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一個英語黑洞怎麼翻譯
⑴ 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有什麼特徵
「原生家庭」的概念已經越來越得到國人的理解與接受,我們開始慢慢認同,在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里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是重大且深遠的。那麼,如果一個孩子成長在一個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那麼長大後會怎樣?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不同情形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按溫尼科特的說法,好的父母是「Good Enough Parents」,翻譯過來就是「足夠好的父母」。父母對子女的「好」,也就是愛,必須足夠且恰當。不足或不恰當,都可能導致孩子缺愛,比如: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被父母打罵,在否定與輕視的環境之下長大,成年後他就有可能養成自卑、膽怯、內向、不擅或不願與人溝通的個性 。因為在他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這個世界對他更多的是不理解、打壓甚至輕視、否定,而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內心的力量,並使他懷疑自己和能力與價值。
而如果父母並沒有對孩子過分地打罵,但卻從未真正看到並理解孩子,付出的愛雖然不少,但卻不恰當, 只是父母自以為的好,那麼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沒有自信,渴望獲取他人的認可來定義自己,難以形成對自身的認同 。他從未被真正理解和接納,因此也就無法確定自身的價值,不懂得如何認同自己。
雖然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確實深遠,但每個人的先天氣質與個性大不相同,有些人哪怕歷經逆境,依然堅持自己的本心。而且,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實現自我超越。因此, 千萬不要在內心形成「家庭決定論」的想法,內心悲嘆、自我束縛,這樣反而是給自己的成長製造障礙 。
一個人缺不缺愛,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從表面看出什麼來,但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一般來講,缺愛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
1、敏感脆弱
缺愛的人都有一顆「玻璃心」。常常會因為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表情、話語,就會胡思亂想。想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會經常自己一個人躲起來哭泣。
2、自尊心強
渴望得到別人的誇贊,不能忍受一點點的質疑和否定。一旦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被傷害了,就會倔強地轉身離開,不肯輕易向別人低頭。
3、超級黏人
缺愛的人特別希望能有這么一個人,不煩自己不厭倦自己,能隨叫隨到,能隨時隨地都讓自己感受到被關愛。
所以,一旦他們找到一個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就會變得十分黏人,恨不得二十四個小時都跟對方待在一起。
4、強勢霸道
缺愛的人表面看上去並非軟弱的,相反,他們都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他們就是一隻「紙老虎」,試圖通過裝出來的強大,來掩蓋自己脆弱的內心,不想讓自己受到傷害,也不想被人輕視。
總之,對缺愛的人來講,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就不能渴望別人的「拯救」。
可以經常給自己積極的暗示,站在鏡子面前,告訴鏡子里的自己:「你很優秀,你很棒,我很愛你,我贊同你支持你認可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多從正面的方向去解讀,避免自怨自艾。
這樣就能慢慢走出童年陰影,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書緣作者:淡淡翠 兩把刷子寫作特訓營學員
小時候缺愛的人,往往都有以下特徵。
1.自卑。
這個幾乎是頭號殺手了。
很多人小時候最直接的表現就是。
自卑。
自卑我也不好形容,大概就是自我價值偏低的一種感覺。
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覺得自己配不上很多事情。
這也就導致了以下的很多特徵。
2.懦弱。
覺得自己沒有勇氣跟別人去爭奪。
覺得沒有這個價值更別人去爭奪。
怕失去這個關系。
一旦,你怕失去眾人對你的認可之後,你就不敢有任何行動了。
那麼,大部分的行為,你都是照著既定模式下的安排去行動的。
不敢有任何越軌的行為。
包括,好好上學,好好上班,好好結婚生子。
都是一切的如是常做。
3.社交恐懼。
這個基本上就是這個缺愛的通病了。
就是小時候缺乏愛的關懷,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愛。
那你拿什麼去愛人呢?
還有,因為上面說的懦弱,也就無法保護自己,於是在社交環境中處處受傷。
那你自己也就更沒有很多能量和愛去給到你的朋友了。
你自己都是一個很不幸福,很不開心的人,你也就很難去為他人創造開心和幸福了。
或者換一個說法,你沒有什麼東西流露出來。
自然很難和大家打成一片。
社交恐懼也就陪伴著自己了。
就這么一步一步長大。
不知道該如何去去處理這些關系。
4.敏感。
我也在懷疑這個事情,有可能是基因。
但如何是,對人際關系的過度敏感。
總是把負面的情緒無端端的放大的話。
那麼就說明了,這個你也是缺乏愛的濃度的。
因為,一個沒有被愛過的孩子,他的對自我價值的評價體系,是依賴他人的。
所以他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放在外界。
所以呢,自然會很敏感的隨著他人的情緒跳動。
小時候缺愛的人,通常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1.情緒暴躁
缺愛的人情緒很容易受到波動,稍微一點事情可能觸發他們大發雷霆,而事後可能也會覺得後悔。
2.情商低
在生活中通常能屈能伸的人會有可能走得更遠,而缺愛的人,遇到事情,他們永遠都會梗直脖子,不願低頭,不服軟,不認輸,這會給他們的人際關系當中帶來很多的障礙,他們通常也因為不夠圓融,處理不好身邊的各種關系。
3.獨來獨往
缺愛的人,他們通常不太容易相信別人,對別人總是抱有一顆提防之心,讓人很難走進他的內心,他們更喜歡獨來獨往。
4.很自我
缺愛的人,表面上看起來會非常自我,實際上內心很沒有安全感,沒自信,他們會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不夠重要。
5.很敏感
缺愛的人會很在意別人的一舉一動,他們很敏感又很脆弱,一點小事可能就會觸碰到他,引起他的不舒服。
小時候缺愛,主要是父母愛的缺失,父女在孩子童年時期沒有能及時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需求,成長等諸多方面,造成孩子在成年後的一些表現不是特別的 健康 。
1.家庭暴力:父親主導的家庭暴力場面很激烈,過程很痛苦,結果很嚴重,孩子在暴力的過程中是最弱勢的地位,沒有自保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產生自卑感,內心窗戶閉合。
2.金錢缺失:金錢缺失會滋生出貪婪,吝嗇等病態心理,表現在錙銖必較或者揮金如土。
3.安全感缺失:小時候安全感缺失最容易影響到這個人的性格,這樣的性格會影響到其他人,惡性循環。
4.家庭氛圍的缺失:會帶來責任感薄弱,心理的凄涼感,心理的無歸宿感。
5.情商缺失:情商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情商的啟蒙老師父母當之無愧
人都是感性動物,能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語言,行為方式等做出反應行為,所以不論小時候缺失什麼,長大後都會有相應方面的表現,,每個人需要的愛不一樣,提供的愛不是需要的愛也算缺愛,過度的愛也算另一方面的缺愛。
一個真人案例,和大家分享,小時候缺愛的人是什麼樣的,以及如何自我療愈。
霖霖的故事
因為是一直是一個膽小的人,不敢將心事坦露出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大大咧咧的,但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孤獨症患者」!。我小時候爸爸媽媽就長期分居,有時候,我會去我姨媽家裡住,有時候去我舅舅家裡住,從小就飽受「寄人籬下」之苦。我努力獨立自主,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我自己也算爭氣,考上了一個重點大學的醫學專業,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
但我的內心明白,在很多很多的深夜裡,有什麼吞噬著我的心,讓我感覺到空虛和寒冷,眼淚不知不覺的留下來了。我有一個男朋友,他的性格很好,很遷就我,但是我經常控制不住地「懷疑」他是否愛我,整個人十分的敏感。 他去哪兒玩沒有報平安,或者微信半天沒回,我有時候都會傷心到落淚!但整個人很緊綳,有時候這種「懷疑」,和對「懷疑」的自我批判讓我心生不寧。 而且感覺有時候我總是在不斷不斷地向他索取,要他照顧我,要他寵溺我,像是一個黑洞!我好怕我這樣會失去他!
想對霖霖說的話
一、Hey,忙著自我批評的姑娘,我看到了你的光。
霖霖,你好。謝謝你的信任,雖然你一直在「自我批判」,但我還是看到了你的閃光點。
你有反求諸己的「自我覺察」的力量,當你的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沒有一味地重復原有的模式,而是意識到了這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且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進而向我求助。 「自我覺察」就是光, 即便是在徹骨陰寒的山洞底下,也能被照見。 我看到了你的「光」, 希望你也看到它、欣賞它,增強它。 順著光,就能找到出口。
二、為什麼我總感覺缺愛?
我們只有同時得到過「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才能發展出成熟地自愛與愛人的能力。
「無條件的愛」= 無論你怎樣,我都愛你
「有條件的愛」= 如果你...,那麼我就會愛你
「無條件的愛」 在說:「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如此而已。即使你脆弱地無法獨立生存,即使你只懂索取而不會付出,你是我的孩子,我無條件的愛你,無條件的包容、接納你。」
沒有得到過這種「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內心會生出一個大窟窿:我天生是不值得愛的,如果我不懂事,不可愛,不優秀,那麼就沒有人愛我。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努力地爭奪財富、地位、權利和名望,來「贏得」別人的愛。他們獲得的越多,越害怕「墜落」,因為他們不相信,卸下精緻的妝容,或是帥氣的西裝,有人愛他們本來的模樣。
「有條件的愛」在說:「我愛你,因為你達到了我的標准。如果你發展自己,變得成熟,符合了我的期望,那麼,我就會愛你。」
「無條件的愛」不會失去,但它的陰暗面是,它也不能靠爭取得到 。而「有條件的愛」則不同,它取決於自身的奮斗,它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犯了錯,會承擔後果;做得好,能贏得認可。沒有品嘗過「有條件的愛」的人,認為愛只能來自於外界,只能通過別人的給予而得到,他們沒有建立起「為愛而戰」的氣魄。
霖霖,從你的描述中,讓我感覺你飽受沒有「無條件的愛」的痛苦。雖然你發展出了贏得「有條件的愛」的能力,依靠自己的勤奮考上了重點的醫學專業,成為了專業的醫生。但你的內心有一個恐懼又渴望的小孩,她在說什麼? 她是不是在說,她害怕如果她變得很糟就會被拋棄,她是不是渴望一個可以無限度包容她接納她的懷抱呢?
正是你的「恐懼和渴望」在左右你和戀人的關系。所以你像作戰雷達一樣,不斷「偵查」他可能不愛你的證據。他回你微信的速度、他對你說話的語氣、他看著你的眼神,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隱含「他不愛你了」的徵兆,而這一切可能源自—— 你內心其實不相信,有人會愛你這個人本身。
同時,你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懷疑」會加深你內心的糾結。 當他語氣冷冷的時候,你一方面懷疑他是不是不愛你了,一方面懷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一方面批判自己為什麼在親密關系裡面表現得很糟糕。在這種處境下你的,一定很不容易吧!
三、成長三部曲
那麼,如何走出「缺愛」的詛咒呢? 自我成長之路漫漫,還需上下求索。我們往往會經歷以下三部曲:
第一步曲:承認——從壓抑到表達。
恭喜你,你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我們的痛苦,不僅僅源於痛苦本身,還源於痛苦沒有人看見、陪伴和支持。 在自我的孤島里,痛苦變成了劇毒,腐蝕著人心。 而表達,就是「被看見」的開篇,一旦痛苦有人分擔,它就不在是咆哮的瘋狗了。 霖霖,你內心的創傷和自我封閉手牽著手,強化了你的痛苦,試著進一步向自己、向可信賴的人表露自己的脆弱,去擁抱內心那個瑟瑟發抖的小孩吧。
第二部曲:理解——從扭曲到接納
你需要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過去你的認知也許是:缺那兒補那兒。我缺人愛,就要牢牢地抓住一個人來愛我。 而其實,你真正缺的不是愛。而是你在承受「不被愛」的痛苦時,沒有一個心靈上的懷抱,容納那個哭泣的孩子。 因此你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治癒的空間」,那個空間是安全的,你可以重新 探索 親密關系中的連接。 那些你在父母的身上沒有體會和發展出來的,可以在新的親密關系中 探索 ,對你而已的課程,或許是「感受到自己有無條件的價值」。
第三部曲: 整合——從內化中長出新的自我
當我們藉由安全的親密關系而學會接受、理解和安撫內在的自我時,再回頭看看那些曾經「過不去」的坎,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坎慢慢消融了。而對父母潛在的恨意、內疚也不在橫亘在心間了。由此, 我們不再重演兒時的劇本,停止了創傷的「輪回」。
四、治癒之路,需要一個暖爐
關於療傷,我們有兩個可行的選擇。 一個是在愛情中療傷,一個是在心理咨詢中療傷。
更多人不自覺地選擇了前者。兩個人在感情中一起「升級打怪」,互相「療傷」,做彼此的治癒者。在愛里實現整合。但風險是,如果自己或者對方是「豬隊友」,但可能會「傷上加傷」。 另一個選擇是心理咨詢,好處是如果你找到靠譜的心理咨詢師,那麼你就找到了前進路上靠譜的拐杖。但心理咨詢師只存在於那個「療愈的空間」里,你還需要在診室外,運用空間里獲取的力量發展出新的自我。霖霖,在你的描述中,你的戀人是「溫暖而正面的」,可以小心翼翼地試著像他展露你的真我,試著和他建立起一種安全、放鬆而穩定的關系,這對你的治癒之路是重要的。但如果你發現他無法接納,你最好求助於專業人士。
內心缺愛的人,即使贏了的全世界的仰慕,他的世界還是如茫茫荒野。而內心有愛的人,即使飄零至孤島,也可以發出光芒,和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游魚,遠方的島嶼交相輝映。祝福你。
說下我自己的例子吧。我30歲了才結婚。我就是超級獨立的那種,只靠自己,不靠父母的那種。因為我小時候也像父母尋求過幫助,但是得來的是羞辱。我也不會管父母要錢,我自己玩命掙然後揮金如土。我在國內工作3年年薪加起來也有50多萬了吧,全花了,一分沒剩。現在出國了,學費也是自己掙。馬上結婚了,也是親力親為。我當年一個人在外地上班,好多個工作壓力大的夜晚,一個人在馬路上邊走邊哭,感覺特別沒意思,但轉過來又要繼續打拚。我的世界裡,只有自己靠譜,我只信自己,男人什麼的只要自己足夠厲害,全都不是事。有人說我狠,說我冷,但我覺得是不重要。我最好的閨蜜也從來沒見過我哭。我還是那種隨時可以死掉的人,我每天都努力了,我不會同時只做一件事,我從來都是並行的。所以就算明天死掉我也問心無愧沒有遺憾。小時候,我父母雖然很愛我我現在心裡是知道的,但是當時的他們讓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心裡的壓抑,語言的暴力,和自尊的傷害。我小時候總在盼望長大,一定要做出個樣子,讓他們看看我不是他們口中讓人失望的小孩。所以現在的我很要強,我受不了自己不能做到最好,我自己和自己較勁,不滿意就懲罰自己,怕自己真的變成讓人失望的樣子。我還有點小變態加暴力傾向,看到可愛的東西我就有點忍不住想打他。也是因為缺愛,我男朋友從初中開始基本沒斷過,但從來不是子君的那種依賴型。我會精神依賴,但又不care的那種。我小時候特別叛逆,打過架,當過大姐頭,帶領學生鬧事,也做年級第一。我為了懲罰父母吃過安眠葯,洗胃什麼的一點感覺都沒有,直接睡了一周。起來時不會走路了。但我當時心裡並沒有害怕,死了算了沒死拉倒,而且我也並不覺得真會掛掉。醫院心理科約談我,我就哼哈答應著,但心裡想的是怎麼還不結束。從那天起,我便真的無畏了。無畏的我內心從來沒有過的強大。我最討厭的一句話,死不怕還怕活著。因為死了太舒服了,真心沒什麼可怕,也就那樣。只有懦弱無能的活著才嚇人。如果有天我變成了那樣,我一定不會苟活的。
最後,我的父母,窮酸知識分子。如果有天他們不在了,我也就不在了。
沒想到這么多人看,受寵若驚啊……有同感也好,不理解也罷,什麼樣都是自己的人生。我曾經有抑鬱症,現在可能好了,或者我不再care有沒有了。新一屆奇葩說里的有個躁鬱症的小姑娘可樂也說當你不再關心意義後的意義的時候就自愈了。這么多年,我練就了用上帝視角看自己和家人的本領,突然發現什麼事情都可以解釋和原諒了。我的父母,他們無論多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始終還是得不到他們父親的認可,所以才不得已寄希望於我身上,要我比所有人都努力都厲害,才能在某一天讓他們的父親後悔的說,我曾經看輕你了。在我的上帝視角中,我勸他們不缺這一口氣,但看自己和他們一樣,覺得自己也好可憐可笑。
現在我已經不再需要證明給父母啦了(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