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工作怎麼翻譯成英語
① 體驗英語綜合教程4課文翻譯
Unit 1
無名英雄:職業父親意味著什麼?
在我們的孿生女兒出生後的第一次「約會」時,我和丈夫一起去看了一部名為《玩具故事》的電影。我們很喜歡這部片子,但隨後我丈夫問道:「父親在哪兒呢?」起初我還認為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而批評一部很吸引人的家庭影片似乎是太偏狹了。可後來越想越覺得這一疏忽太嚴重了。父親不僅沒有出現,他甚至沒有被提到—— 盡管家中有嬰兒,說明他不可能離開太長時間。影片給人的感覺是,父親出現與否似乎是個極次要的細節,甚至不需要做任何解釋。
新聞媒體傾向於把父親的邊緣化,這只是一個例子,它反映了在美國發生的巨大的社會變化。大衛?布蘭肯霍恩在《無父之國》一書中將這種傾向稱之為「無需父親」觀念。
職業母親(我想這應是與無職業母親相對而言的)奮斗的故事從媒體上無盡無休地轟擊著我們。與此同時,媒體上絕大多數有關父親的故事又集中表現暴力的丈夫或沒出息的父親。看起來似乎父親惟一值得人們提及的時候是因為他們做家務太少而受到指責的時候(我懷疑這一說法的可靠性,因為「家務」的定義中很少包括打掃屋頂的雨水溝、給汽車換機油或其它一些典型地由男人們做的事),或者是在他們去世的時候。當布蘭肯霍恩先生就「顧家的好男人」一詞的詞義對父親們進行調查時,許多父親都回答這一詞語只有在葬禮上聽到。
這種「無需父親」綜合症的一個例外是家庭全職父親所受到的媒體的贊揚。我並非暗指這些家庭全職父親作出的承諾不值得人們的支持,我只是想指出在實際生效的雙重標准:家庭全職父親受到人們的贊揚,而家庭全職母親和養家活口的父親,所得到文化上的認同卻很少,甚至完全得不到。
我們用來討論父親角色(即沒出息的父親)的話語本身就顯示出人們對大多數男人默默無聞而自豪地履行對家庭承擔的責任缺乏賞識。我們幾乎從來沒聽到「職業父親」這一說法,在人們呼籲應該考慮給予工作者在工作地點上更大的靈活性時,很少有人認為這種呼籲不但適用於女子,同樣也適應於男子。我們這個社會表現出似乎家庭職責對父親來說並不象對母親那麼重要 —— 似乎事業上的滿足就是男人生活的全部。
更讓人感到侮辱的是最近媒體的這種傾向,即把家庭主婦看成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 就像一輛名貴的汽車,只有據說少數男人才享受得起這種奢侈與豪華。這暗示家裡有家庭主婦的男人比那些妻子在外工作的男人日子過得更舒適,因為他們擁有全職管家這種「奢侈品」。然而,實際上作為家庭惟一掙錢者的男人要承受很多壓力。當他們的那份工作是家庭收入的惟一來源的時候,失業,或者甚至只不過是受到失業的威脅,對他們來說顯然構成更大的困難。同樣,家庭惟一的工資收入者在想辭去不太滿意的工作時,其靈活程度也要小一些,因為這種工作變換會使他們失去收入。此外,為了給家庭掙更多的錢,許多丈夫超時工作或兼做第二職業。對於這些男人來說,正是這份工作所支撐的家庭,使得他們值得付出努力。很多男人相信母親呆在家裡對小孩十分重要,這種信念使得他們樂意地擔起家裡惟一掙錢人的擔子。
目前,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家庭中沒有父親會對小孩 —— 因此對整個社會 —— 帶來嚴重的問題。然而,我們這個社會並沒有把「普通」父親作為正面角色為未來的父親樹立榜樣,相反地,卻常常持放棄態度,認為傳統的父道從最好的方面說是已經過時,從最壞的方面講就是危險的反動。這使得許多男人對他們作為父親的角色的價值提出疑問。
作為一個社會,我們需要認識到對於孩子來說,父親是與母親同等重要的,不僅僅在經濟支持上,而且在感情依靠、教育和紀律訓導方面都是如此。我們僅僅意識到沒有父親是一個問題是不夠的,也不能只是站在墳墓旁邊哀悼「顧家好男人」的去世,隨後又找一個人來替代他(請問一問已失去父親的人,這是否可能)。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如何貶低了父道的價值,我們必須努力向男人們顯示,他們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是多麼不可缺少,多麼重要。
那些每天都在努力去愛和支撐他們的家庭,力求做一個顧家好男人的父親,那些無名英雄,需要我們的承認,他們所付出的一切需要我們的感謝,因為他們值得我們的認同和感激
男子漢宣言
作為男人,我們知道我們能夠得到比較好的待遇。從女人身上,我們看到了現代性:廣大的女性在探索新的角色,征服世界。我們暗中默默地羨慕她們不斷取得成就的速度。我們對自己說:我們男人呢?我們難道不應該是這樣的嗎:聰明有頭腦,信心十足,成功在握?
那麼,是什麼妨礙了我們呢?責備女人挑起兩性戰爭是毫無意義的。畢竟,這個世界還是男人的天下。只要知道我們之所求,我們便可以通過規定得到它。否,問題在於我們缺乏想像力。如果問女人,作為女人她們想要什麼,她們會告訴你:平等。而男人呢?我們沒有一點線索。原因很簡單,我們沒有能夠理解本世紀最偉大、最持久的社會運動的機遇,那就是兩性勞動力分工的不復存在。
我們正在犯一個錯誤。過去並未讓我們真正的需要得到滿足,卻強迫我們狹隘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勞動者,而當我們被解僱、退休或生病的時候,這種身份也隨之消失。過去還讓我們從家裡走出來,使我們成為孩子的陌生人。這意味著我們將我們身體的、情感的和實際的需求寄託在女人身上。她們喂養、撫育我們,顧及我們感情的需要,為我們斡旋出一個社會圈子。她們為我們做私人的工作,就像我們為她們做公眾的工作一樣。
盡管在家以外我們展現出了所有成年人的行為舉止,而在家裡我們卻仍然十分孩子氣。它使我們,尤其是那些年老的、行將就木的人,過著一種悲慘的、有局限的生活,通常使我們處於一種乖戾的關系中。
我們可以改變所有這一切,這不只是如意的想法。在婦女解放的背後,吹著一陣順風: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婦女控制了她們的生育能力,而經濟卻需要勞動力的大量增加。甚至連保守的男人都不能阻止她們。
我們必須買出的第一步就是打破沉默。因此,有了這樣一份宣言。
憧憬未來
當兩性勞動力分工使男人的概念得到加強是, 我們將自己定義為三種角色:養家糊口的工人,女人的對立面,和做母親不做之事情的父親。每一種概念都限制了男人活動的范圍,是男人感到窒息。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改寫這些定義。
工作並非男人承諾的領地
當人們問及我是作什麼的時候,我會說我是一個新聞工作者,而不會說我是一個男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兄弟,一個公民,甚至不會將所有這些結合在一起說,而知識說我是一個新聞記者。像許多男人一樣,我就是我的工作。當工作順利時,我也稱心如意。其他一切都可能盪然無存。但是事業上的成功卻是一個男人的支柱。它為男人提供地位、權利以及成為掙錢養家的父親的一種手段。婦女運動知識進一步強調了工作的重要地位,而且暗示人們,專心於家務和撫養小孩是一件苦差事。
然而,指望工作從根本上維持我們的自我感覺是一個錯誤。許多自我的定義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但工作不在此列,因為它太不可靠了。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回被解僱,會生病或會退休。對於那些年紀輕輕又找不到工作或者在年輕是就被解僱的人來說,工作上的失敗會導致沮喪、犯罪、暴力,在有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自殺。如果男人找不到能誇耀自己的更好的方法肯定會發瘋嗎?我們必須意識到工作是靠不住的。
男人不是女人的對立面
當女人被看成是弱者時,我們必須是強者。我們做女人們不做的事情,但是現在女人幾乎沒有什麼事情不做。她們從事體育運動,掙錢,參加足球比賽,駕駛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甚至主動開始床第之歡。然而,我們卻堅持把自己看成是女人的對立面。這樣的話,我們最終會把自己定義成只做很少幾件女人不願做的事,即強奸、謀殺和虐待。
父親同樣能夠滿足孩子的需要
我們仍然受傳統的父親形象的制約,即提供工資收入、規定紀律,在某些情況下,為小孩充當玩伴。在身體上和感情上與孩子親近一直是女人的特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會繼續如此。如今許多男人都渴望與他們的孩子更接近一些,他們是主動積極的父親。我們樂意這樣做,並且也有能力這樣做。但是有些女人卻拒絕平等相待我們。
平等始於家庭
在很多家庭里,男人是被動的,我們允許女人安排我們的個人生活,讓她們充當佳麗的看門人,讓她們決定那些友誼可以保持,決定夫婦與親人應該保持多親密的關系。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發覺很難主動採取行動,或者在家裡對女人說「不」,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學會如何拒絕我們的母親。
男人必須開始為自己而做
成功的男人必須擔任領導的角色。通常他們都保持沉默,因為重新勞碌他們的角色,他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他們的工作相對地比較可靠,地位和權力都高於女人,他們還能控制工作時間,可以離家去上班,可以花錢請人照看孩子。他們還可以擁有這一切。
因此,他們抱殘守缺,封閉起自己的頭腦,拒絕以更合適我們大家的方式改造這個世界。所以,男權運動通常是由這些人所控制,他們義憤填膺,口齒不清,缺乏用善於思維的構架去理解他們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聰穎的、受過教育的男人能夠成為引路人,我們迫切需要這樣的人去開始思考。
Unit 2
為什麼數字文化對你有好處?
最近,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學家和行為學家們都發出大量警告指出:網路空間危險重重。其實,萬維網與世界上其它任何事物一樣並非天然地有害。它並非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實體,能使危險降臨進入它的每一個人。實際上,網路就其本身而言是相當無害的,它沒有超越其使用者並改變他們的存在的特殊功能。正如古老的傳說指出的一樣,吸血鬼不請不會自入家門來傷害你,互聯網也不會不請自來地使你墮落。除孩子和意志薄弱者外,它不可能造成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
(1)如同酒精的作用一樣,網路僅僅是將已有的事物放大:
專家們擔心,網上盛行的隱藏裝假對參與數字文化的人來說是危險的。他們告訴我們,我們不知不覺地全都會使用假身份,一個個變得殘缺不全面目全非,以至於連自己都不敢肯定自己究竟是誰。全錯。只有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得詭秘莫測,毫不坦誠的人,才感到被迫要在網上偽裝自己並用其它方法提供虛假情況。網路只不過為他們增添了一種實施欺騙的工具。
因為我們了解現實生活中的這些人,所以被這些人欺騙的可能性很小。網際網路並不會「引起」人們去裝扮成另一些人。至於數字文化中人被這些不誠實的傢伙欺騙的問題,就如同「現實」生活中一樣,網上同樣有許多「信號」會揭露他們的騙術。有水平的網迷能識別在線人行為所發出的很多危險信號。尤其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別的用戶的意圖常常是非常清楚的。
有人試圖在網上欺騙我們時,常常會明白無誤地表現為自我矛盾,這是力求取信而過分塗抹,甚至說話虛假、令人難信的必然跡象。同樣,與在「現實世界」中一樣,許多其它令人討厭的傾向在網上也都能很容易地識別出來。孤芳自賞(一切圍繞「我我我」)在網路上也老遠就會被發現,因為他們都是些只說別人反話或壞話的人,認為只有吹滅他人的蠟燭自己才能閃光的人。(2)網路能讓人展現其最好的一面:
「現實生活」中愛好交往和直率的人在網上也會展現相同的個性。多數人網上和網下都一樣愛找樂趣,即使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與他們平時在聚會上、在工作中和在當地的酒吧里一樣喜歡尋找樂趣。然而無可否認,有些人沒有烈性酒作伴,你和他們在一起就不會那麼歡樂。
害羞的人在網上比在「現實世界」中會得到更為「安全的」環境,並且在網上能學會更自由地表達自己(你從未見到過有人會在電子郵件上結結巴巴地說話,對嗎),網路會使他們增強信心,獲得交際技能,而這些又最終會擴大到他們生活的其它方面。現實生活中喜歡幫助他人的人常常在網上也願意盡力幫助他人。
(3)網上評價人的方式不同:
在互聯網上,對人的評價是看他們的個性、信念和網上行為,而不是看他們的外表長相。這很好,因為它不僅會給其貌不揚的人機會,也會使長相漂亮的人必須要說話值得一聽才會引起別人注意。
(4)人們更加坦率:
由於在互聯網上不必使用真名並提供真實身份,許多人近日來更加坦誠,暢吐心曲。
(5)我們聯到一起了:
參與數字文化的人都非常了解,網上有大量重要信息,並能提供許多改變他們生活的機遇。網路為我們中間的許多人打開了許多大門,這種選擇是他們在其它面所不能得到的。從事研究的可能和上網與人聯系就是兩個這樣的機會。
(6)我們懂得了語言的威力並學會了更善於傾聽:沒有面部表情、身體語言或外表長相的干擾,數字文化的成員已學會了詞語的威力…,包括他們自己的和他人的詞語。我們透徹地懂得將詞語簡單地組合起來就能損害、傷害和冒犯他人,也可以表現幽默和提供幫助、支持和鼓勵。多數富有經驗的網路成員已經修煉成為語言大師,他們慎重地措詞,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以避免被人誤解。
由於互聯網的緣故,我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學會更好地傾聽。我們不但要更慎重地斟詞酌句,我們(尤其是那些通過電子郵件而不是聊天室交流的人)還必須等待,等待他人結束後我們才能說話或者回答。
文化存在差異嗎?
1993年,我第一次有機會作為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代表訪問俄羅斯,為他們提供有關農業勞工管理方面的技術幫助。在我到達之前,人們告訴我說:「俄羅斯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民族」。我到那裡後,有一次一位翻譯向我解釋說:男士要為女士們倒檸檬汁,要對她們彬彬有禮。
三個星期的行程快結束時,我那位年輕的俄羅斯主人及朋友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和他那可愛的妻子葉列娜邀請我到外面就餐。美餐完畢後,葉列娜問我是否想吃香蕉,我有禮貌地謝絕了,並解釋說:我對晚餐非常滿意。但此刻我一直在想,「我該做點什麼呢?雖然我和她的座位離放香蕉的地方一樣近,我要不要為她送上一個香蕉呢?怎樣做才顯得有禮貌呢?」
「你想吃香蕉嗎?」我問葉列娜。
「好吧」,她笑了笑,但並沒試圖從水果籃中去拿香蕉。「現在該怎麼辦呢?」我想。
「你喜歡哪一個?」我猶猶豫豫地說。
她指著其中一個香蕉說:「就那個吧。」由於一直想著俄羅斯人的禮節,我就摘下她所指的那個香蕉,剝去一半的皮,然後遞給了她。葉列娜和德米特里臉上的笑容表明,我做得正確。這次經歷之後,我常常告訴所有的人,在俄羅斯,為女士剝香蕉是一種表示彬彬有禮的作法。然而,當我第三次到俄羅斯時,有一天一個俄羅斯人客氣地糾正了我的錯誤想法。
「啊,不,格里戈里?達維多維奇,」一個俄羅斯人很得體地更正說:「在俄羅斯,一個男人為女士剝香蕉意味著他對她想入非非。」我簡直無地自容,因為我一直在得意地向人們講述我經歷的這件我理解文化差異的趣聞。
有些教訓只有通過這種尷尬的方式才能吸取。那些有關文化差異的好心文章和講座可能是害多利少,也許還並不像我說的這件事那樣只是一件趣事而已。它們所講述的就如同我所講述的香蕉故事一樣,往往有太多的普遍推論甚至是歪曲的看法。
關於西班牙文化,我們經常聽見這樣一些泛泛而論的說法:西班牙人見面時距離靠得更近,較少對視,在一般談話中身體接觸較多,他們不大願意參加集會。進行主觀概括往往是危險的,尤其當這些概括還附加一些建議時更是如此,比如說:同西班牙人談話時,要與他們靠近些,身體接觸多一些,別指望他們參與,等等。
任何特定民族或特定文化內部的人們之間的差異常常要比群體間的差異大得多。教育、社會地位、宗教信仰、性格、信念、閱歷、家庭的愛以及其它多種因素都會影響人的行為和文化。
對上班時和下班後哪些行為算是有禮貌的和恰當的這一問題,看法肯定是有分歧的。例如在一些文化里,「是的」 意味著「我聽見你說的話了」而不是「我同意」。談正事前的寒喧和問候的時間長短,對別人在旁邊說自己不懂的外語的容忍程度,敬重婦女禮來衡量一個人是否禮貌(例如女性走到你的桌前你要站起身來,在公共汽車上要為老人讓座等等),以及衣著的規矩等,都是可能是文化差異和傳統的佐證。
在墨西哥,習慣上是剛到的人向其它早來的人打招呼。例如,當一個人來到一群就餐的人中間,他會說「請吃好」;在智利,女性通常會吻其他女性和男性的面頰來打招呼;在俄羅斯女性常常與其他女性朋友臂挎臂地行走。注意風俗習慣和文化差異能讓來自另一種文化的人有機會更快的融入該文化或被認同,而忽略這些差異則可能讓一個漫不經心的人陷入麻煩。
由於存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所以了解一種文化中的習慣和生活方式是有好處的。加拿大的ODCnet網站記者阿倫?龐寫道:「在研究跨文化差異中,我們不是研究個體,而是進行不同民族間的比較,因此我們是在比較兩個正態分布曲線,所以概括是難免的。」另一名記者解釋說,人們需要對事物進行分類描述。這些說法都完全正確,但是當我們按照這些概括性結論行事,而這些結論又是來自錯誤的觀察時,危險就降臨了。如果我們根據眼睛對視、人體間距離、身體接觸和參與的興趣等一類事物所作的一般推論來決定我們的行為,就可能產生嚴重的負面後果。
② 工作英語怎麼說呢
工作英語單詞表達:work
音標:英 [wɜ:k] 美 [wɜ:rk]
翻譯:vt.& vi.使工作;使運作;操作;使產生效果n.工作,操作;著作;工廠;行為,事業vt.使工作;操作;經營;使緩慢前進
單詞形式:
第三人稱單數: works 復數: works 現在分詞: working 過去式: worked 過去分詞: worked
例句如下:
1、你怎麼讓她和我們一起工作?
How do you herd her with us working?
2、我必須回去工作了,我一定要准備好我的下一個發言稿。
I have to go and work, I must get out my next speech.
③ 「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台電腦」 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台電腦」 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翻譯如下:
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台電腦
We need a puter both at work and in our lives
生活中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最普通的就是in my life,根據語境還有其他表達,視情況而定。
一台電腦翻譯成英語
a puter
生活中需要英語 怎麼翻譯成英文
生活中需要英語
We need English in our daily life
English is needed in our life.
你有一台電腦嗎?翻譯成英語
You have a puter?
英翻譯 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生活中
No matter on the inter or in the real life.
用英語翻譯我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
I devote all my energy and mind to my work
翻譯成英文:生活中的英語
English in our daily life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經歷沉浮 翻譯成英文
There are always some ups and downs in ou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