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概括性作文怎麼寫
❶ 關於新聞報道方式的作文怎麼寫
一、新聞的定義:來
新聞是用概括性的敘自述方式,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
二、新聞的結構:
1.標題
2.導語(副標題):是一句話或一段話,是新聞當中最有價值最核心的事實概括
3.主體:是對導語的展開補充
4.背景:是新聞的歷史情況和壞境條件
5.結語:是最後一句話或一段話,具有啟發與激勵性的語言
❷ 作文開頭概括性的 有哲理的一句話叫什麼
總述句
總述句往往概括了某一文段的意思,而中心句則是能表達某一文段中心思想的句子.當然還是有區別的.總述句一般只有一句吧,而中心句可以有好幾句.
❸ 英語四級分數怎麼計算
總分:710分,寫作部分佔整套試卷的15% =106.5分,聽力部分佔整套試題版的35%=248.5分,閱讀部分佔整套試題的35%=248.5分,英語四級翻譯權部分佔試卷的15%:106.5分。選詞填空每題3.55分,其餘每題都是7.1分。英語四級擔心考不過?這里有份四六級學習資料送給你:點擊免費領取學習資料
外教老師一對一授課專項提分!還可以獲得阿西吧免費贈送的:1份英語水平測試報告+288元歐美外教課程+20G英語學習教材!
阿西吧營造高頻次的學習氛圍,徹底解決了英語語言環境的問題!真正沉浸在英語純正英語母語的場景里,聽說結合,更好地提升語感,有更多的機會去開口說英語!高效提高英語運用水平!
每個人的情況各異。因此在選擇之前,我們也需要考慮清楚未來的學習規劃,針對自己的需求和經濟實力來選擇學習機構,如果對這方面不太了解,可以嘗試注冊一下阿西吧看看。
❹ 關於說明性的作文,急急急!!!
關於雪的說明文
雪花是一種美麗的結晶體,它在飄落過程中成團攀聯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單個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間。雪花很輕,單個重量只有0.2 ——0.5克。無論雪花怎樣輕小,怎樣奇妙萬千,它的結晶體都是有規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齣,度雪花六齣」的說法。雪花多麼美麗而輕盈呀!我越來越喜歡雪花了,如果能夠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皚皚,綠樹披銀裝,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趣事。
「瑞雪兆豐年」是我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像給小麥蓋了一床禦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所以又有一句農諺「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雪的作用很廣,但雪對人類有很大的好處。首先是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因雪的導熱本領很差,土壤表面蓋上一層雪被,可以減少土壤熱量的外傳,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所以,受雪保護的莊稼可安全越冬。積雪還能為農作物儲蓄水分。此外,雪還能增強土壤肥力。據測定,每1升雪水裡,約含氮化物7.5克。雪水滲入土壤,就等於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養家畜家禽、灌溉莊稼都可收到明顯的效益。
雪對人有利也有害處,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節,如突然因寒潮侵襲而下了大雪。就會造成凍寒。所以農諺說:「臘雪是寶,春雪不好。」
朋友們,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對雪更加喜歡和了解了呢?
❺ 語文作文十個素材。(概括性的就行)
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回店名。鄭板橋揮毫答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對於企業、商家而言,經營人心是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❻ 作文題目,什麼什麼之旅,最好有概括性的敘述讓我知道寫什麼,謝謝。
我的快樂之旅:
每個人心中的快樂都不同,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不同的快樂,而我也有我自己的快樂。
我認為幫助他人是一種快樂,俗話說:「施人玫瑰,手留余香。」當你幫助了他人時,你就找到了快樂。比如他人的東西掉了,你主動幫他拾起;他人摔倒了,你伸出一雙援助之手;他人遇到挫折時,你奉上一個甜甜的微笑。從這些小事中,你會發現快樂在無形之中已經來到了你的身邊。
我認為攻克一道難題是一種快樂。有一天,我正在做一道數學題,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卻始終解不開這道題。於是我放棄了,開始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但不知是一種什麼力量,使我想再嘗試一次,我細細研究這道題,我終於找到了一點思路,做著做著,題目越來越簡單,思路越來越清晰,難題終於迎刃而解,這時我心中感到無比的喜悅,無比的自豪。
我認為付出辛勞後獲得成功是一種快樂。三年級時,我們學校組織了跳繩比賽,我們班同學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經過刻苦的練習,做好了充分的准備,終於在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們班同學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自從那件事起,我認為:快樂是團結一心、戰勝了困難之後獲得的勝利和成功。
快樂來源於自己,來源於大家,來源於每個人的良好品行,來源於一顆顆互相寬容,互相關愛的心。生活中到處都有快樂,只要我們用心發現、相互幫助、努力學習,快樂就無處不在。
❼ 求高考作文的優秀例子,要求要有概括性的,不能長篇大論的,【50字左...
2012,和勇氣同行
我們是一群令人羨慕的中學生。中學生的夢,純潔浪漫,未必成真;中學生的歌,婉轉動聽,未必悠遠;中學生的詩,熱烈奔放,未必永恆……在這如歌如詩的年華中,我們充滿夢想、激情與活力,然而一旦遇到困難或挫折,也易猶豫、動搖、退縮。
父母長年在外,自小沒人可依靠的我,各方面的能力自然超出了同齡人。認識我的人常常誇我是「女中豪傑」,然而他們都只看到了我堅強的表面,其實,外表堅強的我也有脆弱的時候。
自從步入初中大門,我對數學就不感興趣。每次數學考試,我的成績總是不理想。於是,漸漸地,我與數學更疏遠了。
初一時的數學老師是一位口碑很好的教師,可我那不太理想的數學成績似乎與他的名聲不大匹配,因此經常引來他的批評。有時,一些調皮的男生便會跟著指手畫腳,冷嘲熱諷。一向要強的我,每當此時便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次數多了,我想到了放棄。
可是,一次偶然的發現卻徹底拯救了准備自暴自棄的我。
暴風雨中,一隻蝴蝶在泥濘中拚命地掙扎著,它想飛,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一次次地努力失敗後,我想它大概快要放棄了,而它卻一再地鼓起了勇氣,經過一次次地試飛,它終於離開了泥潭,揮動著帶著泥點的翅膀在陽光中飛舞。
它僅是一個小生靈,卻有如此大的毅力,我呢?我慚愧了。於是我重新鼓起了勇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不輕言放棄,又有誰敢說我學不好數學呢?
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我自認智力並不比別人差,數學學不好,主要是因為我對它不感興趣。我先買來一些資料,強迫自己多做多練,不懂的題目就請教同學。上課時,我提醒自己全神貫注,保證每節課的聽課質量……漸漸地,我有了些進步,雖說我還會時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嘲笑,但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便會想到那隻在陽光中飛舞的蝴蝶,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我也會像那隻蝴蝶那樣,迎來振翅飛舞的一天。
期末考試快到了,我堅信這次自己一定會成功,因為我有永不言敗的勇氣。即使再失敗,我也不會氣餒,因為堅強的我已有勇氣面對成長歷程中的風風雨雨。
2012,和痛苦同行
有時候,痛苦也是一種幸運。
——題記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感到痛苦。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無法面對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無法面對痛苦而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無法面對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痛苦,我們不應害怕和逃避,而應直面痛苦,用勇敢和堅強將痛苦縮小,或將痛苦舉作人生前進的風帆,直至成功。
其實,和痛苦同行之日,也是我們邁向成功、迎接幸福的准備之時。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面對痛苦,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豁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詩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痛苦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他在「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痛苦,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於失意的陰影中而不能自拔;面對痛苦,我們不應整日浸泡在傷感的泥濘中越陷越深;面對痛苦,我們不應長期委靡不振而迷失方向。化解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於痛苦之中,結果將不堪設想。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痛苦,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的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託孤」的千古悲劇。
在現代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痛苦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痛苦,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痛苦,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激起驚濤駭浪;遭遇痛苦,就當它是你眼中的一顆塵埃,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
2012,與你同行
昨夜的星辰,昨夜的夢,讓我與你同行,因為我有永不言敗的堅毅,我有對生命的敬畏,我有對理想的執著。請讓我與你同行,我一定讓你滿載而歸。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多麼形象,道出了魯迅對《史記》的贊嘆。是司馬遷用血淚演繹了史家的千古絕唱,是司馬遷用執著奏響史家離騷之韻。
這是一種精神,偉大的精神,它照亮我前行的路程。如果你在你的人生土地種上堅毅的種子,你將收獲一個生機勃勃的人生。
「凝聚每份愛,點燃顆顆心,生命挽起生命,讓天長地久」。因為有愛,才使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生命重返家園,才使生命天長地久。在這片熱土上,有多少生命與「病魔」抗爭的足跡?然而,這生命卻永久地留在這里,讓我們敬佩!
如果你在你的人生土地種上愛的種子,你將收獲一個芳香四溢的人生。
夜深了,是誰在繼續自己那未完成的事業?是誰咬緊嘴唇,強忍病痛在病床上寫作?又是誰在昏厥中不忘未寫完的作品?他——俄國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是理想把他從鬼門關里拉回,是信念把他從病痛中叫醒,是執著奏響了他生命的篇章。讓我們銘記,他的痛!
如果你在你的人生土地種上執著的種子,你將收獲一個鬱郁蔥蔥的人生。如果你把暫時的痛苦化為快樂,那麼你會終生快樂!
既然你選擇了遠方,你就必須永不言敗;既然你選擇了挑戰,你就帶上堅毅起航。讓我與你同行,讓堅毅與你同在,讓敬畏寫下真愛,讓執著永不改變。
❽ 如何概括較長的敘事性作文
我覺得趨勢性的記敘文就是抓住關鍵斷然,然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❾ 作文開頭概括性的 有哲理的一句話叫什麼
題記?
❿ 讀西遊記概括縮寫作文500字
讀西遊記概括縮寫作文
《西遊記》問世近五百年了,我們一代一代讀書人讀這本書,一代一代讀書人研究這本書,我們真正讀懂和研究透了這本書嗎?沒有!因為,我們所能看到的對《西遊記》的定論是: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的長篇小說。二十世紀初,曾有魯迅、胡適兩位文壇權威對《西遊記》做了些點評,結論還是:神魔小說(魯迅),神話小說(胡適)。「小說」這個定論,就象壓了孫悟空五百年的「五行山」,權威們的評論就好似貼在五行山上的「壓帖兒」。
難道真的會象《西遊記》的作者們所預言的:五百年後才會有「唐僧(尋求解脫自性迷的眾生)」揭去「壓帖兒」,放出「心猿(『心願』的諧音)」孫悟空,「悉發」出「菩提心」來嗎?其實,《西遊記》的作者們早已用「弼馬溫」告訴眾生:《西遊記》就是一篇「筆罵文(『弼馬溫』的諧音)」。我們應該認真苦讀中國典籍,跳出純文學的樊籬,真正搞清楚這部以神魔當筆頭罵世的「筆罵文」究竟是在罵什麼。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地重新解讀《西遊記》。
百回本《西遊記》是讀者最多,影響面最廣的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問世以來,由於《西遊記》中的主題、作者等謎,引發歷代文人墨客不懈探求,但終因人人只為「紫金缽盂」之「人事」,不肯將「紫金缽盂」交給神仙,故不可能盡知其中暗傳的「密諦」。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批評一些「三教之徒」,對《西遊記》「皆得隨宜附會」,指出:「然作者號儒生,此書則實出於游戲,亦非語道」,也無「微言大義」。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則稱:「全書以詼諧滑稽為宗旨」,是「世界上的一部絕大神話小說」,「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話」,「《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二位大師的高論後來贊同者甚少,但由於二位大師威高言重,後世的探討者們又缺乏更有說服力論據和論證,故至今《中國文學史》、《辭海》等教科書、辭典中,均以浪漫主義的神話或神魔「小說」給《西遊記》蓋棺定論了。雖然後來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合理的觀點,但因權威們的定論,這些合理的觀點均被視為「牽強附會」的「街談巷議」之類了。胡適曾提到了《西遊記》「是有人的意味」、「有一點愛罵人」和「玩世不恭」,幾乎就要走入百回《西遊記》中八十一難所形成的「眾妙之門」,但畢竟是擦「門」而過,《西遊記》還是「弼馬溫」而不是「筆罵文」,不能「入流」。
如果我們以「漢字六書」為讀解方法,感受著生活認真讀書,認真深入地研究一下《西遊記》中究竟有何「人的意味」,究竟如何用筆來「罵人」,究竟如何「玩世」。如果用《西遊記》中已提到的「嬰兒之本論」和明代思想家李贄的「童心說」來解讀「弼馬溫」,也許就會發現,《西遊記》這篇「筆罵文」原來就是用筆來探討「人的意味」,來「玩世」,來「罵人」的文章。
既然《西遊記》是文章,就應該讓其「入流」,不要再給炎黃子孫們留下種種猜謎般的遺憾了。
一、《西遊記》中以「人的意味」為主體的思維體系自古三教為儒道佛,九流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則被列為九流之外,《西遊記》的作者們因此而戲稱《西遊記》是「未入流」的文章。《西遊記》中有意寫了個「弼馬溫」,那麼怎樣將其理解為「筆罵文」,怎樣將其視為能「入流」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是入的何「流」呢?要解讀此迷,只要仔細分析一下《西遊記》的章回結構中「人的意味」是什麼?「意味」在中國古代稱「意象」,也就是精神現象,「人的意味」就是人生百態中所反映出來的精神現象,「人」就是這個精神現象的「主體」,用這個「主體」去分析百回本《西遊記》的篇章結構,就可以解得其中的奧密。
首先,分析第一回至第七回,作者從「心性修持大道生」的一場大鬧天宮寫到「五行山下定心猿」,就是寫「自性迷」的眾生之「心」。《西遊記》中的天宮是什麼?就是眾生想入非非的象形的精神世界。「心性」又是什麼?就是眾生的精神本體,眾生的一切行為莫不由此而動,俗稱心動才有行動。因此,心性又是相對於眾生之肉身的內在之物,《西遊記》中有詩曰:「內觀不識因無相(第一回)」,即指眾生沒有外觀形象與之對應的內心世界或精神現象所在,書中巧妙地「借」用一隻神猴的行為來生動形象地描述這種沒有外觀形象與之對應的內心世界或精神現象,《西遊記》中也有詩曰:「借卵化猴完大道(第一回)」。一場大鬧天宮寫了七個章回,正象《莊子。內篇》那樣,形成了一個以人的內心世界或精神現象為主體的《西遊記》「內篇」,這是一個很完整的有「人的意味」的思維體系。第一回寫了個山名叫「花果山」,這座山名中的「花」字,其實就是暗指「名」,《老子。第一章》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名」,就是指人的內心世界或精神領域的產物。因為「名」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中國古代思想家一直將「可名」又「非常名」的「名」,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命題。
第二,分析第八回至第十四回,作者從「觀音奉旨上長安」尋找取經人唐僧寫到「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就是寫「自性迷」的眾生之「身」。《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什麼?就是用「借」的手法來寫「性本善」,但卻「自性迷」的眾生之「身」。六賊是什麼?就是「借」指眾生的「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眾生的一切行為莫不因「六欲」所致。故唐僧是「借」指相對於眾生的心性的外在之物,《西遊記》中有詩曰:「外合明知作有形(第一回)」,即眾生的「肉身」所在。觀音尋找取經人又是寫了七個章回,也正是象《莊子。外篇》那樣,寫成了一個以「性本善」卻「自性迷」的唐僧為「人」這個「主體」的《西遊記》「外篇」。在第九回(有的版本為「附錄」)虛擬出了一個唐僧的父親名叫「陳萼」的故事,這與實際事實顯然是不相符的,但這個人名中出現的「萼」字,則是暗指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實」,即相對於人的內心世界以外的實物形態的「肉身」。這個「肉身」不是指有真名實姓的具體的某某人,而是「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一回)」的眾生的軀體。這個人名中的「萼」與前七回中的山名中的「花」相對應,正是「花與萼」,即「名與實」,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討論哲學問題時經常用到的一個最基本的哲學范疇。
第三,分析第十五至第九十八回,作者用了十二組基本上是以「七」為結構的寓言故事來描述神魔爭斗,神好乎?魔壞乎?莫可言賞罰也。這正如《莊子》之風格,「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儻,不以畸見之也。」用神魔故事之幻筆和戲筆,描述神魔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魯迅)」,藉此以娛樂、消遣為形式,實則在「游戲中暗傳密諦(李贄)」。故此,《西遊記》也如同《莊子》,能達到「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能夠「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萬物,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的社會效應。因此,推論這十二組寓言,正是仿《莊子。雜篇》。在第十五回中又寫了一個地名「里社祠」,並解釋為「里者,乃一鄉里地;社者,乃一社土神。」這是暗指在某一個地方積聚著一些「土神」,這些「土神」很可能是指一群「未入流」的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在這里結社聚集干什麼呢?當然是討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至此,有了「名」,有了「實」,又有了個討論問題的「社」,實際上已經將《西遊記》中要講的「名實論」完完整整地推論出來了。「名實論」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哲學最基本范疇的命題。
至此可以斷言:《西遊記》是用神魔故事為表達形式,借用古代老莊學派的思維模式,形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思維體系,其真實內容是,通過這個完整、系統的思維體系來討論「名與實」的辨證關系問題,並對中國古代三教九流思想進行批判地繼承,以達到讓後人在欣賞神魔故事的「游戲」中,不斷「悉發菩提心(第一百回)」的目的,而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說,更不是宣揚什麼三教九流。因此,《西遊記》這個「弼馬溫」應該解讀成「筆罵文」,應該入老莊學派之流。這里有個問題要加以說明: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都只是古代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既是「萼」,又是「花」,但更多的是他們留給我們的系統思維方法,而不應該將他們的思想定格為什麼三教九流,並拜為教主。將他們拜為教主,只是無知的後人創作的惡作劇,《西遊記》故事中用調侃的手法一再強調了這點。搞清楚了這些,我們就不要再在《西遊記》中去考證什麼「金丹大道」、「佛老之理」了,而應該在「花與萼」、「名與實」中去探討真正的「有人的意味」的主體性哲學問題。
(注:有學者考證《莊子》古本為二十八篇,均以七篇一組,《內篇》、《外篇》各為七章,其餘的為《雜篇》,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後人增補過的《莊子》)。
二、要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除了用百回本《西遊記》的章回結構以及其中有「人的意味」的精神現象來證明《西遊記》不僅僅是神魔小說,而是與《莊子》相類似的「大卮言、大重言、大寓言」外,我們還可以用考古法則,即用最接近《西遊記》問世時代的評論文章,以及《西遊記》的作者們的觀點來點評其為何書。
俗語常言中,暗藏天機;戲謔笑談處,顯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從身體力行處寫來;一辭一意,俱在真履實踐中發出。其造化樞紐,修真竅妙,無不詳明且備。……自悟一子陳先生《真詮》一出,諸偽顯然,數百年埋沒之《西遊》,至此方得釋然矣。但其解雖精,其理雖明,而於次第之間,仍未貫通,使當年原旨,不能盡彰,未克盡美而未盡善耳。(《西遊原旨敘》)。
清代的點評家大多稱《西遊記》為「參禪修道」的奇書,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悟一子陳士斌、悟元子劉一明、張書紳等。劉一明,號悟元子,著有《西遊原旨敘》一書,他把《西遊記》看作一部深奧的談禪講道的奇書。張書紳在《新說西遊記總批》中則將《西遊記》點評為儒學經典《大學》。當然,這都是未真正解得《西遊記》之密諦的可笑之談。但是,劉一清在書中對《西遊記》質疑道:「怪怪者,在儒可成聖,在釋可成佛,在道可成仙。」很顯然,《西遊記》為什麼會與三教合,悟元子也未悟到其所以然。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認為《西遊記》決不僅僅是小說。我們可以再往明代求索。
故以大道觀,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觀,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見非者,非也;以我見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與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後可。於是兼存焉,而或者乃示以信。「
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為怫,未佛皆魔。魔與佛力齊而位逼,絲發之微,關頭匪細。摧挫之極,心性不驚。此《西遊》之所以作也。說者以為寓五行生剋之理,玄門修煉之道。余謂三教已括於一部,能讀是書者,於其變化橫生之處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問玄機於玉櫝,探禪蘊於龍藏,乃始有得於心也哉?至於文章之妙,《西遊》、《水游》實並馳中原。今日雕空鑿影,畫脂鏤冰,嘔心瀝血,斷數莖髭而不得驚人隻字者,何如此書駕虛游刃,洋洋纚纚數百萬言,而不復一境,不離本宗;日見聞之,厭飫不起;日誦讀之,穎悟自開也!故閑居之士,不可一日無此書。
明代也有點評《西遊記》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李贄、謝肇淛等。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贄,號卓吾,著有《西遊記總批》一書,他把《西遊記》看成「決不是以單純的娛樂、消遣為宗旨,而是在游戲中暗傳密締」的文章。我們讀一讀李贄的《焚書》、《藏書》等,就能感覺得到理同途殊。《西遊記》寫了孫悟空這個心性,《焚書。解經文》則有:「以為吾之真心如太虛空」之論;《西遊記》寫了唐僧這個「自性迷」的眾生之身,《焚書。解經文》則有:「既以妄色妄想相交雜而為身」之談。二者觀點妙合也!謝肇制則稱:「《西遊記》……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心之馳,其始之放縱」,言明人自由放縱的本能與社會必然會加以約束之間的矛盾,「蓋亦求放心之喻」。也未將《西遊記》僅僅界定為小說。
再品味《西遊記》作者們在《西遊記》中的300首詩(詞),更能說明他們創作《西遊記》的良苦用心,他們決不僅僅是為了寫一部小說,而是為了求得「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西遊記》第一百回)。《西遊記》的作者們既不崇儒,也不媚道,更不信佛,但是對於儒佛道三教的實際存在也並不排斥,而是主張三教合一,九流交融,在揚棄中共同發展。寫儒佛道三教只是「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一回)」。
至此,應該將《西遊記》定義為:是以神魔故事為表現形式來討論中國人的精神現象,由用(心)求體(身),剖析眾生之心以求知國人行為的哲學啟蒙教科書,即在中國封建社會焚書坑儒的文化厄史中,扭曲了表現手法的,有中國特色的精神現象學。
三、《西遊記》研究需要官方重視和文史哲三學合力《西遊記》這部東方的「精神現象學」比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早問世270多年,卻被壓在我們精神世界的「五行山」下,還要貼上「壓帖兒」,真可謂藏在深山人不知。可嘆啊!馬克思曾稱「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有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就有了系統的西方哲學;我們重新解讀《西遊記》後,能否建立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哲學體系呢?當然,這需要中國學界文史哲三家合力探究,方可有成。
我們的報告文學家寫《歌德巴赫猜想》,不就是因為這是有中國人解出了外國先人設下的謎嗎!那麼,中國人的祖先在《西遊記》中設下的謎,我們的報告文學家是否也應該寫出些什麼猜想來呢?
我們中國的祖先設在《西遊記》中的種種啞謎,被我們這些不負責任的後人不認真讀書,不詳究本原,還沒有找出其中最根本的「中國精神」來,就牽強附會,胡批亂判。《西遊記》中重言最多的是故事就是:唐僧總是到了要被妖怪吃掉的時候,才會喊「悟空救我!」我們都會唱的《國歌》中也有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這就是「中國精神」,這就是中國人最根本的精神。雖然大多數中國人現在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但人們的思維紊亂,身康心衰,道德敗壞,誠信滅失,麻將聲四起,黃賭毒泛濫,人人崇拜「孔方兄」,社會對哲學的態度可以用「冷漠」二字概括。
《西遊記》中連猴都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的基本道德准則,我們現代人怎麼能忘了?我們的政府如何為政?我們應該清醒,中國人不要總是「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才「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義勇軍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