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文单词 » 滞育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滞育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发布时间: 2022-06-28 21:45:32

⑴ 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

哺乳纲的冬眠动物有:啮齿目的极地松鼠、栗鼠、欧洲睡鼠、金仓鼠,食肉目的熊,翼手目的蝙蝠,猬形目的刺猬。

非哺乳的冬眠动物有:两栖纲的青蛙和爬行纲的蛇和乌龟,冬天也找不到节肢动物门中的如蝎子一类的物种。

1.栗鼠

栗鼠生活在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或落叶林带,当地以出产灵长目指猴属(madacascariensis)闻名。

常栖于树上,行 跃骄捷,食果实及鸟卵等物。

你可能只能在在晚上察觉它,因为它主要是夜行性动物。居住在树冠上,通常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带。 它是灵长目的一个危险的竞争类群。 栗鼠被古老马达加斯加人的先驱大量捕杀,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是危险种类。

2.金仓鼠

金仓鼠是一种仓鼠科,中仓鼠属动物,大多是属于多瓦夫类仓鼠和黄金鼠。黄金鼠(Syrian Hamster)原产于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于1938年引入美国后才正式成为宠物。最常见的毛色以由脸颊到腹部为白色,背部为褐色的居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懂得把食物藏在嘴的两边,然后再从自己的“食物仓库”中吐出来,非常有趣。仓鼠也因此得名。

3.熊

熊(英文名称:Bears):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通称,熊平时还算温和,但是受到挑衅或遇到危险时,容易暴怒,打斗起来非常凶猛。虽然一般人把熊看做是危险的动物,但在马戏团或动物园中,却是相当受人喜爱的。分布在北半球。在南半球,除了南美洲北部外,其他地方没有它的踪迹。熊科是个大家族,可分为4属:懒熊属、眼镜熊属、马来熊属、熊属,8种。

4.乌龟

乌龟(Chincmys reevesii)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有时特指乌龟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龟科,是常见的龟鳖目动物之一。是现存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除海龟和鳄龟)。

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中国各地几乎均有乌龟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各省的产量较高。广西,山东各地也都有出产,尤以桂东南、桂南等地数量较多。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巴西和朝鲜。

5.蝎子

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毒性最小的蝎子:八重山蝎(澳链尾蝎)Liocheles australasiae。

世界上的蝎子约有1700余种,常用以入药、泡酒的为东亚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Karsch),对风湿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亦称马氏正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它入药蝎:西藏琵蝎Scorpiops Tibetanus;其它泡酒蝎:条斑钳蝎(蒙古正钳蝎)Mesobuthus Eupeus。

(1)滞育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扩展阅读

冬眠动物:

地球上可控制自己体温的动物,称为恒温动物。可因环境温度改变而调节体温的动物,称为变温性动物,这些变温动物在冬天寒冷时,体温随着下降,而活动也跟着停止,此时体内对能量的消耗也随着减少,如此在不吃食物的状态下也能维持生命。

“冬眠”的种类分为3种,第一种为蛇及蛙等两栖爬虫类的冬眠,其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体温跟着下降而进入冬眠状态,己无法进行调节。 第二种为松鼠等动物其体温于平时保持恒温性,在进行冬眠时,可将自己体温下降到接近环境周围之温度,但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其体温维持在5℃上下。

第三种为熊类,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但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在严谨的分类下应该是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冬眠的哺乳类动物与人类身体构造上一定有什么不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器官和组织没有差异性,只不过是冬眠的哺乳动物能够利用特殊因子来控制神经荷尔蒙系统调节器官的代谢状态,如果能找到这种控制的遗传因子,将来人类或其他动物进行冬眠也不无可能性。

在天气温暖的地区,动物的冬眠时间应该很短暂,尤其是动物园内属于可冬眠性的动物在保温及避寒的设施下于冬天还是能活动自如的。

参考资料网络-冬眠

⑵ 关于大豆之父孙寰的材料作文,观点是 锲而不舍 咋么,怎么写啊

杂交大豆研究的开拓者——记我院大豆育种首席研究员孙寰
孙寰,我国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家,中国杂交大豆科学研究的开拓者,我院大豆育种首席研究员。1963年孙寰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1966年沈阳农学院研究生毕业,1968年分配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大豆研究所副所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83年,孙寰带领课题组开始了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科技探索。经过20年的刻苦攻关,终于攻克了这一世界性的科技堡垒,世界第一个大豆杂交种在孙寰的手中变成了现实。杂交大豆的育成和育种技术的攻克,标志着大豆杂优利用研究进入实用化、产业化阶段,为大豆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黑土地孕育大豆情结
1939年1月18日,孙寰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少年时期在老家吉林省永吉县搜登站小学读书。他聪颖好学,勇敢机敏。1948年参加了儿童团,放哨、站岗、查路条,从小在革命斗争中经受了锻炼与考验。家乡解放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条件落后,使得刚刚得到土地的农民仍然在繁重落后的农业生产中劳作着。这些都在孙寰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52年13岁的孙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永吉县第一中学。1955年以全部课程均满分的成绩,获“最优等生”嘉奖,并考入吉林市第一高中。高中毕业后,孙寰以优异的成绩报考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被“考虑”了。他毅然走进了白城农业学校读大专,1959年8月并入吉林农业大学学习。
在吉林农业大学学习期间,孙寰学习成绩突出,工作积极,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团委委员,被评为劳动积极分子、三好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在校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建设校园的劳动。1963年毕业时,正逢全国第一次统一考试公开招收研究生,孙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农学院的研究生。
在沈阳农学院,孙寰师从我国著名农学家徐天锡教授,主攻耕作栽培专业。1966年8月研究生毕业,时逢文化大革命兴起,暂不分配,留校参加政治运动。1968年7月,孙寰被分配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在当时的年代,孙寰被分配到试验农场当工人。他与工人打成一片,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后来,孙寰担任了工人技术员,搞起了农业机械化和化学除草试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劳动之余,他还坚持学习英语,坚信有一天能用得上。就这样,孙寰在试验农场一干就是11个春秋。直至迎来全国“科学技术春天”之后的1979年2月,孙寰才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样“归队”了。当时,国家农业部把大豆研究中心设立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了加强大豆科研工作,院里成立了大豆研究所,孙寰被调到大豆研究所搞大豆遗传育种科研工作。
1982年2月,孙寰通过严格的英语考试,获得美国农业部奖学金,到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进修一年。这一年,孙寰全面了解了世界大豆科学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强化熟练了英语,收获很大。1983年3月回国后,他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省部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他首次发现了我国栽培大豆两个染色体倒位系,并对四个随体野生大豆进行了验证。同时,他与美国大豆细胞遗传学家帕尔莫(R.G.Palmer)首次进行合作研究,由此开创了吉林省农业科学国际合作研究的新时期。
1984年7月,孙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了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8月担任副院长、副研究员,主管科研、育种工作。当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作正处于低潮,在全省的地位也很被动。他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制定了作物育种策略,采取了“扩大育种规模、缩短育种周期,重视多点产量鉴定,加强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研究,面向种子市场,开展不同学科间的协作”的措施。十年过去了,九十年代中期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玉米、大豆、水稻新品种在全省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打了育种翻身仗。相继争取到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玉米、大豆、水稻改良分中心建设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孙寰从1983年开始进行大豆杂优利用研究, 1993年,终于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9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申请发明专利,中国和美国专利已授权。2002年12月29日,孙寰带领课题组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杂交豆1号”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世界农业科技领域里的又一项革命性成果,为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1997年,孙寰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1999年,吉林省农科院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发起成立了“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孙寰担任了副董事长、技术总监。
孙寰曾任吉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专家咨询组副组长。参与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的管理,为项目专家组成员,连续两届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吉林省英才奖章;1997年被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2002年两次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和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199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授予全国农业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2月26日,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做出决定授予孙寰同志“吉林省创业先锋”称号,并被授予首届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殊贡献奖,4月29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科教兴省大会上省委书记王云坤亲自为孙寰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奖金50万元。
二、我国杂交大豆研究的开拓者
开发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世界性的科技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申请了多项专利,但至今未获成功。随着玉米、高粱、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杂交种相继应用于生产,选育大豆杂交种,攻克这一世界性科技堡垒,成为全世界大豆科技的焦点之一。当时我国还很少有人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因为这项研究太难了。没有找到避免母本自交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没有适于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同时,有关大豆是否有杂种优势的研究很少,不少人认为大豆杂种优势不强;更重要的是大豆闭花授粉,花粉很难从父本传到母本,即使有优势,生产大量低成本杂交种种子也极其困难。要培育出大豆杂交种,找到适用于杂交种选育的不育系材料是关键。孙寰认定,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有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如果有大豆细胞质不育材料也应该在中国。他以一年生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远源杂交为主,其他方法为辅选育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充分发掘与利用中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全国从南到北横跨20个纬度,分别在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浙江杭州、河南郑州,江苏徐州、吉林公主岭设了6个试验点,选用不同类型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广泛杂交。偶然间他发现地方品种汝南天鹅蛋(代号167)含有不育细胞质,经过五代回交,于199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同型保持系OB,1995年又育成栽培豆不育系YA和YB,找到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同时,证明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育性稳定。在此基础上测验了上千个品种和品系的恢保关系,育成大批新不育系和恢复系。不育系的育成,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打开了突破口,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美国三家公司同时要求转让。经国家批准, 1995年与美国一家公司签约,对方支付25万美元研究经费获优先转让权。经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199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发明已经通过PCT途径申请了国际专利。2000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01年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加拿大专利即将授权,其他二十几个国家专利都已进入实审阶段。
三、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大豆杂交种
孙寰为了研究大豆杂种优势和亲本选配规律,组织全国7个单位协作,利用品种间人工杂交,配制了1326个组合进行杂种一代测产。从理论上证明了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双亲地理远缘优势强,超高亲优势率平均为6.8%, “中国品种×外国品种”优势最显著。根据这些成果,孙寰带领课题组的成员,采用“一父多母”形式在网室内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组合,进行高产杂交种的选育。以不育系JLCMS9为母本,以恢复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恢复系吉恢一号为父本,育成了“杂交豆1号”,并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1.9%,生产试验增产20.8%,有的点公顷产量达4000公斤以上。据农业部质检中心检测,脂肪含量21.10%,蛋白质含量为40.36%,抗病、品质好,适于榨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品种审定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
杂交大豆的选育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为大豆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使我国该领域研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终于攻克了几十年久攻不下的世界科技堡垒。大豆杂交种易于保护知识产权,可吸引投资,将推动大豆种业的发展,使之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杂交大豆的推广应用,必将促进大豆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大幅度提高单产,为我国大豆产业振兴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研究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杂交大豆制种技术
大量生产低成本的杂种种子生产技术是杂交大豆商业化的关键。为解决大豆闭花受粉、异交困难的技术难题,孙寰提出了“昆虫——环境——植物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控”理论,并研究出一套高效制种技术。其要点是:(1)选择高效传粉昆虫。根据切叶蜂能打开大豆花龙骨瓣,不易逃逸,以及我国苜蓿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切叶蜂等情况分析,选择切叶蜂为主攻蜂种,蜜蜂为辅,少走了弯路。掌握了繁蜂、机械化取茧、冬季滞育保存、田间放蜂等主要技术环节。(2)创造有利于昆虫活动和大豆开花散粉的环境。包括在高温干旱地区选择有灌溉条件的农田制种,控制农药施用,利用和培育野生传粉昆虫群体等。(3)选择和利用高异交率不育系。不放蜂时异交率40%以上,有时接近60%。合理调节和确定父母本花期及种植比例。
经过10年的反复试验,孙寰在获得可靠的切叶蜂传粉结果后,从国外大批量引进了切叶蜂,在大田开放条件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应用试验。并进行了田间放蜂、取茧、冬季滞育储存、天敌防治等研究,掌握了大豆杂交种制种技术的关键。孙寰领导的课题组成为我国大规模研究和利用切叶蜂的唯一课题组。
孙寰经过大量调研和在不同环境条件的种植试验,发现干旱区域干旱年份不育系结实率高。明确了适于大豆杂交种生产的主要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干旱,降雨量少;土地连片,隔离条件好;有灌溉设施;大豆开花期间不使用杀虫剂;天然昆虫群体大;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和西北地区的部分区域适于大豆杂交种制种。2002年,在吉林省白城地区和内蒙奈曼旗繁殖大豆不育系和制种,效果很好。应用这套技术进行大豆杂交种制种,每公顷制种量达700-1000公斤,接近于农民增收、种子公司获利的平衡点。孙寰还对杂交大豆制种田父母本的种植比例、花期调节、病虫害控制、不育系落叶催熟、种子干燥等田间管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杂交大豆种子产量和质量。
多年来,国内外大豆科技界普遍认为,生产大豆杂交种极其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孙寰研究开发的高效、低成本制种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孙寰解决农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
五、建立世界第一个杂交大豆育种程序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的突破,为大豆杂优利用产业化扫清了道路,制种效果经国内同行专家三次现场考察和评估予以确认。孙寰从开始大豆杂优利用研究以来,就一直正确地选择研究切入点和优先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超前启动传粉研究,保证了大豆杂交种一经问世,制种技术也日趋成熟。
孙寰为适应大豆杂交种选育的需要,提出并建立了独特的大豆杂优利用育种程序。
杂交大豆育种程序与大豆常规育种不同。大豆常规育种的特点是人工杂交后,不再杂交。靠自交加代扩繁。杂交大豆育种以不育系为核心,每代都要杂交。杂交效率高低决定育种进度的快慢。以昆虫为传粉媒介,以网室为隔离区,建立了基本不用人工杂交的育种程序,每年可配制200—500个杂交组合,可提供初级和高级产量鉴定以及区试的试验用种。在东北三省设6个测产点,在郑州建立华北育种站,在公主岭建有现代化温室,在海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加光冬繁圃,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育种进程。这一程序为连续不断地选育大豆杂交种提供了保障。
孙寰在大豆杂优利用科学领域,利用20年的时间,在前人研究积累极少的情况下,连续取得了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成世界第一个商用大豆杂交种、研究出一套高效低成本的制种技术、建立了适于选育大豆杂交种的育种程序四项重大科技成就,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解决了大豆生产的难题,标志着我国在又一个重要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与应用上,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在大豆的细胞遗传研究领域,孙寰也有重要的建树。他研究了野生大豆染色体易位频率及分布规律,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了野生大豆生物学研究,通过大豆远缘杂种一代花粉育性的观察,发现我国野生大豆染色体易位频率较高。不同地理来源野生大豆易位频率不同。孙寰在我国栽培大豆中首次发现两个染色体倒位系“微大鱼”和“孙吴小白眉”,进行了深入的细胞学研究,证明与已有的野生豆倒位系不同。我国在大豆染色体畸变研究领域几近空白,孙寰进行了成功的研究探索,推动了我国大豆细胞遗传学的发展。
六、创立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
孙寰在国际大豆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1985年,孙寰在非洲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参加会议期间,看到非洲人营养不良的状况,深感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任。恰好,会议主持人找到孙寰说:“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能否为世界做出一些贡献?”孙寰当即表示:“中国一定会对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后几年,孙寰一直为推动世界大豆加工利用而努力。他积极倡导,多方联系,四处奔走于国内外,联系美国国际大豆组织(INTSOY)、国际热带研究所、日本农林渔业研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研究所等国内外6个单位,共同发起,于199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召开了首届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其中外国代表114人,孙寰担任会议主席。会议重点研讨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大豆加工技术,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会议取得了极大成功。这次会议以后,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被确定为每四年召开一次的正式国际例会,成为大豆加工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国际论坛。孙寰还积极促成了第二届会议在泰国召开。为肯定他对这一会议和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在2000年于日本召开的第三届会议上,孙寰以会议创始人和第一届会议主席身份,被邀请参加会议并做第一个主旨报告。
孙寰还以咨询专家的身份两次参加IPRGI会议,参与大豆描述符制定和该组织发展战略研讨。应FAO邀请,参与筹建非洲和亚洲大豆网,多次应邀参加其他国家和国际大豆学术会议,为国际大豆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农业科技创新的楷模
科技创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多彩瑰丽。然而,科海茫茫,奥妙无穷。科技创新包蕴着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变为现实的梦幻,但对大豆遗传育种家孙寰来说,创新则是他唯一的人生追求。当然,人们都知道,即使有了“三系”配套,培育大豆杂交种能否最后成功,前途还相当渺茫,继续走下去无疑还是“冒险”。但如果就此“打住”, “见好就收”,在现阶段停下来只搞细胞学等相关研究,其成果也都是世界顶尖的。既可以著书、又可以获奖,既有荣誉,又有效益,对个人来说是相当稳妥的。
孙寰毅然选择的是执意前行,即一定要实现他今生梦寐以求的目标:培育出大豆杂交种,让农民受益,重振大豆王国之雄风。于是,我们看到的孙寰仍然是带领课题组人员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探索大豆王国科技奥秘的道路上风雨兼程。如今,他成功了。他培育的世界第一个商用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已经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第二、第三个杂交大豆新品种正进入区域试验。科学研究无止境。孙寰又投入了更多新品种的选育和杂交大豆产业化工作之中。
孙寰作为首席科学家,在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了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吉林)的建设项目。该基地是国家投资1.7亿元,以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为目标的重大高科技项目。孙寰向国家提出建设该基地的建议,亲自撰写论证报告和建设方案,得到国家批准,并指导了基地建设的全过程,提出了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在他的指导下,基地在技术平台、设施平台建设上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家科技部组织验收时,孙寰所作的报告得到验收专家的好评。
孙寰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中,积极参与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吉农公司”)的组建和运行,担任吉农公司副董事长和技术总监,负责吉农公司与国外公司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对公司主营业务玉米种业研发工作,提出许多调整改进意见,对公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吉农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发展业绩良好,已被确立为吉林省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列全国种业50强第11位。孙寰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20年来,孙寰主持或参与主持25个研究项目。其中有国家计委和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专项,国际合作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参与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的管理。
孙寰注重人才培养,关心人才,爱惜人才。他先后培养了一名博士后、一名博士、一名硕士。
在大豆杂优利用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骨干队伍,其中有的人主持了国家重点项目,有的获得了国家级荣誉。他悉心培养的助手赵丽梅博士已经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成为我国新一代大豆遗传育种和杂优利用科学领域担纲之才,2004年被评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科学通报》、《大豆科学》、《Crop Science》等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了《吉林大豆》专著。
孙寰治学严谨,锐意创新。他1968年到吉林省农科院工作,在农场当工人一干11年,1982年到美国依阿华大学作访问学者,1983年开始进行大豆优势利用研究。20年如一日,他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克服缺少科研经费、立不上课题、助手离去、别人不理解,研究成功希望渺茫等重重困难,乐于吃苦,甘于奉献。虽然国外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优越,但他多次出国都按时归来;曾担任副所长、副院长,有机会选择易出成果有效益的课题,他没有;多年来节假日、双休日不休息,每天工作到夜里10点,甚至更晚。大豆开花季节,他与课题组人员一样在田间做杂交,一干就是一天。崇尚务实,反对浮躁,在科技立项或报成果时从不浮夸,实事求是。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即使是在农场当工人,也坚持每天学英语,为以后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奠定基础,同时把劳动当作接触农业生产实践的好机会,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对以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孙寰认为,科学家要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那种安于现状,满足在低水平上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不是科学家的价值观。他敢为人先,不畏险阻,克难制胜的英雄气概和创新精神为广大科技人员所景仰。
如今,69岁的孙寰研究员正在加紧进行杂交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加速产业化研究继续努力着,他要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⑶ 及收英语手抄报有关植物

是要单词?这里倒是有一些

1) abacterial 无菌的
2) abiotic 无生命的,3) 非生物的
4) acidic 酸性的
5) acquired resistance 获得抗病性
6) acquired susceptibility 获得感病性
7) actinomyces 放线菌
8) active ingredient 有效成分
9) agroecosystem 农业生态系统
10) agronomic 农艺学的, 农事的
11) amino acid 氨基酸
12) analysis of covariance 协方差分析
13) analysis of variance 方差分析
14) anatomy 剖析, 解剖学
15) anoxic 厌氧的
16) anthesis 开花期,17) 开花
18) antibiotics 抗生素,
19) antibody 抗体
20) antigen 抗原
21) antitumor 抗癌的
22) apoplastic 非原质体的
23) ascomycetes 子囊菌
24) asexual 无性的
25) avirulence 无毒性
26) baccine 疫苗
27) bacteria 细菌
28) bactericides 杀细菌剂
29) basidiomycetes 担子菌
30) biomass 生物数量
31) biosynthesis 生物合成
32) biotroph 活体营养
33) biotype 生物型
34) blast 枯萎病
35) blight 枯萎病,36) 疫病
37) botanical 植38) 物学的
39) causal agents 病原体
40) causal organism 病原生物
41) chlamydospore 厚垣孢子
42) chlorophyll 叶绿素
43) chlorothalonil (daconil) 百菌清
44) chromosome 染色体
45) coevolution 协同46) 进化
47) colonization 移植48)
49) cultilar 栽培品种
50) cytogenetics 细胞遗传学
51) cytokinetic 细胞动力学的
52) cytoplasm 细胞质
53) deactivation 灭活作用
54) degradation 退化
55) derosal 多菌灵
56) detection 检定
57) detoxification 脱毒
58) dextrose 葡萄糖
59) diagnostic 诊断的
60) diagnostics 诊断学
61) diapause 滞育(昆虫生长的停滞期),间歇期
62) dicots 双子叶的
63) dicotyledon 双子叶植64) 物
65) disease-resistant cultivar 抗病品种
66) dormancy 冬眠
67) dose 剂量
68) downy mildews 霜霉
69) economic thresholds 经济阈值
70) ectoparasite 皮外寄生物, 外寄生虫
71) electrophoresis 电泳
72) endoparasitic 内部寄生的
73) enzyme 酶
74)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75) epiphytotics 植76) 物流行病的,77) 植78) 物流行病
79) evolutionary 进化
80) fatal temperature 致死温度
81) fauna 动物群, 动物区系, 动物志
82) fermentation 发酵
83) flagellum 鞭毛
84) fungi 真菌
85) fungicides 杀真菌剂
86) genera 属
87) genome 基因组,染色体组
88) genome 基因组
89) genomic library 基因组库
90) genotype 基因型
91) habitat 生境
92) herbicide 除草剂
93) hereditary 遗传的
94) heterozygous 杂合的
95) hormone 荷尔蒙,激素
96) hybrid 杂交,97) 杂种的
98) hydrophilic 亲水的
99) hydrophobic 疏水的
100) hypersensitive 过敏的
101) hypha 菌丝
102) immunology 免疫学
103) in vitro 体外
104) in vivo 体内
105) inbreeding 近亲交配
106) inced mutation 诱导突变
107) incible 可诱导的,108) 可导致的
109) infection cycle 侵染循环
110) infection processs 侵染过程
111) infective 可侵染的,112) 有传染性的
113) inhibition zone 抑菌圈
114) inoculate 接种,115) 嫁接
116) inoculum 接种体
117) inorganic 无机的
118) interferon 干扰素
119) invasion 入侵
120) invertebrate 无脊椎动物
121) isotope 同122) 位素
123) larva 幼虫
124) lethal dose 致死中量
125) mammalian 哺乳动物
126) matrix 矩阵
127) metabolic 代谢作用的, 新陈代谢的
128) metabolite 代谢物
129) microbial 微生物的,130) 由细菌引起的
131) micronutrient 微量营养素
132) microscopic 用显微镜可见的
133) mildethane 托布津
134) mildew 霉病
135) mitochondria 线粒体
136) mold 霉,137) 霉菌
138) molecular 分子的,139) 由分子组成的
140) monoclonal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
141) monocotyledonous 单子叶植142) 物的
143) morphology 形态学
144) morphology 形态学
145) mortality 死亡率
146) mosaic 花叶
147) multinucleate (细胞等)多核的
148) mutant 突变异种
149) mutation 突变
150) mutualism 互惠共生
151) mycelium 菌丝体(复152) 数mycelia)
153) mycotoxin 真菌毒素
154) necrotic 坏死的
155) nematicide 杀线虫剂
156) nematode 线虫
157) normal saline 生理盐水
158) oomycetes 卵菌
159) oviposition 产卵
160) parasite 寄生虫,161) 食客
162) parasitism 寄生
163) parthenogenesis 单性生殖, 孤雌生殖
164) passive resistance 被动抗性
165) Pasteurization 巴氏灭菌法
166) pathogenicity 病原性,致病性
167) pathogens 病原体(物)
168) pathology 病理学
169) penetrate 渗透
170) pesticide 杀虫剂
171) pesticide resie 农药残留
172) phenology 物候学
173) phenotype 显型
174)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
175) phylogeny 系统学,176) 系统发育
177) phytocentric 植178) 物群落
179) phytocide 植180) 物杀菌素
181) phytohormone 植182) 物生长素
183) phytopathology 植184) 物病理学
185) phytotoxic 植186) 物性毒素的
187) pollination 传粉, 授粉(作用)
188) polyclonal antibody 双克隆抗体
189) polygenic 多基因的
190) polymorphism 多型现象
191) postharvest 收割期后的
192) potential host 潜伏寄主
193) probe 探针
194) proliferation 增殖
195) propagule 繁殖体
196) protist 原生生物
197) protoplast 原生质体
198) quarantine 检疫
199) reciprocal 互惠的
200) resistance 抗药性
201) rodenticide 灭鼠剂
202) root-knot nematode 根结线虫
203) rotozoan 原生动物
204) secretion 分泌,205) 分泌物(液)
206) segregate 隔离
207) sensitivety 敏感性
208) serology 血清学
209) silborne 土传的
210) smut 黑粉病
211) soilborne 土壤带有的,土壤传播的
212) sporangium 孢子囊
213) sporosorus 休眠孢子堆
214) stochastic 随机的
215) strains 菌株
216) stripe 斑纹,217) 条纹
218) sublethal dose 亚致死中量
219)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可持续农业
220) symbiosis 共生关系
221) symposia 座谈会, 评论集
222) symptomology 症状学
223) target 靶子,224) 标225) 的
226) taxonomy 分类学(法)
227) template 模板
228) therapeutics 治疗学、疗法
229) threshold 临界值
230) toxicity 毒性的
231) toxigenic 产毒的
232) transgenic 转基因的
233) tumor 瘤
234) ultrastructural 超微的
235) vaccine 疫苗
236) vector 介体
237) virion 病毒粒子
238) virological 病毒学的
239) virulence 毒力,240) 毒性
241) virus 病毒
242) vivo 活泼的
243) wilt 萎蔫病
244) winter spore 越冬孢子
245) zoospore 游动孢子

⑷ 昆虫的足和翅长在哪

都在胸部。胸部分3节,每节生一对足,中胸和后胸背板各生一对翅。

昆虫的足有基节与腹板相连,以下有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和前附节共6部分。各部有形态变化,是分科的依据之一。足分化为:步行足、跳跃足、开掘足、捕捉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攀缘足等类型。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使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陆地动物要技高一筹,并成为昆虫纲繁荣兴旺的基础。昆虫翅膀的来源与鸟类不同,鸟类的翅膀是由前肢转变来的,而昆虫的翅膀则是由向两侧扩展成的侧背叶发展而来的。昆虫的翅膀十分灵活,不用时还可以收折在身体背面。翅一般为三角形,为了研究方便,将每个边和角都给以一定的名称,并将翅面进行分区。

一般来讲,昆虫只有一对翅比较发达;主要用来担负飞行的任务。如鞘翅目、直翅目的昆虫是由后翅负责飞行的,它们的前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骨化、加厚,可以对折起的后翅起保护作用。甲虫类的前翅骨化程度较高,看不到翅脉,形成了鞘翅;直翅目的蝗虫、螽斯、蟋蟀等昆虫前翅骨化程度较低,革质而半透明,翅脉仍明显存在。

蝽类的前翅仅基半部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在其它一些昆虫中,前翅成为主要的飞行器官,后翅多变小或退化。双翅目昆虫(蝇、蚊等)和雄性蚧壳虫的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构造,在飞行中其平衡作用,称为平衡棒。不少昆虫的翅仍然是膜质透明的,但翅面上有着不同的覆盖物。例如,蝶与蛾的翅面上覆盖有色彩斑斓的鳞片,故称鳞翅;石蛾的翅上生有很多毛,称为毛翅;蓟马的翅很狭小,而边缘上有很多长毛,称为缨翅。

以上这些翅的形状和飞行的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昆虫的生活特点,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昆虫种类的依据。

热点内容
固执地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发布:2025-07-15 06:11:12 浏览:242
很喜欢糖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15 06:11:11 浏览:840
生理性状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发布:2025-07-15 06:09:33 浏览:832
砖茶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发布:2025-07-15 06:08:47 浏览:997
怎么解决浪费食物现象英语作文 发布:2025-07-15 05:46:08 浏览:27
因为的单词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15 05:21:36 浏览:373
关于蓝天的英语微作文怎么写 发布:2025-07-15 05:21:28 浏览:477
社区剪纸作文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15 05:18:59 浏览:556
主晶格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发布:2025-07-15 05:08:16 浏览:40
她喜欢鸡蛋吗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15 05:07:43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