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道尹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道尹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2-03-27 09:13:36

⑴ 如果我要向個女孩用英文表白,怎麼開口

so many people
這么多的人
all around the world
在世界上
tell me where do i find
請告訴我在哪裡可以找到
someone like you girl
像你一樣的女孩
take me to your heart
將我留存心間
take me to your soul
與你的靈魂相伴
give me your hand before i'm old
給我你的手在我老去之前
show me what love is
問情為何物
haven't got a clue
在我們彼此離開前
show me that wonders can be true
問奇跡上演
they say nothing lasts forever
他們說沒有什麼可以天長地久
we're only here today
我們也能此時相守
love is now or never
現在或者永不回頭
bring me far away
請帶我一起遠走
take me to your heart
讓我靠近你的心
take me to your soul
與你的靈魂相伴
give me your hand and hold me
給我你的手擁我入懷
I LOVE YOU
我愛你

⑵ 求關於洛陽文化和歷史的英文介紹,越長越好~

【洛陽簡介】
繽紛洛陽新區夜
洛陽【華夏第一王都】、【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其中【中國、中州、中土、中原、華夏】等稱謂均來自於洛陽。「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此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勛卓異、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國務院立洛陽—華夏第一王都網;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較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隋唐城麗京門景區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編輯本段]【古都歷史】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⑶ 請問「胡雪岩被授江西候補道,一品頂戴」該怎麼翻成英文

道員(道台、道尹)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級別,為從三品或正四品官員。
候補道即是捐納後被分派到各省去後,但一時又沒有適當位置,因此成為候補道員

所以候補道員就可以意譯為:candidate of vice nomarch/governor

頂戴即是描述官員等級的帽飾,稱作official cap button
一品則為first rank

整句翻譯
Hu Xueyan was nominated as candidate for vice governor of Jiangxi Province, wearing hat with first rank cap buttons.

⑷ 誰能介紹一下顧維鈞的生平和主要作為

一生婚事三部曲

顧維鈞,字少川,貌美善言。早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學博士。民國時期內政局勢幾度滄桑,人事代謝,而顧維鈞這位職業外交家卻始終站得很穩,頗令人稱奇。

顧維鈞一生之中共有過四次婚姻關系。第一次是同一個舊式家庭的千金,此事的起因還在光緒末年顧父入上海道尹袁觀瀾幕府時,顧維鈞只有12歲,入上海英華中學讀書。當時同在袁觀瀾幕府的還有一人叫張衡山,此人看好顧維鈞前程無限,許下女兒終身,又供其赴美留學。顧維鈞學業優異,還擔任了美國東部各州中國學生聯合會主席。

顧維鈞回國後不久,就由他的岳父張衡山介紹,北上去見唐紹儀。唐頗為賞識顧維鈞的才幹,因此向袁世凱推薦任用顧為總統府的英文秘書和翻譯。顧維鈞翩翩少年,公餘出入各種社交場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邂逅了唐紹儀的女兒唐梅小姐,唐對顧一見鍾情。有了這層關系,顧維鈞開始步步高升,在北京兩年,官已至外交部情報司長了。

顧唐聯姻中間還存在著張氏小姐這個障礙,據說,唐小姐用盡辦法,其父通過手段逼張解約退婚,張小姐後出家落發,張衡山抑鬱而亡。二十年後顧維鈞出任外交部長,在上海得知張小姐生活清苦,特意寫了一封信並附送一筆五萬元巨款以示懺悔,但張小姐連信帶款原樣退回。

1915年,年僅27歲的顧維鈞出任駐華盛頓公使,這在當時是最年輕的使節。

唐氏夫人因時疫去世,遺下一子一女。顧維鈞在倫敦的社交場合中結識了「糖王」黃奕柱的愛女黃蕙蘭,娶為繼室。黃某為英倫華僑第一巨富,死時積財五百萬英鎊。不數年顧維鈞要組閣,事前有人問章士釗說:「你看這事能成嗎?」章士釗很痛快地回答:「以顧夫人的多金,顧少川要當總統也不難,豈僅是一個國務總理!」未幾,顧維鈞果然組閣。

1956年,顧維鈞與黃蕙蘭離婚,後又同嚴幼韻結婚,直至1987年逝世。顧維鈞年老時,曾與人閑談婚事,他認為自己一生婚姻似有三部曲:主貴,與唐梅聯婚,得以發展政治地位;主富,與糖王之女黃蕙蘭女士通婚;主愛,與嚴幼韻女士結婚,相親相愛,期能白頭到老。

巴黎和會初露鋒芒

顧維鈞的一生中,最成功的一幕,就是參加巴黎和會。他外交成績的發軔在此,名揚四海的創始亦在於此。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法意日五國代表匯集巴黎,討論德國戰敗後遺留下來的問題。二月下旬,五強國十人會議(即包括美國總統與國務卿,英首相與外相,法總理與外長,意首相與外長,日西原寺親王與代表)討論分配戰時所佔有之德國海外屬地問題,經激烈爭辯仍不得解決,於是臨時提議討論日本對中國山東問題的要求。當時日本根據中日所訂的二十一條及戰爭期間的英日、法日、意日所訂密約,承認日本在山東的特權,堅持和會加以追認。美國因無日本簽密約的束縛,提議應先聽取中國的意見方能討論解決。

這天午飯時分,中國代表團第一次獲悉中國將被邀請出席下午的「十人會」,闡述自己的主張。因時間緊迫,開會時,顧維鈞沒有講稿,憑口直言,將日本對中國傳統侵略之政策,及提出二十一條迫我簽約之經過陳述一遍,並指出日本侵略山東不僅違反公道與國際公法,且必將危害他日遠東及世界和平,有違巴黎和會的本意,將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等。顧維鈞的講話如行雲流水,情切意深。講完之後,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首先向其表示祝賀,並說整個發言是對中國觀點的卓越論述。坐在前排的代表也有很多人跑來同其握手,整個場面同日本代表發言後的冷場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各列強對中國的同情僅僅是曇花一現,後為了各自的利益使山東問題仍不能公平解決,最後制定了方案:日本將獲在膠州租借地和中德條約所規定的全部權利,然後再由日本把租借地歸還中國,但歸還後仍享有全部經濟權利,包括膠濟鐵路在內。顧維鈞等在得知此內容後,首先全力設法使此方案能夠修改,但無濟於事。

當時的中國政府已經下定決心要簽字了,率團的外交總長陸征祥憂懼拒簽的後果也傾向於簽字。6月24日以後,北京外交部接連電告代表團:國內形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簽字一事請總長自行定奪。可陸總長此時已住院多日了。

6月28日,關於尋求妥協的種種方法均告失敗,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拒絕出席巴黎和會的閉幕典禮。而直到下午三點,和會最後會議結束之後,代表團才收到北京政府的拒簽命令。在這次拒簽和約的事件中,顧維鈞起了重要作用。代表團一些代表態度曾游移不定,但迫於國內民眾壓力,不得不同意顧維鈞的意見。

巴黎和會之後,顧維鈞名聲大振,他在巴黎和會國聯委員會中當選為「小國」五名代表之一,參與擬定國聯公約。1920年11月,又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出席了國聯第一次大會。

促成聯合國的誕生

1922年8月,在各派系的斗爭中王寵惠組閣,顧維鈞被任命為外交部長。王內閣倒台,顧維鈞辭去外交總長之職,轉而在孫寶琦內閣任外交總長。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顧維鈞辭職並逃到天津租界。1926年5月,他回北京在顏惠慶內閣任財政總長,10月任代理內閣總理及

外交總長。不久以後國民革命軍因顧維鈞支持張作霖政府而下令通緝他,他先逃往威海衛,又去了法國和加拿大。

1929年,顧維鈞回國後至沈陽與張學良共事,張學良勸請蔣介石取消對顧維鈞的通緝並發還他的財產。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同張學良談要顧維鈞到南京去,並派飛機去迎接他。他從那時起才從北洋政府轉入國民黨政府,又回到外交領域。1934年,顧維鈞任國聯大會中國首席代表,後歷任駐法、駐英大使。

顧維鈞回到重慶時蔣介石對他禮遇倍加。有一次他應蔣介石之約,同赴黃山住了一夜。其間他同蔣介石步行了一個半小時,隨走隨談,蔣介石對他招待殷勤備至,送他就寢時還親自陪往房中檢查床褥;出門時必喊人幫助穿大衣並備汽車;他有什麼意見時,蔣介石必從抽屜中拿出紙筆記下。顧維鈞認為蔣介石的這些舉動得力於與宋美齡結婚從而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其實是蔣介石當時急需西方的大力支援,對駐外使節則倍加籠絡罷了。

顧維鈞早在一戰時期就非常關心成立一個組織以維持世界和平的問題,他是中國政府中最早敦促國家關注這一問題的人之一。1944年9月,顧維鈞以首席代表身份出席了頓巴登橡樹園會議第二階段的會議,這個會議提出了戰後建立一個國際組織——聯合國。1945年3月,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出席了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他代表中國於1945年6月25日,在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堂舉行的簽字儀式中第一個簽字,使中國成為四個發起國中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

在組團參加舊金山會議時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顧維鈞主張代表團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摒棄內政上的歧見,可包括各黨各派的代表。他提出請董必武作代表,他任駐法大使時在巴黎曾與董必武有一面之緣,董通曉國際事務和藹可親善於辭令等給顧維鈞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終,在羅斯福總統的要求下,董必武以共產黨代表的身份出席舊金山會議。顧維鈞在聯合國憲章上莊重簽字時,董必武就站在身旁。

舊金山會議後,顧維鈞任聯合國籌備委員會的中國首席代表。

價值非凡的回憶錄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已進入最後期限,而顧維鈞也面臨著他外交生涯中最為尷尬困窘的一頁。

他請求美國政府指示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駐廣州,又請求美國撥款以幫助國民政府穩定軍心應付財政,都遭到了無情的拒絕。

1956年初,葉公超傳達了蔣介石要他去台灣議事的指令,顧維鈞以一個外交官的敏感意識到自己已到辭職的時候了。回到台灣,顧兩次拜謁蔣介石,他開誠布公地說:「我已像一匹老馬,體衰力竭了。」而蔣介石也並不表示挽留。後來,通過張群之口委任他為「總統府」資政,住在美國。就這樣,顧維鈞告別了外交舞台。這一年,他已是68歲的老人了,在紐約郊外的佩勒姆庄園租了一所住房,過上了隱士般的生活。

平靜的生活並未持續多久,1956年7月,顧維鈞突然收到了來自台灣的電報,葉公超在電文中希望他同意由台灣駐海牙常設仲裁法庭代表提名他為候選人,參加聯合國進行的國際法院法官的選舉,以遞補由於徐謨逝世遺留下的空缺。國際法官地位尊崇,待遇優厚,顧欣然同意了。

在他擔任國際大法官期間,撰寫回憶錄的工作也斷斷續續地開始了。早在1956年,他退休之初,就有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麥克米倫出版公司、道布爾戴出版社約請他寫回憶錄了。從他開始外交生涯以來,他就堅持寫下每日大事,上至政治事件,下至生活細節,從不間斷,即或公務繁忙無暇動筆,也肯定會事後補齊。不僅如此,他還保存有歷年外交檔案副本,包括給當時政府的報告,政府訓令和他與英法美等國政要及工商界巨子的談話、演講稿、剪報、秘密卷宗等等,可謂資料翔實。

這部口述史學巨著的編寫工作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幫助。哥大柯克校長的繼承人麥基曾對《顧維鈞回憶錄》這樣評價:「顧博士的回憶不僅有極詳細的記述與評論,更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因為他在政治、外交、國際公法各方面都有崇高地位,他是哥大傑出的老校友。」

在顧維鈞的晚年,除每周三次的編撰工作外,生活是平靜而輕松的。偶然也打打「衛生麻將」,他出牌從來不費什麼思索,也不在乎輸贏,純粹消遣,與當年做外交官時毫釐必爭的心境已大為不同了。

1972年9月,出席第二十七屆聯大的中國代表團成員章含之受毛澤東之託曾拜見過顧維鈞,故人之女的來訪使他異常高興,他詢問了大陸很多的情況。而對來自祖國的熱情邀請,他既興奮又遺憾,因為當時條件不成熟,他未能回國一訪。在身居美國的幾十年間,顧維鈞始終未加入美國國籍,他的心一直牽記著那太平洋的彼岸,他曾滿懷深情地說:「我常心懷中國,我知道,中國將會統一的。」1985年11月,就在97歲華誕即將來臨時,他仙逝於紐約寓所。

11月18日下午,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鹿野,駐紐約總領事紀立德前往麥克遜大道坎培爾殯儀館弔唁,中國駐美大使韓敘及前駐美大使章文晉也發來唁電,電文中說:「顧老為我國傑出的外交家,業績顯著,我們忝屬後輩,素所景仰,晚年回憶錄正在出版,對我國外交學界貢獻卓著,尤所欽佩。」中國台灣方面的輿論對顧維鈞的一生事業也大加贊賞,海峽兩岸對他評價的一致性,在我國現代史上實屬少見。

⑸ 有關歷史人物的作文

給你一些素材吧,自己活學活用到作文中。

1. 孔 子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向被尊稱為「聖人」。這位飽學之士,卻發出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的感慨。孔子曾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雖然郯子之徒,其學問不及孔子,但孔子虛心求學的態度卻令人欽佩。在孔子看來,眾人的才識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2. 庄 子
(1)生有所息是一種超脫一種自然,這不僅僅是休息,更是靈魂的自由與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歷風塵的安詳地徜徉。那槁首黃馘的莊周,漢水垂釣的莊周,在夕陽西下中隱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見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歲月深處,遠方的大哲用一生換取山林川澤中靈性的解脫。於是我開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簡單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種無上的境界。

(2)「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釣的莊子,有人勸他涉世為官,他漠然視之;他孤傲的心靈走不進渾濁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塵世,視楚國相位而不顧,跳出渾濁穢氣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內,獨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風中獨立看守月亮的大樹,把持著那潔白的美德,「享受」著逍遙的人生。莊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氣蓬勃,光霽月明。他面對一池澄清秋水,背對功名利祿,他的心就如同身邊流淌的溪水一樣清澈,潔凈。他超然的心態註定他與仕途無緣,但正是他「出入」和諧的心態,才成就了他逍遙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樣汪洋恣肆的篇章。

3. 勾 踐
他站在田裡,舉起鋤頭,奮力耕耘著,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額頭流過他俊美的臉龐,滴落在田地里。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他是勾踐。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還要親自做夫差的馬前卒。回到會稽他就親自耕種,做到非其親種則不食,非其妻所織則不穿。吃著粗陋的飯食,還要舔嘗苦膽;躺在柴草鋪上休息時,還在思考著招攬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呢?國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隱居,可以平靜地終老一生,然而他沒有!因為他沒有忘記國君的責任,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在他的心底,銘記著他向夫差俯首稱臣那一刻的心痛,銘記著他的子民迎他回到會稽時滿眼的淚水!這銘記,使他可以忍受苦膽之苦,柴薪之硬!

4. 屈 原

(1)「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子從長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稜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於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於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徹清澄。但當他忘記了混濁的天下之時,他又何曾記得還有千萬的百姓與自己遠大的理想?

(2)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灑灑,坦坦盪盪,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於,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

(3)「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志士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面對支離破碎的祖國,面對飢寒受苦的老百姓,作為士大夫卻束手無策,縱身躍入滔滔江水中,為後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為黎民百姓謀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對朝廷的腐敗束手無策,只好投身於海,為祖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4)披發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於詩人之上。「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聖人不凝滯於物」呢?

5. 項 羽
(1)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6.蘇 武
生無所息,是一份堅忍一份執著。奮發圖強,樂以忘憂,或許有些無奈,煮燈黃卷,宵衣旰食,或許有些寂寥,懸梁刺股,囊螢映雪,或許有些孤獨。但是,我們的追求,是治國平天下。於是我看見蘇武,比大漠還要古老的漢使,守望著他的高原,大漠的風雕刻出手掌的龜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雙鬢,草原上的樹孤獨地守望著自由,鷹群年復一年地畫出亘古的弧線,我聽不見他的哀嘆,只看見光滑而禿的漢節,是的,它在訴說著尊嚴、自由與氣節,於是我懂得,生無所息不僅是生活態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7.司馬遷
(1)當你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那陰濕的牢獄里,等著最後的決斷。你,一個小小史官,沒有多少家產,面對這樣的牢獄之災,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選擇……有誰知道那一刻你的內心所滾動的痛苦和無奈,有誰能體會到你內心所翻騰的屈辱和淚水?假如時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訴你一句話: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你,司馬遷,就是一個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軀體,鑄就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魂魄——屈辱非但沒有消滅一個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偉大!

(2)司馬遷剛直與堅韌。面對殘酷的刑罰,面對眾人的嘲笑,他沒有屈服,他依舊屹立在歷史的巔峰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剛正不阿,留作正氣滿乾坤;幽怨憂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正是太史公的凜然正氣,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3)微笑的臉,自信而剛強,柔和而不屈,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瀟灑。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終於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張永葆微笑的臉化屈辱為力量、化鄙薄為鬥志,「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人。極刑之下見勇夫,因為《史記》,你留給了世人一筆最大的財富;因為微笑的臉,你留給了我們永遠的崇敬。

(4)曾經身處那樣險惡的環境,忍受著世人的嘲諷和內心的痛苦,太史公卻憑著自己的奇崛神筆,以剛毅之心正直之氣來書寫歷史,書寫兩千年的滄海桑田。於是,他的名字便與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載入史冊,那張懸著兩滴清淚的臉也與他的精神一起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後人對他的光輝評價: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8. 劉 禪
他坐在那裡開心地笑著。耳邊響著美妙的音樂,嘴裡品著美味佳餚,懷里抱著美女佳麗。絲竹琴韻里,聽不到大臣們討論爭執的吵鬧;酒香芬芳里,嗅不到戰火燒過城池的刺鼻的嗆味;美女的流波眼光里,感受不到劍閣棧道凄涼的冷月。他已經忘卻了他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國君!他真的覺得這樣很好,沒有政務纏身,卻有榮華享樂。父輩暴霜露,斬荊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龍在亂軍中拚死沖殺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棄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師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劉禪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實在令人寒心。

9.諸葛亮
(1)柏樹茂盛繁密,我飛上樹梢,在清明的空氣中,聞到了英雄的氣息。他是卧龍,身居山林之間,也很清高。但是後來他離開了,去了戰場,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很快樂,因為他幫助了朋友,幫助了那個三顧茅廬以真情把他請出了山的人。他在戰爭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終於留下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美名。位置的正確與他的堅守位置,讓他在陽光中感受到快樂。

(2)五丈原的軍帳內,一盞油燈映照著他———諸葛孔明憔悴的面龐。蠟黃的臉上顯露著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對後世的無盡牽掛。帳內四周站立的官員早已熱淚盈眶。終於,一陣秋風襲過,那盞油燈即刻熄滅。五丈原內哭聲響徹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多少後人為這位曠世英才潸然淚下。
盡管蜀漢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遙望中原;盡管,人們對漢業的光復仍然只能去期望;盡管,孔明還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這些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只記得他的忠心為主;人們只記得他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盡瘁;人們只記得他為無處容身的漢業打下了基石。人們早已將孔明奉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10.陶淵明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的文人里,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於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採菊之外,還做了些什麼?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或許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2)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於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了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後,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3)陶潛伴著「庄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採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丑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4)是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願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桃花源。

(5)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麼寄託?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託於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凈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帽子流傳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清閑與曠達!

11. 王 維
我看到王維從深林中緩緩走來,帶著微笑,帶著禪意,輕輕吟誦:「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頓時,一輪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湧出,洗去了我塵世中的煩躁。走在這條禪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寧靜俯視它,用恬淡去親吻它,用真誠去撫摸它,因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遠。

12.李 白
(1)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著笑著紅塵,走著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裡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2)李白灑脫,不寄託於高堂的庄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3)當李白不被重用時,他卻仍能快樂地夢游天姥,卻仍能舉杯暢飲。他對明天有著樂觀的微笑。當蘇軾屢遭貶謫,他卻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興,有「浪淘盡千古英雄」的豪邁。他對明天有著希望的微笑。當屈原縱身投江時,我想他也一定帶著微笑,因為他堅信他的「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一定會給後人帶來思索和警惕。

(4)一勾彎月在冷凝處低懸,片片浮萍碎成搖曳的翡翠。詩人一聲長嘆,湧起層層墨香。李白的一生因為沒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銘留青史,因為舍棄了「鍾鼓饌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當時的士大夫之徒一樣追求金錢和名利,而違背自己的靈魂,那麼祖國的山河裡便不再有他的飄逸長衣,歷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為世人吟詠。歷史的雨沒有下進太白的靈魂,他把一個真實的自己寫進了歷史。

(5)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遭人誹謗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終化為泡影,但他仍意氣風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三分釀成月亮七分化為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若無意氣,他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

(6)李白策一匹駿馬,在昏黃的古道上賓士。然而,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絆住他奔跑的腳步,無情的現實冷卻了他一腔熱血。是啊,想當年力士為我脫靴,貴妃為他磨墨,那該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順暢的時期啊。
可是,無意間他看到了力士諂媚的丑態和貴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覺得他應該永遠讓他奔跑的雙腳停滯不前,離開這黑暗的金馬門。他清醒地知道,他寧願散盡千金,只求一醉,也不願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於是他帶上一把佩劍,把一杯酒去尋訪他暫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遠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門。
昔日他騎卸賜驃馬奉詔賓士,今日他騎白鹿奔向他夢寐以求的遠方。濁酒深酌,重返喜地,尋幽豪飲,同銷萬古情愁,南下吳越,夢游天姥,齊敘難酬鴻志。奔跑讓他屢跌屢撞,奔跑又讓他獲得心靈的超越——思想,永遠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不事權貴」的青蓮居士,曾放盪不羈地笑罵孔夫子,曾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玉環為其碾墨,讓高力士為其脫靴。這是多麼「異端」之舉,多麼荒謬之行。然而太白見不容於世之滋垢時,便憤然離去了。沒有易安居士那「這次第,一個愁字了得?」的憂傷,也沒有柳三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嘆而已。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意氣風發的李白,對前途充滿著無限的憧憬。他想通過官場仕途一展才華,報效國家,揮灑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場生活,多年的仗劍游歷,讓李白反思起來。有過得意,也有過失意,他終於看清了從仕之路的艱辛與黑暗,高力士為其穿靴實則銬住了他的雙腳,朝廷賞賜實際上是主子施捨的乞食。於是「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鬱,以山泉清洗世間的污穢,每一次醉後醒來,他又重新開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終有一種信念,始終有一種火熱的詩情沖動,始終有超俗的「出入」的灑脫!因此,他雖不被朝廷重用,但卻不被世事摒棄,也不被百姓遺忘。於是他不斷地重拾希望,不斷地將自己「大隱於市」,也許他的人生哲學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為「詩仙」,卻是個依市而居的仙人。

13.杜 甫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讓我感受一下這神奇的手。這手寫下了多少千古鴻文!多少名詩在這手下誕生!筆底波瀾,民間疾苦;世上瘡痍,詩中聖哲。這不正是你的寫照嗎那句話我已爛熟於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無數人感動、折服。這是一個怎樣寬廣的胸懷啊?這是一顆怎樣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讓我握住你的手吧,讓我摸摸那青綠色的血管。

14. 張 繼
如果我們面對問題是理性的,而不因心情感情影響,那麼你一定會成功的。有這樣一首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此詩是中唐詩人張繼所作。當時的張繼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學子,他受到家裡的支持和朋友幫助學有所成進京趕考,想以此成功實現心申的理想和報答家人朋友。可天公就是不做美,張繼的第三次科考又一次落榜。在回家的途中,張繼路過蘇州,夜宿江邊。看著窗外火紅的楓葉,聽著遠處的鍾聲,張繼傷感得失眠了。他想到自己苦讀多年的艱辛,想到自己朋友、家人的期望,可自己又一次的失敗了。於情於理他真想放棄,可如果就這樣放棄又怎麼對得起家人、朋友呢經過漫長的思考他最終理性地選擇了放棄科考,去發展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於是他提起筆寫下了這千古絕唱。一千九百多年過去了,當時的狀元呢?當時的狀元街談巷議,穿紅戴綠,可如今人們卻把他忘了。人們記住的是這不朽的詩篇。正是張繼理性地對待了自己的現狀,而沒有受到感情的拖累,才造就了張繼最後的成功。

15.蘇 軾
(1)蘇東坡烏台詩案後被貶黃州,物質匱乏,精神蕭索,可苦難終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嘯的山風於谷口處受住,化為溫柔的何須;湍急的河流於河口處放緩,化為寬廣的浩瀚;絢爛的人生於苦難處收束,化為成熟與淡泊。於是蘇東坡從黃州突圍,終成赤壁二賦,大江一詞,名傳千古,恩澤了後世無數書生騷客。

(2)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3)東坡披發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4)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軾。官場上的險惡風波並沒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貧並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伴著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遊中,蒼銀白發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一尊還酹江月,多麼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紀念蘇軾,讓我懂得了在困難逆境中應保持有奮勇向前的心……

(6)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16. 岳 飛
(1)當風波亭上的月華失去了光澤,當你用含淚的眼看著一旁的兒子,也看著即將離別的山河,你,一個失去了士兵的將軍,面對一杯毒酒,你選擇了吞咽!有誰知道那一刻你的內心所涌動的情感,有誰知道你壯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對你說:你,岳飛將軍,雖然你死於一場政治斗爭,可是你早已成了民族魂!為了收復失地,你寫下了「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誓言,誰能忘記你背上刻著「精忠報國」的字樣啊!你的死,對忠奸二字做了最淋漓盡致地註解,在忠與奸之間築起了一道分明的牆!

(2)「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此凌雲壯志卻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英雄難以再傾力保家衛國。縱然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惆悵哀痛令人心酸,也敵不過朝野中奸佞小人的蜚言流語,最終只能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飲恨長辭。但那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豪言壯語激情四射,永遠震盪人們的心靈,回響在大地河山之間——紀念岳飛,讓我懂得了何謂「精忠報國」的鐵骨錚錚,澎湃著我愛國的血液……

17.辛其疾
(1)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猶見你這個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讓你有如共工撞擊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奮力抗爭中遍體鱗傷。你悲憤,你無奈,你拍胸,你哭號,你的震天長嘯只換來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棄。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然而,稼軒,你是否看見,千百年來,有一位書生同樣意氣方遒,要與你同飲杜康,銷汝塊壘。稼軒,你不是孤獨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氣貫虹,將永載青史,千秋萬代!

⑹ Would you mind giving me an English first name

其實不需要多麼創新,外國人自己用Mike,Nick之類的也很多

你的名字考慮音譯上口等等的,最適合的John吧

然後昵稱化親切化一點的,可以衍生一下,Johnny (同Johnny Depp), Joseph (約瑟夫), Jonasson (喬納森)

熱點內容
人們用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9-13 02:31:53 瀏覽:776
他們的名字是翻譯成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2:15:34 瀏覽:480
優先分析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3 01:49:12 瀏覽:591
我不喜歡睡覺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1:46:19 瀏覽:564
我不是人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1:42:31 瀏覽:928
我喜歡人少地方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1:39:15 瀏覽:242
唱的很好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1:35:28 瀏覽:946
太流利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1:32:24 瀏覽:993
從很小就認識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9-13 01:24:47 瀏覽:152
家庭住址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1:24:38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