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翻译 » 欧阳修翻译英语怎么说

欧阳修翻译英语怎么说

发布时间: 2022-01-20 11:14:59

① 欧阳修苦读的翻译和词语解释

一、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二、词语注释

1、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3、以:用...来干什么。

4、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5、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6、及:等到。

7、稍:稍微。

8、闾里:乡里、邻里。

9、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0、或:有的时候。

11、因:趁机,借……的机会。

12、抄录:抄写。

13、务:职务。

14、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三、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四、出处

《欧阳公事迹》

(1)欧阳修翻译英语怎么说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二、作品赏析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欧阳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着远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会成功。欧阳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三、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

② 翻译欧阳修的词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 <<欧阳修>>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 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

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的多少恰到好处。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新五代史》,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④ 欧阳修苦读 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欧阳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着远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会成功。欧阳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修苦读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可见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惟读书是务”的精神也值得学习。所以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所以警示后人要加强学习。

⑤ 欧阳修苦读翻译

原文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币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你

⑥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翻译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⑦ 伐树记 欧阳修 翻译

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已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

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

园子里生长着樗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

。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

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

意见,把樗树砍掉了。第二天,他又对我说:“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

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

。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后来我突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记得庄子

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栎树因为其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

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

,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自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
后来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我。这时恰好有仆人正拉着砍掉的木材走过客厅,我便指着木材对客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得到指点。客人对

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你认为用不着便是无用,说明你提出了与庄子相反的看法,这是很可贵的。而以无用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又怎么

不可能呢?那杏树之所以能结出很多的果实,是因为它天生就依靠着它庞大的根系。这是它的幸运。如果桂树和树漆不能逃出刀斧的砍伐,则

说明有用的东西是需要牺牲的,形势不允许他生存,这与杏树结果是不一样的。樗树庞大而木材不可用,它的庞大是有害的,所以把它砍了,

也是很合理的, 这与你有用者死,无用者生的说法又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所有的物体都是这样,它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要看它当时所处

的环境。”客人走了,我同意他的话,而将其记下来。

世俗中所谓的“有用”,其实都是往往是戕害自身的。就像人们夸猪的全身都是宝,对猪又有何益?旧时的统治阶级为了让人给他们卖命,往

往以功名利禄相诱,世间庸人也都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荣,名义是光宗耀祖,风光无限,但在名利场中,渐渐就迷失了本性,最

后往往身死族灭者也屡见不鲜。

你要给我加分啊!

⑧ 劳停驿 欧阳修 翻译

一只孤舟转过山中弯曲的山路,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

抬头看见船帆好似从树梢降落,远山顶上圆月当空。

山间聚集着几户人家,炊烟缭绕,更显荒芜;瘦野薄田,狭促如刀,贫瘠之至。

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茫茫前路。

原文:

劳停驿【作者】欧阳修【朝代】宋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8)欧阳修翻译英语怎么说扩展阅读:

赏析: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然而“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⑨ 《劳停驿》欧阳修的全诗翻译是

《劳停驿》

宋代: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翻译:

(我)乘着一只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走,忽然见到了开阔的平原。

收起与树梢平齐的船帆,看到山头上一轮明亮的圆月。

一片荒烟,望见几家村落;贫瘠的旷野,只有平整的一小片农田。

出行的客人为明天的出行而担忧,突然惊起了一滩飞鸟。

热点内容
寻找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07 15:48:45 浏览:178
人们经常做运动的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07 15:47:55 浏览:663
三十多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07 15:35:56 浏览:78
英语作文考研怎么复 发布:2025-08-07 15:34:48 浏览:534
利用怎么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8-07 15:29:50 浏览:86
用英语怎么写周末有什么计划作文 发布:2025-08-07 15:22:37 浏览:654
关于出国留学的英语作文该怎么写 发布:2025-08-07 15:20:46 浏览:422
完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8-07 15:03:32 浏览:628
羊羔英语怎么翻译英文单词 发布:2025-08-07 14:58:40 浏览:501
日影布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8-07 14:48:42 浏览: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