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政策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① 用Blood这单词写几个英文短语!
习惯用语
bad blood 不和; 仇恨; 恶感
ill blood 不和; 仇恨; 恶感
bathe in blood 浸在血泊中
bit of blood (=full blood) 纯种马
blue blood 贵族的血统
breed bad blood 挑起争端, 使不和睦
breed ill blood 挑起争端, 使不和睦
bring new blood into 给(团体、企业)增加新的成员
infuse new blood into 给(团体、企业)增加新的成员
draw blood 使流血 使生气, 激起愤怒; 伤人感情, 使人为难
draw the first blood 首先进攻; 先下手为强
drown in blood 用血腥的手段扼杀; 使浸没在血泊中
freeze sb.'s blood 使某人极度恐惧
fresh blood 家庭、社会等的新成员, 新生力量
new blood 家庭、社会等的新成员, 新生力量
full blood 纯种; 纯血统(人、物) 同父同母的关系
get sb.'s blood up 使震怒
have sb.'s blood up 使震怒
God's blood !(='Sblood ! 'sblood!) [废]老天在上!说实在的!天哪!好家伙!
half blood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关系 混血儿; 杂种马
have sb.'s blood on one's head 对某人的痛苦或死亡应该负责
have sb.'s blood on one's hands 对某人的痛苦或死亡应该负责
high blood 勇气; 贵族血统
hot blood 激愤; 暴躁
in cold blood 残酷的 故意的 冷静的
in the blood 遗传; 世代相传
in sb.'s blood 遗传; 世代相传
let blood 【医】放血 流...的血; 杀 挤出(树、葡萄等的)液汁
life blood 生命力; 生命线; 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
life's blood 生命力; 生命线; 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
live blood 生命力; 生命线; 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
make bad blood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make ill blood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stir up bad blood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stir up ill blood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make bad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make ill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stir up bad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stir up ill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间)挑起恶感, 挑拨离间
make sb.'s blood boil 使发怒, 使人冒火
make sb.'s blood freeze (=make sb.'s blood run cold) 使某人不寒而栗, 使某人毛骨悚然
make sb.'s blood freeze (=make sb.'s blood creep) 使某人不寒而栗, 使某人毛骨悚然
of the (royal) blood (=of the blood royal) 王族的
out for sb.'s blood 要某人的命
penny blood [blood book][俚]低级的恐怖、惊险小说或刊物
red blood 血性; 勇气
run in the blood 这家人的特长[点]
be in the blood 这家人的特长[点]
seal with one's blood 用鲜血证明
shed one's blood for sth. 为某事物而流血
shed the blood of sb. 杀死某人
spill the blood of 杀死...
stir sb.'s blood 激起某人的欲望, 热情等
suck sb's blood 榨取膏血
sweat blood 累死累活地干; 万分忧虑
taste blood 尝到甜头(尤指凶残的新经验); 初识真味
too rich for my blood [美]我吃不消, 我受不了
warm blood 温血 热情的, 易激动的, 急躁的
welter in one's blood 躺在血泊中
whole blood 【医】直接从活人身上抽血, 以便输血 泛指没有提取任何成分的全血 同父同母的关系
young blood 年青人 青春的活力 新鲜血液; 新成员
B-and Entrails 英国商船旗
blood and iron 【史】铁血主义; 战争政策
blood and soil 鲜血与祖国(纳粹口号)
blood and thunder 凶杀情节 充满凶杀情节的(戏剧小说等)
blood from a stone 办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贪心汉手里的钱
blood from a turnip 办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贪心汉手里的钱
blood out of a stone 办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贪心汉手里的钱
blood out of a turnip 办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贪心汉手里的钱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谚]血浓于水; 是亲近三分。
② 铁血政权什么意思
铁血政策按照名词解释及带血的政策,一般指政治人物强行推行自己或自己所代表利益集团的主要,可以是战争,也可以是大屠杀,总之是要死很多人,或者让很多人做出巨大牺牲的政策。历史上德国首相所推行的用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成为铁血政策的代名词。但从后面的历史看,如斯大林大清洗,及文革中国,秦始皇等死人与流血远超过德国的统一战争。强行推行铁血政策的政客有的受到后辈的指责(斯大林的肃反、文革中国),但也有的通过铁血政策为本国赚取了丰厚的利益。对于铁血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看其对后代的影响。
执行铁血政策的政权称为铁血政权。
③ 铁血政策的介绍
铁血政策(德语:Blut und Eisen) ,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于1862年提出的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铁”指武器,“血”指战争。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④ daydayup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天向上。
是以往的一句中式英语,直接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逐字翻译,就翻成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4)铁血政策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扩展阅读:
中式英语:
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话题,许多新鲜事也跟着出来了。俄罗斯新闻公布全球语言监听会公布的2005全球最流行的十个词汇清单,位列第四位。
中式英语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
⑤ “铁血政策”是哪个国家的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对资产阶级的“宪法统一”极为鄙视和不满。他不相信宪法的任何一个条文会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说:“假如确实成功地按照这条新的、正在走的道路争得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祖国……那我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新秩序的创始人表示我的感谢;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确信,普鲁士的荣誉并不取决于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议会著名人士在德国到处扮演唐·吉诃德”,“德国的统一和在议会的讲坛上作报告的权力不是同一类问题。”俾斯麦轻蔑地说:“一个议会比一支军队更容易被动员起来。”“通过议会的辩论,通过11票之多数是不可能对这些原则作为一种判决的。”当然,俾斯麦除了把宪法统一视为毫无用处外,还敏感到议会宪政对普鲁士容克统治的危害。在他看来,议会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终是一种有可能被街垒战士掌握统治权的威胁,说“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药撒进纪律严密的普鲁士。”
俾斯麦强烈地主张:“要对这个(德国)问题作出决定,根本就不是在我们的议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战场上”,德国的统一“只能通过同反对者进行战争的道路来实现。”因此,他始终把一个国家的军事上的强大看作是决定这个国家价值的要素,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认为:“没有普鲁士的军队,并且是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根本就不会实现。”有个语言学家叫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麦抱怨道:“现在每一个欧洲人都是士兵,我们甚至就像猛兽一样生活在史前时代。……如果在欧洲大陆上,某一个国家没有许多大炮就会感到非常不安全,那么作为邻国应该对它说些什么呢?”对此,俾斯麦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含糊的人道主义!”这个早就立志要“以训练新兵的军刀刀刃为乐事”的“烈性容克”决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败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后的一个星期,他出席了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与会的只有20多个委员)。会上讨论了关于1863年拨款的决议草案。俾斯麦在发言中,开始时还以和缓的口气表示他是多么重视政府与议会共同解决预算问题。接着,他把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提出他对解决德意志问题的基本见解:“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血来解决。”这就是被后人所概括的所谓“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冠以“铁血宰相”的美名。
在议会里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俾斯麦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说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实。但它却招来了舆论大哗。整个内阁,除了陆军大臣罗恩外,没有一个阁员支持他。就连起用他的普王此时也深感忧虑,一度闪过念头:是否应当在俾斯麦能给朝廷造成更多损失之前就把他免职?10月5日,威廉一世在从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会见俾斯麦时懊丧地说:“我完全可以预见这一切将会如何终场”,“在歌剧院广场前,我的窗子下,他们将会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普王悲观地将俾斯麦和自己喻为英国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对层层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碍,俾斯麦不却步。“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奋斗”。他劝说普王:“我们能不能死得更体面一些?”“我自己是在为我的国王的事业和陛下奋斗。”俾斯麦终于用他坚定果敢的态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内心的保留态度,把对俾斯麦原先的临时任命予以正式确认。
于是俾斯麦便放胆挥动“铁血”利器,推行“军事大国政策”。
1862年9月30日 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
19世纪中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据。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当时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另一条是容克阶级领导的,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还不满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鼓动性的讲话。他要求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他在讲话中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统一德意志依靠“铁和血”,即凭借战争暴力,这是俾斯麦的纲领和信条。他出任宰相后,根本不听议会那一套空谈,他不理睬议会多数派否决政策拨款,也不理睬他们的指责,独断独行,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在“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下,他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对奥国的战争,对法国的战争,终于以“铁和血”击溃阻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1871年1月18日,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列宁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俾斯麦出任德意帝国的首任宰相,由于他是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上称他为“铁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称为“铁血政策”,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
⑥ 铁血政策名词解释
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⑦ 铁血政策
“铁血政策”
俾斯麦对资产阶级的“宪法统一”极为鄙视和不满。他不相信宪法的任何一个条文会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说:“假如确实成功地按照这条新的、正在走的道路争得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祖国……那我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新秩序的创始人表示我的感谢;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确信,普鲁士的荣誉并不取决于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议会著名人士在德国到处扮演唐·吉诃德”,“德国的统一和在议会的讲坛上作报告的权力不是同一类问题。”俾斯麦轻蔑地说:“一个议会比一支军队更容易被动员起来。”“通过议会的辩论,通过11票之多数是不可能对这些原则作为一种判决的。”当然,俾斯麦除了把宪法统一视为毫无用处外,还敏感到议会宪政对普鲁士容克统治的危害。在他看来,议会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终是一种有可能被街垒战士掌握统治权的威胁,说“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药撒进纪律严密的普鲁士。”
俾斯麦强烈地主张:“要对这个(德国)问题作出决定,根本就不是在我们的议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战场上”,德国的统一“只能通过同反对者进行战争的道路来实现。”因此,他始终把一个国家的军事上的强大看作是决定这个国家价值的要素,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认为:“没有普鲁士的军队,并且是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根本就不会实现。”有个语言学家叫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麦抱怨道:“现在每一个欧洲人都是士兵,我们甚至就像猛兽一样生活在史前时代。……如果在欧洲大陆上,某一个国家没有许多大炮就会感到非常不安全,那么作为邻国应该对它说些什么呢?”对此,俾斯麦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含糊的人道主义!”这个早就立志要“以训练新兵的军刀刀刃为乐事”的“烈性容克”决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败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后的一个星期,他出席了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与会的只有20多个委员)。会上讨论了关于1863年拨款的决议草案。俾斯麦在发言中,开始时还以和缓的口气表示他是多么重视政府与议会共同解决预算问题。接着,他把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提出他对解决德意志问题的基本见解:“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血来解决。”这就是被后人所概括的所谓“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冠以“铁血宰相”的美名。
在议会里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俾斯麦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说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实。但它却招来了舆论大哗。整个内阁,除了陆军大臣罗恩外,没有一个阁员支持他。就连起用他的普王此时也深感忧虑,一度闪过念头:是否应当在俾斯麦能给朝廷造成更多损失之前就把他免职?10月5日,威廉一世在从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会见俾斯麦时懊丧地说:“我完全可以预见这一切将会如何终场”,“在歌剧院广场前,我的窗子下,他们将会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普王悲观地将俾斯麦和自己喻为英国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对层层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碍,俾斯麦不却步。“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奋斗”。他劝说普王:“我们能不能死得更体面一些?”“我自己是在为我的国王的事业和陛下奋斗。”俾斯麦终于用他坚定果敢的态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内心的保留态度,把对俾斯麦原先的临时任命予以正式确认。
于是俾斯麦便放胆挥动“铁血”利器,推行“军事大国政策”。
⑧ 铁血政策的背景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各封建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维也纳会议决定组织德意志邦联以承接被法国在战争中彻底摧毁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邦联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邦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
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邦联,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已。由于分裂不利于自由经济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此德国统一成为了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要求,成为了历史必然趋势。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所谓“大德意志”),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俾斯麦心中的以普鲁士为中心的统一则不同,他计划要在统一的国家中排除奥地利(即“小德意志”)。
50年代初,普奥争霸中奥地利处于较优势地位。1848年革命后,普鲁士趁机意欲统一。
1850年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在奥地利的操纵下要求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普鲁士拒绝。奥地利联合他国威胁普鲁士。普鲁士最终妥协。普鲁士称其为“奥尔米茨之辱”。此事件加剧了普奥关系恶化。50年代末,普鲁士与众多德意志小邦发展了经济联系,建立“关税同盟”。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
19世纪中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据。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当时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由中产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另一条是容克地主阶级领导的,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还不满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鼓动性的讲话。他要求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他在讲话中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统一德意志依靠“铁和血”,即凭借战争暴力,这是俾斯麦的纲领和信条。他出任宰相后,根本不听议会那一套空谈,他不理睬议会多数派,否决政策拨款,也不理睬他们的指责,独断独行,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在“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下,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国、法国的战争,终于以“铁和血”击溃阻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列宁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⑨ 铁血政策,铁和血分别指什么
铁是指武器,血是指暴力
⑩ 铁血政策 这个词是谁提出的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对资产阶级的“宪法统一”极为鄙视和不满。他不相信宪法的任何一个条文会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说:“假如确实成功地按照这条新的、正在走的道路争得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祖国……那我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新秩序的创始人表示我的感谢;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确信,普鲁士的荣誉并不取决于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议会著名人士在德国到处扮演唐·吉诃德”,“德国的统一和在议会的讲坛上作报告的权力不是同一类问题。”俾斯麦轻蔑地说:“一个议会比一支军队更容易被动员起来。”“通过议会的辩论,通过11票之多数是不可能对这些原则作为一种判决的。”当然,俾斯麦除了把宪法统一视为毫无用处外,还敏感到议会宪政对普鲁士容克统治的危害。在他看来,议会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终是一种有可能被街垒战士掌握统治权的威胁,说“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药撒进纪律严密的普鲁士。” 俾斯麦强烈地主张:“要对这个(德国)问题作出决定,根本就不是在我们的议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战场上”,德国的统一“只能通过同反对者进行战争的道路来实现。”因此,他始终把一个国家的军事上的强大看作是决定这个国家价值的要素,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认为:“没有普鲁士的军队,并且是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根本就不会实现。”有个语言学家叫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麦抱怨道:“现在每一个欧洲人都是士兵,我们甚至就像猛兽一样生活在史前时代。……如果在欧洲大陆上,某一个国家没有许多大炮就会感到非常不安全,那么作为邻国应该对它说些什么呢?”对此,俾斯麦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含糊的人道主义!”这个早就立志要“以训练新兵的军刀刀刃为乐事”的“烈性容克”决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败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后的一个星期,他出席了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与会的只有20多个委员)。会上讨论了关于1863年拨款的决议草案。俾斯麦在发言中,开始时还以和缓的口气表示他是多么重视政府与议会共同解决预算问题。接着,他把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提出他对解决德意志问题的基本见解:“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血来解决。”这就是被后人所概括的所谓“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冠以“铁血宰相”的美名。 在议会里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俾斯麦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说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实。但它却招来了舆论大哗。整个内阁,除了陆军大臣罗恩外,没有一个阁员支持他。就连起用他的普王此时也深感忧虑,一度闪过念头:是否应当在俾斯麦能给朝廷造成更多损失之前就把他免职?10月5日,威廉一世在从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会见俾斯麦时懊丧地说:“我完全可以预见这一切将会如何终场”,“在歌剧院广场前,我的窗子下,他们将会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普王悲观地将俾斯麦和自己喻为英国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对层层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碍,俾斯麦不却步。“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奋斗”。他劝说普王:“我们能不能死得更体面一些?”“我自己是在为我的国王的事业和陛下奋斗。”俾斯麦终于用他坚定果敢的态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内心的保留态度,把对俾斯麦原先的临时任命予以正式确认。 于是俾斯麦便放胆挥动“铁血”利器,推行“军事大国政策”。 1862年9月30日 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 19世纪中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据。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当时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另一条是容克阶级领导的,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还不满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鼓动性的讲话。他要求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他在讲话中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统一德意志依靠“铁和血”,即凭借战争暴力,这是俾斯麦的纲领和信条。他出任宰相后,根本不听议会那一套空谈,他不理睬议会多数派否决政策拨款,也不理睬他们的指责,独断独行,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在“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下,他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对奥国的战争,对法国的战争,终于以“铁和血”击溃阻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1871年1月18日,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列宁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俾斯麦出任德意帝国的首任宰相,由于他是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上称他为“铁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称为“铁血政策”,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 【铁血政策的影响】 俾斯麦“铁血政策”是德意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部分。铁血政策,对内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即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这些政策,德国完成了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德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中也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