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介紹 » 糌粑的製作過程用英語怎麼介紹

糌粑的製作過程用英語怎麼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2-14 11:45:51

Ⅰ 西藏水磨糌粑的製作過程

糌粑、酥油、茶葉還有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很多藏漢文字的史籍,都記述了藏族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和多種多樣的習俗。據《西藏王統記》上記載,在公元2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布德貢樣時,農耕就很發達,「沾木為孔作軛犁,合二牛軛開荒原,道匯湖水入溝渠,灌溉農田作種植。」到了公元6世紀後半期,「牧地農田合為一片,湖泊星列,溝渠相通,坡上的水蓄為池,山間的水引出來使用」。正是這些農田牧地,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提供了糌粑、酥油和肉食。到藏王朗日松贊時,藏北草原發現了大片鹽湖,不但使食物味道鮮美,也讓馱鹽成為一種壯美的人生。凡此種種,構成了藏族種種飲食習俗。 藏歷新年藏族人家的供品
一、炒青稞和磨糌粑
糌粑是高原民族的主食,是藏民族食品四寶——糌粑、酥油、茶葉、牛羊肉之首。
糌粑像炒麵,但不是炒麵,是由一種炒熟的青稞粒磨製而成。
青稞屬大麥科,主要生長於西藏高原等高寒地區,成熟期在90—180天不等,一般畝產量在300—500斤左右。西藏常見青棵的麥粒顏色,多為青色、紫黑色兩種。 煮青稞
炒青稞有一個復雜過程,先要對青稞進行精選,把其中的癟麥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塊等其它雜物除去,留下飽滿的青稞麥。
炒青稞
炒青稞工具,首數大炒鍋,呈凹狀直徑40公分左右,二是鍋開篩,鍋底部布滿小洞,其作用是漏出細沙,可以將青稞粒與沙子分開。此外還有一個「T」形木製工具,長約40公分,橫梁部分一側開有兩頭相通的槽,可以用以端鍋、撥動燙沙子。
炒青稞的灶是土坯砌成的,呈「串」字形,一排3、4個灶孔,灶孔大小、形狀與炒鍋等。點火後,一般將所有的灶孔都放上炒鍋,既可按順序炒來,流水作業,充分利用能源。
炒青稞前要做兩方面的准備工作,一是將沙子炒燙——將適量的沙子攤開在炒鍋內以旺火加熱;二是把青稞過一下水——把青稞倒入陶罐內並加水,片刻後,將陶罐底部出水嘴兒中的填塞物掏出,放掉水。這樣既達到了對青稞稍加清洗的目的,又使炒出的青稞能膨脹開來,並有酥脆的效果。
炒青稞時,將適量的青稞(約一捧)堆放在炒鍋的細沙上,當沙子燒得相當燙時——這一溫度的掌握全憑操作者的經驗或感覺,操作者用「T把」的槽口咬住炒鍋沿,兩手持木柄,端起鍋,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像內地烹飪大師那樣顛著炒鍋。剎那間,顆顆燙沙與粒粒青稞碰撞,劈劈叭叭響個不停,似過年放小鞭,聲音那麼清脆,那麼爭先恐後,渲染得空氣都熱烈、歡快起來。經幾次顛炒之後,便迅速將這依然「充滿活力」的一鍋倒入鍋形篩內,並立即將沙子篩回炒鍋里,鍋形篩里剩下一堆咧著嘴「笑」的白花花的炒青稞。
炒青稞可是個技術活,普通人可炒不了,不是燙了手,就是炒糊了。一把炒得好的青稞,用一隻大碗才能裝下,白生生的,個個都像一朵朵小白花;聞起來香噴噴,吃上一把酥脆香甜,勝過崩出的玉米花。
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就是糌粑。
磨糌粑多用水磨。你若看見河邊支流上坐一孤零零四方方的房子,房子上插有幾多五彩小經幡;你若遠遠聽見單調的無休止的時而跳起的「嗒嗒嗒嗒」聲,間或伴有一兩聲清脆的鈴鐺響那就是水磨房了。
水磨房裡,粗糙的四壁牆上房梁、椽子、檁子、柱子、門窗等等,所有的地方都落著厚厚的一層糌粑粉,碰哪兒,哪兒是一片白。
除了水磨,還有手磨。手磨不大,用人力轉動。由於它攜帶方便,不受自然條件約束,所以牧區多用。牧民家把它放在帳篷門口,出門前,磨幾下,進門後,磨幾下;你進出磨幾圈,我進出磨幾圈,磨來磨去,一天的吃食就不愁了。
新鮮的糌耙吃起香甜可口,它那股特殊味道遠非語言所能表述的。說起糌粑的吃法,那更是花樣繁多,不勝枚舉
http://zt.tibet.cn/t/xzms/2004020041884124.htm

Ⅱ 關於西藏水磨糌粑的製作過程

糌粑、酥油、茶葉還有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很多藏漢文字的史籍,都記述了藏族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和多種多樣的習俗。據《西藏王統記》上記載,在公元2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布德貢樣時,農耕就很發達,「沾木為孔作軛犁,合二牛軛開荒原,道匯湖水入溝渠,灌溉農田作種植。」到了公元6世紀後半期,「牧地農田合為一片,湖泊星列,溝渠相通,坡上的水蓄為池,山間的水引出來使用」。正是這些農田牧地,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提供了糌粑、酥油和肉食。到藏王朗日松贊時,藏北草原發現了大片鹽湖,不但使食物味道鮮美,也讓馱鹽成為一種壯美的人生。凡此種種,構成了藏族種種飲食習俗。 藏歷新年藏族人家的供品
一、炒青稞和磨糌粑
糌粑是高原民族的主食,是藏民族食品四寶——糌粑、酥油、茶葉、牛羊肉之首。
糌粑像炒麵,但不是炒麵,是由一種炒熟的青稞粒磨製而成。
青稞屬大麥科,主要生長於西藏高原等高寒地區,成熟期在90—180天不等,一般畝產量在300—500斤左右。西藏常見青棵的麥粒顏色,多為青色、紫黑色兩種。 煮青稞
炒青稞有一個復雜過程,先要對青稞進行精選,把其中的癟麥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塊等其它雜物除去,留下飽滿的青稞麥。
炒青稞
炒青稞工具,首數大炒鍋,呈凹狀直徑40公分左右,二是鍋開篩,鍋底部布滿小洞,其作用是漏出細沙,可以將青稞粒與沙子分開。此外還有一個「T」形木製工具,長約40公分,橫梁部分一側開有兩頭相通的槽,可以用以端鍋、撥動燙沙子。
炒青稞的灶是土坯砌成的,呈「串」字形,一排3、4個灶孔,灶孔大小、形狀與炒鍋等。點火後,一般將所有的灶孔都放上炒鍋,既可按順序炒來,流水作業,充分利用能源。
炒青稞前要做兩方面的准備工作,一是將沙子炒燙——將適量的沙子攤開在炒鍋內以旺火加熱;二是把青稞過一下水——把青稞倒入陶罐內並加水,片刻後,將陶罐底部出水嘴兒中的填塞物掏出,放掉水。這樣既達到了對青稞稍加清洗的目的,又使炒出的青稞能膨脹開來,並有酥脆的效果。
炒青稞時,將適量的青稞(約一捧)堆放在炒鍋的細沙上,當沙子燒得相當燙時——這一溫度的掌握全憑操作者的經驗或感覺,操作者用「T把」的槽口咬住炒鍋沿,兩手持木柄,端起鍋,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像內地烹飪大師那樣顛著炒鍋。剎那間,顆顆燙沙與粒粒青稞碰撞,劈劈叭叭響個不停,似過年放小鞭,聲音那麼清脆,那麼爭先恐後,渲染得空氣都熱烈、歡快起來。經幾次顛炒之後,便迅速將這依然「充滿活力」的一鍋倒入鍋形篩內,並立即將沙子篩回炒鍋里,鍋形篩里剩下一堆咧著嘴「笑」的白花花的炒青稞。
炒青稞可是個技術活,普通人可炒不了,不是燙了手,就是炒糊了。一把炒得好的青稞,用一隻大碗才能裝下,白生生的,個個都像一朵朵小白花;聞起來香噴噴,吃上一把酥脆香甜,勝過崩出的玉米花。
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就是糌粑。
磨糌粑多用水磨。你若看見河邊支流上坐一孤零零四方方的房子,房子上插有幾多五彩小經幡;你若遠遠聽見單調的無休止的時而跳起的「嗒嗒嗒嗒」聲,間或伴有一兩聲清脆的鈴鐺響那就是水磨房了。
水磨房裡,粗糙的四壁牆上房梁、椽子、檁子、柱子、門窗等等,所有的地方都落著厚厚的一層糌粑粉,碰哪兒,哪兒是一片白。
除了水磨,還有手磨。手磨不大,用人力轉動。由於它攜帶方便,不受自然條件約束,所以牧區多用。牧民家把它放在帳篷門口,出門前,磨幾下,進門後,磨幾下;你進出磨幾圈,我進出磨幾圈,磨來磨去,一天的吃食就不愁了。
新鮮的糌耙吃起香甜可口,它那股特殊味道遠非語言所能表述的。說起糌粑的吃法,那更是花樣繁多,不勝枚舉

Ⅲ 糌粑怎麼做

糌粑是藏民的一種主要食品。製作時先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不去皮。然後把糌粑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水不斷攪勻,直到把糌粑捏成團為止(「粑」就是成團的意思。)糌粑攜帶方便,適於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點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飯。還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類,做成「稀飯」,藏語叫「土巴」。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糌粑是用青稞同洗凈的細紗混合經火炒熟,再將細沙篩除後磨成粉而成。糌粑主要成份有蛋白質,其含量約為13.5%,脂肪為2%,碳水化合物為75%,十七種氨基酸為14%左右;無機鹽類富含有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還富含維生素Bl等。

糌粑時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攪拌後即可,有條件時可再加白糖和奶渣,這樣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慾感;漢族食用糌粑時,如果沒有酥油茶,可用豬化油或熟清油代替,再加開水和白糖攪拌即可食用。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攪拌後的糌粑面均含有大量脂肪,不宜食入太多,應少食多餐,這樣才有利於消化吸收。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入茶水,添上炒麵,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

糌粑

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麵壓入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群眾吃飯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游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裡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里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

Ⅳ 用英語怎麼說這些是西藏的美食!!! 氂牛肉 糌粑 冬蟲夏草 謝謝

This is the ZanBa yak meat food cordyceps in Tibet

Ⅳ 糌粑用英語怎麼說

my
favourite
food
is
cake.because
it
is
very
delicious.although
cake
is
very
sweet,it
looks
very
beautiful.on
my
birthday,my
mother
bought
a
cake
for
me.l'm
very
happy.there
are
some
things
on
the
cake.for
example
,some
fruit
and
some
chocolate
.l
also
like
chocolate
very
much
.cake
is
my
favourite
.
中文大意是:我最喜歡的食物是蛋糕,因為它很美味.雖然蛋糕很甜,但它看專上去很漂亮.在我的生日屬,我媽媽買給我一個蛋糕.我非常開心.有許多東西在蛋糕上.例如:一些水果和巧克力.我也非常喜歡吃巧克力.蛋糕是我最喜歡的食物.

Ⅵ 青稞糌粑的製作方法

炒青稞有一個復雜過程,先要對青稞進行精選,把其中的癟麥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塊等其它雜物除去,留下飽滿的青稞麥。
炒青稞工具,首數大炒鍋,呈凹狀直徑40公分左右,二是鍋開篩,鍋底部布滿小洞,其作用是漏出細沙,可以將青稞粒與沙子分開。此外還有一個「T」形木製工具,長約40公分,橫梁部分一側開有兩頭相通的槽,可以用以端鍋、撥動燙沙子。
炒青稞的灶是土坯砌成的,呈「串」字形,一排3、4個灶孔,灶孔大小、形狀與炒鍋等。點火後,一般將所有的灶孔都放上炒鍋,既可按順序炒來,流水作業,充分利用能源。
炒青稞前要做兩方面的准備工作,一是將沙子炒燙——將適量的沙子攤開在炒鍋內以旺火加熱;二是把青稞過一下水——把青稞倒入陶罐內並加水,片刻後,將陶罐底部出水嘴兒中的填塞物掏出,放掉水。這樣既達到了對青稞稍加清洗的目的,又使炒出的青稞能膨脹開來,並有酥脆的效果。
炒青稞時,將適量的青稞(約一捧)堆放在炒鍋的細沙上,當沙子燒得相當燙時——這一溫度的掌握全憑操作者的經驗或感覺,操作者用「T把」的槽口咬住炒鍋沿,兩手持木柄,端起鍋,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像內地烹飪大師那樣顛著炒鍋。剎那間,顆顆燙沙與粒粒青稞碰撞,劈劈叭叭響個不停,似過年放小鞭,聲音那麼清脆,那麼爭先恐後,渲染得空氣都熱烈、歡快起來。經幾次顛炒之後,便迅速將這依然「充滿活力」的一鍋倒入鍋形篩內,並立即將沙子篩回炒鍋里,鍋形篩里剩下一堆咧著嘴「笑」的白花花的炒青稞。
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就是糌粑。
磨糌粑多用水磨。你若看見河邊支流上坐一孤零零四方方的房子,房子上插有幾多五彩小經幡;你若遠遠聽見單調的無休止的時而跳起的「嗒嗒嗒嗒」聲,間或伴有一兩聲清脆的鈴鐺響那就是水磨房了。
水磨房裡,粗糙的四壁牆上房梁、椽子、檁子、柱子、門窗等等,所有的地方都落著厚厚的一層糌粑粉,碰哪兒,哪兒是一片白。
除了水磨,還有手磨。手磨不大,用人力轉動。由於它攜帶方便,不受自然條件約束,所以牧區多用。

Ⅶ 糌粑用英語怎麼說

糌粑的英文:
Zanba

青稞麥炒抄熟後磨成的面,吃時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團。是西藏人的主食。
例句:藏餐中有代表性的是燒羊、牛肉、糌粑、酥油茶和青棵酒。
Tibetan meal is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burning sheep, beef, Zanba, green tea and wine trees.

Ⅷ 關於糌粑的介紹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就是用青稞製成的炒麵。它是將青稞麥炒熟、磨細、不經過篩濾而成的炒麵,與我國北方製作的炒麵有點相似,區別是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而且不除皮。 糌粑是藏民的一種主要食品。製作時先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不去皮。然後把糌粑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水不斷攪勻,直到把糌粑捏成團為止(「粑」就是成團的意思。)糌粑攜帶方便,適於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點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飯。還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類,做成「稀飯」,藏語叫「土巴」。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麵,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麵壓人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群眾吃飯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游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裡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里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有時,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裡,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斗,斗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Ⅸ 糌粑的製作方法

糌粑是藏民的一種主要食品。製作時先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專種)曬干炒熟,屬磨成細面,不去皮。然後把糌粑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水不斷攪勻,直到把糌粑捏成團為止(「粑」就是成團的意思。)糌粑攜帶方便,適於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點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飯。還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類,做成「稀飯」,藏語叫「土巴」。

Ⅹ 糌粑是我最喜歡的食物 英語作文

糌粑是我最喜歡的食物
Zanba is my favorite food

熱點內容
你肯定會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9-13 15:36:06 瀏覽:911
四十五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15:31:45 瀏覽:385
卡通人物英文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15:31:42 瀏覽:333
這附近有一些飯店嗎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15:17:26 瀏覽:284
蔣躍考博英語作文怎麼樣 發布:2025-09-13 15:04:53 瀏覽:647
成功的人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14:57:50 瀏覽:727
微博怎麼反映問題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3 14:53:07 瀏覽:441
周瑜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14:47:25 瀏覽:818
美國人怎麼考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3 14:47:16 瀏覽:796
以機器製造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3 14:37:40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