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最開始是怎麼翻譯的
Ⅰ 歷史上第一個將英語翻譯為中文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絕大多數民族之間的語言習得都是靠媒介語教學來完成的。解釋一下,譬如英語和漢語,假設在古代,中國和英語國家沒有任何往來,但中國人和英國人分別與阿拉伯人有貿易往來,那麼中國外貿商人和英國外貿商人就懂阿拉伯語,且也有阿拉伯外貿商人也懂中國語或英語。假設此時有中國或英國人想習得對方的語言,只需要通過阿拉伯語這個媒介,或向阿拉伯商人尋求教學,或直接用阿拉伯語與對方國家外貿人員接觸就可以了。當然,在規范的外語教學誕生之前,這些學習的效果是不能保證的,有的學得相當好,有的嘛,嘿嘿……而且自己還不知道……很可怕的哦!

Ⅱ 中文和英文是怎麼互通的
英語和漢語的互通最初主要發生在口頭交流上。在語言交流的初期階段,翻譯工作往往由那些不識字的邊境居民來承擔。這些翻譯者通過將一句話大致相近的意思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然後傳達給對方,實現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初步交流。這一過程雖然原始,卻是最早的翻譯形式。
最初的翻譯工作主要依靠記憶和簡單的詞彙替換。翻譯者們通過一本小冊子,記錄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詞句,一點一點地積累,逐漸擴大了自己的詞彙量和表達能力。這些小冊子成為了早期翻譯者的重要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兩種語言。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面交流的需求逐漸增加,翻譯的方式也從單純的口頭傳達轉變為書面記錄。早期的翻譯者開始學習書寫,將口頭翻譯的內容轉化為書面文字,這標志著書面翻譯的初步形成。
在這一過程中,翻譯者的角色逐漸從簡單的口頭傳達者轉變為更加復雜的語言轉換者。他們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的基本詞彙和語法結構,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以便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更為精確和准確的轉換。
隨著翻譯技術的不斷進步,書面翻譯的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從最初的簡單詞匯替換,到後來的句子翻譯,再到如今的整篇文獻翻譯,翻譯工作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
現代翻譯技術的進步使得翻譯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確。翻譯軟體和機器翻譯工具的出現,使得翻譯工作變得更加便捷,但同時也要求翻譯者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以便在技術輔助下進行更為精細的翻譯工作。
盡管翻譯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翻譯者們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語言之間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技術手段的限制,都是翻譯工作中需要克服的難題。
Ⅲ 很好奇英語和漢語,最開始是怎麼互通的
綜述:英語和漢語最早的互通一定是發生在口頭語言上的,也就是說最早的「翻譯家」多半是不識字的邊境居民。
把每一句話,按照大體相近的意思,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然後傳達給旁人,這是最最初級的翻譯,也會是最早的翻譯,都是從拿一本小冊子,把日常交流常用的詞句一點一點記下來開始的。
最早的英語書面翻譯其實與今天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之處。
只不過那些翻譯家不具備我們今天更加唾手可得的經驗資料罷了。
他們需要一邊翻譯,一邊記錄,一邊再創作,有時候會像是在玩數獨游戲。
最早的英語翻譯究竟如何,也許用嚴復的《天演論》對照一下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就可以初見規模了。
Ⅳ 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知道英語的意思的
是這樣的.
最初,中國人接觸到漢語,是通過來到中國的歐洲傳教士.
歐洲傳教士剛來,語言不通,於是他們就連比劃帶猜,跟中國人溝通,逐漸逐漸弄明白單詞的意思.
例如,先把名詞弄懂:貓、狗、雲……
再把動詞弄懂:走、跑……
最後把抽象的詞語弄懂:愛、恨……
逐漸地,漢語就能和英語互譯了.
望採納!!!
Ⅳ 最初的英語是怎樣翻譯成中文的
就象小孩開始學說話一樣,剛開始他們什麼也不知道,只是跟著大人學,知道 了哪個詞代表哪個意思.不同國家的人剛開始的時候肯定也是這樣慢慢熟悉對方的語言,並加以總結,並告知後人,然後我們才有了各種的翻譯.
按照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專家顧長聲的說法,《聖經》在中國的翻譯最早可推至唐朝(618-907)。公元635年,有國外傳教士抵達當時中國的首都西安傳教譯經,並有一部份《聖經》譯本出版與流傳,但並非全譯,譯本也已失傳。好象這就是最早的翻譯了。是人家老外翻的。!~
http://..com/question/36367871.html?si=2
以上都是網上參考的資料。事實上我也認為最早是由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和其他外國人學習了中文,再將他們本國的知識和生活用語翻譯過來的,只是現在很多譯法已經不為我們所用而已。
另外就是我國近代對外派遣很多留學生,他們到了西方,就像新生兒童學習一門新語言一樣學習了英語,然後對照漢語的內容,就翻譯過來了!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742129.html?si=8
Ⅵ 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怎麼做到的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彼此交往中自然缺少不了翻譯。
羅新璋先生在《翻譯論集》中說:「大概在遠古時期,我國就有了傳譯之事。」我國早期典籍《周禮·秋官司寇》篇裡面就有「象胥」一職,通夷狄之言曰象;胥,其才能者也。」象胥就是譯員,兼掌接待少數民族使者。以上都「譯」這一活動的起源。那麼,其他國家的語言是怎麼開始的呢,從歷史記載來看,外語翻譯始於佛經翻譯。漢武帝通西域後,印度佛教哲理相繼傳入,相傳我國第一篇談翻譯的文字是三國時支謙譯的《法句經序》。也就是那時,各種翻譯策略開始產生。
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現已無從考證。但英語是何時進入中國的,可以一探究竟。
明朝鄭和航海下西洋,比哥倫布航海要早幾十年,這是中國文化與貿易輸出的一個起點,雖說當時航海並未有實質性的交流。19世紀,哥倫布麥哲倫航海、後來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崛起,還上貿易擴張直逼中國海關,這時候,中英兩種語言便有了聯系。英語首先在南部港口廣州一帶使用,當時產生了一種語言叫「pidgin」英語。據專家考證,當時在商業常使用的英語詞彙一共只有幾百個。後來又出現了以上海方言為主的「洋涇浜英語」。同時,傳教士進入中國,也是中英語言交流的一個契機。
以上便是英語和翻譯的由來。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肯定是以單詞為主,最開始,可能是手腳並用,一邊比劃,一邊說,於是兩種語言便有了共同點,指著蘋果說「Apple」,語言接受者就知道蘋果=Apple。
詞彙的對應與積累便這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外語學校是成立於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的「同文館」。它培養出嚴復、汪鳳藻等一批翻譯人才。1879年,楊少坪輯譯了《英字指南》,這是中國最早的英語讀本。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先從人類語言的誕生開始講起。人類語言的誕生,是由從類人猿開始經歷千萬年的演變豐富最終形成了系統性。
而語言誕生的目的和驅動力,是為了便於人們在勞動中進行溝通交流和表達。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不同地區、講不同語言的人就產生交叉,而為了生存,便於互通交流,學會對方的語言,就成了必修課。
而最好的學會對方語言的方法,就是像嬰兒一樣學習,與對方一起勞作生活,融入到他們的圈子中,從一個一個單詞,到詞,再到句子。
「學習某種不熟悉的語言的唯一方法就是和說這種語言的人互相學習,我意思是說問問題、交談這樣的事。不這樣的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假如你想學習外星語,某個在特殊領域有過訓練的語言專家——不管是我還是其他人——都得跟外星人交談。」——摘自特德。蔣《你一生的故事》
而對於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我想應該准確的講是第一批翻譯英語的人。在古代,中國長時間是作為世界上最繁盛強大的國家,會有外國傳教士來中國傳教,或商人到中國來淘金,這些人士中就不乏會說英語的。他們來到中國之後,肯定得開始學習漢語,等到學會了漢語,他們其實就可以進行翻譯了啊。
Ⅶ 最初的英語是怎麼翻譯成中文的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請查看參考資料最後一段)
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
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
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
(7)英語最開始是怎麼翻譯的擴展閱讀
英語的發展要追溯到公元410年,羅馬人離開不列顛之後,日耳曼部族包括盎格魯、薩克遜開始湧入。羅馬人走後,沒有留下他們使用的拉丁語,反倒是實用的盎格魯薩克遜語言進入到當地人的語言,帶去了新的詞彙。公元597年,基督教傳入英國。基督教的流行,使當地人更容易接受拉丁文的怪字。
公元800年,丹麥人入侵英國。維京語言給英語帶來了好戰意味明顯的詞彙,英語中共有2000個詞彙源於維京人。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不列顛,帶來了來自海峽對岸的法語。法語成為了上層階級與官方事務用語。總的來講,英文大概從諾曼語中吸收了一萬多個單詞。
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開始。在這116年的爭斗中,英語吸收了法語中的戰爭詞彙,並逐步取代法語,成為當權者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