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文单词 » 溶血毒素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溶血毒素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发布时间: 2022-06-21 11:52:52

Ⅰ 什么是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心脏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坏死毒素

动物毒素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大多是在有毒动物的毒腺中制造并以毒液的形式经毒牙或毒刺注入其他动物体内。纯的毒素根据生物效应,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心脏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或坏死毒素等。 神经毒素又称神经毒。对神经组织有毒性或破坏性的内毒素,可使周围神经有髓鞘、脑和脊髓及其他组织产生脂肪性变。多为天然存在,如蛇毒、蝎毒、峰毒等动物毒素、植物毒素、海洋毒素、微生物毒素中含有神经毒素。常可引起神经毒素(如蛇毒)和突触前神经毒素。也有作用于神经轴突(如石房蛤毒素),中枢神经系统的(如某些蕈毒素)。 主要是指作用于离子通道的毒素。 细胞毒素对特定的细胞造成毒性作用的能力或趋势。可对细胞造成损伤或死亡。 溶血毒素,许多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能导致机体红细胞及其他有核细胞裂解的毒素类物质。多数是由革兰氏阳性菌所产生。能产生溶血毒素的细菌,在血平板上生长时常可形成清晰的溶血环,环的直径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的量成正比。溶血毒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敏感细胞的细胞膜脂质部分。 ①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断兴奋的传递。中毒者常死于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由于这些毒素是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对中枢神经系统无作用,只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按作用部位通常分为:突触前神经毒素和突触后神经毒素。前者作用于神经末梢,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突触前毒素都具磷酯酶A2活性,当酶活性丧失,毒性也就随之消失。后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已发现的突触后毒素近百种,主要存在于眼镜蛇科和海蛇科蛇毒中。②心脏毒素,是由60~62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较小的强碱性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突触后神经毒素的短毒素相似。心脏毒素能溶解细胞,又称细胞毒素。③出血毒素,从蛇毒中分离出的出血毒素是分子量在30000~40000的蛋白质,具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金属离子,属于金属蛋白酶类。出血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壁,引起血管破裂,导致局部或全身出血症状。④溶血毒素,也称做溶血因子,是一种由5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7000的碱性蛋白质,能破坏红细胞膜而致溶血。另外蛇毒中的磷酯酶A2,能水解卵磷酯生成溶血卵磷酯,也能溶血,称为间接溶血因子。⑤肌肉毒素或肌肉坏死毒素,如中国的尖吻蝮蛇毒能引起严重的肌肉坏死,咬伤后常导致截肢残废。美洲的响尾蛇毒也可造成类似的症状,从该蛇毒中提纯的肌肉毒素,是一种3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另外还有分子量较大的肌肉毒素,尚未纯化。

Ⅱ 什麽叫溶血性毒素

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固体培养基中常呈短链,由于链球菌能产生脱链酶,所以正常情况下链球菌的链不能无限制的延长。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续培养后消失。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转为革兰氏阴性。

2、培养特征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pH为7.4-7.6。在血清肉汤中易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0.5-0.75mm的细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3、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叶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异。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触酶阴性。

4、抗原结构

链球菌的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三种:

(1)核蛋白抗原 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2)多糖抗原 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可用稀盐酸等提取。

(3)蛋白质抗原 或称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位于C抗原外层,其中可分为M、T、R、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成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5、分类

根据链球菌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是否溶血及其溶血性质分为三类。

(1)α-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也称甲型溶血,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β-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也称乙型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该菌的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γ-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丙型或不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无致病性,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偶尔也引起感染。

6、抵抗力

该菌抵抗力一般不强,60℃30min即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生存数月。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均敏感。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很少有耐药性。

二、流行病学

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存在于水、空气、尘埃、粪便及健康人和动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被污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制品也会对人类进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一般来说,溶血性链球菌常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

1、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脓性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畜禽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

3、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三、致病性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

3、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4、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作用,该酶耐热,100℃50分钟仍可保持活性。

5、链道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6、杀白细胞素:能使白细胞失去动力,变成球形,最后膨胀破裂。

四、检验和控制

(一)检验

1、样品处理:取25g固体(或25mL液体)检样加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

2、吸取5mL混悬液接种至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或直接划线于血平板(如检样污染严重,可同时接种5mL至匹克氏肉汤),36℃培养24h,接种血平板,36℃培养24h,挑起乙型溶血圆形突起的细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纯,观察在液体和固体中的培养特征、溶血情况及革兰氏染色、形态,并进行链激酶试验和杆菌肽敏感试验。

3、链激酶试验:吸取草酸钾血浆0.2mL,加0.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再加入链球菌18-24h36℃肉浸液肉汤培养物0.5mL及0.25%氯化钙0.25mL,混匀,置于36℃水浴10min,血浆混合物自行凝固,观察凝块重新完全溶解的时间,完全溶解为阳性,如24h后不溶解即为阴性。同时用肉浸液肉汤做阴性对照,用已知的链激酶阳性的菌株做阳性对照。

4、杆菌肽敏感试验:取典型菌落的菌液涂布于血平板上,用灭菌镊子夹取每片含有0.04单位的杆菌肽纸片置于上述平板上,36℃培养18-24h,如有抑菌圈出现即为阳性。用已知的阳性菌株做对照。

(二)控制

1、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患局部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要暂停与食品接触的工作。

2、防止对奶及其制品的污染,牛奶场要定期对生产中的奶牛进行体检,坚持挤奶前消毒,一旦发现患化脓性乳腺炎的奶牛要立即隔离,奶制品要用消毒过的原料,并注意低温保存。

3、在动物屠宰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检验法规,割除病灶并以流水冲洗;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发现化脓性病灶应整块剔除.

Ⅲ 神经毒素、过敏毒素、溶血毒素以及酶性毒素 都是些什么东东

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 主要是离子通道抑制剂 造成中枢神经瘫痪麻痹
过敏毒素是可以造成人类免疫系统过敏反应的毒素 过敏往往会使气管收缩 窒息
溶血毒素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后 造成血红细胞破裂 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 的毒素
酶性毒素是一类蛋白酶 可以催化蛋白质水解或者其他一些生化反应 前面说的溶血毒素就是一种酶性毒素 主要是一些溶血酶 造成红细胞膜破裂

Ⅳ 溶血毒素的概述

溶血毒素(hemolysin)
许多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能导致机体红细胞及其他有核细胞裂解的毒素类物质。多数是由革兰氏阳性菌所产生。能产生溶血毒素的细菌,在血平板上生长时常可形成清晰的溶血环,环的直径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的量成正比。溶血毒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敏感细胞的细胞膜脂质部分。

Ⅳ 英语单词蝴蝶和毒素

蝴蝶
butterfly
毒素
toxin
毒素,是指生物体所生产出来的毒物,这些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质,例如蓖麻毒蛋白。由生物体产生的、极少量即可引起动物中毒的物质。

Ⅵ 细菌性溶血素的肺炎球菌溶血素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是一种多功能肺炎球菌毒力因子,在肺炎球菌感染的早期发病机理中似能促进细菌肺内生长和扩散。PLY通过其对呼吸道上皮和内皮细胞的毒性,破坏肺组织屏障,促进肺炎球菌生长和扩散。由于PLY对免疫和炎症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及对补体的激活,因此能阻止从肺间质和血液中清除细菌。PLY能刺激局部和全身性免疫应答,并能增强肺炎球菌多糖(PS)的免疫原性,因此PLY-PS结合物可构成菌苗的基础,这种菌苗不仅能诱生针对肺炎球菌PS的保护性和持久性免疫应答,而且亦能产生使呼吸道粘膜免受毒性损害的中和性抗PLY抗体。

Ⅶ 毒素的基本含义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在一般情况下,外毒素简称为毒素。
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化学物质(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类微量毒素侵入机体后即可引起生物机能破坏,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毒害作用取决于毒素的类型、剂量和侵入机体的途径等。许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杆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B型等被作为或研究作为新毒剂。天然毒素很早就被当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战时,英、美生产了1700kg蓖麻毒素粗品(代号WA),其毒性为光气的40倍。美国秘密贮存了海藻毒素(代号T-2)。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对毒素研究都很重视,据资料美国贮有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牡蛎毒素、白环蛇毒素、绿脓毒素和马钱子毒素等6种;前苏联贮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有些毒素的毒性极大,如肉毒杆菌毒素。致病菌释出的毒素往往是致病原,有的可作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工具药。
人体内毒素,即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人体内“毒”主要分为外毒和内毒。
上述有害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加以化解和排除,维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体内毒素得不到及时清除而不断累积,人体则进入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俄罗斯科学家梅尼奇科夫曾因“自身中毒”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饮食生活习惯没有相应的变化,慢性病越来越严重。人们提出了“自然医学”,“代谢综合症”等,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有独到的意义。 概述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大多是在有毒动物的毒腺中制造并以毒液的形式经毒牙或毒刺注入其他动物体内。纯的毒素根据生物效应,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心脏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或坏死毒素等。毒液里还含多种酶。研究得最深入的是蛇毒,其次是蜂毒和蝎毒。蜘蛛毒、蜈蚣毒和蚁毒也有些研究。有毒的水生动物的组织中含有毒素,如河豚的卵巢中含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河豚毒素。它的独特作用是阻止神经膜钠电导的增加,它的结构如图。与河豚毒素生理作用相似的还有章鱼毒素与石房蛤毒素。由异足索沙蚕得到的沙蚕毒素结构简单(C5H11NS2),它作用于N型胆碱受体,阻遏突触传递。从沙蚕毒素的结构,设计合成了新型农药杀螟丹。
蛇毒
---从毒蛇的毒腺分泌出的粘液。冻干后呈粉末状物质,在低温下能长期维持毒性。蛇毒是动物毒中组成最复杂的,除致死性毒素外,还有10余种无毒或低毒的酶和多肽。人被毒蛇咬伤后中毒症状来势猛烈而十分复杂,表明这些成分有相互加强的效果。蛇毒的组成随种属不同而差别很大,但同种蛇类的蛇毒组成比较近似。眼镜蛇科和海蛇科蛇毒富含神经毒素及心脏毒素,最高含量可达毒液干物质重的40%以上。而蝮亚科和蝰亚科蛇毒则富含出血毒素,只有少数含神经毒素。①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断兴奋的传递。中毒者常死于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由于这些毒素是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对中枢神经系统无作用,只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按作用部位通常分为:突触前神经毒素和突触后神经毒素。前者作用于神经末梢,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突触前毒素都具磷酯酶A2活性,当酶活性丧失,毒性也就随之消失。后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已发现的突触后毒素近百种,主要存在于眼镜蛇科和海蛇科蛇毒中。②心脏毒素,是由60~62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较小的强碱性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突触后神经毒素的短毒素相似。心脏毒素能溶解细胞,又称细胞毒素。③出血毒素,从蛇毒中分离出的出血毒素是分子量在30000~40000的蛋白质,具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金属离子,属于金属蛋白酶类。出血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壁,引起血管破裂,导致局部或全身出血症状。④溶血毒素,也称做溶血因子,是一种由5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7000的碱性蛋白质,能破坏红细胞膜而致溶血。另外蛇毒中的磷酯酶A2,能水解卵磷酯生成溶血卵磷酯,也能溶血,称为间接溶血因子。⑤肌肉毒素或肌肉坏死毒素,如中国的尖吻蝮蛇毒能引起严重的肌肉坏死,咬伤后常导致截肢残废。美洲的响尾蛇毒也可造成类似的症状,从该蛇毒中提纯的肌肉毒素,是一种3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另外还有分子量较大的肌肉毒素,尚未纯化。
蜂毒
---包括蜜蜂、大黄蜂和胡蜂从尾刺分泌的毒液,其中含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和酶。蜜蜂神经毒素 (Apa-min)是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毒素,能通过血脑屏障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蜜蜂溶血毒素能溶血,类似蛇毒细胞毒素,是由2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蝎毒
---含神经毒素、酶等,组成较蛇毒简单。神经毒素含量占干毒的66.9%,比蛇毒的相对含量高,由62至66个氨基酸组成。有抑制兴奋促使膜钠通道失活和钾通道激活的作用。
蜘蛛毒
含16种以上的蛋白质和坏死毒素及酶等。美洲的黑寡妇蜘蛛毒有突触前神经毒性。 即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人体内“毒”主要分为外毒和内毒。
外毒指外在环境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的有害物质,如空气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尘埃等);水污染(工业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毒害我们的身体。内毒指人体内在糖、蛋白质、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断堆积所产生的毒。代谢的废物产生的有害产物有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还有身体体内的多余脂肪、老旧坏死细胞、癌细胞。 肝—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排毒“重量级种子选手”,它可消解进入身体的化学毒素,包括各种酒类及化学物质,消除所吸入的废气,烟雾和化学品中的毒素,并抵御病菌的侵袭。
肾—肾脏如同一个人体的“精密过滤器”它每天要处理约170公斤的血液,它能分辨过滤的有用物质(如钠、钾、磷等)并将这些有用物质重新输回血液,而将多余水分及废物转化为尿液,经膀胱及尿道排出体外;
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它将新鲜的氧气输送到血液,供给各器官、组织、细胞的需要,并将二氧化碳等废气排出体外;
肠---肠道肩负着人体的营养吸收及废物排出的重任,当食物被胃液分解,消化后就会进入小肠,由小肠黏膜吸收营养物质,继而进入大肠,最后由大肠将食物残渣及废物排出体外;
研究表明,粪便中的细菌约占粪便总量的20%--30%,有害物质竞达20余种,其中包括硫化氢、氨气、沼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苯类、吲哚,肉毒杆菌、甲酚、丁酸等以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盐类,如不能按时排出存便,则这些有毒物质将再次被吸收进入血液,对机体造成危害;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具有免疫功能的自体保护系统,它由淋巴细胞、淋巴管、淋巴液及淋巴器官组成,保护人体免受病菌及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并具有排毒功能; 皮肤---皮肤如同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覆盖着人体的表面,保护人体免受外来侵害,具有分泌、调节、排泄等功能,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之一。 医学界最新研究表明,常年服用药物或者农药残留进入人体会导致药物毒素在人体内的残留和积聚,日积月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危害,除了可能导致旧病复发外,还可能导致身体组织的病变和使人的寿命缩短。
要清除体内残留的毒素,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多吃含“酶”的蔬菜、水果或补充食品“酶”。尽管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不过它对身体而言仍是异物,甚至是毒素。几乎所有的药品或多或少都对身体有损害作用,若此作用过强则会表现出副作用。当然药物对身体的损害远远低于其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药物仍旧有使用价值。并且,肝脏会分泌“酶”将治疗疾病所服下的药物加以分解和解毒,消除损害的作用,然后自尿液或胆汁排泄出去。多吃含“酶”的蔬菜、水果或补充食品“酶”能提升肝脏分解体内残留毒素的速度。
“酶”英文名称:enzyme 早期是指in yeast 在酵母中的意思,指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没有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生命活动就根本无法维持。例如食物必须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过肠壁,被组织吸收和利用。在胃里有胃蛋白酶,在肠里有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又如食物的氧化是动物能量的来源,其氧化过程也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酶的发现
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 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清楚。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酶”催化机理
酶的催化机理和一般化学催化剂基本相同,也是先和反应物(酶的底物)结合成络合物,通过降低反应的能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在恒定温度下,化学反应体系中每个反应物分子所含的能量虽然差别较大,但其平均值较低,这是反应的初态。
S(底物)→P(产物)这个反应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有相当部分的S分子已被激活成为活化(过渡态)分子,活化分子越多,反应速度越快。在特定温度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使1摩尔物质的全部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千卡)。
酶(E)的作用是:与S暂时结合形成一个新化合物ES,ES的活化状态(过渡态)比无催化剂的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活化分子含有的能量低得多。ES再反应产生P,同时释放E。E可与另外的S分子结合,再重复这个循环。降低整个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分子进行反应,反应速度得以加快。如没有催化剂存在时,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的反应(2H2O2→2H2O+O2)需要的活化能为每摩尔18千卡(1千卡=4.187焦耳),用过氧化氢酶催化此反应时,只需要活化能每摩尔2千卡,反应速度约增加10^11倍。 综述
国内外科学研究证明,高血压、中风、肝硬化、癌肿、肝炎、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都与体内器官、血液等所受到的各种污染毒害有关。常吃以下食物能有效清除人体有毒物质。
菌类食物如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
这些菌类含有丰富的硒。经常服用可降血压、降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兴奋骨髓造血功能及滑肠、洁血、解毒、增智等。
海带海带中的褐藻胶有治疗动脉硬化,阻止人体吸收铅、镉等重金属和排除人体内的放射性无素的作用。褐藻胶因含水率高,在肠内能形成凝胶状物质,故有助于排除毒素物质,并可防止便秘和肠癌的发生。
猪血猪血的血浆蛋白经胃酸和消化液分解后,能产生一种有润肠作用和解毒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与粘附于胃肠壁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这些有毒有害物排出体外。
鲜果汁和菜汁鲜果汁和菜汁进入人体可使血液呈碱性,从而将积聚在细胞中的毒素溶解,然后排出体外。
素食物
这类食物有紫菜、倭瓜、甜瓜、胡萝卜、柑、红薯、南瓜、柿子、木瓜、甘兰、橙子、肝、牛奶、蛋黄、鱼类等。 热中子反应堆随着反应堆的运行,裂变产物不断积累,在最终乏燃料的裂变产物中,可以包括有300多种不同核素的各种放射性和稳定同位素。其中有些元素核,如Xe135和Sm149,具有相当大的热中子吸收截面,它们将消耗堆内的中子,通常把这些中子吸收截面大的裂变产物叫毒素。

Ⅷ 细菌性溶血素的pLY的毒力功能

PLY在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的早期发病机理中具有增强肺炎球菌毒力的多种功能。PLY是最重要的成孔毒素,能破坏构成呼吸道机械屏障的上皮组织。PLY能损害近端下呼吸道的纤毛清除机理,并促进肺炎球菌对破坏的支气管上皮细胞间隙的粘附,从而促进增殖的细菌进入下呼吸道。
PLY还能损害下呼吸道中的肺泡-毛细胞血管屏障。在体外PLY对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内细胞均有毒性,并在分离的灌注肺中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因此PLY能直接造成肺泡充血,为细菌提供必需的营养抑制肺泡间的免疫细胞,而且PLY能使肺炎球菌穿过上皮进入肺间质,从而促进扩散入血。
PLY还能增进细菌在肺中增殖,并通过破坏宿主炎症和免疫防御进入血液。PLY能通过对巨噬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而抑制这些细胞的功能。此外,PLY亦能直接激活人补体,使细菌免受补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损害。纯化的PLY能通过将IgGFc与PLY中不同于细胞毒性区的结构区相结合而激活区进行定点诱变构建的改良PLY在大鼠肺和家兔角膜模型中诱导的炎症应答显著减轻,推测是由减少了C5a和C3a的释放。尽管由PLY引起的补体激活能刺激炎症应答,但是它同样能破坏补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在体外用纯化的重组PLY处理后的血清能降低对肺炎球菌的补体依赖性调理吞噬作用。因此,PLY是一种多功能毒素,它是通过破坏组织屏障及改变宿主免疫应答的平衡而有利于细菌增殖和扩散,从而提高感染期间肺炎球菌的存活。
PLY可通过促进肺内细菌生长和侵入血液而在侵袭性肺炎球菌肺炎的早期发病机理中起作用。PLY具有明显的溶细胞(溶血)和补体激活(补体)活性。为了确定PLY的溶血和补体特性在肺炎球菌肺炎发病机理中所起的特殊作用,Rubins等比较了能产生缺乏这些活性的PLY的2型肺炎球菌突变株在体内的作用。PLY溶血和补体活性的缺乏使得突变株在肺感染期间的毒力低于野型株。在气管内滴注后3和6小时,PLY的溶血活性与急性肺损害和细菌生长有关。在肺感染后24小时,PLY的补体活性与细菌生长和菌血症有关。在肺感染初期,PLY的补体活性与肺泡-毛细血管损害程度或白细胞的募集无关。然而在体外补体依赖中性粒细胞杀伤作用测定中,PLY的补体活性抑制了白细胞对突变细菌的杀伤作用。因此,PLY的溶血和补体活性在不同感染期通过不同机理对肺炎球菌肺炎的早期发病机理起特殊作用。

Ⅸ 溶血毒素的分类

按其对细胞膜裂解机理不同,可将众多的溶血毒素分为四类:
(1)具有酶活性,导致膜磷脂水解。如产气荚膜杆菌所产生的α溶血毒素为卵磷脂酶,可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损伤细胞膜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再如金黄葡萄球菌产生的β溶血毒素具有磷脂酶c样活性,在有Mg2+、Mn2+、Co2+存在的情况下,活性增高,可将神经鞘磷脂水解成磷酸胆碱和N酰基神经鞘氨醇。各种动物的红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毒素的敏感性,与其细胞膜上的神经鞘磷脂含量有直接关系。绵羊、公牛和人类的红细胞都对β溶血毒素敏感,尤以绵羊红细胞最为敏感,因其磷脂中神经鞘磷脂的含量高达50~54%。
(2)毒素插入膜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形成通道,导致钾离子释放,继而线状血红蛋白漏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α溶血毒素,可破坏人、兔、绵羊、豚鼠等的血细胞及有核细胞。其对人类的皮肤坏死作用是由于毒素促使小血管收缩,从而导致毛细血管血流阻滞和局部缺血坏死。
(3)具有表面活性剂样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δ溶血毒素。
(4)膜胆固醇既是毒素受体,又是毒素的靶点,如链球菌溶血毒素O、破伤风杆菌溶血毒素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溶血毒素,如绿脓杆菌溶血毒素、大肠杆菌溶血毒素等

Ⅹ 毒素 英语怎么说

toxin 毒素

poison 毒药

热点内容
保护遗产作文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20 21:21:55 浏览:496
考研英语作文字数是怎么算的 发布:2025-07-20 21:21:41 浏览:18
hero的英语作文怎么写 发布:2025-07-20 20:56:02 浏览:58
八年级英语作文课怎么上 发布:2025-07-20 20:42:37 浏览:56
知心朋友英语作文怎么写 发布:2025-07-20 20:35:07 浏览:81
描写发生火灾怎么办英语作文 发布:2025-07-20 20:33:26 浏览:141
怎么制作牛肉面英语作文 发布:2025-07-20 20:33:19 浏览:479
在中考英语作文中怎么写开头 发布:2025-07-20 20:20:29 浏览:362
你怎么到公园英语作文带汉语 发布:2025-07-20 20:19:49 浏览:913
我爱我家的英语作文怎么写 发布:2025-07-20 20:18:22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