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談學英語怎麼說
⑴ 留學生英語怎麼學
留學生說起學英語,這真是個難度活,費時費力不說,結果還總是不盡人意。留學生英語怎麼學?下面是我分享的學習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對於任何一個項目,如果你知道你將會投入超過半年的時間去完成,那就值得在開始的時候,仔細地思考一下「方法」,這樣做絕對值得,它會在今後為你省很多功夫,並且在以後的過程中隨時依進展情況而修改。像我們的中小學英語教育養成的方法:背單詞,聽寫,背課文,這一階段一學下來就是10來年,稀里糊塗有了這種習慣,又不去創新別的方法,於是到了大學4級,托福,GRE也一直沿用這種方法,雖然自己也意識到效率不高,但也沒積極想辦法去改進。
我要說的這種方法,是我在國外呆了近十年載後發現我以前學英語時應該做的調整,前段時間看了「漏屋」老師寫的《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覺得我和他的觀點不謀而合,他為我自成的'方法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在這里我很感謝「漏屋」老師所做的詳細研究。我們都同意"兩點"至關重要的因素:
1)首先靠聽力,別去依賴字形,別去訓練寫,一切一切從聽開始
2)為自己提供「i+1」的學習環境(這里借用漏屋老師的說法,簡單說「i+1」的意思是:i代表你現在的程度,+1代表永遠只去學之比你程度高那麼一點點的新東西)。
首先說第一點: 為什麼只強調聽,而忽略「說」「讀」「寫」。
我們人類生下來,語言的教學本來就是靠口口相傳的,大家也都知道語言環境的重要,現在請你回想我們以前的學習方法,翻開單詞本,首先單詞的拼法映入眼簾,後面跟隨著漢語解釋,這樣我們接觸的順序是:
一,視覺辨識拼寫法,來識別單詞
二,頭腦中翻譯中文意思
三,思考語音(這第三步有人讀得出來的會默默反應其讀音,有人讀不出來的就跳過了)。
長期日積月累,你再聽到這個單詞,怎麼能快速反應其意思呢,這造成我們在做聽力的時候,即便豎著耳朵,高度集中精力也反應不過來,原因是你根本沒和語音「第一時間親密接觸」過,你的第一接觸在視覺。所以我認為我們學英語,要刻意地屏蔽掉視覺,只靠聽覺。不要說這個詞我聽不懂,請你給我看,這是錯誤的。而是我聽不懂,就請你用我能懂的詞去解釋給我聽,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去聽什麼,這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下面我要講的是去聽「i+1"的東西。
第二點: 去創造"i+1"的語言環境。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怎樣去創造?大家語言程度有高低,比如有人程度很低,就像剛開始學英語一樣,只知道apple和pear,那他的+1可以去加一個cherry;如果某人程度很好,他的程度在arthritis, tendon,那他的+1可以去加一個acetabulum(關節窩)。我不希望大家去共學「新概念」,共學「4級課本」這種針對大眾的,不是針對你個人的,我希望你去添加你自己想學的詞彙。就剛才的arthritis來說,關節炎這個意思對很多人來說很少用,但對一個有關節炎在國外看醫生的人來說,就很有用,他一定要描述給醫生聽他生什麼病。
那所以怎麼創造自己的+1,我們藉助錄音,這方面的軟體現在也很多。錄音時,錄你認為最能刺激你聽力的東西,你可以唱歌,可以自己翻譯,或讓朋友親人上陣。試想如果朋友惡搞你,錄一個放屁聲,再告訴你fart,你以後能忘記這個詞嗎?當然也不是所有詞都那麼有意思,之後就是靠多聽來刺激,完全拋開扔掉書本,反正你有錄音存證了,書上寫的orange難道和你錄的orange不一樣嗎?當然是一樣的,所以書本那種死的東西不再去看也罷。別去想這個詞怎麼寫,也不用急著說,只是訓練聽到就馬上反應出來這個過程。
有朋友會有小問題:自己錄的音不標准怎麼辦?其實你聽標准課文那麼多年,你的英語又學好了嗎?標准英語給人一種距離感,我們會覺得我聽不懂是正常的,因為是老外讀的,語速快,又有生詞,聽不懂也是應該的。而你自己錄的聲音,最後如果聽不懂,你認為還應該嗎?自己可能都為自己汗顏了,也轉換成一種壓力促使自己學好英語。
好了,總的來說就是這兩點,剩下的就是下功夫和用心。
⑵ 簡述留學生如何學英語
簡述留學生如何學英語
英語,英語,對於來到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來說,這似乎總是他們的一個痛。
留學生生活就像一次大浪淘沙,對於這些年僅20歲左右便遠離父母的留學生來說,能否盡快有效地提高英文,可以說是他們留學生活的第一大課題。如果能夠盡快邁過這個坎,他們的留學之路將會更順利﹔否則,「學業有成」將永遠只是一個等待實現的夢想。
我們看到,即使那些在國內英語成績不錯的留學生來到加拿大後,也會發現,他們在國內的英文好成績仍然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不少交流上的尷尬和窘迫。
另外,還有一些學生是抱著「到了國外,我再好好學習英文」的思想,在國內並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結果,到了這邊,沒有家長的督促,沒有學校的灌輸,再加上本身又缺乏自控力,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里,有些不知所措,有的就乾脆瞎混,語言學校讀了一個又一個,英文卻還是沒什麼長進,即辜負了父母的含辛茹苦,又耽誤了自己的青春。那麼,到底怎樣才能盡快提高英語水平呢?我們請來了幾位在這方面頗有心得的學生談談他們的體會,希望對已經在加拿大讀書的留學生或打算留學的學生有些幫助。
黃華 來自西安,今年從Capilano College學校畢業。
2004年來加拿大的黃華,在國內是通過留學中介申請到Capilano College這所語言學校。到了這邊才知道,這所聽起來名氣不小的語言學校是卑詩省一公立大學的語言分校,有些像國內一些大學的二級學院,只是掛著學校的牌子,校舍和教師都和該公立大學獨立。也許因為大多中國留學生在國內申請留學時,對這邊學校的實際情況很難有透徹的了解,黃華發現,她的同學大多都是像她這樣「慕名而來」的中國留學生,結果上課時聽老師講,下了課,大家還是說中文,對提高語言無甚幫助。黃華坦言,語言學校畢業後,她申請了Capilano College 的辦公助理專業,雖然當時她通過了學校的英語測試,但是和其它非英語國家的外國學生比起來,她感覺差距不小。但慶幸的.是,這個專業的中國學生很少,使她有機會鍛煉英文,通過8個月的學習,她感覺自己的英文有較大的提高。黃華的忠告是,中國留學生選擇語言學校時,不要只看名氣,不要選擇中國學生扎堆的學校,要敢於和其它國家的學生交朋友。黃華認為,語言學校的學習固然重要,但留學生個人選擇的生活環境和自身的努力更重要。
Michelle Ma 來自南京,去年多倫多大學畢業,如今任職加拿大皇家銀行。
在國內的國際高中已經接受過三年英語環境熏陶的Michelle承認,即使和一些高中畢業後才來這邊讀大學的留學生相比,她的英語底子要扎實些,但是初來乍到時,她還是感覺壓力不小。通過4年的大學學習和在各種機構做義工的經歷,如今,Michelle的英文已經很地道了。Michelle的切身體會是,要學好英文,應該從了解北美和加拿大的文化著手,她建議留學生,多和西人交朋友,雖然剛開始會有壓力,但只要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你的西人朋友會越來越多,你和他們交流也會越來越自如,英文自然會提高。另外,多看英文電視、電影,文章和書籍,也對提高英語水平大有裨益。
小吳 來自武漢,1年前來溫哥華,在牛頓學院(Newton College)學了9個月的英文。
小吳花了9個月的時間在牛頓學院full time 學英文,平均一周26個小時。小吳認為,自己的英文提高很多,一是源於這邊的英文教學注重互動,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其二和自己課後下的用功有關,和Michelle的觀點一致,小吳也認為,多看電視、電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至於為什麼有些留學生花了不少學習時間,英文仍難見長進?小吳的觀點是,關鍵原因在於學生自己是否真正願意學。小吳在牛頓學院學習期間,他們班上10個人中有6人是中國人,但大家平時下課後相互鼓勵用英文交流,因為大家學英文的意願比較強烈,自然就創造了一個多說英文的好環境。
專家觀點:
區澤光,列治文學務委員
區澤光在北美生活了近20多年,從事教育工作也有多年。談到中國留學生的英語學習問題,他的一個忠告是,英語學習沒有快捷方式。他認為,盡管很多中國留學生的TOEFL或GRE成績不錯,但是到了加拿大後他們仍然要花不少時間才能提高英文,這是因為大多數學生的英語考試能力強,但是應用能力弱。一些在國內英語成績不錯的學生到了這邊來之後,因為語言學校把他們安排在較低的等級學習,而認為這些學校是故意延長他們的學習時間好賺取學費。區澤光認為,大多數情況是留學生的誤解。他建議,留學生除了在出國前努力提高英語水平,做好充分的准備外,還有就是到了這邊要有耐心,因為語言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
談到具體的學習方法,區澤光認為,除了多聽、多看、多說之外,遵循語言老師系統的教學方法也是必要的。
;⑶ 我學習英語的經驗的70詞左右的發言稿
我的英語學習經驗之談
(附:本人已經能熟練使用英語讀、聽、說、寫,也能較熟練地使用日語讀、聽、說、寫,德語達中級,韓語達中高級,西班牙語達初中級,越南語達入門級。)
自從我在網上連載自己學習各類小語種(包括德語、韓語、西班牙語、越南語)的筆記以來,很多朋友加我的QQ,然後問我學習的各個方面的經驗。有一部分朋友,還是問最重要的英語如何學。英語是我學習的第一門外語,是十幾年前學的,我已經忘記了入門時是什麼一種感覺了,便覺得很難回答這些朋友的問題。
後來我想了一下。以我學過這么多門語言得到的一個感覺,那就是語言的學習是一理通、百理明的,有其相通之處。或者我把自己以前學英語的情況談一下,不但對人數更遠為龐大的想學英語的朋友有助,對學習其他小語種的朋友一定也是有益的。事實上,此前我已經寫過關於德語、韓語、西班牙語的入門經驗談,即使不是學這些語言的朋友也可以去我的QQ空間看一下,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共同的啟迪。
簡單地歸納,一門語言的習得無非是看、聽、寫、說四個方面,而每個方面又涉及詞彙量(不僅指單獨的單詞,也包括習慣搭配的短語)和語法這兩個要素,從而構成一個4×2的矩陣平面。我就從這個矩陣平面出發,來介紹一下我學習英語的過程。
另外,以防讀者對我的情況不了解,我先說一下我當時學英語的情況。我那個年代,學校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的,而且我生活在一個小城鎮里,在我18歲之前除了在電視機上見過老外,再也沒有在身邊見過一個西方人,因此是沒有什麼老外可以幫忙練聽力、口語什麼的。那時也根本沒有互聯網可以提供海量的免費的學習資料。所以我學習英語的條件可以說是一點優勢都沒有,因此我想現在的大部分朋友比我當年的條件,只會更好,不會更差。
一、看(讀)
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中國式的英語教學。因此,從一開始就練得最強的,便是看(讀)的能力了。其實我個人覺得傳統的中國式的英語教學也沒什麼不好,對於初學入門的人來說,那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看、聽、寫、說四個方面,都要涉及到詞彙量和語法,因此應該在入門階段就盡快把詞彙量和語法這兩個要素解決了,然後當你覺得哪個方面欠缺,就能集中精力地解決那個方面的「短板」。而傳統的中國式的英語教學,正是最能快速、扎實地解決詞彙量和語法這兩個要素的。問題只不過在於,接下來是如何在看、聽、寫、說四個方面把這兩個已經積累起來的要素的能量發揮出來而已。
而詞彙量和語法,沒啥說的,就是背吧。很多人不喜歡背,但我覺得最省勁的方法其實就是背。背單詞、背能反映語法的典型例句、背課文,這些事情在初級入門的階段堅持做上一段時間,很快就能解決詞彙量和語法這要素,並同時已經把「看」這一方面完成了。
(一)詞彙量
以我學習英語為例。那時初中的課程很輕松,我們的學校嚴格地落實執行「減負」要求,下午幾乎全是自修課。(在我記憶中,只有星期一下午有一堂正課,星期四有一堂課外興趣班的課,星期五有一堂班會課。但每天下午都有兩堂課的時間,因此至少有一堂自修課。而第三堂課是學校留給我們到外面操場去進行體育運動的,如果你不需要每天都去進行一下體育運動的話,那堂課其實又是自修課了。)於是我往往很快就完成了當天的所有作業,剩下的時間就是在那裡反復地背單詞。
背單詞的事情我一直進行到大學階段。讀中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詞彙量還不錯,考試時偶爾會出現一些課本里沒教過的單詞,別的同學遇到了就只能交白卷,我通常卻都認識,甚至在課堂上曾經糾正過英語老師在詞彙上的錯誤,以致很多年後那個老師還記得我,在我大學畢業後再去探訪他的時候,他感嘆說現在的學生雖然很早就學英語,但說到詞彙量之豐富,卻是比不上那個時候的我。
但進了大學,我才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因為畢竟我是來自於一個小城鎮,與那小鎮上的學生比,我的英語詞彙量是很厲害了;可一旦進入了一個全國性的重點大學,與全國的精英學生一比,那還真是差遠了。入學第一學期初的英語摸底考試,我的英語成績只夠進入中等班,英語精英雲集的快班是沒我份了。一向是學習尖子的我對此很受刺激,於是發奮圖強要急起直追。當時我反思自己的成績達不到進快班的原因,總結出兩條:第一,就是詞彙量不夠。第二,是聽力完全不行。這都是因為我來自普通小鎮的緣故,當時高考又不考聽力的,中學的學校也就根本不去費心給我們練聽力。其實我那初中的英語老師算很好了,一直堅持用英語給我們講課,而這是學校並沒作要求的。但到了高中,英語老師換了,就沒這樣做了。
聽力的事情且留待後面再說,這里先說怎麼增加詞彙量。當時我先是去找了一本四六級詞彙手冊來背,後來背完了就再找到一本清華大學編的TOFEL詞彙手冊,再後來這個也背完了就找了本大約有三萬詞彙量的袖珍小詞典。後來這就成了我學習其它語言時增加詞彙量的不二法門——以一本有三萬詞彙量的袖珍小詞典作背單詞之用。
背單詞的辦法是這樣的:並不是從頭到尾一個接一個地背。而是去找該種語言的書籍來看,看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單詞就查這小詞典,把這個生詞劃起來。一天完成一定的閱讀量,就會遇到一定量的生詞,當天就把這些生詞背下來。這些生詞因為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的,有上下文,背單詞時就回想一下這個生詞是在什麼上下文中出現的。因為閱讀的內容是有故事情節的,在一個有故事性的背景下記這些生詞,就比較容易記住它的意思,也不會是孤立地記這個生詞了。
當天記下的生詞,以後還要反復地記背。把那小詞典(或詞彙手冊)按頁數分成六等份或七等份,一天溫習其中一等份,這樣一個星期(不算星期天是六天,算上星期天是七天)下來就能把你曾經在這小詞典里劃過的單詞全部復習一遍了。發現有記不住的就把那一頁的小詞典折起來,當天與後一天再溫習它一遍。
事實上,我所有其它語言也是這樣學的。曾經用過一本日語小詞典,因為那詞典的紙質比較差,輕不起我這樣反復地翻看、折頁,到最後是被我「折磨」到紙頁破碎、裝訂線都斷了。另一本德語小詞典,雖然紙質好一些,沒有給我折破了紙頁,但外面的軟皮封面還是給我翻斷了,後來我就索性把那軟皮封面拆下來扔掉。其它語言的小詞典雖然未到破爛不堪的境地,但也因為每天都被多次地反復翻看而變得臟兮兮、黑乎乎了。
是的,什麼時候你把一本小詞典翻爛了,什麼時候你就可以不再去背單詞了。(現在我就不再需要天天背英語、日語、德語的單詞,韓語等背完了TOPIK高級之後也差不多可以放下了。)每門語言,大致上1000的詞彙量是入門級,2000的詞彙量是初級,3000的詞彙量是中級,5000到6000的詞彙量是高級。(日語所需的詞彙量要高一些,3000算是初級,6000算是中級,10000才是高級。但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詞,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是不需要背的,因此總體算下來,需要記背的日語詞彙量並不真的要那麼多。)當然,這樣的詞彙量是指你真的都懂、都掌握的,不是說你光認得那個單詞、模糊地記得它的意思。所以詞彙量其實不需要追求太多。GRE的詞彙手冊我就沒有去背,因為我又不打算出國讀書,裡面那些詞彙大多很偏門,平日根本用不上。
當然,根據你自己的專業或職業所需,你要擴展有關方面的詞彙量,這就要因人而異,還要因時而異了。
(二)語法
語法是應該學的,而且就應該在入門之時打下扎實的基礎。到了中、高級階段,反而不需要再考慮了。
現在很多人不齒於傳統的中國式的語言教學方式,推崇外國那一套「交際導向」的語言教學方式。是的,外國那種教學方式是可以讓你很快就能夠與外國人作簡單的交談,好像馬上就能用起來,很有作用似的。但是,我要說,也就僅止於此。如果不好好地掌握語法,你永遠無法深入,永遠就只能停留在跟人家說說「今天天氣真好」、「你身體還好嗎?」這類打哈哈的對話之上。如果你身處國外,還能有個語言環境讓你能慢慢潛移默化地學到中級水平。但像我們大部人身處國內,並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那就更是只能永遠停滯在入門、初級那種低水平上。
我曾見過一個歐洲青年,他精通多門外語,他介紹自己學習外語的經驗之談時,只說了一句:語法很重要!
我又記得曾兩任英國首相、以政治家之身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邱吉爾,在談及他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這可是他的母語!)能力時也說了一句:要學習語法!
語法怎麼學?快速上手的辦法還是背:背誦能反應語法要點的典型例句。這一點對於日語、韓語這些幾乎純粹是靠慣用型支撐起來的語言,尤其重要。而英語、德語、西班牙語等這類歐洲語言則還不夠,還必須背課文,在一個有上下文的語境里去體會語法所起的作用。
初中三年的英語教材,我把裡面所有課文都背下來了。那時我每天步行上學,單程是15分鍾,上午一來一回,下午一來一回,一天下來就是一個小時。在這一小時里,我就是一邊走,一邊低聲地把那個學期的英語教材里的課文一篇接一篇地背(有些老師都還沒教的,但我已經預習過了,就已經背下來了)。
學日語的時候,也是這樣。每天坐車到學校去,單程就是一個小時,一天是一個來回,就是兩個小時。也是利用這個時間背日語二級、一級的考試里要考到的慣用型的例句。
後來學德語、現在學西班牙語和韓語,都是這樣。至少是入門到初級那三個月的時間里,都要背書的。背句子,背課文,在這過程里不但是記背了語法,還背了詞彙量、習慣用法,還培養了語感,有了初步的口語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三)閱讀
當然,這一節的重心其實還是在看(讀)的方面。這方面看似是傳統的中國式語言教學最擅長的,但這不等於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在課堂上學就夠了。課堂上那一點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自己在課外大量地進行閱讀。
我開始大量地進行英語的閱讀,是在大學階段,就是痛感自己的詞彙量不夠的時候開始通過大量閱讀來積累詞彙量。當時我的做法也很簡單:走到大學圖書館里去,在「英語」那一分類之下找書看。我都是找小說看,尤其是通俗的流行小說。因為這類作品有情節,有趣味性,可以吸引你克服語言的障礙而堅持一直看下去。先看中國人改編的簡寫版(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看的第一本簡寫版的英語小說是史蒂文森的《金銀島》),然後在積累了相當的詞彙量後直接看原著。
找合適的讀物的方法也很簡單,你翻開其中一頁讀下去,發現一頁之內你不懂的生詞在5個左右,最多不超過10個,那就說明這本書的難度是適合你的。一天讀這本書5頁到10頁,先不查字典,憑上下文大致地猜意思。看完當天的指定量之後再去查字典確認你猜對了沒有,並且把這些生詞記背下來。當然,記背的時候回憶一下它是出現在小說的哪句話、是什麼樣的情節背景,從而為這個生詞構造一個鮮明生動的來源。
寫到這里,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學中文的事。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會認字的,因為在我還沒有上學之前,我就已經會認字了,而父母也沒有專門地教過我。我大概是四、五歲的時候,在舅舅家裡,見到他的書架上有一本《一百零一夜》,就拿下來看起來。舅母見我這么一個小孩拿著這么一本大部頭在那裡看,以為我是在裝模作樣,取笑我說:「你看不懂就不要裝啊。」我馬上回答她:「我不是在裝,我都看懂了。」她不相信,從裡面選了一個故事要我念給她聽,我就一字一句都念出來了,只有極個別的字是不懂的。然後,據我的母親後來回憶,說我那時天天就背著這本大書到幼兒園,把裡面的故事念給同班的小朋友聽,小朋友們都愛聽我念裡面的故事,不喜歡聽幼兒園阿姨講的故事。
我有想過我是怎麼在完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學會認字的。我能想到的唯一可能性,是我哥哥當時已經在讀小學,晚上父母會輔導他做功課。那個年代不要說互聯網,連電視都是沒有的。我這小孩子沒有任何的娛樂,就只是坐在一邊看父母監督哥哥讀書。很可能是這樣,我就從父母教哥哥讀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
然後,我也是在完全沒有人教的情況之下,學會了繁體字。這繁體字是怎麼學會的,我倒是有點記憶了。因為那是小學時的事情了,我能記得那個時候的事情了。應該是因為家裡有很多繁體字印刷的舊書,而父親也會經常借些港台原版的武俠小說回家看,於是我跟著一起看這些繁體字的書。我能清楚地記得,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已經能完整地看完金庸的《笑傲江湖》繁體字版。有個別繁體字不認得的,或者是根據上下文猜,或者是根據相似的簡體字猜,實在還是猜不出來,並且嚴重影響我對小說內容的理解的,我就去查《新華字典》。(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漢字字典里是同時有標注繁體字的。)
學會繁體字對我後來學日語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基本上日語中的漢字就是繁體字,這讓我在記背日語詞彙的時候省了好多的勁。
(二)聽
聽力是學習英語(及很多其它外語)的心頭一大痛。因為我們中國國土面積很大,於是這就等於接觸到其它國家的機會很少,不像歐洲那裡小國林立,隨便收聽一個外國語言的電台很容易。
初級聽力怎麼練?英語(還有日語)我已經學了太久,不記得了。我只能以最近學習的其它外語的聽力是怎麼練起來的加以說明。我寫過一篇叫《神奇的三十分鍾與三個月》的帖子,說的就是初級階段的聽力怎麼練:
==============
最近輔導一位零基礎起步的朋友學日語,目標是要一年至一年半之後考取日語一級,以便可以到日本留學。為此我在網上搜到了一篇「我是如何一年內考取日語一級」的文章,其中介紹練習聽力的方法,恰恰正是我教那朋友的方法,就是做聽力練習:把聽力材料逐字逐句全部聽錄下來,聽懂一個詞就記一個詞,聽懂一句就記一句,聽不懂就反復地聽,實在還是不行才看一下文本。那文章介紹的方法比我所說的更詳細之處,是它加上的時間的規定:一天至少聽半小時,至少堅持聽三個月。用那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突然之間,我發現我能聽懂日語了!」
最近,我自己也開始在練韓語的聽力。因為我已經學習到《標准韓國語》的第三冊,同時也在背TOPIK的詞彙表,高級詞彙都差不多背完了。有了這樣寬厚的詞彙量基礎,大致上我不大可能是因為不認識某個詞彙而聽不懂,只會是因為我對聲音反應不過來。我拿延世大學的《韓國語》做聽力資料。這本書一課有五小節,我就每天晚上聽寫一小節(連課文和練習在內),大致上要花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才能聽寫完。現在我才聽到第五課,也就是說,其實花了一個月時間還不到(而且中間有斷續,因為要加班或其它事忙的緣故而沒能天天晚上都做這個聽寫練習),但我已經覺得自己開始能聽懂韓語了。這所謂的「開始能聽懂」,是指一句話聽下來,我雖然不能每個單詞都抓住,但我已經能夠迅速地在腦子里反應出句子的意思。這讓我信心大增,決定以後不管再怎麼忙,還是得每天都擠出至少半小時來聽寫韓語,哪怕這半小時並不足夠讓我聽完一小節課文。
==============
初級聽力的練習就這么簡單。不需要買什麼專門的聽力教材,就用其它入門級的教材的MP3來作聽寫練習就行。不過一般來說,聽力練習很難馬上就練,因為沒有相應的詞彙量的話,你即使聽到了那個音,但因為你不懂那個單詞,你還是聽不懂!韓語是因為我不太急於要學會,就一直沒練聽力,直到現在「看(讀)」的能力已經達到高級了,才開始動手去練聽力。如果你想比較平衡地發展你的閱讀和聽力的水平的話,應該在達到初級詞彙量之後就開始練聽力。也就是說,你用一本教材學語言,學完它的第一冊之後,你就可以找其它的教材的第一冊來作聽寫練習。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教材的第一冊,其詞彙量、語法都是大同小異的,有了其中一本的基礎之後再用另一本去練聽力,詞彙量構成的妨礙就不會太大。
至於進階的聽力,那就是直接聽廣播、看電視了。前面說過我進入大學後發現自己聽力太差,於是要急起直追。當時我的英語當然已經早就過了初級階段了,因此是屬於進階層次的聽力提高。方法還是很簡單,就是天天聽BBC、VOA。聽得懂聽不懂都努力地去辨認裡面的單詞和意思。我是這樣鼓勵自己的:只要每天多聽懂一個單詞,那就是有收獲有進步!
當然,現在有網路了,網上有海量的聽力資料。(尤其是英語!)大家根本不用愁找不到原汁原味的聽力資料去練習,無非就是堅持而已。看美劇時,不要看字幕。打開一個空白的「記事本」文本,把窗口的形狀拉成細長的條狀,把字幕的部分遮擋起來。
先找一部相對來說語速不算快、詞彙不算復雜的劇集,看一遍。當然不可能都看懂的,大致上掌握了該集的梗概,然後開始做上述的聽寫練習,把台詞一句一句地聽下來。也是一天做上半個小時。做完半小時的聽力練習之後,又把劇集看一遍。做過聽寫練習的部分你肯定聽得比較明白了,(雖然可能語速的緣故你還是不能把每個單詞都抓住。)還沒做聽寫練習的部分就當作是重復再聽一次,這次盡量抓住比第一次更多的單詞,而且運用你已經看過整整一集所得到的信息來協助你的耳朵去抓單詞。每天做半個小時的聽寫練習,同時天天又再重復看一次這劇集,到你把這一集全部聽寫下來之後,大概你已經把這一集重復聽了十幾次、甚至幾十次。這樣一集下來,花的時間當然比較多,開始時可能要一個月才聽完一集(我建議是選那種20分鍾就已經講完一個簡單故事的動畫來看,不要一上來就練那種45分鍾長、集與集之間還有關聯性的肥皂劇),但你會感到自己的聽力有明顯的進步。
然後再換一部難度高一些的劇集來練。其實不需要練很多集,堅持三幾個月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能達到聽懂電視劇的程度了。有了這樣水平的聽力,在目前的中國,基本上已經是無往而不利的了。
(三)寫
在語言學習中,「看」是最容易的,「聽」是其次的,但不管是看還是聽,都是屬於被動接受,因此相對來說都算是比較容易的。但「寫」和後面要談的「說」都是屬於主動表達,那就真的是比較困難了。而說又比寫更難,因為寫是可以慢慢地想,說卻是有時間限制的。這就跟聽比看難是一個道理。也正因為如此,其實最難的說是應該放到最後去練的。先把寫練好了,有了寫的基礎,再練說的時候無非只是把反應速度練起來而已。這跟前面我主張也是先練好看再練聽是一樣的:有了看的基礎,詞彙量和語法都不會成為妨礙之後去練聽,那聽的練習無非只是把你對聲音的反應速度練起來而已。
寫雖然比看和聽都難,但寫是可以在很早的時候就練的,因為反正寫什麼是由你自己決定的。當你詞彙量不多、語法沒有完全掌握之前,你可以先寫些簡單的東西,迴避使用復雜的詞彙和語法結構。
前面說了,我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但我在初中就已經開始用英語寫日記。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我不是很記得了,但應該是初二吧。那就是說,在我只學了一年到一年半的英語之後(而且還是學校那種進度甚慢的教學),就已經開始練習寫了。
用寫日記的方式來練習英語的寫,其實無非是把我學習中文寫作的辦法照搬到英語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參加了一次看圖作文比賽。比賽回來的途中,我聽到老師們在交談,說起怎麼才是最好的練習寫作的方法。其中一個老師的話我記住了,那就是:天天寫日記!這老師沒有教過我,她並不是要求我按她說的去做。但我聽到了她的話,我就馬上做了起來,而且一直堅持到讀大學的時候,還有天天寫日記。現在出來工作了,事忙,不可能天天寫,但只要遇上我覺得是重要的事情,或是有了重要的想法和感悟,還是會寫日記。
寫日記不難,難的是天天寫!我這個人應該是有點文字天賦的,但如果不是從小學四年級起一直堅持天天寫日記寫到大學,我想我的文字能力也不是憑空就會冒出來的。到初二的時候,我就把天天都正在寫的中文日記,一周抽出一天用英語來寫。寫了之後交給當時的英語老師給我修改。那英語老師對我這主動學習的行為只誇獎了一句:這樣的英語文章就是這學校里正讀著高中的學生也多半寫不出來。
剛才說寫可以遷就著自己掌握的詞彙量和語法來寫。不過我初中時練習寫英語日記,卻沒有太多的顧忌,都是把本來要用中文寫出來的日記換成用英語寫,不會因為英語學得不多就另想簡單的題材。反正有老師給我改,我想不出來怎麼寫的單詞就填一個中文在裡面,甚至有時整句話都不知道怎麼說,就整句話都用中文寫,讓老師給我一一地改過來。當然,還有些句子我是用英語寫了,但是不附合英語的習慣,老師也給我重寫了。我回去就好好對比、體會老師的修改。這樣一周一篇的寫下來,我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學會怎麼用英語寫東西了。
而到了現在,除非是嚴謹的法律文本與文學性的小說作品,平時用英語寫東西是不需要用很難的單詞與語法結構的。我們學英語也不是為了做文豪,小說作品可以不管了。而嚴謹的法律文本,那東西還是交給律師去做吧。不要說英語的,就算是中文的,這些東西都是由專業人士去處理比較安全可靠。因此,真的,初中階段所練起來的那英語寫作能力,其實已經足夠應付這一輩子的所需了。
再說一句題外話。其實我覺得寫這能力,主要還不是語言能力,而是你的文學能力。如果你的中文文章寫得好,你的其它語言的文章也會寫得好的。從小學到中學,我寫的語文文章幾乎每一次都被語文老師拿到班裡去作為範文朗讀。在大學的時候,英語老師也特別喜歡拿我的英語文章向全班朗讀。為此她還問我:「以你英語這么好,為什麼是到了我這個中等班,不是到快班去?」在日本的時候,日語寫作課的老師也是經常拿我寫的日語文章讀給同學聽。其實以我當時的日語水平,無論是詞彙量還是語法,都遠遠不及很多已經在日本呆了很多年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很多第一外語就是日語的韓國留學生。因此絕不是因為我的日語能力很高,而是我擅於寫作,我知道怎樣迴避使用我不懂的詞彙和語法,把句子寫得簡單直接,降低犯語法錯誤的機率。
然後,最重要的是,我很會編故事!自從小學時起,我就已經把寫學生習作當編小說那樣寫,因此文章的內容有很強的情節性,也就很有趣味性、可讀性。於是,大家該明白了,那些英語老師啊、日語老師啊,其實是因為被我寫的故事吸引,而不是被我的英語或日語水平所震動。而因為我用的詞彙、句子簡單,語法錯誤極少,因此他們能看得懂。只要他們看懂了,他們就會愛看我寫(其實是編)的故事!
⑷ 紐西蘭留學生如何學好英語
紐西蘭是一個講英語的國家。去紐西蘭留學是抓緊學習英語的好機會,那麼紐西蘭留學生該怎麼學好英語呢?這是很多出國人士比較關心的問題,感興趣的同學和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整理的相關資訊,歡迎閱讀。
紐西蘭留學生絕攜如何學好英語
詞彙
俗話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詞彙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詞彙的積累,英語學習只能是簡單的重復。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背單詞都只記單詞的讀音、拼寫以及其最常用的中文意思。但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不僅僅是這些,同時也要知道單詞的常見搭配和表達。所以,背單詞遠比單純的重復讀音和拼寫復雜,需要記住至少一個單詞的使用方法。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背例句,這樣不僅記住了單詞,還能記住單詞在句子中的表達,豈非一舉兩得?
語法
語法在中國學生眼裡要麼重於泰山,要麼輕於鴻毛,一直處於很兩級的狀態。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口語學習一定要學語法,但是不用學得太深,用得太復雜。沒有語法,詞彙就像珍珠,雖美但終難成串,變成華麗的項鏈。所以,我擾升們需要學習語法,在口語表達中使用正確的語法准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但為什麼語法不用學得太深呢?
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可以去看看哈佛、耶魯的畢業演講。你會發現,很多名人的經典演講,使用的句子也大都是簡單句(當然和中國學生說的簡單句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並沒有處處使用各種從句或者倒裝句、虛擬語氣等高級語法。所以,掌握基本的語法,並正確在口語表達中使用,是我們這個階段緩宏老需要做的第二件事。
聽力
⑸ 留學生用英語怎麼說
留學生一詞起源於中國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現在泛指留居外國學習或研究的學生。那麼你知道嗎?下面跟我一起學習留學生的英語知識吧。
留學生英語說法overseas student
studying abroad
international student
留學生的相關短語
國際留學生計劃 International Graate Scheme
交換的留學生 exchange student
留學生招聘 Job Available for Foreign Student
留學生處 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partment ; The students
中國留學生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留學生論文 Thesis ; Student papers
返國留學生 returned student
西區留學生公寓 Wester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partment
留學生的英語例句1. Warwick is home to some 55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華威大學約有550名外國留學生。
2. The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Beijing e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在北京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3. They both bewailed their misfortune at being young, unmarried returned students.
兩人慨嘆不幸身為青年未婚留學生的麻煩.
4. This Miss Su is a returned student, so she couldn't be very young. "
這位蘇小姐是留學生, 年齡怕不小了. 」
5. " That's what an ordinary returned student can appreciate, the poetry of the ehr - mao - tzu.
「 這是普通留學生所能欣賞的二毛子舊詩.
6. The foreign student advisor remended that she study more English before enrolling at the university.
留學生顧問勸告她入大學前多學點英語.
7. Al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ust have health insurance through Overseas Students Health Cover.
所有的留學生都必須參加「留學生健康保險」.
8. Mr. Li is inquiring about the health insurance for overseas students.
李先生正在詢問留學生健康保險的事情.
9. Financial aid is available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外國留學生可以獲得校方經濟幫助.
10. Yes , please. I am an overseas student of Barkley College from Asia.
是的, 我是來自亞洲伯克利分校的一位留學生.
11. Mr. Zhao goes to the Foreign Students Office to ask the Counselor about financial aid.
趙先生來到留學生辦公室向學生顧問詢問有關經濟幫助的事情.
12. OSHC pays all charges for a shared ward and treatment in a government hospital.
如果是在公立醫院由該醫院指定的醫生為您治療,「留學生健康保險」支付所有的住在合住病房的住院費和治療費.
13. We wele the backpackers, job hunters and internships all over the world.
我們也非常歡迎來自海外的背包一族和回國暫住找工作的留學生朋友們.
14. Bu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an also attend the nation's five service academies.
而留學生也可以參加國立五個軍事院校學習.
15. A student at VietnamNationalUniversity has a question for our Foreign Student Series.
越南國立大學的一名學生對於我們外國留學生系列節目有一個問題.
關於留學生的英文閱讀:國際留學生交友並非易事A recent story i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cation said many foreign students report feeling lonely or unwele in Australia. Those feelings are among the reasons why Australia is taking a close look at its international ecation instry. The government has formed an advisory council to help develop a five-year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ecation in Australia.
《高等教育紀事報》最近發表一篇報道,說很多外國學生在澳大利亞感到孤獨和不受歡迎。這是澳大利亞密切關注其國際教育行業的原因之一, *** 已經成立了一個咨詢委員會,來擬定一份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未來5年的國家規劃。
But wherev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o, making friends may not always be easy.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munication recently published a study done in the United States完成
但是,不管國際學生去哪,交朋友並不總是那麼容易。《國際文化交流期刊》最近發表了一個在美國進行的研究。
Elisabeth Gareis of Baruch College in New York surveyed four hundred fifty-fou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y were attending four-year colleges and graate schools in the American South and Northeast.
紐約巴魯克學院的 Elisabeth Gareis 調查了454名國際學生。他們是在美國南部及東北部參加4年制大學或者研究生的學生。
Students fro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from northern and central Europe were more likely to be happy with their friendships. But thirty-eight perc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aid they had no close fri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來自於英語國家及中北歐的學生對於他們的友誼更加滿意,而有38%的國際學生說他們在美國沒有親密朋友。
And half of the students from East Asia said they were unhappy with the number of American friends they had. Professor Gareis says thirty percent said they wished their friendships could be deeper and more meaningful.
來自於東亞的學生有一半說他們對於在美國擁有的朋友數量不滿意。Gareis 教授說30%的人希望自己的友情可以更密切、更有意義。
ELISABETH GAREIS: "Students from East Asia have cultures that are different on many levels from the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n there's also language problems, and maybe some social skills, such as *** all talk, that are possibly not as important in their native countries, where it's not as important to initiate friendships with *** all talk."
ELISABETH GAREIS說:「來自於東亞的學生與來自於美國的學生在文化的很多層面上都不一樣。然後還有語言問題,或許還有社交技巧問題,例如在他們自己的國家中,聊天對於建立一段友情的重要性並不大。」
She says many East Asian students blamed themselves for their limited friendships with Americans.
她說很多東亞學生將自己和美國人之間的友情問題歸咎於自己。
ELISABETH GAREIS: "The vast majority blames themselves, actually for not speaking the language well enough, not knowing the culture well enough. There were also some ments about the college environment, like many of them were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or worked in labs where they were surrounded by other East Asians."
ELISABETH GAREIS:「大部分人將此怪罪於自己,實際上都是語言說的不夠好,對於美國文化不夠了解。還有些人將此怪罪於校園環境問題,例如他們中有很多人學習的是自然科學或者在實驗室工作,在那裡他們身邊幾乎都是東亞人。」
1.出口處用英語怎麼說
2.留學英文自我介紹範文3篇
3.國際社會用英語怎麼說
4.翻譯員用英語怎麼說
5.演講者用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