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伯常量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壹』 里德伯常量的介紹
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為一經驗常數,一般取R=1.097373157×107m-1。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為表示氫原子光譜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 1/λ=R[(1/n2)-(1/m2)]。其中的R,即里德伯常量,實驗測得的數值為:R=1.0967758×107m-1。1913年波爾推導出其理論值,為R=1.09737315689396×107m-1,與實驗值吻合得很好。
『貳』 里德伯常量和原子實的極化
原子實極化後,是偶極矩形式.而偶極矩相應的電勢能較點電荷低.
『叄』 里德伯常量是什麼
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為一經驗常數,一般取R=1.097373157×10^7m-1。
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為表示氫原子光譜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 1/λ=R[(1/n2)-(1/m2)]。其中的R,即里德伯常量,實驗測得的數值為:R=1.0967758×10^7m-1。
歷史發展:
1890年為了描述原子光譜線系中各譜線波長λ的分布規律,J.R.里德伯提出了下述公式:式中R稱為里德伯常數,是一個經驗常數。
當時測出的數值精度不高,僅為10−13左右。1913年N.玻爾得到了氫原子里德伯常數RH的理論表示式:RH=μe4/8ε02h3c式中e是電子電荷,c是真空中光速,h是普朗克常數,ε0是真空介電常數;μ是電子的摺合質量,1/μ=1/M+1/me,其中M是原子核質量,me是電子質量。
令M趨於∞,就得到通用的里德伯常數的表示式:R∞常簡記為R。里德伯常數的實驗測量已經達到很高的精度。2006年國際推薦值是:R∞=10 973 731.527 549(73)米−1基本物理常數中這是精度最高的一個。里德伯常數值是從最簡單的原子,如氫、氘等的譜線頻率測量中得到的。
為了獲得高精度,不但需要實驗方法的改進,還需要對影響實驗結果的各種因素,如量子電動力學的修正等,作深入的研究。里德伯常數還是少數幾個可由其他普適常數表示的基本物理常數之一。研究里德伯常數對基礎物理學有重要意義。
『肆』 什麼是里德伯常數
里德伯常數
里德伯常數在光譜學和原子物理學中有重要地位,它是計算原子能級的基礎,是聯系原子光譜和原子能級的橋梁。
1890年瑞典的里德伯在整理多種元素的光譜系時,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里德伯公式得到了一個與元素無關的常數R,人稱里德伯常數。由於從一開始光譜的波長就測得相當精確,所以里德伯得到的這一常數達7位有效數字。
根據玻爾的原子模型理論也可從其他基本物理常數,例如電子電荷e,電子荷質比e/m,普朗克常數h等推出里德伯常數。理論值與實驗值的吻合,成了玻爾理論的極好證據。
進一步研究,發現光譜有精細結構,後來又得到蘭姆位移的修正,在實驗中還運用到低溫技術和同位素技術,同時光譜技術也有很大的改進。從30年代到50年代,里德伯常數的測定不斷有所改進。
然而最大的進步是雷射技術的運用。穩頻雷射器和連續可調染料雷射器的發明為更精確測定里德伯常數創造了條件。
截至1990年,測定里德伯常數的不確定度已降至10-4ppm以下。下面是歷年來測定的結果:
年 代
工作者
方 法
結果(cm-1)
相對不確定度
1890
Rydberg
光譜
109721.6
1921
Birge
光譜精細結構
109736.9
1929
Birge
光譜精細結構
109737.42
1952
Cohen
平差
109737.309(12)
1969
Taylor
液氮、氘譜
109737.312(5)
1972
Kessler
氦譜
109737.3177(83)
1973
平差
109737.3177(83)
1974
Hansch
飽和吸收光譜
109737.3143(10)
1976
Goldsmith
偏振光譜法
109737.31476(32)
1981
Amin
交叉光譜法
109737.31521(11)
1986
平差
109737.31534(13)
1986
Zhao等
交叉光譜法
109737.31569(7)
1989
Biraben等
重新校對頻率標准
109737.315709(18)
1.6×10-4ppm
『伍』 cm-1 波數的單位 厘米的負一次方 英語怎麼讀 是怎麼發音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Commonly,the quantity is expressed in the cgs unit cm−1,pronounced asreciprocal,centimeter or inverse centimeter。
這個單位是波數的意思。這個的倒數就是對應的波長,cm這個是常用的單位。SI制的單位是m-1(米的負一次方),不過這個沒有圖上的這個多用。基本上的意思就是1cm長度內可以有該光波對應的一個完整波(一個波長)有xxx個,這個數量。即波數。
在光譜學里,電磁輻射的波數 ,用方程定義為:ν=1/λ
其中, λ是輻射在真空里的波長。
波數可以被轉換為量子能量 (單位為焦耳或J)或頻率(單位為赫茲或Hz):
E=1.9865*10^-23Jcm*v
v=29.978*10^9Hzcm*v
注意到在這里,波數與光速的單位制式為厘米-克-秒制。所以,計算時必須特別小心。
例如,氫原子發射線的波數,是v=R*((nf)^(-2)-(ni)^(-2))
其中, R是里德伯常量,ni 與 nf分別是初始能級與最終能級的主量子數,ni>nf。
『陸』 里德伯常量的歷史
1885年,瑞士數學教師約翰·雅各布·巴爾默(J.J.Balmer)在一篇論文中報告了氫原子光譜的一個經驗規律 :1/λ=R[(1/22)-(1/n2)],同時得出里德伯常量的近似數值 。
1908年,德國物理學家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發現了氫原子光譜的帕邢系 。
『柒』 在物理常用的英文單詞
http://www.writingtool.cn/know_list.asp?id=2
常用物理英語單詞(R)
radial acceleration 徑向加速度
radial component 徑向分量
radial field 輻向場,徑向場
radiation 輻射,放射
radiation hazard 輻射危害性
radiation protection 輻射防護
radiator 散熱器,輻射器,輻射體
radio frequency 射頻,無線電廣播頻率
radio telescope 射電望遠鏡
radio wave 無線電波
radioactive 放射性
radioactive decay 放射衰變
radioactive disintegration 放射性蛻變
radioactive fall-out 放射塵
radioactive isotope 放射性同位素
radioactive nucleus 放射性核
radioactive series 放射系
radioactive source 放射源
radioactive waste 放射性廢料
radioactivity 放射現象,放射學
radioisotope 放射性同位素
radiometer 輻射計
radionuclide 放射性核素
radiotherapy 放射療法
radium 鐳
radius of curvature 曲率半徑
radius of gyration 回轉半徑,迴旋半徑
radon 氡
rail 路軌
random 無規,隨機
random error 隨機誤差
random motion 無規運動,隨機運動
random nature 無規性,隨機性
random walk 無規行走,隨機游動
range 范圍,射程,量程
rarefaction 疏部,稀疏
rate of decay 衰變率
rate of disintegration 蛻變率
ratemeter 定率計
rating 額定值
ray 光線 �
ray box 光線箱
ray diagram 光線圖
Rayleigh''s criterion 瑞利判據
reactance 電抗
reaction 反作用,反作用力
reactive component 抗性分量,無功分量
reactor 反應堆
reactor core 反應堆堆芯
reading error 讀數誤差
real depth 實深
real expansion 實膨脹,真膨脹
real focus 實焦點
real gas 真實氣體
real image 實像
real object 實物,實物體
real-is-positive convention 實正虛負法則
recoil 反沖,彈回
rectification 整流
rectifier 整流器
rectilinear motion 直線運動
rectilinear propagation 直線傳播
red shift 紅移
reed 簧片
reed relay 簧片繼電器
reed witch 簧片開關
reference frame 參考坐標系,參考系
reference level 參考級
reflectance 反射比
reflected ray 反射線 �
reflected wavefront 反射波陣面,反射波前
reflecting telescope 反射望遠鏡
reflection 反射
reflection grating 反射光柵
refracted ray 折射線 �
refracted wavefront 折射波陣面,折射波前
refracting angle 折射稜角
refracting telescope 折射望遠鏡
refraction 折射
refractive index 折射率
refrigerator 冰箱
regular reflection 單向反射
relative density 相對密度
relative motion 相對運動
relative permeability 相對磁導率
relative permittivity 相對電容率,相對介電常數
relative velocity 相對速度
relativity 相對論,相對性
relay 繼電器
relay coil 繼電器線圈
relay contact 繼電器觸點
rem 雷姆
remote control 遙控
repulsion 相斥
repulsive force 斥力
reservoir capacitor 存儲電容器
reset switch 復位開關
resistance 電阻
resistance coil 電阻線圈
resistance substitution box 換值電阻箱
resistance thermometer 電阻溫度計
resistive component 電阻分量,有功分量
resistivity 電阻率
resistor 電阻器
resolution 分解,分辨,解析度
resolution of force 力的分解
resolution of vector 矢量的分解,向量的分解
resolving power 解像能力,解析度
resonance 共振,共鳴
resonance tube 共鳴管
resonant frequency 共振頻率
resonator 共振器
response time 響應時間
restoring couple 回復力偶
restoring force 回復力
restoring torque 回復轉矩
resultant 合量
resultant displacement 合位移
resultant force 合力
resultant of vector 合矢量,合向量
resultant velocity 合速度
retard 減速
retardation 減速度
retina 視網膜
retort stand 鐵支架,鐵架
reverberation 混響
reverberation time 混響時間
reverse biased 反向偏壓
reverse current 反向電流
reversibility of light 光的可逆性
reversible process 可逆過程
reversing switch 換向開關
revolution 繞轉,旋轉,轉數
Reynolds number 雷諾數
rheostat 變阻器,可變電阻
right-angled fork track 直角分叉徑跡�
right-hand grip rule 右手握拳定則
right-hand screw rule 右手螺旋定則
rigid body 剛體
rigidity 剛性,剛度,剛度系數
ring circuit 環形電路
ripple 水波
ripple tank 水波槽
rocket 火箭
rolling 滾動
rolling friction 滾動摩擦
root-mean-square value 方均根值
rotary thermometer 轉動式溫度計
rotary-type potentiometer 旋轉分壓器,旋轉電勢差計,旋轉電位差計
rotating platform 旋轉台
rotating vector 轉動矢量,轉動向量
rotation 旋轉,自轉,轉動
rotational energy 轉動能
rotational motion 旋轉運動
rotor 轉子
rubber tubing 橡膠管
rule 定則,法則
ruling 刻度,劃線 �
runway 跑道
Rutherford scattering 盧瑟福散射
Rutherford''s atomic model 盧瑟福原子模型
Rydberg constant 里德伯常數,里德伯常量
『捌』 里德伯公式的里德伯公式
里德伯公式(又稱里德伯-里茲公式)(Rydberg Equation)是1889年瑞典物理學家裡德伯提出的表示氫原子譜線的經驗公式。
其中R=4/B,稱為里德伯常量,λ是譜線的波長。
里德伯公式是比巴耳末公式更加普遍地表示氫原子譜線的公式。巴耳末公式是里德伯公式在n=2的條件下的特例。里德伯公式中,對於每一個n都有n'=n+1,n+2,n+3…每種n和n'的組合都代表一條譜線。例如n=2、n'=3是波長為6563Å的Hα線,n=2、n'=4是波長為4861Å的Hβ線。對於每一組n相同,n'不同的無窮條譜線,都構成一個線系。每個線系的第一條譜線波長最長,是n'=n+1向n的狀態躍遷產生的譜線。隨著n'不斷增大,譜線的波長越來越短,譜線之間波長的間隔越來越小,當n'=∞時,線系終止於
『玖』 里德伯公式
里德伯公式(又稱里德伯-里茲公式)(Rydberg Equation)是1889年瑞典物理學家裡德伯提出的表示氫原子譜線的經驗公式。
其中R=4/B,稱為里德伯常量,λ是譜線的波長。
里德伯公式是比巴耳末公式更加普遍地表示氫原子譜線的公式。巴耳末公式是里德伯公式在n=2的條件下的特例。里德伯公式中,對於每一個n都有n'=n+1,n+2,n+3…每種n和n'的組合都代表一條譜線。例如n=2、n'=3是波長為6563Å的Hα線,n=2、n'=4是波長為4861Å的Hβ線。對於每一組n相同,n'不同的無窮條譜線,都構成一個線系。每個線系的第一條譜線波長最長,是n'=n+1向n的狀態躍遷產生的譜線。隨著n'不斷增大,譜線的波長越來越短,譜線之間波長的間隔越來越小,當n'=∞時,線系終止於
『拾』 里德伯常量是什麼呢
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為一經驗常數。
一般取R=1.097373157×10^7m。
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為表示氫原子光譜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1/λ=R。其中的R,即里德伯常量,實驗測得的數值為:R=1.0967758×10^7m。
歷史:
1885年,瑞士數學教師約翰·雅各布·巴爾默(J.J.Balmer)在一篇論文中報告了氫原子光譜的一個經驗規律:1/λ=R,同時得出里德伯常量的近似數值。
1908年,德國物理學家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發現了氫原子光譜的帕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