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生羽的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Ⅰ 皎然原文_翻譯及賞析
僧皎然(730-799),俗姓謝,字清晝,湖州(浙江吳興)人,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茶僧,吳興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皎然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閑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 皎然與陸羽
皎然,公元(720-804)年,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世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在《全唐詩》編其詩為815-821共7卷,他為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 堪稱一代宗師。
與皎然命運息息相關的有一個年輕人叫陸羽,此人在公元757-758年,約25-26歲時遇見了皎然,以後他們結成了生死相依的忘年交。——「緇素忘年之交」40多年,他們的友情達到了生相知、死相隨,生死不諭的超然境界。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在皎然的指導、幫助,鼓勵、安排、資助、籌劃下,完成了中國茶業、茶學的千秋偉業——《茶經》。皎然對陸羽及中國茶道的貢獻分以下10個方面:
(一)讓動亂中的陸羽找到了家
陸羽生於公元733年,3歲被遺棄在竟陵(湖北天門)。是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西湖邊拾到將其抱回寺里養育。11歲陸羽逃出寺院去戲班,作了優伶,14-15歲被河南府尹李齊物看中,推薦去火門山的鄒子夫處學習讀書,20歲偶遇竟陵刺史的禮部員外郎崔國輔,崔與陸羽一見如故,結為忘年之交。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前的754-755年,有人說陸羽已開始寫《茶經》,我們認為不現實。因為那時候陸羽還是一個22-24歲的小青年,對茶業、茶學都沒有很深厚廣泛的研究與積累,特別是安史之亂,處於流浪動盪狀態,也沒有這樣的環境寫書。
羅家慶先生考證認為:「有人認為陸羽在龍蓋寺就懂得了煮茶,這不對。而是智積禪師罰他服勞役,砌牆頭,清廁所,沒有讓他煮茶。即使隨後到了李齊物、崔國輔兩位剌史身邊,由於衙門有專人司茶,他也不會接觸茶飲……。」
我們認為陸羽在龍蓋寺、李、崔處接觸茶飲的機會應該是有的,但就以此要寫千古《茶經》未免不夠。
陸羽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是在公元757-759年,即24-25歲拜見了皎然大師後的發生的。陸羽與皎然結成「緇素忘年之交」時,當時皎然大師已四十多歲,乃杼山妙喜寺主持,有這樣的權力、條件讓陸羽安下心來潛心研究,陸羽也結束了動盪不安的生活有了人生的著落。
(二)陸羽《茶經》受到皎然的指導、啟發
皎然年長陸羽13-14歲,大一輪,兩人「緇素結交」時皎然已到過廬山、泰山、嶗山、嵩山、長沙、衡陽、饒州、洪州以及蘇南各地、剡溪、天台等處,他交友廣泛,閱歷豐富,對不少大廟的僧侶飲茶已頗有心得,佛院飲茶早已成習。有些寺院設有專門的「茶堂」,用作僧侶們潛心論佛,招待施主,有些寺院專門派有「茶頭」及「施茶僧」,用以燒水煮茶布施茶水,……因此皎然足跡許多大廟後對佛門茶理修煉很深。從他的許多茶詩中可以得知他有非常豐富的茶葉知識。……
昨夜西峰兩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陸羽在妙喜寺寄宿了三、四年的時間里,他們經常詩論、探討,陸羽寫成了《茶經》三卷。但在皎然看來,陸羽閉門寫書,有許多不切實際的觀點,他還不客氣地提出了批評(誰能對茶聖提出批評?只有皎然大師),他在《飲茶歌鄭容》一詩中指出「……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他愛之深所以評之切,他讓陸羽深入茶山研究茶葉載培、管理、採摘、煎制等茶事,以補充、修改《茶經》。
(三)皎然為陸羽寫《茶經》提供了物質條件
皎然不但悉心指導陸羽,解決了他生活上的後顧之憂,還給陸羽提供安靜寫作環境,同時還為陸羽解決了寫作《茶經》所需要的實驗場地、設備、儀器等等。因為以皎然為住持的妙喜寺在長興顧渚山置有茶園(後為貢茶基地),這個顧渚茶園是陸羽《茶經》最好的實驗室、試驗基地。有《顧渚行寄裴方舟》詩為證:「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大家知道即使條件下你要搞一個茶場涉及載培、施肥、管理、採摘等一連串事情,也不容易,何況是古代一個條件優良的實驗茶場,……這一切皎然大師都為陸羽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幾年後皎然為使陸羽有一個更加安靜、方便的寫作環境,又在苕溪之濱為他建好了「苕溪草堂」,到處尋找外出考察的陸羽讓他回來安心居住寫作……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是陸羽茶學研究的物質提供者。
(四)皎然是茶文化的宏揚者
皎然上人不但懂茶事更對茶文化情有獨衷。在當時的時代,沒有電視、報紙,沒有相聲、小品、小說,文化傳播的最好形式是詩歌。他不但以詩歌的形式在世界首次提出了「茶道」,「什麼是茶道」,他還寫下了更多廣為流傳的茶詩,在同時代他是茶詩最多的高人。
如果說陸羽更多的是一個科學家,他是從茶科學、茶經驗、茶業產業角度來著作《茶經》,那麼皎然上人則更多地是從文學詩歌,從茶文化的角度研究,並且又以他高深的佛門禪悟親自體驗開啟了「佛茶之風」或「佛禪一味」,從而拉開了整個中國茶道甚至是世界茶道之先河!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不但是大唐茶道更是中國茶道、世界茶道的開山之作!
因此,我們以為陸羽更像錢學森、袁隆平;皎然更像魯迅、郭沫若。且不說其對陸羽的幫助、指導、交流、切磋,他自己也是茶文化領域的開山鼻祖!
皎然不但是茶事、茶文化的積極倡導者,更是「以茶代酒」、茶飲料的積極宣傳者,在前期批評陸羽《茶經》不是的同時,與陸羽一起又是茶飲、《茶經》、茶文化的推廣旗手。他不但為陸羽開展茶學、茶業研究提供環境場地、設備、經費,而且還經常有意組織「苕溪茶會」,帶領詩茶愛好者去剡溪舉辦「沃州茶會」、「剡溪詩茶論壇」,策劃、組織、包裝、宣傳了茶文化思想,並以論壇、會議、活動、詩歌等形式進行了確有影響力的傳播。某種意義上公元773年由陸羽設計,顏真卿書法題名,皎然策劃賦詩的「三葵亭」就是著名的陸羽品牌的事件行銷之一!自陸羽《茶經》及皎然的《飲茶歌》後,唐代茶詩大盛,茶道與詩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合唱,迎來了亘古以來未有的大唐茶文化的高峰!
(五)皎然是陸羽的長輩、導師、篤友、兄弟
陸羽盡管孤兒出身,但一輩子在人生轉折的過程中卻常有貴人相助。皎然無疑是陸羽事業人生轉折過程中的貴人,也是陸羽的長輩、老師,又是陸羽後半生40多年的生相知死相隨,交往時間最長、學術探討最多,關系情義最深的兄長與良師益友,本來陸羽晚年從廣州到蘇州定居了很多年,他也曾經准備終老蘇州。可是皎然上人的圓寂給了陸羽巨大的打擊,他毅然決定離開江南水鄉蘇州而重返湖州以追隨皎然……當陸羽走完了漫長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後,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了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濱,以伴隨他生前最好的哥們兄弟——篤友皎然上人。
也許講茶文化、茶道還會有人講到盧仝的貢獻。沒錯,盧仝後來的七碗茶歌——《茶歌》的影響不亞於皎然的「三飲」之歌,甚或是大有千年傳唱不衰後來居上之勢。所謂大唐茶業三件大事:陸羽《茶經》、盧仝《茶歌》、趙贊「茶禁」(即對茶征稅),更有「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殊不知盧仝生活於(公元795-835年),在盧仝出生時皎然大師早已出版了《茶決》推出了《飲茶歌》中國茶道(皎然比盧仝年長75歲),如果不論盧仝詩的社會性,在茶道內容及形式上,盧仝並沒有超越皎然大師多少,盧仝對茶道的理解絕對受皎然三碗茶的參照與啟發(這兒不是貶低盧仝),更確切說「七飲茶歌」就是「三飲茶歌」的繼承與發展,七碗茶是三碗茶的仿效與細化(原創是皎然上人的)。
(六)皎然精通茶理、茶業、茶葉生產
皎然不但是茶文化高手,他對茶葉生產、加工、飲茶及茶葉經營都非常了解,究竟其妙寺有實打的茶園,此茶園除了供應本寺院茶僧茶禮之用外,可能還有一部份用以創業,是「寺院經濟」的一大部分(那時候以許多方丈、住持儼然象一位大地主)。現以《顧渚行寄裴方舟》一詩為證:
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鶗鴂鳴時芳草死, 山家漸欲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 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註:有史述為證,皎然與著名茶人、文學家陸龜蒙在長興顧清都置有茶園,本來就是一大茶場主。)
由上述可知,皎然在此裡面對茶葉生產的環境、管理、氣候、採摘、品質、煎飲、銷售、市場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其對茶理,採摘、氣候、時間、行銷研究之深幾乎是唐茶詩無出其右者。詩歌在唐代不但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而且也是記載、傳播文化的主要形式。如果皎然不是對茶葉生產、採摘、市場十分了解,是寫不出這樣有深度有內容又有神韻的茶詩的。
唐朝後期兩位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茶人皮日休與陸龜蒙,他們比陸、皎後生幾十年,也在湖州、長興進行相當長時間的考察,對皎然、陸羽十分了解,總結了自周至唐的茶史、茶事,寫成了著名的《茶中雜詠》,也總結了自茶葉生產到採制加工、茶具、茶舍……一系列知識與經驗,形成了著名的「皮陸唱和」。而其中皮日休認為陸羽茶經很多地方參考了杜育的《荈賦》。而陸龜蒙在顧渚山下置有茶園,還親自進行茶葉生產實踐,自己親自經營,且看過皎然《茶決》認為也是三卷本,唐朝有很多詩人還看到過此《茶決》,陸羽《茶經》的許多茶事、茶理引自《茶決》。陸龜蒙參考《茶決》、《茶經》還撰寫了《品第書》即陸龜蒙的《茶書》,可惜後來也失傳。
此外,皎然上人的《茶決》不但陸龜蒙看到過,唐代很多典籍還引用過《茶決》。比如《百丈清規》、《禪林清規》、《五燈會元》等更有明代著名茶史專家陳師《茶考》指出:陸龜蒙作《品茶》一書,繼《茶經》、《茶決》之後。……《茶經》陸季疵撰,即陸羽也。羽字鴻浙,季疵或其別字也。《茶決》今不傳。及覽事類賦,多引《茶決》。此書間有之,未廣也。陳師,錢塘(杭州)人,明嘉靖間會試副榜,官至永昌知府。有專家考證《茶考》一出,有關的茶事史書「開始有條不紊的魚貫而出了」。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作為有茶葉產業的老闆又佛道儒多修的偉才,對茶葉生產、加工、煎制、行銷都是全過程了如指掌,他不但是魯迅、郭沫若、巴金一樣的「茶文化大家」,也是象錢學森、袁隆平一樣的茶科學家。只不過由於《茶決》的失傳,皎然給人以茶道專家的面目出現而已,如果《茶決》還在,或如果誰能把《茶決》考證、挖掘出來,可以斷言《茶決》、《茶經》亦為中國茶業開天闢地的兩篇開山這作!
(七)皎然摘取了「中華茶道」皇冠上的明珠
要了解皎然上人對中華茶道的貢獻,我們有必要對茶道的各種流派及皎然與陸羽茶道的區別進行比較。
(七-1)、何謂茶之道
茶道,茶道,即茶之道或飲茶之道,亦是指飲茶品茶藝術與境界的總和。可以說,關於什麼是茶道,國內,國外幾百種主張,幾百個流派。這兒引用日前茶文化發展最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專家丁以壽先生在《中華茶道概念詮釋》中的觀點,他認為顧謂茶道,就是通過飲茶養生、修心、求道、證道。具體劃分為三個層次:
1、飲茶之道:即關於飲茶的方式、方法、技藝、屬技術層次。
2、飲茶修道:是藉助飲茶活動以修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規律、本源、真理等。
3、飲茶即道:就是修道後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結果,人生最高境界,社會與宇宙的根本真理,它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我們在此把它改成為飲茶本道,因為前兩者都是圍繞「茶湯」與「人心」兩者展開的,是我心即宇心而展開去……,但在這兒我們要跳出茶湯,跳出我心,把「茶湯」「我心」融入到國家民族、事業、世界、宇宙、和平、和諧、環境……等一切重大主題中,從茶湯中悟到社會與宇宙的真諦,飲茶即道亦為飲茶本道。
從中國茶道的構成環節而言,它又是「環境+禮儀+茶藝+修行」四大元素組成,而前三步亦是依次向上類進的過程。
……當然還有形式說,理念說、方法說、意境說、禮儀說、修身說、途經說……,此外還可以按茶葉品種來分成綠茶茶道、紅茶茶道、黃茶茶道、黑茶茶道、白茶茶道、花茶茶道;可以按茶道歷史劃分為煎茶茶道、點茶茶道、泡茶茶道;按活動主體分為文士茶、宗教茶道、宮廷茶道等。盡管茶道方法很多,但可以說丁以壽先生的觀點是非常系統又有代表性的、全面地、正確地找到了中國茶道的元素與程式及境界。
茶道之父
1、他是茶文學的開創者,在茶詩方面也首開千古佳作之先河。
2、他是佛門茶事的集大成者。
3、他是最早進行實驗茶場、實驗室茶葉科學研究的倡導者、執行者、管理者。
4、他是「以茶代酒」,以茶為飲之風的積極推廣者。
5、他是茶葉精神功能及價值開發的探路者。
6、他是茶聖陸羽的指導老師、兄長、篤友、物質保證者,是陸羽事業上合作交流的學術夥伴,也是陸羽科學探索的贊助者、策劃者、組織者、批評者、宣傳者,他是陸羽《茶經》系統工程的主要組織者、策劃者、管理者。
7、他是最早「品茗會」、「鬥茶賽」、「詩茶會」的倡導者、組織者、策劃者,「顧渚茶賽」「剡溪詩茶會」就是經典案例。
8、他是茶文化、茶道理念的集大成者、倡導者,也是「佛茶之風」、「佛禪茶道」的探路者。
一句話,他是中國茶道的創世者,開山之始祖,茶道之父,是中國茶文化的一代宗師!
皎然多才多藝,他不但對佛學、道學、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刻研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幾百首的名篇佳作,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實在是一位難得的大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佛門高僧,他不為名不為利,他既不是那些不關心世事只管修煉的佛門僧侶,也不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改革家,又不是那些自我標榜埋頭苦乾的老黃牛……,他視名利為糞土,亦文亦僧、亦佛亦儒亦道、亦詩亦茶、亦隱亦游……亦師亦友、亦父亦子、亦兄亦弟……。像恩格斯支持馬克思,並一起與馬克思探討共產主義一樣,他無私地幫助了茶聖陸羽完成了世界茶葉史上的第一經典巨作——《茶經》。
皎然的詩文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唐代·皎然《尋陸鴻漸不遇》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唐詩三百首 , 訪友 , 隱士生活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 :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寫茶 , 友人愉悅一片雨,山半晴。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雲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風回雨定芭蕉濕,一滴時時入晝禪。——唐代·皎然《山雨》
山雨
一片雨,山半晴。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雲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風回雨定芭蕉濕,
一滴時時入晝禪。查看更多皎然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