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翻译 » 在跨文化商务中用英语怎么翻译

在跨文化商务中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时间: 2021-11-23 04:31:10

1. 指导老师给我的题目是关于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请问怎么写,提纲之类的

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如何培养商务英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空间距离逐渐缩短,20世纪初需要几个月才能从我国的上海到达美国的洛杉矶,而今天却只需要十几个小时。电话的普及使得一般信函的数量不断减少。卫星转播电视节目使得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同时观看世界杯足球赛。随之而来的是地球村的出现。空间距离的缩短理应导致人们心理距离的缩短,但与之相反,地球村的村民们,却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价值观念上的巨大的隔阂使人们心理距离加大。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在一批著名专家和教授的引导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和参与。在借鉴和学习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和开发符合中国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途径,开创了跨文化交际初步繁荣的研究局面。
应该说,商务英语教师是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主力军。学习外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而过去的外语教学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许多有关研究成果问世。但有关论著,多是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外语教学与文化关系的多是论文,分布比较,查找起来不大方便。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外语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旨在解决一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遇到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和由此引起的语用失误等问题。让外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文化在语言和非语言等各方面的不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学习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同样的道理,在中国的市场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之中时,国内人才市场由于大批外资公司的登陆,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对商务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因此对于商务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1 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根据以上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及现象,老师在讲《商务英语》课的时候,不应该照本宣科,必须对《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引进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意识。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积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英语阅读理解需要逻辑思维,听力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果学生没有根据上下文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只是听音而没有会意。那就容易出现困难或错误。例如:
误:Shanghai will be winter and it stemperature will go down to 22 tomorrow.
正:Shanghai will be windy and it stemperature will go do wnto 22 tomorrow.
上句中听错的windy并不是生词,但学生听错了,如果根据下句的 “气温将降至22度”进行逻辑思维的话,则显然是“windy”而不是“winter”,因为冬天的平均气温不可能达到22度。因此培养学生根据文章大意、英美习俗、语法结构等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2.2 文化教学要贯穿于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始终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重要因素,讨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问题是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前提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现代外语教学的新理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作为支持和保障,否则,培养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
2.3 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系统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渗透的过程
以开明的态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处理因文化的异同面引起的世界观的不同与相同,才能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运用语言更好地交流沟通,让语言为社会服务。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指导,还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2. 商务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性质体现在什么地方

3. 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我们该怎么做

这个说来简单做起来难,你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各国的文化,知道差异在哪里。一般来说,商务翻译都是即时的口译,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习惯对方的口音、尽可能促成交易(不是说翻译背离原意,而是说有分寸的避免冲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做翻译)

4. 请问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商务翻译有什么区别

这几个方向初试科目都一样
唯有二外这门自己选择可嫩会有不同我了解到这几个方向的区别是这样描述的:商务英语侧重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涉及经济学商务翻译偏翻译理论点

5. Business Communication 对生活的影响 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业、一分钟演讲

一、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
语用能力就是指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有四个构件: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Habermas认为交际能力是使语言结构在语境中出现和语言知识在语境中的运用,Wunderlich强调交际能力是个人在集体内进行的言语行为,交际能力须体现普遍性和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交际可能性。Canale和Swain(1980)把交际能力概括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相当于Chomsky所说的“语言能力”,其余三部分即“语用能力”。Leech进一步提出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言学的分支后,语用能力就相应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既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谴词造句的能力,又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语用能力。Widdowson(1989)认为,“能力”即指知识和技能,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相当于语用能力。何自然(1998)总结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
综各家所述,交际能力是一种对语言、技能、语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知识全面掌握的综合能力。掌握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掌握技能——指运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掌握语境——指选择所出语境、说话场所相适应的话语,掌握社会关系——指掌握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说出得体的话语,掌握社会文化知识——主要指了解跨文化差异。显然,后四个方面的交际能力都涉及到语用问题。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学生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外语进行国际商务交际的能力。语法能力指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以及抽象的语义或脱离语境的知识;而语用能力则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下准确地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的能力。它与语言使用者的多层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关,它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达到交际目的的前提。判断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如何,主要看他在具体的交际场合或环境能否做到用词准确、表达得体。
由此可见,语用能力是构成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的具备又最终通过交际能力体现出来。
二、语用的正确、得体与跨文化商务交际
商务交往中,“正确”(correctness)与“得体”(appropriateness) 哪一个更重要呢?应该承认,从交际的意义上说,往往是得体比正确更重要。中国人说外语,如果在发音和语法上有毛病,那并不奇怪,很容易得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谅解;如果语音语法都正确,但说话不看场合,不分对象,那就很可能引起英美人的不快甚至反感,造成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渗透于商务交际的各个方面。下面是一位学者在国外友人举行的招待会上交际失败的例子。宴会上,中国学者(C)见到一位美国教授(A)从自己皮包里面取出餐巾纸给他用,对话如下:
C: They are so beautiful, aren’t they?
A: They really are. I bought them in New York.
C: Well, well. We don’t have to use them. You may save them for your important guests.
A: What do you mean? Don’t you think you are my important guest?
在中国人心目中,一旦对方为自己所接纳,友谊的方式往往是视其为“自己人”,在交往中,无需过于客气。对话中C本来想表达接受款待时的谦虚,言外之意是“既然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您也无需用如此好的餐巾纸来给我用,不如留作它用”。C所说的important guests指关系疏远而需要讲究礼节的客人,但美国人视亲密朋友为重要客人。C间接的客套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友谊,而结果却截然相反。在美国友人眼中,C好像不是important guest。结果双方的脸面都受到不应有的伤害,这是C万万没有料到的。
这一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不禁让人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经过那么多年的英语学习,最终还不能直接同外国人交流呢?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分析专业业务内容,更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尤其需让学生养成摄取交际文化的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为除了语言以外的、由语法反映的或与语言有关的一切文化知识,认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只能通过给高年级大学生开选修课程去传授,结果导致整个教学系统紊乱,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经常“碰钉子”。
在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上一贯比较重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学习。相比之下,对语用的问题注意却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语用知识不同于语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遵循,在一般的教科书上也很少提及。语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许多非语言因素有关,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文化差异也是造成交流失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文化差异并不完全都是由语言差异造成的,恰恰相反绝大多数的文化差异都是由非语言因素造成的,即通过动作、行为、眼神、距离等因素造成的。”(陈坚林,赵学雯,2003(91):46)。根据Leech (1983)的看法,要进行得体的交流,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 场合是正式还是随便(商业会谈、课堂讨论还是外出野餐)?
(2) 说话对象与本人亲疏程度如何(是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
(3) 如说话对象是陌生人,本人与其差距有多大(年龄、性别、社会背景、职业是否与自己相同)?
(4) 对方级别如何(是上司还是同级或者饭店的侍者)?
(5) 本人向对方提供何种要求(是借铅笔还是借汽车)?
(6) 自己是否有权提出某一要求(如教师有权要学生做作业,却无权要他擦汽车)?
然而,学生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与西方人士的商务交往中或正式谈判中常常讲话不得体或感到无话可说,其中问题最多的是口头谈判这个环节。由于口头谈判具有直接性、复杂性、时间性等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极为讲究。也就是说,在谈判的不同阶段对语言的技巧的要求都不相同——什么时候要亲切、热情、礼貌、谦恭、自然,什么时候要求语言具有客观性、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什么时候要用陈述、问答、假设、转折、迂回等方面的技巧,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与影响力(比如如何使用习语、典故、幽默、双关语),不同文化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合该怎样对应等等。许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场面。原因是除了语言应用不熟练之外,商务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滞后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三、从语用能力透视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3.1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看待一切事物,总是去寻求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前所述,语用能力虽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提出,但通过以上分析和理解,不难看出,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本身就有着固有的内在联系。可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外语教学的历史,就不难看出人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语言的封闭性一面而忽略了语言的开放性一面。“反映在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上,便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严重脱节,即学生可以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陈成辉、刘绍忠,2002:〈2〉:144)。这种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严重脱节的状况,说明学习者缺乏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一种能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而缺少语用能力又是阻止人们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一大因素。“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何自然,1999:199)。然而,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于“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化操练,忽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语法条文记了许多,单词也认得不少,但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尽人意了。因“知识”和“使用”脱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现象屡屡可见。例如,学生想表达“自己想做某事”这一意念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正确语言表达形式应该是 “I would like to…”,而多数学生在该说 “I would like to ask you a question, Mr Zhou.” 时,却使用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 Mr Zhou.”这种结构。
商务英语教学所要培养的人才要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商务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要掌握具体的商务知识,还要认识到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也会在商务活动中有所体现。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人们会不知不觉地借助于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会不时产生交叉与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可能产生误解与冲突,甚至直接影响交际的成功。因为学生不了解汉英交际准则差异,就把汉语的交际用语直接译成英语,这是不地道的。所谓不地道,其实就是指学生缺乏应有的语用背景知识,生造句子,即使语法正确,也无法完成正常的交际任务。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单纯为了语言,还应重视语言运用的情景和文化背景,使学生熟悉英语的一些语用功能,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交际准则差异等,以获得实际运用所学语言与目的语国家的人士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缺乏语用能力往往产生交际障碍,不利于发展交际能力,同时,如缺乏语用能力,即使具备语言知识,如使用不当,即便是用于交际,也会出现表达不得体或交际失败。根据Hymes的观点,一个人要想获得交际能力就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以及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与什么人说什么”(Hymes,1972:277)。Hymes的这一看法向我们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有赖于语用能力,二者并非孤立存在。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联系,可以对商务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3.2语用能力是实现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必要手段
首先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是,国际化、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从以前一般的能说会写发展到目前的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多向思维能力、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加入WTO,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不断提高,能否运用流利的外语与外界交往成为考察工作能力的必要指标。”(刘润清,2002:403)。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有些院校还开办了商务英语专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在交际中易产生语用失误,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商务英语的特点,探索如何将普通语言学理论有机地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活动,在不忽视语言局部准确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语用能力、交际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等语内、语外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必须考虑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在我国,所学语言即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才有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语境,一离开课堂,这种语境往往便随之消失。由于课后缺少学习者必须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语境,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基本上只能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培养,这决定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上述两点不难看出,要给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环境下的“交际能力”作出一个兼备描写和解释性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然而透过复杂的商务英语教学现象,亦可悟出两点共性来。其一是知识,即基本语言知识;其二是技能,即使用所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如前所述,“知识相当于语言能力,技能相当于语用能力。”(何自然,1999:199)。那么,在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悟出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联性,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没有它则谈不上去发展交际能力;语用能力是实现交际能力实现的必要手段,没有它就不可能成功交际。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重视学生的语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交际恰当得体。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努力化知识为技能的过程。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外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从语用能力角度审视商务英语教学,对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学习商务语并不只是为了了解或学习该语言,而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让它在空前频繁的中外商务交往中发挥交际的功能。使学习者在与本族语人士进行交际时能准确、得体地表达思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

6.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用英语翻译。做为论文题目,麻烦了

作者: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
《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哪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礼的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他(她)送的礼物。
而我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间的情谊,而不是物质利益,如果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就有重利轻义的嫌疑。

7.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怎么翻译成英文

On Business Etiquette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8. 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用英语怎么说

Cross-cultural factors on the accuracy of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9. 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作用,英文专业翻译这句话。不要是有道的或者说是网上翻译出来的。

On the rol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10.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现状

分开国内跟国外,你找下国内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个话题,国外又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个话题,再找出她们的见解和看法或对这个话题有什么影响力。

热点内容
英语专科怎么翻译 发布:2025-10-09 16:24:01 浏览:508
她不能去学校英语怎么翻译成英文 发布:2025-10-09 16:09:00 浏览:357
行车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10-09 16:08:55 浏览:390
你自己的英语怎么翻译成英文 发布:2025-10-09 16:08:17 浏览:83
他打算去哪的英语怎么翻译成英文 发布:2025-10-09 16:08:06 浏览:490
因帮助某人英语怎么翻译成英文 发布:2025-10-09 15:57:00 浏览:1000
他昨天去了公园吗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10-09 15:52:03 浏览:816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10-09 15:42:36 浏览:176
结束翻译成英语怎么写 发布:2025-10-09 15:35:02 浏览:796
局长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10-09 15:00:00 浏览: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