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英語漢語古代怎麼翻譯

英語漢語古代怎麼翻譯

發布時間: 2023-07-31 11:51:45

① 漢語最先是怎麼翻譯成英語的是誰發明的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壓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生意)的近似漢語讀音,後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於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范、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範。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中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徵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系」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於「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② 古人如何中英互譯

主要是音譯和會意,復像美國(American)叫制美利堅,又叫花旗國,因為國旗是花的,英國叫英吉利,是English的音譯,俄羅斯(Russian)叫羅剎,朝鮮(Korea)叫高麗,日本(Japan)叫日本,等等。總的來說大部分是直接的音譯。

③ 各國的語言最早是怎麼相互翻譯的

語言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一樣久遠。可是,人類用書面記錄的語言材料只有幾千年,在這之前上萬年的放言情況我們幾乎一點兒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關於語言起源的解釋,都不過是一種假設。有人提出「感嘆說」,認為語言起源於表達情感的感嘆詞;有人提出「勞動喊聲說」,認為語言起源於繁重勞動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聲說」,認為語言起源於對自然界原有聲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達達說」,認為語言起源於「達達」發聲的舌頭動作和手勢;還有人提出「唱歌說」,認為語言起源於原始儀式中不清晰的贊歌,等等。所有這些假設都無法通過事實來驗證,因此科學家之間誰也說不服誰。為避免再發生這種毫無結果的爭論,國外有個語言學會在章程中竟明文規定,凡入會者一律不得談論語言的起源。
我國多數專家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起源,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與自然災害作斗爭時需要齊心協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種信號把大家的行動統一起來,各種信號如果以一定的聲音為標志,就成了最初的語言。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頭的情景。大家為了統一用力的時機和方向,總是要「嗨喲,嗨喲」地喊號子。這個「嗨喲,嗨喲」在最初可能沒有什麼特定的含義,可是時間一長,人們一聽到這個號子就自然而然地會想起「抬東西」這個意思,於是「嗨喲,嗨喲」就成了原始的語言。當然,語言的產生還有兩個重要的條件,這就是發音器官和大腦思維的復雜化。勞動使類人猿能夠直立行走,使它們的發音器官有利於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時,使手與各種事物的接觸更加頻繁,刺激了大腦的機能,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剛剛創造出來的原始語言,現在只能肯定它是有聲音和有意義的,別的還沒有辦法知道。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對語言的起源興趣濃厚,並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解釋。
原來,在人類社會科學並不發達的時候,人們選擇宗教來解釋語言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家蘇革拉底曾斷言,上帝給地上萬物和眾生賜予了名稱,所以詞是神聖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古代西方觀點認為,語言是上帝創造的。在《聖經舊約》的《創世篇》,《聖經新約》的《約翰啟示錄》裡面都談到了語言的誕生,提到上帝賦予亞當給萬物起名的至高權力。
就連一些古代帝王也對人類語言的產生極感興趣。古埃及的一位國王曾為探究人類最初的語言到底是什麼而採取出人意料的辦法。有一次,一個孩子降生,他就下令讓一個牧人把孩子放到荒郊野外,命令他不許和孩子說任何話,還要一邊放羊,一邊照顧這個孩子,等這個孩子說第一個詞時馬上來報告。一年多以後,孩子說出第一個詞彙bekos。國王立即召集學者研究這個詞的出處,後來發現是弗吉里亞語中麵包的意思,國王就認為人類最早開始說的詞就是麵包。
然而,由於研究文字出現前的語言缺乏可以採信的證據,關於語言的起源問題實際上僅僅停留在猜想之上。19世紀30年代,在法國召開了一次語言類的世界大會,會上做出個決議,認定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當代,對於語言起源的猜測都是空談,要求以後禁談關於語言起源的問題。這個決議一直影響到現在,現代很多語言學家對語言起源不太重視,也很少研究。
可是,一紙決議無法泯滅人類的好奇心,對人類語言學家來說它總是一樁懸案。1934年,土耳其曾經召開全國的語言學大會,研究世界上第一個詞到底是什麼,與會專家一半猜測脊猜,一半比較,提出太陽是人類最早會說的詞彙。而其中得出結論的具體過程,因為記載缺失已經弄不太清楚。
語言產生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關於人類說出的第一個詞到底是什麼的爭論也從未平息。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語言的產生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命題。目前有四種比較主要的理論解釋語言誕生。第一種觀點提出人類語言來自模仿,比如古人類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類學狗的叫聲叫「汪汪」,以後慢慢便用「汪汪」聲來指代狗。第二種觀點是19世紀初出現的「叮當理論」,即自然主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質,本質發出聲音來都會出現回聲,這種回聲創造很多詞彙,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彈性,all代表一種圓滾滾的物體。第三種觀點是我們熟悉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起源理論,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最初的語言是在勞動中從號子發展而來。第四種觀點提出語言產生於鋒碰感情,在表示憤怒、愉快等感情沖擊下,強大氣流通過聲帶產生語言,銀野談並認為人類基本感情喜怒哀樂發出的聲音,形成最基本的詞彙。
關於人類最早說出的詞彙的爭論也從未平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認為,最早出現的語言是名詞,應是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事物,如各種食物;其次應是形容詞,比如描述花草、樹木特徵的東西;第三是呼語,指用來呼叫、表達指令的詞彙。這些與交流有關的詞彙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此種說法從認知的角度,認定語言的誕生應和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有關,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還有一些專家是從生理上加以研究,他們發現,m(м、μ)、b(б、μπ)和p(п、π)發音比較容易,這些字母開頭詞彙,是人類最容易發音的詞彙,嬰兒即使在沒有牙齒時,m(м、μ)、b(б、μπ)和p(п、π)的音都是容易發的,如果這種聲音和最先接觸的事物相聯系,就誕生了最早的詞彙。目前是b(б、μπ)、p(п、π)在先還是m(м、μ)開頭的單詞哪一個在先出現也沒有考證,但在西方語言中以m(м、μ)開頭的單詞佔有重要地位確是事實。以英語為例,其中和輔音字母m有關的詞彙非常之多,表述生命之源、撫育、關愛、本質、行為、記憶、食物、性格等方面的詞彙中,有大量都是m開頭的。
世界語言雖然多種多樣,但其最初的起源確有驚人的一致性。
「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內在的,並不是後天獲取的,後天獲取的只是組織復雜語言的能力。比如小孩要吃奶時,最初發的音是ma-ma 、papa,在印歐語系中mama一詞最早就指乳房。另外人類品嘗食物時候,發出的聲音也與m音有關。由m(或俄語м,希臘語μ)衍生出來的各種詞彙比較多,確實說明人類詞彙起源與m關系密切。」
有人認為,兒童語言的學習過程是研究古人類學習語言的活標本,其中可參考的內容又有多少呢?朱教授認為,現代嬰兒學習語言時人類語言已經產生,常與其接觸的父母已經掌握語言。這和原始人類在荒野里的語言產生完全是兩回事。社會語言學證明,語言創造的規律是一開始兩三個詞,後來不斷增加。而現代語言的規律不能證明語言是如何產生,到現在為止兒童學習語言的所有數據都不能說明人類語言的起源。
況且父母的說笑表情都會影響嬰兒,即使他們會說媽媽也是教育的結果。即使有一個母親故意不同嬰兒講話,等待孩子自己講出第一個詞,也很難認證人類語言的起源。因為小孩在屋子裡,會聽到父母之間交流的語言,而人類天生就會模仿,嬰兒可能聽到只言片語,所以不能證明他說出的第一個就是古人類說出的第一個詞。
還有專家講,將猩猩發出的聲音和人類的語言加以比較,希望能還原人類學習語言時的情境,然而這些努力都宣告失敗。朱教授指出,靈長目動物能發出9種聲音,都跟生存有關,但不是語言。人類表示前邊存在危險,可能有幾十種說法,而猩猩只能發出「啊」的聲音,而且只能重復。人類研究語言曾嘗試教猩猩說話,來觀察掌握語言是否存在先天因素,結果發現猩猩不具備學習語言的能力,證明語言能力只有人類所獨有,而想從猩猩那裡查找人類語言的起源的蛛絲馬跡自然也沒成功。
人類最早的詞彙最有可能產生在溫帶地區,各地區古人類最初說出詞彙的意義應該相同。
值得欣慰的是,在對被認為是印歐語系語言之祖的立陶宛語的研究中,專家發現其中最早的詞彙有「狼」、「樹」以及表述生產工具的詞彙。這些在其他語言中得到印證,而表述熱帶氣候情境的詞彙並不存在,由此說明最早產生印歐語系語言的時候處於溫帶,說明人類最早那些詞也產生在溫帶。
詞彙的產生和社會息息相關,人類生活中最離不開的詞彙,便是最初誕生的詞彙。世界各國各地區雖然地域環境不同,發音可能也不同,但是最開始發音的單詞意思有相似性,跟吃住有關,這是由語言的社會性決定的。而想徹底擺脫推測,弄清人類語言起源的謎團還需要更新的證據以及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等領域的專家的共同努力。

④ 我國古代外語是怎麼樣翻譯過來的

起源於相互的長期接觸,達到彼此理解和交流。比如:貿易等。有過在國外生活經驗的人,如果觀察不同母語小孩之間從玩耍開始到交流自如的過程就會理解的。

古代有四夷館,是專門翻譯邊疆少數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

古代的翻譯是如何培養的?

商人貿易都是找些邊境的漢人或受漢化的胡人來充當翻譯,漢唐時期邊境城市就是貿易市場,懂得各族語言的人大有人在

兩國交戰,多是由使臣(外交官)充當翻譯,這些人常年出使國外,不僅了解外國語言,更重要的是了解地形,便於作戰.還有就是找些胡人軍官當翻譯,比如安祿山打仗時就兼任翻譯,有時和尚都會臨時當回翻譯,古代的和尚知識很淵博,因為佛經都是外文,所以精通多國語言是必修課.

宋朝時,翻譯這一詞就不大陌生了,因為常年對外作戰,所以精通各族語言,乃至國外語言的人都比較多,特別是商人,宋朝海外貿易繁盛,翻譯就尤為重要了.

近代外語是怎麼傳入我國的?

從外語傳入說到同文館
文/王學泰

排異反應大約是生物的特性,不僅在身體內部很難容忍外來的東西,身體之外也是這樣。每當有了異於自己的事物出現在眼前,人的本能反應第一是驚訝,第二就是排斥。語言是最能表現人的體內外特徵的,因此人們對於異於自己的語言尤其敏感。自周代起統治者就提倡「雅言」(當時以關中話為「雅言」)了,要求讀《詩》《書》,典禮司儀都要用「雅言」,無形中這是對方言的排斥。《孟子》中提到說楚方言的人是「南蠻舌」之人。對於同屬華夏的方言尚且如此,對於外國人說的外國話自然是不在眼下了。

然而很奇怪,東漢中葉以後當我們第一次較大規模與完全陌生的外國文——梵文、盧文——接觸的時候,並沒有引起什麼風波,更沒有發生引人注目的歧視與排斥。甚至與常態相反,我們對懂得這些文字的人們還很欽佩、尊敬。在《維摩詰經注序》中描寫西域和尚鳩摩羅什開壇講經的豐采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鳩摩羅什一面翻譯,一面講經,僧俗聽眾,畢恭畢敬,表現出對精通佛理和諳熟梵文高僧的尊重。那時不僅把精通外語者請進來,而且還不辭辛苦地走出去,東晉的法顯,唐代的玄奘歷經瀚海大漠,西天取經,都是勇於向外學習的典範。為什麼文人士大夫對這些外語外文沒有抵觸,反而羨慕精通梵文的人呢?這與佛教很快被國人接受,並在中土紮下根來有關;另外,當時華夏文化正處於發展上升時期,文人士大夫胸懷寬廣,對於異邦文化很有容納量。
第二次陌生的大規模外國語傳入則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後的歐洲語言文字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英語。這次的外語西來與那次「番語」截然不同,它是伴隨著炮艦鴉片一起來的,因此國人一開始就對它充滿惡感,稱之為「蟹行文字」(英文等橫排,如同螃蟹橫行)。有文化的上層人士也由於文化的衰敗腐朽,頭腦冬烘,除了一部分為了個人利益無恥媚外以外,大多對於涉外的事情是持敵視態度的。同光年間,與外國互派使節。中國使節是代表皇帝出使外洋,一路也稱「欽差」。途徑州縣都要按照欽差的規格迎送,各處州縣官多鄙視。有的竟說:「此算什麼欽差,直是一群漢奸耳」。郭嵩燾被任命為駐英公使,要找十幾個隨員,竟無有應者(皆見佚名《外交小史》)。這些在今人看來都是匪夷所思的。
到了咸豐年間,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進北京。洋鬼子登堂入室,你想閉著眼睛不理他不成了。此時語言交流自然成了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清官員中幾乎沒有會外語的,要找翻譯也很難。葡萄牙人佔領的澳門、英國人佔領的香港和已經開放通商口岸的城市如上海等地,由於現實生活的需要和貿易的需要,一些商人懂得了外語。最初清政府的官員用他們作通事,能夠解決一些日常的交流,但很難與外國人做深入的交談,因為這些懂外語的商人知識面有限,所懂的外語一般也是與商業貿易有關的,如貨物名稱,價格多少之類,很難登大雅之堂。
為了了解「夷情」和外交的需要,洋務派的領袖李鴻章向朝廷上奏《請設上海學館折》。提出了清政府應該建立培養外語人材的學館,以便利與外國溝通。他說:「互市二十年來,彼酋之習我語言文字者夥。其尤者能讀我經史,於翰章、憲典、吏治、民情,言之歷歷。」然而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作為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倭仁(當時的理學家)還上奏「正學自任,力言其不可」。他說中國問題的根本「在人心不在技藝」。御史張盛藻上奏也反對建學館事。他說,天文算術之類的事情,應該由欽天監(掌管天文歷算的衙門)去管,製造工作,應該由工部管(因為擬議籌辦學館除了學習西洋語言文字外,還要學西學,如數學物理之類),文儒近臣,不應當「崇尚技能,師法夷裔」。這種無知愚蠢的奏文竟然在北京官場中廣為傳誦,以為至論。可見當時北京的風氣。此時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二十多年了,挨了那麼多打,頭腦也沒有清醒過來。
寫到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清王朝歷史責任問題,現在許多史學家在吹捧「我大清」,對康雍乾贊頌已經到了肉麻的程度;對於晚清則多以「賣國」二字輕輕了之。其實,有清一代,最高統治者的所作所為更多的是誤國。清朝歷代皇帝最關注的還是如何統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對於除了漢文化圈以外的世界是兩眼一抹黑的,他們絕對不接受外界的新事物。從康熙起就失去了許多使國家富強的機會,失去了進入世界強國之林的機遇。鴉片戰爭以後,顢頇的清統治者又死抱住祖宗之法不放,不肯進步,連外語這個簡單交際工具都不想去掌握,舉國之大,有四億人口,與外邦打交道卻連一個合格的翻譯都沒有,簡直是荒唐而又可恥。清政府在外交上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不可勝計。

政治現實的需要是迫切的,以教授外語和西學為主的官辦學校同文館終於在同治元年開張了。此年六月十一日正式開學只招到了十名學生。從學生數看來很可憐,但它是我國第一所官辦的外語和西學學院。
首先這個名字就很可笑,「同文館」本來是宋代接待外國使節的招待所之一。因為它是接待高麗人,高麗與宋同屬漢文化圈,高麗也使用漢字,高麗與大宋是屬於「書同文」的,所以以此命名。清廷把教授自己子弟學外語的地方取了這樣一個怪名字,是你去與西洋人「同文」,還是讓西洋人與你「同文」呢?有人把「同文」解釋作「通文」也很勉強。
同文館在頑固派的反對聲中開鑼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招不到學生。現在學外語是個熱門,外語學院與藝術院校是目前最有錢的高校,就是有千軍萬馬在擠這兩條道。那時彌漫社會的是科舉崇拜,誰肯問津洋鬼子的東西呢?漢人的讀書人家認為只有讀儒書,寫八股,考秀才、舉人、最後中進士,當官,才是人生中的正途。正像《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所說,人生在世,總以「文章舉業」為主,就是孔夫子活到今天也得如此,他老講「言寡尤,行寡悔」,誰給他官做?這就是社會輿論,也是漢族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態。
同文館最初只能在「天資聰慧,年在十三四歲以下八旗子弟」中遴選。即使是旗人也受到漢人科舉至上風氣的影響,旗人也不願意去。怕把自己賣給洋鬼子。朝廷只好以物質刺激的辦法,多給助學金(當時稱作「膏火費」意為晚上點燈閱讀的花費),每月三兩白銀(《儒林外史》中開篇講的那位鄉村塾師周進,一年薪金才十二兩白銀),讀一兩年後,可升至六兩。學生學習成績好,高班學生如能給低班學生輔導的話,還要給以報酬,最多可以拿到十五六兩銀子。這樣一個學生一年可以拿到近二百兩的銀子。那時一個七品知縣,正式的年薪才七十多兩。至於同文館學生的伙食更是現在學生難以想像的,天天三頓宴席。甚至夜裡聽戲晚歸,可叫廚子做夜宵,送到寢室來。就是這樣來學習的學生仍自覺矮人一等。同文館優秀學生張德彝後來做到駐英國、法國等國公使,官至三品,就這樣,他晚年回憶自己一生時,還對子弟說:「余不學無術,未入正途。愧與正途為伍,而正途亦間藐與為伍。」可見當時洋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問題是教師多不合格。同文館很少聘到真正的教師,當時中國人沒有精通外語的,只能從來華洋人中選。這些洋人多是外國駐華公使或總稅務司署負責的洋人推薦的。這些被推薦來教書的人流品復雜,大多沒有教書經歷。有的是西洋浪人,看上了每月三百兩銀子的薪金;有的是為了在同文館中學中文的,邊教邊學,學好了也就走了。有的是推薦者的親屬,如夫人之類。這些人沒有學問,對教學也不認真,很難培養出水平高的學生。有的學俄文的,學了六七年連字母表都背不下來。
當然,更成問題的是,主持同文館者沒有近代辦學理念,把學校辦成了衙門,學生都是老爺。最初連學制都沒有,成了混日子的地方。光緒十一年(1885)同文館整頓、制定了《同文館章程》18條,《續增同文館條規》8條。在招收學生方面,有了改進,招收的主要對象是年齡大,已通漢文,有了出身(指舉人、進士之類的功名)的人。並建立了科目。分語言文字和科學兩類。語言文字有英、法、德(當時成為「布文」,即布魯士文)、東(日本)文;科學分算學、格致(物理)、化學、醫學。光緒二十四年開辦京師大學堂,科學各科並入大學堂。學生按照學習時間的長短和實際水平,分為前館、後館。前館即高年級,相當現在的專科;後館為低年級,相當於現在的中學。學制八年。
同文館在當時腐敗老朽的中國彷彿是怪物,受到人們的嫉視,最後在要掃盪一切洋鬼子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摧毀。1900年義和團在老佛爺的支持下開進北京,在各衙門設壇作法。同文館的老師學生皆屬於洋鬼子和二毛子,為團民鎮壓對象,早已逃之夭夭。大師兄在這里開壇辦公。令人驚奇的是,大師兄下達訓令和代天發布文告時用的印信,卻是同文館總教習的圖章。圖章上滿是「蟹行文字」。團民們不認識,大師兄說:這是「天文」,你們不懂,是洪鈞老祖賜給我的。這也是一種「洋為中用」吧!

累死我啦。。看在我復制著都這么累的面子上,就給點分吧。內容您大概了解了就好

⑤ 英文最初是怎樣與中文互譯的

是通過一個地方,如西方國家的人來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後學會了基本的語言,再繼續深入研究的

⑥ 古時候英語如何翻譯為中文

古代沒有英文,英語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傳入中國更遲,19世紀才傳入過來
以前流行拉丁文,明朝利瑪竇的《幾何原本》、清朝《尼布楚條約》等等都是拉丁文

⑦ 英語和漢語最初是怎樣翻譯的呢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節目,大概就是清末時期,那些人會學英文,就是用中文標版注權讀法,傳說中的死記硬背吧。我猜想最開始語言是不互通的,但是當一個人去到另一個環境中,即使最開始聽不懂,也能意會一些東西吧,久而久之,就懂了,畢竟語言不是最重要的,啞巴光比劃也能互相交流啊。然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人會總結吧,一個人總結,幾個人總結,匯總匯總就成翻譯了。

熱點內容
你怎麼來學校的用英語寫作文 發布:2025-10-08 21:20:33 瀏覽:268
它最喜歡翻譯成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10-08 20:45:40 瀏覽:631
心情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08 19:58:12 瀏覽:684
我會成為將來的我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08 19:57:07 瀏覽:550
煩惱傾訴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10-08 19:01:14 瀏覽:138
你真幸福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10-08 18:48:38 瀏覽:555
今天太原的天氣怎麼樣英語作文 發布:2025-10-08 18:47:28 瀏覽:241
小學生英語名人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10-08 18:28:16 瀏覽:462
外號用英語怎麼寫不少於十句話作文 發布:2025-10-08 18:27:08 瀏覽:949
看下的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怎麼說 發布:2025-10-08 17:54:31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