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款留学生英语怎么说
㈠ 庚子赔款的留学生120人留在美国几个人
就这个留学生一般留了美国几个人,这个我不知道在美国几个人他不会告诉我们。
㈡ 有谁知道庚子赔款留学生名单
1909年9月,游美学务处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并於同年10月赴美国留学。
姓名(字/别号)籍贯出生学位年份学位大学
王士杰(任安) 浙江奉化1886 1912 文学哲学 哈佛大学
王仁辅(士枢) 江蘇昆山1886 1913 算学 B. S. 哈佛大学
王长平(鸿猷) 山东泰安 1914 教育心理 Ph. D. 密西根大学
王健(晋生) 北平1885 1914 教育心理 Ph. D. 密西根大学、1916 化学 M. S. 哥伦比亚大学
王璡(季梁) 浙江黄岩1888 化学工程 Ch. E. 理海大学
方仁裕江蘇青浦 土木
朱复(启明) 江蘇嘉定1889 1913 土木工程 C. E. 理海大学
朱维杰(鸳福) 江蘇南汇 化学工程 B. S. 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工程 A. M. 哥伦比亚大学
何杰(孟绰) 广东番禺1888 1913 采矿 E. M.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1914 采矿 M. S. 理海大学
李进嶐(琦伯) 湖南湘乡 1916 冶金 Mete E. 哥伦比亚大学
李鸣龢(竹书) 江蘇江宁 1913 化学工程 Ch. E. 威斯康辛大学
吴玉麟江蘇吴县1888 电机 M. S. 波士顿大学(Boston I. T.)
吴清度(璧城) 江蘇镇江 1913 电机工程 B. A.;B. S. 伊利诺伊大学、1914 电机工程 M. S. 科罗拉多大学
邢契莘(寿农) 浙江嵊县1887 1914 造船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学院、1916 军舰制造 M. S. 麻省理工学院
金邦正(仲藩) 安徽黟县1886 1914 森林 B. S. 康奈尔大学、金金日日难难Z1914 森林 M. F. 康奈尔大学
金涛(旬卿) 浙江绍兴1888 1912 土木工程 C. E. 康奈尔大学
邱培涵(养吾) 浙江吴兴1889 1914 农 B. S. 康奈尔大学、1915 商 M. S. 威斯康辛大学
秉志(农山) 河南开封1886 1911 农 B. S. A. 康奈尔大学、1913 农 Ph. D. 康奈尔大学
胡刚复江蘇无锡1892 数理 B. A. 哈佛大学、数理 M. A. 哈佛大学、数理 Ph. D. 哈佛大学
范永增江蘇上海 1913 卫生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学院
徐承宗浙江慈溪1890 普通文科 B. A. 哈佛大学
徐佩璜(君陶) 江蘇吴江1888 1914 化学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学院
高纶瑾(季瑜) 江蘇江宁 1912 铁道管理 B. A. 密西根大学、1915 铁道管理 M. A. 宾夕法尼亚大学
唐悦良(悦良) 广东中山1888 1913 教育 B. A. 耶鲁大学、1915 政治 M. A. 普林斯顿大学
袁锺铨(叔衡) 江蘇江宁 电机 麻省理工学院
张廷金(贡九) 江蘇无锡1886 1913 电机 M. E. 俄亥俄州立大学、1914 电机 M. E. E. 哈佛大学
张福良江蘇无锡 1913 森林 Ph. B. 耶鲁大学、1915 森林 M. F. 耶鲁大学、森林 Grad. 哈佛大学
张准(子高) 湖北枝江1886 1915 化学 S. B. 麻省理工学院
陈兆贞广东番禺 1914 铁道管理 B. S. 麻省理工学院
陈熀(宗南) 广东增城 1913 化学工程 B. S. 伊利诺伊大学、1915 化学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学院
陈庆尧浙江镇海 化学 B. S. 伊利诺伊大学、1915 化学 S. M. 哥伦比亚大学
陆宝淦江蘇常熟1883 1913 农 B. S. 伊利诺伊大学、1914 化学 M. A. 哥伦比亚大学
梅贻琦(月涵) 天津1889 1914 电机 B. S. 伍斯特理工学院
程义法(中石) 江蘇吴县1891 1914 采矿 E. M.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
程义藻江蘇吴县 1914 机械工程 M. E. 康奈尔大学
曾昭权湖南湘乡 1915 电机 S. B. 麻省理工学院
杨永言江蘇嘉定1887
裘昌运(昌运) 江蘇无锡 农 威斯康辛大学、经济 普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贺懋庆(勉吾) 江蘇丹阳1886 1914 造船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学院
卢景泰广东顺德 1915 道路工程 M. A. 哥伦比亚大学
戴修騊湖南武陵 1915 机械 B. S. 麻省理工学院
戴济(汝楫) 江蘇吴县 1915 工业化学 A. B. 缅因大学
谢兆基(纯祖) 浙江吴兴 1914 化学工程 M. E. 哥伦比亚大学
魏文彬(雅庭) 河北密云 1915 财政 Ph. D. 哥伦比亚大学
邝煦堃(伯和) 广东番禺1892 1914 文学 Litt. B. 普林斯顿大学、1916 新闻学 B. Litt. 哥伦比亚大学
严家驺(伯鋆) 福建闽侯 1913 数理 B. S. 伊利诺伊大学、1914 数理 M. S. 哈佛大学
罗惠桥(东里) 浙江鄞县1888 1913 河海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学院、1915 河海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学院
1910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400馀学生中招收了庚子赔款第二批70名学生赴美留学
姓名(字/别号)籍贯年龄肄业或毕业学堂学位年份学位大学
王松海江蘇丹徒18岁 圣约翰书院1914 机械工程 B. S. 密西根大学
王绍瀛[a](叔海) 广东南海19岁 唐山路矿学堂1913 机械 M. E.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王百雷(裕震) 江蘇上海20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12 化学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学
王预江蘇泗阳20岁 江南高等学堂 农林,机械 康奈尔大学
王鸿卓直隶天津19岁家塾 1914 物理电机 E. E. 理海大学、1916 物理电机 M. S. 哥伦比亚大学
毛文锺(观庆) 江蘇吴县19岁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15 铁道运输 B. C. E. 密西根大学、1916 铁道运输 M. A. 宾夕法尼亚大学、1917 铁道运输 Special Cadet 维吉尼亚大学
朱进(进之) 江蘇无锡20岁 东吴大学1916 财政 Ph. D. 哥伦比亚大学
朱籙(觉卿) 江蘇无锡19岁 东吴大学1913 算学 B. A. 威斯康星大学、1914 算学 M. A. 哥伦比亚大学
成功一江蘇江都19岁 东吴大学 化学工程 B. S. 密西根大学
何竣业[b](文彬) 江蘇嘉定20岁 浙江育英高等学堂1917 政治 B. A. 瓦伯西学院
Wabash、1918 政治 M. A. 芝加哥大学李松涛江蘇嘉定19岁 圣约翰书院1913 教育行政 B. A. 威斯康星大学、1914 教育行政 M. A. 哥伦比亚大学
李彬[c](公武) 江蘇无锡20岁 江蘇高等学堂1914 采矿 E. M.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李锡之安徽合肥19岁 安徽高等学院1915 机械 B. S. 麻省理工学院
沈艾(保艾) 福建闽侯17岁家塾 1914 机械 E. M. E. 康奈尔大学
沈祖伟(奎侯) 浙江吴兴18岁 圣约翰书院1914 铁道工程 B. C. E. 密西根大学
沈溯明浙江吴兴19岁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1915 化学 A. B. 康奈尔大学
吴家高(忆琴) 江蘇吴县19岁 加利福尼亚大学 铁道工程 M. S. 伊利诺伊大学
周仁(子竞) 江蘇江宁19岁 江南高等学堂1915 机械 M. E. 康奈尔大学
周厚坤(朋西) 江蘇无锡20岁 唐山路矿学堂1914 机械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学院、1914 造船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学院、1915 飞机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学院
周象贤(企虞) 浙江定海20岁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5 卫生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学院
周开基(子建) 江蘇吴县19岁 上海南洋中学1913 采矿 M. E. 哥伦比亚大学
周铭(明城) 江蘇泰兴19岁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5 化学 S. B. 麻省理工学院、1916 化学 M. S. 麻省理工学院、1920 化学 Ph. D. 麻省理工学院
竺可桢(藕舫) 浙江绍兴19岁 唐山路矿学堂1918 气象,地理 Ph. D. 哈佛大学、 1913 农业 B. S. 伊利诺伊大学
易鼎新(修吟) 湖南醴陵20岁 京师财政学堂1914 电机 E. E. 理海大学、1915 电机 M. S. Union Col. ?
胡宣明福建龙溪19岁 圣约翰书院1915 医 M. D.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916 公共卫生 C. P. H. Sch. for Health
胡达(明复) 江蘇无锡19岁 高等商业学堂1914 数理 A. B. 康奈尔大学、 1917 数理 Ph. D. 哈佛大学
胡适(适之) 安徽绩溪19岁 中国新公学1914 政治 A. B. 康奈尔大学、 1916 哲学 Ph. D. 哥伦比亚大学
胡宪生江蘇无锡20岁 译学馆 森林 B. F. 康奈尔大学、 1915 森林 M. F. 康奈尔大学
胡继贤(孟愚) 广东番禺18岁 岭南学堂1914 政治,经济,普通文科 B. A. 密西根大学
施蓥(子璵) 江蘇吴县20岁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4 造船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学院、 1916 机械工程 M. S. 哥伦比亚大学
施赞元 浙江杭县20岁 圣约翰书院1914 医 M. D. 华盛顿大学
计大雄江蘇南汇19岁 高等实业学堂1914 土木工程 C. E. 康奈尔大学
柯成懋(箴心) 浙江平湖17岁 上海南洋中学 化学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学、 理论化学 M. A. 哥伦比亚大学
徐尚(志芗) 浙江定海18岁 圣约翰书院1914 电机 S. B. 伊利诺伊大学、 1915 电机 S. M. 麻省理工学院
徐然(志诚) 浙江定海19岁 圣约翰书院1912 教育学 B. A. 威斯康星大学、 1914 社会学 A. M. 芝加哥大学
徐墀(梦塘) 广东台山20岁 唐山路矿学堂1912 铁道管理 B. S. 伊利诺伊大学、 1913 铁道管理 M. A. 宾夕法尼亚大学、 1915 财政 Ph. D. 哥伦比亚大学
高崇德(宗山) 山东栖霞19岁 山东广文学堂1914 采矿冶金 M. S.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1915 物理 M. A. 哈佛大学
马名海(仙峤) 河北濮阳18岁 保定高等学堂1915 算学 B. A. 威斯康星大学、 1916 算学 M. A. 哥伦比亚大学
孙恒(季恒) 浙江杭县19岁 杭州育英书院1913 财政,银行 B. A. 耶鲁大学〉 1915 财政,银行 M. B. A. 哈佛大学
席德炯(鸣九) 江蘇吴县17岁 上海实业学堂 采矿 B. S. 麻省理工学院、 采矿 M. S. 哥伦比亚大学
殷源之(伯泉) 安徽合肥19岁 江南高等学堂1914 机械 B. S. 麻省理工学院
张彭春(仲述) 河北天津18岁 天津私立中学1913 教育 S. B. 克拉克大学、 1915 教育 M. A. 哥伦比亚大学、 1922 教育 Ph. D. 哥伦比亚大学
张谟实(云青) 浙江鄞县19岁 圣约翰书院1915 电机 E. E. 威斯康星大学
张宝华(粲如) 浙江平湖20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13 工业化学 B. Ch. E. 密西根大学
陈天骥(公亮) 浙江海盐17岁 圣约翰书院 土木工程 M. C. E. 理海大学
陈伯庄[d] 广东番禺17岁 长沙雅礼大学1914 化学工程 Ch. E. 哥伦比亚大学、 1914-1915 经济 哥伦比亚大学、 1915-1916 经济 哈佛大学
陈茂康四川巴县20岁 重庆广益中学1914 电机机械 M. E. 康奈尔大学、 1915 电机机械 M. S. E. E. Union College ?
陈福习(麦孙) 福建闽侯18岁 福建高等学堂1914 机械工程 M. E. 康奈尔大学
陆元昌(沅卿) 江蘇武进19岁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4 铁道工程 C. E. 康奈尔大学
庄俊(达卿) 江蘇上海19岁 唐山路矿学堂1914 建筑 B. S. 伊利诺伊大学
符宗朝(海秋) 江蘇江都18岁 两淮中学 机械 密西根大学
郭守纯广东潮阳20岁 圣约翰书院1914 农 B. S. 康奈尔大学、 1915 农 M. S. 耶鲁大学
许先甲贵州息烽20岁 四川高等学堂 电机 B. S. 威斯康星大学、 电机 E. E. 威斯康星大学
程延庆(伯商) 江蘇吴江19岁 圣约翰书院1914 化学 A. B. 康奈尔大学、 1915 化学 M. A. 哥伦比亚大学
程闓运(万里) 浙江绍兴19岁 东吴大学 文学 Litt. B. 普林斯顿大学、 文学 Litt. B. 哥伦比亚大学
傅驌[e](友周) 四川巴县19岁 复旦公学1914 采矿 E. M.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过探先江蘇无锡19岁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4 农 B. S. 康奈尔大学、 1915 农 M. S. A. 康奈尔大学
区其伟广东新会18岁 岭南学堂1914 化学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学、 1916 化学工程 A. M. 哥伦比亚大学
杨维桢四川新津19岁 复旦公学1914 采矿 E. M.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杨锡仁(锡仁) 江蘇吴县18岁 上海南洋中学1914 电机 B. S. E. E. 伍斯特理工学院、 1915 电机 M. A. 哥伦比亚大学、 纺织 Special Stu. 罗威尔纺织品学校
路敏行(季讷) 江蘇宜兴20岁 复旦公学1914 化学工程 Ch. E. 理海大学
赵元任江蘇武进19岁 江南高等学堂1914 物理 A. E. 康奈尔大学、 1918 哲学 Ph. D. 哈佛大学
刘寰伟(寰伟) 广东台山18岁 岭南学堂1914 政治经济 B. A. 康奈尔大学、 1915 土木工程 C. E. 康奈尔大学、 1916 军事工程 Graate 美国陆军服务学校
谌湛溪(立) 贵州织金19岁家塾 1914 采矿 E. M. 哥伦比亚大学
郑达宸(伟三) 江蘇江阴17岁 复旦公学1914 采矿 M. E.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邓鸿宜(渐达) 广东顺德18岁 岭南学堂1914 化学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学
钱崇树(雨农) 浙江海宁20岁 直隶高等学堂1914-1916 植物学 芝加哥大学、 1914-1916 植物学 哈佛大学、 1914 植物学 B. A. 伊利诺伊大学
霍炎昌广东南海20岁 岭南学堂1914 化学工程 M. S. 密西根大学
邝翼堃(兆安) 广东新宁19岁 圣约翰书院1917 采矿 E. M. 明尼蘇达大学
谭颂瀛广西苍梧20岁 上海南洋中学1914 炼钢 B. E. 密西根大学、 1915 化学 M. S. 哥伦比亚大学
1911年8月,游美学务处又录取了第三批63人赴美留学。
姓名(字/别号)籍贯学位年份学位大学
王赓(受庆) 江蘇无锡1915 历史,政治,经济 B. Litt 普林斯顿大学
王谟(求定) 福建闽侯1915 采矿 E. M. 理海大学
史宣(德三) 广东番禺1915 机械 B. A. 哈佛大学、 1916机械 M. S. 麻省理工学院
史译宣(竹斋) 山东福山1913 财政 A. B. 密西根大学、 1916商业管理 M. B. A. 哈佛大学
甘纯启江蘇嘉定 银行学 伊利诺伊大学
司徒尧(尚一) 广东开平1915 宪政 B. A. 康奈尔大学、 1917宪政 Ph. D. 康奈尔大学
朱起蛰(起蛰) 浙江杭县1916 战舰设计 B. S. 麻省理工学院
江山寿(江潮) 江蘇嘉定1915 采矿 E. M. 理海大学
何庆曾广东顺德1917 化学 B. S. 密西根大学
吴致觉(康) 江蘇吴县1915 哲学 A. B. 哈佛大学、 1916哲学 A. M. 哈佛大学
吴宪(陶民) 福州1916 生物化学 B. S. 麻省理工学院、 1919生物化学 Ph. D. 哈佛大学
宋建动(子猷) 福建莆田1915 造舰工程 B. M. E. 密西根大学、 航空工程 麻省理工学院
周明玉浙江鄞县1915 医 M. D. 维吉尼亚大学
周抡元(少庆) 浙江鄞县1915 采矿 E. M. 理海大学
邱崇彦(宗岳) 浙江诸暨1915 化学 A. B. 加利福尼亚大学、1917化学 M. A. 克拉克大学、 1920化学 Ph. D. 克拉克大学
胡博渊(铁先) 江蘇武进1917 采冶 B. S. 麻省理工学院、 1918石油料 Pet. E. 匹兹堡大学
姜立夫(立夫) 浙江平阳1915 算学 A. B. 加利福尼亚大学、 1917算学 A. M. 哈佛大学、 1919算学 Ph. D. 哈佛大学
徐光(子明) 江蘇宜兴1912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学、 1916法律 Ph. D. Heidellery?
徐书(静远) 江蘇无锡1914 铁道电机工程 B. S. 普渡大学、 1917海底电讯工程 E. E. 麻省理工学院[8]
梁杜衡广东三水 农 B. S. 伊利诺伊大学
梁基泰[f] 广东番禺1914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学、 1916政治 M. A. 哥伦比亚大学
高大纲浙江杭县1915 机械 B. S. 麻省理工学院
孙学悟(颖川) 山东威海卫1915 化学 B. A. 哈佛大学
孙继丁(丙炎) 山东蓬莱1914 电机 B. S. 普渡大学
柴春林(东生) 甘肃皋兰1915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学
张国辉(光甫) 福建邵武1914 经济,历史 B. A. 密西根大学、 1916法律 L. L. B. A. M. 哥伦比亚大学、 1917法律 J. D. 芝加哥大学
张景芬(仁农) 广东大埔 采矿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1915采矿 E. M. 理海大学
张贻志(幼涵) 安徽全椒1917 化学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学院、 1918工商管理 M. A. 哥伦比亚大学
张福运(景文) 山东福山1914 法律,经济 A. B. 哈佛大学、 1917法律,经济 LL. B. 哈佛大学
陈长衡(伯修) 四川荣昌1916 工商管理 A. B. 哈佛大学、 1917工商管理 Grad. 哈佛大学
陈明寿(受敏) 江蘇吴县1914 机械物理 B. S. 麻省理工学院、 1915机械物理 M. S. 哥伦比亚大学
陈承栻(锺英) 福建闽侯1915 土木工程 B. C. E. 康奈尔大学
陈德芬(彦林) 浙江嘉善1915 土木工程 B. C. E. 密西根大学、 1916土木工程 M. S. 密西根大学
陈嘉勋(绶荃) 湖南湘阴1915 政治,经济 B. S. 哥伦比亚大学、 1916政治,经济 M. A. 哥伦比亚大学
黄宗法(约三) 安徽无为1917 法学,经济 LL. B. 密西根大学、 1917法学,经济 J. S. D. 纽约大学
黄明道广东中山1914 财政 B. A. 威斯康星大学
黄汉梁[g] 福建思明1916 经济 Litt. B. 普林斯顿大学、 1916经济 A. M. 哥伦比亚大学、 1918经济 Ph. D. 哥伦比亚大学
陆守经(达权) 江蘇青浦1914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学
陆鸿棠江蘇上海 建筑 密西根大学
陆懋德(咏沂) 山东历城1913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学、 1914教育 M. A. 俄亥俄州立大学
许建屏浙江嘉兴1914 文科 B. A. 密西根大学
崔有濂(苹村) 安徽太平1914 采矿 E. M.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章元善(元善) 江蘇吴县1915 化学 B. S. 康奈尔大学
梅光迪(迪生) 安徽宣城1915 文学 B. S. 西北大学、 1917文学 M. A. 哈佛大学
费宗藩(君屏) 江蘇吴江1915 化学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学
杨光弼(梦赉) 天津1915 化学 B. Sc. 威斯康星大学、 1916化学 M. Sc. 威斯康星大学
杨孝述(允中) 江蘇松江1915 机械 M. E. 康奈尔大学
裘维莹(镜岑) 江蘇无锡1916 机械 M. E. 康奈尔大学
虞振镛浙江慈溪1914 农 B. S. A. 伊利诺伊大学、 1915农 M. S. A. 康奈尔大学
赵文锐(悳华) 浙江嵊县 经济 M. A. 哥伦比亚大学
刘崇勤(趣义) 福建福州1916 医 B. S. 密西根大学、 1917医 M. D. 密西根大学
郑华(辅华) 福建永定1914 土木工程 B. C. E. 密西根大学、 1915土木工程 M. C. E. 康奈尔大学、 1917土木工程 Ph. D. 康奈尔大学
蔡翔(怡庭) 湖北汉川1915 采矿 M. E.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邓宗瀛(中莹) 江西高安1914 政治 A. B. 威斯康星大学、 1916政治 M. A. 哥伦比亚大学
鲍锡藩(雪帆) 浙江吴县1916 财政 B. A. 伊利诺伊大学、 1917政治经济科 M. S. 哥伦比亚大学
卫挺生(琛甫) 湖北枣阳 文理 密西根大学、 1916政治经济 A. B. 哈佛大学、 1918银行财政 M. B. A. 哈佛大学
锺心煊(仲襄) 江西南昌1917 植物学 B. A. 伊利诺伊大学、 1918植物学 A. M. 哈佛大学
龙夷四川荣县 煤油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采矿 匹兹堡大学
谭其蓁(砺陶) 四川荥经1915 政治 B. A. 密西根大学、 1916经济 M. A. 密西根大学
罗邦杰广东大埔1928 建筑 B. S. 大学
严肪浙江吴县1918 土木工程 C. E. 密西根大学
顾宗林(介眉) 浙江上虞1914 会计 A. B. 伊利诺伊大学、 1915银行 M. A. 宾夕法尼亚大学
顾维精(心一) 江蘇无锡 电机 T. I. T. 伊利诺伊大学、 电机 哈佛大学
㈢ 庚子赔款 第一批有哪些人 一共派出多少批留学人员 人员的名单有吗
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本世纪初的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
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当时对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8月举行的, 630人应考。先是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取68人;再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放榜,录取了47人。
这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同年10月赴美,赴美时,另外加上了3名贵胄子弟,共50人。他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是其中之一。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考试仍分初试、复试。初试先考国文、英文,其中国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复试则考了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界地理等科。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
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一年后,即1911年,又招考了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一共有63人。
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
19ll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也因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而又一次中断。
19ll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
与此同时,自1912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渐渐形成了高潮。由吴敬恒、蔡元培、汪精卫等人组成的“留法俭学会”,利用当时法国因欧战而急需劳工的机会,组织中国青年赴法,以工求学。勤工俭学的计划立即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响应,赴法人数逐年增加。到1920年左右,在法的中国学生已达2000多人。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末,中国社会在经过近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
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留学事业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当年政府留学生派出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种冲击的强烈程度。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自1932年起,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并于1935年,达到高峰1033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宣布了留学限制的暂行办法,留学人数立即锐减,于1941年跌至谷底,全年只有57人。
1942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政府开始放宽留学政策。先是废止了留学限制规定,然后在1944年举行了英美留学奖学金考试。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7月,举行了全国公费留学考试。一时应考者多达4463人。而这一年,留学总人数也已回升到730人。
但是,紧接着,中国又经历了另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就要开始。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中国近代留学的历程,不能不令人深深感叹。容闳的幼童留美计划因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毁于一旦;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由于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学事业又备受战争的冲击。近百年的留学史几乎没有多少风平浪静的时候。
http://211.151.89.185/chisa/article/20040827/20040827187934_1.xml
还有一本好书:中华文史精刊--近代中国留学史-作者:舒新城
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山东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 李玉民 (271600)
追逐考察近代中国人留学外国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它是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这些在百年中国出现的逾10万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曾雄跨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急速地推到了灭亡的境地。同时,也惊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素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向来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强国御辱、救亡图存之道,于是,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
其实,早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有的官员就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之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置未办。直到1868年,经曾出任中国使臣率团出访欧美的美国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之手,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报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选派计划,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最终,才于1872、1873、1874、1875年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3年,总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也正式向清廷奏请派遣船政学堂优秀学生出洋留学。他建议一部分赴法国留学,“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一部分赴英国深造,“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1877年3月,第一批有组织派遣的包括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林永生、严复等在内的留英、留法学生顺利成行。几年后,大多留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严复成为著名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刘步蟾、方伯谦、林永生、刘冠雄等则成为海军的指挥骨干。中国的“西学”向西方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次热潮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有些官员认识到,日本的崛起,得利于当年被派往欧美留学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战后又发出了派遣有志青年留学日本的呼吁。清政府也想企图通过向日本派遣学生,造就通才,富民强国以挽回颓势。“以强敌为师”、以“求学如求医”的精神,试图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寻
第 1 页
求救国救民的良方,成为一批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再加上到日本路近、省钱、文字相近、交流方便。在这种背景下,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日渐成风。据统计,1901年为280人,1902年9月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因为是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出现的这股热潮,所以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许多留学生如秋瑾、章太炎等,在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熏陶下,逐渐走到了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旗帜下,“导致一种民族精神的出现,以后又转变为自觉的民主主义运动”,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主体,“为中国重新开启出一条光明之路”,涌现了一批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立宪运动的骨干分子。
1909年,清政府正式决定接受美国所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派遣学生赴美的经费后,出现了留学美国的热潮。1910年留美学生已有500多人,到辛亥革命前,增至650人。庚子赔款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勒索所得的赔款。美国用所退部分资助留学生的目的,是想“影响、控制中国的下一代,从精神和商业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同时,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为潮流。这样,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留学热潮。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涌现了一大批中国近现代驰名中外的学者和科学家,如侯德榜、竺可桢、茅以升、马寅初、周培源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近代史上又兴起了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 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综观三次留学热潮,虽然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导致决策者的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变化,留学热潮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则是不变的共同的主题。在近代百年留学史上,尽管也有消极方面,但涌现的无数爱国志士豪杰,无可辩驳地成为一支“新兴而特殊的先导力量”,在近代社会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㈣ 庚子赔款留学生名单
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本世纪初的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
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当时对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8月举行的, 630人应考。先是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取68人;再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放榜,录取了47人。
这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同年10月赴美,赴美时,另外加上了3名贵胄子弟,共50人。他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是其中之一。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考试仍分初试、复试。初试先考国文、英文,其中国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复试则考了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界地理等科。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
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一年后,即1911年,又招考了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一共有63人。
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
19ll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也因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而又一次中断。
19ll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
与此同时,自1912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渐渐形成了高潮。由吴敬恒、蔡元培、汪精卫等人组成的“留法俭学会”,利用当时法国因欧战而急需劳工的机会,组织中国青年赴法,以工求学。勤工俭学的计划立即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响应,赴法人数逐年增加。到1920年左右,在法的中国学生已达2000多人。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末,中国社会在经过近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
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留学事业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当年政府留学生派出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种冲击的强烈程度。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自1932年起,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并于1935年,达到高峰1033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宣布了留学限制的暂行办法,留学人数立即锐减,于1941年跌至谷底,全年只有57人。
1942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政府开始放宽留学政策。先是废止了留学限制规定,然后在1944年举行了英美留学奖学金考试。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7月,举行了全国公费留学考试。一时应考者多达4463人。而这一年,留学总人数也已回升到730人。
但是,紧接着,中国又经历了另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就要开始。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中国近代留学的历程,不能不令人深深感叹。容闳的幼童留美计划因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毁于一旦;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由于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学事业又备受战争的冲击。近百年的留学史几乎没有多少风平浪静的时候。
㈤ 庚款留学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庚来子赔款”后,自美、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订立协定,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庚款留学生由此产生。
中文名
庚款留学生
李鸿章
辛丑条约
庚子之乱
光绪二十六年
背景
1900年
1908年
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
㈥ 美国当初为什么要培养庚款留学生
在中国“庚子赔款”后,美、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订立协回定,退还超过实际答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庚款留学生由此产生。
“庚款留学生”简单的理解就是美国人用中国的“庚子赔款”以各种方式退还给中国的其中一种方式。
留学影响:
庚款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起了最大的作用,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他们起作用的领域,除了科学、工业、工程这些方面,还包括工、农、医、办实业、金融、新闻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庚款留学生知道如何跟外交人打交道,如何正当地维护中国的利益。从总体上讲,这批人是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的高处,起点很高。因为这些人在出去之前都是受过非常深厚的传统教育的熏陶,实际上是属于更新了的中国的士大夫。
㈦ 庚款留学生的始于美国
190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声称“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当时的内驻美公使梁诚,被张之容洞称赞“志趣正大,识力坚定”,12岁时就留学美国,和罗斯福等多位美国政界要人建立了友好关系。他发现美国在庚款赔偿上松了口,便施展外交才能,多方斡旋,要求美国政府核对款项,将不实的部分还给中国。梁诚的举动开启了列强退还庚款的序幕。
但同时,梁诚也意识到即便美国同意退款,也不会干脆地还钱,相反可能会变相地利用这笔钱,为自己打开中国市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梁诚反复思考,最后建议用这笔钱,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事实上,此前梁诚刚就任公使时,就带了一批留学生,有意为中国培养人才。梁诚提出的建议,被美国政府接受。
㈧ 如何看待美国利用庚子赔款为中国培养留学生的问题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4)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徵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 影响了后来者。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和]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 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㈨ 怎样看待美国利用“庚子赔款”为中国培养留学生地问题
消极地说,是输出意识形态,文化侵略,积极地说,是推动中国科技文化进步,改变落后面貌。根本上维护美国利益,树立美国正面形象。
㈩ 庚款留学生的留学批次
1909年农历8月,两部举行首次考选,录取47人,其中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北京高等农校校长金邦正,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中国现代化学开山者张子高以及曾当选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的徐佩璜等。
1910年考选了第二批70名,1911年第三批63名留美学生,他们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现代科教文开拓者,如胡适、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秉志、过探先、姜立夫、吴宪、孙学悟等。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学生皆由各省选送,再经选拔录取,首届毕业生中有金岳霖、侯德榜、叶企孙、杨石先、汤用彤、吴宓等人,后来也都成为各自学科的佼佼者。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庚款留学生”的计划继续进行。
1914年美国又实施“二次退款”,就是全部退还庚子赔款余额,并于1924年9月组成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简称中基会),推举颜惠庆为董事长,孟禄为副董事长,范源濂为总干事(后由任鸿隽接任),以具体管理这笔庚子退款。
1928年北伐胜利,8月17日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也归入中基会管理。之后,清华系的留学活动仍在延续。
从1909~1929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名,1929~1932年选送104名,庚款赴美留学生共计1000余名。又一说,1909~1929年间直接或间接受庚款资助的留美学生达1800余人。由庚款留美所促成的留美潮流延续不断,到1917年留美学生已超过1500人,1925年达2500余人。
1931年1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年会决定,在此后5年内每年拨款20万圆给北京大学,作设立研究讲座聘请专任教授以及购置图书仪器之用。
1932成立“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由梅贻琦校长牵头,名额大多分配在物理和化学专业,考选工作主要由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负责,助手是吴有训、张子高等。除教员达5年教龄即可资送出国读学位或进修外,从1933年起“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全国招考6届留学生,每届录取名额30多人,近200名优秀学生被资送留学美国,其中有龚祖同、顾功叙、赵九章、张青莲、陈省身、钱学森、马大猷、杨振宁等人。[2] 最初国内的留学预备学校还没建成,前三届留学生,在国内通过考试后直接派遣,被称为“甄别生”,总共180人。 这批“甄别生”大多来自新式学堂,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英文程度很高。经各省初选后,推荐到国家,复试决定录取。
第一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试题
后来录取的留学生,英语也绝不逊色。1933年《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第一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试题》包括国文、英语、中国通史、法语、德语、西洋通史、希腊罗马史、经济学、民法、刑法、国际私法、植物学、医学等等。试题范围很广,半数以上都采用英文的形式。
比起现在的托福、雅思,不仅考核了英语阅读、书写能力,更主要是用英文解决专业问题。 留学生中还有少量女学生,招考时规定参考者必须品行端正、贤淑,没缠小脚,没有订婚,不超过23岁,国文达到中学毕业程度,英文及科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