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說八年級翻譯英語怎麼說
1. 《問說》的全文翻譯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麼解決呢?(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裡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並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並且在「學」的前面。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後,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問是理所當然的。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聖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裡,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並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麼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2. 問說文言文翻譯
《問說》文言文的翻譯如下:
核心思想:有見識的人做學問必然喜歡提問請教。學與問相輔相成,不學則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則不能增加知識。
問的作用:
對於大原則與細節:道理明白了卻不能應用,認識了大的原則卻可能不了解細節,這些問題除了問,難以解決。
向道德才能高的人問:可以破除疑問,正如孔子所說,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
向不如自己的人問:可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正如曾子所說,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
向同水平的人問:可以共同研究,正如《中庸》所說,互相詰問,詳細考察,明確分辨。
古代聖人對問的態度:
《尚書》的觀點: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
孟子、子思的論述:孟子論述學問之道時,學之後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問在學的前面。
古代聖王的實踐: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和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
問的重要性與現狀:
聖人與普通人的對比:聖人採納狂妄普通人的話,詢問地位低微的樵夫,舜帝向平民詢問,這是因為他們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
三代以後的情況:有學而無問,朋友間能做到規勸做好事就不錯了,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的人少見,更何況世俗人呢?
不願問的危害:
世俗人的通病: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
掩蓋過錯: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過錯,寧願學習不進步也不虛心請教,危害內心修養,錯誤大。
正確問的態度:
不應有的態度:對道德才能高的人妒忌不願問,對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不值得問,對同水平的人嬉戲不敬重不願問。
應有的態度: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不問地位高低,只問能否帶來教益。
總結:
學習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不喜愛問,由於不能虛心,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
問的重要性: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學習沒有止境,問不可少。
問的廣泛性:地位高的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