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杂萘满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❶ 谁能说说食物发霉时的霉菌具体都叫什么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同时由于其可形成各种微小的孢子,因而很容易污染食品。霉菌污染食品后不仅可造成腐败变质,而且有些霉菌还可产生毒素,造成误食人畜霉菌毒素中毒。
青霉菌常生长於面包、皮革、果皮和衣类,种类很多,约有150多种。孢子呈青绿色,所以称青霉菌。青霉菌的孢子著於孢子梗上,呈串状排列,称分生孢子。
http://www.msps.tp.e.tw/myhome/00092/%E8%87%AA%E7%84%B6/%E4%BB%80%E9%BA%BC%E6%98%AF%E9%BB%B4%E8%8F%8C.htm
(1)沙门氏菌类群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主要种有鼠伤寒沙门氏菌( S. typhiumukriunm )、猪霍乱沙门氏菌( S.choleraesuis )和肠炎沙门氏菌( S.enteritidis )。这些细菌为无芽孢无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主要污染鱼肉、禽蛋和乳品等食物。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外毒素和肠毒素。此菌在适宜温度时可产生为一种具有 6 种不同抗原性的 A 、 B 、 C 、 D 、 E 和 F 型的可溶性蛋白肠毒素。此种肠毒素抗热性特强,只有在 218~248 ℃、 30min 才能将其破坏,消除毒性。乳及乳制品、腌肉、鸡蛋和含有淀粉的食品易受此菌污染。
(3)条件性致病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是肠道的重要正常菌群,条件性致病菌是指大肠杆菌中那些具有特异抗原性的血清型菌株。大肠杆菌具有菌体抗原( O )、鞭毛抗原( H )和荚膜抗原( K 抗原)三种抗原,具有 K 抗原者较无 K 抗原者具有更强的毒力。在 K 抗原中又可分为 A 、 B 、 L 三类。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条件性致病菌有 O 111 : B 4 , O 55 : B 5 O , 26 : B 6 , O 157 等血清型菌株。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是一种嗜盐的不产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球杆菌,以污染海产品和肉类食品较为多见,其他食品也可因与海产品接触而受到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此菌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或认为产生类似霍乱毒素的肠毒素,或认为是毒素型和感染型的混合型中毒。
(5)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是可形成芽孢、无荚膜、有鞭毛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产生对人和动物具有强大毒性的外毒素肉毒毒素。可分为 A , B , C (α,β), D , E , F 和 G 7 个血清型,对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肉毒毒素受高温、碱性条件、日光直射时均可被破坏而不稳定,但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引起的中毒是毒素型中毒,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颅神经核,抑制乙酸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麻痹。在厌氧的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沉积物、尘土和动物粪便中有广泛存在,易污染蔬菜、鱼类、肉类、豆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6)蜡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为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其引起中毒是由于食物中带有大量活菌体和由其产生的肠毒素,活菌数量达到( 13~36 )× 10 6 /g(ml) 时即可引发致病。常将含菌量达到( 1.8 × 10 7 )个 /ml ( g )作为食物中毒指标之一。肠毒素可分为耐热性和不耐热性两种。此菌在土壤、空气、腐草、灰尘等都有存在,且各肉类制品、奶类制品、蔬菜、水果等带菌率也高。在各个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也易污染此菌。
(8),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少数产毒霉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的。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同一毒素也可由不同的霉菌所产生。污染各类的主要是曲霉和青霉,污染肉类的主要是美丽枝霉( Thamnidium elegans )和毛霉( Mucor )等,而污染饲料的主要是曲霉、青霉和枝孢霉( Ephelis )等。
(9)黄曲霉毒素中毒( aflatoxicosis )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A.flavus )和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一类结构类似的代谢混合产物,有 17 种之多。其基本结构都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为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非常稳定,耐热,在熔点( 200 ℃ ~300 ℃)之下不会分解,且其毒性非常强,主要损伤肝脏,使肝细胞坏死、出血及胆管增生,有明显的致癌作用。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霉菌主要污染粮食及其制品,花生、花生油、大米、棉籽等,奶、咸鱼等也有污染。
(10)赤霉病麦中毒( trichothecene toxicosis ) 赤霉病麦中毒是食用了受赤霉病害的麦类食物后发生的中毒现象。引起麦类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镰刀菌( Fusarium )中的禾谷镰刀菌( F.graminearum )、串珠镰刀菌( F.moniliforme )、尖孢镰刀菌( F.axysporum )、燕麦镰刀菌( F.avenaceum )等。它们可产生能引起呕吐的赤霉病麦毒素和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玉米赤霉烯酮两类霉菌毒素。
(11)黄变米中毒( yellow rice toxicosis ) 受霉菌代谢产物污染后米粒变黄,称为黄变米。根据污染霉菌的不同,黄变米可分为三种,即黄绿青霉黄变米,其受黄绿青霉( P.citeoviride )产生的黄绿青霉素( citreoviridin )污染,这种毒素毒性强烈,侵害神经,可导致死亡。第二种为桔青霉黄变米,其受桔青霉( P.citrinum )的毒素桔青毒素( citrinin )污染,此毒素主要损害肾脏,引起实质性病变。第三种是岛青霉黄变米,其受岛青霉( P.islandicum )产生的黄天精( luteoskyrin )和岛青霉毒素( islanditoxin )两毒害肝脏的毒素所污染。
(12)麦角中毒( ergotism ) 此类中毒是由于食用了带有麦角的麦类或麦制品所引起。其病原菌为麦角菌( Claviceps purpurea ),此菌能形成麦角胺、麦角类碱和麦角新碱三类生物碱,其中麦角胺可引起食物中毒,急性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力衰竭、昏迷等,慢性有不同症状。
(13)甘蔗的霉变中毒等由霉菌有毒代谢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14)误食了患炭疽病死亡的动物肉类后,炭疽病原菌进人体内,便可引起炭疽病,腹痛、呕吐、血便。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则易形成全身败血症。牛、猪的布鲁氏杆菌也会引起人患病。结核杆菌是又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牛易患此结核病,在病牛乳中往往常有结核杆菌。
霉菌产毒的特点
1)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而且产毒菌种中也只有一部分菌株产毒。
2)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还表现出可变性和易变性,产毒菌株经过多代培养可以完全失去产毒能力,而非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可出现产毒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随时考虑这一问题。
3)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而同一霉菌毒素也可由几种霉菌产生。
4)产毒菌株产毒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基质种类、水分、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情况。
3.2.1 曲霉属(Aspergillus)
曲霉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其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梗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或棒槌形,称顶囊。顶囊上辐射着生一层或二层小梗,小梗顶端着生一串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不同颜色,如黑色、褐色、黄色等。曲霉的有性世代产生闭囊壳,内含多个圆球状子囊,子囊内着生子囊孢子。曲霉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对有机质分解能力很强。曲霉属中有些种如黑曲霉(A.niger)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同时,曲霉也是重要的食品污染霉菌,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有些种还产生毒素。曲霉属中可产生毒素的种有黄曲霉(A.flavus)、赫曲霉(A.ochraceus)、杂色曲霉(A.versicolor)、烟曲霉、构巢曲霉(A.nilan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等。
3.2.2 青霉属(Penicillium)
青霉的菌丝体无色或浅色,多分枝并具横隔。由菌丝发育成为具有横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经过1~2次分支,这些分枝称为副枝和梗基,在梗基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这一结构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可有不同颜色,如青、灰绿、黄褐色等,帚状体有单轮生、对称多轮生、非对称多轮生。青霉中只有少数种类形成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青霉分布广泛,种类很多,经常存在于土壤和粮食及果蔬上。有些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能产生多种酶及有机酸。另一方面,青霉可引起水果、蔬菜、谷物及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种及菌株同时还可产生毒素。例如,岛青霉(P.islandicum)、桔青霉(P.citrinum)、黄绿青霉(P.citreo-viride)、红色青霉(P.rubrum)、扩展青霉(P.expansum)、圆弧青霉、纯绿青霉、展开青霉(P.patulum)、斜卧青霉(P.decumbens)等。
3.2.3 镰刀菌属(Fusarium)
该属的气生菌丝发达或不发达,分生孢子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有3~7个隔,产生在菌丝的短小爪状突起上,或产生在粘孢团中,形态多样,如镰刀形、纺锤形等。小型分生孢子有1~2个隔,产生在分生孢子梗上,有卵形、椭圆形等形状。气生菌丝、粘孢团、菌核可呈各种颜色,并可将基质染成各种颜色。
镰刀菌属包括的种很多,其中大部分是植物的病原菌,并能产生毒素。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ncintum)、玉米赤霉、梨孢镰刀菌(F.poae)、无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F.sparotrichioides)、木贼镰刀菌、窃属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
3.2.4 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菌丝有横隔,匍匐生长,分生孢子梗较短,单生或成丛,大多不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生长分生孢子,其形状大小不定,形态为桑椹状,也有椭圆形和卵圆形,其上有纵
横隔膜、顶端延长成喙状,多细胞。孢子褐色,常数个连接成链。尚未发现有性世代。
交链孢霉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空气中,有些是植物病原菌,可引起果蔬的腐败变质,产生毒素。
3.2.5 其他属
粉红单端孢霉、木霉属、漆斑菌属、黑色葡萄穗霉等。
3.3 主要的霉菌毒素
3.3.1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lfatoxin简称AFT或A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寄生曲霉的所有菌株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我国寄生曲霉罕见。黄曲霉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由于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强,因而受到重视,但并非所有的黄曲霉都是产毒菌株,即使是产毒菌株也必须在适合产毒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产毒。
3.3.1.1 黄曲霉毒素的性质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是一个双氢呋喃和一个氧杂萘邻酮。现已分离出B1、B2、G1、G2、B2a、G2a、M1、M2、P1等十几种。其中以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0倍,仅次于肉毒毒素,是真菌毒素中最强的;致癌作用比已知的化学致癌物都强,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黄曲霉毒素具有耐热的特点,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能溶于油脂和多种有机溶剂。
3.3.1.2 黄曲霉的产毒条件
黄曲霉生长产毒的温度范围是12~42℃,最适产毒温度为33℃,最适Aw值为0.93~0.98。黄曲霉在水分为18.5%的玉米、稻谷、小麦上生长时,第三天开始产生黄曲霉毒素,第十天产毒量达到最高峰,以后便逐渐减少。菌体形成孢子时,菌丝体产生的毒素逐渐排出到基质中。黄曲霉产毒的这种迟滞现象,意味着高水分粮食如在两天内进行干燥,粮食水分降至13%以下,即使污染黄曲霉也不会产生毒素。
黄曲霉毒素污染可发生在多种食品上,如粮食、油料、水果、干果、调味品、乳和乳制品、蔬菜、肉类等。其中以玉米、花生和棉籽油最易受到污染,其次是稻谷、小麦、大麦、豆类等。花生和玉米等谷物是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适宜生长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基质。花生和玉米在收获前就可能被黄曲霉污染,使成熟的花生不仅污染黄曲霉而且可能带有毒素,玉米果穗成熟时,不仅能从果穗上分离出黄曲霉,并能够检出黄曲霉毒素。
表8-1 各国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
国 名 食品与饲料 黄曲霉毒素B1限量μg/kg 备 注
中 国 玉米、花生、花生油大米、其他食油粮食、豆类发酵食品婴儿食品 <20<10<50 国家卫生标准
日 本 所有食品饲料 002040 小鸡、小牛、小猪乳牛其他家畜、家禽
美 国 一般食品花生食品带壳花生 201525 B1B2G1G2总量B1B2G1G2总量B1B2G1G2总量
法 国 食品饲料 050200 绵羊、山羊、成年羊成年猪、鸡、乳牛其他家畜家禽
德 国 食品饲料 10<50~200 (B1B2G1G2总量)随动物种类不同而异
黄曲霉主要产生B1和B2两种毒素,因此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多以B1为代表。见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大、致癌力强、分布广,对人畜威胁极大,因此各国都制定了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最高允许量(表8-1)。
从肝癌的流行病调查中发现,凡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人类实际摄入量较高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也高。
3.3.2黄变米毒素
黄变米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大米中发现的。这种米由于被真菌污染而呈黄色,故称黄变米。可以导致大米黄变的真菌主要是青霉属中的一些种。黄变米毒素可分为三大类:
3.3.2.1 黄绿青霉毒素
大米水分14.6%感染黄绿青霉,在12~13℃便可形成黄变米,米粒上有淡黄色病斑,同时产生黄绿青霉毒素(Citreoviridin)。该毒素不溶于水,加热至270℃失去毒性;为神经毒,毒性强,中毒特征为中枢神经麻痹、进而心脏及全身麻痹,最后呼吸停止而死亡。
3.3.2.2 桔青霉毒素
桔青霉污染大米后形成桔青霉黄变米,米粒呈黄绿色。精白米易污染桔青霉形成该种黄变米。桔青霉可产生桔青霉毒素(Citrinin),暗蓝青霉、黄绿青霉、扩展青霉、点青霉、变灰青霉、土曲霉等霉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该毒素难溶于水,为一种肾脏毒,可导致实验动物肾脏肿大,肾小管扩张和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3.3.2.3 岛青霉毒素
岛青霉污染大米后形成岛青霉黄变米,米粒呈黄褐色溃疡性病斑,同时含有岛青霉产生的毒素,包括黄天精、环氯肽 、岛青霉素、红天精。前两种毒素都是肝脏毒,急性中毒可造成动物发生肝萎缩现象;慢性中毒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肿瘤,可导致大白鼠肝癌。
3.3.3 镰刀菌毒素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召开的第三次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会议资料,镰刀菌毒素问题同黄曲霉毒素一样被看作是自然发生的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镰刀菌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镰刀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侵染多种作物。有多种镰刀菌可产生对人畜健康威胁极大的镰刀菌毒素。镰刀菌毒素已发现有十几种,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即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和丁烯酸内酯。
3.3.3.1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othecenes)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是由雪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菌、梨孢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产生的一类毒素。它是引起人畜中毒最常见的一类镰刀菌毒素。
在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DON主要存在于麦类赤霉病的麦粒中,在玉米、稻谷、蚕豆等作物中也能感染赤霉病而含有DON。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G.zeae),其无性阶段是禾谷镰刀霉。这种病原菌适合在阴雨连绵、湿度高、气温低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如在麦粒形成乳熟期感染,则随后成熟的麦粒皱缩、干瘪、有灰白色和粉红色霉状物;如在后期感染,麦粒尚且饱满,但胚部呈粉红色。DON又称致吐毒素(Vomitoxin)易溶于水、热稳定性高。烘焙温度210℃、油煎温度140℃或煮沸,只能破坏50%。
人误食含DON的赤霉病麦(含10%病麦的面粉250g)后,多在一小时内出现恶心、眩晕、腹痛、呕吐、全身乏力等症状。少数伴有腹泻、颜面潮红、头痛等症状。以病麦喂猪,猪的体重增重缓慢,宰后脂肪呈土黄色、肝脏发黄、胆囊出血。DON对狗经口的致吐剂量为0.1mg/kg。
3.3.3.2 玉米赤霉烯酮(Zearelenone)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雌性发情毒素。动物吃了含有这种毒素的饲料,就会出现雌性发情综合症状。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均能产生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不溶于水,溶于碱性水溶液。禾谷镰刀菌接种在玉米培养基上,在25~28℃培养两周后,再在12℃下培养8周,可获得大量的玉米赤霉烯酮。赤霉病麦中有时可能同时含有DON和玉米赤霉烯酮。饲料中含有玉米赤霉烯酮在1~5 mg/kg时才出现症状,500mg/kg含量时出现明显症状。玉米中也可检测出玉米赤霉烯酮。
3.3.3.3 丁烯酸内酯(Butenolide)
丁烯酸内酯在自然界发现于牧草中,牛饲喂带毒牧草导致烂蹄病。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骨节病研究室报道:在黑龙江和陕西的大骨节病区所产的玉米中发现有丁烯酸内酯存在。丁烯酸内酯是三线镰刀菌、雪腐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和梨孢镰刀菌产生的,易溶于水,在碱性水溶液中极易水解。
3.3.4 杂色曲霉毒素中毒
杂色曲霉毒素(Sterigmatocystin简称ST)是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等产生的,基本结构为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蒽酮。其中的杂色曲霉毒素IVa是毒性最强的一种,不溶于水,可以导致动物的肝癌、肾癌、皮肤癌和肺癌,其致癌性仅次于黄曲霉毒素。由于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经常污染粮食和食品,而且有80%以上的菌株产毒,所以杂色曲霉毒素在肝癌病因学研究上很重要。糙米中易污染杂色曲霉毒素,糙米经加工成标二米后,毒素含量可以减少90%。
3.3.5 棕曲霉毒素
棕曲霉毒素是由棕曲霉(A.ochraceus)、纯绿青霉、圆弧青霉和产黄青霉等产生的。现已确认的有棕曲霉毒素A和棕曲霉毒素B两类。它们易溶于碱性溶液,可导致多种动物肝肾等内脏器官的病变,故称为肝毒素或肾毒素,此外还可导致肺部病变。
棕曲霉产毒的适宜基质是玉米、大米和小麦。产毒适宜温度为20~30℃,Aw值为0.997~0.953。在粮食和饲料中有时可检出棕曲霉毒素A。
展青霉毒素
展青霉毒素(Patulin)主要是由扩展青霉产生的,可溶于水、乙醇,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破坏。污染扩展青霉的饲料可造成牛中毒,展青霉毒素对小白鼠的毒性表现为严重水肿。扩展青霉在麦杆上产毒量很大。
扩展青霉是苹果贮藏期的重要霉腐菌,它可使苹果腐烂。以这种腐烂苹果为原料生产出的苹果汁会含有展青霉毒素。如用有腐烂达50%的烂苹果制成的苹果汁,展青霉毒素可达20~40μg/L。
青霉酸
青霉酸(Penicllic acid)是由软毛青霉、圆弧青霉、棕曲霉等多种霉菌产生的。极易溶于热水、乙醇。以1.0mg青霉酸给大鼠皮下注射每周2次,64~67周后,在注射局部发生纤维瘤,对小白鼠试验证明有致突变作用。
在玉米、大麦、豆类、小麦、高粱、大米、苹果上均检出过青霉酸。青霉酸是在20℃以下形成的,所以低温贮藏食品霉变可能污染青霉酸。
交链孢霉毒素
交链孢霉是粮食、果蔬中常见的霉菌之一,可引起许多果蔬发生腐败变质。交链孢霉产生多种毒素,主要有四种:交链孢霉酚(Alternariol简称AOH)、交链孢霉甲基醚(Alternariol methyl ether简称AME)、交链孢霉烯(Altenuene简称ALT)、细偶氮酸(Tenuazoni acid简称TeA)。 AOH和AME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给小鼠或大鼠口服50~398mg/kg TeA钠盐,可导致胃肠道出血死亡。交链孢霉毒素在自然界产生水平低,一般不会导致人或动物发生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其慢性毒性值得注意,在番茄及番茄酱中检出过TeA。
人类霉菌毒素中毒
一般来说,产毒霉菌菌株主要在谷物粮食、发酵食品及饲草上生长产生毒素,直接在动物性食品,如肉、蛋、乳上产毒的较为少见。而食入大量含毒饲草的动物同样可引起各种中毒症状或残留在动物组织器官及乳汁中,致使动物性食品带毒,被人食入后仍会造成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中毒与人群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和生活环境条件有关,所以霉菌毒素中毒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甚至有些还具有地方疾病的特征。例如黄曲霉毒素中毒,黄变米中毒和赤霉病麦中毒即具有此特征。再者,霉菌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有急性中毒,也有因少量长期食入含有霉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也有的诱发癌肿、造成畸形和引起体内遗传物质的突变。
霉菌污染食品,特别是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对人类危害极大,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造成人类的严重疾病甚至大批的死亡。不食用霉变及含有霉菌毒素的食物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癌症发病率,避免癌症的发生。
农产品上的微生物
在各种农产品上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粮食尤为突出。按其来源可分为原生性微生物区系和次生性微生物区系。原生性微生物区系是微生物与植物在长期相处的关系中形成的,它们以种子的分泌物为生,与植物的生活和代谢强度息息相关。次生性微生物区系,指的是那些存在于土壤、空气中,通过各种途径侵染粮食的微生物。在粮食微生物中,尤以霉菌危害严重,并且能产生150多种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真菌毒素。
❷ 用英语描述牛奶生产的过程
吹塑,这里主要指中空吹塑 ( 又称吹塑模塑 ) 是借助于气体压力使闭合在模具中的热熔型坯吹胀形成中空制品的方法,是第三种最常用的塑料加工方法,同时也是发展较快的一种塑料成型方法。吹塑用的模具只有阴模 ( 凹模 ) ,与注塑成型相比,设备造价较低,适应性较强,可成型性能好 ( 如低应力 ) 、可成型具有复杂起伏曲线 ( 形状 ) 的制品。吹塑成型起源于 19 世纪 30 年代。直到 1979年以后,吹塑成型才进入广泛应用的阶段。这一阶段,吹塑级的塑料包括:聚烯烃、工程塑料与弹性体;吹塑制品的应用涉及到汽车、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医疗等方面;每小时可生产 6 万个瓶子也能制造大型吹塑件 ( 件重达 180kg) ,多层吹塑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吹塑设备已采用微机、固态电子的闭环控制系统,计算机 CAE/CAM 技术也日益成熟;且吹塑机械更专业化、更具特色。1 吹塑成型方法1.1 成型方法不同吹塑方法,由于原料、加工要求、产量及其成本的差异,在加工不同产品中具有不同的优势。详细的吹塑成型过程可参考文献。这里从宏观角度介绍吹塑的特点。中空制品的吹塑包括三个主要方法:挤出吹塑:主要用于未被支撑的型坯加工;注射吹塑:主要用于由金属型芯支撑的型坯加工;拉伸吹塑:包括挤出一拉伸一吹塑、注射一拉伸一吹塑两种方法,可加工双轴取向的制品,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制品性能。此外,还有多层吹塑、压制吹塑、蘸涂吹塑、发泡吹塑、三维吹塑等。但吹塑制品的 75 %用挤出吹塑成型, 24 %用注射吹塑成型, 1 %用其它吹塑成型;在所有的吹塑产品中, 75 %属于双向拉伸产品。挤出吹塑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设备成本低,模具和机械的选择范围广,缺点是废品率较高,废料的回收、利用差,制品的厚度控制、原料的分散性受限制,成型后必须进行修边操作。注射吹塑的优点是加工过程中没有废料产生,能很好地控制制品的壁厚和物料的分散,细颈产品成型精度高,产品表面光洁,能经济地进行小批量生产。缺点是成型设备成本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仅适合于小的吹塑制品。中空吹塑的工艺条件,要求吹胀模具中型坯的压缩空气必须干净。注射吹塑空气压力为 0.55 ~ 1MPa ;挤出吹塑压力为 0.2l ~0.62MPa ,而拉伸吹塑压力经常需要高达 4MPa 。在塑料凝固中,低压使制品产生的内应力低,应力分散较均匀,且低应力可改进制品的拉伸、冲击、弯曲等性能。 1.2 制品种类吹塑制品有容器、工业制件两类。其中容器包括:包装容器,大容积储桶 / 储罐,以及可折叠容器。但随着吹塑工艺的成熟,工业制件的吹塑制品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目前,容器约占 80 %的市场份额,每年增长 4 %左右;而工业及结构用制品占总量的 20 %,每年增长速度为 12 %。容器消耗量的增长在于可旋扭塑料容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工业用制品的消耗量增长主要是由新型加工技术的改进所致,如多层型坯挤出、双轴挤出、非轴对称吹塑等。表 2 列出了部分吹塑制品的应用及其性能要求。1.3 吹塑成型进展(1) 原材料聚合物在成型过程中,首先通过口模时受高剪切力作用,然后物料呈现挤出膨胀及垂缩现象,在形成下垂的型坯时,其膨胀率接近为零。接着型坯被吹胀紧贴在模具上,这时呈现低的膨胀率。过度的口模膨胀会产生废品。过度的垂缩导致制件的顶端到底部壁厚厚度不均匀,严重的甚至不能成型。因此,在选择适合吹塑的聚合物时,必须弄清其剪切及膨胀的粘弹特性。 HDPE 由于热稳定性好,又有多种改性产品,因而成为吹塑成型中应用最广泛的塑料。通过共聚和共混作用,对吹塑成型用原材料的研究在连续挤出吹塑级树脂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 PA6 、 PP 和 PET 。间歇式型坯吹塑成型,理论上适用于结构板材和大型制件的二次加工,要求使用工程塑料,如阻燃型 ABS 、增强 PVC 、改性 PPO 和 PC 等,而这类挤出型塑料的耐高温性能一般较差,仅有少数树脂可在常规设备上吹塑成型大型制件。在聚萘二甲酸乙二酯 (PEN)/PET 共混料吹塑成型时,需将防氧渗透和防水气渗透的树脂如 ( 乙烯 / 乙酸乙烯醇 ) 共聚物 (EVOH)和 HDPE 与 PET 形成复合层,并产生锚联层,以改善 PEN/PET 料的渗透性和热稳定性。目前正研究将 HDPE 与 PA6 采用多层吹塑成型,生产燃油油箱。(2) 设备与工艺技术进展吹塑机械设备已有很大的改进。较新的成果有:①采用改进型红外加热技术进行再吹塑成型;②非常高速的旋转挤塑压力,主要应用在牛奶瓶的生产上;③模具附设在梭式压机上以补偿喷流现象;④多层连续挤出吹塑成型防渗透性容器;⑤通过对取向结晶和热结晶、预成型坯和模温、吹气压力,以及型坯在模腔内停留时间的严格控制,进行连续性热定形 PET 瓶的生产。由于市场对复杂、曲折的输送管材制件的需求,推动了偏轴挤出吹塑技术的开发,这种技术笼统称为 3D 或 3 维吹塑成型。理论上,该工序十分简单,型坯挤出后,被局部吹胀并贴在一边模具上,接着挤出机头或模具转动,按已编的 2 轴或 3 轴程序转动。难点在于要求具有非常大的惯性量的大型吹塑机械在高速合模时误差要低于 10 %。多层吹塑成型工艺常用于加工防渗透性容器,其改进工艺是增设一个阀门系统,在连续挤出过程中可更换塑料原料,因而可交替生产出硬质和软质制品。生产大型制件如燃油箱或汽车外结构板材时,在冷却过程中需降低模腔内压力以调整加工循环周期。解决方法是先将熔料储存在挤出螺杆前端的熔槽中,再在相当高速下挤出型坯,以最大限度减少型坯壁厚的变化,从而确保消除垂缩和挤出膨胀现象。储料缸式机头改进,使之能挤出热敏性塑料如 ABS — R 、改性 PPD 和 PVC 。而且,重新设计的机头,在生产中可快速装拆以方便清理塑料,同时,对塑料的流变特性分析及计算机流道分析可设计流线型流道,以便于热敏性塑料的成型。(3) 控制程序及吹塑模拟型坯的程序控制已有数十年的经验。主要问题是型坯可拉坯变薄的最薄程度 ( 如瓶颈部位 ) ,增厚的型坯拉坯的最大程度 ( 如容器瓶体或边角部位 ) ,以及设计一个壁厚度变化部位,例如凹边和瓶肩等。其工作重点应集中在所使用塑料的粘弹性特性上。对试管状的预成型坯壁厚的预测,也就是设计具有防渗透作用的型坯最佳壁厚厚度的选择依据。这是由预成型坯的结晶程度,所使用塑料与温度相关的应力一应变弹性特性,以及由注塑加工形成的冻结应力程度和分布等情况来决定的。 1980 年, GE 公司就为热成型和吹塑成型开发了: PITA 程序设计。型坯吹塑成型的控制软件必须综合考虑如下因素:不均匀的型坯壁厚;型坯截坯口和环绕型吹塑管材截口;在合模前预先吹胀型坯;吹胀过程控制和截坯口开设的部位;以及结构件吹塑成型中对型坯边缘的裁切定位等。目前,商业化的吹塑成型模拟软件主要有原美国的ACTech 公司的 C — PITA 、比利时的 POLYFLOw 等。数值模拟的难度在于:大应变、非线性材料行为、接触问题以及膨胀过程中一些物理非稳定性,而这些复杂性将导致产生一系列需要迭代求解的非线性方程。其中,材料、吹塑成型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热点,如拉伸吹塑被广泛应用,但对该过程的模拟所需要的应力诱导结晶的数学描述,到目前为止尚无合适的方法。而挤出吹塑的型坯,是聚合物熔体流经环形模头时形成的,环形管道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的粘弹性质将直接影响型胚膨胀,现有的粘弹性知识还无法描述这个过程。与相对成熟的注塑 CAE 技术相比,吹塑成型软件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1.4 吹塑成型的发展趋势吹塑将随着市场对其制品的需求,在材料、机械、辅助设备、控制系统、软件等方面有如下发展趋势。(1) 原材料为满足吹塑制品的功能、性能 ( 医药、食品包装 ) 要求,吹塑级的原料将更加丰富,加工性能更好。如 PEN 类材料,不仅强度高、耐热性好、气体阻隔性强、透明、耐紫外线照射,可适用于吹制各种塑料瓶体,并且填充温度高,对二氧化碳气体、氧气阻隔性能优良,且耐化学药品。(2) 制品包装容器、工业制品将有较大增长,而且注射吹塑、多层吹塑会有快速的发展。(3) 吹塑机械及设备吹塑机械的精密高效化;辅助生产 ( 操作 ) 设备的自动化。“精密高效”不仅指机械设备在生产成型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高的压力,而且要求所生产的产品在外观尺寸波动和件重波动方面均能达到较高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生产制品各个部位的尺寸和外形几何形状精度高,变形及收缩小,制品的外观及内在质量和生产效率等指标均要达到较高的水准。辅助操作包括去飞边、切割、称重、钻孔、检漏等,其过程自动化是发展的趋势之一。(4) 吹塑成型模拟吹塑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吹塑模拟的数学模型的合理构建,数值算法的快速、准确是模拟的关键,吹塑成型模拟将会在制品质量预测、控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影响吹塑制品质量的因素及常见缺陷的排除2.1 吹塑成型的影响因素下面从吹塑成型过程分析各个阶段的成型参数。吹塑成型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 型坯形成阶段聚合物在挤出机中的输送、熔融、混炼、泵出成型为型坯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影响壁厚分布的主要工艺参数有:①材料的分子量分布、平均分子量;②吹塑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和螺杆转速,其中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料斗温度,料筒 1 区、 2 区、 3 区、 4 区温度,法兰温度,以及储料模头 1 区、 2 区、 3 区、 4 区温度。(2) 型坯下料阶段型坯从模唇与模芯的间隙中挤出为下料阶段。此时,型坯离模膨胀和型坯垂伸这两种现象影响型坯成型。影响壁厚分布的主要工艺参数是吹塑机的模头直径和壁厚控制系统,其中控制系统包括轴向壁厚控制系统和周向壁厚控制系统,以调整模唇与模芯的间隙。(3) 型坯预吹阶段为避免型坯内表面的接触、粘附,改善制品壁厚的均匀性,要对型坯进行预吹胀。在型坯预吹阶段,从型坯下方往型坯内喷气,以护持型坯,减小其垂伸。在这一阶段,影响壁厚分布的主要工艺参数有:预吹压力、预吹时间。(4) 型坯高压吹阶段高压吹胀型坯,使之贴紧模具型腔,实现产品塑性成型阶段。该阶段,影响产品成型的是型坯受高压吹胀变形、型坯与模腔接触变形。而影响壁厚分布的主要工艺参数有:材料的收缩率;吹气压力、时间;模具材料、结构、模具排气系统以及模具冷却系统,如冷却水道分布、冷却水进水温度等。尽管影响吹塑制品质量的因素较多,但当生产条件、制品要求确定后,调整吹塑工艺参数能有效改善制品质量。优化的工艺参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优化产品的综合性能。2.2 吹塑成型工艺条件的设定工艺条件调整的目的是,在满足产品最小壁厚要求的基础上,产品壁厚尽可能均匀,产品件重尽可能小 ( 减少材料消耗 ) 。工艺参数设定的合理方法是,将经验与数值分析技术结合。基本过程为,①利用已建立的计算机模型,模拟吹塑模具、下料型坯、夹料板等状态;②输入各阶段对型坯壁厚分布影响的参数;③对得到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哪些部位壁厚达不到要求,而哪些部位壁厚超厚;④利用人工经验,调整输入的参数,重复①~③的过程,保证产品各部位在达到最小壁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产品各部位壁厚。⑤对多个工艺方案的结果分析、比较,最终确定优化的工艺参数。拉伸吹塑又称双轴取向吹塑,是在聚合物的高弹状态下通过机械方法轴向拉伸型坯、用压缩空气径向吹胀 ( 拉伸 ) 型坯以成型包装容器的方法。拉伸吹塑有一步法、二步法。2.3 吹塑成型常见的制品缺陷及其改进这里给出挤出吹塑成型、注射吹塑成型、拉伸吹塑成型常见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1) 挤出吹塑挤出吹塑是挤出成型最主要的成型方法。有连续挤出和不连续挤出两种方法。表 5 给出挤出吹塑常见制品缺陷及改进方法。(2) 注射吹塑注射吹塑是先用注射法制成有底型坯,再将它吹移至吹塑模具中成型中空制品。注射吹塑可对制品进行精确的控制,能生产无刮痕、精度高、表面光滑的制品,无需二次加工;其中制品的件重可控制在± 0 . 1g ,螺纹的精度可为± 100 μ m 。注射吹塑常见制品缺陷及改进方法见表 6 。(3) 拉伸吹塑3 结语吹塑成型技术是随着塑料工业、机械制造等多种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吹塑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不断融人现代设计思想、设计工具,工程技术人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人工经验,使制品设计、制造各个环节的效率提高,从而提高吹塑制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