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八年級英語怎麼說
① 溫故知新作文600字(初二上)
溫故知新作文
溫故知新(欣賞型、品讀歷史人物)
辛棄疾的詞伴隨著我的成長,串起了許多時光。幼小的我只懂了那「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安然愜意,把他想像成一個筆風平淡自然而不失輕快的田園詩人,於是便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點滴的農村生活,也充滿了情趣與詩意的韻味。然而隨著我逐漸長大,再重讀那些耳熟能詳的辛詞時,又對辛棄疾產生了新的認識,對他詞中所含之情有了新的理解,正是溫故而知新。
再次捧起《稼軒集》時,我突然發現便是鄉村生活,辛棄疾過得也並不悠然。「凡我鷗鳥同盟,往來莫相猜」後,我體味到了一種未曾有過卻真切的憂傷無奈,於我,這是一個全新卻真實的辛棄疾,淡然了無,卻是那「欲說還休」的無可奈何,「江晚正愁余」的孤凄惆悵,「無人會,登臨意」的抑鬱落寞充滿了他的胸膛,滴作兩顆清冷的淚,凝成一聲愁苦的嘆息,化為幽幽的絕美的一曲,暗暗傾訴給千百年來的世人。
當辛詞隨年歲增長漸漸爛熟於胸,我再次重讀那已泛黃的詞集,對辛棄疾又有了一個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溫故而知新,原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不論是他「壯歲旌旗擁萬夫」生擒叛將,在湖南扯起一支鐵甲烈馬的飛虎軍,還是他孤郁台下淚眼望長安,賞心亭上獻愁供恨、可惜流年,無不浸染著他那一顆炙熱的愛國之心。這拳拳之忱浸染了他筆下的每一個字,無需斟酌便已成詞,未待吟唱便已成歌。其詞,以刀劍為筆,蘸之以淚,塗之以血,筆走龍蛇,如炸響驚雷,沉鬱頓宕,氣度恢弘,慷慨縱橫,成不可一世之慨,便是悲,也悲得壯,愁,也愁得愴!言為心聲,其人,本秦人真將種,上馬擊賊,下馬草檄,眼光有棱,足以照應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重溫辛詞,我對辛棄疾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他詞中之情有了新的理解:他是一位躊躇滿志的志士,忠肝義膽的江南遊子,艱辛做就、閑愁最苦的鐵血男兒,欲沙場點兵、馬革裹屍的愛國將軍,憂心忡忡心急如焚的政治家,以「胡塵飛、金戈鳴壯其詞威,民族仇、復國志煉其詞魂」,使其未待細讀便已氣血上涌、慷慨落淚,不需細品便已覺虎嘯風生,橫絕六合!
溫故而知新,當我一次次重讀辛詞時,我一次次體味,不論是辛棄疾的詞魂,還是他那崢嶸歲月所煉就的將軍魂,我都會有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② 初二作文:溫故知新話復習,300~400字
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是知識,與人類息息相關,故不可無知識也。學習可以修身養性,知識是金,是銀,人不學則無以為業,故學業不可廢也。
學習重要,則要求我們不斷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然而學習不可急。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同理,學習也是一樣的,不可求快,心愈急,則越容易事倍而功半。外語也有言:及時一針可省九針。說的即是同樣的道理,做事,不慢不急,做到事半功倍,才是上策。學習如同做事,要循序而漸進。
學習,易則快,難則慢。無論快慢,都必須打好基礎。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從本質上說,學習同治國一樣,要「務本」,要打好基礎,有了良好的基礎,才能順利繼續下面的學習,而基礎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鞏固起來的,所以要通過不斷的復習學過的知識,給基礎添磚加瓦。
孟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學習的太快,舊的知識沒有及時復習,記憶不深,變淡忘了。人的記憶力不同電腦一樣,不是一遍輸入後就可以永久的記憶,而是需要反復的溫習。復習是很重要的,說實際點,要想在考試上取的高分數,要及時的復習學的知識,臨時報佛腳,是行不通的。當我第一次讀昆蟲記的時候,我並不覺得它是本很好的書,頂多在對昆蟲的觀察介紹上是詳細的,揭示了昆蟲們的生活習性而已,然而當我再次翻閱的時候,昆蟲的執著令人感動,第三次,在去翻閱它,有些昆蟲那種不經思考而胡亂使力的行為卻又令人反思。所以,學習不可貪快求量,而應質為先,反復復習,不僅鞏固知識,而得到新的體會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③ 已溫故知新為題目寫作文初二
溫故知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出現在我們初中的課本里。對這句話,我有很深的體會。
記得那次,我拿著僅僅四十分的數學卷子找爸爸簽字。一路風吹日曬,路上經歷了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如西天取經那般的難。滿分可是一百呀!我心想:爸爸不撕了我才怪。想著想著,已經從我的小屋裡來到了間隔兩米的爸爸屋門前。我輕輕地推開門,裡面的一切彷彿都是那麼耀眼,卻都帶著一股殺氣。爸爸像一尊活佛,慢慢的轉頭向我看過來。我像一隻犯了天條的小蟲,滿眼憂傷的望著他。我什麼也沒說,也不知道說什麼,便把卷子給了爸爸,順口說了:」簽字。「便打算逃之夭夭。可是,他怎肯輕易放過我?」等等。「一句低沉、恐怖、厚重的話語正正的砸在了我的腦袋上。像是雞蛋碰石頭,砸得我頭昏腦漲,神志不清。當我從惡魔老爹的掌中逃出來是時,已經皮開肉綻了。這頓打,我已經銘記在心了。我記住了」勤學苦練出人才「這幾個大字。
不久以後,又迎來了第二次考試。這次我有了充足的准備。信心滿滿,胸有成竹這種詞語,非我莫屬呀。可是到頭來還是熱情貼了個低分數。六十。我有一種絕望的感覺。這不像我呀,成績優異,活潑開朗,這才是我呀。而現在,死氣沉沉,成績很差,這、這、我又像上次一樣,無奈的找爸爸簽了字。
我暗下決心,再不能像這樣。每次考試前,等我都會想一想爸爸打我的那兩次。第三次,八十六。不知道為什麼,爸爸又打了我。我有些生氣,決定於爸爸較勁,非要考個高分給他看看。第四次,九十六。這次爸爸沒話了,勝利的曙光終於照到了我的腳下。
以後的每次考試,我都會想起那三次挨打,可是想著想著,卻變了味道。我明白了。
它不再疼痛,不再傷心,不再讓人憤怒,而只是讓人感慨,感慨一個偉大父親對兒子的愛。那種愛,不體現在表面,不顯現在平時,而體現在父親對孩子的期望上。它促使著每一位父親,用最偉大的父愛去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