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教材介紹英語怎麼說
A.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中的《論語》十則翻譯誰知道啊有急用,大家幫幫忙,謝謝了。
【原文】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 太宰問子貢:「老師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子貢說:「老天本來就要他成為聖人,又要他多才多藝。」孔子聽說後,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么多技藝嗎?不會有的。」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為我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仁。孔子說:"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習。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譯文】 孔子說:「管理國家要以身做則。如同北極星,安然不動而眾星繞之。」 813
【原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要反省自己。"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有益處;與走邪門歪道的人交朋友、與讒媚奉迎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有害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壯時,血氣正旺盛,要戒爭斗;年老時,血氣已衰落,要戒貪婪。」
【原文】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愁悲傷。"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
【原文】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 子貢問怎樣實現仁,孔子說:"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裡,就要追隨那裡的品德高尚的領導,結交那裡的仁義之士。"
【原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等等?"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只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原文】「點,爾何如?」鼓瑟稀,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譯文】「曾點,你怎樣?」曾皙彈琴正接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放下琴,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說說有什麼關系?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嘆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規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違規。"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塗;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
B. 英語教材中的中華文化......
沒用過,但是說個道理,應該沒有任何中華文化!學中文才學中華文化呢,或者說學中華文化需要用中文學,學英文不是用來學中華文化的!看來真明白的確實少!
C.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屬於《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中的內容嗎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不屬於《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中的內容。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專》內容以屬儒家經典《四書》為主。主要採用分類方式講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旨在培養學生社會倫理的意識和淑世愛人的精神。
D.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的教材框架
全書整體框架設計用表格圖示如下: 時期 文 化 背 景 文化經典代表作品 對應單元 專題 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時代。西周以來建立的禮樂制度開始瓦解,群雄爭霸,征戰頻繁。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代,大批人才脫穎而出,各種主張和學說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形成了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 《老子》《論語》《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荀子》等 第二單元
儒道互補 哲學一 春秋戰國
至
兩 漢 在先秦大變動的社會條件下,產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精神。兩漢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下,出現了具有宏大規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紀傳體通史。 《尚書》《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 第三單元
春秋筆法 史學 西 漢 中國古代重視禮法,禮書在歷史上也層出不窮。 《禮記》 第四單元
修齊治平 哲學二 兩 漢
至
隋 唐 佛教傳入中國,並且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 《百喻經》《壇經》 第五單元
佛理禪趣 哲學與宗教 唐 代
至
清 代 與歷史著作的發達相關,史學的研究也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們不僅總結了中國古代的史學傳統,對研究其他相關學術,也有啟發意義。 《史通》《文史通義》 第三單元
春秋筆法 史學 唐 代 唐代社會空前繁榮,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貞觀時期又是歷史上著名的「盛世」,號稱「貞觀之治」。 《貞觀政要》 第六單元
家國天下 政治學 宋 代 宋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轉型期,從文化上看,中唐以後禪宗的盛行、古文運動的開展和理學的興起,構成了文化的新動向。 《朱子語類》 第七單元
天理人慾 哲學三 明 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出中國的早期啟蒙思潮。 《焚書》 先 秦
至
明 代 在中國歷史上,科學技術自成體系,出現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也產生了科技類著作。明代則出現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水經注》《齊民要術》《九章算術》《傷寒論》《營造法式》《農政全書》《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天工開物》 第八單元
科技之光 科技 明清之際 明清易代,社會劇變,促使了早期啟蒙思潮向縱深發展,一是出現對封建專制體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經世致用」成為學界思潮。 《明夷待訪錄》 第六單元
家國天下 政治學 《日知錄》《文史通義》 第九單元
經世致用 學術
思想 近 代 近代是中國社會的又一個轉型期。在文化領域,比較突出的現象是西方理論的引進,如何將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結合起來,是這一轉型期突出的任務。 《人間詞話》《紅樓夢評論》《摩羅詩力說》《人境廬詩草》 第十單元
人文心聲 文學
思
E. 大學英語專業教材《中國文化》(英文版)前四單元的翻譯!急!!!
chinese
mythology
中國神話
chinese
food
and
tea
culture
中國飲食和茶文化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中國衣著文化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ing中國建築和園林
F. 高中教材《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中《中庸》譯文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專;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屬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翻譯:愛好學習接近於智慧,親自去做接近於仁義,知道羞恥接近於勇敢。明白這三種道理的人,就知道如何修煉自身;知道了如何修煉自身,就知道如何管理別人;知道了如何管理別人,就知道了如何治理天下國家了。
G. 北大留學生教中國文化使用什麼教材
有關中國文化史的書和人類學的書籍多了去了,最近基辛格又出版了《論中國》不過內容是近代史和現代史
H.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介紹
《中華文來化基礎教材》採用分類方源式講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旨在培養學生社會倫理的意識和淑世愛人的精神。在每單元之前附有引言,最後設計「問題與討論」和「今人今事」;各章之下列有「章旨」、「注釋」、「解讀」、「相關名言」;書末附錄「淵源於《論語》中的成語熟語」作為補充材料。並在「教材」的基礎上,針對關鍵的字詞句添加了補注,以供教師教學使用。 本教材採用分類方式編輯,可使學生於學習之後得到系統的認識。它打破了通常的注釋模式,將義理相近的章句重新歸類,使之相互貫通,更明晰地闡發了儒家問價的精髓。對如何理解和感知儒家文化的精神,尤其是這種精神的現代價值,做出了可貴的嘗試和努力。
I. 求適合給本科留學生用的,關於中國文化的教材
北廣新出的一本<文史要覽>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概括的很精練,而且很容易理解,可以看一下
J.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的教材概況
因此,書中各單元同時兼顧兩條線索:一條是歷史發展的線索,從第二單元以內儒道發端,到第十單元容的近代文化轉型結束,大致構成一個有始有終的時間序列,反應中國文化由古到今的發展脈絡;另一條線索則是從經典的性質著眼的,力求涵蓋中國文化的主要方面。兩條線索相互結合,力圖使學生在選修了本課程以後,對中國文化的最重要的論著有相對來說較為系統的學習,進而初步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當然,由於篇幅所限,或者是為了照顧學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國文化發展階段上的重要著作沒有過多的涉及,比如魏晉玄學的著作、清朝乾嘉時期的考據學著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