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联会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
Ⅰ 八大行星的英文各是什么
1、水星英文名:Mercury,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小的行星;
2、金星英文名:Venus,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
3、地球英文: Earth,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太阳系第五大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
4、火星英文名: Mars,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近,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5、木星英文名: Jupiter,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中国古代称为岁星;
6、土星英文名: Saturn,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镇星”;
7、天王星英文名: Uranus,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冷的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
8、海王星英文名: Neptune,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八大行星相关介绍:
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
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大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这些冥王星都相符。
但是冥王星没有能够清空其轨道上的其它物体,因此冥王星被归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从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八大行星
Ⅱ 减数分裂的过程都是什么什么叫联会四分体的概念是什么
同源染色体配对称为联会,是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侧面紧密相帖并进行配对的现象.联会染色体间的配对是专一性的,可以同时发生在分散的几个点上.
在减数分裂中,四分体是光学显微镜下初级生殖细胞的一个可见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形状、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配对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每个四分体都有2条染色体,2对姐妹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经常互相缠绕,再分开时不一定能维持染色体原来的形态和组成,有可能发生同源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这是染色单体上,也是不久之后染色体上基因重组的原因.
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
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
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
终变期(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中期〗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双双移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质中形成纺锤体.
〖后期〗由纺锤丝的牵引,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各自发生分离,并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到达两极的同源染色体又聚集起来,重现核膜、核仁,然后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重新生成的细胞紧接着发生第二次分裂.
注:
1.染色体复制是在的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的,一旦复制完成,性原细胞就称作初级性母细胞.
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成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成为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3.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目的是实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DNA分子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
〖前期〗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道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至此,第二次分裂结束.
注:
1.第二次减数分裂的目的是着丝点分裂,实现染色单体分离.分裂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减半.
2.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成为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必须再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变化才成为精子.结果是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和变态发育最终成为四个精子.
3.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成为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一个极体再分为两个极体.不久,三个极体都会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只成为一个卵细胞
(你也可以看看这个视频,很清楚.比看字省事)
http://www.56.com/u71/v_MzE0NTc4NjA.html
Ⅲ 为什么在减一前期联会之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才叫四分体呢,联会之前染色体复制不是已经完成了吗
四分体(拉丁学名TETRAD)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
其定义就是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如果不发生联会,就不能算是结合体
Ⅳ 冥王星 英语怎么说
冥王星,或被称为134340号小行星[2],是太阳系中第十二大的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它于1930年1月被发现,并以罗马神话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希腊神话中的哈迪斯),中文意译为冥王星。起初,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dwarf planet)。这一决定当时在天文学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而在2008年6月,国际天文学会再将冥王星做为子分类类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
Ⅳ (英语)一些星球的名称怎么说.....急..谢谢
水星 Mercury
金星 Venus
地球 Earth
火星 Mars
木星 Jupiter
土星 Saturn
天王星 Uranus
海王星 Neptune
冥王星 Pluto
这些九大行星是按照顺序来的!没错的!版
对补充:权
给你这些词的解释:
人造卫星:
1. orbiter
2. satellite
3. artificial satellite
自然卫星:
1. natural satellite
彗星: [ huì xīng ]
1. comet
银河系:
the Milky Way (Galaxy)
Milky Way Galaxy
行星 planets
卫星 moons
恒星 stars
Ⅵ “社会群体"用英语怎么写
根据牛津英汉中阶双解词典的权威说法,group或social group是最地道的(可数)
除此以外,根据我的个人经验,
association协会,联会,社团
community有某种共同之处的群体
group群体
前面加上social均可表示类似含义,但强调重点和范围有所不同,group范围最广
望采纳,:)
Ⅶ 减数分裂的过程都是什么什么叫联会四分体的概念是什么
同源染色体配对称为联会,是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侧面紧密相帖并进行配对的现象。联会染色体间的配对是专一性的,可以同时发生在分散的几个点上。
在减数分裂中,四分体是光学显微镜下初级生殖细胞的一个可见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形状、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配对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每个四分体都有2条染色体,2对姐妹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经常互相缠绕,再分开时不一定能维持染色体原来的形态和组成,有可能发生同源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这是染色单体上,也是不久之后染色体上基因重组的原因。
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
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
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
终变期(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中期〗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双双移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质中形成纺锤体。
〖后期〗由纺锤丝的牵引,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各自发生分离,并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到达两极的同源染色体又聚集起来,重现核膜、核仁,然后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重新生成的细胞紧接着发生第二次分裂。
注:
1.染色体复制是在的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的,一旦复制完成,性原细胞就称作初级性母细胞。
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成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成为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3.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目的是实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DNA分子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
〖前期〗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道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至此,第二次分裂结束。
注:
1.第二次减数分裂的目的是着丝点分裂,实现染色单体分离。分裂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减半。
2.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成为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必须再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变化才成为精子。结果是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和变态发育最终成为四个精子。
3.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成为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一个极体再分为两个极体。不久,三个极体都会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只成为一个卵细胞
(你也可以看看这个视频,很清楚。比看字省事)
http://www.56.com/u71/v_MzE0NTc4NjA.html
Ⅷ 请问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有什么异同
精子的形成:(动物的
精巢
;植物的花药)
卵细胞
的形成:(动物的卵巢;植物的胚珠)
1个
精原细胞
(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
初级精母细胞
(2n)
1个
初级卵母细胞
(2n)
↓前期:联会、
四分体
、
交叉互换
(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
同源染色体
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
细胞质
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
次级卵母细胞
+1个
极体
(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
染色单体
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发生分裂的细胞类型复制与分裂次数:
有丝分裂
减数
分裂
体细胞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原始生殖细胞
,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二次
染色体行为(是否有联会,四分体):
不联会、无四分体形成
联会后形成四分体
子细胞数目:
2
1或4
子细胞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2n
2n-n
n
n
2n
2n-n
DNA
2a-4a
4a
4a
4a
4a-2a
2a
2a
2a
2a-a
染色单体
0,4n
4n
4n
4n
4n-2n
2n
2n
0
0
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
减数分裂
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
二分裂
;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3、染色体数目
奇偶
形态: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数目为偶数,形态大小两两相同,
有联会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
染色体数是偶数,形态两两相同,无联会四分体,
染色体散乱在细胞核中——有丝分裂前期。
4、细胞分裂结果以及变化:产生2个子细胞,大小相同——有丝分裂;
产生4个精细胞,需经变形阶段——精原
细胞减数分裂
;
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不经变形阶段,但型体大——卵原细胞减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