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介紹 » 用英語怎麼介紹土族服飾特點

用英語怎麼介紹土族服飾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18 00:15:25

❶ 土族服飾的服飾特色

婦女服飾
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花袖長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紅色或鑲邊的藍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藍綠布帶,帶的兩頭有花、鳥、蟲、蝶、彩雲刺綉或盤線的花紋圖案。腰帶上有羅藏和錢褡褳。羅藏,是用銅、銀薄片製成,有獸頭形、圓形、桃形等樣式,其上有孔,一般用於系花手巾、小鈴鐺、針扎等什物,垂吊於腰帶左側。錢褡褳,一般為長一尺五寸,寬四寸的小袋,兩端有綉花或盤線圖案飾物。女式的錢褡褳由三塊白底綉花條塊縫合而成,下端連三綹綵線穗。用作錢袋和裝飾品。下穿褶裙或褲子。有鑲白邊的緋紅百褶裙,裙分左右兩扇,形似蝴蝶兩扇紅翅膀;褲子膝下部分套著一節藍色或黑色的褲筒,土族語稱「帖彎」。
姑娘服飾
未婚姑娘習以兩鬢梳小辮,中間梳一條辮,三條辮子合辮在背後,用緋紅頭繩扎緊,系一海螺圓片。少女額前戴的額帶叫「箍兒」,白布綉花做成,寬二寸,長及兩耳,上沿連幾束綵線短穗和幾個小鈴鐺。有的姑娘頭戴一條綉花頭巾。其褲腿套一尺長的紅色「帖彎」,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條將「帖彎」與褲腿相連,使其經緯分明。發式、「帖彎」顏色和額帶的不同,常是區別已婚或未婚婦女的標志。
裝飾
土族婦女喜戴耳墜,喜慶節日或探親訪友時,還要在耳墜下吊一對「面古蘇格」,即銀耳墜,如銅錢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紋圖案。戴時用數串珍珠把兩只「面古蘇格」連起來,掛在額帶上。土族婦女頸上所戴項圈稱作「索爾」,用芨芨草紮成圓環,蒙上紅布面,鑲以銅錢大小的圓海螺片約二十枚即成。
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里,頭飾叫「扭達」,式樣復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干糧」、「羊腔」、「馬鞍橇」等。繁多的頭飾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發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
土族婦女的金、銀、銅制耳環多刻有花紋或鑲有紅珊瑚、綠寶石,下面還垂有五色珠,並在珠上綴掛穗子。其中最講究的要數「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銀耳墜。用數串五色瓷珠把耳環連在一起,珠串長長地垂在胸前,好似數條項鏈。
項圈
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和西溝地區,是青海省土族最為集中的聚居地,在這一地區的土族女裝中,土族項圈是必備的裝飾之一。有關土族項圈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龍王山下的索卜灘上生活著一對兄弟,哥哥叫莫日,弟弟叫尼達,他們同時愛上了美麗的姑娘臘月花。後來,生性貪婪的莫日喝下了東海孽龍吐出的毒涎水,變成了一條巨蟒,而尼達則變成了一個石人。為了懲治巨蟒,救出尼達,臘月花不僅和姐妹們發明了安昭舞,而且還將一條鐵鏈掛在了巨蟒的脖子上,這條鐵鏈就是土族項圈的雛形。
據多年來一直研究土族文化的學者保廣元先生介紹,土族項圈一般是由硬質的布片和金屬片製成,最原始的項圈上還鑲嵌著貝殼和骨片等物。因為吐谷渾的先民是來自遼東地區的鮮卑族,他們有使用貝殼的習慣和條件,在項圈上鑲嵌貝殼作為裝飾,或可看做是吐谷渾的遺風。
彩虹袖:崇拜自然的標志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志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這無疑是對彩虹袖最詩意的詠嘆和贊美。彩虹袖俗稱花袖,土族語中稱為「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7種顏色的布料縫制的套袖。 青壯男子服飾
青壯年男子一般戴紅纓帽和「鷹嘴啄食」氈帽。紅纓帽,系一種織錦鑲邊的圓筒形氈帽,為土族語「加拉·莫立嘎」的意譯。相傳由清代朝帽演變而來。因紅頂連一綹長約五寸的紅纓,故名。「鷹嘴啄食」氈帽,其樣式為帽子的後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衣服是穿小領斜襟的長衫,袖口鑲有黑邊,胸前鑲有一塊四寸方塊的彩色圖案。還有穿綉花領高約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時在領子上襯以羊羔皮。外套黑色或紫紅色坎肩,紐扣多用銅制。腰系花頭腰帶,為一塊十二尺長的窄幅藍布或黑布,其兩端縫上五寸長綉有花卉盤線圖案的接頭。穿藍色或黑色大襠褲,系兩頭綉花的白色長褲帶和花圍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綁腿帶,扎腿時把黑色的一邊放在上邊,故稱「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愛情之信物,象徵忠貞不二,足穿白襪或黑襪,鞋子為雙楞子鞋和福蓋地鞋。
老年男子服飾
老年男子多戴禮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藍布縫成喇叭口,喇叭口內縫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頂上加有一顆核桃大的紅綠線頂子。穿小領斜襟長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帶,腳穿白襪黑鞋。
冬天下雪時,男子一般穿大領白板皮襖,領口、大襟、下擺袖口都鑲著四寸寬的邊子。勞動時穿褐褂,式樣為小圓領,大襟,配以藍布、黑布沿邊。所用褐子,由白色或雜色羊毛捻線自織而成。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綢袍及帶有大襟的綢緞背心、馬褂。民和縣三川一帶土族男子的衣著同漢族一樣。同仁縣五屯的土族男子服飾與藏族相同。

❷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

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

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拓展資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

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製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綉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內蒙古發布中國首個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准。

2014年,由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承擔的財政部專項「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第八期少數民族服飾」項目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編織、印染、鞋帽、衣服、飾品等製作的獨特性工藝進行調研。

例如,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古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既有交領右祍又有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

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古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古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鑒傳承了古代各個時期漢服的特徵。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而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❸ 簡介土族

土族簡介:

土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當中,人口比較稀少的民族之一,土族人所說的語言是屬於阿爾泰語也就是蒙古族的語種,國家在1979年的時候為土族的同胞們創造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

土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我國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部分的土族人民都集中在青海的民和,大通兩個縣和趕圩的天祝藏族自治區。

(3)用英語怎麼介紹土族服飾特點擴展閱讀

土族的服飾文化:

1、斜襟袍:土族男女均多穿高領或翻領斜襟袍。這種袍除了肥大、寬大外,最富特色的便是五彩袖。五彩袖用紅、黃、綠、白、藍等五色彩布或綵綢拼制而成的,土語叫阿拉肖梢。

袖筒一般長過手,所以民和等地又稱之為「罩袖」。有的袖筒由里向外一截比一截窄瘦,有的又呈寬長的直筒狀,袖口裡子縫半尺長的紅邊,穿上後將紅里翻出外面。

據說早期的花袖是用七色彩布縫制的,後來演化為五色,而且這些色彩都是依照彩虹的顏色調拼而成。看上去諧調、鮮艷、美觀、大方,土族也因此而被稱為穿彩虹花袖衫的人。

2、肥大上衣:土族是以農耕為主的農業民族,有過畜牧經濟的歷史。在民族服飾中就反映了這種現象。在土族服裝中,沒有完全擺脫皮袍、皮襖等皮毛製品,男子還常常以袍服為禮服。

婦女的上衣雖用棉布、綢緞等製作,但普遍較為寬大,一般都長及膝蓋,外面還常套穿一件長長的坎肩,從中能看到畜牧民族袍式服裝的影子。

3、土族頭飾: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里,頭飾叫扭達,式樣復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干糧、羊腔、馬鞍橇等。

現在,繁多的頭飾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發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

❹ 急求用英語介紹的苗族服飾

Miao clothes and that of qiandongnan miao miao clothing, clothing, China is not 200 world miao dress most types, the best preserved area, known as "miao costume museum". Miao dress from overall, maintained a Chinese folk fabric, embroidery, pick, dyed in traditional technique, often using a main craft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punctuated by using other craft technique, or with embroidery, or dye upside with embroidery, or in combination ZhiXiu, thus make these dress design blooming, time excessive colour, show distinctive national artistic features. Look from content, apparel design mostly drawn from daily life various living object, have ideographic and identify speci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branch and language, these image records were designed

Both men and women casually qiandongnan miao nationality is territory of simplicity. Male jacket for the left Ren coat and general DuiJin jacket and left Ren three categories, DuiJin coat with gown for the most common. Remove theatrical makeup and costume is commonly YingChe hui bigfoot trouser wide trousers. Female clothes jacket YouRen coat and round is generally bring chest crossover jacket two kinds, remove theatrical makeup and costume for various 100 plait pants and trousers. DuiJin male jacket popular in domestic most miao regions, a clothes from the left, right, left, right rear tablet piece, left, right sleeve six parts. Skirt order five to 11 single cloth clasp, left, right front knitting for snap-down scalloped flaps for buttons. Coat outeled straight, placed before a semicircle after; Left, right axilla spread out the fork. DuiJin male coat texture is commonly home weaving, khaki, weaving GongNi and shilin cloth. Color more for green, navy,

❺ 土族的服飾文化都有哪些風格

婦女一般穿綉花小領斜襟長衫,分為婦女服飾、姑娘服飾、青壯年男子服飾以及老年男子服飾。和漢族的布料還是應該有部分的不一樣的。

❻ 土族服飾的介紹

土族的傳統服飾,色彩鮮艷,式樣別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頭戴織錦鑲邊的氈帽,內穿綉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彩色刺綉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綉花帶,腳穿白布襪和雲紋綉花布鞋。

傳統土族婦女的頭飾很復雜,戴各種「扭達」(「扭達」即頭飾)。由於不同地方的婦女佩戴的頭飾不同,所以扭達有八九種之多,包括吐渾扭達、適格扭達、加斯扭達、雪古郎扭達、加木扭達、索布斗扭達等。這些扭達中,據說吐谷渾扭達最古老、最高貴。

(6)用英語怎麼介紹土族服飾特點擴展閱讀:

土族的文化傳統:

1、信仰

土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藏傳佛教。元末明初,藏傳佛教傳入土族地區並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展尤為迅速,土族地區出現了許多格魯派寺院,主要有互助的佑寧寺、華嚴寺、金剛寺、曼頭寺,大通的廣惠寺、平安寺,樂都的金角寺等,計有40餘座,其中以佑寧寺最大,號稱湟北諸寺之母。

2、飲食

土族的飲食習慣,有一個變化的歷史過程。元代以前,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食物結構相對單一,以肉類、乳品為主,還食用青稞炒麵。元明以後,土族逐漸轉向農業經濟,飲食則以青稞、小麥、薯類為主。

3、建築

土族建築特點突出。在農村,土族一般以村落的形式聚居,習慣將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的圍牆較高,牆內兩面或三面建有房間,多以三間為一組,少數富裕人家則建有四合院。房屋為土木結構,屋頂平展光滑,上面可儲放糧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族

❼ 土族女子服飾是怎樣的有何特色

在我國的話民族眾多,就像是土族一樣,這是一個人口比較稀少的民族,主要居於青海的自治縣,那麼土族女子的服飾是怎樣的呢,有什麼特色,說起這個的話,土族的婦女一般都是喜歡那些不同花紋,並且喜歡用各種顏色裝飾的衣服。

而對於未婚的姑娘呢,常常都是梳小辮,在中間梳一條邊,在後面的話有著三條辮子,用一些紅頭繩進行扎緊,並且帶一些海螺圓片啊,代表著未婚意思。總之,土族婦女的話非常擅長那些各種各樣的刺綉,所以,在當地人的服飾上呢,都能夠看到一些綉花的身影。

❽ 求1、寫和服的英語作文(介紹和服的起源特點 等等)500字 1、寫英國服飾的英語作文 300字

1、寫和服

The kimono is a Japanese traditional garment worn by women, men and children. The word "kimono", which literally means a "thing to wear" (ki "wear" and mono "thing"), has come to denote these full-length robes. The standard plural of the word kimono in English is kimonos, but the unmarked Japanese plural kimono is also sometimes used.
Kimono are T-shaped, straight-lined robes worn so that the hem falls to the ankle, with attached collars and long, wide sleeves. Kimono are wrapped around the body, always with the left side over the right (except when dressing the dead for burial),and secured by a sash called an obi, which is tied at the back. Kimono are generally worn with traditional footwear (especially zōri or geta) and split-toe socks (tabi).
Today, kimono are most often worn by women, and on special occasions. Traditionally, unmarried women wore a style of kimono called furisode,with almost floor-length sleeves, on special occasions. A few older women and even fewer men still wear the kimono on a daily basis. Men wear the kimono most often at weddings, tea ceremonies, and other very special or very formal occasions. Professional sumo wrestlers are often seen in the kimono because they are required to wear traditional Japanese dress whenever appearing in public.

和服 是日本大和族的民族服飾。「著物」起初泛指所有日本的衣服,而與這個詞相對的是洋服,指來自西洋的衣飾。後來此詞的詞意逐漸單一化,通常單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裝。
和服為一種帶有相當長的袖套的T字型長袍,袍底垂及腳踝。和服的穿著方式是右衽(左至右包,左襟在上。死者的和服為左衽)再加上一條布制腰帶(帯)從後束緊。穿著和服時通常要配上一對稱為足袋的分趾布襪,以及一對日式木屐(下駄)或草履。
今日和服主要為女性於特別場合中所穿著的。根據傳統習俗,未婚女性於該類場合只可以穿著一種擁有及地袂(袖套)的和服「振袖」。相比起女性,現今男性穿著和服的場合比較少,通常都是結婚或者一些相當重要的場合才會穿著。不過,也有部分年紀較大的女性以及極少部分的年長男性會以和服作為日常衣裝。至於職業相撲選手,由於規例所限,他們必須時常穿著和服,但他們所穿著的那種和服比較偏向浴衣,材質以棉為主。

❾ 用英語簡短的介紹一下白族服飾

Remember the three 「 respects」 .Respect yourself, respect others, stand on dign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your behavior.

熱點內容
夏天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2 05:57:19 瀏覽:688
圖表英語作文怎麼描述 發布:2025-09-12 05:49:56 瀏覽:830
軟裝設計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05:42:56 瀏覽:190
立體倉庫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2 05:40:03 瀏覽:445
做科學作業怎麼寫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2 05:37:15 瀏覽:12
海水污染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05:13:28 瀏覽:386
假期生活英語小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2 05:13:18 瀏覽:582
我七點去上學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9-12 05:11:58 瀏覽:749
怎麼寫我會干什麼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2 04:58:04 瀏覽:985
英語作文小學去旅遊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2 04:48:10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