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文单词 » 正笔石目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正笔石目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发布时间: 2022-07-06 01:13:40

1. 学习任务半索动物门笔石纲化石鉴定

【任务描述】 ①了解半索动物门特征,掌握笔石纲构造;②根据笔石纲化石鉴定方法,鉴别常见的笔石纲动物化石;③了解笔石纲动物化石在地层古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一、半索动物门特征

半索动物的最主要特征是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口索,这是半索动物所特有的。有人认为口索是最初出现的脊索,有人则认为它是相当于未来的脑垂体前叶。半索动物曾作为一个亚门,归属于脊索动物门,但基于它具有腹神经索及开管式循环,肛门位于身体最后端,而且口索很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器官,目前多数学者把半索动物作为一个独立的门。

笔石纲是半索动物门的一个纲,已绝灭,是一种海生个体小的群体动物。化石常因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在岩层上似象形文字,故称笔石。

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

(一)胎管

这是第一个个体所分泌的圆锥形外壳,是笔石体生产发育的始部。胎管由基胎管和亚胎管组成。在亚胎管一侧由管壁中生出一条直的胎管刺;另一侧常因胎管口缘延伸形成口刺;在基胎管尖端反口方向伸出一条纤细的线状管,称为线管(图2-42)。正笔石目的有轴笔石亚目,其线管硬化,称为中轴。

图2-42 正笔石目笔石胎管的构造

(据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1983)

图2-43 树形笔石目的两种胞管和茎系

(据何心一等,1993)

(二)胞管

第一个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树形笔石目有两种类型的胞管,较大的正胞管和较小的副胞管。正胞管和副胞管是由茎系连接在一起的,而茎系是由硬化变黑的芽茎串连而成的(图2-43)。芽茎出芽长出正胞管、副胞管和新的芽茎,如此相继不断形成多分枝的树形笔石类。正笔石目只有正胞管,但胞管形态多种多样,可分为十种类型(图2-44)。

(三)笔石枝

成列的胞管构成笔石枝(图2-45)。胞管所在的一侧为腹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背侧。笔石枝靠近胎管的部分称为始端,胞管不再增长的一端为末端。正笔石在笔石枝的背部有连通各个胞管的共通管(沟)。每个胞管靠近共通管一边为背,另一边为腹。相邻两胞管间常有重叠,但重叠的程度各类笔石不一。

正笔石目的笔石枝生长方向各有不同,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和上曲式(图2-46)。凡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的笔石体,笔石枝彼此以腹侧相向;凡上斜式和上曲式,则以背侧相向。数列胞管沿中轴攀合,称为上攀式。笔石枝上胞管的排列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和四列式,个别还有三列式。

图2-44 正笔石的胞管形状

图2-45 正笔石目笔石枝构造

(据何心一等,1993)

图2-46 笔石枝生长方向的综合表示

(据何心一等,1993)

(四)笔石体

笔石体由笔石枝构成,正笔石目的一个笔石体少则只有一支,多则可达数十支不等。各类笔石体的数量都是一定的,而且有较强的规律性,因此这些是分类及鉴定的重要特征。树形笔石的笔石体,如果保存完整,一般都成树枝状、网状或羽状。

(五)笔石簇

笔石簇是一些笔石体有时聚生在一个浮胞上,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图2-47)。

图2-47 笔石簇

(据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1983)

三、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除了树形笔石目大部分类别习性是固着生活外,其他各类笔石的习性大都是营浮游生活。笔石类化石可以保存在各种沉积岩中,但最主要的是保存在页岩中,尤其黑色页岩往往含大量笔石。笔石动物可以生活在从滨海到陆棚边缘以及大陆斜坡等海域。

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目的研究比较清楚,一般表现为:从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简单到向内弯和向外弯;多枝到少枝,但是有的笔石由于产生次枝和幼枝等而使笔石体复杂化。上述的演化趋向并非在所有笔石的演化上都表现得很明显。

笔石出现于中寒武世而灭绝于早石炭世。早奥陶世早期以反称笔石类为主。早奥陶世中期至晚期以胞管简单的无轴正笔石为主。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以胞管波折和内弯的无轴正笔石为主。双列的有轴正笔石也相当发育。志留纪至早泥盆世则以胞管外弯和外展的单列有轴正笔石类为主。

四、笔石标本的观察方法

(一)笔石分枝情况的观察

对树形笔石目,要注意分枝是否规则,是均匀的还是不均匀的,分枝后各枝是平行的还是不平行的,分枝的稀密程度,枝与枝之间的距离大小及分枝排列的形状(即分枝复体的形状如树枝状、网状、扇状等)。

对正笔石目均分笔石科各属的观察,最主要的是注意其分枝级数及枝数(级数是指自胎管始,每分叉一次为一级,笔石体总共分叉的次数,而枝数则是指笔石体最后一次分枝后,最末级笔石枝的总数)。而对其余各科则需要着重注意笔石枝生长方向、分散角大小、分枝枝数及枝体曲折旋卷的形状变化。

(二)笔石枝生长方向的观察

笔石枝的伸展方位是以胎管尖端(即线管一端)向上,胎管口部向下为准的。这样笔石枝的背侧总在上方(攀合式除外),并且笔石枝伸展方位主要适用于双枝及四枝的笔石。笔石枝的生长方向观察如下:①凡是下垂式、下斜式和下曲式的笔石枝彼此以腹侧相向;②凡是上斜式、上曲式及攀合式,其笔石枝彼此以背侧相向;③平伸式的笔石枝为水平延伸。

(三)笔石枝上胞管排列方式的观察

笔石枝上胞管排列方式有单列、双列、四列之分,观察时不但需要注意上述胞管排列的方式,尚需注意同枝胞管排列的变化,如双头笔石在初期是双列攀合式的,而后期则分叉成单列胞管,也有相反变化的情况如布氏笔石。

(四)胞管形状变化观察与度量

胞管形状的变化是鉴定属和种的主要根据之一。在观察胞管时,要注意:①胞管是直的、弯的(内弯、外弯)还是卷的(内卷、外卷)。②胞管是方管还是圆管或是圆锥管,此外口穴的形状、口刺的有无及长短也要注意。③胞管的度量:相邻胞管叠复关系,露出部与叠复部分之比例;沿笔石枝的方向,每厘米长度内包含的胞管数;胞管倾角的大小。

五、技能训练——常见笔石标本化石鉴定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笔石动物硬体基本构造;

(2)掌握树形笔石目、正笔石目特征,以及正笔石目各亚目特征;

(3)熟练鉴定常见笔石化石。

(二)使用仪器、工具、用品

多媒体设备,放大镜(15~20 ×),实验报告,化石标本。

(三)实习报告要求

每人至少观察10块标本,选5块标本作图并描述主要构造特征。

(四)鉴定内容

笔石纲以下分6个目:树形笔石目、管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日、介壳笔石目和正笔石目。化石较为常见的是树形笔石目和正笔石目,其他目化石较少。

1.树形笔石目

Dictycnema Hall,1851 (网格笔石)(图2-48 之1):笔石体呈锥形或盘状,胎管露出或包围在根状构造里;笔石枝为正分支,各支平行或近于平行,支间有横耙连接,形成网格状;正胞管直管状,侧面呈锯齿状;副胞管形状不同。晚寒武世—早石炭世。

Acanthograptus Spencer,1878 (刺笔石)(图2-48 之2):笔石体灌木状,分枝不规则。胞管细而长,几个胞管互相紧靠,形成芽枝,左右排列,好像枝上生刺。晚寒武世—志留纪。

2.正笔石目

正笔石目依据中轴的有无及发育特点,分为3 个亚目:无轴亚目、隐轴亚目及有轴亚目:

◎无轴亚目:笔石体由一枝至多枝组成,下垂至上斜生长。胞管以直管及内弯为主,无中轴。奥陶纪—早志留世。

Tetragraptus Salter,1863 (四笔石)(图2-48 之3):笔石体左右对称,分枝两次,具4个笔石枝,下垂至上斜;胞管直管状。早奥陶世。

Dichograptus Salter,1863 (均分笔石)(2-42 之4):笔石体平伸至上斜伸长,正分枝,分枝三次,具5 ~8 个末枝,第一级和第二级较短,末级枝长,胞管直管状。早奥陶世。

Didymograptus McCoy,1851 (对笔石)(图2-48 之5):笔石体两边对称,具两个笔石枝,下垂至上斜生长,胞管直管状,极少数微有S形弯曲。早-中奥陶世。

Nemagraptus Emmons,1855 (丝笔石)(图2-48 之6):两个主枝细长而弯曲,生于胎管中部和胎管构成十字形,枝常弯曲作S形。主枝的一侧生有若干次枝(或无次枝)排列很有规则,胞管单列,重叠不显著。中奥陶世。

图2-48 笔石动物化石代表

1.Dictycnema (网格笔石);2.Acanthograptus (刺笔石);3.Tetragraptus (四笔石);4.Dichograptus (均分笔石);5.Didymograptus (对笔石);6.Nemagraptus (丝笔石);7.Sinograptus (中国笔石);8.Phyllograptus (叶笔石);9.Glyptograptus (雕笔石);10.Climacograptus (栅笔石);11.Monograptus (单笔石);12.Rastrites (耙笔石);13.Streptograptus (卷笔石);14.Cyrtograptus (弓笔石)

Sinograptus Mu,1957 (中国笔石)(图2-48 之7):笔石体包含两个下曲的笔石枝,胞管强烈曲折,始部(原胞管部分)形成背褶,末部(亚胞管部分)形成腹褶,背褶和腹褶的顶端均具有相当发育的刺。早奥陶世。

◎隐轴亚目:笔石体具两个或4 个笔石枝,攀合生长,两枝背部相接形成双肋式,或两枝侧面重叠,侧视只能见到一列胞管的单列式。中轴发育或不发育,夹于攀合的笔石枝之间。早、中奥陶世。

Phyllograptus Hall,1858 (叶笔石)(图2-48 之8):笔石体椭圆形、长圆形、长纺锤形等,由四个攀合的笔石枝组成,横切面呈十字形,胞管管状,稍向外弯,掩盖大。早奥陶世。

◎有轴亚目:笔石体上攀,中轴发育,发背方式为双笔石式或单笔石式,胞管变化多样。早奥陶世-早泥盆世。

Glyptograptus Lapworth,1873 (雕笔石)(图2-48 之9):单枝双列,横切面近于圆形。胞管内弯,腹缘波状曲折,口部稍向内屈,口缘通常呈波形弯曲。早奥陶世-早志留世。

Climacograptus Hall,1865 (栅笔石)(图2-48 之10):笔石体直,单枝双列,笔石体横切面呈卵形。胞管强烈弯曲,腹缘作S形曲折,烟斗状;口穴显著,常为方形。早奥陶世-早志留世。

Monograptus Heinitz,1852 (单笔石)(图2-48 之11):笔石体简单,仅有一个上攀的笔石枝,枝直或微弯曲。枝上胞管单列式,胞管口部外弯呈钩状。志留纪-早泥盆世。

Streptograptus Yin,1037 (卷笔石)(图2-48 之13):笔石体仅有上攀的一枝,枝常弯曲。胞管单列,胞管口部向外卷曲形成显著的球形,掩盖部分极小。志留纪。

Rastrites Barraude,1850 (耙笔石)(图2-48 之12):笔石体单枝单列,弯曲呈钩状;胞管呈细长管状,彼此分离,口部微曲,共通沟非常纤细;胞管倾角大,与轴部近垂直。早志留世。

Cyrtograptus Carruthers,1867 (弓笔石)(图2-48 之14):笔石体或多或少螺旋形弯曲或卷曲;具有胞管幼枝,幼枝有的有二级或更多级;胞管通常为三角形。中志留世。

2. 笔石动物的分类:

管笔石目(Tuboidea)
腔笔石目(Camaroidea)
甲壳笔石目(Crustoidea)
茎笔石目(Stononoidea)
树形笔石目(Dendroidea) ->树形笔石亚目(Dendroidina) & 正笔石式树形笔石亚目 (Graptodendroidina)
有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三种,发育茎系。笔石枝分枝规则或不规则。笔石枝一般数目较多。 一般固着生活,少数浮游生活。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
正笔石目(Graptoloidea) ->无轴亚目(Axonolipa) & 隐轴亚目(Axonocrypta) & 有轴亚目(Axonophora)
正笔石类胞管形态类型是鉴定笔石的重要依据之一

3. 重要的生物门类和标准化石

1.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小壳动物群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从地层学角度看,小壳动物群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目前多数地质学者倾向以小壳化石大量繁盛为寒武系底界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云南澄江及晋宁地区寒武系底部发现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带,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等,该生物群是继小壳化石出现之后很快出现的一个动物群,称为澄江动物群。该动物群已引起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在生物演化上的意义正被加紧研究。

图7-1 早古生代化石图

(转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1—Circotheca(圆管螺);2—Cosinocyathus(筛杯);3—Redlichia(莱得利基虫);4—Damesella(德氏虫);5—Drepanura(蝙蝠虫);6—Pseudagnostu(假球接子);7—Dictyonema(网格笔石);8—Eoisotelus(古等称虫);9—Armenceras(阿门角石);10—Yangtzeella(扬子贝);11—Nemagraptus(丝笔石);12—Pentamerus(五房贝);13—Tuvaella(图瓦贝);14—Didymograptus(对笔石);15—Sinoceras(中国角石);16—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17—Monograptus(单笔石);18—Rastrites(耙笔石);19—Coronocephalus(王冠虫);20—Halysites(链珊瑚);21—Hormotoma(链房螺)

2.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早寒武世三叶虫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主,具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大等特点,代表分子有Redlichia(莱得利基虫,

)、Palaeolenu(古油栉虫,

)等。中寒武世以褶颊虫目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初期常见宽阔的固定颊,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如Shantungaspis(山东盾壳虫,

),中后期与晚寒武世初期的三叶虫特征相近,尾板宽大,尾刺发育,如Damesella(德氏虫,

),Blackwelderia(蝴蝶虫,

13)及Drepanura(蝙蝠虫,

)等。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如Ptychaspis(褶盾虫,

)等。中、晚寒武世还广泛分布有营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这一类头尾等大,头甲和尾甲凸出似球形,是重要的标准化石,如Ptychagnostus(皱纹球接子,

)和Pseudagnostus(假球接子,

)等。奥陶纪由于新生游泳的鹦鹉螺类和漂浮的笔石类等类别的大量出现和兴盛,三叶虫在海洋中不再占有统治地位,与寒武纪相差较大,以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目占优势,一般尾甲更大,为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代表分子有 Dactycocephalus(指纹头虫,O1),Asaphellus(小栉虫,O1),Eoisotelus(古等称虫,O1),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O2)和Dalmanitina(小达尔曼虫,O2—S1)等。从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虫目较为重要,代表分子有Encrinuroides(似彗星虫,S1),Coronocephalus(王冠虫,S2)等。

3.笔石

笔石是地史时期的海生群体动物,化石中最常见的有树形笔石目和正笔石目。树形笔石呈树状或丛状,大多数底栖固着生活,常与腕足类、三叶虫类等共生,代表正常浅海环境。树形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绝灭于早石炭世。正笔石目从寒武纪开始在地层中大量出现,奥陶纪、志留纪达到极盛,早泥盆世绝灭。正笔石目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是奥陶系、志留系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其演化特征明显:①笔石枝数从多到少;②笔石枝生长方向的变化由下垂→下斜→平伸→上斜至攀合,至中志留世仅剩单列式;③胞管形态变化:直管状→内弯(O2—3)→外弯(S)→分离;④笔石体的几次复杂化:中奥陶世Nemagraptus具次枝,中志留世的Cyrtograptus具幼枝。

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早期主要是树形笔石类,早奥陶世中晚期以正笔石目中无轴亚目的繁盛为特征,代表分子有Didymograptus(对笔石);中晚奥陶世是笔石发展的极盛时期,胞管以内弯型为主,笔石体复杂化具次枝,以无轴亚目、隐轴亚目和有轴亚目中双列攀合的笔石为主,典型代表有Nemagraptus(丝笔石,O2)、Dicellograptus(叉笔石,O3)、Glyptograptus(雕笔石,

)和Climacograptus(栅笔石,O—S1)等。

志留纪无轴亚目和隐轴亚目笔石已消失,双列攀合的笔石在早期仍较繁盛,随后单笔石科兴起,并成为志留系主要分带化石。笔石体形态多样,有直、弯、螺旋状等,胞管以外弯为主,有直管状、三角状、外卷状及分离状等。早志留世代表分子有 Monograptus(单笔石,S1)、Rastrites(耙笔石,S1)等;中志留世以具幼枝的弓笔石类为特征,代表有Cyrtograptus murchisoni(莫氏弓笔石,S2);志留纪末,正笔石类急剧衰退,只有少量单笔石残留到早泥盆世。

4.腕足类

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已有广泛分布,以具几丁质类的无铰纲为主,如Obolella(小圆货贝),也有具铰纲的原始代表。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之一,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代表有Sinorthis(中国正形贝,O1),Yangtzeella(扬子贝,O1),Hirnantia(赫南特贝,O3)等,石燕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其内部构造渐趋复杂化,具中隔板和匙板的五房贝类如Pentamerus(五房贝,S1),具腕的石燕类如 Eospirifer(始石燕),Howellella(郝韦尔石燕)及Tuvaella(图瓦贝)等。

5.头足类

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早古生代主要为缝合线简单的鹦鹉螺类。奥陶纪是鹦鹉螺重要发展时期,壳体增大,壳内体管构造复杂化,以直壳类型为主,代表分子有Manchuroceras(满洲角石,O1),Armenoceras(阿门角石,O1),Sinoceras(中国角石,O2)等。志留纪起鹦鹉螺类开始衰落。

6.珊瑚

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我国在早奥陶世发现横(床)板珊瑚。晚奥陶世开始繁盛,主要为单带型的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如Streptelasma(扭心珊瑚),Agetolites(阿盖特珊瑚,O3),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O3)。志留纪是珊瑚的第一个繁盛期,以单带型、泡沫型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为主,并可造礁,此时代表分子有Cystiphyllum(泡沫珊瑚,S2),Stauria(十字珊瑚),Favosites(蜂巢珊瑚),Halysites(链珊瑚),Heliolites(日射珊瑚)等。

除此之外,早古生代还有腹足类、双壳类、苔藓虫、棘皮类、古杯类,以及海绵等。尤其是微体古生物牙形石,近年来已成为早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生物类别。

4. 什么是笔石动物

笔石动物(Graptolthines)

笔石动物是一类绝灭了的海生群体动物。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称为笔石体(rhabdosome)。笔石体一般大小为场几厘米或几十厘米,较大的可达70cm或更长。笔石体的成分以往视为几丁质。1966年富卡尔特(M.F.Foucart)和热尼奥(C.Jeuniaux)的分析结果表明,笔石骨骼中不含几丁质,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能来源于硬蛋白,透射电镜下所显示的骨骼超微结构有蛋白骨胶原的外表,很可能其物质成分为骨胶原。因此,笔石体的成分似乎是一个非几丁质的有机物。笔石化石常呈炭质薄膜保存,很象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即由此而来。

分类:

管笔石目(Tuboidea)

腔笔石目(Camaroidea)

甲壳笔石目(Crustoidea)

茎笔石目(Stononoidea)

树形笔石目(Dendroidea) ->树形笔石亚目(Dendroidina) & 正笔石式树形笔石亚目 (Graptodendroidina)

正笔石目(Graptoloidea) ->无轴亚目(Axonolipa) & 隐轴亚目(Axonocrypta) & 有轴亚目(Axonophora)

5. 半索动物

又称隐索动物,全部海生。半索动物呈蠕虫状,由吻、领和躯干三部分组成;真体,腔发达;具背神经索;消化管前端有鳃裂;口腔背面前方具有一条短的口索。它是非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包括肠鳃纲(仅见于现代,无化石记录)、羽鳃纲、浮球虫纲(现代动物,数量极少)和笔石纲。山东仅见笔石化石。

笔石

笔石纲属半索动物门,是绝灭的海生动物,大多营漂浮生活。常以压扁的炭质薄膜形式保存化石,很象铅笔在岩石层上书写的痕迹,因其而得名。开始出现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灭绝。群体海生动物,化石中常见的有树形笔石和正笔石目。其化石分布广泛,具全球对比意义,山东省产出的笔石化石为树笔石目,营底栖固着生活,分布于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地层中,典型产地有泰安大汶口及新泰、沂南等地。

图3.108 笔石的复原图

图3.109 笔石的复原图

●树形笔石目 树形笔石科 网格笔石属

汶河网格笔石(Dictyonema wenheense):笔石体细长锥形,高20mm,宽11mm,轴角45°~75°,笔石枝纤细,宽0.5~0.6mm,正分枝,分枝角30°~40°,分枝间距不等,5mm内有5个枝。产于泰安大汶口晚寒武世炒米店组。

图3.110 汶河网格笔石(×3)

●树形笔石目 树形笔石科 树笔石属

矮小树笔石(Dendrograptus diminutus):笔石体极小,灌木形,高4~7mm,宽2~6mm。笔石枝纤细,波曲,宽0.3~0.5mm。产于沂南晚寒武世炒米店组。

图3.111 矮小树笔石(×6)

●树形笔石目 树形笔石科 无羽笔石属

羽状无羽笔石(Callograptus pennatus):笔石体呈细长锥形,高22mm,宽12mm,始端具有一根状构造。笔石枝细长,枝宽均一,为0.7~0.8mm。正分枝,相邻两枝间距离大体和枝宽相当,5mm内有7个枝。无横靶和绞结。胞管清晰,为细长管状,侧面保存为锯齿状,口缘内凹,腹缘直,形成纤细口尖外突,夹角约5°,相邻胞管掩盖极少,5mm内有6~7个胞管。产于新泰上寒武统凤山阶。

图3.112 羽状无羽笔石

6. 笔石纲的分类系统

简介
笔石纲一般被分成7个目:树形笔石目(Dendroidea)(树形笔石亚目(Dendroidina)、甲壳笔石目(Crustoidea)、正笔石式树形笔石亚目 (Graptodendroidina))、管笔石目(Tuboidea)、腔笔石目(Camaroidea)、茎笔石目(Stononoidea)、甲壳笔石目(Crustoidea)和正笔石目(Graptoloidea)(无轴亚目(Axonolipa)、隐轴亚目(Axonocrypta)、有轴亚目(Axonophora))。
管笔石目
(Tuboidea)树枝状或皮壳状,正胞管和副胞管不规则分枝,茎胞管不发育。存在于奥陶纪至志留纪(我国贵州、陕西的地层存有此类笔石|)。
腔笔石目
(Camaroidea)皮壳状,正胞管具直立的颈部,口部变形。存在于奥陶纪早期至奥陶纪中期。
甲壳笔石目(Crustoidea)皮壳状树形群体,正胞管具直立的颈部,口部变形。存在于早,中奥陶世。
茎笔石目
(Stononoidea)群体皮壳状,形态不规则,茎胞管含不规则分枝的茎系,具正胞管,但副胞管不发育。存在于奥陶纪早期。
树形笔石亚目
(Dendroidina)分枝很多,一般不规则。始端的表皮组织常演变为茎、根或底盘,借以固着生活,有些用线管营浮游生活。存在于寒武纪中期至石炭纪早期。
正笔石式树形笔石亚目
(Graptodendroidina)不具横耙和绞结,分枝规则,常为正分枝。线管外露,浮游生活。存在于奥陶纪早期。
正笔石目
(Graptoloidea)仅有一种胞管(相当树形笔石正胞管),不具副胞管和茎胞管。分枝规则,由一个至多数笔石枝组成。表皮组织较薄,营浮游生活。存在于奥陶纪至泥盆纪早期。根据中轴的特征分为无轴亚目(Axonolipa)、隐轴亚目(Axonocrypta)和有轴亚目(Axonophora)。

热点内容
她非常擅长说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7-09 10:17:11 浏览:524
英语的感恩作文结尾怎么写 发布:2025-07-09 10:17:10 浏览:965
它很喜欢睡觉的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09 10:14:49 浏览:804
高分作文开头结尾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09 10:14:45 浏览:156
自主行事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发布:2025-07-09 10:14:02 浏览:570
我喜欢春节英语怎么写 发布:2025-07-09 10:13:17 浏览:511
翻译官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7-09 10:13:15 浏览:556
香蕉的单词怎么写英语 发布:2025-07-09 09:58:44 浏览:943
积压起来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发布:2025-07-09 09:58:43 浏览:429
有效执行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发布:2025-07-09 09:53:49 浏览: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