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四書英語怎麼說
A. 四書五經的英語怎麼說
四書五經的英語是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內四書五經翔實的記容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1)大學中庸四書英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B. 英語翻譯四書五經六藝書名
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四書五經的英文譯名為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注意,不管是「四書」的譯文Four Books,還是「五經」的譯文Five Classics,由於是專有名詞,它們都是每個詞的詞首大寫。
四書 Four Books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大學》: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論語》: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Words of Mencius
五經 Five Classics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詩經》:The Book of Songs
《尚書》:The Book of History
《禮記》:The Book of Rites
《周易》:The Book of Change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 四書五經的英文怎麼說
四書五經
[例句]背後蘊藏的是代表知識才華的四書五經,詩書禮儀春秋一一內在上。
Contain represents behind the four books five through, intellectual talent in spring and autumn on one fuhai etiquette.
四書:容four books
大學:the great learning
論語: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孟子:Mencius
五經:five classics
易經:the book of changes
詩經:the book of songs
禮經:the rites
書經:collection of ancient text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D.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英文怎麼寫
論語:TheAnalectsofConfucius。孟子:TheWritingsofMencius。中庸:TheMiddleWay。大學:TheGreatlearning。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4)大學中庸四書英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中庸》,《論語》,《孟子》,《大學》並稱「四書」。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於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特別是到宋代理學勃興後,藉助科舉的力量,又使它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宋以後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受到《大學》的影響。
《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准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學
E. 你知道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如何用英語翻譯嗎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些是古代必考的內容;而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因為四書五經體現了儒家思想,所以稱為儒家經典。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之作,被世人奉為「經」,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歷代儒家學者的評注和解說。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其中,「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於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並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經》,後來《樂經》失傳,剩下五經,隨著歷史的發展,便有了七經、十三經、十經等名稱。
F. 中庸英文怎麼說,孔子英文怎麼說
中庸 mediocracy
孔子 Confucius
不過四書里那本《中庸》叫「the Doctrine of Mean」
G. 英語翻譯 對於《大學》、《中庸》、《論語》這樣的英語翻譯,採用哪個版本比較好謝謝
問題補充:我是問哪裡有辜鴻銘翻譯成英文的《論語》、《大學》、《中庸》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像這樣融會新舊、這在南方人是比較
H. 四書五經用英語怎麼說
The Four Books 四書
The Great learning《大學》襲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中庸》 理論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論語》 論語
Mencius《孟子》
The Five Classics 五經
The Book of Songs《詩經》
The Book of History《書經》
The Book of Changes《易經》
The Book of Rites 《禮經》 儀式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春秋》編年史
I. 英語翻譯,對於《大學》、《中庸》、《論語》這樣的典籍,一般採用哪個版本的翻譯謝謝
《大學》用理雅各的,《論語》用劉殿爵或許淵沖的,《詩經》用許淵沖版怎麼樣?
J. 求大學中庸的翻譯
中庸全文及解釋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藏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恰當;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無所顧忌。」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長久實行它的!」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超過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達不到中庸的標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出滋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淺顯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缺點,宣揚人家的好處。兩個方面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亮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 「你是說南方的『強』?還是北方的『強』?還是你認為的『強』?用寬容溫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對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 『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了也不後悔,這是北方的『強』,勇武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改,這才是真『強』啊!」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文】
孔子說:「追求隱僻的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譯文】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處,就能大得連整個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說到「小」處,就能小得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 「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從普通男女開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與整個天地相通。
【原文】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爾!」
【譯文】
孔子說:「道並不遠離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遠離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
「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差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不願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譯文】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 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別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靶子,應該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譯文】
「凡事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講話之前預先想好,講起話來就不會中斷。辦事之前預先想好,做起來就不會遭受挫折。行動之前預先想好,行動起來就不會抱愧。實行道德之前預先想好,實行起來就不會行不通。
「處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眾。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講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會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對父母要孝順,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誠實。
大學全文及解釋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
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
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
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
。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
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
」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
「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
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
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
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
」,即革新、棄舊 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
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
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
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
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
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
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
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
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
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
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
,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 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 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 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 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 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 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 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 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 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 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 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 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