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小报一年级英语怎么说
1. 小学一年级有关春节的数学小报该怎么写,急
我们也做。主要是摘录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一些有趣的数学题。一些关于数学的笑话。记得,字一定要大,多一些图片。
2. 一年级我和爸妈一起过春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网络图片有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沉浸在一个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我在春节里过得快快乐乐,因为我们在一起放鞭炮!
天一黑,人们拿起鞭炮,点了一根香柱,一点,人们急步走回原地,捂住耳朵,“乒乒乓乓……”我的魂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可整个人还安恙无事,我心花怒放,也和别人凑起热闹,“乒乒乓乓……”的声音彻夜不绝,每一户都通宵灯火!一会儿,鞭炮全被放完了。只好拿出一箱烟花来放,别看这么一小箱的烟花,它的威力可强了,第一声就把我吓得目瞪口呆,我自言自语的说:“这么小箱烟花威力这么大呀!”烟花的声音个个不同凡响,形状不一真讨人喜欢!我又拿出像棍子的烟花出来放,“吱吱吱吱……”一种黄色的小东西飞出来了,“哇,好美啊!简直是神仙放的烟花。我对这烟花刮目相看了,还对它赞叹不已。我一根接着一根放,各种烟花五颜六色的,这种烟花爸爸买得最多,真是心想事成啊!
这个春节我过得兴高采烈的,烟花和我成为了好朋友,我还把烟花当成亲兄弟呢!
春节,一个快乐的节日,让人喜欢的节日。这天,我吃了年菜,又放了烟花,鞭炮。我太高兴了,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哇,那大家不是天天都大饱口福了吗。我太喜欢春节了。春节快到了,我会热烈的迎接这美好的节日!
3. 一年级课文春节童谣英语翻译
一年级课文春节童谣英语翻译是:Grade Text Spring Festival Nursery Rhymes
4. 一年级小学生过春节写小报怎么写
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民俗文化。春节便是其中之一。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版日。每到春节,街道上张权灯结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春联,有的人家还要在门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并挂上红红的灯笼;小朋友们穿上了新衣服;餐桌上摆放着美味的饺子、鱼、年糕……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鞭炮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热闹的节日气氛。 春节不仅有很多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怪兽叫年。年长着一对凶恶的大眼睛,一双大大的耳朵,张着一个血盆大口。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它都会跑进村庄偷吃家畜。有一年的三十晚上,年照例又张牙舞爪地来到村口,突然看到在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幅红通通的对联,年感到非常害怕,赶紧拔腿就跑。年又来到另一个村庄,正巧有一户人家在办喜事,门口挂着的大红灯笼闪着红光,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年灰溜溜地逃走了,逃到很远的深山老林去了。从此,人们发现,年再也没有来干过坏事。 我喜欢春节,它给我带来许多欢乐,并且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文化。
5. 一年级春节习俗手抄报资料短语(简单点)
春节习俗: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专处的《风土志属》: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望采纳
6. 一年级春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可以参考。内容自己修改。小报边框可以到【千图网】【我图网】 搜小报查看。
这个我自己画的。
7. 一年级语文春节手抄报怎么做
新年的来历: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少数民族过春节: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民族风俗: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春节习俗: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泡腊八醋(蒜),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是小年了。民谣讲: “腊八粥过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北京人从二十三忙活到除夕,守岁守一宿,年初一大早去拜年。喜庆赠言:谨祝新年快乐幸福,大吉大利。恭贺新禧,祝身体健康、事业发达。恭贺新禧,万事如意。给你我无尽的新年祝福,让它们成为我们永恒友谊的新纪念。值此新年之际,向你及你的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祝你们新年快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网上到处都有,自己随便找一些抄下来就算了,反正手抄报不用很多)春节诗词: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手抄报上誊写一首春节小诗,作为点缀之意)版面设计: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r=&fmq=&pv=&ic=0&z=0&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D0%C2%C4%EA%CA%D6%B3%AD%B1%A8&s=0#pn=21从上面的网址里找一幅自己喜欢的做版面设计参考,手抄报取个不错的题目(新年好,恭贺新春等等)综合以上,基本上可以完成一幅很不错的手抄报啦!
8. 一年级以过年为题的手抄报怎么做
先写题目画上边框再抄资料,配图一般是灯笼、烟花。
“年”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年!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年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它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年”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年”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年”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年的来历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13年到来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中国建国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2]“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前,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石云里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国家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6节日习俗
年俗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过年必备
贴门神
贴门神是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据说,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福”字
过年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因大多贴在窗户上,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
红火富丽.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往往也在门楣或墙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挂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我国有三个重要的传统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国初年,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3]
9. 一年级春节手抄报
给些有关春节的资料吧:
春节的来历: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春节习俗: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民间百姓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了。
1、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因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节赏灯的准备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10. 一年级春节主题的英语绘画日记
还是年三十除夕夜。
提起除夕夜,小朋友们一定不知道里面还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凶恶的动物叫“年”,每当除夕的夜晚,“年”都要出来为非作歹,伤害百姓,为了想办法怎样度过“年”这一关,人们在除夕那天晚上都不睡觉,大家围着一堆火,吃喝闲谈,不时往火里放一些竹子,就会发出“砰砰”的响声,吓得“年”远远地躲了起来,再也不敢出来伤害非姓了,我们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是过年是我们中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过年,街上挂了红红的灯笼;商场里人山人海,购买年货;而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看到这些景象,我想:要是天天过年多好啊!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幸福,我做为新一代要好好学习,大力弘场中国的这些传文化。
【猴年春节篇六】
盼啊,盼啊,春节终于来临了,伴随着时钟的敲响,我们又迎来了美好的传统佳节——春节。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当我跑到阳台边时,突然,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天上礼花朵朵。有的像银色的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儿,有的像橙色的大衣,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美不胜收!
过年前,家家户户门前张灯结彩,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爸爸妈妈就忙得不可开交,。只见妈妈利索地擦洗着桌椅、门窗、地板,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被妈妈擦洗得闪闪发光,最值得惊奇的是玻璃擦得明晃晃的,看上去像没有隔着玻璃似的。再看看爸爸,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布把春联贴在大门的墙上,不偏左不偏右,更不偏斜,可不,爸爸贴春联的技术可是一流的。站在旁边的我,看着爸爸妈妈的举动都傻了眼。不一会儿,家里就焕然一新。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年饭,代表岁岁团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家里的长辈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吃完年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大年三十的晚上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礼花朵朵,鞭炮声声。大家一起守岁,告别如水似已逝去的岁月,憧憬对新一年的希望。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要放一挂鞭,叫做“出行”,代表踏上一年的脚步。
初一、初二各家就要走访亲戚,四处问好,拜年,串门子。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分给晚辈,代表岁岁平安。拜年也是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初一的早晨还要放一挂鞭,这是挂开门炮,是个开门爆竹,为了祈求竹报平安,图个吉利,代表开门红。
啊,春节!美好的春节,快乐的春节,人人喜爱的春节,我眼中的春节,我爱你啊!你真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