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喜歡讀故事英語怎麼說
❶ 這個星期天楊玲打算看一本故事書英文
回答和翻譯如下:
Lin Yang tend to reading a story book.
❷ 有人見過這么一篇小說
是不是這一篇:
艷遇
要結識一位漂亮姑娘,按書上介紹的,有許多種方法。
比如去圖書館。
館里照例很冷清。書香味混雜著電加熱器的暖烘烘的味道傳來。你正在第一排書架上百無聊賴地翻看一本漫畫,朱德庸的。這時候你在餘光中瞥見了一位打扮入時又端莊大方的姑娘。她剛走進門口,就眼睛一亮。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發現了借閱處桌上的一本書,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她抓過書,急切地翻閱了幾頁。接著,書捧在懷里,她開始轉身搜索工作人員。你遲疑了一下,走了過來。自然地,她露出了微笑。你也微笑了。「要看《千年一嘆》?」「是呀。」說著她放下書,低頭拉開坤包上的拉鏈,看樣子是找借閱證。很快那隻纖細又不失肉感的小手就把借閱證拈了出來。這是一張粉紅色的過塑的借閱證。學生專用的。然後她等著你的進一步行動。你卻訕訕地說,「我不是館員。我也是來借書的。」她一愣,又有些懷疑地四處打量。你便掏出你的借閱證。這是一張銀灰色的過塑的借閱證。市民專用的。「那,館員呢?」「聽旁邊報紙閱覽室的人說,家裡有什麼事,一時半會還來不了。」立刻,她露出了焦急的神色。「那怎麼辦呢?多跑一趟無所謂,書要又被別人借去了呢?上次來問,就說只有一本,被借走了。」「哦,呵呵,就是我借走了。」她這才認真地看了你一眼。你有些興奮,有些不自在。你靈機一動。「這樣吧,我幫你辦。」「你會操作那台電腦?」「不,不是那個意思。電腦有密碼保護的。我是說我們把書互相交換。我也沒事,就在這里等,等館員回來,說一聲就行了。」「哦,對對。那謝謝你了。」她去包里拿出她要還的書。拿出來時她還有一點不好意思。你看見了書名,《中國女性的情感和性》,李銀河著。你說:「正好我也想看這本書。」她也不搭理你,交換了書,轉身欲走。你忙喊住她,「哎,等等。」你說你要抄下她的借閱證號,才好辦手續。「哦。我真糊塗。」於是那張粉紅色的借閱證再次出現在你面前。你仔細地抄下了借閱證號。看到她的名字,你不禁失笑。「潘婷,呵呵。」「人家本來就叫這個嘛。又不是出了洗發精才改的。」其實你聯想到的不是洗發精,而是PANTIE,女內褲。她也不甘心地看了桌上你那張銀灰色的,「呵呵,你叫王志文?」在嘻笑中,你還一本正經地問了她的聯系電話,說如果辦手續有什麼麻煩,可以隨時聯絡。
潘婷和王志文的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虛構後面的發展恐怕已超出了我的想像。說實話,我是在很多年以前,讀到一位前輩寫的在圖書館搞對象的故事,因年代久遠,記憶模糊,我復述時只好把背景搬到了二十一世紀。
類似的通過巧遇加上一點心機認識美女的故事很多,當時年輕的我讀來也是津津有味。不過後來一概都忘了。大約是它們過於戲劇化和做作,在真實生活中無法模仿。
大學畢業後,我跳了一次槽,工作安定下來,開始物色女友。這時候,我注意到了住在同一棟單身樓的一個姑娘。
她走起路來真叫好看。與競走運動員有一點相似,只是沒有運動員的那種凌厲和蠻勁,而保留了那種朝氣和韻律。就象腳底下有彈簧?不過這樣說也不妥當,給人輕浮的印象。總之,是不那麼張揚的風中揚柳,不那麼幼稚的輕盈亮麗。她肩膀平平寬寬的,腰直直細細的,手臂甩得很帶勁,頭端正不動,而運動發的發端卻在隨步伐擺動。我就那麼注視著她,百看不厭。
我在幾次下午上班時發現了她。我慢慢歸納出了她的班次。她是上一天班休息三天。我猜想她是廠電話班的。好象聽誰說起過,電話班的女孩工作比較清閑,值一天班就可以休息三天。
這期間廠里辦了一個新職工培訓班,象我這樣調入或分來的大中專生被集中起來進行英語培訓。在班上認識了小楊小李小王幾個女生。她們都二十左右,學生腔十足,實際上她們是省城某中專的應屆畢業生。她們的寢室就在那個女孩的隔壁。
一天傍晚,我把一封從小楊母校來的信帶給她。小楊就讓我吃她老家的麻糖之類特產。我客氣了一回,還是吃了。她們寢室里正好有個青年女工在那裡玩。我乘機向她打聽隔壁寢室的情況。她說那個胖胖黑黑的叫張小梅,那個白白瘦瘦,走路一陣風似的,是電話班的何艷。她們那一批都是兩年前技校畢業分過來的。
我心中暗喜,但也不動聲色。為了避免露出什麼痕跡,我又轉身跟小楊扯到了她的盛產麻糖的故鄉。
過了幾天,下午下了班,見何艷正在水池那頭洗衣服和膠鞋。我回到寢室,換下外衣,梳了一下頭,端起臉盆,也去水池邊。一到那裡就傻了眼,幾個洗衣洗菜的占據了她旁邊的水籠頭。我到水池這一頭,悶悶地洗著衣服。過一會兒她旁邊那個洗菜的走了,但我也不好意思再湊過去。
吃完晚飯,天快黑時,我去坡下的澡堂洗澡。看到前面那個身影,正是何艷。我一陣慌亂,心跳驟然加快,有些喘不過氣來。我加快了腳步。她也帶著臉盆毛巾等物,往坡下走。我看見她穿著拖鞋,心裡略安,總是追得上的。
我離她只有兩步之遙了。我感到我們中間象有一個無形的彈簧,隨著我的逼近,巨大的壓力就壓向胸腹部。我忍受著,東張西望地轉移注意力。心裡在想,這就是所謂的激動吧。
幾乎快要挨到她了,我鼓起勇氣喊了一聲:「小何。」她遲疑了一會兒,還是將頭轉了過來。
我做了一下自我介紹,然後我們並肩走著,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我們應該算老鄉,都生長於一百公里外的長江中游的那座城市,父母和親人也都在那裡。到了澡堂門口,她拍了拍亂跑擋道的一個小孩子的肩,「真調皮。」然後遞過兩角錢給女澡堂的管理員,「五分錢算到下次吧。」就進去了。我則到男澡堂這邊,掏出一元五角,買了十張票。
隨後兩天沒有見到何艷。我們的英語培訓班進行了一次測驗,我是第一名。幾個女生嘻皮笑臉地纏著我問問題,半真半假地讓我在以後的測驗中給她們提供方便。不知她們從哪裡聽說,英語考試的成績與將來分配的工作崗位有關。我見第一排還有個空位,就換到那裡去坐了。同桌就是那天給我吃麻糖的小楊,文靜秀氣,戴一副金邊眼鏡,象位女學究。
又過了兩天,還是沒有看到何艷。心裡充滿了疑惑和不安。這期間廠里有一次盛大的文藝演出,是為了紀念二十周年廠慶。領略了比較高層次的歌舞表演。看得我是目不轉睛,喉嚨冒煙。我感到有一種慾望,無以名之,姑且稱為「對美的渴求」吧,燒得你坐立不安,可你不知道怎樣滿足。你也許想變成氣體,變成液體,消失你自己,把自己和美熔為一體。可這又不可能。也許你會努力追求,佔有,可你還是會發現:「我的熱情被你耗盡,可你依然是你。」
下了大雪,滴水成冰。小楊手上有傷,是踩著冰摔了一跤。她可憐巴巴地對我們說:「這下子我相信有人摔一跤就摔死了。」老師表揚了她,說每次來教室都乾乾凈凈,以為我們是輪流值日,後來才注意到其實一直是楊玲一個人在打掃。小楊紅著臉低下頭去。
這天我又看到了何艷。我估計前幾天她可能是回父母那裡了。晚上我去敲她的門。沒有人。大概是上班去了。
雨雪交加,風如刀割。我的四肢被凍得冰涼,頭腦里卻燒著火。我頂著風雪疾走,忽頭上藍光一閃,隨後卻是一片寂靜。我吃了一驚:這是要地震,還是我精神錯亂了?
我在電話班所在的廠生產調度樓門口轉來轉去。走近一些,又退後一些。好象聽到了她的聲音,卻不知道在哪一間房。她既然在說話,那房裡就不只一個人。就算推門進去正看見她,我該說什麼呢?說有事找你,出來談談?還是說沒有什麼事,只是走到這里,順便參觀一下?這么惡劣的天氣,臉凍得通紅,牙齒在打顫。這是順便參觀嗎?
想到那些給自己打氣的方法,比如把人生看成一場戲,把際遇因緣看成一場夢,把他人看成心造的幻影或者小生物。自己這么一個唯一真實偉大的生靈,來扮演一次,來屈尊一次,有什麼可怕的?
可你就是騙不了你自己。你發現你根本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想臉紅,偏要臉紅;不想結巴,偏要結巴;想神色自若瀟灑大方,偏要窘態十足欲蓋彌彰。
我在樓口進進出出。冰地上是我茫然無緒的腳印。十米外有一隻無家的狗,獃獃地看我,也不怕冷,喝著那灘冰水。
我只好往回走。路上見哆哆嗦嗦去上夜班的工人。這種天氣連車也騎不成。他們也一樣和我在冰天風地里煎熬。
回到寢室里,日光燈不時一閃,象要停電。我站在窗前,聽外面鬼哭狼嚎的風聲。日光燈又一暗,外面是一道黃綠色的光閃了一下。以為電停了,沒想到一秒鍾後又亮了。我覺得很恐怖,不知道我是不是在人間。一切都是非理性的。我忽然明白,最大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又過了一天,天晴了。我坐在門口,前面是耀眼溫暖的太陽,下面是冰。冰凍有一厘米厚。一些零星的小冰塊停在窗檯上,奇形怪狀的。在一塊大一點的冰磚上,我刻下她的名字。從某個角度看,筆劃亮晶晶的,但慢慢就模糊了。
下午我注意到何艷一個人在寢室。我就去敲門。才敲兩下門就開了。「進來吧。有事嗎?」我支吾著,語無倫次。她卻很大方地招呼我坐,告訴我桌上有報紙。又說很報歉,午睡才起床,被子都沒有疊。我忙說沒關系的。
她轉過身,繼續切蘿卜,說是晚上上班帶去當宵夜的。然後我就坐了一個多小時。彼此問長問短。這期間她一直側面站著,有時也正面相對。我一直坐著,翹著二郎腿,雙手箍在膝蓋處。
我們聊了關於家庭,學習,工作等方面的事情。她提到她有一個雙胞胎姐姐。她父親在她們不到六歲時就把她們送進學校。當時學校對年齡管得比較嚴格。父親對她們說:「要是老師趕你們走,你們就大聲地哭,賴在那裡不走。」她復述這話時,還翹了一下嘴唇,那種小兒女神態真讓人心動。
我說注意到她總是獨來獨往。她說是呀,我喜歡清靜。隔壁左右叫什麼我都不知道。沒事的時候我就呆在屋裡看看書聽聽歌曲磁帶什麼的。
我試探地問她,有了男朋友吧。她躊躇了一下,說她想調到一百公里外的父母身邊。不知這意味著是有男朋友在那邊,還是調回去再找。
她拿了英語的自修大專文憑,還說想跟我們一起聽課。我說「好呀」,鼓勵她去聽,她又說好象不太合適。
我回到自己的寢室,心情很舒暢。又有些興奮。回頭望去,我注意到何艷門口晾著一雙棕紅色的膠鞋,如一對可愛的松鼠。我開始設想,把一封信放在膠鞋裡,她會有什麼反應?我甚至想到了這封信的一個很好的開頭:「我知道你去意彷徨。」可後面怎麼繼續下去呢?
這時培訓班的楊玲戴著隨身聽的耳機,怯生生地過來問我幾個英語方面的問題。課上她學得很認真,但由於從小在農村長大,基礎很差,所以感覺很吃力。我耐心地指導了她。她說希望以後我能對她多指點指點。我說沒問題。她高興地去了。
星期天我去買了一雙新鞋子。倍加珍惜地走路。我去了電話班。在總機室外敲門。何艷打開門,見是我,略有些吃驚。
她再三讓我坐,說可以看看桌上的報紙。我則說想參觀一下,就到程式控制機房看了看。
我轉出來正想跟她聊聊,一個電話打進來,是內線,她說:「這樣吧,你打到333,我跟你解釋。」說罷就掛了,起身去機房接聽。
這個過程很長。其間幾次她過來接轉這邊的外線電話,然後又去機房接著說。她還對我說了一兩句,什麼某師傅每天這個時候都要過來玩玩的,不知今天怎麼沒有來。還說其實按規章制度,是不允許上班時串門的。
那邊的電話打完了。她回來一言不發地記帳。給剛才那個長途記了四分鍾。
這時一個陌生的小夥子推門進來。看著我說:「稀客。」我就問他哪個單位。他說是本廠。「具體呢?」「廠辦」。她讓他坐,他說:「對我也這么客氣?」
後來聽到他對她說:「你給你媽寫封信。不寫的話我寫。」就此發生了一些爭執。他們都去了門口,小聲嘀咕。何艷還不時地回頭看一下指示板,黃燈閃表示有外線進來。
過了一會兒,他轉身往門外走。又折回,一句話不說。不久就聽見他說:「他不走我也不走。」我無法確定他在說誰。他們兩人都默默無語地相對而立,在小隔間外的玻璃門後。
我注意到我剛來時,她顯得比較恬靜,因暖氣的緣故,臉紅撲撲的,很好看。後來一急躁,變顯得破壞了原有的和諧的美。
我好久沒有看報紙了。我仔細地翻閱了她剛才拿過來的一疊報刊,有本地的日報,健康文摘,工人日報,中國建材等。
看完了報紙,我站著身,「你們這里報紙真不少。知道了好多新聞。」她說:「是嗎?」我說:「不打擾了。我該走了。」他說「不再坐會兒?」「不了。」
到了外面。月亮很亮,盡管才是新月。我一邊走一邊想,不禁含著辛酸地笑了起來。
第二天下午,一時興之所至,我爬到了附近的礦山頂上。這是這座城市的最高海拔。整個市區盡收眼底,只可惜被灰霧所籠罩。忽然想到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恩格斯二十歲時因失戀而登阿爾卑斯山。
在某岩層上有一台廢棄的破碎機。旁邊堆著尚未破碎完的石塊。機器大體完整,只是銹得一塌糊塗。我想考證出機器的年代,未能如願。整個現場讓人有遺址的感覺。
玩得很盡興。晚上去洗澡。出來時見到何艷和廠辦秘書如樹纏藤般地從廣場走過。
楊玲又到寢室來問英語問題。她還提到她的家庭。他們住在北方一座大城市裡。父親是警察學校副校長,母親是商場的櫃台組長。她上高中時才到他們身邊。他們對有知識的青年特別欣賞。她還有個讀小學的妹妹。
休息日我帶著剛發的工資上了街。買了一件羽絨衣和一條西褲。晚上是我們單位的包場舞會,慶祝新線的開工。舞廳里很多人,有的大人還帶著小孩子來受熏陶。煙霧嗆人。有的人竟還穿著工作服。不過,如果我不是上午上街買了衣服,恐怕也會穿工作服。
人們開始跳起來。一對對輕盈和諧。我眼巴巴地欣賞著。轉眼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人們一曲曲地盡情陶醉。黨委書記摟著團支書。宣傳部的人跟蹤攝影。這時我才明白,進來時看到的白光一閃是怎麼一回事了。我差點笑出聲來。我們科四十多歲的王科長也上台一展歌喉。
這時我坐到了楊玲身邊。她看到了我,有些驚喜。「是你呀!」「是呀。」我湊近她耳邊說。
我們隨便扯了一些閑話,又一起走了幾只曲子。盡管我踩不到節拍,她也沒有顯出嫌棄之意。
後來我們沒有能坐在一塊兒。快散場時,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去,我還是獃獃地坐在沙發上。她也和旁邊的人一起起身。走到我前面時,她遲疑了一下,又坐了下來,坐在我前面的沙發上。我說:「今天的氣氛還不錯。」她說:「比不上電廠。我姨媽他們在電廠,我去玩過。」
舞廳里的人所剩無幾了。我們這才起身走出舞廳,走下樓梯。我有意走得慢些,與前面的同事們拉開距離。心跳加快了,我細細地品味話語堵在喉嚨的感覺。差不多是時候了,我必須把這句話說出來。這是我今晚唯一的目的。
「楊玲。」「哦?」「想問你一個問題。」
「你說吧。」
「May I be your friend?」
「哎呀,你知道我聽力不行的。」
「May, I , be , your ,friend?」
「FRIEND,FRIEND是什麼呀?」她的神態不象是裝傻,而且顯得比我還緊張。我忍住了泛起來的無聊感覺,沉默了一會兒,口齒清楚地告訴她:「朋友。」
「哦。」她又不說話了。
走了五步,她才說:「同事嘛,當然都是朋友的。」
這是一個很標准也很乏味的回答。我再沒有說什麼,只是沉湎在自己的思緒里。我那句有些可笑的問話,也許會讓我銘刻在心,永生難忘。也許就象它看上去的那樣,輕飄飄地,已經被溫柔的晚風吹散。
這篇回憶性質的文章寫到這里,感覺無法寫下去了。於是我上網消遣。在打開了網上的一個很著名的搜索引擎後,我以「何艷」為關鍵詞搜索了一下。有許多項結果,其中一項讓我眼睛一亮。這是某區旅遊局,網站聯系人是何艷。當初隱約聽到她要調到這個局去。我就往上面留的電子信箱里發了一封EMAIL,只有一句話:「你是當年在XX廠電話班工作的何艷嗎?」
何艷是何時調離的我不太清楚。估計是在我和楊玲熱戀期間。因為和楊玲確定了戀愛關系後,我去了外地培訓,那時候程式控制電話還沒有普及,楊玲給我打電話時還告訴我,是找廠電話班的何艷幫忙,打電話可以不交錢。而我的一年培訓結束後,回到廠里,就再也沒有看到她的身影了。好象當時惆悵過一陣子,可是正在和楊玲熱火朝天地戀愛,後來又結婚生子,也就丟開了。
談戀愛是人們常說的系統工程。這時候你會感覺自己的大腦不夠用。許多種情緒許多個問題,讓人應接不暇。
的確,我和楊玲是通過英語學習認識的,但基本確定了戀愛關系後,她還是糾纏於英語學習,就讓人覺得很難以接受。好象是把愛情用來做為交易,交換一位英語家教。同時也把我置於嘴裡總念叨著「要想學得會,就跟師傅睡」之類粗俗下流的人物的境地。
我還記得那樣一幕,晚上我們嫌寢室里人來人往過於嘈雜,便一起來到我的辦公室里背單詞。忽然停了電。正好我抽屜里有兩根蠟燭,是我以前在辦公室獨自看書時為應付頻繁停電而置下的。
我們點亮了它們。燭光下她的面龐別有韻味。環境也是分外的悠靜。這是一幢七十年代建的老辦公大樓,蘇式風格。前後左右被密密的樹林和花圃包圍。整座大樓除了我們空無一人。門窗緊閉。只是在最裡面的一個房間里,有我們兩個青年男女,圍繞著美麗安詳的燭光。
我開始心不在焉了,手也不規矩起來,先放在她的椅子背上,然後一點點搭上了她。她似乎沒有察覺,或裝做沒有察覺,仍然在大聲地朗讀背誦,還不時地問我一些問題。我的淺層意識在傾聽她的發音並給以指導,深層的意識卻在試探著縮小我們物理和心理上的距離。我的手碰到了她的發梢,肩膀,手,膝蓋。她沒有退縮,只是掠過一陣局促。一陣陣的沖動在我體內拍打沖刷。
我湊近她糾正她的發音。我們離得如此之近,簡直是口對口了。我鼓足勇氣,乾脆利落地把自己的嘴唇封上了她還在念著外語單詞的嘴唇。
其實我本不想這樣的,因為那幾天天氣乾燥,我的嘴唇乾裂了。但是到了這一步,做下去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她稍稍擺了一下臉,還是讓我吻上了。當時她的眉眼之間有很異樣的表情。鼻息也急促起來。
吻完了,她一言不發,皺著眉,撅著嘴,象要哭似的。
我感嘆到:「初吻是會讓人記一輩子的。」
她說:「你還是繼續考我單詞吧。」
我就讓她用英語把周圍的一切說出來。她說了桌子椅子房子牛奶蠟燭等等。我說最關鍵的一項你漏了,affection,情感。
說罷我又想吻她。她擋開了。她說:「我是有男朋友的。」
我心頭湧起一陣不快。我知道她指的是她母校的一位男老師。當初我沒有認識楊玲時,還曾經傳遞過他給她寫的信。後來她向我解釋過,是快畢業時那個男老師追她。但她猶豫一陣子後委婉拒絕了。最近他也再沒有來信了。但她今天居然又這么說。我追問她:「你是不是欠他什麼?」她說:「什麼也不欠。他給我買的東西我都退給他了。可我還是忘不了他。他對我很好。」
我也故意刺激她:「前天我們碰到王科長,他說到時候要喝我們的喜酒,你也笑嘻嘻地默許了。現在又說我不是你的男朋友了?搞了半天,原來是利用我來輔導你英語啊。」
她也反唇相譏:「利用你又怎麼樣?你又是什麼正人君子?名義是輔導英語,還不是借機玩弄女性?」
我氣急敗壞又無話可說。就象被人潑了一盆臟水,很想聲稱自己本來冰清玉潔卻做聲不得。
「好了好了。別生氣。其實說心裡話,你們兩個都不錯。要是能同時有兩個男朋友該多好呀。」
「哼,做你的美夢吧。」我冷言冷語。
「你不是說要送一件聖誕禮物給我嗎?」她又想到了這件事。
「其實我原來是把我的初吻作為最珍貴的禮物的。沒有想到你根本不在乎。」
「誰說我不在乎啦?不過實實在在的東西我更喜歡呀。你那天不是說要送我一本很好看的書嗎?」
我怏怏地打開我辦公桌的最邊上一個抽屜,取出一本裝幀精美的書和一大袋奶粉。書是英文版的《GONE WITH THE WIND》(《飄》)。我上個月托我在國外留學的同學寄來的。
她很高興地接受了它們。她還說相信有一天她能流暢地閱讀這本英文書。告辭的時候,她還叮囑我吃點維生素,對嘴唇的乾裂有療效。
寫到這里我起身去書架邊,在角落裡找到了這本書。封面已經舊了,裡面的書頁還嶄新如初。在扉頁的原書題辭「to J.R.M」下面,是我的試圖工整灑脫卻仍顯稚嫩呆板的中文字跡,已經有些褪色:
「給我的玲:
等北斗把盛滿了的東西倒出來,我就乘機放進去我的故事,在那裡等你的眼神。我希望,我也能讀你,仔細讀你。」
我現在還模糊地記得,這一段話是從一本《港台散文選》中抄錄下來的。
(待續)
--------------------------------------------------------------------------------
--作者:三不知
--發布時間:2004-1-14 9:06:00
--
其實那一天還發生了另一件事。楊玲在我們接吻後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你會愛一個比你大兩歲的姑娘嗎?」我真覺得莫名其妙。現有一個小兩歲的在談著,怎麼又去愛一個大兩歲的?再追問時她又強做笑臉,「隨便問的,開玩笑的。」
回寢室後我警覺起來。心情變得沉重。我想起一次借她的指甲刀,發現上面的生肖圖案與她的年齡不對,當時也沒有在意。現在一想,正是大我兩歲的生肖呀。可我就是無法從外表上分辨一個姑娘是二十歲還是二十四歲。怎麼會這樣?她到底有什麼不堪回首的過去?抹去的四年時間她在干什麼?又想到她父母的年齡。她父母怎麼不到二十歲就生了她?想來想去不得而知。心裡象壓了一塊沉甸甸的大石頭。在床上翻來覆去,深夜兩點鍾時,我覺得我想通了:無論她有過什麼樣的坎坷,不幸,挫折,傷心往事,不堪回首的記憶,我的情感依舊,甚至更強,更堅定,更不屈不撓,更體貼,更關懷。想通以後,我才安然入睡。
第二天我們沒有機會見面。我和本廠其他幾十名代表被通知參加市裡的一個選舉大會。會場庄嚴肅穆,氣氛熱烈。但我只是安靜地坐著,沉靜在自己的思維中。我想起以前許多一笑置之的說法,例如緣份,例如生命的另一半,例如愛情使人成熟,例如弱水三千取一瓢飲,例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在人為的喧囂歡快中,我獨自向隅潸然淚下。
後來當我有機會向她講述我心靈的掙扎和思想的歷程時,她卻不屑地笑了,「你把我想像成什麼了?我有什麼不堪回首的過去?說我是什麼蒙塵的寶玉?好象說我不清白似的。你真是小說看多了。」
直到後來,我們已經多次在床上進行那種戀人之間的擦邊球游戲,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她才在我的追問下陸續解開了她的年齡和家庭之謎。一旦弄清楚了,也就索然無味,甚至我都沒有興趣把它再寫下來。說到底,是在一個不公正比較嚴重的社會里,一個農民家庭為了孩子有個學上,有個飯碗,利用城裡親戚的關繫上下打點,終於獲得有限成功的故事。確實存在欺騙作假,但也談不上大奸大惡,算不上可歌可泣。
在耐心等待幾天後,我收到了何艷回復的EMAIL。上面也只有一句話:「GONEWITHRAIN,你又是誰呢?」(GONEWITHRAIN是我電子郵箱的用戶名。)
我很高興,摻雜了一些激動,也有一點果然不出所料的得意。這樣,和何艷不通音信近十年後,我們又通過EMAIL開始了頻繁的交流。
五一長假,楊玲要加班,我帶孩子去看望故鄉的父母親。他們在幫我的妹妹、妹夫帶孩子。這也是何艷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第二天,我打了何艷的手機,並問她可不可以見她。她爽快地同意了。我們約在肯德基快餐店前的城市廣場見面。
我跟孩子說我有事要出去一趟,讓他就呆在家裡,跟他的表弟一塊玩。他點了點頭。我迅速地離開,不忍心看他那落落寡歡的眼神。
楊玲確實是在加班。但是如果要一塊來也不是什麼難事,換個班就行了。但她自從因為種種家庭瑣事和我家裡人吵翻以後,就再也不肯來了。
是的,在家庭生活中我獲得了寶貴的安定和舒適,但這絕不是沒有代價的。甚至我覺得我在婚後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以前的我一定會嗤之以鼻的一個人。以下是我的一段筆記:
「《悲慘世界》觀後感。
「製造無邊黑暗的是人心,製造無限光明的也是人心。今夜當我看《悲慘世界》的VCD時,心靈隨之波動。知道了有許多作品是模仿它的。所謂煽情一類吧。又名浪漫主義。
「心靈尚未平靜,看看鍾,已到了該喊她起床上夜班的時候。我喊了她,她半夢半醒的,發出囈語:"什麼事呀!"過了一會兒她才清醒過來,想起了要上班的事。知道時間還充裕後,並不是很急促地起身穿衣服。我無聊地站著,看著她那瘦小的半睡半醒的身軀。在微光中只有一個輪廓。沒有開大燈,怕影響熟睡中的孩子。忽然想到:這難道不也是一個悲慘世界嗎。
「你如果老老實實地上過夜班,你一定會覺得無法忍受。但如果你無法逃避,你也就只好忍受,並且也就這么一直忍受著。但這仍然還是一種痛苦,不會稀釋,不會異化,也不會升華。
「我們幾個小時前才發生了柴米夫妻常有的爭吵,彼此都用了很惡毒的字眼,心裡充滿了很惡毒的想像。但此刻,這個瘦小的身軀,這個忙裡忙外卻不得一夕安寢的身軀,這個在微光中、在嚴冬里穿裹著工作服棉襖的身軀,卻讓人如此的憐愛難舍。」
對,就是忍耐,就是妥協,就是相濡以沫,就是互相傷害又互相撫慰。我們過著在外人和自己看來都淡然無味的家庭生活。
到了城市廣場,離約定的時間還有半個小時。我先去商廈轉一轉,准備給何艷買點禮物。人很多,毛毛雨也停了,溫度上升得很快。早上我穿了一件毛衣,現在覺得實在受不了了。但脫了毛衣,裡面只有一件秋衣,而且還汗濕了,這個樣子怎麼好見她呢?我急中生智,迅速去襯衣櫃台買了一件五折的中國名牌襯衣。買了之後,又急忙走進男洗手間,把裝襯衣的精美紙盒丟進垃圾桶,大塑料袋用來裝脫下的毛衣,然後把襯衣上的十幾根大頭針一一拈除,背面墊的紙板和領內的塑料硬襯也扔進垃圾箱,然後把這件嶄新的名牌襯衣穿在我汗濕
❸ 熱愛生命的感人故事
網路知道 > 社會/文化 > 現當代人物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張海迪的故事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9-4-21 19:26
急用!!!!!!!!!!
提問者: 紫粉anna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的故事] [鳳凰衛視主持人魯豫與張海迪的對話——真實美麗張海迪(節選)] 20多年過去了,今年就要47歲的張海迪,在人們心目中的光環似乎漸漸消去。經歷了癌症的折磨,愛情婚姻的爭議,死亡的挑戰,……依然坦然面對魯豫。她會說些什麼…… 張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才26歲,今年就要47歲了,20多年過去了,時間是真的很快,但是當時那些我有時候回想一下,我就覺得像做夢一樣,而且想想還是覺得像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魯豫:你還記得當時你被神話的最厲害的那段時間,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張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寧,我當時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來裝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單位,送到我的家裡,那個時候一點沒有辦法,而且在我家裡,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則上百,少則幾十個,或者是幾個人,每天都去,我們一定要見見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嗎? 魯豫:但是從外人看來,比如從我看來,有一天,張海迪好象就從我的視線消失了,然後就很少聽到她的消息。就感覺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動就淡出我們的視線,還是外界在慢慢遠離你。到底是一種雙向選擇,還是純屬你個人的選擇? 張海迪:大概,我覺得是雙向,因為首先是我覺得是我個人的。我個人我覺得我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特別是我選擇了這個職業,作為作家,是應該在幕後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為我不是一個演員,我不是去演戲,我不需要登舞台,因為我的工作應該是大家看不見的,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當大家看不見我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裡艱難跋涉的時刻。那麼在這個宣傳媒體上,他們對一個人物的宣傳,對我來說,應該是比較長久的了。一直到現在還經常有什麼一個版一個版地寫海迪了或者是怎麼樣。但是,當時到了1986年,這個情況會好了一些。 (解說)1991年,張海迪接受醫生診斷,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於是,她經歷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術。魯豫:那手術過程很痛苦吧? 張海迪:非常痛苦,應該說是從剝離到縫合這段時間,因為這么一點點地方,上海最好的醫生為我治療,已經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這么一點地方縫了四十多針。很小很小的針,雖然那個線很細但對我來說好像是拉一根麻繩。 但是作為一個女性,我覺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難以承受的那種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當時作完手術以後我的手也很涼,也有些顫抖,但是我沒有叫一聲。我出來的時候,我愛人正在外面等著我,他的手我這么一摸,比我還涼。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了去,我什麼也不會說,我說你會說嗎,他說我也不說。我說不,你會說。那個時候不能笑了,因為臉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夠忍受世界上最難以忍耐的痛苦。 魯豫:你那個時候一滴眼淚都沒掉過嗎? 張海迪:沒有,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有因為病痛而掉過眼淚。我這個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從來沒有因為病痛掉過眼淚。總是因為別離,離開了自己親人,離開朋友,然後什麼什麼,眼淚汪汪,就這樣。大家等一下可以嗎,我是看著表上廁所。 魯豫:我發現海迪身上有一點超出常人,那就是對時間的敏感。由於她從胸部以下,身體完全沒有知覺,所以必須非常嚴格的遵守時間。每隔兩個小時,必須要使用一次洗手間,而每一次她並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鬧鍾,好像身體裡面已經有了一個自然的生物鍾,到時間就會提醒她。海迪告訴我說,這是她用了40年的時間,養成的一個習慣。 (解說)手術後,張海迪身體狀況差到了極點,但她依然堅持就讀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兩年後,獲得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坐著輪椅的哲學碩士。 魯豫:42年跟疾病一直這樣相伴,不知道一種什麼感覺,一種什麼狀態? 張海迪:有的時候我自己想想,偶爾也有熱淚盈眶的時候,自己為自己感動。因為什麼呢,有的時候,這么想想,哎呀,特別是有時候我跟我媽媽聊起來。有時候就講說,媽媽你說,我如果當時病了,我堅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堅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堅持。真的,如果我能夠堅持四十年的話,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為我要戰勝很多別人根本就看不見的東西。那麼就是得克服很多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困惑和障礙。 魯豫:但是你為什麼沒有放棄呢? 張海迪:沒有放棄是,每天都想想放棄,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來。我覺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經將要熄滅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幾天跟他們講的,我說我自己每天都想放棄,又像一團小火焰一樣把它拾起來。這個小火種我吹一吹,我又讓它變成我心靈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讓它繼續燃燒。 魯豫:一直以來,張海迪被人們視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們心目當中總覺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樣,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慾。但張海迪和每一個平凡的女性一樣,從小就對愛情充滿了幻想,充滿了追求。當然她品嘗過愛情的幸福,也遭受過失戀的打擊。不過她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解說)1970年,張海迪跟隨父母,來到山東聊城莘縣農村。在那裡,少女時代的張海迪情竇初開,有了初戀。 張海迪:有一天我喜歡一個男孩子,那個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歡我,就是在我們那個小小的縣城裡。但是就是經歷了這么幾年之後,大概,這個是我沒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帶著一個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現在我都記著那個女孩子。那是個冬天,她穿著一件當時很少見的,因為她從外地來,穿著一件很少見的毛大衣,毛毛領子,是這樣子的我就覺得就像冬妮婭穿的那種,那個衣服一樣,因為我們那個地方當時很冷的。他進來了以後說,啊,海迪,這是我的表妹。那天還是一起去看電影,他們推著我去看電影,他就告訴我這是他的表妹。 但是當時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這個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麼健康。就是從這天以後,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的那個男孩子,他真的疏離了我。在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什麼呢,我就覺得,真的那個地方太小了,那個我的殘疾太重了。那麼就是說他在做現實的,和想像中的愛情決擇的時候,他必定要偏向社會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願意把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就不會痛苦了,果真是這樣。 經歷了非常大的痛苦。後來以至於於我做什麼事情還像以前一樣。有的時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電影,去露天劇院去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我這個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對面的,面對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對我的眼睛,我更不願意看見他的眼睛,我願意遠遠的默默的看一看。後來就是我的朋友推著我,就是走過一個胡同的時候,正好他在胡同緊那頭,我這么一看,他跟那個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裡當時真的像,你知道嗎,什麼叫針扎。 魯豫:我明白那種感覺。 張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針扎的感覺,我們每個女性,我覺得應該經歷那樣疼痛,愛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亞說的,愛情就是讓人嘗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開始就是甜蜜的話,不經歷這種疼痛的話,一個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魯豫:那後來呢,除了感情這種疼痛,感覺其他的滋味嘗過嗎?酸甜苦辣你應該都嘗過,包括甜美。 張海迪:甜美的確是有過,這裡面還有就是我經歷的。像我有一個男性的朋友,當時去看我的時候,他給我留下一句話,讓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幾年,他說,海迪,他說,等我下次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真的你獲得了幸福,就這么一句話,當時我們都非常的隱晦。後來幾年之後,他在很遠的地方,也是知識青年,在黃河軍馬場,在那個地方,這件事情我極少跟別人說。過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給我寄來一封信,這封存信裡面夾了個照片,這個照片看了以後,我接著就撕了。 魯豫:為什麼? 張海迪:因為(照片上)他跟一個女性站在一個台階上,一個樓房的台階上,他站的高一點,女性站的低一點。他後面寫的什麼呢,就是說,海迪,我已經結婚了,我的愛人是做什麼什麼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說這樣的話,而且還寄給我這樣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對我來說,就好像一顆子彈,一下子,不說是一顆子彈吧,就像一把利劍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種疼痛就是甚至讓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讓我就從那個幻夢中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並且一瞬間會覺得現實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說)張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東師范大學教外語。兩人的結合是在1982年。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都在平靜中度過,如同現在一樣。 魯豫:記得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報紙上曾經有過一陣子爭論,張海迪到底應不應該結婚,對於這些爭論張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說早在1982年,她家喻戶曉之前,就已經結婚了,經歷過將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們以外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那張輪椅,這對夫婦跟中國千百萬平凡的夫婦沒有太大的差別。 魯豫:在見張海迪之前,我心裡一直有點顧慮,我怕她不願意談到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這個訪問的時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裡,海迪也完全不避諱我們,不時指揮自己的老公幫自己墊一下墊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夠感覺到海迪是這個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為全家人由於她的病情,而要圍著她轉,而是海迪身上就有這樣一種力量,把周圍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說)張海迪夫婦沒有孩子。10年前,他們收養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倍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 魯豫:關於張海迪,我聽到過這樣兩種聲音,有的人說,像她這樣一個聰明的有才氣的女子,卻要承受身體上這么大的痛苦,老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說,張海迪什麼都有了,有名氣,有地位,出了那麼多書,還要求什麼呢。但海迪跟我說,她願意放棄所有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個健康的,正常的身體。我想這一點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們談到了死亡,我問她如果自己來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她會寫些什麼?海迪說,她會這么寫,這里躺著一個不屈的海迪,一個美麗的海迪。
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的聾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後十九從此雙目失明,並有聾啞之疾,但以驚人毅力學完小學到大學全部課程。她通曉英、法、德、拉丁、希臘等5種語言,出版了《樂觀》、《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譯成50餘種文字,風靡5大洲。1965年,當她85歲高齡時被選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海倫·凱勒於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歲,經歷了兩個世紀。她出生後十九個月便患了一場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變成又聾又瞎,同時嘴巴也發不出聲了。看來這么一個五官三廢的一歲半的幼兒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希望了。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跡,後來由於她的頑強不屈,刻苦奮斗和她的老師安妮·蘇利文小姐教導有方,當然還由於她有出眾的天賦,因此她從七歲開始受教育,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終於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她學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之多,而且知識淵博。她從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後到她逝世這六十多年的期間,她的主要職務是寫作和講演,她跑遍美國各地,周遊世界各國,全心全意為聾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貢獻一生,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一九五九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倫二十四歲的那年,她以優等成績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
海倫大學畢業之後,投身於為聾盲人服務的事業,她跑遍全國為聾盲人學校的籌建募集基金。同時她筆不停揮地從事寫作。還在大學時代她就寫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後她陸續寫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師安妮·蘇利文·麥西》、《樂觀》、《海倫·凱勒在蘇格蘭》、《海倫·凱勒:她的社會主義年代》等十四部著作。書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見三天》是海倫給《大西洋月刊》寫的一篇散文。
海倫的一生經歷豐富,除了見於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別人研究她的著作數以百計。 美國曾出版過著名的傳記作家約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頁的巨著《海倫和老師》,材料最豐富,圖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師與學生寫在一本書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當海倫的老師達五十年之久,和海倫結成不解之緣,贏得了「海倫的另一半」的美名。馬克·吐溫稱贊這師徒二人「組成了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海倫自己也說:「要是沒有老師,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江陰呂氏姐妹的故事
呂氏姐妹簡介:呂氏姐妹,姐姐呂娟、妹妹呂營。同患《進行性肌肉萎縮》症。此病的發病率只有五萬分之零點三。此病的症狀是肌肉萎縮、全身無力、棉軟如嬰兒。生活完全需要別人照顧。
盡管如此,她們倆卻從不抱怨命運、不向病魔低頭。她們積極樂觀地生活。盡管從沒進過學校的大門,卻自學完了中小學的課程,還自修了大專課程等。
每天,她們只能固定地坐在特製的椅子上,在特製的桌子上學習,一坐就是十幾小時。因為沒有別人幫助,她們自己就不能躺下,每天冬天腳腫得連鞋子都穿不進去。即使這樣,她們也從沒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她們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寫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她們的文字也經常在各級報刊雜志上發表。她們樂觀、進取,熱愛生活的態度感染了一批年輕人。經常有人給她們寫信、打電話或上門談心。她們談理想、談未來。他們從她們這里吸取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受此啟發,她們決定開辦熱心電話,用自己的知識及坎坷的人生來啟迪、幫助那些人生迷惘的青年人。
96年7月,她們開辦了江陰市首家私人熱線電話、《姐妹愛心熱線》電話。這條熱線受到了青年朋友的歡迎。短短幾個月就有杭州、常州、張家港、如皋、鎮江等八九個城市的熱線電話一千多個。他們涉及的問題有:工作、就業、學習、戀愛、家庭等方方面面。許多人在她們的開導、鼓勵、幫助下,擺脫了心理壓力,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找回了自信,重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了。當有人問她們為什麼要這么做時,她們的回答是能夠幫助別人,讓別人快樂、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她們已接到全國各地的熱線電話4000多個。98年,她們還成立了《姐妹愛心服務社》。許多有愛心的朋友常跟她們在一起探討如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現在,她們已幫助八九個貧困學生與有愛心的人士結了對子。她們自己也資助了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現在,她們被十幾所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被江陰市團市委評為「十大傑出青年」、「優秀青年」、「新長征突擊手」等
❹ 《喬家的兒女》最討厭的角色是誰
喬祖望!自從見識了喬祖望的「魅力」之後,我覺得我都變得更加包容了。我看看自己的爸爸,覺得自己簡直不要太幸福了。
我之前剛看這部劇的時候,給我朋友推薦的時候,我說,這部劇應該改名叫《我們和我們有毒的爸爸》。為啥?因為喬祖望這個爸爸,真的是讓我看了想死。
劇情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喬祖望在和自己的狐朋狗友打牌,而這個時候他的妻子正在醫院為他生第五個孩子。當時他的小姨子去打牌的地方找他的時候,他一臉淡定地說,又不是沒生過孩子?聽聽,這是人說出來的話嗎?
類似的事情可太多了,比如不給孩子生活費,知道一成把他告了之後回來打一成,家裡有雞蛋要先拿來孝敬他,姨夫死了的時候他在高興地唱歌。。。。這些操作,我只能說,但凡有個腦子,也是干不出來的。
❺ 楊玲和蘇洋都喜歡溜冰和看故事書用英語怎麼說
楊玲和蘇洋都喜歡溜冰和看故事書
Yang Ling and Su Yang both like skating and reading story books
❻ 六年級下冊英語人教版期中復習資料
Unit1
The first day at school在學校的第一天
A Read and say
It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 All the students are back at school. They are happy to see each other again.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天。所有的學生都回到了學校。他們對於彼此的又一次見面很高興。
Wang Bing: Hi Helen and Mike.王兵:海倫、邁克,你們好。
Helen & Mike: Hi, Wang Bing.海倫和邁克:你好,王兵。
Helen: Look, there』s a new building.海倫:看,有一座新的大樓。
Wang Bing: yes, there are a lot of rooms in it.王兵:是的。大樓里有許多房間。 Helen: 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海倫:(那裡)有多少個教室? Wang Bing: There are twenty-four.王兵:有24個。
Mike: Are there any reading rooms in the building?邁克:大樓裡面有一些閱覽室嗎?
Wang Bing: I』m not sure. Let』s go and see.王兵:我不知道。讓我們去看看。 Wang Bing: Look! There are two reading rooms.王兵:看!有2個閱覽室。 Mike: is there a table tennis room?邁克:有一個乒乓室嗎?
Wang Bing: let me see. Yes, there is.王兵:讓我看一看。是的,有(乒乓室)。 Helen: are there any computer rooms?海倫:有一些電腦室嗎?
Wang Bing: yes, there are.王兵:是的,有(電腦室)
Helen: let』s go and have a look.海倫:讓我們去看一看。
B Look, read and lean
A toilet .廁所, 洗手間
A garden 公園
A table tennis room乒乓室
A reading room閱覽室
A swing鞦韆
A slide滑梯
E:read and act
A: Is there a park near your house?
B: yes. It』s a small one, but there are a lot of flowers and trees.
A: Are there any swings?
B: Yes. And there』s a slide, too.
A: Shall we go and play there?
B: Good idea.
Unit2
A new house 一棟新房子
Aà Read and say
Yang ling and her parents live in a new house now. it is near her school. They like the new house very much.楊玲和她的父母現在住在一棟新房子里。它(房子)就在她的學校附近。他們非常喜歡這棟新房子。
Yang Liang: I live in a new house now.楊玲:現在我住在一座新房子里。
Nancy: Is it big?南希:它很大嗎?
Yang Liang: Yes, it is. There are three bedrooms, two bedrooms. a study, a kitchen, a dining-room and a large sitting-room.楊玲:是的。有3間卧室,2間浴
室,1間書房,一間廚房,一間餐廳和一間巨大的客廳。
Nancy: Is there a garden? 南希:有一個花園嗎?
Yang Liang: No, there isn』t a garden. 楊玲:不,沒有花園。
Nancy: What』s in your bedroom? 南希:你的卧室里有什麼?
Yang Liang: There』s a desk near my bed. On the bed, there are some dolls.楊玲:在 我的床的旁邊有一張書桌。在床上有一些洋娃娃。
Nancy: Are there any pictures on the wall? 南希:在牆上有一些圖片嗎? Yang Liang: No, there aren』t any pictures. There』s a map of the world on the wall.
楊玲:不,沒有圖片。牆上有一張世界地圖。
Nancy: Is there a telephone? 南希:有電話嗎?
Yang Liang: Yes. It』s on the desk.楊玲:有。在書桌上。
B: Look, read and lean
A bed床
A sofa沙發
A telephone電話
A lamp燈
On在….上
In在…裡面
Under在….下面
Behind在…..後面
E: Look and read
Look!
There』s a mouse in my desk.
Now it』s on my chair.
Now it』s under my desk.
Now it』s near my school bag.
Now it』s behind the door.
Ah, look! It』s in the cat』s mouth now.
更多學習資料請關注小牛英語網,推薦閱讀:http://m.niuyingyu.cn/xxyy/yinianji/danci/923.html
❼ 中文意思。
她是楊玲,她也是我的朋友,她喜歡讀故事。她有很多書,她也喜歡彈鋼琴。
這是蘇海和蘇洋,她們是雙胞胎,蘇海喜歡跳舞,蘇洋喜歡看電影,她們都喜歡游泳。
❽ 急找《中學生的口述實錄——轟然作響的記憶》這本書。要求是各種能讓我看到方法,謝謝
它由12個報告文學短篇組成,這些短篇從1998年-2004年長達7年在《兒童文學》雜志上以頭題佳作的位置上連續刊出,幾乎每篇文章後都配有責編的評論小析,深入分析該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手法。短篇題目均為兩個字。《沉默》、《顫抖》、《長裙》、《游戲》、《孤旅》、《死結》、《房子》、《蝴蝶》、《朋友》、《禍事》、《契約》、《下課》。每兩個字下面都有一個觸目驚心、扣人心弦的真實故事,是作者在這七年之中采訪了幾十位二十齣頭的年輕人,請他們回憶自己在中學時代最刻骨銘心、最振聾發聵的真實事件,這個事件的經歷是怎樣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並在他們的人生長路中始終轟然作響。之後,作者從珍貴而龐大的素材中選取了最不同凡響、最具青春期典型意義的12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將其寫成了一個系列的「采訪小說」,創造了報告文學體裁里全新的創作視角和表現形式。由於其內容的深刻和體裁的獨特,一時間,這個系列在國內兒童文學界,特別是在廣大中學生讀者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與關注。
《中學生的口述實錄――轟然作響的記憶》是將這12個好作品集成冊,冠以「中學生的口述實錄」一題,作為具有全新面貌和全新意義的書推出的,特別是在當前黨中央對未成年人教育如此關懷的背景下,這本書內容、體裁上的優勢正日見凸現。本書的三元素:成長、疼痛和口述實錄分別代表本書的定位、內蘊和表現手法。
成長――親自口述的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離青春期不遠,那份躁動不安,充滿了憧憬與迷茫的感覺還在,很容易與初涉青春期的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們(也就是這部作品的主要讀者群體)溝通,不存在任何隔閡或障礙;同時他們剛完成了至關重要的蛻變,回首往事,傷口還新鮮,記憶還深刻,教訓的分量還在,他們為成長提供參考和借鑒。
所以,此書適合中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審視自身,並且,此書更加適合愛思考的中學生。
疼痛――本書的內蘊元素是「疼痛」。其實,我們覺得「疼痛」這個詞並不是很適合,因為它無法囊括故事裡青春期當中的那些驚人的挫折、沉重的打擊、永遠的失敗和不堪回頭的成長,如果說是疼痛,那一定是「轟然作響的疼痛」,它們埋藏在記憶深處,一觸即痛,伴隨一生。如果評內蘊指數一定是疼痛五個星。
口述實錄――這是一種不同意義的口述實錄。主人公都是第一人稱「我」。首先擺脫了紀實文學總是站在外圍來講述他人故事的模式,而以當事人的口吻來完成故事的講述,所以是「口述實錄」。但又不同於舊式的「口述實錄」。因為故事是「我」講述的,但,是作者創作的。作者以一種寫小說的姿態來對待采訪的真實題材和素材,對其結構和人物進行適當調整,並加入少量虛構的成分,使之讀起來情節更生動,人物更有個性,戲劇性更強,同時將人物的內心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能帶給讀者更大的閱讀樂趣和快感。
比如說,他採用了一種非常聰明的創作方式,在每篇作品的結尾都有一個類似創作手記的東西,真實地告訴了讀者本篇作品中哪些地方是虛構的,同時更將作者在采訪和創作中的感悟傾訴出來。這些不但起到了導讀的作用,同時又尊重紀實文學的本質特徵,守住了紀實性的底線,有畫龍點睛的妙處,反而讓人感覺更可信,並且對文章的文學性更加記憶猶新,也使文章在『紀實文學』的寫作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部作品集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許多青少年讀者在看完這個系列之後,寫信給作者和編輯,表達了他們喜愛之情,更表示他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有關生命、生活、青春以及成長的彌足珍貴的啟示和感悟。十二位主人公轟然作響的青春記憶,對他們本人而言,是已經發生過的,而對於廣大中學生而言則是正在發生著的或者有可能發生的。他們的經歷與感悟為閱讀作品的青少年提供了真實而鮮活的成長經驗。當前,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及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社會共識。但是,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綜合素質,如何加強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則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課題。劉東雖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作為一名作家,一名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兒童文學作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為這個課題提供了一個文學的有血有肉的詮釋,這可能也是這部作品最近被選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青少年推薦在暑期閱讀的百部優秀讀物之一的重要原因吧。
故事一:沉默
一個貧嘴的林樨像一個聒噪的青蛙,捉弄同學呂浩、捉弄老師小蔡,直至好友宋長威由於林樨令人難以信任的貧嘴的緣故而慘死,使得林樨從此改變,變成了一塊沉默的石頭。講述成長的挫折如何徹底地改變一個人的故事。
故事二:顫抖
一個從沒有出過遠門的女學生第一次坐飛機,卻在機場看到了一幕不該看到的場景,從而給她的心靈投下了陰影,引發了她的心理問題,導致手不斷地顫抖,無法控制,一段時間她不能不在家休息,接受治療,這個心理被治癒的過程是最「轟然作響」的,倒不是結果使她怎麼重新為人,她是在這個治療的過程中感覺到了成長。
故事三:長裙
一個服裝職高里,有三個自以為很「不同凡響」的女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確實出色,就拿同班的一位有些委瑣又膽小的肖曉峰做實驗,心中其實不喜歡他,卻又假意友好地接近他,當他在三個女孩的「友好」相待中性格逐漸開朗,又因「服裝設計」獲三等獎時,漸漸自信的他表達了對其中一個女孩子的愛慕之情,那個女孩卻給了他當頭一棒,把三個人拿他做實驗的話告訴了他,結果是差點讓肖曉峰在一次游水事件中死掉。
故事四:游戲
一個自認為在父母離婚事件中備受傷害的女中學生,竟然為了報復父親,玩起了游戲。讓自己的一個男同學總是給父親家打電話找繼母,最後使得父親的第二次婚姻又遭失敗,在這樣的游戲中,父親經不起兩次失敗的離婚而患病身亡,小然到此才感受到自己在這個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樣地傷害了父親,但是事情已經無可挽回。
故事五:孤旅
一個男孩李城父母離異了,他跟著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孩子小果一起生活,遠在另一個地方的媽媽重病,暗地給了他十萬的巨款。李城獨自守著擁有巨款的竊喜,卻在小果患重病時為了是否把十萬塊錢拿出來而猶豫不決、痛苦不堪。心靈在孤獨的壓力下漸漸成長,而終於想起去關心一直默默愛著他的母親,於是,踏上去往哈爾濱的旅程,母親最終也並沒有被重病奪去生命,這個生命的奇跡給了李城無數的安慰。李城在孤旅中長大了。
故事六:死結
這是一個中學時代的出逃的故事,一個高中男生郭培軍從貧窮的農村好不容易來到縣中上學,卻因一次和二男一女玩牌賭博,被教導主任當場抓到,本就自卑的他慌不擇路,從縣中私自逃跑了。在逃路過程中,到了一家娛樂城做打工仔,卻又一次陷入一個人命案,他終於回到農村的家裡去看望父母,父親卻因為他從山上滾下山坡,摔斷了腿。這么多事情好好地教育了他,讓他從中學到了許多,最後終於返回學校,並投案自首,接受了處分,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青春的過程中不能因為打了結而把繩子剪斷,真正變為死結,此為題目的含義。)
故事七:房子
郭凱在媽媽去世後就被爸爸安排到爺爺家裡和爺爺同住,說是為照顧爺爺,但也有想要爺爺房子的想法,這件事讓二叔及小姑、小叔等非常不高興,在爺爺還在世的時候,子女們為房子而明爭暗鬥,讓郭凱在其中感受這些,成熟了許多。爺爺自己卻從來對這件事情不表態。爺爺去世後,讓大家都想像不到的是爺爺居然把房子的處置權交給了剛滿十八歲的郭凱。這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首先是郭凱的爸爸放棄了房子,讓郭凱真正像成人一樣行使了自己的權利,把房子留給了婚姻不幸福的大姑和孩子小雯。全家皆大歡喜,同時,在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中,郭凱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成長的快樂。
故事八:蝴蝶
中學生交朋友(同性朋友),談友誼有時候並非能夠真正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適合交什麼樣的朋友,往往是要在發生了什麼重要事情之後才能明白自己究竟是想要什麼。
《蝴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我」有一次被外校的幾個人打了一頓,同班同學陳陣出拳相助,後來我便與體育尖子陳陣成了好友,經常在一起鍛煉身體,甚至打麻將、打架,雖然我已經感覺到我的興趣在於看書、看小說而不喜歡打牌打架什麼的,但為了哥們義氣,我咬著牙也陪著陳陣,但有一次陳陣要我去幫他一同打架時,「我」嘴上沒說什麼,最後卻沒有去,導致陳陣被打傷,從此我們的友誼破裂了,「我」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真正應該交的朋友,但「我們」兩個人已都為此友誼付出了代價。
故事九:朋友
這是一個關於三個女生之間友情的故事。
楊玲是一個腿有殘疾、父母離異的膽小、羞怯、善良的女孩,李楠和佳敏卻很有個性,也很善良,他倆二、三年來一直背著楊玲上學放學,三個人是非常要好的好朋友。只因為有個男生在電台「星空情緣」給楊玲點了一首歌,讓她們認識了電台的阿美,從而引來了電台「真情真意」欄目的編導,想做一期關於她們如何幾年來背楊玲上學的節目,節目一切准備順利,但李楠她們在熱情准備節目時卻忽視了楊玲惶恐不安的心理活動,直至節目現場錄制那天,楊玲的緊張、害怕達到了極點,無論如何節目也無法錄制下去,這件事從根本上摧毀了她們三人的友誼,雖然三個人都進行了自我反思,但青春的友誼是那樣的脆弱,隨著楊玲的轉學,三人便再也沒有繼續下去這段友誼。
故事十:禍事
一個女孩在一次偶然的車禍中受了重傷,還算萬幸,肇事者鄧文慶很有錢,對她也很好,她不得不休學一年,在這一年中她與認識的女孩蔣重重經常一起去歌舞廳,玩電子游戲,瘋玩了很長時間,完全改變了以前認真學習好好讀書的生活習慣,可以說這才是那場車禍真正帶給她的禍事,她欠了蔣五千元錢,最後不得不向鄧文慶借,並在後來考大學之前要挾父母將錢給她,她在這件事中成長著,最後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大學。
故事十一:契約
張蔚偶然認識了縣城中的一個青年,叫鄒令。鄒令很喜歡張蔚並主動追求她,有一天鄒令冒著大雨等張蔚並把她送回了家,感動了她,從此他們交上了朋友。張蔚父母早亡,跟著奶奶生活,家裡很拮據,而鄒令父親卻是做生意的,家境很好;鄒令幫了張蔚許多,甚至願意幫助她交學費,這讓鄒令的奶奶很不放心,心地純潔的張蔚因此寫了一張「幫約」,約定自己一定要和鄒令結婚,否則就要把這些錢送給鄒令。然後張蔚就一心備考……在高考結束後,張蔚的心被這張契約束縛著,鄒令卻在長時間淡然的相處中漸漸地感情變談了,最後終於結束了這段感情。雖然最後張蔚高考也落榜了,但兩人都各自開始了新的生活。張蔚曾經自殺,卻又恐懼死亡,最後堅強地活了下來。
故事十二:下課
「我」是大三中有名的大班頭,是架在老師和同學中的橋梁,不僅學習好又非常有能力,學生和老師都欣賞「我」。班裡來了新物理老師叢樹遠,他很有激情,也很想把課上好,贏得同學和老師的肯定,但由於沒有經驗,也不會把握學生心理,使得同學們的物理成績不斷下降,引來同學的反對。在一次觀摩課上,同學們集體給他難堪,從此,叢樹遠再也沒有教過他們。「我」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為叢老師惋惜,也感嘆學生的不留情面。作者簡介:
劉東,男,1968年生於大連。至今已發表各種體裁作品超過150萬字。著有長篇小說《情感操場》,采訪小說集《轟然作響的記憶》,長篇童話《超級螞蟻》等,另有多部影視及動畫劇本。作品曾獲得第六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多種國家及省市級獎勵,並被翻介到國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大連市青少年刊社編輯。
編輯推薦:
正值黨中央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全面的關懷和教育下,報告文學集《中學生的口述實錄―――轟然作響的記憶》已被選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青少年推薦在暑期閱讀的百部優秀讀物之一。該作品時代氣息濃郁,講述的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卻常常被成年人忽略或者不屑一顧的故事。從這些獨樹一幟的青春故事中,讀者讀到的是埋藏在主人公內心深處不願觸及,也無法向人傾訴的一段發生在中學時代「最刻骨銘心、最振聾發聵的記憶,讓讀者體驗最多的不是歡笑,而更可能是嘆息、是哭泣、是吶喊、是沉默。」作者的目的是為了給那些正身處花季歲月中的中學生們提供一種借鑒,讓他們多享受陽光和鮮花,少一些挫折,少走一些彎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在中央制定和發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時,出版了同樣關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好書《中學生的口述實錄―――轟然作響的記憶》,表達了迫切希望為未成年人獻上一本好書的強烈願望。希望這本書能為這個事業做份貢獻,也希望暑期青少年在讀此書時能得到些收益。目錄:
沉默
顫抖
長裙
游戲
孤旅
死結
房子
蝴蝶
朋友
禍事
契約
下課
再也不寫這樣的東西了
附錄書摘:
書摘
一
周一早晨,我和佳敏去背楊玲上學的時候,佳敏一臉神秘:「有人在『星空情緣'給楊玲點了一首歌!」「星空情緣」是電台當時一檔很有名氣的娛樂節目,以播放最新的流行歌曲和流行資訊為主,擁有許多像佳敏這樣的學生聽眾。不過我聽得不多。
我有些意外:「真的嗎?是誰呀?」
佳敏說:「那個人署名『曉晨』。主持人阿美說,曉晨一連給她寫了兩封信,要為楊玲點歌,態度真誠,言辭懇切,而且還聲明,如果阿美不滿足他的這個要求,他還會寫第三封信第四封信,直到阿美答應他為止。」
我說:「這聽著可不像是懇求,簡直有點像威脅了。」
佳敏說:「根本就是威脅。還有更厲害的。他在信里說,楊玲是他心目中最出色最可愛的女生,是楊玲給了他走出迷茫和困境的 勇氣,聽聽,差不多就要說楊玲是他夢中的天使了。」
我有些好笑:「這聽著是有點問題了。」
「所以呀,我斷定這個『曉晨'肯定是個男生而不可能是個女生。」
我問佳敏:「那你覺得會是誰?反正楊玲認識的男生我們都認識。」
佳敏說:「昨天我想了一天,可想到腦袋疼也沒想出來。」
楊玲的腿有殘疾,不能獨立行走,我和佳敏就是她的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的生活圈子有多大基本上就取決於我和佳敏這兩只「腳」願意走多遠。那時候網路還不普及,無法像現在這樣坐在家裡就可以交到許多網友。如果楊玲想撇開我和佳敏獨自結識什麼男生,大概也只有寫信交筆友這一條路,可是她要寄信恐怕也得讓我們倆代寄。據此我們斷定,這個男生就是我們班的,至少也是我們年級的。不過他到底會是誰呢?我和佳敏都很好奇。當時那個年齡,如果有哪個男生給哪個女生或者哪個女生給哪個男生點歌,幾乎就等於公開表示了某種特殊的好感,而且這種好感在旁觀者看來肯定是很有意味很曖昧的。楊玲相貌平平,性格內向,膽小而羞怯,即使沒有腿疾,在班級里也是那種極易被忽略的女孩,似乎不應該跟這種充滿暖昧意味的事情有什麼掛葛。
我們到了楊玲家樓前的時候,楊玲已經被她媽媽背到了樓下。早晨的風有些涼意。楊玲瘦小的身體坐在冰冷的水泥台階上越發顯得弱不禁風,就像一朵隨時可能被風吹走的蒲公英。她家住在七樓,為了減輕我和佳敏的負擔,她總是讓她媽媽先把她背下樓,放在台階上。可是最近她媽媽新找的工作上班時間很早,只能趕在上班前把她背下樓。而這也就意味著在我們趕到之前,她只能在清冷的晨風
網路
❾ lookyanglingistellingastory翻譯中文
這個句子的漢語翻譯,看!楊林正在講一個故事。第一個動詞其實是個祈使動詞。表示後面的事情正在發生。所以後面句子謂語動詞是現在進行時。tell a story,講故事。
❿ 身邊熱愛生命的故事作文500字數
生命只有一次,是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只有熱愛生命,相信你也會明白什麼是生命,生命意味著什麼吧!我的外公就是個很熱愛生命的人。
星期六,我來到外公家吃飯。我跑向田野,可我怎麼也找不到外公,突然在我眼前映入一個人影,原來是外公,可外公的腿怎麼了?怎麼走路一拐一拐的?我吃了一驚,扶了外公回家,問了個明白,原來:
「外公在晚上的時候去賣菜,正在數錢,沒想到被一輛飛奔而馳的轎車撞了,導致腳嚴重扭傷,骨頭嚴重壓傷。」外公撫摸著我的腦袋,對我說:「餓了吧,外公去給你捉魚。」「不用了,」我學著大人的口吻說,「魚也是有生命的,它們也應該像我們一樣自由自在地活著,它們也同樣不想這么快就死亡,這么快就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外公聽了頻頻點頭。
我奇怪的問外公:「外公,既然你的腳摔傷了。但你為什麼還要幹活,以後有的是時間呀?」外公笑著說:「以後?我都不知道我有幾個以後了,不管是笑著還是以後,我都要好好把握一分一秒,在這一分一秒之中,我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我在人生每時每刻都烙下一個個深刻的腳印。
煞那間,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生命——是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