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祭桩剧情介绍
⑴ 豫剧《大祭桩》剧情简介
《大祭桩》剧情简介:
李授在朝为官,长子李彦荣带兵把守边关,世代忠良,怎耐遭奸臣陷害,全家驱逐出府,勒令离京。次子李彦桂与黄璋之女黄桂英自幼订亲,无奈之下,李彦桂带领家人投奔苏州未成亲的岳父家中,怎耐岳父太势力,又怕沾污毁约退亲。小姐黄桂英贤得大义,欲意赠其银两暂且安身,怎知其父借刀杀人,言说李彦桂是强盗,送入南监三日问斩。桂英冒雨潜行,法场祭桩,途中遇李母和大嫂,因受误解而遭打,经一番哭诉表露真情,共赴法场;同时,宝马火焰驹带义士赶往边关,李彦荣得知此事返京昭雪,也幸好,全家得救。
《大祭桩》是一部戏曲,剧种属豫剧,大师常香玉经典之作。
⑵ 豫剧剧名大全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1949年以来,以改编传统、移植改编的古装剧,创作改编的现代戏为主。
一、传统古装剧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案》、《龙凤令》、《玉虎坠》、《十面埋伏》、、《劈山救母》、《香囊记》又名《抬花轿》等。
二、改编传统、移植改编的古装剧有《红娘》、《花木兰》、《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破洪州》、《七品芝麻官》、《打金枝》、《三哭殿》、《大祭桩》等。
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
部分剧目介绍:
1、《香囊记》
《香囊记》是豫剧花旦行的“看家戏”,它的艺术风格最具河南特色。一批不同年代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在“坐轿”、“抬轿”的表演层次和表演风貌上,几乎是跨越式的一再发展、创新,直至用《抬花轿》的剧名逐步代替或淹没了原来的。
《文武换亲》等别称,演《香·囊记》径直用《抬花轿》书写海报。还多次进京演出,并和《审诰命》一起。
2、《桃花庵》
《桃花庵》 ,又名《齿痕记》《张才游庵》等,属豫剧传统剧目。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素真将自己常演的《卖衣收子》带进了豫声剧院演出,樊粹庭看后为陈素真进行了整理改编,加重了妙善的戏并提高其形象,删去别家、撒瓜子、游庵、生子等情节。
1937年王镇南也曾为常香玉整理此剧。1942年崔兰田搭班洛阳,饰窦氏,姚淑芳饰陈妙善。1952年,王镇南又删去“争状元”一场。后也成为桑振君大师代表剧目之一。
3、《穆桂英挂帅》
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遂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少年气盛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宋王得知杨门之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4、《打金枝》
豫剧传统剧目。由豫剧刘派创始人刘忠河扮演唐王。此剧系豫剧老生(红脸)演员刘忠河的代表剧目之一,以优美曲调加上通俗易懂的唱词深受大家喜爱,为豫剧豫东调代表剧目之一。
刘忠河,豫东八大红脸王之首。河南商丘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商丘市豫剧团名誉团长,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
5、《朝阳沟》
豫剧《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魏云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
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高洁扮演过拴保娘。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6、《小二黑结婚 》
《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豫剧,1953年河南省歌剧团以豫剧形式首演于河南开封。田川、杨兰春根据自己的同名歌剧改写。事见赵树理同名小说。叙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子小芹相爱,遭到迷信思想严重的双方父母反对的故事。
豫剧《小二黑结婚》在现代题材戏曲化方面,取得了成就。舞台动作在生活的基础上借鉴戏曲程式,予以夸张,舞蹈化。为河南省豫剧三团的保留剧目。柳兰芳饰演的小芹深受欢迎,清凌凌的水来等豫剧唱段,至今广为流传。
剧本分别于1963年1月、1979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豫剧三团艺术档案室存有各种版本和资料。
⑶ 京剧《火焰驹》和豫剧《大祭桩》是不是同一件事
是的 这是一个流传极广的故事,许多剧种都搬演过,尤以秦腔享誉。此剧名为“火焰驹”,其实这匹称为“火焰驹”的马演绎到今天,除了过场交代其“报信”之功外,再无神处。
故事大意是:宋时,朝臣李绶之子李彦贵与黄璋之女黄桂英自幼订亲。李绶遭陷被抄,含冤入狱。时,其长子奉命边关御敌,次子李彦贵则流落街头。黄璋企图昧婚,桂英不从。终日闷坐绣楼。丫环梅英设计让桂英和以卖水为生的李彦贵花园相会,不料相约夜晚赠银时被人害命。李彦贵遂被诬入狱行将斩首。桂英冒雨潜行,法场祭桩,途中遇李母和大嫂,因受误解而遭打,经一番哭诉表露真情,共赴法场。同时,宝马火焰驹带义士赶往边关,李家长子速回,结局圆满。
该剧因剧种不同,情节略有差异。
豫剧以《大祭桩》为名,其中的《坐楼》和《打路》两折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一般认为是常派的代表剧目,在今天的豫剧舞台上,则几乎所有中青年旦角演员都视此戏为看家戏。
⑷ 河南豫剧十大名段
河南豫剧十大名段有《朝阳沟》、《铡美案》、《常香玉》、《花木兰》、《对花枪》、《三上轿》、《抬花轿》、《三哭殿》、《大祭桩》、《穆桂英挂帅》。
1、《朝阳沟》
《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豫剧三团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得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仍还在广为传唱和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着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⑸ 河南豫剧-常玉香真名
姓名:常香玉
性别:女
原名:张妙玲
英文名:
生日:1922年
星座:
国籍:中国
地域:中国大陆
身高:
血型:
三围:
嗜好:
生平介绍: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脚。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音视频: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