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建築用英語怎麼介紹
『壹』 傣族樓房的特點
傣族竹樓一般建在平壩或平壩邊緣的小丘上,多為單體建築,兩層。底層不封閉,回可用來圈養牲畜,放置米碓或其他答農民二樓供人起居;是典型的干欄式建築。所謂干欄,是指房屋建築在以木或竹柱構成的底架之上,高出地面的房屋,這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居住的一種建築。
傣族依水而居,寨子周圍綠樹成林。金平還保留著傳統的干欄式建築樣式。竹樓頂尖底方,以圓木為柱,樓板、牆壁均用竹片編成,樓頂用草排覆蓋,成「人」字形。上層住人,避暑、防潮、防洪,下層關牲畜和堆放農具雜物。
拓展資料
竹樓兩側各支一架梯子,各開一道門,男子從右門出人,女子從左邊出進。沿兩側梯子上竹樓,外有走廊、曬台。樓上室內分左、中、右3格,左格安有灶塘,是婦女做飯和玩樂的地方;右格立有祖宗神位,是男子閑談的場所;中格用來接待親朋。用竹籬圍成大房間,一家人分床席樓而卧,只以蚊帳相隔。
傣族地區水運交通比較便利。紅河兩岸的傣家設點擺渡,運送過往行人物資,現在主要運輸雖被汽車逐漸取代,但水運在其生產、生活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貳』 誰有巴洛克式建築 英語介紹
Baroque architecture is the building style of the Baroque era, begun in late 16th-century Italy, that took the Roman vocabulary of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and used it in a new rhetorical and theatrical fashion, often to express the triumph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absolutist state.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new explorations of form, light and shadow and dramatic intensity.
翻譯:巴洛克式建築是起源於16世紀末期義大利的巴洛克時代的建築風格。它取自於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羅馬詞彙,並加入全新的華麗和戲院式風格,常用來頌揚天主教派和專制制度的成就。其特徵為對外形,燈光,陰影和戲劇性強度的全新探索。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點擊我回答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叄』 用英語寫關於傣族竹樓的傳說
關於傣族竹樓的傳說
About the legend of Dai bamboo house
『肆』 傣族民居的介紹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內、政治、科技、容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伍』 傣族民族建築的特點·有哪些
傣族建築大體分為民用建築和佛寺建築。傣族建築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築作為獨樹一幟的建築形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在濱水而居的河谷壩區,因受炎熱、潮濕、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築以「干欄」(俗稱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牆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具什物。整座建築空間間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如今,隨著生態保護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構代替竹木結構,但還保留「干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為「竹樓」。竹樓周圍的寬闊庭院里都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牆」,外圍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作用。
在氣候變化較大,平壩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區,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結構,一般為兩層,一樓住人,二樓堆放糧食和雜物,牲畜單獨建圈。土牆有兩層,厚達三尺,對防熱保涼防寒保暖起到了獨特的功效。土木夯實的平面屋頂厚達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頂上納涼,秋收時又可在頂上翻曬穀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間。
佛寺建築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區建築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頂,或懸山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檐歇山式頂。坡面進行一至二次跌落後有兩層或上中下三層的單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級別有關。屋面按縱向分為兩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間最高,使龐大威嚴的屋面呈現出優美起伏的曲線。
『陸』 簡單介紹傣族民居
傣族的居室是一種「干欄」式建築。這種建築,就是名聲遠揚的竹樓。
民間傳說,傣族的竹樓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首先創建。這位建房始祖,最先是受到海芋葉、芭蕉葉可以擋雨的啟示,用樹葉建蓋了一間平頂葉屋。但平頂葉屋根本擋不住雨,人們住在屋裡照樣遭受風吹雨淋。爾後,他又在獵狗坐地淋雨姿勢的啟發下,建蓋了一種稱為「杜瑪些」的狗頭窩棚,將平頂屋面改為偏廈。這種屋子可以避雨,但仍不能避風、避濕,大雨不時飄進屋內,屋內的地面上泥水橫流,不便居住。帕雅桑目底決心重建一種又能遮雨,又能擋風,又可防濕的住房。他不斷地建,不斷地拆,但始終沒想出一個好的建房方案。一個風雨交加的早晨,他突然發現有隻金鳳凰飛來落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低頭垂尾,兩翅微張,雙腳立地,做出一副欲飛之勢。帕雅桑目底在金鳳凰的啟示下,突然想出了建蓋高腳竹樓的主意,按鳳凰低頭垂尾張翅之姿,建蓋了「烘亨」竹樓。後來才演變為現在的竹樓。
傣族居住的竹樓,一樓一底。由於當地高溫多濕,人們為避濕求涼,僅居樓室,而用底室堆雜物,關家畜家禽,安裝腳碓和織布機。底室一般不築牆設壁,四無遮攔,僅在院外築牆,設柵,既標明院落范圍,又防止牲畜入院。
傣家竹樓均獨立成院,並以整齊美觀的竹柵欄為院牆(築矮牆為院牆者亦常見),標出院落范圍。院內栽花種果,有芭蕉葉「搖扇」,有翠竹襯托,有果樹遮蔭,有繁花點綴,一幢竹樓如同一座園林。綠蔭掩映的竹樓,可避免地下濕氣浸入人體,又避免地表熱氣熏蒸,是熱帶、亞熱帶地區極為舒適的居室。
『柒』 傣族的簡介
一、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二、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三、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四、語言分三種方言,即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泐語、德宏地區的傣那語和孟連等地的傣綳語。傣族也有自己的文字,按使用地區不同,可分為傣泐文、傣那文、傣綳文和傣端文四種。長期以來,傣族人民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使大量文化典籍及民間手抄本得以流傳至今。傣族的民間藝術也豐富多彩,尤以音樂、舞蹈最為聞名。
五、傣族的服飾特點男女不同。
男子服飾: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女子服飾: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
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六、飲食文化: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食。
1、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2、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浴佛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
3、節慶食俗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4、 酸肉 傣族傳統風味菜餚,用牛肉經過腌制,而後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製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凈,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漬一個月即成。將腌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
5、火燒魚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
6、腌牛頭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
7、酸角:冬春兩季,天高雲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
8、蟲類食品: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七、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地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
『捌』 怎麼用英語介紹土樓啊(要簡短!)
The earth building is made of a mixture of sand and clay which is not calcined by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sand clay and clay sand.
翻譯: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
The wall is made of wall panels (a few adobe brick walls) and columns and other structures. A wooden house is, in a nutshell, a house of any two or more floors that uses a adobe wall as a load-bearing system.
翻譯:以夾牆板夯築而成牆體(少數以土坯磚砌牆)、柱樑等構架全部採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築牆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
Accord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the so-called "floor" is "a house of two or more floors."
翻譯:根據《現代漢浯詞典》的解釋,所謂「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
According to this, the house on the first floor, even if it is bearing the weight of the earthen wall and using the timber as the column beam, can not be called the earth building, can only be called the earth house.
翻譯: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牆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樑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
Earth Building is a unique large-scale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world and is known as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s.
翻譯: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8)傣族建築用英語怎麼介紹擴展閱讀:
俗話說「深山藏瑰寶」,倚山偎翠,圓圓方方,似古代殿堂巍峨蒼朴的客家土樓,被世人稱譽為「東方古城堡」。有學者論述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三次革命:一曰石材,以歐洲哥特式教堂為代表;二曰木材,以北京紫禁城故宮為代表;三曰生土,以客家土樓為代表。
據考察,永定境內現有各式客家土樓2.3萬余座,其中圓土樓360座。客家土樓肇始於唐代,元末明初蔚成風氣,有方形、圓形、八角形、交椅形和橢圓形,並隨著客家人的播遷足跡流布閩西、贛南、粵東等地區。
客家人喜好聚族而居,每座土樓都居住著十幾戶乃至幾十戶宗族人家,幾十個、上百個房間環形排列。
樓中必有天井,上通天下接地,通透暢亮;廳堂、水井、糧倉、畜廄、廁所、澡房、私塾、講堂等一應俱全,自成體系,既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等特徵,又極富美感、壯觀的高層民宅,可謂「一樓一世界,一戶一乾坤」。
被譽為「土樓王子」的振成樓,始建於公元1912年,坐北朝南,調節陰陽,遵循八卦理念建造,空間配置妙不可言。
以一個圓心為起始,層層向外伸展,環環互為相接,「樓中有樓」為內通廊圓形結構,「樓外有樓」呈蘇州園林式布局,整體造型又依稀可辨古希臘建築藝術遺風,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典範。
於是乎,在1985年美國洛杉磯世界建築模型展覽會上,北京的雍和宮、天壇和永定的振成樓,令金發碧眼的西洋人大開眼界、嘆為天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斯·安德烈驚呼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居民住宅,也是世界住宅史上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振成樓大門石刻對聯開宗名義:「振綱立紀,成德達材」。廳堂兩側楹聯頗含哲思:「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幾乎可視作客家人文化心理和家國情懷的權威詮釋。
『玖』 建築英語的介紹
《建築英語》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8月1日出版的一本英語類書籍。
『拾』 傣族建築的分類
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美觀的樓頂被傳說為「諸葛亮的帽子」。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准型。
民用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高大寬敞,呈正方形,屋頂呈三角錐狀,用木片覆蓋。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樑柱。不準雕刻花紋。竹樓為二層住屋形式,高約兩米,沿梯而上,二樓三面有迴廊,廊的盡端有寬敞的平台謂之「展」。是室內空間向戶外空間的延伸,主要功能有沖浴、晾曬衣物、擺放盆花,也是觀景的好地方。「展」的形體使傣家竹樓更舒展。舒展的屋頂是傣家竹樓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遮陽。
傣家竹樓為欄桿式的建築,造型美觀,外形像個架在高柱上的大帳篷。竹樓用各種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牽扯,極為牢固。樓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籬圍住,堂內用木板隔成兩半,內為卧室,外為客廳。樓房下層無牆,用以堆放雜物或飼養禽獸。竹樓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樓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氣不易上升到室內,水也淹不到樓室上。竹樓為四方形,樓內四面通風,冬暖夏涼。傣家人喜歡在竹樓周圍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滿詩情畫意。 傣族建築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上座部佛教的寺廟稱為緬寺,幾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緬寺里不但進行宗教活動,還舉行慶典、選舉領袖、調解糾紛,寺廟已超出了純粹宗教的意義。
寺廟和塔是村寨中起凝聚作用的中心,往往布置在村寨較高的山坡上或寨子的主要入口處,也有的布置在村寨的中部和西部,大多佛寺都由民間工匠修建,因而佛寺具有拙樸之美。
與民居不同,傣族佛寺建築在屋頂、牆面、梁、柱等地方都有大量裝飾,裝飾材料極其多樣,有用瓦裝飾,有用鐵裝飾,也有用玻璃裝飾,還有用各種塗料裝飾的。裝飾方法有構件裝飾和彩畫裝飾。
1、寺門和門廊:寺門一般為三間兩層重檐建築,面朝東方,造型和佛殿屋頂造型很統一,屋脊上裝飾有火焰狀、卷葉狀和動物的陶飾。檐下的木版上繪制壁畫,正中為大門,左右兩側兩間各有用泥塑造的巨大的龍形支物「啦嘎」,為守護寺院的神獸。連接大門後是一段長廊,通向佛殿。
2、大殿:大殿是佛寺的主要部分,一般為長方形平面,坐西朝東,東面為大門,西面為佛像,大殿一般為重檐歇山式建築,竹木或土木結構,開間為三間或五間不等。屋頂坡面由多層相疊而成,中堂較高,東西兩側遞減,有的佛寺的大殿在重檐屋頂之下再設置圍繞大殿的外廊和屋頂,形成三重檐屋頂。佛寺大殿屋頂的層次代表著佛寺的規格,層次越多,規格越高。所以整幢大殿顯得十分莊重威嚴,舒展大方。屋脊中央以寶瓶裝飾,屋脊上、屋檐上有大量鳳、孔雀、龍、獅子、花卉等裝飾。造型樸素大方,風格獨特。
3、戒亭:戒亭是寺院舉行高級佛事活動的場所,是佛寺中最為神聖的地方,也是整個佛寺建築中最為壯觀和最有特色的部分。平面呈方形。形象俊俏,外形裝飾華麗,一般裝飾在台基和屋頂。台基為1.5-2米高,其上繪制各種色彩艷麗的彩繪,有的還鑲嵌彩色玻璃。屋頂成攢尖頂,裝飾華麗,常用銀子、白鐵皮等做成鏤空花飾。
4、佛塔:佛塔為磚石結構,體量一般較小,佛塔主要有緬式鍾形佛塔、亭閣式佛塔、泰式金剛座佛塔、高基座佛塔等,千姿百態。佛塔由基座、塔身、塔頸、塔剎組成。塔體整個部分常塗有金銀粉和其他黃色或銀色塗料。 傣族居住的村寨里都有一座別具風格的水井塔。有的像佛塔拔地而起,尖頂掛著一串串銀鈴,清脆悅耳,塔外壁鑲有各式各樣的珠寶明鏡,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有的水井塔東西兩面是兩頭泥塑的白象,北面雕刻著交尾雙龍,鳳凰展翅,金鹿戲水。是技藝精湛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