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英语培训班
⑴ 怎么样才能学好英语
“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虽然这是一个说滥了的题目,但其实很难回答。我在北外教了整整40年英语,学生几乎年年拿这个问题考我,可我从来没能作出自己感到满意的答复。学会一种语言,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现在我仅就某些具体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对初学者有些帮助。 首先我想说句人们听腻了的老话:一个人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必须坚信英语是可以学好的。实际上,连国外都有不少人相信中国人学英语很有些天才。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考TOEFL得高分,甚至得满分,有的GRE考得比美国学生还好,都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信心还不够,还必须有决心。因为英语要学好也不容易。必须准备花大力气,下苦功。眼下,快餐文化流行,什么都急功近利,无论做什么都巴不得以极有限的投资就迅速获得高额的回报。媒体也每每讲些通过自学精通几国外语的故事,让碌碌如我辈听了无地自容,因为我们学了一辈子,至今一国外语也不敢吹“精通”两字。但冷静下来想想,世界上恐怕很难有这种便宜事。近来,听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诸如“趣味英语”,“奇迹英语”,“疯狂英语”之类的新产品,我没有认真进行过研究,但是我想只要还是“英语”,总还得按规律来、总还得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英语的特殊规律和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具体规律吧。“趣味”是一个好东西。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材教法都有助于学习。但我不相信取巧,不相信侥幸,不相信速成,不相信跳跃。而现在不少初学者的问题恰恰就是缺少一种刻苦的精神,有些朋友总以为交点钱,上个培训班,泡上一两个学期;每星期心血来潮听几次课,考试时买个“快译通”帮帮忙,就能学好英语,这纯粹是误解。达尔文说过,“It's the dogged that does it”(只有百折不回的人,才能最后成功。),不花牛力气,恐怕很难尝到掌握一国语言的乐趣。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要“忆苦思甜”了。我们这些六十上下的人当年还是学生的时候,哪里有今天的优越条件?图书短缺,教材单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没有英语录像,英语电影就几部四十年代的旧片子,数量比八个样板戏还少。录音机是四、五十斤重的老“钟声”(现在早进了博物馆),练听力时全班人伸长耳朵,站在喇叭口还听不清 。外文书报杂志更谈不上。记得在湖北沙洋干校时,学生每天在露天听英语广播,下雨就打着伞听。可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人们还是掌握了英语的技能。靠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很简单: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过去一句口头禅说,就是: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说到克服困难的决心,最最需要这种决心的时候大概就是英语的入门阶段了。入门关不好过。因为英语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恐怕有80%都集中在这个阶段。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的技巧,都要在这个阶段实现零的突破,打下基础,养成习惯。难怪中外各种英语教学法,大都围绕这个阶段的各种问题做文章。总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本人”,这入门关过去了,下面文章就好做了。现在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成百万人兴冲冲地开始学英语,但到头来,也许只剩千把人坚持到参加自学高考,大多数都在入门关卡住了。
入门关能不能绕过去呢?不能,凡是想跳过入门阶段的人,十个有五双最终都成夹生饭。欲速不达,进退两难。入门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来,一步一个脚印。这么做,当时觉得慢,事后却会证明是多快好省的唯一途径。学习材料不要越难越好。以为课本难,就是自己程度高,完全是错觉。我们现在中学英语教材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往往不成比例,我斗胆说一句:这实在是一种失策。不如学得少些,但学得好些,将基础打扎实。入门阶段的任务很重。语音没有一年半载的苦练,光靠注汉语拼音符号是不行的。基本语法,如名词复数、动词变位、时态、语态、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以及各种基本的句子结构,没有一年半载的反复操练,也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入门阶段三千上下的词汇都是基本词、结构词,不通过一、二年的艰苦练习,也很难真正掌握。而这些语言要素还要通通转化成为听说读写的实际技能。要做到这一切,不到一定的火候是不可能的。
入门阶段往往坚持不到底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还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初学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尝不到甜头。其实他们这时正在一步一步接近门槛。再坚持一下,就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此时突然丧失信心,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入门阶段一般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以语音为重点,一个以语法为重点。说到语法,有些初学者往往以为就是指语法的理论。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语法里是有不少条条,它们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和归纳作用。千变万化的语言,一经点破,就成了有规律可循的东西,这当然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语法理论在入门阶段,不能不讲,也不能多讲。钻得过早、过细、过深,不但会不必要地耗费时间精力,而且会产生不良后果。入门阶段应强调技能训练,突出的就是一个“练”字。所以与其坐在海边反复读游泳手册,不如下海扑腾它一两个小时。语法中多数条条并不难懂难记,但要熟练掌握就要千百次地苦练。英语中he和she的差别谁都知道,但有些人学了一辈子还在混。有一些学理工科出身的初学者,往往习惯于从语法规则出发,然后以相应的规则组装成句子。他们的毛病往往是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也就是说是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技巧。结果,有些初学者虽然每一个难句都能用语法分析得一清二楚,却仍然听不懂说不出,没有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所以,在入门阶段,不宜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一般情况下,不如把复杂的语法看成一些不同的句型去模仿。不然,就有可能像寓言里的“蜈蚣”,当它的朋友问它:“你这么多脚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呢?”,它就愣住了。结果本来走得好好的,就因为想弄清理论上应先迈哪条腿,而从此不会走路了。
这里顺便说说我对各种练习的看法。入门阶段要强调练,练就要做各种习题,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实际上习题可以设计得千奇百怪。不同的习题当然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但有必要突出重点。在入门阶段,我主张要少做以弄清概念为目的的练习,而要多做有利于实际使用,有利于技能熟巧,有利于思想表达的练习。我特别对各种是非题,选择题有保留。因为这种练习容易导致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思维模式。也容易导致钻牛角尖。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只在于弄清概念,而不涉及语言技巧的实际操练。现在我国各级学校,学生深受题海战术之苦。有的学校和学生不得已把做题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参加各种考试作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核心。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做法。习题中大部分仅仅是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如用温度计测量人的体温。不能误认为做习题就能掌握一种语言。正如用体温计不能使病人退烧一样。现在全国考托福成风,结果影响到正常的英语学习。使人以为托福考好了,英语就学通了。这又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社会上还流行各种教学生如何取巧得高分的培训班,教学生画圈如何画得快,猜得准。我说句笑话,这样的考试如果得了满分,这位学生的英文也许什么地方出了什么毛病。就像我70年代听说过的一个学生,他用9元人民币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据说那车会骑了以后,正常车反而不会骑了。我担心目前这种考试会成为这种9元钱买来的二手车。习题和考试自然有它们的用处。但一个英语程度好的人能对付习题和考试,并不等于说会对付习题和考试的人英语程度就好。语言教育家们都认为,英语水平高低只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利用它能表达多少思想,表达到什么深度以及表达得如何精确,生动,流利。
入门阶段要突出一个“练”字,就是要勤用眼,勤用耳,勤用嘴,勤用手,勤用脑。在我看来,这里最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攻下听说关。必须尽早学会张嘴说话。什么时候能做到“言论自由”了,学习英语的大门也就敞开了。
要解决听说入门,先要练语音,其次要结合基本语法,基本词形变化,口头反复操练基本句型。初学时,练的当然是简单的套话,但万丈高楼也就从此而起,不能眼高手低。普通成人初学者往往会说的不想说,因为觉得太简单幼稚。想说的又不敢说,因为怕犯错误让人看笑话。结果是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说就错。成人的丰富思想,反而成了心理障碍。学习效果反而不如一些无所顾忌的孩子。记得我二十几岁大学刚毕业时曾教过一批准备出国的优秀中年科学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现在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当时我就说服他们跟我这个毛头小伙子一起咿呀学英语,讲“Little Tom”之类的小故事,天天一起操练一些最简单不过的东西。但一年半强化训练的结果表明,这种基本训练即使对这些尖端科学的中年学者也是有效的。
不了模仿。为此,朗读、背诵、复述都是必需的。我至今仍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那句老
所谓听说能力,在入门阶段,实际上离话。东西背多了,迟早会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还认为,在入门阶段,所谓听说的能力,首先就是听懂别人问题以及向别人提问题的能力。任何事物,能学会以不同问句形式(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反意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等),以不同人称,不同时态、语态,问清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后果等等,并能流利作答,将是入门阶段了不起的成就。当然练习问答,最好有人对练。实际上,听说能力培养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交流思想的愿望和兴趣。性格过分内向,平时就沉默寡言,一天下来,连本国语也难得说几句的人,听说关要顺利过去肯定十分困难。听说训练,当然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从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扩大题材。这就涉及到多听多读的问题,因为吸收语言的途径无非靠眼睛看和靠耳朵听两条。现在学习英语条件好了,练习听,不论软件或硬件都有现成的。但据我平时观察,不少学生听得不够,也听得不精。五十年代时英语教师中常常提“精”和“泛”的关系,认为两者应有机结合,不能偏废。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一条真理。我主张学生应该有计划地精听一些东西。一周准备一小时左右的材料,每周的材料反复听它七八次,听到当年我儿子听“地道战”那种程度。即使做不到倒背如流,起码也要做到听来毫无困难。如此坚持四年,肚子里有这么二百小时左右的地道英语垫底,听的困难就该解决了。不仅听,这些呼之欲出的熟悉的声音,肯定也会为说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说能力要想提高自然还必须和阅读结合起来。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大了,语言现象熟悉了,听力也会受益。实际上,阅读不入门,听说也难入门。所谓入门,简单说,我认为就是要开始大量阅读,读出味道来,养成习惯。读多少才算大量阅读呢?入门阶段是否可以定它一个50-100本的指标?我大学刚毕业时,因为学生时代政治运动,社会工作太多,加上起点太低(从ABC学起),所以基础太差,恐怕比不上今天刚入学的优等生。后来逼得没办法,只好下苦功,利用工作之余苦读。记得当时每周要上课18-24小时,每天还要下班辅导几小时,集体备课几小时,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几小时……,基本上不到晚上10点没有时间看书。就这样我几乎每天攻读到半夜一二点,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个书包,带几个馒头,在紫竹园读一整天。甚至有时进城购物,也一路看书。走到城里,买东西来不及了,但书已看完了一半,又欣欣然空手看着书回校。一年多下来,就这样利用当时工余的可怜巴巴的一点时间,读完了一万四五千页书。事后发现,就这点书成了我英语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我并不希望年青人机械模仿,今天有人再捧着书边读边在路上走,也太危险。我只想说明阅读的作用非同小可。读些什么呢?学生们常常问。我的意见是不妨随心所欲。爱看爱情故事,就从爱情故事入手,爱读侦探小说,也不妨先看侦探小说。总之,根据个人兴趣、需要、条件决定,听其自然。因为开始时,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以后读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会有扩大范围的要求和能力。不过,从配合听说训练考虑,不妨先读些当代的小说;尤其是多读些剧本和电影脚本。因为这些书里活的语言多,学了就能用。当年我有段时间里专门读Shaw, James, Barry和Galsworthy等人的全集,就觉得对自己的口语很有帮助。总之,我不赞成过早结合理工科或其它的专业。我相信,专业英语如没有一般英语的雄厚基础,很难真正学通。当然,从长远看,读的材料也不能过偏。兴趣要广泛些。和饮食一样,挑食不好。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合适。满篇生词,阅读时大部时间在查词典,一小时只看两三页,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也失去了大量阅读的本意。所以材料中生词难点不能过多,不能达到语言学家所说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学生感到沮丧的程度)。一种合适的材料,读起来应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为此,一小时七八页恐怕是起码的速度。总之,一开始材料不怕容易。只有容易,才能大量;而只有大量,才能入门。要不要查词典?开始时能不查就不查,能猜就猜。要不要记笔记?如是自己的书,精彩的地方做个记号也好,以后有空可以再重点翻翻,加深印象。但犯不着记太多笔记。记多了,花时间太多,也影响连贯阅读,而且成了一本词典,反而用处不大。这样泛泛读会有收获吗?肯定会有。这种收获也许不能具体计量,但它一定会成为你学习语言的丰富源泉。阅读入门以后,当然还要不断提高。记得北外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提出过学生要过简易读物关,简易原著关(比如中文的英译本)和一般原著关三关,我觉得这一条今天也仍然站得住
大量阅读的关键是要解决词汇量太少这个拦路虎。这就成了美国小说里的“第22条军规”。要大量阅读必须有大量词汇,要有大量词汇又必须大量阅读。鸡和蛋,谁先谁后,很难说清。也许这就是两种东西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意思。在实际操作中,我认为特别需要记住的一点是,要扩大词汇,首先要学会区别对待“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在教师指导下一个词一个词细细抠,而应该大量接触。对这大量的新词,可以只求辨认,不求甚解。只有降低掌握这些词汇的要求,才能在短期内扩大数量。反过来,也只有扩大了这些词汇,阅读中才不至于寸步难行。以后阅读大量开展了,大量的“消极词汇”就会“积极”起来,原来的“点头之交”就会成为你的“亲密战友”。
为了扩大词汇,还要学会联想,学会比较,学会举一反三。一个词的词形、发音、词义、用法都会有一些有趣的特点,能帮助我们记忆和掌握。见到一个词不妨同时想想它的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在英美中学里有一门拉丁文课,据说对掌握构词法极有帮助。我们没有这门课,但同样应该重视构词法,以扩大我们的词汇。
扩大词汇能不能通过背词典的办法?我知道有不少人下过这种功夫,我本人就是一个(我曾经背过一本小词典,每天背一页,撕一页)。但回头来看,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在敌人牢里的革命者或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一般不必出此下策。因为词典收集的词不分轻重缓急,没有上下文,不利于多快好省地学习掌握。通过大量阅读来扩大词汇要容易得多。不过,在特定时期,为一个明确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一些词汇突击,还是可取的。记得我在大学一年级学完以后,利用一个暑假强记了三千多常用词,到了第二年,学习就显得十分主动,阅读起来也大大减少了困难。后来年级举行写作比赛,居然得了第一,使我当时受宠若惊,从此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突击单词当然要一批一批来,恰到好处,而且一定要和阅读结合起来,不然死记硬背的东西很难在记忆中持久,也不可能学活。
以上我谈的主要都是入门阶段的一些问题。英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以后,当然还有很多挑战。比如写作问题将日益突出。翻译能力的培训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技能之外,知识又成为永无止境的探求的目标。一个学外语的人最终必然还会涉及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要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终不能停留在语音语法词汇上。总还有整个文化素质的问题、人文修养的问题、理想的问题和气节的问题。不过这一些都不是本文的题目了。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⑵ 带d开头的单词有哪些
这里只列举英语中以d开头的常见单词:dancing、date、dating、day、December、deck、defect、demand、dentist、department、do等等。学好英语单词是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基础,如果你想要更好的学英语,不妨报课在线外教英语培训班学习,是欧美固定外教教学的,课程价格很便宜,一节课才需要均价13.8元。
给你分享免费试听课地址:【免费领取,外教一对一精品课程】点击即可领取欧美真人外教一对一免费试听课!
阿西吧是真人固定欧美外教一对一授课的,而且都是欧美师资,欧美师资的发音是很标准的。基于学员的年龄及认知水平,匹配合适的课程,针对性学习更有效率,听说读写同步提升。
希望可以帮到你啦!
想要找到合适英语培训机构,网络搜下“阿西吧vivi老师”即可。
网络搜下“阿西吧官网论坛”免费获取全网最齐全的英语资源。
⑶ 如何度过二三十岁又穷又迷茫的岁月(收藏,迷茫的时候看看)
二三十岁,人生最好的年纪,却是又穷又迷茫的岁月。
在这之前,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可慢慢发现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从对社会的懵懂无知,到必须去独自面对整个人生的逆旅。
二三十岁,买不起房,结不起婚,贷款买房几十年都要耗在里面。
父母年纪大了,需要自己照顾,熬夜加班赚钱自己身体也不好,还时刻会担心被减薪裁员。
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总有一种孤独感,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家。
之前一位朋友说的:“我曾经很努力的工作生活,想要留在我喜欢的城市,追求我爱的人,但事与愿违,努力所做一切都只能是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已。
没有一点激情,我觉得很心累,回到自己出租屋就不想动,只想躺在床上,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改变,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在最没有物质能力的年纪,碰见了最想照顾一生的姑娘;
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等不起的人;
很多想法,却不知怎么做;
想改变现状,不知道从何开始;
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每天日复一日重复生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二三十岁,又穷又迷茫的岁月,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度过去,人生就会开启新篇章,可惜很多人并没有穿过迷茫,而是倒在了迷茫里。
如何度过二三十岁又穷又迷茫的岁月?
01 接受自己的普通,努力让自己不普通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也就是说,他们和你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们并没有比你更勤奋,也没有比你更聪明,同样,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勤奋,也只是自我安慰。
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会觉得与众不同,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只是还没到展现的时候。
十几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在街上听到一对情侣吵架。
男方:你怎么老觉得我不行,我只是现在没钱,以后肯定能赚很多钱;
女方:你靠什么赚钱,靠你好吃懒做吗?没什么本事还总做梦;
男方就不说话了。
“没什么本事还总做梦”,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我们会调侃说自己很普通,但心理却不会这样认为,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是特殊的。
没人会认为自己是个废物,现在不行,以后一定能行,自己是潜力股,别人只是没眼光,等以后机遇来了一定有大发展。
可问到:你有什么能力值得这个机遇?你的想法要怎么一步步实现?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资源?
有几个人能说的出来?
绝大部分找我看运势的人都会看财运,规划自己的财富未来,一步步实现。
但总有一少部分人会想着发一笔横财暴富,遇到想暴富的人,我就会问他:
你的暴富是多少钱算暴富?
需要多长时间?
需要哪些人或者资源?
要如何达到?
想暴富,连多长时间赚多少钱都没想过,那你想怎么暴富?
靠天上掉馅饼中彩票吗?靠做梦吗?
很多人喜欢说一句话:莫欺少年穷;但实际上大多数说这话的人,不仅少年穷,而且还可能中年穷,晚年穷。
就是因为总觉得自己特殊,自己有潜力,才不遇,别人都没水平看不出来;可却从来没想过如何去实现?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能力?要用那种方式?
只是在心里不平衡的时候说一句“莫欺少年穷”,安慰自己。
觉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只是出身与运气的问题;即使是出身和运气的问题,那你也要先了解自己出身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先了解自己的运气好坏吧,大多数人只是嫉妒和抱怨,从来不想着解决问题。
我们大多数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没什么大能耐,这是现实,先要认清这个现实。
如何去实现?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能力资源?要用那种方式?
当你深入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才会从普通变得不普通,找到了答案,意味着你找到了实现的路径,而不是只靠做梦安慰自己。
“没什么本事还总做梦”,这句话用于时刻提醒我自己,每当我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我都会问我自己:这是事实还是我的想法?能不能实现?用什么方式实现?需要哪些助力?需要多长时间?
02 目标,大多数人迷茫,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要往何处走
人不可能没有想法,想赚钱,想获得名利地位,想安稳幸福,人会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但想法不是目标。
目标是清晰的规划过,在一定时间内,可执行可达到的结果预期,它为你的行动指明方向,是你所有行为行动的核心,你所做的行动/思考都是为了实现目标。
有朋友在看运势的时候问过我:没有目标,要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
确定目标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结合自身已有的实力基础,选择一个和自己相似的已经达成目标成就的榜样。
比如你的领导,你的老板,或者你身边的人,比你大十岁,十年前和你差不多的起点,别人能达成现在的成就,你也可以,以对方现在的成就,作为自己十年内要达到的目标。
了解所有可用的资源信息,然后规划自己的十年,如何在十年内达到对标人现在的成就,甚至超越他。
二是了解现在的基础和接下来十年的运势发展,在现在的基础上往后推演十年,会有一个上限,以这个上限作为目标。
十年内每一年的运势,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选择,要做的事,改善应对的方法,都是帮助自己更好的达到这个上限。
之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换工作,换行业,选领域,学习提升,你所考虑都不止是这些事当前带来的收益,而是做这些事能不能让我离最终目标更近一步?能不能缩短达成最终目标的时间?
这两种设定目标的方式,都会得出明确执行的路径,按照这个路径走,即使达不到上限,也绝不会差。
经常看到有些人想着以后有钱了要怎么样,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有钱才是你应该想的。
没有目标的人,会只想而无从下手。
03 学习巨人的直接知识
做任何事,都要先想一下,这个领域有巨人吗”?
如果有,就先静态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巨人的经验和思想先学一遍,然后再自己去实操实践。
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公众号推一篇文章,就看一篇文章;知乎刷到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就看一篇文章;有人说某某书不错,或者某某网课不错,就去看一下,而不是主动去翻历史记录,去查阅。
被动学习,所学到的90%以上的知识都不是巨人的直接知识,而是巨人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
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错误,比如:theory of evolution,演化论。
经常能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不要再相信进化论了,进化论已经被推翻了。
不管演化论是否会被推翻,或者以后有更合理的证据解释生命的起源发展,说“进化论”这三个字的人必然没有深入的了解达尔文《物种起源》这部著作。
中国最早的译本是严复的《天演论》,这是严复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借学说唤醒当时国人的内在精神和热血,才把“物竞天择”表达为“弱肉强食”。
自然界中,物竞天择并非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也不是强者生存。
theory of evolution,不是进化论,应该称为演化论。
进化代表着有序,从低级到高级;演化是无序,是随机。
虽然只差一个字,代表的理念却完全不同,这就是知识的误传,我门所了解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巨人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不断的传递,到你这就面目全非了。
我曾经对很多想学玄学预测的人说过:如果你学想学玄学预测,就一定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再顺向推演,不然即使错了你也不知道。
学习要从源头学起,找到真正的巨人。
也会让你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人类最优秀的能力就是学习。
如果你完全靠自己的经验去成长,会有很多问题:
第一,会走很多弯路 ,因为你每个坑都要去趟一遍,甚至趟几遍;
第二,成功的速度比较慢;
第三,天花板比较明显 ,因为你成功的边界,就是你认知的边界。
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可能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你还不知道。
你的顿悟和新发现,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的目的是赚钱,那任何一个行业里,最赚钱的才是这个领域的巨人,而不是所谓的专家,不存在不赚钱然后对一个行业是专家的情况。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实话:如果一个企业按照经济学家的预测去做企业,那这个企业就完蛋了。
任何一个行业,想赚钱尽量去接触最赚钱的人,而不是最有名的人。
有些人会说很难直接接触到一个领域最顶级的人,有一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倍增法,先找到你身边的人中,对这个领域认知最深刻的人,再通过他知晓比他更强的人,不断的延续,就能找到这个领域的巨人。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结识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可能无法直接见到这些人,但你可以查找他们在微博,知乎,公众号发表过的内容,了解他们的理念,即使不能发展为人脉,你也能获得不一样的见识和格局。
时间是连续的,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
04 在沉淀中积累爆发的能量
人可以平凡,但没人甘于平庸。
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和积累,只是你不知道。
俞敏洪1991年从北大辞职,电线杆贴广告办英语培训班,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到2006才锋芒毕露,15年的积累。
荷花定律:
在一个水池中,种满了没有开的荷花,第一天只开其中很少一部分,第二天开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每天开的数量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如果30天荷花会开满整个池塘,那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呢?
很多人以为是在第15天的时候,但是实际情况是在第29天,池塘中的荷花才开一半。
厚积薄发,想要有成就,需要积累沉淀。
人的运势也一样,运势并不是平稳发展的,而是渐变中的突变;吃6个馒头才能饱,如果你只想吃第6个,那你永远都吃不到第6个。
二三十岁,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基本决定了一个人后半生的走向。
虽然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但已经二三十岁了,就别总把一切都推动父母身上了,要不然你40多岁的时候还是这样。
没有无用的人,就怕走错了路。
看运势的时候,我问过一些40多岁生活不如意的人,他们的回答统一都是后悔当初走错了路。
现在还有的选,还有发展的潜力,别等到四五十岁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再开始无用的后悔。
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希望在迷茫的时候,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公号:偷天(toutian9)
用思维理解命运,用行为趋吉避凶,找到适合自己的转运方式
⑷ 沈阳晚上7点以后开班的培训班有吗
有,达尔文外语学校、世博外语学校,都不错,分校分布很广,基本能满足你的需要。
⑸ 英语流利说懂你英语的学习成效如何
想知复道效果如何,自己去试一节课制就知道了。我们给孩子选择口语培训,建议优先选择具备TESOL证书的外教,才能保障教学质量。不知道哪家英语机构好?欢迎各位来阿西吧这个大家庭:【价值388元免费外教试课】在咱们这儿,有优质的外教供大家自主选择,这里分享价值388元的外教课给大家,除了一节外教试课外,还可以免费测试英语水平。
英语培训中,阿西吧外教网是很不错的。不仅有专业外教,提供纯正的英语环境,还有课后辅导老师,定时沟通复习情况和提高情况,关键是价格也不贵,不到20元就可以跟外教一对一学英语了!现在咱家推出了价值388元的试听课,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上述蓝字进行试听。
不知道如何选择英语机构,可以网络咨询“阿西吧vivi老师”;
如果想下载免费英语资源,可以网络搜索“阿西吧官网论坛”。
⑹ 有道逻辑英语好吗
有道逻辑英语的学员口碑较为良好。有道逻辑英语在教学设备、课程质量均是比较占有优回势的。答有道逻辑英语的具体介绍如下:
1、有道逻辑英语课程质量较完备:有道逻辑英语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跟踪及指导。从学员进校开始,就重点关注学生们学习方法,吸收的程度,及学习进度,督促和鼓励学员经常来校上机和上课, 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在学习期内成功完成学习。
2、有道逻辑英语的教学设备较好:有道逻辑英语采用全视频课件制作,采用先进的视音频压缩技术,画面播放流畅,音质清晰,各种网络环境下,都能够享受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6)达尔文英语培训班扩展阅读:
有道逻辑英语的相关介绍:
有道逻辑英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学员个性化的需求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习惯,专门设有小班课、沙龙课、精选课、实战课、VIP课、企业培训课及网络在线学习等不同的授课模式,从而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
有道逻辑英语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⑺ 达尔文英语简介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达尔文英语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简介
Charles Robert Darwin, February 12, 1809 - April 19, 1882), British biologist, founder of evolution. Has been riding the Berger ship for 5 years of global voyage, animal and plant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such as a large number of ob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Published the "origin of specie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which destroyed a variety of idealistic gods and species invariance theory. In addition to biology, his theory of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philosophy development can not be ignored. Engels ranked "evolutionism" as one of the three discoverie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other two are the theories of cytology,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hav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mankind.
On April 19, 1882, Darwin died at the village of Dawen at 73 years old and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科学影响
Species origin
Darwin was 51 years old, shortly after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Basic Information
English titl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Chinese Title: Origin of the species
Author: Darwin
Translator: Li Hu
ISBN: 9787 3022 75480
Pricing: $ 49
Published: 2012.6
Book Category: Q111.2
Selling point introction
1, Darwin's masterpiec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 first edi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is the most recognized original version, because it is Darwin has not been questioned and blame before the writings, clear thinking, concise and powerful ex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view of Darwin. Modern Western scholars to do evolutionary research and writings, usually cited is the first edition of "species origin", basically this version has become a "standard". Nearly a centu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the sixth edition of the translation.
2, the book discusses breeding science, ecology, paleontology, biogeography, animal behavior, morphology, embryology, taxonomy and many other areas of a large number of phenomena, revealing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species Is not fixed, but through "with the modified generation of" and change. Darwin studied the variation of biological life in domestic and natural stat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s the core of natural selection theory, that in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indivials with favorable variation were chosen to be preserved, the unfavorable indivial was eliminated, After a gene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o choose the role of adaptation to the graal accumulation of mutations,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species, resulting in a wonderful variety of life forms; dwelling in the earth all the creatures, are derived from one or several primitive types of evolution Evolved to cause biodiversity.
Translator introction
Li Hu: Hebei Xingtai, Peking University graate,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Third Mar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 engineers. Engaged in marine science, biodiversity and scientific history of the translation work. Translation of "worry days: the history of global warming exploration (2011,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Evolutionary Legend "(2010, Ocean Press) and other works.
"The origin of species"
November 24, 1859, the British naturalist, evolutionary founder Darwin's "origin of the species" published, lai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volution. Evolutionism was called by Engels as one of the three discoverie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of the 19th century.
An epoch-making book
Which marked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views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learned societi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 the status of the biology and human beings in the biological world.
The classic works that affec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ne of the 10 books that shook the worl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uman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Classic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Society
1985 American "life" magazine named the best books of human history
In 1986 the French "reading" magazine recommended ideal book
November 24, 1859, in London, England, this is a very extraordinary day. On this day, many people in London flocked to a bookstore, competing to buy a newly published book.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book was sold out on the day of publication.
This new book is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it is the founder of the evolution of Darwin's first masterpiece. The advent of this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basis of complete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science, with a new idea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to overthrow the "creation theory" and "species unchanged" theor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has caused a sensation in Europe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It fought heavily against the foundations of theocracy, from the reactionary church to the feudal philosophers were furious, they group attack, slander Darwin's doctrine "blaspheme the Holy Spirit", violated the "monarchical divine justice", the loss of human dignity. In contrast, progressive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Huxley, actively advocate and defend Darwinism. Evolutionary theory has exploded people's minds, enlightened and ecated people to liberate them from the shackles of religious superstition.
Darwin's "origin of species" is very meaningful, and this book can be used as a natural scientific basis for historical class struggle. - Marx
In 1859 became the division of sci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wo "world" boundarie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has led to a revolution in biology, which, like Marxism,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Darwin was away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e big city, and was preparing for a revolution in his quiet manor, and that Marx himself prepared for the center of the clamor of the world, and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only applied to the other.
- Liebknecht
Darwin's dominant idea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that is, "natural choice", will be accepted as a scientifically determined truth. It has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great natural science truth, blurred for the clear, complex and simple, and adds a lot of new things to the old knowledge. Darwin is the greatest revolutionist of this century, and even of all the century's natural history.
- British botanist Watson
I think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of this book is no matter how good it is, it can touch those who know nothing about this problem. As for Darwin's theory, I am prepared to support the fire even through fire and water.
- British naturalist Huxley
Psychology historian D. Schultz commented in 1981: "In the Darwinian theory, the importa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species evolution is obvious, and he often cites the human and animal consciousness reaction.As a result of psychology and evolution In the sense of consistency, so psychology has to accept this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1809 years
Darwin's works influenced psychology from four aspects
1, it emphasize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2, it changes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 into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changes the goal of psychology to study the adaptation of the organism to its environment;
3, which provides reasonable evidence for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surveys and research methods, rather than confinement to experimental introspection;
4, it focuses on indivi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Darwin has a speci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ism. His theory of evolution has led to the rise of the psychology of American opportunism, which has opened a new era of American psychology.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主要著作及信件
1835-1862
1835: "Abstracts from letters to Professor Henslow"
1836: "Tahiti and New Zealand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moral status report" (A LETTER, Containing Remarks on the Moral State of TAHITI, NEW ZEALAND, & c. - BY CAPT. R. FITZROY AND C. DARWIN, ESQ. OF HMS 'Beagle.')
1839: "Journal and Remarks" (Journal and Remarks), often referred to as "Beagle trip".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 Beagle": a total of 5 volumes, respectively, by a number of authors published in 1839 to 1843 years. Two of them were edited and supervised by Charles Darwin, 1840: "Part I. Fossil Mammalia", Richard Owen's works.
1839: "Part II. Mammalia", George Robert Waterhouse.
1842: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
1844: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Volcanic Islands"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Volcanic Islands)
1846: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outh America"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outh America)
1849: "Geology", published in John Friedrich William Herschel, "A Manual of scientific inquiry" (prepared for the use of Her Majesty's Navy: and Adapted for travellers in general.
1851: A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Lepadidae; or, Penculated Cirripedes.
1851: "Monroe fossil" 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Lepadidae; or, Penculated Cirripedes of Great Britain
1854: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Balanidae (or Sessile Cirripedes); the Verrucidae, etc.
1854: "Ceratoides and Aquaculture" 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Balanidæ and Verrucidæ of Great Britain.
1858: "discussing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ants; and on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eties and on the Perpetuation of Varieties and Species by Natural Means of Selection" An unpublished book.
1958: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Barlow (Barlow) compiled by the full version.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the complete title is "Based on Natural Selection or Survival in Survival Competition" origin".
1862: "The various contrivances by which British and foreign orchids are fertilised by insects".
1868-1903
1868: "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 (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also known as "human origin".
1872: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1875: "Movement and Habits of Climbing Plants".
1875: Insectivorous Plants.
1876: "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ation in the Vegetable Kingdom" (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ation in the Vegetable Kingdom).
1877: "The Different Forms of Flowers on Plants of the Same Species". 1879: Preface and a preliminary notice, in Ernst Krause's Erasmus Darwin.
1880: "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
1881: "The formation of humus and the role of earthworms" (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also known as "earthworms".
1887: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 written by Francis Darwin.
1903: "More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 compiled by A.C. Seward and Francis Darwin.
Often quotes the human and animal consciousness. Because psycholog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evolution, psychology has to accept this evolutionary view. "
1809 years
Darwin's works influenced psychology from four aspects
1, it emphasize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2, it changes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 into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changes the goal of psychology to study the adaptation of the organism to its environment;
3, which provides reasonable evidence for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surveys and research methods, rather than confinement to experimental introspection;
4, it focuses on indivi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⑻ 怎么样才能学好英语呢
学会一种语言,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现在我仅就某些具体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对初学者有些帮助。 首先我想说句人们听腻了的老话:一个人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必须坚信英语是可以学好的。实际上,连国外都有不少人相信中国人学英语很有些天才。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考TOEFL得高分,甚至得满分,有的GRE考得比美国学生还好,都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信心还不够,还必须有决心。因为英语要学好也不容易。必须准备花大力气,下苦功。眼下,快餐文化流行,什么都急功近利,无论做什么都巴不得以极有限的投资就迅速获得高额的回报。媒体也每每讲些通过自学精通几国外语的故事,让碌碌如我辈听了无地自容,因为我们学了一辈子,至今一国外语也不敢吹“精通”两字。但冷静下来想想,世界上恐怕很难有这种便宜事。近来,听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诸如“趣味英语”,“奇迹英语”,“疯狂英语”之类的新产品,我没有认真进行过研究,但是我想只要还是“英语”,总还得按规律来、总还得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英语的特殊规律和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具体规律吧。“趣味”是一个好东西。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材教法都有助于学习。但我不相信取巧,不相信侥幸,不相信速成,不相信跳跃。而现在不少初学者的问题恰恰就是缺少一种刻苦的精神,有些朋友总以为交点钱,上个培训班,泡上一两个学期;每星期心血来潮听几次课,考试时买个“快译通”帮帮忙,就能学好英语,这纯粹是误解。达尔文说过,“It's the dogged that does it”(只有百折不回的人,才能最后成功。),不花牛力气,恐怕很难尝到掌握一国语言的乐趣。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要“忆苦思甜”了。我们这些六十上下的人当年还是学生的时候,哪里有今天的优越条件?图书短缺,教材单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没有英语录像,英语电影就几部四十年代的旧片子,数量比八个样板戏还少。录音机是四、五十斤重的老“钟声”(现在早进了博物馆),练听力时全班人伸长耳朵,站在喇叭口还听不清 。外文书报杂志更谈不上。记得在湖北沙洋干校时,学生每天在露天听英语广播,下雨就打着伞听。可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人们还是掌握了英语的技能。靠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很简单: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过去一句口头禅说,就是: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说到克服困难的决心,最最需要这种决心的时候大概就是英语的入门阶段了。入门关不好过。因为英语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恐怕有80%都集中在这个阶段。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的技巧,都要在这个阶段实现零的突破,打下基础,养成习惯。难怪中外各种英语教学法,大都围绕这个阶段的各种问题做文章。总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本人”,这入门关过去了,下面文章就好做了。现在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成百万人兴冲冲地开始学英语,但到头来,也许只剩千把人坚持到参加自学高考,大多数都在入门关卡住了。
入门关能不能绕过去呢?不能,凡是想跳过入门阶段的人,十个有五双最终都成夹生饭。欲速不达,进退两难。入门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来,一步一个脚印。这么做,当时觉得慢,事后却会证明是多快好省的唯一途径。学习材料不要越难越好。以为课本难,就是自己程度高,完全是错觉。我们现在中学英语教材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往往不成比例,我斗胆说一句:这实在是一种失策。不如学得少些,但学得好些,将基础打扎实。入门阶段的任务很重。语音没有一年半载的苦练,光靠注汉语拼音符号是不行的。基本语法,如名词复数、动词变位、时态、语态、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以及各种基本的句子结构,没有一年半载的反复操练,也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入门阶段三千上下的词汇都是基本词、结构词,不通过一、二年的艰苦练习,也很难真正掌握。而这些语言要素还要通通转化成为听说读写的实际技能。要做到这一切,不到一定的火候是不可能的。
入门阶段往往坚持不到底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还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初学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尝不到甜头。其实他们这时正在一步一步接近门槛。再坚持一下,就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此时突然丧失信心,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入门阶段一般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以语音为重点,一个以语法为重点。说到语法,有些初学者往往以为就是指语法的理论。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语法里是有不少条条,它们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和归纳作用。千变万化的语言,一经点破,就成了有规律可循的东西,这当然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语法理论在入门阶段,不能不讲,也不能多讲。钻得过早、过细、过深,不但会不必要地耗费时间精力,而且会产生不良后果。入门阶段应强调技能训练,突出的就是一个“练”字。所以与其坐在海边反复读游泳手册,不如下海扑腾它一两个小时。语法中多数条条并不难懂难记,但要熟练掌握就要千百次地苦练。英语中he和she的差别谁都知道,但有些人学了一辈子还在混。有一些学理工科出身的初学者,往往习惯于从语法规则出发,然后以相应的规则组装成句子。他们的毛病往往是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也就是说是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技巧。结果,有些初学者虽然每一个难句都能用语法分析得一清二楚,却仍然听不懂说不出,没有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所以,在入门阶段,不宜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一般情况下,不如把复杂的语法看成一些不同的句型去模仿。不然,就有可能像寓言里的“蜈蚣”,当它的朋友问它:“你这么多脚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呢?”,它就愣住了。结果本来走得好好的,就因为想弄清理论上应先迈哪条腿,而从此不会走路了。
这里顺便说说我对各种练习的看法。入门阶段要强调练,练就要做各种习题,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实际上习题可以设计得千奇百怪。不同的习题当然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但有必要突出重点。在入门阶段,我主张要少做以弄清概念为目的的练习,而要多做有利于实际使用,有利于技能熟巧,有利于思想表达的练习。我特别对各种是非题,选择题有保留。因为这种练习容易导致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思维模式。也容易导致钻牛角尖。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只在于弄清概念,而不涉及语言技巧的实际操练。现在我国各级学校,学生深受题海战术之苦。有的学校和学生不得已把做题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参加各种考试作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核心。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做法。习题中大部分仅仅是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如用温度计测量人的体温。不能误认为做习题就能掌握一种语言。正如用体温计不能使病人退烧一样。现在全国考托福成风,结果影响到正常的英语学习。使人以为托福考好了,英语就学通了。这又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社会上还流行各种教学生如何取巧得高分的培训班,教学生画圈如何画得快,猜得准。我说句笑话,这样的考试如果得了满分,这位学生的英文也许什么地方出了什么毛病。就像我70年代听说过的一个学生,他用9元人民币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据说那车会骑了以后,正常车反而不会骑了。我担心目前这种考试会成为这种9元钱买来的二手车。习题和考试自然有它们的用处。但一个英语程度好的人能对付习题和考试,并不等于说会对付习题和考试的人英语程度就好。语言教育家们都认为,英语水平高低只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利用它能表达多少思想,表达到什么深度以及表达得如何精确,生动,流利。
入门阶段要突出一个“练”字,就是要勤用眼,勤用耳,勤用嘴,勤用手,勤用脑。在我看来,这里最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攻下听说关。必须尽早学会张嘴说话。什么时候能做到“言论自由”了,学习英语的大门也就敞开了。
要解决听说入门,先要练语音,其次要结合基本语法,基本词形变化,口头反复操练基本句型。初学时,练的当然是简单的套话,但万丈高楼也就从此而起,不能眼高手低。普通成人初学者往往会说的不想说,因为觉得太简单幼稚。想说的又不敢说,因为怕犯错误让人看笑话。结果是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说就错。成人的丰富思想,反而成了心理障碍。学习效果反而不如一些无所顾忌的孩子。记得我二十几岁大学刚毕业时曾教过一批准备出国的优秀中年科学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现在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当时我就说服他们跟我这个毛头小伙子一起咿呀学英语,讲“Little Tom”之类的小故事,天天一起操练一些最简单不过的东西。但一年半强化训练的结果表明,这种基本训练即使对这些尖端科学的中年学者也是有效的。
不了模仿。为此,朗读、背诵、复述都是必需的。我至今仍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那句老
所谓听说能力,在入门阶段,实际上离话。东西背多了,迟早会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还认为,在入门阶段,所谓听说的能力,首先就是听懂别人问题以及向别人提问题的能力。任何事物,能学会以不同问句形式(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反意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等),以不同人称,不同时态、语态,问清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后果等等,并能流利作答,将是入门阶段了不起的成就。当然练习问答,最好有人对练。实际上,听说能力培养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交流思想的愿望和兴趣。性格过分内向,平时就沉默寡言,一天下来,连本国语也难得说几句的人,听说关要顺利过去肯定十分困难。听说训练,当然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从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扩大题材。这就涉及到多听多读的问题,因为吸收语言的途径无非靠眼睛看和靠耳朵听两条。现在学习英语条件好了,练习听,不论软件或硬件都有现成的。但据我平时观察,不少学生听得不够,也听得不精。五十年代时英语教师中常常提“精”和“泛”的关系,认为两者应有机结合,不能偏废。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一条真理。我主张学生应该有计划地精听一些东西。一周准备一小时左右的材料,每周的材料反复听它七八次,听到当年我儿子听“地道战”那种程度。即使做不到倒背如流,起码也要做到听来毫无困难。如此坚持四年,肚子里有这么二百小时左右的地道英语垫底,听的困难就该解决了。不仅听,这些呼之欲出的熟悉的声音,肯定也会为说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说能力要想提高自然还必须和阅读结合起来。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大了,语言现象熟悉了,听力也会受益。实际上,阅读不入门,听说也难入门。所谓入门,简单说,我认为就是要开始大量阅读,读出味道来,养成习惯。读多少才算大量阅读呢?入门阶段是否可以定它一个50-100本的指标?我大学刚毕业时,因为学生时代政治运动,社会工作太多,加上起点太低(从ABC学起),所以基础太差,恐怕比不上今天刚入学的优等生。后来逼得没办法,只好下苦功,利用工作之余苦读。记得当时每周要上课18-24小时,每天还要下班辅导几小时,集体备课几小时,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几小时……,基本上不到晚上10点没有时间看书。就这样我几乎每天攻读到半夜一二点,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个书包,带几个馒头,在紫竹园读一整天。甚至有时进城购物,也一路看书。走到城里,买东西来不及了,但书已看完了一半,又欣欣然空手看着书回校。一年多下来,就这样利用当时工余的可怜巴巴的一点时间,读完了一万四五千页书。事后发现,就这点书成了我英语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我并不希望年青人机械模仿,今天有人再捧着书边读边在路上走,也太危险。我只想说明阅读的作用非同小可。读些什么呢?学生们常常问。我的意见是不妨随心所欲。爱看爱情故事,就从爱情故事入手,爱读侦探小说,也不妨先看侦探小说。总之,根据个人兴趣、需要、条件决定,听其自然。因为开始时,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以后读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会有扩大范围的要求和能力。不过,从配合听说训练考虑,不妨先读些当代的小说;尤其是多读些剧本和电影脚本。因为这些书里活的语言多,学了就能用。当年我有段时间里专门读Shaw, James, Barry和Galsworthy等人的全集,就觉得对自己的口语很有帮助。总之,我不赞成过早结合理工科或其它的专业。我相信,专业英语如没有一般英语的雄厚基础,很难真正学通。当然,从长远看,读的材料也不能过偏。兴趣要广泛些。和饮食一样,挑食不好。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合适。满篇生词,阅读时大部时间在查词典,一小时只看两三页,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也失去了大量阅读的本意。所以材料中生词难点不能过多,不能达到语言学家所说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学生感到沮丧的程度)。一种合适的材料,读起来应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为此,一小时七八页恐怕是起码的速度。总之,一开始材料不怕容易。只有容易,才能大量;而只有大量,才能入门。要不要查词典?开始时能不查就不查,能猜就猜。要不要记笔记?如是自己的书,精彩的地方做个记号也好,以后有空可以再重点翻翻,加深印象。但犯不着记太多笔记。记多了,花时间太多,也影响连贯阅读,而且成了一本词典,反而用处不大。这样泛泛读会有收获吗?肯定会有。这种收获也许不能具体计量,但它一定会成为你学习语言的丰富源泉。阅读入门以后,当然还要不断提高。记得北外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提出过学生要过简易读物关,简易原著关(比如中文的英译本)和一般原著关三关,我觉得这一条今天也仍然站得住
大量阅读的关键是要解决词汇量太少这个拦路虎。这就成了美国小说里的“第22条军规”。要大量阅读必须有大量词汇,要有大量词汇又必须大量阅读。鸡和蛋,谁先谁后,很难说清。也许这就是两种东西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意思。在实际操作中,我认为特别需要记住的一点是,要扩大词汇,首先要学会区别对待“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在教师指导下一个词一个词细细抠,而应该大量接触。对这大量的新词,可以只求辨认,不求甚解。只有降低掌握这些词汇的要求,才能在短期内扩大数量。反过来,也只有扩大了这些词汇,阅读中才不至于寸步难行。以后阅读大量开展了,大量的“消极词汇”就会“积极”起来,原来的“点头之交”就会成为你的“亲密战友”。
为了扩大词汇,还要学会联想,学会比较,学会举一反三。一个词的词形、发音、词义、用法都会有一些有趣的特点,能帮助我们记忆和掌握。见到一个词不妨同时想想它的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在英美中学里有一门拉丁文课,据说对掌握构词法极有帮助。我们没有这门课,但同样应该重视构词法,以扩大我们的词汇。
扩大词汇能不能通过背词典的办法?我知道有不少人下过这种功夫,我本人就是一个(我曾经背过一本小词典,每天背一页,撕一页)。但回头来看,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在敌人牢里的革命者或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一般不必出此下策。因为词典收集的词不分轻重缓急,没有上下文,不利于多快好省地学习掌握。通过大量阅读来扩大词汇要容易得多。不过,在特定时期,为一个明确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一些词汇突击,还是可取的。记得我在大学一年级学完以后,利用一个暑假强记了三千多常用词,到了第二年,学习就显得十分主动,阅读起来也大大减少了困难。后来年级举行写作比赛,居然得了第一,使我当时受宠若惊,从此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突击单词当然要一批一批来,恰到好处,而且一定要和阅读结合起来,不然死记硬背的东西很难在记忆中持久,也不可能学活。
以上我谈的主要都是入门阶段的一些问题。英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以后,当然还有很多挑战。比如写作问题将日益突出。翻译能力的培训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技能之外,知识又成为永无止境的探求的目标。一个学外语的人最终必然还会涉及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要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终不能停留在语音语法词汇上。总还有整个文化素质的问题、人文修养的问题、理想的问题和气节的问题。不过这一些都不是本文的题目了。
参考资料: http://sl.iciba.com/viewthread-58-11280-1.shtml
⑼ 英语流利说效果如何英语流利说的懂你英语A+VIP私教课有用吗
流利说有一个懂你英语A+VIP私教课,效果还是很好的。这个课程的优势在于:1.有四大老师陪伴学习,针对性辅导;(1)外教老师 1 v 1帮助学员培养地道表达;(2)明星老师专业授课;(3)中教老师课后严格督促并及时答疑;(4)助教老师每周 1 次高质量作业批改。2.优质社群服务:30 人优质社群,定期课程总结放送,每月 1 次深入的电话访谈,每月配备 1 次详细的学习报告及计划解读,丰富多样的社群趣味活动,班导老师督促伴学,快速养成正确学习习惯,帮助快速提升。
懂你英语A+VIP私教课包含的主要课程有:包含「流利说发音」+「达尔文英语」+「TE旅游英语」三款明星系统课程的AI畅学系统课;包含专项语法课、专项听说课、专项词汇课、专项场景课、专项文化课、专项写作课、学习方法课的七大专项提升课;一对一实战口语训练的1 v 1外教课;模拟真实实用的英语对话场景与AI老师进行对话的外教场景课。
⑽ 有人用过一个叫达尔文英语的APP吗
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抄软件 是属于袭想学好英语的学生党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软件用英语解释英语 再配合图片 不用中文也可以看懂 语法也配合英语解释 课后还有直接对话练习 真的非常有效 这简直就是英语渣的必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