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校本培训教育叙事
⑴ 两篇英语作文
O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the students can ga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Matthew effect" in the slip in the inverted "system" in the teaching of miraculous art class EQ train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the habit of British celebrities and their national spirit strengthen the necessity of moral e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let the light of history shining child grow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pene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ports in the classroom as a teacher, please give more "exquisite" network moral e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moral ecation
Body language, like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The meaning of body language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in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ng. Therefore, to use a foreign language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a language, we must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gestures, movements, behavior, etc.. In some cases, the body movements and the words are not consistent, verbal and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 is not the same as the expression of language.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even if the language is accurate, it will proce a misunderstanding. For different people, the same word or the same expression ca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talk about a serious problem, the body language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can make the listener laugh; a sentence of no malicious words may make the other person unhappy or angry. O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ody language has a similar plac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lace, which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body language in another language. Can be seen, the real master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another language to speak, but also to change another body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a better communication effect.
Key words: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 culture
Because only 30% of the dialogue is a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no longer emphasized. Whether we can be a true communicator,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our ability to use nonverbal techniques. However, this is not an easy job.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human body can proce more than 270000 gestures, but there is no rule, we can do is go with the flow. N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mes from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Body movement research, or body language, is called human action. Body potential behavior, including gestures, head movements, facial expressions, eye behavior, and other physical display, can b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People communicat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Of cours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is through the language. In addition, it can be used as an independent body and an independent process. Language is obviously crucial to human beings, but it is not a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 study of the complement of each other. If the study should be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A different body languag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When you use a foreign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gestures and expressions is very important in foreign countries. Most body language, like spoken language, is not a biological one, but a learned behavior that is acquired by people and is a social experience after their birth. Therefore, body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ety and culture. Bod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same action in dealing with things you can have many unexpected results.
1 gaze
It is universal, but usually we are not sure how we look at it. According to American customs, when two people talk to each other, they should look at each other. Otherwise, one may feel afraid, indifferent, not concentrated, not respected or guilty. Even in public speaking, the speaker will be looking at the audience. If he doesn't do that, the audience will feel they are not respected. When speaking, the audience should look at the speaker's eyes or face. If the speech is too long, the audience should say "yes" or "nod" to express them carefully. If you agree with the speaker's point of view, you can nod or smile. But if you do not agree with this view, you can shake your head or raise your eyebrows or show a problem.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stare at someone for a long time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although you are enjoying the beauty of others, but it also will offend others. When they travel to other countries, a lot of foreign visitors will feel angry if they are looking at them for a long time. They think the local people are not polite, but they do not know it is a body language, it only means that the locals are curious about them. Howeve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ll try to avoid and communicate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In other words, it's not polite to stare at each oth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Eastern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ry to take self deprecating look.
2 smile
Nonverbal behavior, such as smiling and laughing, seems to rece the distance 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in reality, they are often found not very common. Either laugh or smile, it usually shows the "friendly" "happy" "happy" or "happy" or "happy"". But sometimes our best intentions can lead to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体验式学习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马太效应”在转差中的倒置应用“生导制”在教学中的奇效美术课中的情商培养数学教学要重视习惯培养英国名人与其民族精神加强初中德育的必要性让历史之光照耀孩子成长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实践初探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为人师者,请多些“讲究”网络道德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浅谈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策略情境教学促品德课堂教育细无声
摘 要: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所说的话不一致,口头说的与身势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身势语使用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能使对方不快或气愤。对身势语在不同国家的使用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的国家里,身势语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这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身势语的重要性。可见,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在换用另一种语言说话时也要换用另一种身势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势语;文化
因为只有30%的沟通对话是语言,所以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不用再强调。我们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沟通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适当使用非语言技巧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据估计,人体可以产生270000多个手势,但没有制定的规则,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非语言沟通源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身体动作的研究,或肢体语言,被称为人体动作学。身势行为包括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的行为,和其他物理显示器,可用于交流。人们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交流。当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语言。此外,它可以被当作一个独立体的和一个独立完成的过程。语言显然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但它不是整个人类交流的故事。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的研究。如果加以研究应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一、在东方和西方国家不同的身体语言
当你使用一门外语,手势和表情的含义在国外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身体语言,就像口头语言,不是生物遗传的,而是从人们获得的一种习得行为,是他们出生之后的社会经验。因此,肢体语言对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身体语言文化是不同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样的动作在处理事情上可以有许多预想不到的结果。
1.目光注视
看的意义是普遍的,但通常我们不确定的是我们如何看。根据美国习俗,当两个人互相交谈,他们应该互相看看。否则,其中一个可能会感到害怕,冷漠,不集中,不尊重或有罪的。即使在公共演讲中,演讲者也会根据需要看着听众。如果他不这样做,观众会感到他们不受尊重。说话的时候,观众应该看说话者的眼睛或脸。如果讲话太长,观众应该说“嗯”或点头来表达他们在仔细听。如果你同意演讲者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但是如果你不同意这一观点,你可以摇头或抬起眉毛或显示问题。盯着某人太长时间是不适合在英语国家,虽然你是在欣赏别人的美,但它也会冒犯别人。当他们旅行到别的国家时,如果被长时间盯着看,很多外国游客会感到愤怒。他们认为当地人是不礼貌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它是一种身体语言,只意味着当地人对他们感到好奇。然而就中国人来说,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和交际对象的目光注视。换句话说,直直盯着对方是很不礼貌的。由于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就要求东方人和西方人交际时,也尽量采取自谦式的目光。
2.微笑
非语言行为,如微笑和大笑似乎会缩减跨文化交际的距离。但在现实中,他们常常发现不是很普遍。无论笑或微笑,它通常显示了“友好的”“令人愉快的”“满意”“快乐”或“愉快”。但有时我们最好的意图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这可以显示在以下情
况下:
日本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我收到了一个美国女孩微笑好几次了。最后我终于知道了她对我不感兴趣;它只意味着一种祝福给一个外国人。在日本如果有人对一个陌生人微笑,特别是对一个女孩,她可以假设他是一个不礼貌的人。
韩国学生:一个美国人,在我的国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他的推理是,韩国人不是很友好,因为他们很少或者根本不对外国人交谈。大多数韩国人花时间去与人友好,可我们从来不对陌生人说话或对陌生人微笑。
不同文化的人,一个微笑或大笑,却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含义。在东亚国家,人们不容易展示情感。他们习惯于面对隐藏而不是揭示他们的感受。
3.手势语
手势组成是一个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与使用的手语相比,是聋人交流复杂信息的一种方式,手势的功能就像视觉上的图像,它代表的是单一的意念。而往往这些手势极受文化限制,甚至造成尴尬的误解。例如,几乎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指的经验。你有没有注意到来自不同国家做出这个手势人们之间的差异吗?从小中国人被教导,用食指点是不礼貌的事情。这个概念是反映在语言。正如我们所知,中国的一些习语包含贬义。这与俄罗斯国家是相同――不是用手指去点东西。中国和俄罗斯人应该使用整个手掌。然而,英国或美国人用食指去指向别人,他们不认为这是一个粗鲁的手势。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可以提出是招手手势的人。在印度、西非和中美洲,这种手势意味着招手,因为如果我们叫一辆出租车或别人走向我们时。他们说再见,北美人右手的手掌向下,延长手指,手指上下移动。中国手势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只有在招呼儿童或动物时才发出这种动作;有时这被很多外国人认为是进攻的姿态,所以它甚至可能引起麻烦。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体行为,如美国人通常用大拇指及食指环绕起一个圆圈表示“OK”。同样的手势的意思是日本人是“钱”的意思,法国和巴西人是“零”的意思。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接触外国文化时必须小心地使用手势。演讲者演讲完之后,观众鼓掌表示“谢谢”。在中国被拍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被拍,它显示了安慰、鼓励。在美国语的手势“拇指”意味着“好”“优秀”“协议”,但更经常使用免费乘坐机动车。但是有这种手势在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正如我们所知,英国人开车离开,坐在右边,而美国人恰恰相反。因此,当交通灯不工作时,英国人伸展右手的车窗提示方向,但美国人必须伸展左手。
二、结论
尽管有证据表明,某些非语言沟通的倾向是常见的所有人类,但由于文化差异很大,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目光接触可能在不同文化都有不同的含义。本文考虑的重要非语言代码系统,用于补充、增强或替代语言代码系统。他们不太精确的和有意识的使用和解释,但他们可以有强大的影响对他人的看法和解释。非语言代码系统涉及身体动作、触摸和其他非语言代码系统描述。最后,这些非语言代码系统的相互关系与语言代码系统探索。一般建议:当一个人以某种语言进行通信时,在特定语言的非语言行为中它通常是明智的使用。了解这些身势语,对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和交流有重要的
意义。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4.
[2][美]罗杰・E・阿克斯特尔.身势语[M].万明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78-81,125-36.
[3]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⑵ 如何抓培训,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
一、提高认识,多层面、多角度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调控者,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我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大龄教师多、青年教师少、中年骨干教师少。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感到教师培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校本研修正是整合了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二者互相迁移,相互影响,是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鉴于这一认识,学校把研修工作放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校长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明确提出了“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得实惠练真功收实效”的人性化的研修理念,要求主管教学的主任在研修的操作过程中处处去贯彻,去落实。
我们不但注意宣传研修的重要性,更注重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体会研讨、学习给工作带来的益处,经过全体教师的体验,再没有人把研修当成额外的负担了,也没有人排斥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了,而是积极参与研修,不怕困难,不怕麻烦,认真记,认真听,认真反思,认真交流,无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都自觉参加,静心思考,个人自学任务人人都能自觉完成,集体学习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学校积极给教师提供研修条件,把周三、周五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定为研修时间,从不挤占;给教师订阅推荐十多种教育刊物、书籍供大家阅读;图书室天天开放,让教师在读书中升华自己的人生;开展赛课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教师尽情发挥,自己体会、诊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只要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校都派教师去学习,取长补短,充实自我。一年来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参加了新农村建设远程通识培训、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双名教师”送课下乡研修活动,7名教师参加了乡村教师进名校研修活动,骨干教师参加了各级专题培训,一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脱职置换研修活动等。学校为教师们创造的良好研修条件,得到了教师的称赞,大家倍加珍惜,人人学有所获。
二、立足实际,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和挑战。一年来我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契机,努力搭建平台,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们采取了讲座、专业自学、团队阅读、撰写叙事、撰写反思、上临摹课、上课题研究课、上汇报课、岗位练兵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1、师德教育为首位。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开学初举行师德承诺仪式,签订《会发中心小学教师行为规范承诺书》,郑重承诺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定会发中心小学教师忌言忌行,教师们也都自觉制定了言行准则,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组织教师一月一次集中学习,学习了规范办学行为的相关文件,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内容,每一次教师都认真记下重要内容,认真领会,撰写学习心得。我们还建立社会、家长、学生、教师监督机制,请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表现进行了问卷打分,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努力使全体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德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坚持得比较好,每周五进行,讲求集体备课实效。这次我们提出将“备课”改为“辩课”让集体备课不但有计划,有主题,有分工,有人把关,并规定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细化为突出“五落实”,更要突出“辩”字,先由一名教师主讲——分析教材,讲解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习题设计、教学策略及创设的情境等,再让大家“辩课”,打破了集体备课一言堂的常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争论,在辩论中集思广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个案,个体实施。我们认为教师们的二次备课教案有特色,符合本班学情,做到了(1)项目齐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能从教材、学生入手精心设计,板书能突出教材特点,新颖、工整,教学环节完整,思路清晰,有自己的特色。(2)教学心得、课后反思写得及时,数量与质量都有提高,反思达到100%以上。同学科同年级的常态课落实了“同课异构”,达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3、依托备课组,开展问题研讨交流活动。我们以备课组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了主体鲜明的学科研讨活动。做到了每周集体交流研讨一次,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问题、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通过交流研讨帮遇到问题的教师解决问题,让还没讲授新课的教师引起注意,再次备课,这也是一个共同反思的过程,一人反思,大家受益。
4、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坚持“统一主题,集中与分组学习为主,测评为辅”的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结合教师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了研修的实效性。本学期举办四次专题讲座,为指导教师正确使用教科版语文教材,江凤臣主任做了题为《教科版语文教材的使用》的讲座,杨丽莉主任给班主任做了题为《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讲座,马学良校长针对课堂管理现状做了题为《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讲座,为数学教师做了《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的专题讲座,使教师学有所获。
5、开展团队阅读活动,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自觉”为口号,以教师自我需求为主,在教师中开展了团队读书活动,以组为单位选一本书,全组成员共同阅读。与此同时,提出读好书不忘学理论、练技能,每两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每人定时写出阶段教学反思,每人都写出了5000字以上的自学笔记和阅读笔记。
6、形成了课题带动下全员参与的教研机制。以“十一五”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推广和“十二五”立项课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验与研究》为龙头,以科研促教改,进行教法、学法研究,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通过以理论学习、个体试验、集体研讨、反思总结的方式,加强研讨,做好调整控制、积累资料、分析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
具体开展上“临摹课、岗位练兵展示课、有效教学研究汇报课”活动。每次外出参观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讲“临摹课”,每年的5月和10月定位“听课月”暨教师岗位练兵展示课活动月,6月和11月份进行的“有效教学研究汇报课”活动,达到了全员参加,任课教师每人讲一节课,活动中每位任课老师认真备好一堂课,力争达到40分钟课堂教学效果优质高效的目的,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意识,最后评出优质课参加上级赛课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上哪种课,教师们非常重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把握教材、灵活地选择教法,各教研组教师也积极为讲课教师出谋划策。课堂上,教师们都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启发学生思维。教师们制作的精美课件、独具特色的设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这些活动中教师们目标一致,全员参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显示了浓厚的教研气氛,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三、坚持不懈,多反思、多总结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总之,校本研修是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与成长相映衬,个人与学校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初步形成校本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的机制。但这仅仅是点滴成绩,学校研修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还需改进,校本研修与课堂教学还要更紧密结合,从而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的完善、发展、创新。
在新的一年里,我校将一如既往地踏实、深入地开展好校本研修工作,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抓好研修工作:首先是队伍建设。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强调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细化管理过程,做好学习方式和教学有效行为等一些小课题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并上升为理论;其次是理论建设。组织老师大量阅读理论书籍,写好读书心得,以考促学;第三是课题建设。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按计划、有步骤扎实开展研究实验活动。特别注重平时的研究实验,坚持教研结合;第四是论文建设。强调“广”、“高”、“新”,“广”就是人人要写,“高”就是发表级别要高,“新”就是见解要新。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为根本目标,全力促进我校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⑶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路与做法40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学校的教学部门,如何发展和调动学校的全员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工作中重中之重。下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平时在抓教学质量方面的几点浅谈做法:
一、 抓好队伍建设,树立良好校风
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抓好队伍建设,树立良好校风,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抓好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 、师德师风建设
1、加强教师的政治、业务、品德的学习。我们规定每周四下午
第七节课定为全校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教师道德修养,或交流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心得,每一学期至少进行两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学习交流让教师更好的了解有关教育信息,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道德修养,让在育人的高度上统领教学。
2、自己提高和自我提高相结合。针对年轻教师,学校领导亲自为它们说课、讲课,深入课堂给他们指导,另外经常介绍一些有关教育方面书刊给他们看,学校也定了《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和《汕尾教育》等让教师们学习。
3、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函授和进修及各项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强自身的文化知识,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
作。
(二)、规章制度规范化
规章制度是学校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对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类人员的要求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规定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程。本校的领导坐班制度,《班主任考核量化细则》,对教育管理工作行为提出的具有约束力和一定强制性的准则和规范,即学校的“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设立了完善的早读午写制度。每天上午上课前三十分钟、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分别为早读午写时间,各班主任亲临跟班辅导,把班任跟班出勤进行登记,每月小结一次,对未尽职的班任按我们出台的《班主任考核量化细则》里面的条文进行相应的惩处,当天值日领导在走廊巡视检查,也同时接受全校老师监督。以此有效地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校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抓好教学常规落实,夯实学校基础
1、学校结合实际办学和育人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常规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贯彻执行,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我们继续狠抓了常规教学,落实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照大纲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加强了对各项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检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坚持
每学期组织四次教学常规检查,对科任的教学计划、教案、作业布置与批改、听课记录进行审阅和评估后奖优罚差。教师间的互相听课、评课已成为常规性工作。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随时了解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规定每名业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20节,其他领导不少于15节,教师不少于10节。并改进听课评课方法,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采取研讨性听课与指导性听课相结合的方法,听课后及时交流、及时评价、及时指导,采取实听实评,做到有点评、有综合意见,并造册登记存档,大大的提高了我校全体科任的教学水平。
2、加强对老师课堂常规的管理和检查工作,并把结果纳入量化考核中去。做到定期检查和平时检查相结合、集体检查和个别检查相结合。做到质量评价,及时反馈。为教师年度考核提供详实、可靠依据。
3、每学期期中进行各科质量抽查,期末进行全面统考。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对我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考量。
4、重视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围绕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识经验,组织“精进、有意义互动、科学地训练”课堂教学方式。领导巡堂检查教学各班级教学情况,保证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质量。合理布置作业:选题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要通过认真批改作业,达到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做好评讲与辅导。
5、我们还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
义精神和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推进学生综合能力;我校积极开展各类校本竞赛,如“迎元旦庆校庆”书画比赛、三年级以上作文比赛、低年级识字比赛、全校举行英语朗诵比赛及体操比赛等活跃校园文化。
三、抓好教研活动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管理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探讨和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亮点,对问题和亮点进行分析,吸取教训学习先进,促进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坚持“科研兴校、教研强师”的办学理念,我们采取摒弃依靠拼时间、拼体力、高耗低效的途径,而选择通过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培育自主发展能力。促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内在的持续的需求,使学习和研究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一是加强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建设,致力将这些最基层教师组织打造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真正得以实现;二是倡导教师开展经典阅读、教育写作、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在教师队伍中营造浓厚学习研讨氛围,并定期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工作阶段性评估,努力把这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四、互相结合,共同促进。
1、结合政教处和团总支、少先队组织开展“五赛”即(赛出勤、卫生、学习、纪律、仪表)活动的文明班风评比。
2、认真配合政教处做好家访工作,一学期中重点家访和全面家访、班科任个别家访若干次,发现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及时处理。取得了家、校、社会的一体化统一沟通与管理,特别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
地教育、对其家人进行耐心的教育指导工作,使留守儿童能向往学习。
以上的做法和管理,防流控辍工作取得成效,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巩固率达到上级要求;教学质量稳固提升,每学期期末全校质量检测有42科的平均分比以往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我们在取得教育教学的一点成绩面前,我们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不足,我们将以高涨的热情干劲,继往开来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更高水平。
⑷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路与做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职业建设 :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师德是教书育人的灵魂。我们必须要求教师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切实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永远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争取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在师德上是一座丰碑,努力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认可。
二、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农村地处偏远,加之长期较为随意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养成很多无意识行为习惯。做什么事没有目的性,而且没有多少规矩可言。这样的习惯让他们的学习、纪律、卫生、公共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抓习惯培养,学校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地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事做,做有意义的事。我们通过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以及校园广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我们还制定严格细致的量化标准,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制的能力。

拓展内容:
教学质量管理是为保证培养规格,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指导、控制的活动。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一般程序是:确定教学质量的标准,主要依据教学目标,使之分解、具体化;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检查和评价,通过与教育质量标准的对照比较,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找出解决或改进教学的路线和方法;进行教学质量控制,依据分析结果,实施改进措施。
⑸ 急需一篇小学英语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心得体会汇报
英语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心得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功的关键,是需要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搞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2012年秋季,我县很荣幸地率先成为全市的省级课改实验区,我校作为实验区先进学校之一,在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凝心聚力,扎扎实实做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焕发出新的生命。
一、平等交流、讨论、对话、合作,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以教师为本体,则是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在培训中,主要采用平等参与的方式,让教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做法进行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师资培训的形式力求多种多样,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促使教师全身心参与培训工作。1、专题讲座。我校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培训、县课改通识培训、县新课程学科培训的同时,扎实开展好校本培训,请专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经过培训的辅导员主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者将学习内容制成幻灯片,图文并茂,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使教师能很好地领悟其精髓,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从而指导教学实践。2、观看录像。放映能引起争议的录像片断,录像中教师的行为反映出教师有尝试新课程理念的愿望,但不够完善。观看后组织教师分组讨论,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及其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反思,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3、教学观摩。强化“三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管理,积极开展“假如我来上这一课”讨论,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并以上课、写体会等方式汇报学习所得,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4、案例分析。精心搜集一些教学案例,定期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作点评,帮助教师从感性的经验中生成理性的认识。5、经验分享。根据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在一年级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等),以及教师在课改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难,定期组织教师沙龙,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畅谈自己的想法,交流各自积累的经验,把自己的看法与做法和大家分享。6、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促进其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教师从教学中学会什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把教学反思作为培训的一种形式,要求每位教师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提问和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写成心得,并定期在教研组中交流。不少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方案在省、市、县级的杂志或评比中发表或获奖。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经过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我校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不再是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我校的课改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将4的加法寓于孙悟空分桃的活动,使识字与生活、游戏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我校的课改实验教师在今年的县级优秀课的评比中,获得了语文、数学、艺术学科的第1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扎扎实实进行师资培训是分不开的。
二、边培训、边实验、边开发、边研究,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由于我校采用的是平等参与的培训方式,因此,培训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培训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或核实者,也不再是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培训者成了参与者的“协助者”、“协作者”。“受训者”也发生了角色上的变化,他们成了“参与者”,是培训者的“合作伙伴”,是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因而,他们也就成了非常丰富的培训资源。给一定压力,予一方舞台,教师就能将积累的能量释放出来。我校举办了“走进新课程”系列竞赛,在演讲、备课、上课等竞赛中,教师互相探讨,团结合作,在活动中共同提高。我校青年教师对省市专家上课改汇报课、对县上课改示范课都获得好评,在县课改学科优秀课评比中夺魁,课改实验骨干教师向城区教师汇报培训学习所得,这些都是充分调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也成为师资培训资源之一。
由于教育经费紧缺,我校的办学条件并不够好,但在师资培训方面却在逐年加大投入。受场地限制,我校图书室不大,但图书数量多、内容新、品种齐全,为教师获取有关新课程的信息创造了条件。我校教师人均每月借阅图书三册,每月业务摘记、心得两千字。此外,我校还加强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教师上网了解外地课改信息、课改动态,积极撰写课改论文。我校还拟将建立自己的网站,各教师自制网页,交流实验体会,展示实验成果。
三、加强对培训的科学研究工作,形成良好运行机制。
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本体开展培训,这种校本培训模式有如下特点:1、培训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2、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培训与教研融为一体,在培训活动中进行教研,在教研活动中培训学习。3、个体学习与团队研讨相结合,既有个体的自学自练,又有集体活动。只有通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自主学习与研究,并积极参加集体培训活动,在集体培训活动中交流、研讨,在集体中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使培训活动落到实处,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4、培训时间安排和培训形式灵活方便,可以安排大块时间培训,也可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交流;既可集中培训学习,又可分散学习、交流和研讨。在培训中,我校采用了平等参与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教师亲自体验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此类方法。如我校一青年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最后一个音节时,让愿意领读的同学上台读,学生“哗”地一下子全上去了,看着空空的座位,老师索性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说:“老师来做学生,你们做老师领我读……”,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师资培训中,我们还尽可能使用一些具体的学科实例,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具情境化的阐释。比如,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如《低年级诗文赏读》阅读指导教学片断,《到小熊家里去》一课的节奏练习片断等),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努力使师资培训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四、加强对培训的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没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培训就会流于形式,师资培训目标、任务就得不到落实,完善的严格的有效的管理是使师资培训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我校首先成立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师资培训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并组织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和建设制度,针对新课程制订了相应的考评办法和激励机制,同时领导小组合理分工,加强对师训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考核。定期聘请省、市、县教育局领导来校,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跟踪指导和专题研究。2012年9月初,县教育局领导评估我校师资培训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我们的培训工作提出了加强系统性及学科间融合性的要求,我们在师资培训工作中努力实践着这些要求。同年省教育厅专家到我校调研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时,在审阅师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对教师调查问卷,与教师进行座谈后,专家对我校的师资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宝应就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迅速提升,教学方式迅速转变,真正出乎我们的意料……”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高,师资培训任务就越艰巨。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新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手段,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让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在新课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⑹ 青年教师培训材料:教学一线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课题要反映现有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
过去比较多的是从上至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我比较主张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英语(课程)口语能力的培养等。
1选题的基本原则
前瞻性原则:新意——对象新、视角新:如,小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研究。这个课题视角就比较新颖。
科学性原则: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 就缺乏科学性
可行性原则:与主客观条件相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可行吗?对于一线教师显然不适宜研究。
价值性原则:看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一是理论价值(学述价值):指课题对检验、修证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二是应用价值: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明确性原则:要求选题能准确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表述准确。
伦理性原则:符合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2选题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
(2)不要贪大求全。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维特点的研究,就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做。
(3)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里因素地影响?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作一些个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欲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在课堂上为什么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家知道,近两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将回归经验总结法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新的思想理念。实时的反思就是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前苏联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这样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学,不在高校。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
3选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2)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
(3)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
量力而行。从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选体验深、实践多、研究透的课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氛围的研究
(4)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
(5)选择大小较适宜的中观、微观课题。
通常情况下,题域越窄,题目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讲透彻;题域越宽,例证说不清楚,道理讲不明白,面面具到,点到为止,没有深度难成佳作,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对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等。
⑺ 通过学习“《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对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教研组,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一、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织,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研制度努力提高学校教研能力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校本教研”为动力,提高教师对学习型教研组的认识。 学习型组织除了完成传统型组织的基本工作任务外,更多的体现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有效教育实践与研究,牢固确立教科研先导地位。“学习、研究、交流、创新”是学习型组织成员的重要工作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有效组织形式,为了提高教师对学习型教研组的认识,我们教研组通过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和策略。1、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月每人写一份教育叙事。每学期每人上一节校本教研课。每学期写一份优质教学设计。2.每学期写一份教学课(案)例。 三、以“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活动为途径,初步建立学习型教研组。采取以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为校本教研主要途径,对于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机智生成事件,教师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突破知识重难点时采用的一些新颖的方法,甚至是结合教学中出现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时而进行的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等,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四、以案(课)例研究为校本教研主阵地,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 如:课堂上教学知识点有哪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和手段?包括课堂的组织形式?如何评价等内容?针对学生突出学生的发言率、每次活动参与时间、参与率的观察,学生应用知识的效果等方面,教研组最后针对确定的观察,最后设计出观察量表。这次活动带来了老师学习观念的改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激发了教师的原动力。 五、定期组织开展教研组活动,便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经验,沟通想法。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安排,每学期安排不少于四次的大组活动,每次活动可以安排不同的中心发言人,可以就教材教法的研究、课堂活动的开展等各个方面展开,新的理念和方法都能及时了解,彼此沟通。 六、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新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并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教师如果只关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不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话,那么他的个人水平的提高可能会有所局限。其实,很多教师是很渴望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的,作为教研组,我们应该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尤其是课堂实际观摩的机会,这对于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实际的帮助。 七、加强对教师课堂常规工作的管理和检查。 教学常规工作的质量是教学取得成绩的重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实际的一个方面。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和学生的辅导等等都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研组,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督管。备课组的活动也应该注重教学常规方面的管理和检查。 八、进一步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备课组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说,教师们也已经从备课组活动中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实惠。备课组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抓好备课组建设意义重大,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 九、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多加总结,以形成自己的经验特色。 把好的经验和体会形成书面文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十、学习组内优秀教师和备课组的经验,做到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提高。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牛津教材内容丰富,容量大,一堂生动的课往往需要图文并茂的课件来辅助才能完成。如果教师单独完成所有的课件,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个备课组的成员合作完成课件,并保存起来,以便于给下一轮的教师选择使用。另外,每个备课组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特色资料,也应 该挑选保存起来,以便于给其他备课组教师共享。 十一、多向其他学校的优秀教研组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以上所谈只是我们教研组的想法和体会,当然学校教研组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适合本组的教学教研活动,真正达到教研兴校、教研强校的目的 标题: 小学语文作业八 发 布 小学语文专家 (发布时间: 2012-8-1 10:49:45) 者: 内容: 小学语文作业八:通过学习“《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请您就校本研 修中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环节的策略与方法,结合校本实际,就其中 的一点或几点谈自己的做法或想法。提交者: 刘海艳 (提交时间: 2012-10-8 18:28:23)答题内容: 一个学期转眼之间已经过半,本学期,本人将依据个人研修计划,以校为本,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反思的习惯。现将本学期个人的研修工作的计划制定出来,如下所示。一、加强师德修养,夯实立教之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甚至于服饰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身要为学生和社会作表率,必须要做到: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承担责任。从事教育事业,走上三尺讲台,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强烈的理想追求。教育是令人陶醉的事业,是我最愿意从事的事业。为此,我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代表着一个群体,始终要注意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社会效益。 第二,谦虚好学,刻苦钻研。记得刚毕业工作时,对教育不熟悉,教学经验近乎于零,我把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前人学习,向老教师学习作为自己奋飞的起点。通过学习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来丰富自己的认识、知识及才能。同时我常静坐独思己过,剖析自己的不足,以加以改进。 第三,我深刻的懂得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爱就是师魂。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第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教学双方互相了解、互相配合,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并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或行为,能及时加以制止并正确引导,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危害;如果学生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因难,也应该多加以关心和帮助。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坦诚对待学生,真心面对学生,是教师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法宝之一。二、努力学习新课程相关理念 能按时参加市、区、校组织的新课程专题培训,在集中培训认真记录,深入反思,加强与同伴的互助交流,不断提高新课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成为能适应新形势,具有创新精神,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现代型教师。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个人在学校有效课堂评比中获奖。三、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方面 我能积极参加市、区、校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自己制作的课件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对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四、赏识教育方面 学习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理论,学会了如何关爱自己的学生,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育过程第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的自信力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他们的各种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健全的素质。评选优秀,树立榜样,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又为其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可通过各种“活动”的持续开展,达到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五、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学校也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内容,开阔心胸,缓解职业压力,使自己保持身心的健康,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本学期完成了一篇学习体会。六、学科专题 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网络学习或查阅报刊杂志以及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等方式,加强学习,丰富语文素养,丰厚专业知识并形成能力。本学期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夜书所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半年的研修,自己会更上一层楼,也希望自己从教学实际出发,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在教学中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不断进取,努力上进。
⑻ 教师怎样进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⑼ 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定安县第三小学 林朝飞。做为校本教研的管理者与组织者,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明确什么,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呢?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促进教育均衡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和策略,以提高校本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目标的针对性、管理的主动性,对象的层次性,效果的实用性。 一、充分认识校本教研意义与作用 1、在于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2、在于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在于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二、明确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目前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个体研究多、团队合作少”、“孤军奋战多,校际交流少”、“封闭研究多,学习借鉴少”的现象。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和学校如果不重视学习理论,不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集中力量合作攻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层次重复研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后果。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你要明确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否则校本教研活动可能会形式化、达不到预期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 1、要重内容。有的研究形式很新,但研究问题陈旧,缺少新颖性和针对性(“鸡肋工程”)研究什么问题比怎样研究更重要。 2、要重质量。不要对教师提出“每周几个一”的要求,追求数量,项目太多,教师忙于应付,研究也就缺少深度。 3、要重行动。不要太看重教师的论文、案例、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等文本材料,更多的应该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重效果。在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不要做表面文章,提这个方式、那个模式。我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学是一门不很成熟的学科,教育科学还是准科学,目前的教学研究似乎还处在医学研究的“土郎中时代”。 三、思考校本教研的深化点在哪? 1.有行动跟进的教学反思。过去学校教科研工作往往从一个理念出发,通过研究和实验,试图构建新的理论和新的模式。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素材是为证明理论和模式的正确性服务的。现在的深化点应该从“验证性”探索到强调“自我经验”的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的表达;从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转变为更多地提倡基于教师、基于教学的“人文范式”。----着重解决如何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问题,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 2.有深度研讨的同事交流。近期强调教育研究多元化,理论界重新发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和“现场研究”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搞研究,认识教育现象,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要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向到注重教育研究的“日常叙事”。----着重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群体素养的问题,如教学沙龙、集体备课、教学论坛等。
⑽ 如何写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是博客中常见的研究表达方式。由于其具有直接记录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受研究规训与理论演绎的羁绊相对较少等特点,因此是最适合一线教师经常性、日常性开展研究的最佳方式,也是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基础和重要的素材来源,博客上最主要的日志形式。教师一旦养成了写叙事、做案例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经常性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观察、总结和自省的习惯,这对促进教师教育经验的积累、实践智慧的生长是非常有益的。
1、教育叙事
(1)什么是教育叙事 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叙事的5个特点
真实性:叙述的是来自己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虚构的事件。人物性: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情节性: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可读::阅读者可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感悟性:叙述作者的体验或感受。
教育叙事的基本框架:
问题产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问题发生的情境: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教育叙事的写作要求:
必须基于真实教学实践,不能虚构。必须蕴涵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学问题"或意外的"教学冲突"。必须具有情节性和可读性。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必须具有典型性,蕴含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启迪作用。 要有问题性,应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
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心理描写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学案例(及课例)
(1)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学案例的分类和构成: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如按校本研究内容分有:培训案例课堂教学案例学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 。
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
凸显主题。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内容要真实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是真实情景,不虚构,不杜撰,不夸张,不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要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有问题的发生、过程、结果,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情景要具体,要写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环境、氛围,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
取舍要恰当
情景介绍要主次分明,恰当取舍。尽量写好主要事件,精简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了引发其他教师的观点碰撞和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它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叙述要客观
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在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中立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也应是个观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为是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案例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撰写案例基本步骤
①了解教学背景;②观察教学过程;③课后访谈调查;④资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写初稿。
案例的写作方法
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
好案例的基本标准
①有鲜明的案例主题。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④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