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英語怎麼寫
㈠ 「留學生」的英文
「留學生」有很多種英文表達方式,例如:
foreign student
international student
over-seas students
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㈡ 」留學生」英語怎麼說
其實很口語的說法是international student 比較文的說法是overseas student 我想這樣就可以了
㈢ 我是一個正在學習暑假課程的留學生,用英文怎麼怎麼寫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一個正在學習暑假課程的留學生
I am a student studying for summer courses
望採納謝謝
㈣ 「留學生」用英語怎麼說
international students,國際學生,國外學校官網都是用這個的。
㈤ 留學生英文怎麼說
留學生抄: [ liú xué shēng ]
1. student studying abroad
2. (foreign) exchange student
其它相關襲解釋:
<abroad student> <student abroad> <overseas student>
例句與用法:
1. 她是個在英國的外國留學生。
She is an overseas student in Britain.
2. 學雜費昂貴,外國留學生負擔不起。
The tuition and fees fall heavy on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3. 幾年來, 幾百個留學生在那所大學學習過。
Over the years, hundreds of overseas students have studied at that university.
㈥ 留學生英語怎麼說
foreign students.
overseas students.
㈦ 中國留學生英語怎麼說
中國留學生來
Chinese students
留學自生
[詞典] student studying abroad; student abroad; returned student;
[例句]在北京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The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Beijing come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㈧ 「留學生」用英語怎麼說
overseas student留學生回
abroad student 留學生
international student留學生
foreign students 留學生
returned student歸國答的留學生
㈨ 留學生要不要起個英文名
現在是一個90後留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時代。愛闖愛寫的大一學生朱潔,飄洋過海到英國,成為這留學軍團中的一員,向大家講述逐漸展開的新生活。
在中國剛進初中時,英語老師要每個學生起個英文名。我坐在當時最常見的笨重電腦前,上網看著那以開頭字母從A到Z排列的、一串串陌生的字母組合,看到C的時候就已經頭暈眼花,於是隨便選了個短短的「Cathy」。後來才發現,Cathy不過是Catherine的昵稱,也就是說它並不算是個正式的英文名。而讀了《呼嘯山莊》後,我就更加想要找機會換一個英文名了。
出國留學就是這樣一個換名字的大好機會。留學生中有很多沒有沿用自己小學、初中使用的英文名。畢竟Tom、Ann這樣的名字,如果與本名沒有太大聯系,只是小時候因為好讀且不會拼錯而起,長大了就容易覺得它透著當年的幼稚無知。趁著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趕緊換一個更炫、更酷的英文名。
只是我高中留學去的是新加坡。原本以為那個與西方十分接軌的國家裡一定人人都有英文名,沒想到並非如此。很多新加坡華族學生是只有中文名的,大多數場合寫成拼音的形式。不少名字還起得如詩如畫,女生名里有得是「婷」、「茜」「佳」,男生名里則常見「翔」、「偉」、「傑」。偶爾甚至能見識到現今中國年輕人名中不常見的字眼,比如「珩」、「琇」、「葆」,讓人頗為驚嘆。
後來了解了新加坡社會,明白了老一代新加坡華人大多是從中國移民過去,對當年的祖國保有一份浪漫主義情思。可以想像一些紮根於中華文化的新加坡老先生給家中小輩取名時,老學究般斟酌再三的樣子。我在新加坡最好的當地朋友的名字,居然是長輩千里迢迢深入中國腹地,在某個古老神秘的廟里求來的。從人名中窺得的社會歷史文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聯,讓我嘆為觀止。
當然,也有不少新加坡人有英文名。畢竟經歷過英國人長期的統治,一些相當西化的家庭,或是虔誠基督教徒,會給孩子起英文名。一些中式家庭里的孩子在長大過程中,對西方文化著迷,或是長期接受西式教育,也會給自己起個英文名。不過即便是這些人也一定會保留著他們的華文名字,雖然他們可能只能拼出拼音,寫不出華文字來。
所以在新加坡的幾年裡,我反倒一次也沒有用過英文名。我很高興大家對我的本名如此容易接受,也很高興不會從名字上就顯得與本地人千差萬別。
然而大學到了英國這個徹徹底底的英語國家、西方社會之後,起一個英文名似乎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至少可以避免名字被讀錯的尷尬。斟酌再三後,我決定啟用Juliet這個英文名。
之所以起這么個英文名,原因有三。一是它從讀音上與我的中文名拼音相近,從字形上則與我姓、名倒置的中文名拼音相仿。二是雖然莎翁筆下的朱麗葉也是個悲劇人物,她所象徵的是浪漫和無私的愛,而非《呼嘯山莊》里的凱瑟琳那瘋狂與自私的愛。三是這個名字好記。根據心理學理論,人們更容易記住能夠讓人產生聯想的名字。Juliet這名字因為一部著名戲劇家喻戶曉,而現實生活中卻少有重名,因此既為人熟知又獨特。
事實證明這個名字的確好記。來到英國與人自我介紹時,基本上真是講一次別人就不會忘記。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一個月之後再見還能喊出這個名字來。
正式開學後,每科的第一節課上,老師都會點個名,然後問大家有沒有「preferred name」(希望別人稱呼自己的名字),大家紛紛會給出昵稱、英文名等等,讓老師把它們記在學生的本名旁邊。我每次在老師初次點名時都會非常非常仔細地聽著,點到我時,常常見到老師臉上浮現出對發音不確定的神情,眉毛一挑,然後張大眼睛四處看看。這年頭英國課堂里的亞裔學生多了,其中很多已是西方社會的第二代移民或是幾國混血,說不定有著相當英倫的名字。老師看到貌似是亞洲的名字時,很難根據臉孔對號入座。他們會嘗試性地、略帶含糊地說:「Jie?」我就會舉起手來表示是我,然後說一句「You can call me Juliet.」(你可以叫我Juliet。)
只是說出這句話時,心裡還是會有種淡淡的失落。或許忽然換了一個新名字,自己也是需要時間適應的吧。或許要靠一個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名字來開啟無障礙的交流,總是有些不甘心的吧。
但是有一天,我與Academic Advisor(相當於學生的個人輔導員)見面時,我習慣性地自我介紹道:「I』m Jie Zhu, you can call me Juliet」時,老師打斷我說:「May I listen to your Chinese name again?」(我能再聽你說一遍你的中文名嗎?)
我有些驚奇、有些感動地重復給他聽。這位來自德國的博士一遍一遍地跟我說著,臉上帶著德國人特有的嚴謹和認真,直到發音準確無誤為止。然後他簡單地對我說了一句:「You don』t have to give in to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too easily.」(你不一定要這么輕易地向周圍文化投降。)
這一句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從此之後我注意將自己的中文名講得更大聲一些。對於那些交往較深的英國人,我會引導他們了解我中文名字的意思。我相信一段時間之後,很多人也會記住我的中文名的。
對於像我這樣大學才真正走進西方社會的留學生來說,身體里還是亞洲魂、中國魂。起個英文名是件挺好的事兒,這是一種融入西方社會、方便與歐美人交往的嘗試。問題在於,要讓英文名在多大程度上代替本名呢?有誰不希望自己的本名也能為金發碧眼的同學老師所熟知?
我又想起了新加坡這個承接中英社會里的一個例子:當年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加坡華人從英國回到祖國,決心投身於民族獨立大業之中,為了真正回歸本地文化、代表本地人民,放下了跟了自己三十年的英文名Harry。多年後,李光耀的大名響徹世界政壇。
表面上,英文名在西方社會更容易被人很快地記住,本名則更貼近祖國社會的人心。可是長久地來看,在任何地方立足靠得還是實力和內涵,而它們來源於真正的自己。目前看來,對於我和一大批用著英文名的留學生而言,在西方國家生活時間還不長,因此本名才是真我。這是考卷上的名字、護照上的名字、父母起的名字。不過將來會怎樣呢?
說出自己的名字,回答了「我是誰?」在不同的名字間作選擇,則回答了「我更願意是誰?」這是個看似微小的問題,其實值得在潛意識里尋找自我認同的留學生們深思。
㈩ 留學生英文report怎麼寫
report 英[rɪˈpɔ:t] 美[rɪˈpɔ:rt]
n. 報告; 成績報告單; 傳聞; 流言蜚語;
vt. 報道; 公布; 宣告;
vt. 告發,舉報專; 使報到屬;
[例句]They had been called in to clear drains after local people reported a foul smell
當地居民舉報聞到惡臭氣味後,他們被叫來清理排水溝。
[其他] 第三人稱單數:reports 復數:reports 現在分詞:reporting過去式:reported 過去分詞:repo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