原體病又稱鳥疫、鸚鵡熱。
[病原]
病原為鸚鵡熱衣原體。衣原體對高溫的抵抗力不強,55℃經5分鍾、37℃經48小時即被滅活,日光照射下最多存活6天,在水中最多存活17天。本衣原體對酸和鹼的敏感性較低,但易被季銨化合物和脂溶劑等滅活,一般消毒葯如氯化苄烷銨碘酊溶液、70%酒精、3%過氧化氫可在數分鍾內破壞其感染性。
[流行病學]
鸚鵡熱衣原體對各種鳥均有致病性,以鸚鵡、鴿子為易感。病鳥和帶菌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可由污染的塵埃和散在空氣中的液滴經呼吸道或眼結膜感染,蟎等吸血昆蟲也可傳染。由於人也可被傳染,因此要注意自身保護。
[症狀]
由於衣原體毒力強弱不同,病鳥的臨床表現很不一樣,鸚鵡、鴿子等可呈顯性感染。患病鸚鵡精神委頓,不食,眼和鼻有膿性分泌物,拉稀,後期脫水、消瘦。幼齡鸚鵡常歸於死亡,成年鸚鵡則可康復,並長期帶菌。病鴿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厭食,拉稀,成鴿多數可康復而成為帶菌者。
[防治]
①控制傳染源,引進的新鳥先要了解當地是否有衣原體病存在,隔離觀察2周後方可入群。
②病鳥糞便、墊料、羽毛要認真處理,籠具應嚴密消毒,消滅吸血昆蟲,嚴防此病傳播。
③可用四環素(包括金黴素、土黴素、紅黴素)治療,氯黴素有毒性不能用。治療量每公斤飼料2~4克,但對隱性感染者效果不大。治療應在嚴格的隔離條件下進行,數量少時應考慮淘汰病鳥。
④喂「鳥樂」4號5~7天,每天1克。
⑤喂「增年」6號膠囊效果較好。
不過,樓上說的維生素A缺乏症,可能性小,一般我們喂的飼料不會造成這些.
由於個體差異的問題,很多鳥的感冒和拉稀症也有類似你說的症狀,你的鳥也可能只是簡單的感冒和拉稀,但是治療鸚鵡熱的要也同樣治療這兩種病,因此,我建議你按照鸚鵡熱的方向下葯.
不用擔心,會治好的.
⑹ 虎皮鸚鵡拉稀怎麼治
一般來說,虎皮鸚鵡的生命力很頑強,輕易不會生病,但是由於籠養環境、餵食情況等的差異,偶爾也會出現拉稀的情況。
虎皮鸚鵡如果是因為著涼、消化不良而出現了拉稀的現象時,可以給它做好保暖,並喂點益生菌和土黴素,就能緩解虎皮鸚鵡拉稀的現象。
虎皮鸚鵡如果是因為吃了變質的食物,而出現腸炎的現象,就需要在平常餵食的時候,將它的食具清理干凈,並喂它一點葡萄糖和痢特靈進行治療,腸炎的表現症狀為精神萎靡不振,常作排便狀,糞便粘稠並會粘在肛門附近。
另外,虎皮鸚鵡吃了太多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也會出現拉稀的現象,像這種情況最好不要一開始就給它喂葯,可以適當的減少它的飲水就能緩解。
總之,虎皮鸚鵡日常養護時,要注意環境衛生,注意保溫不要有大溫差,不要被冷風直接吹到,可以曬曬太陽但不能陽光直射,不要吹低溫空調,不要強迫洗澡,再就是餵食要注意適量。
⑺ 常見的動物疾病
動物常見疾病的防治
一、衣原體病
衣原體病是一種能由禽類傳染給人的疾病,又稱鳥疫、鸚鵡熱。
病原:病原為鸚鵡熱衣原體。衣原體對高溫的抵抗力不強,55℃經5分鍾、37℃經48小時即被滅活。日光照射下最多存活6天,在水中最多存活17天。本衣原體對酸和鹼的敏感性較低,但易被季銨化合物和脂溶劑等滅活。一般消毒葯如氯化苄烷銨碘酊溶液、70%灑精、3%過氧化氫可在數分鍾內破壞其感染性。本病原對煤酚類化合物和石灰具有抵抗力。
流行病學:鸚鵡熱衣原體對各種鳥均有致病性,鸚鵡、鴿子最具有易感性。病鳥和帶菌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可由污染的塵埃和散在空氣中的液滴經呼吸道或眼結膜感染,蟎等吸血昆蟲也可傳染。由於人也可被傳染,因此 要注意自身的保護。
症狀:由於衣原體毒力強弱不同,病鳥的臨床表現也不一樣。鸚鵡、鴿子等可呈顯性感染。患病鸚鵡精神委頓,不食,眼和鼻有膿性分泌物,拉稀,後期脫水、消瘦。幼齡鸚鵡常歸於死亡。成年鸚鵡可康復,但長期帶菌。病鴿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厭食,拉稀,成鴿多數可康復而成為帶菌者。
防治:要控制傳染源。引進的新鳥先要了解當地是否有衣原體病存在,有條件的可做血清學檢查。隔離觀察2周後方可入群。病鳥糞便、墊料、羽毛要認真處理,籠具應嚴格消毒,消滅吸血昆蟲,嚴防此病傳播。可用四環素(包括金黴素、土黴素、紅黴素)治療,氯黴素有毒性,不能用。治療量為每千克飼料加2 ~ 4克。這對隱性感染者效果不大。治療應在嚴格的隔離條件下進行,數量少時應考慮淘汰病鳥。
二、新城疫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特徵為呼吸困難,下痢,神經機能紊亂,粘膜和漿膜出血。
病原:該病由副粘液病毒屬的病毒引起。此病毒對消毒葯、日光及高溫的抵抗力不強。2%的燒鹼、1% ~ 2%的甲醛、1% ~ 2%的來蘇爾等消毒劑均可於20分鍾內將其殺死。在夏季,陽光直曬下約半小時死亡。加熱至70℃經2分鍾死亡。在舍內,30℃~ 32℃能存活3周至1個月。
流行病學:家禽易感此病,野生鳥和觀賞鳥也易感染此病。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鳥,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都能傳染。除經口傳染外,帶毒的飛沫、塵埃可進入呼吸道而傳染。病毒也可以經過眼結膜、泄殖腔和皮膚進入鳥體內。
症狀: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3 ~ 5天。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種類型。最急性型:突然發病,常無特徵症狀而迅速死亡,多見於流行初期的幼鳥。急性型,病鳥食慾減退,垂頭縮頸,翅滂下垂,狀似昏睡,咳嗽,呼吸困難,有粘液性鼻漏,常伸頭,張口呼吸,鳴叫異常,口角流出多量粘液,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黃白色。有的病鳥還出現神經症狀。死亡率極高。慢性型,初期症狀與急性型相似,不久後逐漸減輕,但同時出現神經症狀,站立不穩,頭頸向一側扭轉,動作失調,反復發作,最終癱瘓,病死率低。
防治:嚴格飼料管理,保證供給全價飼料。新買入的鳥必須隔離觀察2周。
病鳥用過的籠具、用具、水罐和食罐要徹底清洗、消毒。發病鳥要與其他健康鳥隔離治療,認真處理死鳥。
預防的最好方法是免疫接種。飼料中適量加入些抗生素、維生素A等,避免繼發感染其他疾病。飼喂籠養鳥繁殖預混料和「鳥樂」4號也有一定的效果。
三、法氏囊病
本病的主要特徵是腹瀉、寒顫、極度虛弱、法氏囊和腎臟病變。
病原:本病病毒為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屬於呼腸孤病毒科。該病毒的抵抗力很強,在60℃經90分鍾仍不能滅活,在-20℃可生存3年之久,在pH值12的強鹼環境中保持30℃以上1小時方能殺死。在紫外線及日光下有耐受力,從病鳥籠內清除的糞便、飼料、飲水等,經過52天仍保持傳染力。舍內蟎、蚊、小甲蟲等能帶毒傳播。首推的消毒葯為甲醛,其次為人醫用氯胺丁等,此外毒菌凈、新潔爾滅等也有一定效力。
流行病學:幼齡鳥易感染。傳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觸和通過飼料、飲水、墊料、糞便、塵土、籠具、人員衣物等間接傳播。這種病毒不僅能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還能通過鳥卵進行傳染,某些昆蟲也能帶毒傳播。
症狀:潛伏期很短,最初發現有些鳥有啄自己肛門的現象,接著病鳥羽毛蓬鬆,採食量減少,畏寒,精神萎靡,縮頭,閉眼,不願走動,伏地昏睡,排泄白色和水樣稀糞,個別糞便帶血,眼窩凹陷,脫水,最後衰弱死亡。
防治:本病尚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注射雞傳染性法氏囊炎高免血清,每隻0.4毫升肌注,注射一次即可。
注射抗傳染性法氏囊炎高免卵黃,每隻5毫升。
對幼鳥加強護理,寒冷季節要保溫,飼料中適當增加多種維生素。飲水中可加4% ~ 5%的葡萄糖,以補充熱能,改善體質。
四、馬立克病
馬立克病又稱傳染性腫瘤病。病鳥的外周神經、內臟器官、性腺、眼球紅膜、肌肉及皮膚發生淋巴細胞浸潤和形成腫瘤病灶,最終因受害器官功能障礙而死亡。
病原:馬立克病病毒屬於皰疹病毒群的B亞群病毒。馬立克病病毒對剛出殼的幼鳥有明顯的致病力。該病毒對低溫的抵抗力較強,在-16℃時可存活210天。它對熱的抵抗力較低,22 ℃~ 25℃可保存48小時,37℃時保存18小時,60℃時10分鍾即全部死亡。常用消毒葯對其有一定作用。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感染禽類,哺乳動物不會被感染。有囊膜的完全病毒自病鳥羽囊內排出,隨皮屑、羽毛上的灰塵及脫落羽毛散播,飛揚在空氣中,主要由呼吸道侵入其他鳥體內,也能伴隨飼料、飲水由消化道入侵體內。病鳥的糞便和口鼻分泌物也具有一定的傳染力。
症狀:根據病變發生的主要部位與症狀,本病可分為3種類型:神經型、內臟型、眼型,有時也可混合發生。神經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經,最常侵害坐骨神經,常見一側較輕一側較
重,剛發生時不完全麻痹,步態不穩,以後完全麻痹,不能行走,蹲伏在地,一隻腿伸向前方,另一隻腿伸向後方,成為一種特徵性姿態,;臂神經受侵害時,則被侵側翅膀下垂;當支配頸部肌肉的神經受侵害時,病鳥發生頭下垂或頭頸歪斜現象。內臟型:常侵害幼鳥,死亡率高,鳥主要表現為精神委頓,不吃食,病程較短,常突然死亡。眼型:發生於一眼或兩眼,喪失視力。
防治:本病無特效葯物治療,預防接種疫苗為上策。
平時籠具要嚴格清掃與消毒,有幼鳥的籠具必須遠離其他年齡的成鳥。
飼料中適量加些維生素,防止感染其他疾病。
五、禽痘
禽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通常分為皮膚型和粘膜型兩類。
病原:禽痘的病原為禽痘病毒,最少有4種病毒型。禽痘病毒對外界是環境的抵抗力相當強。在上皮細胞屑中的病毒,雖然完全乾燥和被直射日光作用許多星期,還不致被殺死;加熱至60℃需經3小時才被殺死,在-15℃以下的環境中可保持活力多年。1%的火鹼、1%的醋酸或0.1%的升汞可於5分鍾內殺死此病毒。
流行病學:多種野生禽類較易感染,鳥類如金絲雀、麻雀、燕雀、鴿、椋鳥也常發生痘疹。發病季節主要是夏季和秋季,此時發病的絕大多數為皮膚型。冬季發病的較少,常為粘膜型。禽痘病毒通常存在於病禽落下的皮屑、糞便以及隨噴嚏和咳嗽等排出的排出物中。上述污物到達健禽皮膚和粘膜的缺損中時,可引起發病。另外,吸血蟲有傳播此病的作用,蚊的帶毒時間可達10 ~ 30天。
症狀:禽痘的潛伏期為4 ~ 8天,通常分為皮膚型、粘膜型、混合型,偶有敗血型。
皮膚型:以頭部皮膚多發,有時見於腿、腳、泄殖腔和翅內側,形成一種特殊的痘疹。起初出現麩皮樣覆蓋物,斷而形成灰白色小結,很快增大,略發黃,相互融合,最後變為棕黑色痘痂,經20 ~ 30天脫落。一般無全身症狀。
粘膜型:也稱白喉型,病鳥起初流鼻液,有的流淚,2 ~ 3天後在口腔和咽喉粘膜上出現灰黃色小斑點,很快擴展,形成假膜,如用鑷子撕去,則露出潰瘍灶,全身症狀明顯,採食與呼吸發生障礙。
混合型:皮膚和粘膜均被侵害。
敗血型:少見。
防治:皮膚型鳥如患部破潰,可塗以紫葯水。白喉型如咽喉假膜較厚,可用2%硼酸溶液洗凈,再滴一二滴5%的氯黴素眼葯水。
除局部治療外,每千克飼料加土黴素2克,連用5 ~ 7天,防止繼發感染。
新購入的鳥,要經過隔離觀察2周,發現無異常情況後再合群。
此病可用雞痘疫苗預防。
六、腫眼病
在夏季,尤其是溫度高於30℃時,牡丹鸚鵡最易出現腫眼病。有些人不明病因,隨便喂消炎葯和塗軟膏類葯物,不但不見好轉,反而貽誤病情,造成90%以上的鳥死亡。
腫眼病和一般鳥眼發炎、外傷紅腫不同,初發現眼病時,鳥體內患病已有10天左右,如果解剖鳥體,體內器官——肝、腸或其他部位已有出血點,發生了霉爛現象。再看眼,眼裡含有淚水,身體明顯消瘦,乍毛,厭食,還有的鳥出現拉稀現象,糞便形狀是中間為綠色的條狀,周邊為水樣。此病由鳥衣原體病毒所致。
鳥衣原體病毒還可導致鳥喘粗氣,肺部有濕啰音,性情急躁,伏窩時出現啄羽和咬死小鳥現象。遇到這種情況,馬上要將病鳥隔離,對病鳥和其他鳥都要進行消毒。
一般的葯對本病沒有治療效果,如眼葯水、眼葯膏等,不但治不好病,反而起反作用,造成病情加重,眼會進一步腫脹並封起來。封起來後嚴重者失明,稍輕的眼皮帶肉瘤或有白黃色分泌物。以前對其病因已知,但對治療方法掌握甚少,經過幾年研究,北京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研製出膠囊6號、膠囊7號,對治療此病效果顯著。
凡發現腫眼者,室內、籠具等都要消毒,防止傳染。
七、傳染性呼吸道疾病
鳥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有: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敗血霉形體病和麴黴菌病。
(1)傳染性喉氣管炎
該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特徵是呼吸困難,咳出含有血液的滲出物。
病原: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是皰疹病毒科的一個成員。本病毒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 ~ 15分鍾,37℃存活22 ~ 24小時,但在13 ~ 23℃條件下能存活10天,低溫凍干後在冰箱中可存活10年。本病毒對一般消毒劑都敏感,如3%來蘇爾或1%苛性鈉溶液1分鍾即可殺滅之。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侵害家禽,但野生鳥,如野雞、孔雀等也可感染。被病毒污染的墊料、飲水、飼料、用具、籠具可成為傳播媒介。舍內養鳥過多,通風不良,維生素缺乏,寄生蟲感染,都可誘發和促使本病發生。
症狀:病鳥表現精神委頓,食慾不振,頭低垂或向旁彎曲,眼睛和鼻孔中聚有少量分泌物,張口呼吸,喘氣,間或噴出帶血的粘液或凝固的血液。由於有過量的滲出物和血液在咽喉、氣管積聚,常使鳥窒息死亡。
防治: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葯物,但一旦產生了免疫力,病鳥即能迅速恢復。可試用樟腦水肌注,緩解呼吸困難。對病鳥要加強護理,注意保暖、通風,飼料中適當加一些多維素,酌用土黴素、氯黴素等控制繼發感染。也可接種疫苗。
(2)傳染性支氣管炎
主要特徵為咳嗽、打噴嚏和氣管發出啰音。
病原: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屬於冠狀病毒屬的一個代表種。大部分病毒在56℃條件下15分鍾即可死亡,20 ~ 30℃經2月死亡,4℃下可存活142天。對氣管中的病毒,用1%的石炭酸、1%來蘇爾、0.1%高錳酸鉀、70%酒精等,在3分鍾內即可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病鳥從呼吸道排出病毒,經空氣飛沫傳染給易感鳥,此外可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籠具等經消化道傳染。過熱、嚴寒、擁擠、通風不好及維生素、礦物質供應不足均可促使本病發生。
症狀:常表現為伸頸、張口呼吸,打噴嚏,呼吸時發出特殊叫聲,夜間最明顯。隨著病情發展,病鳥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松亂,昏睡,翅下垂,鼻竇腫脹,流粘性鼻液,眼淚多,逐漸消瘦。一般不出現下痢。
防治:各種葯物對於本病均無直接療效,但應當用氯黴素、土黴素、復方泰樂菌素等防止繼發感染,連用3 ~ 5天。對病鳥加強護理,主要搞好保溫和衛生工作,保持空氣新鮮,飼料中適當增加維生素。可進行免疫接種。
(3) 傳染性鼻炎
由嗜血桿菌引起的鳥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特徵為鼻腔與鼻竇發炎、流鼻涕,臉部腫脹,打噴嚏。
病原:本病病原為嗜血桿菌,是革蘭氏陽性小球菌。桿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在22℃的條件下只能存活4天,在45℃下6分鍾死亡。一般消毒葯及陽光、乾燥環境都能很快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病鳥及隱性帶菌鳥是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由飛沫及塵埃經呼吸道傳染,但也可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傳染,麻雀也能成為傳播媒介。悶熱、寒冷潮濕、缺乏維生素A、寄生蟲侵襲也能促使發病。本病多發生冬、秋兩季。
症狀: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1 ~ 3天,也有長達2周的。典型症狀為:初期流稀薄鼻液,逐漸濃稠,變干後成為淡黃色鼻痂,附著於鼻孔內外,使呼吸不暢,病鳥常搖頭或以爪搔鼻部,眼結膜發炎,流淚,繼面出現本病的特徵性症狀,即眼皮及其周圍面部腫脹。病鳥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體重減輕,有的有腹瀉症狀。
防治:根據具體情況可選用鏈黴素、磺胺類葯物、土黴素及復方泰樂菌素等治療。鏈黴素應作為首選葯物,每千克飲水加100萬單位。幼鳥慎用。磺胺類葯物常用磺胺噻唑或復方新諾明,每千克飼料加磺胺噻唑5克,或復方新諾明1克,連用5天。土黴素對本病與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有中等療效,每千克飼料加2克,連用5 ~ 7天。復方泰樂菌素療效較好,對防治慢性呼吸道病的作用勝於本病,安全性好,每千克飲水加2克,連用5天。此外還可選用強力黴素、紅黴素等葯物。療程結束後1個月內,每7 ~ 10天再用葯1 ~ 2天,預防復發。
(4)傳染性敗血霉形體病
本病又稱慢性呼吸道病。
病原:病原禽敗血霉形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離體後迅速失去活力,一般消毒葯均能迅速殺死本霉形體。但對新黴素、多粘菌素、磺胺類葯等有抵抗力,對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和復方泰樂菌素敏感。
流行病學:本病可經過接觸傳染,也可由塵埃和飛沫傳染。此外,經由蛋的傳染是促使本病代代相傳的主要原因。寄生蟲病、長途運輸、衛生不良、通風不好、飼料變質等皆可誘發本病。此病以冬季流行最為嚴重。
症狀:潛伏期10 ~ 21天,病程很長。病主要呈慢性經過,典型症狀主要發生於幼齡鳥,若無並發症,則先是上呼吸道發炎,繼而出現漿液性、粘液性鼻漏,表現為鼻竇結膜炎和氣管炎。隨著病程發展則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時,症狀更加明顯,呼吸時出現啰音,食慾不振,生長停滯。
防治:用鏈黴素及四環素類抗生素治療有良好效果。但鏈黴素對幼齡鳥有毒性作用,應嚴格注意用量,每千克飲水加80萬單位,連用5 ~ 7天。復方泰樂菌素,每千克飲水加2克,連用5天。螺旋黴素也有相當療效。為防治腸道桿菌的繼發感染,可用呋喃唑酮拌入飼料或溶於水中,連用7天。在使用抗生素時,應考慮輪換或聯合使用,防止產生抗葯性。
⑻ 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 與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銨 的用途和原理到底有什麼區別
苄基就是苯甲基,你那兩個就是命名的方法不同,其實是同一個物質
⑼ 化妝品中的苯扎氯銨對皮膚有害嗎
苯扎氯銨添加量在合適的范圍之類是不會對皮膚產生危害的。
苯扎氯銨
英文名(INCI): BENZALKONIUM CHLORIDE
護膚品中的使用目的:防腐劑
其他名稱有:氯化烴基二甲基代苯甲胺,潔爾滅,氯化苄烷,Germitolum,Zephirol,Zephiran Chioride 。
成分概述:苯扎氯銨為抗菌劑、防腐劑。多用於手術前皮膚的消毒、黏膜和傷口的清洗消毒、創傷和燒傷感染的治療、手術器械的消毒和保存。一般經濃溶液稀釋後配製而成,也可用作葯用防腐劑。本品外用溶液的濃度一般不會造成皮膚刺激,但部分人反復使用後可發生過敏反應。作為防腐劑用於滴眼劑時,曾報道引起變態反應性結膜炎、視力減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