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莫遠游英語怎麼翻譯

莫遠游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時間: 2022-03-16 02:05:43

Ⅰ 游金山寺翻譯

游金山寺的釋義如下: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為官出遊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山上聖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微微風里波濤萬頃陣陣盪漾起細鱗,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著一炬火光發亮,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

惆悵失然歸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返回家園,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感謝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實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寧如奔逝之江水。

原文: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作者:宋·蘇軾

(1)莫遠游英語怎麼翻譯擴展閱讀

這首詩寫金山登眺,全都圍繞著長江著筆。詩從江水來自故鄉開頭,並以向江水立誓、決意回鄉歸耕結束。長江兩側沙岸潮痕,江邊還有出沒波濤的盤陀大石,詩人遠眺江南江北,只見重重青山、以及火紅的江天晚霞。

作者在中間幾句連續採用的多種意象,比如「歸楫、落日,微風、斷霞,長江、明月,炬火、棲鳥」等等,詩中描寫望江,也滲透著望鄉的心情,景象瑰麗,虛實相生,筆意奇恣,在蘇軾七古中很具有代表性。

Ⅱ 求翻譯 杜甫 遠游其一

貧賤的人誰記得呢,為了目的而遠游,行蹤無定,每每到一處都可為家。風竹江沙,自況飄搖流盪。種葯材治病,寫詩吟唱來解憂。好像聽說胡人的騎兵退走了,喜極不能自製的去京城詢問。

Ⅲ 英語怎麼讀iitravelledamongunknownmen

威廉•華茲華斯所著《我曾遠游海外》一書的主題、寫作技巧、風格、語氣以及其表現的意義.
沒看過這本書,不會誒!

Ⅳ 200分求《論語》英文翻譯(帶標題)

學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
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
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
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9』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
不能,則勤。」

『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
政,奚其為為政?」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
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第三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
林放乎?」

『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
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11』或問□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U+7AC8,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
所禱也。」

『14』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15』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
也。」

『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0』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
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
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
而知禮,孰不知禮?」

『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
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公冶長第五

『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彤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
取材。」

『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
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
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節藻□,何如其知也?」

『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
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諸鄰而與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
之。」

『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
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懷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簡而
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5』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政也與
?」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14』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
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
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7』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9』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10』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誰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齊,戰,疾。

『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
之將至雲爾。」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語怪,力,亂,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2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29』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
潔也,不保其往也。」

『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
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過,人必知之。」

『3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34』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
唯弟子不能學也。」

『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
「丘之禱久矣。」

『3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甯固。」

『37』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1』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
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
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
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12』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
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5』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19』子曰:「大哉堯之為軍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
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
溝恤,禹吾無間然矣。」

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搏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
乎?吾執御矣。」

『3』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遠眾,吾從下。」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章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
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9』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

『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搏我以文,
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聞,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
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U+5335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吾未見其止也!」

Ⅳ 父母在不遠游 用英語怎麼說

Don't stray far from home when your parents are there.

Ⅵ 請問誰能幫我翻譯兩句漢譯英

Seeing her extremely grandeur in pearls and treasures.
Sit calmly on the fishing spot in spite of the heavy windy or stormy weather.

Ⅶ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用英語怎麼說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英文翻譯有以下幾種英文說法:

  1. Reading thousands of books is better than travelling thousands of miles.

  2. Travel is a better way than to read.

  3. It is better to travel ten thousand miles than to read ten thousand books.

  4. Read 10,000 books and travel 10,000li,he who knows much travels far.

  5. Traveling thousands of miles is better than reading thousands of books.

拓展資料:

Ancient people also proposed to 「 travel 10,000 li and read 10,000 books」, 古人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travel 10,000 li and read 10,000 books)註解:「li=里(表示距離的單位)」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增加我們的閱歷,提升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能洞察機會所在。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萬卷原指:皇帝的試卷,讀萬卷書意為: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行萬里路意為:走入仕途,為皇帝辦事。

現解釋為:

  1. 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

  2. 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Ⅷ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英語翻譯。親們,是英語。不要太中式英語。

If parents don't travel far, they will travel well。

游(拼音:yó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常用字) 。此字在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寫作「斿」,模擬一子立於旌旗之下,後加上「氵(水)」旁成為「游」字 。「游」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旗幟的垂飾,讀liú。後轉指水流,引申為不固定的、經常移動的。「游」也指河流的一段。人或動物在水中活動也稱為「游」。

「游」有異體作「游」,指遊玩、游覽,引申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學或求官,又引申為交際、交往。

「游」和「游」同音,在1955年推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以前,關於水中的活動用「游」,在遊玩、游歷、交遊等意義上,「游」和「游」都可以使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游」作為「游」的異體字,停止使用。

Ⅸ 翻譯這幾句

1.《菩薩蠻》李清照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此詞寫早春。風柔日薄,熙和天氣。人們從嚴冬中走過,脫去厚重的冬衣,春衫乍試,怎不感到輕松、解脫,產生喜悅的心情?詞人用賦的手法,直寫出此時心情之好。

下兩句忽作轉折。早春又是乍暖還寒時節,小睡起來,微寒侵膚,剛才插到鬢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詞人不說心情的轉變,只用天氣的輕寒和梅花的凋殘,暗示其意識流程。一定是鄉心又被春天撥動,故園那些美好春天的回憶又從記憶中泛起。值此小樓又東風之時,更覺風景不殊而有山河之異!

下片於是發出故鄉何處之悲呼。故鄉雖在而河山易主,欲歸不能。范仲淹《蘇幕遮》下片:「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只有在醉里夢中,才能片刻擺脫沉重的鄉愁。詞人沒有說自己如何沉溺於但願長醉不復醒的醉夢中,只說醉卧時所燒的沉香早已爐滅香消,而詞人還宿酲未解。而醉醒時鄉思的凄苦,盡於言外可見。

2.添字採桑子(芭蕉)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賞析】
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詠芭蕉抒發了懷戀故國、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樹的「形」與「情」。芭蕉樹長在窗前,但卻能夠「陰滿中庭」,這就間接地寫出了它樹乾的高大,枝葉的繁茂,樹冠的伸展四垂。接著,詞人將描寫范圍縮小到芭蕉樹的細部——蕉葉和蕉心。蕉心卷縮著,蕉葉舒展著,這一卷一舒,象是含情脈脈,相依相戀,情意無限深摯綿長。芭蕉有「余情」,自然是由於詞人有情;詞人將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創造了情景相生的藝術境界,極其形象地表現了她對中原故國、家鄉故土的綿綿不斷的思念和懷戀。

下片寫夜聽雨打芭蕉聲。由於「余情」是深遠綿長的,所以詞人直到夜晚卧床時仍處於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輾轉反側,無法成眠。本已是枕上落滿傷心淚,更加上三更時分窗外響起了雨聲,雨點滴滴噠噠地敲打著芭蕉葉,聲音是那樣地單調,又是那樣地凄涼。雨打在蕉葉上,如同滴落在詞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澀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傷心之淚。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詞人的淚水更是傾瀉如注;雨打芭蕉聲是那樣地凄涼,詞人的啜泣聲更加悲切。詞人將「點滴霖霪」,組成迭句,不但從音韻上造成連綿悄長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託了悲涼凄絕的氣氛。結句用「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煞住,看似平淡,實極深刻。從字面上看,「起來聽」似乎純系由於「北人不慣」,但這里的「北人」,實際上應解作「流離之人」、「淪落之人」,因此,這種「不慣」也就絕不只是水土氣候上難以適應的不慣,而是一種飄零淪喪的異鄉之感。深懷著這種飄泊淪亡感的詞人起坐聽雨,從這凄涼的雨聲中她聽到了些什麼呢?她又想到了些什麼呢?詞的尾句就這樣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像餘地,也留下了詞人面垂兩行思鄉淚,坐聽雨打芭蕉聲的感人形象,收「言已盡而意無窮」之效。

3.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

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

為報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

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憐春似人將老。

【簡析】:

上片首句「永夜懨懨歡意少」開門見山。南渡以後,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鬱蒼涼。上巳雖是傳統的水邊修禊節日,但詞人此時心情不愉,歡意甚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寫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寫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樣好,而今年的政局遠遠不如從前了。「為報」二字,點明這春天的消息是從他人處聽來的,並非詞人游春所見。實際上是說,今年建康城毫無春意,雖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於無。「宜相照」的「宜」字,作「本來應該」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說它們沒有相照,更確切一點,是詞人對此漫不經心,反映出她的憂悶。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承上啟下,點明題旨,透露了女主人公並無心過好這個上巳節日,酸梅釀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這兩句,貌似率直,其實極婉轉,極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這里把「花」擬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這一層詞意,與末句「可憐春似人將老」緊接,意思是說最需要憐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樣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國家社稷」,「春將老」國將淪亡。

4.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

這句沒什麼可說的,主要是形容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節衣縮食卻簡單質朴的高潔而平靜的學者生活。

5.鳳凰台上憶吹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
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
一段新愁。

這首詞概作於詞人婚後不久,趙明誠離家遠游之
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為對偶給人以冷漠凄
清的感覺。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被翻
紅浪」,語本柳永《鳳棲梧》:「鴛鴦綉被翻紅浪。」說
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
伏,恍似捲起層層紅色的波浪。金爐香冷,反映了詞
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折疊所
致。「起來慵自梳頭」,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這
三句工煉沉穩,在舒徐的音節中寄寓著作者低沉掩抑
的情緒。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則又微微
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然
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
或嬌慵。慵者,懶也。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
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髻鬟蓬鬆,
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
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
「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詞人為何大寫「慵」字,
目的仍在寫愁。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
人物的慵態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在。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著,作
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
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
又吞咽下去。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
層。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只有給他帶
來煩惱。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
也不願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痴情一片,
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顏消瘦」了。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從人生
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
有人是因「萬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
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詞人
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後,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
感,筆法極為精煉。「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
關》,也則難留。」多麼深情的語言!《陽關》,即《陽
關曲》。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
然紙上。「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後相思
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武陵人,用劉晨、阮肇
典故,借指心愛之人。秦樓,一稱鳳樓、鳳台。相傳
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
妻之,築鳳台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
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同時後一個典
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後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
語言節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
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惟有樓前
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
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把它們連起來吟誦,
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便
在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
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痴情的。她心中的
「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濛的霧靄之中,
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獃獃地倚樓凝望。她那盼
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
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鍾情
凝望的眼神。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
情態,這真是痴人痴語啊。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
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盪漾無邊,留有不盡意味。
凝眸處,怎麼會又添一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
游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
後,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
今而後,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
發無從排遣了。
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脫清照「以
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格調。層層深入地渲染了
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
「痴」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
深。

熱點內容
喜歡的運動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5-15 06:11:53 瀏覽:614
重新談判的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5-15 06:11:09 瀏覽:948
他們喜歡看動物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05:59:07 瀏覽:186
兔子喜歡吃草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05:40:41 瀏覽:852
他們喜歡爬樹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05:40:28 瀏覽:520
信息表示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2025-05-15 05:37:41 瀏覽:782
新工作用英文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5-15 05:37:36 瀏覽:477
社會體系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5-15 05:36:49 瀏覽:303
九月1號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5-15 05:19:53 瀏覽:563
老師辦公室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5-15 05:18:31 瀏覽: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