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主枝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Ⅰ 樹冠的意思
民間解釋:除了樹枝、樹根、樹枝、樹幹上面連枝帶葉那部分稱為樹冠!
學術解釋:樹冠 讀音:shù guān
樹的地上部分包括主幹和樹冠兩部分。從根頸到第一主枝(或第一個分枝)的部分叫主幹。主幹以上的部分叫樹冠。從樹體結構上分,樹冠主要由骨幹枝和輔養枝組成。
構成樹冠骨架的永久性大枝叫骨幹枝,包括中心干、主枝和側枝三部分。
由主幹向上直立延伸,位於樹冠中心位置的永久性大枝叫中心干,過去叫中央領導干或中心領導干;密植樹中心干較小,類似一個大主枝,且處於中心位置,因此有人把它稱為中心主枝。變則主幹形的中心干,是通過修剪措施使其變直立向上為彎曲延伸的。
直接著生在中心幹上的永久性大枝,稱為主枝。著生在主枝上的永久性大枝,稱為側枝。
在骨幹枝和輔養枝上著生許多枝條,按其性質可區分為營養枝與結果枝。營養枝著生葉芽,抽生新梢,不斷擴大樹冠並形結果枝或結果枝組。
主幹、骨幹枝.輔養枝,以及著生在骨幹枝和輔養枝上的營養枝、結果枝,共同構成樹的樹體結構。
大地是離不開樹木、森林的。而由繁枝密葉織成的樹冠理所當然就是生命的象徵,它不僅創造出一個千姿百態的立體世界,更是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的保護神。沒有樹冠,小鳥飛蟬,何枝可依?沒有樹冠,哪來的山野靜謐,大地的滋潤?
更何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龐大的樹冠總是默默迎擊著風霜雨雪,吸納著塵埃污濁,吐露出新鮮空氣,晶瑩露珠,滋養世間的萬種生命。樹冠是大地的肺葉,季節的信使,沒有不飄落的秋葉,也沒有不萌生的春芽,樹冠又是永恆變幻著的生命星空,思想星空
Ⅱ 拍攝英語是什麼
「拍攝」的英文是:shoot
詞語用法:
v.(動詞)
shoot的基本意思是「射」。指開槍等「射擊」,可指「射」的動作,也可指「射中」或「射死」的結果。用作及物動詞時其賓語通常是人或動物等。
shoot還可指體育運動中的「投籃」「射門」,用於比喻也可指投來目光、射來亮光等。
shoot還可以作「疾馳( vi. )」「飛速通過( vt. )」解,表示使某物沿方向突然或迅速運動,不強調動作的突然性,只強調動作的持續和延伸。
shoot還可作「拍攝」「刺痛,劇痛」「玩」「擊出」「說出」「注射」等解。
shoot可用作及物動詞,也可用作不及物動詞。用作及物動詞時可接名詞或代詞作賓語,也可接同源賓語或雙賓語。還可接以形容詞充當補足語的復合賓語。用作不及物動詞時常接動詞不定式作目的狀語。
表示「用槍打死」時,美國人說shootto death; 而英國人說shootdead。
n.(名詞)
shoot用作名詞的基本意思是「射擊的場合」或「狩獵,狩獵區,狩獵隊」。
shoot還可作「嫩芽,幼苗,嫩枝」解。
詞語分析:
音標:英[ʃuːt]美[ʃuːt]
v.發射;開槍;疾馳;拍照
n.發射;嫩枝
int.哇! 可惡! 哎呀!
短語:
shoot a basket投籃得分
shoot a bolt閂上門閂
shoot a bridge(船)迅速從橋底下穿過
shoot a convert在獵場打獵
例句:
The scene was shot on location.
這個景是實地拍攝的。The scene was shooting and they left the village.
該景正在拍攝時,他們離開了村子。
Ⅲ 大熊貓的別名是什麼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稱作大貓熊,一般稱為「熊貓」或「貓熊」,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
根據考古發掘,大熊貓在史前年代曾在今日的河南地區大量繁殖。由於大熊貓體型龐大,除了能提供肉食及骨髓以外,它漂亮的皮毛亦為古人所青睞,所以曾經被古人大量獵殺。
大熊貓喜歡獨居,每隻大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
熊貓和別的熊一樣是雜食性動物,處於從食肉動物到食草動物過渡的階段。主要食物是竹子、紅蘿卜、窩窩頭,野生的熊貓會吃草、野果、昆蟲、竹鼠、羊。科學家認為:「大熊貓具備肉食動物的生理特徵卻不以肉為主食」,是因為一個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貓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
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
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
Ⅳ 荼蘼花的英文怎麼寫
荼蘼花的英文是Rosa rubus。
荼蘼花又名懸鉤子薔薇,屬薔薇科,落葉或半常綠內蔓生小灌木。初夏容開花,花單生,大型,雪白、酒黃,火紅,可大多都是白色,單瓣,有香味,結果實。又稱酴醿,現常寫作荼縻、荼蘼。一般在春季結束時開放,無比奢華艷麗。
(4)大主枝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擴展閱讀:
荼靡花產於陝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各省區,喜溫暖向陽。多生於海拔500-1300米間的山坡、路邊、草坡或灌叢中。耐旱,怕澇。
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宜作綠籬栽培供觀賞。也可孤植於草地邊緣。荼縻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入秋後果色變紅。果可生食或加工釀酒。根含鞣質,可提取栲膠。花是很好的蜜源,也可提煉香精油。
Ⅳ 八種常見樹冠類型
八種常見樹冠類型如下:自然圓頭型、自由紡錘型、柱型 、開心型、疏散分層型 、Y字型、多頭型、扁型。
樹冠構成:
樹冠指的是喬木樹干以上連同集生枝葉的部分,因為長得像冠,所以稱作樹冠,主要由骨幹枝和輔養枝組成。
樹冠分為中心干、主枝和側枝三部分:
中心干:由主幹向上直立延伸,位於樹冠中心位置的永久性大枝叫中心干,過去叫中央領導干或中心領導干,密植樹中心干較小,類似一個大主枝,且處於中心位置,因此有人把它稱為中心主枝。主枝:直接著生在中心幹上的永久性大枝,稱為主枝。側斜枝:著生在主枝上的永久性大枝,稱為側枝。
樹冠的作用:
樹冠完成光合作用,為樹木提供養分,對獼猴等野生動物而言,提供樹下活動空間,對人類而言,它可以提供建築材料、食品、防浪防風沙、美化凈化環、境創造氧氣。激素、風等外力、人工修剪、生長環境、土壤酸鹼性、晝夜溫差等因素都會對樹冠的形狀造成影響。
Ⅵ 英語單詞以mb結尾的,b不發音的單詞,列舉幾個,多多益善。
climb、comb、tomb、limb、lamb
一、climb
讀音:英 [klaɪm] 美 [klaɪm]
釋義:攀登,爬。
語法:climb的基本意思是「攀登,向上爬」,是指步行或用手腳(也可藉助工具)向上攀登,也可指日月的上升。
二、comb
讀音:英 [kəʊm] 美 [koʊm]
釋義:梳子,篦子。
語法:comb的基本意思是「梳子」,指一種整理頭發的有齒用具,用竹子、木頭、塑料等製成,為可數名詞。
三、tomb
讀音:英 [tuːm] 美 [tuːm]
釋義:墳墓,冢。
語法:tomb可譯為「陵墓」,是墳墓的雅稱,指建在地下的墓室,也可是一種帶墓碑的建築,既可安放死者,又可作紀念物。
四、limb
讀音:英 [lɪm] 美 [lɪm]
釋義:肢,臂,腿。
語法:limb多指主枝或大枝。
五、lamb
讀音:英 [læm] 美 [læm]
釋義:羔羊,小羊。
語法:的意思是羊,綿羊,是可數名詞。用於比喻可表示人「膽小」。
Ⅶ 荼蘼花的英文是什麼
Rosa rubus 簡介
荼蘼 音:túmí
初夏開花,花單生,大型,雪白、酒黃,火紅,可大多都是白色,單瓣,有香味,不結實。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以地下莖繁殖。又稱酴醿,現常寫作荼縻、荼蘼。拉丁文:Rosa rubus.一般在春季結束時開放,無比奢華艷麗。 所以它的花語是最終的美麗。
古人給酴醿取了不少好名字:佛見笑、百宜枝、獨步春、瓊綬帶、白蔓君、雪梅墩等。
歷史記載
產於我國,現在較少人知道,但它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花木,《群芳譜》上說,「色黃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陸游有詩:「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對酴醿的評價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國很多地方能種植,也不太少見。詩人楊萬里卻不喜歡將酴醿與酒聯系在一起,有詩雲:「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詩人常感情用事,晁無咎甚至說酴醿應該取代牡丹為花王。 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園》中有「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這一句在《紅樓夢》《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中也是麝月抽到的花箋上所提,曹公以此暗示人物的悲劇命運。《牡丹亭》杜麗娘游園中有「那荼蘼外煙絲醉軟」的唱詞,暗示她剛目睹春天的美麗,便將要鬱郁寡歡而死的悲劇。
象徵意義
荼蘼花開代表女子青春已逝,也意味著一段感情的終結。愛到荼蘼,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也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在古人眼中是美麗與滅亡的共同體,即「死亡愛之花」。
荼蘼不是彼岸花 酴醿又稱,現常寫作荼縻、荼蘼。 古人給酴醿取了不少好名字:佛見笑、百宜枝、獨步春、瓊綬帶、白蔓君、雪梅墩等。 荼蘼,「懸鉤子薔薇」,屬薔薇科,落葉或半常綠蔓生小灌木,攀緣莖,,莖綠色,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上面有多數側脈,致成皺紋。初夏開花,花單生,大型,雪白、酒黃,火紅,可大多都是白色,單瓣,有香味,不結實。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以地下莖繁殖。 產於我國,現在較少人知道,但它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花木,《群芳譜》上說,「色黃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陸游有詩:「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對酴醿的評價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國很多地方能種植,也不太少見。詩人楊萬里卻不喜歡將酴醿與酒聯系在一起,他有詩:「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詩人常感情用事,晁無咎甚至說酴醿應該取代牡丹為花王。 荼蘼是花季最後盛放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只是那傷痕 卻永不痊癒了 一一成為胎記 在往生的路上 如蓮花開落 使你可以辨認,所以荼靡華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有學者認為荼靡就是彼岸花,彼岸花就是在梵文中叫做曼珠沙華(Red Spider Lily),有紅色、白色居多,而荼靡花的真實圖片,其實是沒有的,通常認為荼靡是白色的小花【植物習性】
喜溫暖向陽。多生於海拔500-1300米間的山坡、路邊、草坡或灌叢中。耐旱,怕澇。
【用途】
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以地下莖繁殖。栽培供觀賞。宜作綠籬,也可孤植於草地邊緣。果可生食或加工釀酒。根含鞣質,可提取栲膠。花是很好的蜜源,也可提煉香精油。
荼蘼-科屬概述
薔薇科(Rosaceae)為含有草本、灌木或喬木等多種型態的植物科別,莖有刺或無刺及明顯
的皮孔;單葉或復葉,葉常互生,有托葉,少數沒有,托葉有時也早落或附生於葉柄;花兩性,輻射對稱,花萼的中央部位著生雌蕊,周圍部分延伸並與雌蕊、花瓣、花萼的基部癒合成1個碟狀、杯狀成壇狀的結構稱托杯/花筒;萼片5,花瓣5,離生,雄蕊長多數離生;雌蕊由多數至1個;心皮1至多數,離生或和合生;子房上位或下位,每室1至多個胚珠。蓇葖果,瘦果,核果或梨果。
約有124屬3300餘種,廣布與全球,以溫帶居多。中國約有55屬1000餘種,各地均產。薔薇屬是本科的模式屬。
本科突出特徵:葉互生,有托葉;花兩性,5基數,輪狀排列,通常具有杯形,盤形或者壺形的花筒,形成周位花;種子無胚乳。
本科根據花萼、花筒、雌蕊的心皮數目,子房位置和果實類型分為四個亞科:綉線菊亞科,薔薇亞科,蘋果亞科,梅亞科
荼蘼-形態特徵
荼蘼
落葉或半常綠蔓生小灌木,攀緣莖,,莖綠色,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復葉,有五片橢圓形小葉,小葉5-7枚,卵壯橢園形或倒卵形,上面有多數側脈,致成皺紋。初夏開花,夏季盛放,花單生,背面被柔毛,托葉與葉柄貼生,全緣。傘房花序。花白色,有芳香。果近球形,深紅色。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以地下莖繁殖。栽培供觀賞。
荼蘼-生長習性
荼靡花產於陝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各省區
喜溫暖向陽。多生於海拔500-1300米間的山坡、路邊、草坡或灌叢中。耐旱,怕澇。荼縻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入秋後果色變紅。宜作綠籬,也可孤植於草地邊緣。果可生食或加工釀酒。根含鞣質,可提取栲膠。花是很好的蜜源,也可提煉香精油。
荼蘼-繁殖培育
用壓條或扦插繁殖,栽培荼蘼與培養其他薔薇、月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比月季管理粗放。栽植株距不應小於2m。從早春萌芽開始至開花期間可根據天氣情況酌情澆水3~4次,保持土壤濕潤。如果此時受旱會使開花數量大大減少,夏季乾旱時需再澆水2~3次。雨季要注意及時排水防澇。因薔薇怕水澇,水澇容易爛根。秋季再酌情澆2~3次水。全年澆水都要注意勿使植株根部積水。孕蕾期施1~2次稀薄餅肥水,則花色好,花期持久。
修剪為荼蘼造景整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修剪不善,長成刺蓬一堆,參差不齊,不僅病蟲害多,外形亦不雅觀。一般成株於每年春季萌動前進行一次修剪。修剪量要適中,一般可將主枝(主蔓)保留在1.5m以內的長度,其餘部分剪除。每個側枝保留基部3~5個芽便可。同時,將枯枝、細弱枝及病蟲枝疏除並將過老過密的枝條剪掉,促使萌發新枝,不斷更新老株,則可年年開花繁盛。
荼蘼-應用價值
荼縻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入秋後果色變紅。宜作綠籬,也可孤植於草地邊緣。果可生食或加工釀酒。根含鞣質,可提取栲膠。花是很好的蜜源,也可提煉香精油。
荼蘼-荼蘼比喻意
(一) 文學寓意:
荼蘼,一種薔薇科的草本植物,春天之後,往往直到盛夏才會開花。因此人們常常認為荼蘼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蘇軾詩:「荼靡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任拙齋詩:「一年春事到荼靡。」王琪詩: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靡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這每一字句,都是這春天最後一抹花語的詮釋。《紅樓夢》中也有關於荼蘼的一段。
荼蘼
《紅樓夢中》中《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曹雪芹用以花喻人的手法暗示幾個人物的命運,其中就有荼蘼。女僕麝月抽到一張花簽,是「荼蘼—韶華勝極」。「韶華勝極」意指花事到了盡頭,之後自然是群芳凋謝了,有完結的意思;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開花,凋謝後即表示花季結束,所以有完結的意思。而「開到荼蘼」的意思就是花已凋謝,一切結束。
荼靡花開,花事荼靡,一株佛家經典里孤獨寂寞的彼岸花,是花中十友排行第十的韻友。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最持久,最深厚,也是最獨特的。荼蘼是花季最後盛放的鮮花,荼蘼花開過之後,人間再無芬芳。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二)佛家意義:
原因是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只是那傷痕卻永不痊癒了,一一成為胎記,在往生的路上,如蓮花開落,使你可以辨認。荼蘼是花季最後盛放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荼靡花的真實圖片,其實是沒有的,通常認為荼靡是白色的小花。
【荼靡花語】
荼蘼花開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過去。荼蘼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
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
荼蘼是一種傷感的花,荼糜花是春天最後開花的植物,它開了也就意味著春天結束了,「三春過後諸芳盡」開花的季節也就結束了。茶糜花開總是形容女子的青春將逝.或是感情到了盡頭。
荼蘼的花語是「末路之美」,雖不能與百花比美,但可一支獨秀。如此高傲,又如此清秀。
繁盛之後留下的也許是一片頹敗,又或許是歸於平淡,最後的美麗總是動人心魄
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最持久、最深厚、也是最獨特的
佛家語,荼蘼是花季最後盛開的花
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荼蘼花總是開在夏季其它花兒都快凋零的時候開,所以等到荼蘼開盡了,整個花季也都過去了,也就有了現在常說的「開到荼蘼花事了」。
然後彼岸花.佛家語.荼靡是花季最後盛開的花.開到荼靡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說:花兒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飛翔.無愛無恨的土壤才會再萌芽開花.也就是說開到荼靡是佛家語,有信佛教的人也這么說過。
【相關詩詞】
1《詩經·豳(bīn)風·鴟鶚(chīxiāo)》:「予手拮據,予所捋荼。」 「荼」指的是荻,是類似蘆葦的植物開的花。
2 陸游:「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對酴醿的評價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國很多地方能種植。
3 讀袁中郎《花祟》,有「酴醿宜沉水」句,但不知其詳。
4 楊萬里:「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
5 吳淑姬詞:「謝了荼蘼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 庭槐影碎被風揉,鶯雖老,聲尚帶嬌羞。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 浪,襯雲福 不如歸去下簾鉤。 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6 朱淑真《鷓鴣天》:「獨倚闌干晝日長,紛紛蜂蝶斗輕狂。一天飛絮東風惡,滿路桃花春水香。當此際,意偏長,萋萋芳草傍池塘。 千鍾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與海棠。」
7 《客中思家》:「微風過處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牆。相得故園成索寞,詩盟誰復為平章。」
8 《荼蘼》:「山徑陰陰雨未乾,春風已暖卻成寒。 不緣天氣渾無准,要護荼蘼繼牡丹。」
9 《和荼蘼》:「緣霜和雪揉為裁,消得玻瓈紫玉杯。 擾擾開時違賞玩,匆匆落去謾遲回。顛迷蝶夢留蝸國,荏苒龍珠入蚌胎。急作招魂傾桂酒,尚余半面在蒼苔。 」
10 王淇《春暮游小園》一叢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
11《群芳譜》上說,「色黃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
12 清代褚人荻《堅瓠續集》有《酴醿露》一篇,說酴醿露為大西洋沿岸各國所產,酴醿花上凝結了露水,「瓊瑤晶瑩,芬芳襲人,若甘露焉,夷女以澤體膩發,香味經月不滅。」「夷人」將這種花上的露水收集並用瓶子裝了,遠遠地販賣到外地。
13《清異錄》:「荼蘼曰白蔓郎,以開白花也。」
14 毛滂《南歌子·席上和衢守李師文》雲:「綠暗藏城市,清香撲酒尊,淡煙疏雨冷黃昏。零落荼蘑花片損春痕。 潤入笙簫膩,春余笑語溫。更深不鎖醉鄉門。先遣歌聲留住欲歸雲。」
15《花鏡》"荼蘼花有三種,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穎著三葉如品字。青跗紅萼,及大放,則純白。有蜜色者,不及黃薔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紅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
16袁中郎《花祟》,有「酴醿宜沉水」句,注釋曰:酴醿,也作荼蘼、荼糜等,薔薇科落葉小灌木,確於暮春時開花,有香氣。
17《紅樓夢》「花氣襲人知晝曖」。書的後面時有一句「開到荼靡花事了」。《紅樓》評詩「一物珍藏見至情」末句「雲自飄飄月自明」,
18蘇東坡謫居湖北黃州,有詩:「酴醿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任拙齋詩說:「一年春事到荼蘼」。
19「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李清照
20宋代洪咨夔的《雪嘆二絕》「唐時三月十八雪,況復今年多一旬。萬紫千紅渾過盡,荼蘼滿架與爭春。」
21元代薩都剌的《酹江月 游句曲茅山》也有「荼蘼花落,東風吹散紅雨。春透紫髓瓊漿,玻璃杯酒,滑瀉薔薇露。」
荼蘼-荼蘼酒文化
蜀公(范鎮)居許下……前有荼蘼架,高廣可容數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時,燕(宴)客於其下。約曰:「有飛花墮酒中者,為余浮一大白。」或語笑喧嘩之際,微風過之,則滿座無遺者。當時號為「飛英會」,傳之四遠,無不以為美談也。(《曲洧舊聞》)
可以容幾十個人坐於其下圍案歡聚的龐大花架;世上最獨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誰的酒杯里,誰就把杯中酒喝乾;微風,片片落瓣像雪一樣灑滿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飛英會」的主人范鎮是司馬光的知己好友,圍繞著變法與否而個個大義凜然的政治風雲中的主角們,在政治之外,卻是這般清雅到極點的風流。
宋時,有一種製作荼蘼酒的方法,是先把一種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細末,投入酒瓶中,然後將酒瓶加以密封。到了飲酒的時候,開瓶取酒,酒液已經芳香四溢,這時再臨時在酒面上灑滿荼蘼花瓣,酒香聞來正如荼蘼花香,幾乎難以分辨二者的區別。這一做法,是受了「飛英會」的影響。於是,浮著片片荼蘼花瓣的酒杯,便成就了宋人在暮春里的一場場歡會。(《禮志》)
荼蘼-王菲--開到荼蘼
歌名:開到荼蘼歌手:王菲 曲編:cykong詞:林夕
歌詞:
每隻螞蟻 , 都有眼睛鼻子,它美不美麗,偏差有沒有一毫釐,有何關系,每一個人,傷心了就哭泣,餓了就要吃,相差大不過天地,有何刺激,有太多太多魔力,太少道理,太多太多游戲,只是為了好奇,還有什麼值得,歇斯底里,對什麼東西,死心塌地,一個一個偶像,都不外如此,沉迷過的偶像,一個個消失,誰曾傷天害理,誰又是上帝,我們在等待,什麼奇跡,最後剩下自己,捨不得挑剔,最後對著自己,也不大看得起
,誰給我全世界,我都會懷疑,心花怒放,卻開到荼蘼,一個一個一個人,誰比誰美麗,誰比誰甜蜜,誰比誰容易,又有什麼了不起,和誰擦身而過,都那麼整齊,碰見所愛的人,卻心有餘悸
Ⅷ 大熊貓的種類
大熊貓
學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別 名:花熊,華熊,竹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貘,食鐵獸,貓熊,大貓熊,熊貓,貔貅,白熊,黑白貓
英文名:Giant Panda
拼音:dà xióng māo
法語名:panda géant
【分類】
雜食類 (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貓亞科(Ailurinae)
大熊貓的分類地位一直有較大爭議,大熊貓的祖先是擬熊類演變而來的始熊貓。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
【瀕危等級】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外形特徵】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分布范圍】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餘都分布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隻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布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產、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產縣每縣約有100隻左右,共有7個縣;一般產縣每縣約50隻以上,共11個縣;少產縣每縣常在50隻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餘只,圈養的數量約為100隻。大熊貓的凈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隻,圈養數量161隻。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里。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5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目前秦嶺大熊貓的數量有273隻。在秦嶺山區,在黑白色大熊貓中發現過棕色大熊貓。
【生活環境】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生活習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性成熟期是6.5~7.5歲,多在4月發情。一般於當年9月初在古樹洞巢內產仔,每胎多產1仔,偶爾也產2仔。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崽只有25克,一個月左右的熊貓幼仔長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約有1公斤,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三個月的幼仔開始學走步,視力達到正常。半歲後的幼仔體重已達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著母親,學吃竹子,還要吃些奶補充營養,同時開始學習野外生存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已長到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時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時熊貓幼仔才開始獨自生活。
野外大熊貓雌雄性比約為1:1。
【至危因素】
1、森林採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採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採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隻(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裡的大熊貓種群,迄今已逾50餘年,數量仍然很少,且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隻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隻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只,平武60餘只,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km2。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裡有200餘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系;
5、由於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迴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隻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隻,共計141隻;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
7、大熊貓一生才生幾個後代,一般每兩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會生兩只小熊貓而且雌熊貓沒有精力全部養活它們。
【物種歷史】
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它究竟是屬於熊科,或象小熊貓一樣接近浣熊科,還是自成一種?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貓屬於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佔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
【食物特性】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圈養及社會行為】
"繁殖困難"被作為新聞標題來描述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雖然大熊貓在圈養狀態下壽命更長,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貓不論雄雌都參與繁殖。雌性可以和幾只爭偶的雄性交配,同時一隻雄性會尋找處於發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節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過2~4天。懷孕期大約為5個月。野外偶爾會有孿生的情況出現,但是雌性熊貓一般只喂養一隻幼崽。圈養種群中,孿生的情況較多。分娩之前,雌性個體尋找空樹的根部和洞穴生產。它在這種庇護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個月,用它寬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貓的幼崽出生時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貓幼仔出生幾天到一個月之後,母熊貓會把幼仔獨自留在洞中或樹洞里外出覓食。母獸有時會離開2天或者更長時間。這並不意味它丟棄幼仔,而是養育幼仔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個月左右開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們完全依賴於母親。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養要低,約40%左右。
在秦嶺地區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與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種群類似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每個成體的巢域明確,雄性個體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個雌性個體的巢域重疊。當雄性大熊貓在同一巢域相遇時,如發情期在雌性熊貓周圍,它們之間有明顯的等級,為爭偶會導致爭斗。占優勢的雄性個體有和雌性交配的優先權,但其它雄性也還有機會。雌性個體在3-4歲時性成熟,雄性個體5歲左右。年輕的雄性個體在等級中位置較低,到7-8歲時才有機會交配。雌性個體從4歲到20歲,通常每2-3年產仔一次。雖然大熊貓唯一的家庭結構只存在母獸和不到一歲半的幼仔之間,大熊貓之間也會通過聲音和氣味經常交流,即使不是在發情期。大熊貓幼仔在一歲左右斷奶,並一直和母親在一起到一歲半左右,直至母親再次懷孕。如果母獸未懷孕,幼仔會和母親一起生活到兩歲半,這時母親將它趕走。獨立之後,大多數的幼仔在母親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會遠離出生地生活。大熊貓的行為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圈養大熊貓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長,但野生大熊貓的壽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危險時期】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貓生活史中的飢餓年代。成都動物園派出了張安居參加國家林業部的調查隊,到平武、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溝調查災情。調查隊員們踩著沒膝深的積雪,看見一片片枯黃發黑的竹林,如燒傷的肌膚。最為驚心動魄的是,不斷發現熊貓屍體——有的已經腐爛不堪;有的被豺狼們撕碎;有的母子緊抱著,長眠雪谷里。還有一隻不到半歲的熊貓寶寶,離媽媽僅一步之遙,但它再也沒法吮吸到媽媽的乳汁了,媽媽的生命凍結於回眸一望的瞬間,而小寶寶最後的啼飢號寒之聲也被風雪聲吞沒了。
森林默哀,山風低泣。倔強的漢子們都流淚了。
一個苦澀的數字和著熱淚一齊咽下——138隻熊貓陳屍山林!
調查隊的獸醫專家張安居連續解剖了13隻熊貓屍體,個個胃腔空無一物,腸子透明發亮,可見其飢餓到何等程度。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將病餓大熊貓送到成都動物園搶救,最多時達到四十多隻。那時,成都動物園剛從百花潭搬遷到佛教大廟昭覺寺,一切沒有理順,熊貓的籠子擠向了熊山,擠向猩猩館,甚至擠向了大殿,擠得菩薩們不得安身。
沒有一隻熊貓不是皮包骨,有的虛弱得啃食物的力氣都沒有了。沒有一隻熊貓體內不生蛔蟲,有一隻熊貓體內竟有3000多條蛔蟲!
愛心與使命感數次戰勝了糾纏大熊貓的死神,送到成都動物園的熊貓百分之九十獲救。
1983年夏季,災難再度襲來,岷山和邛崍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積開花枯萎,500多隻熊貓再次大禍臨頭。
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中國結束了「文革」,國門洞開,熊貓受災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
有一首深情的歌,講述箭竹開花,熊貓咪咪在挨餓,喚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心。盛大的募捐活動,迅速熱遍全世界。
成都動物園再次成為大熊貓的醫療與救助中心。動物園的老主任何光昕回憶說,我們沒日沒夜地搶救病餓大熊貓。一隻從天全縣送來的,後來被起名為「全全」的大熊貓,因覓食從高崖摔下來,頭皮裂開,逢了十一針,全靠一勺勺地給它喂流質維系生命。後來,它終於能動彈了,能站立了,能走路了,成為最喜歡與人親近的熊貓,它牢記著人類的恩情。但是,由於野外的生態環境尚未恢復,康復的大熊貓不能放歸山林。於是,遷地保護的戰略思路開始形成。
所謂遷地保護,有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典範——中國麋鹿十九世紀「流亡」英國,由於得到很好的遷地保護,竟在德機轟炸與二戰的動盪中繁衍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早已絕種的野生麋鹿從英國又回到了故土。
1986年春節,成都市文化宮在辦燈會。已擔任成都市園林局局長的張安居,與建設部的鄭淑玲司長、省林業廳的胡鐵卿處長等人鬧中取靜,相會八角亭,商量建立「基地」。有兩盞燈在大家心中亮著:首先,它的定位,不僅是「飼養場」,更應該是探索大熊貓奧秘的科研機構,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二是它修建在成都,不僅屬於「成都市園林局」,更屬於中國。最後,大家敲定了這個日後名揚四海的名字: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貓的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里,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兇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動物園里貌似溫順憨態的大熊貓一旦被激怒,也有傷人事件發生。
豺 :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豹 :襲擊少年大熊貓及年老病弱個體;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從大熊貓生育、成長來看,大熊貓屬於逐步走向衰敗、十分脆弱的種群,外界條件的惡變會十分敏感得使其種群數量下降,最終導致滅絕。
【人工繁殖大熊貓】
早在八十年代初,北京動物園某專家曾斷言,在人工條件下,繁殖大熊貓難!難!難!三個難字,指的是:授精難、懷孕難、育幼難。
1990年,是基地解決「育幼難」的突破之年。
從野外送到成都搶救的幾十隻大熊貓康復後,分別送往它們原生地放歸,部分調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動物園,成都動物園留下了6隻,成為「基地」熊貓的「老祖宗」。
老主任李光漢說,在1990年以前,人工繁殖成活率只有33%。究其主要原因是熊貓媽媽生下雙胞胎之後,通常只養一隻,要丟棄一隻。還有個別熊貓媽媽缺乏經驗,不會帶娃娃。讓熊貓媽媽養好雙胞胎,讓有經驗的媽媽能當上缺奶水的娃娃的「奶媽」,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難」的關鍵。
當時,比較流行的權威說法是,熊貓幼育要絕對安靜,人決不能去驚動它。動物園的黑熊、棕熊媽媽生下幼仔後,護仔性特別強。熟悉它們的飼養員送食物也離得遠遠的,哪怕糞便堆積如山,臭氣熏天也不能接近它。如果它受了驚,哪怕聞到一點異味,就會惶恐不安,立刻咬死幼仔。類似的悲劇在小熊貓媽媽分娩後也發生過。
大熊貓會不會像黑熊和小熊貓那樣,一有動靜就咬死幼仔?這是大熊貓行為學研究上的盲區。
1963年9月14日,第一隻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那時,何光昕作為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值了兩個月的夜班。他回憶說,那時環境絕對安靜,除個別投食的飼養員,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貓母子。真是比伺候「萬歲爺」還小心百倍。但是,大熊貓畢竟與黑熊和小熊貓不一樣,它應該有自己的「行為學」。不弄清楚熊貓媽媽的行為規律,就無法提高幼仔成活率。大膽接近熊貓媽媽,把丟棄的幼仔拾去人工喂養,又引發兩大難題: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溫度?二是給它喂什麼奶?他們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幼仔的經驗,因陋就簡,釘個木箱,在木箱里吊上個燈泡,保持攝氏30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冷得不行,兩三天就被凍死了。
1988年,美美生下了雙胞胎。飼養員左紅、周永珍、胥桂蓉等,把幼仔用小毛巾包起來,緊貼胸脯,輪流用人體溫暖小寶寶,效果不錯。後來,獸醫鍾順隆設法測得熊貓媽媽懷抱的溫度——攝氏36至37度。以後,有了自動育嬰箱,這就成了「經典溫度」。
至於給熊貓幼仔喂什麼奶,更是煞費苦心!牛奶、羊奶全試過了,最後嘗試用人奶。基地曾派人到醫院產房去討人奶。女工陳秀清剛分娩,奶水足,在熊貓產房隔壁安了一張床,自願擠出自己的乳汁喂養熊貓小寶寶。
此舉,曾讓中外專家們感動不已:這是人類向大熊貓幼仔敞開了胸懷,展示出偉大的母愛!
但是,人奶也無法延續熊貓幼仔的生命。經分析,初生幼仔必須吃上媽媽的初乳。那初乳,像綠色的菜汁水,卻包涵了人工無法合成的豐富的抗體。只有吃上初乳的熊貓寶寶才有存活的希望。
這意味著,要設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讓熊貓媽媽先給懷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設法偷甲換乙,讓雙胞胎能輪流吃上初乳。太冒險了!1989年,飼養員和獸醫鍾順隆曾嘗試過,將塗過美美尿液的幼仔送入美美懷中時,美美突然發怒,分別踩死一隻咬死一隻幼仔。這,是不是又觸犯了「權威」定下的鐵律?
1990年,慶慶生下雙胞胎。高興之餘,讓何光昕、李光漢二位主任為難,讓技術負責人宋雲芳、葉志勇犯愁——該怎麼辦?去年,付出了兩只幼仔夭折的慘痛代價,今年還敢試嗎?討論來研究去,只有一條路,不冒險,永遠無法前進。在外出差的張安居局長表示支持,再試一試。
飼養員把一盆甜甜的牛奶遞到慶慶面前,遮住了它的視線,就在它注視著奶盆時,把一隻新生仔給偷出來。慶慶絲毫沒有察覺。
新生仔被送進了溫暖的育嬰箱。等慶慶把懷中的新生仔喂飽了,再趁送食物之時施「調包計」。也許是飼養員太緊張了,也許是慶慶突然有所察覺,飼養員不敢太接近慶慶,把塗了慶慶尿液的新生仔放在地上。新生仔像一隻沒毛的小耗子,在地上嘰嘰叫著,蠕動著,引起慶慶的注意。它不明白,剛才還在懷中的娃娃,怎麼會爬在地上了。
這時,在外觀察的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慶慶起身走過去,嗅了嗅地下的娃娃,伸出粉紅的舌頭舔了舔,然後輕輕把它叼起來。成功了!兩只新生仔都吃上了初乳。它們被反復對調,輪流吃母乳和人工合成奶,長得非常健壯。第一次只有兩毫升(只有兩滴!)的珍貴初乳,成就了一隻熊貓的生命。熊貓並不像黑熊、棕熊和小熊貓那樣護仔。這一行為學上的新發現,推動了大熊貓人工圈養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大熊貓雙胞胎培育的成果,通過了四川省科委組織的重大成果鑒定,先後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首創的雙胞胎育幼技術,很快公布於世,得到廣泛的應用。基地還派員去上海、福州、重慶等地的動物園,幫助其解決「育幼難」的問題。
如今,熊貓雙胞胎的養育已不成問題。「英雄媽媽」慶慶不僅能養自己生下的雙胞胎,還可以幫助其它姐妹哺育幼仔,當好三個、四個幼仔的奶媽。最能乾的當數婭婭,除了給自己生的雙胞胎餵奶,還幫助不太會當媽媽的蜀蘭、奇緣和嬌子喂娃娃,做到了「一拖五」。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斧頭山上鬱郁蔥蔥的竹海與森林,形成了與成都市區不同的「小氣候」。
在熊貓基地,已形成了適宜人才成長的「小氣候」。進入21世紀,一批批高學歷的拔尖人才,不斷充實熊貓基地的科技隊伍。
張安居說,我們這一批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年過花甲,知識老化,應當讓位給年青一代,把事業推向新的高度。最讓我高興的是,以張志和為代表的一幫年輕人,成為基地的頂樑柱。他們基礎扎實,信息靈通,勇於實踐,銳意進取,比我們強得多!
生物教師吳先智,擅長製作標本,又擅長科普宣傳,被「挖」來做博物館長,蝴蝶專家趙力,連人帶蝴蝶,一起調進基地,辦起了蝴蝶展覽館。
基地籌建伊始,領導人就明確:一個實驗室,一個博物館,決不能少。沒有高水平的實驗室,基地就只是個喂熊貓的圈養場,解決不了任何實質問題;沒有博物館,基地就只是個看熱鬧的地方,很多觀眾永遠不知其所以然。於是,攻關,科普,成為基地騰飛的一雙翅膀。
走進實驗室,走進產房,走進博物館,處處都能見到青春逼人的一代正挑大樑。侯蓉、沈富軍、黃祥明、藍景超、王成東、王基山等,是各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他們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基地的光榮榜上,也出現在高水平的學術期刊上。
連續熬夜,精力旺盛,對付難題,功夫扎實。大熊貓超小幼仔51克的繁育成功;越洋幫助亞特蘭大動物園的「倫倫」產仔成功——青春,不斷創造著奇跡。與美國、英國、日本、西班牙的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既是光榮任務也是巨大壓力——青春,把重任扛在肩上。
最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項目正在啟動。國家把大熊貓科學研究的重點定在斧頭山,無非是看上了熊貓基地這一柄「利斧」——只有青春的臂力,才能揮動「利斧」,披荊斬棘。
成都熊貓基地,不僅出熊貓,出人才,還出經驗,出理論。二十年來,基地取得科研成果59項,發表論文300多篇,發表學術專著19部。
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是兩部專著,為大熊貓生物科學樹起了里程碑。一部是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安居和英國動物學家戴衛領銜編著的《大熊貓:生物學、獸醫學與管理學》,本書從1997年簽約,歷時10年,匯萃了中外專家90篇論文,其中有16篇出自成都大熊貓基地的作者。一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由張志和、魏輔文編著的《大熊貓遷地保護理論與實踐》。著名生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高度評價這本書:「系統地反映了大熊貓遷地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了新理論和實用技術,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兼具了實踐指導意義」。
由於近百分之八十的野生大熊貓生活在四川省,成都熊貓基地的成功,對保護大熊貓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其它的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成功的範例。當我們盤點二十年取得的成果時,更嚮往著基地的未來。
在《漢語大詞典》中,是如此解釋「基地」一詞:基地,作為某種事業基礎的地區。
二十年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已經為大熊貓遷地保護事業奠定了基礎。基礎,只是高樓的地基,飛機的跑道,長詩的開篇,交響樂的序曲。而更輝煌更壯美的畫卷正徐徐鋪開——基地,將擴大到三千畝,在北郊的廣闊土地上將建設一座森林小城「熊貓鎮」……當人工培育的種群擴大到一定數量後,將啟動野化與放歸計劃,為大熊貓種群復壯注入強大的活力,最終讓大熊貓家族走向興旺……
看起來,我們在拯救大熊貓,其實也在拯救自己。當整個成都市被森林竹海包圍著,被花香鳥語充溢著,被潺潺流水滋養著,被明媚陽光愛撫著,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多好呵,這是人與熊貓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