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洪积平原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壹』 冲洪积平原型水文地质条件
嵩山区是典型的冲洪积盆地准平原,盆地四周均由洪积扇、洪积裙组成,回盆地中主要是洪积答平原,由冲洪积物和山前残坡积物组成,最大厚度20m,一般在1~3m左右,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地层孔隙中。
范家庄洪积扇、太子沟洪积扇肩顶是重要的含水层,组成物质为单一的砂卵石,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特征为含水层埋藏浅,有的裸露地表,易接受雨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是盆地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组成含水层的砂砾较粗,最大者直径3~4m,一般为10~20cm,透水性好,涌水量大,动态变化幅度大,富水性好,水质和卫生条件好。单井抽水量为每天约4000m3,由于埋藏深度浅,受季节影响大,加上乱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局部也接近半疏干状态,应该加大立法保护力度。
现代河流和古河床冲积物地下水有埋藏浅、水源丰富、易于开采的特点,是本区重要的地下水源地,如颍河两岸广大地区,单井出水量可达每天5000m3。
嵩山地区是世界上有名的缺水区域,大规模的过量开发利用,加上厂矿企业的废水污染,使得本区的水质变坏,造成干旱时严重缺水,为此建议加快寻找新的、富的水源地,并且加强环境保护。
『贰』 渭河冲洪积平原与山前冲洪积平原的过渡关系
盆地是中间相对较低四周相对较高,中间的地形可能是平原,也可能是丘陵,或者是沼泽等等。本图特别说明它是平原,而不是其他地形。无论是关中平原还是渭河平原,人所共知都是指这一带,叫什么就不是很重要了。
『叁』 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
第四纪地质、地貌与地下水之间的成因联系主要反映在垂直古、今河流的水平内分带上,河谷阶地容与古河道是调查重点。包括阶地的时代、阶地沉积物特征,阶地的结构与类型,阶地的分布高度与范围;古河道的变迁,分布规律与岩性特征及其补给排泄条件。此外,在平原地区还应注意沉积物的垂向变化,调查深部承压水的富水性及其开采条件。
『肆』 河谷及冲洪积“平原”
1.河流地貌
河谷地貌是该区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沿黄河及其支流发育(图1-6)。黄河河谷较宽浅,深度约200多米,宽约3~5km,在横剖面上不对称(图1-7)。在玛多至鄂陵湖的河段中,因受断裂的影响,河床沿谷底的南侧发育,而河床的北侧为比较宽的阶地和洪积扇,形成向河床倾斜的斜坡。就两侧的谷坡而言,北坡高,冲沟发育,而且切割较深,冲沟的横剖面为深的“V”字形,冲沟口的洪积扇不断向谷地中间推进;但南坡的形态有所不同,谷坡低,冲沟发育弱,沟口的洪积扇明显向山坡方向后退。这主要是由于布青山山前断裂的逆冲,布青山不断抬升,而谷地南侧下降造成的。所以黄河河谷在剖面上是不对称的。
图1-6 黄河源区地貌类型分布图
(据《青海省1:100万地貌图》修改和补充)
Fig.1-6 The geomorphological map of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图1-7 玛多黄河河谷横剖面图
Fig.1-7 A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valley of the Yellow River at Madoi
河谷中发育有比较明显的二级阶地。第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阶地前缘的河拔高度一般为2~3m,阶地由砾石层和砂质粘土层构成。阶地面平坦,而且很宽,是黄河源区最为发育的一级阶地。在阶地的后缘与洪积物或坡积物过渡,若与洪积物过渡,其后缘形成一个斜坡。在鄂陵湖和扎陵湖之间的玛曲,第一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基座为基岩。在扎陵湖以上的卡日曲,第一级阶地也为基座阶地,且河拔不高。可见在黄河源区,全新世以来的河流具有一定的下切能。
第二级阶地为堆积阶地或基座阶地,河拔高度在5~8m,在扎陵湖乡一带为堆积阶地(图1-8),而在查木错一带为基座阶地(图1-9)。这级阶地不太发育,只在个别的河段保存较好,以扎陵湖乡附近保存比较完整。在黄河乡,第二级阶地的基座中的充填物的热释光测年为(13.49±1.00)ka BP,而对鄂陵湖出口第二级阶地的冰楔假型充填物的热释光测年为(5.69±0.43)ka BP。第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
图1-8 扎陵湖乡的黄河河谷横剖面图
Fig.1-8 A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valley of the Yellow River at Gyaring Hu Xiang
图1-9 查木错南黄河阶地剖面图
Fig.1-9 The section of the second terrace of the Yellow River at Chamu Co(lake)
黄河源区的第三级河流阶地很不发育,只见于个别河段,为基座阶地。此外,在河床的两侧发育高、低河漫滩。低河漫滩高出河床约0.5m,由砂、砾和砂质粘土组成,二元结构不清晰。高河漫滩高出河床1~1.5m,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二元结构清晰。
但是在黄河源区的湖泊四周或河谷中,在山坡上还可见阶梯状地形。这些阶梯状地形与河流阶地不同的是很少有砾石沉积,基本为砂层堆积,应该是湖积台地,这将在下面论述。
2.洪积地貌
在各冲沟口发育规模不等的洪积扇,并向黄河河谷中部扩展,尤以河床的北岸最发育。黄河源区的洪积扇可分为5期,其中后4期分别与河流的二级阶地和河漫滩对应(图1-10),而最早一期(P1)洪积扇可能可以与第三级阶地对比。有的洪积扇规模巨大,形成洪积平原(星宿海),向河谷的中心与河流沉积物或湖沼沉积物过渡。
图1-10 野牛沟河谷横剖面图及洪积扇切割关系图
Fig.1-10 A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Yeniu valley and the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luvial fans
『伍』 冲积-洪积平原地貌(Ⅳ)
由冲复积与洪积混合作用制而形成的平原地貌类型。分布于西部、北部山前地带,根据形态差异,又分为以下几种:
1)冲积-洪积扇(裙)地貌。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前,为形态完整的沁河、峪河、淇河、安阳河等冲积-洪积扇及漳河冲积-洪积扇的南翼。
2)剥蚀冲洪积裙地貌。系原来的冲积-洪积扇遭受后期的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分布于沁河、淇河等出山口之间的地带,海拔高程80~180m,上陡下缓,由山前向平原方向倾斜,地面坡降1/100~1/40。组成岩性为黄土状土及砂砾石。
3)故河道高地地貌。分布于长葛、鄢陵、临颍一带,为双洎河、颍河多次改道在地面上留下的条状高地,相对高差2~3m,呈放射状展布。
4)洼地地貌。系冲洪积平原与冲积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和冲洪积平原上的河间、扇间洼地,局部具沼泽化、盐碱化。组成岩性主要为黏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