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留學生是怎麼學英語的
㈠ 清朝末年為什麼留學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學,原因是什麼
日本離中國比較近,費用低(現在也是一樣的)
兩國文化比較接近,容易接回受和學習
日本是答第一個學習西方且成功的東方國家,西方國家本來就超過大清,而千百年來落後於中國的日本明治維新後竟然在十年間超過大清,參考價值大
㈡ 清朝數百位留學生回國前,有兩人私逃,不僅沒被罵,為何他們還被稱贊
他們兩個雖然當時也是我們國家派去留學的,到時候是需要回來的,但是他們回來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學問還不夠高,不能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所以也就私逃了,繼續留在那裡學習。其實當時清朝派出的很多的留學生,他們的學問並沒有那麼高,回來之後也沒有為國家做出很多的貢獻。所以我們國家當時覺得派這些留學生出去是一個錯誤。而當時那兩個出逃的留學生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好,他們可以留在那裡學更多的知識,以便後來能夠更好地報效祖國。
總之當時這兩位留學生出逃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好,希望以後能為國家做貢獻。
㈢ 清朝留學生的問題
應該都是漢人,因來為源當時留洋不知前路如何。滿族人家普遍不願讓自己的子弟留洋。代表比如唐紹儀(後任民國總理),詹天佑。名單參見http://ke..com/view/1485504.htm
㈣ 清國留學生是什麼
清國留學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學習洋人技術的留學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自強運動蓬勃興起。清政府意識到西方船堅炮利的技術優勢,於是在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大臣的竭力鼓吹下,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審慎研究後,終於在1872年向美國派遣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主要是學洋人的技術,即所謂「夷技」。
此後,1873年、1874年、1875年三年,中國都按計劃向美國公派了留學生,達到120名的計劃數額。雖然身在海外,留學青年們依然深切地感受著來自祖國的關懷。1877年下半年,在李鴻章的說服下,清政府慷慨答應了一筆以後9年總數為28.98萬兩銀子的額外撥款,以改善海外學子的留學生活。
盡管當時清政府送小留學生們去美國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他們掌握洋人的技術,而並不想他們受到自由文化的熏陶,但是「人非草木」,更何況青少年時期又正是模仿力、接受力旺盛時期,與美國的零距離接觸,小留學生們逐漸地有了「美國化」的趨勢,譬如:把辮子塞在大帽子底下;興致勃勃地打壘球、打棒球,還組建了一支陣容齊整相當精神的棒球隊;禮拜日和女監護老師一起去教堂做禮拜等等。理所當然,小留學生們的思想深處也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變化,這讓清政府的監督相當擔心,多次「負責」地密告清政府。
1881年,因為中美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清政府同時也擔心留學生被「西化」,中斷了原來的留學計劃,撤回留美學生使團,回國的實際人數為113名,因死亡、生病和因事撤回等原因,比當初去美國的數額少了7名。這一當年扯得沸沸揚揚、聲勢浩大卻半途「夭折」的留美學生使團就此降下帷幕,甚為遺憾,但是,它對近代中國卻並非毫無影響。
㈤ 清朝的第一批留學生後來回國了嗎發展的怎麼樣
清朝派去美國留學的第一批幼童,有的回國了,成為了後來民國時期的著名人物,有的留在了美國,在那裡娶妻生子。
㈥ 清朝末年為什麼留學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學,原因是什麼
中國在晚清的時候,由於飽受打擊,讓中國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後。也就在這時候,中國興起了一場「留洋」的熱潮。不過,在選擇留洋國家的時候,卻有些讓人不太理解。為什麼呢?
其三,留學日本開支小效果大。當時清朝是相當窮困的,公派留學生,花費也不是一個小數字。相對來說,去日本留學,花銷比去歐美留學小很多。前面我們也說了,去日本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如果效果明顯花銷又很小,肯定是願意選擇日本的。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因此,當時去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特別多,同時也產生了魯迅、陳獨秀、蔣中正、汪兆銘、陳寅恪等非常多傑出的人物。對把中國從災難深重之中救出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近代史》等)
㈦ 中國清朝第一批留學生有多厲害是怎麼選拔的
20世紀初,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學習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已從書本和口頭上變為資產階級的革命的行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批判了維新派的保皇立場,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用這個理論指導了辛亥革命。
科學技術的成果19世紀60年代以後,在洋務運動中相繼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江南製造總局譯書館和廣學會,不斷翻譯和介紹西方科技知識,促進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那時候,還出現了一批中國近代的科學家,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和化學家徐壽。
在翻譯外國文獻的機構中,京師同文館以外國史地知識為主,廣學會側重於與基督教有關的書籍。翻譯出版科學技術書籍最多的是江南製造總局譯書館。江南製造總局集中了不少外國和中國的科技人員。徐李善蘭外,還包括華蘅芳和徐壽。
李善蘭撰寫了一些很有成就的數學專著。在《方圓闡幽》一書中,他較早地闡發了微積分的初步理論。在《垛積比類》一書中,他說明了高階等差數列的理論,書中的「李善蘭恆等式」,為當時數學界所矚目。
李善蘭自幼喜好算學,成名後任京師同文館算學總教習。他除了自己著述外,還與外國人合作,翻譯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有《代數學》、《植物學》、《談天》等。通過這些書,他不僅向國內介紹了西方近代數學理論,還引進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歐洲植物學最新成果細胞學說。
華蘅芳以譯書出名。他翻譯的書很多,其中以數學方面的為主,如《代數術》等。這些書介紹了近代西方代數學、三角函數、微積分的知識。他翻譯的數學著作中,還介紹了當時歐洲剛剛出現的概率論。
徐壽與英國人傅蘭雅創辦了格致書院,傳播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徐壽翻譯了大量外國科技資料,以化學方面為主。他的譯著《化學鑒源》等,介紹了19世紀中後期歐洲化學研究的主要成果。
華蘅芳和徐壽曾在江南製造總局合作,製造了我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以蒸汽為動力的木殼輪船。
清朝末年,我國的交通事業也有所發展,涌現了成績卓越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和飛行家馮如。
清朝修築鐵路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但是直到甲午中日戰爭以前,只修築了天津至山海關一段及台灣新竹附近一小段鐵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清政府開始擴充鐵路。到清朝滅亡之前,共完成鐵路線4300多公里。其中,除詹天佑指揮修建的京張鐵路外,其餘幾乎都是由外國人出資和設計修築的。
詹天佑是中國近代傑出的鐵路工程技術專家。1905年,他擔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經過四年奮戰,終於使京張鐵路提前通車他著有《京線鐵路工程紀略》等書。
詹天佑是我國近代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回國後在福州船政學堂任職。中法戰爭期間,他參加了馬尾海戰,在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斗爭中,表現十分英勇。進入20世紀,詹天佑致力於我國的鐵路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馮如早年留學美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研製成功世界第一架飛機。馮如決心努力鑽研飛機的設計製造和駕駛技術,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貢獻。1910年,馮如研製的飛機試飛成功,飛行高度、飛行距離和速度均創當時世界紀錄。
馮如(1883-1912年),廣東恩平人 ,馮如和他研製的飛機。新式學堂的興辦和教育的變革19世紀60年以後,洋務派興辦了一些新式學堂,學習外語、科學技術、軍事等內容,還組織了留學教育。
在新式學堂中,成立最早的是1862年創建的京師同文館。最初,同文館主要開設外語,後來逐漸增加天文、算學等課程。此後,各地紛紛建立新式學堂。新式學堂的建立,改變了過去以學為主的教學內容,而是以「格致之學」為主;培養方向,不再是封建官吏,而是一些從事實際業務的有用人材。
洋務派興辦的留學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促成中國派遣留學生赴美深造。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先後選派100多名幼童赴美國留學。他們有的考入大學,有的考入工業專科學校,分別學習機械、造船、采礦。他們學慣用功,成績優良,品行端正,深得美國人好評。回國以後,留學生大多數成為各界棟梁。他們當中,有中國近代著名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後來,福建船政學堂派學員到英法兩國學習艦艇駕駛和製造。其中有近代著名思想想家嚴復,北洋水師將領劉步蟾、林永升等。留學教育對封建傳統教育是一個突破,也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卓越人材。
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創辦了一批新式學堂。著名的有康有為在廣東創辦的萬木草堂,譚嗣同、黃遵憲、梁啟超等在長沙主辦的時務學堂等。1898年,在變法過程中,作為新政之一,光緒帝詔准建立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所體制完備的高等學府。
戊戌變法以後,京師大學堂沒有被廢除,仍舊保留下來。辛亥革命以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戊戌變法期間創辦的新式大學還有:天津中西學堂、上海南洋公學等。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批高等學府。
20世紀初,青年學生中出現了赴日留學高潮。到1906年,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人數達到8000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革命骨幹,如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廣州黃花崗起義列士喻培民、林覺民,雲南護國運動的領導人蔡鍔等。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巨變,中國的科舉制度再也適應不了形勢的發展。清政府被迫制訂了新學制,並於1905年宣布廢止科舉制。科舉制自隋唐設立以後,歷經1000多年,終於走到了盡頭。
辛亥革命以後,南京臨時政府設立了教育部,由蔡元培任教育總攻。蔡元培認為,共和時代的教育,不能再以封建時代的忠君、尊孔為主要內容,而應實行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他把這五種教育概括為體育、智育、美育和德育。由於臨時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民國初年的教育得到了發展。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後,大搞尊孔活動,推行復古教育。直至1915年興起新文化運動,情況才有了改變。
西方列強還在中國開辦了一些教會學校。最初設立的都是一些初級、中級的學校,如鴉片戰爭前在澳門設立的馬禮遜學校,是中國最早的教會學校。20世紀初,外國教會著手在中國設立高等學校,如法國耶穌會在上海設立的震旦大學,英美兩國在北京合辦的協和醫學校,美國教會在北京海淀設立燕京大學。教會學校的建立,為外國侵略者培養了一些信徒,同時,對中國近代教育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㈧ 清朝哪年才讓出國留學的
1868年初,容閎向清朝提出他的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專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屬;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在美國設立留學生事務所,設正副監督官,管理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海關收入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留學生的費用。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准。
1871年,容閎在上海開始招生,被選派少年先在上海進預備學校,補習英文。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凶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
1872年8月11日(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
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㈨ 清政府派留學生開始於什麼時候
清政府第一批留學生始於1972年:
背景介紹:
1872年8月11日,經清朝政府批准,在陳版蘭彬、容權閎率領下,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開始留學生涯。
總共出去了三批,但問題是後來因為朝廷擔心全盤西化,慈禧遽然頒旨:全數撤回留美學生。
有22位幼童進入容閎的母校耶魯大學。他們是:詹天佑、歐陽庚、 容揆、黃開甲、梁敦彥、張康仁、鍾文耀、蔡紹基、唐國安、譚耀勛、 李恩富、容星橋、曾溥、陳佩瑚、劉家照、陳巨溶、陸永泉、祁祖彝、 盧祖華、徐振鵬、鍾俊成、錢文魁。
容揆和譚耀勛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國後,留在美國完 成耶魯大學學業的。李恩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 讀完了耶魯。
在位於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的「留美幼童」有:鄺詠鍾、 方伯梁、鄺賢儔、薛有福、鄺景揚、鄧士聰、楊兆楠等人。
在哈佛大學檔案館,我們查到了中國「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學登記卡。
3位進入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唐紹儀、周壽臣、吳仰曾。
5位「留美幼童」進入了紐約州瑞薩萊爾理工學院:吳應科、吳敬榮、蘇銳釗、羅國瑞、潘銘鍾。
㈩ 清代末年清朝政府為什麼派小留學生詹天佑去外國學習
面對新形勢,西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青藏鐵路的貫通,無疑會使西藏乘上時代的快車,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