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學生 » 一年級英語數字手抄報怎麼做

一年級英語數字手抄報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1-02-07 10:00:08

『壹』 一年級英語字母B的手抄報,要圍繞字母B來完成,哪位大神教教我吧😄

看要內容是什麼?可以剪貼圖片 加上自己的文字說明 也可以自己畫圖 寫上資料 圖和專字的比例不要失調屬 我的空間有我家孩子做的幾張手抄報 在相冊 作業里 你借鑒一下 一年級不會寫字 也可以做 拼音的 關於生母 韻母 音節的也可以 把拼音向英文字母一樣畫成美術字 挺好的
在書店買一本簡筆畫的書 畫起來就方便多了 我家孩子就是這么做的

『貳』 一年級英語手抄報怎麼寫

一年級有學英語?ABC?應該是圖多字少的那種,畫一些ABC等字母開頭的英文的東西,再在旁邊寫上英文

『叄』 小學一年級英語手抄報怎麼做

寫一些英語字母謎語,寫一段關於英語的重要性,畫一些英語大小寫圖形

『肆』 一年級英語手抄報怎麼做了請問

最上面用英語連筆寫出標題 其他的分下幾個方塊 每個方塊都用英語寫出單詞呀 句子呀什麼的 練網路知道都會用的一年級小學生應該不是常人吧

『伍』 一年級數學手抄報怎麼做

手抄報很簡單的,一年級的更簡單1.先用長尺子畫好邊界,最少要隔版1.5厘米2.畫好安排題目的權排版,盡量使主題鮮明3.在畫些圖形在白紙上,不要太密4.現在可以細畫了,先在寫題目時,一定不能離題,數學的,寫「數學報」或者「開心數學」「趣味數學報」盡量將題目寫的醒目,然後在旁邊安排一些圖案,盡量跟數學沾邊。5.然後在剛才的那些方框上畫點圖案,只要漂亮就可以了6.將手抄報大致畫好框框後就可以寫內容了7.你可以翻開自己的數學書看看,寫一些題目上去然後解答,大郅這樣,可以寫上加法表,減法表等,可以選個框畫一幅畫,追求好看啊8.寫好內容,在補充一下圖案,不僅不能單調,也不能密密麻麻9.在塗點顏色10.寫上班別姓名OK了很簡單的

『陸』 小學一年級數學手抄報怎麼做

答案是:

1. 先用長尺子畫好邊界,最少要隔1.5厘米
2.畫好安排題目的排版,盡量使版主題鮮明
3.在畫些圖形在白紙上權,不要太密
4.現在可以細畫了,先在寫題目時,一定不能離題,數學的,寫「數學報」或者「開心數學」「趣味數學報」盡量將題目寫的醒目,然後在旁邊安排一些圖案,盡量跟數學沾邊。
5.然後在剛才的那些方框上畫點圖案,只要漂亮就可以了
6.將手抄報大致畫好框框後就可以寫內容了
7.你可以翻開自己的數學書看看,寫一些題目上去然後解答,大郅這樣,可以寫上加法表,減法表等,可以選個框畫一幅畫,追求好看啊
8.寫好內容,在補充一下圖案,不僅不能單調,也不能密密麻麻
9.在塗點顏色
10.寫上班別姓名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柒』 一年級數學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

一年級數學下冊手抄報怎麼做

『捌』 小學一年級生活數學手抄報要怎麼做急急急。。。

阿拉伯數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0、1、2、3、4、5、6、7、8、9這些數字。那麼你知道這些數字是誰發明的嗎?

這些數字元號原來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後來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歐洲人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就把它們叫做"阿拉伯數字",因為流傳了許多年,人們叫得順口,所以至今人們仍然將錯就錯,把這些古代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元號叫做阿拉伯數字。

現在,阿拉伯數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數字元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乘法口訣。
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關於九九歌的記載。最初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約在公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才擴充到"一一如一"。大約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從"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現在我國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45句的,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81句的,通常稱為"大九九"。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奇妙的圓形

圓形,是一個看來簡單,實際上是很奇妙的圓形。
古代人最早是從太陽,從陰歷十五的月亮得到圓的概念的。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曾經在獸牙、礫石和石珠上鑽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圓。
以後到了陶器時代,許多陶器都是圓的。圓的陶器是將泥土放在一個轉盤上製成的。
當人們開始紡線,又制出了圓形的石紡綞或陶紡綞。
古代人還發現圓的木頭滾著走比較省勁。後來他們在搬運重物的時候,就把幾段圓木墊在大樹、大石頭下面滾著走,這樣當然比扛著走省勁得多。
大約在6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輪子--圓的木盤。大約在4000多年前,人們將圓的木盤固定在木架下,這就成了最初的車子。
會作圓,但不一定就懂得圓的性質。古代埃及人就認為:圓,是神賜給人的神聖圖形。一直到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給圓下了一個定義:"一中同長也"。意思是說:圓有一個圓心,圓心到圓周的長都相等。這個定義比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前275年)給圓下定義要早100年。
圓周率,也就是圓周與直徑的比值,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數。
《周髀算經》上說"徑一周三",把圓周率看成3,這只是一個近似值。美索不達來亞人在作第一個輪子的時候,也只知道圓周率是3。
魏晉時期的劉徽於公元263年給《九章算術》作注。他發現"徑一周三"只是圓內接正六邊形周長和直徑的比值。他創立了割圓術,認為圓內接正多連形邊數無限增加時,周長就越逼近圓周長。他算到圓內接正3072邊形的圓周率,π= 3927/1250。劉徽已經把極限的概念運用於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之中,這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是一項重大的成就。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在前人的計算基礎上繼續推算,求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數精確值,他還用兩個分數值來表示圓周率:22/7稱為約率,355/113稱為密率。
在歐洲,直到1000年後的十六世紀,德國人鄂圖(公元1573年)和安托尼茲才得到這個數值。
現在有了電子計算機,圓周率已經算到了小數點後一千萬以上了。

從一加到一百

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鍾,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在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之和一定等於斜邊的平方。
這個定理在中國又稱為"商高定理",在外國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為什麼一個定理有這么多名稱呢?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紀的中國人。當時中國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隸社會時期。在中國古代大約是戰國時期西漢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記錄著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什麼是"勾、股"呢?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彎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稱為"勾",下半部分稱為"股"。商高那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短邊)和4(長邊)時,徑隅(就是弦)則為5。以後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由於勾股定理的內容最早見於商高的話中,所以人們就把這個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臘數學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紀的人,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希臘另一位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編著《幾何原本》時,認為這個定理是畢達哥達斯最早發現的,所以他就把這個定理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以後就流傳開了。
關於勾股定理的發現,《周髀算經》上說:"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此數"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勾三股四弦五這種關系是在大禹治水時發現的。
勾股定理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國戰國時期另一部古籍《路史後記十二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禹治洪水決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勢,除滔天之災,使注東海,無漫溺之患,此勾股之所系生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使不決流江河,根據地勢高低,決定水流走向,因勢利導,使洪水注入海中,不再有大水漫溺的災害,是應用勾股定理的結果。

無聲勝有聲
在數學上也不乏無聲勝有聲這種意境。1903年,在紐約的一次數學報告會上,數學家科樂上了講台,他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兩數的演算結果,一個是2的67次方-1,另一個是193707721×761838257287,兩個算式的結果完全相同,這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科樂解決了兩百年來一直沒弄清的問題,即2是67次方-1是不是質數?現在既然它等於兩個數的乘積,可以分解成兩個因數,因此證明了2是67次方-1不是質數,而是合數。
科爾只做了一個簡短的無聲的報告,可這是他花了3年中全部星期天的時間,才得出的結論。在這簡單算式中所蘊含的勇氣,毅力和努力,比洋洋灑灑的萬言報告更具魅力。

為什麼時間和角度的單位用六十進位制 時間的單位是小時,角度的單位是度,從表面上看,它們完全沒有關系。可是,為什麼它們都分成分、秒等名稱相同的小單位呢?為什麼又都用六十進位制呢?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這兩種量是緊密聯系著的。原來,古代人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歷法,就牽涉到時間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晝夜的變化,就要觀察地球的自轉,這里自轉的角度和時間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歷法需要的精確度較高,時間的單位"小時"、角度的單位"度"都嫌太大,必須進一步研究它們的小數。時間和角度都要求它們的小數單位具有這樣的性質: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為它的整數倍。以1/60作為單位,就正好具有這個性質。譬如:1/2等於30個1/60,1/3等於20個1/60,1/4等於15個1/60…… 數學上習慣把這個1/60的單位叫做"分",用符號"′"來表示;把1分的1/60的單位叫做"秒",用符號"″"來表示。時間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數單位。 這個小數的進位制在表示有些數字時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進位制里要變成無限小數,但在這種進位制中就是一個整數。 這種六十進位制(嚴格地說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數記數法,在天文歷法方面已長久地為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所習慣,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國數學家; 在1742年6月7日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命題: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但這怎樣證明呢?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個別的檢驗。" 歐拉回信又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現在通常把這兩個命題統稱為哥德巴赫猜想 二百多年來,盡管許許多多的數學家為解決這個猜想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一個既沒有得到正面證明也沒有被推翻的命題。

夠了吧,自己選擇吧

『玖』 有誰知道一年級數學手抄報,怎麼做

資料

由於它的枯澀語言、記法以及看上去怪里怪氣的符號,數學就像一堵高牆,把它和周圍世界隔絕了。那座高牆的背後究竟在干什麼,外行人是感到非常神秘的。他們猜想,那不過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數字,是受鐵的法則支配的、毫無生氣的結構。另一方面,這座高牆也大地限制了躲在牆後的人們的視野。他們習慣於用特有尺碼來度量一切公理、定理和猜想,往往自鳴得意,漠視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固步自封,不願走出象牙塔。
拆毀這座牆,用一般人也能欣賞的方式來介紹數學是可能的嗎?難道不能使數學的欣賞擴大到那些「數學天才」的小圈子以外嗎?如果數學天才只是指那些富有才華,有新的數學發現的人,那麼確實只是極少數。同樣的道理,在那些能作樂曲的人們中,只有極少數具有音樂天才。然而,懂音樂,甚至能仿製樂曲,或者至少能欣賞音樂的人,卻是大量存在的。我們相信,在中國,在中、小學里一貫作為主科的數學,其所吸引過來的數學愛好者,決不會少於音樂愛好者。在我們這里,是一片深厚的沃土,在未來的歲月里,將會涌現大量重大發現和創造。
20世紀在數學上有許多輝煌成就,證明了四色地圖猜想以及困擾學界350年之久的費馬大定理,發現或創立了模糊數學、突變理論,孤立子、分形、混沌理論以及細胞自動機。美國數學家、氣象學家洛倫茲在一次公眾演講中曾經有過一個生動的譬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拍動一下翅膀,使大氣狀態發生了極其微小的變化,也許將會在美國引起一場龍卷風。這便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蝴蝶效應」。
應該承認,外國的科學作家與新聞傳媒在傳播科技新聞方面不僅態度積極,而且「另有一功」。不妨再舉一例。圓周率π=3.1415926535……現在究竟計算到了多少位呢?劇烈的爭奪戰一直在美國的丘德諾夫斯基兄弟與日本東京大學的金田康正教授之間進行,「第一」的桂冠在他們之間移來移去。計算出來的圓周率位數也在扶搖直上。1999年9月23日所公布的最高紀錄是2061,5843億位。如果把這些天文數字般的圓周率小數位數列印在A4大小的復印紙上,每頁印兩萬位,那麼這些紙張疊起來,其高度可達六百米以上,相當於號稱遠東第一,上海浦東金茂大廈高度的二倍。據稱,計算工具是超級電腦日立SR8000,用於計算的時間為37小時21分鍾,而檢驗的時間倒有46小時7分鍾。檢驗下來不存在錯誤,算出來的最後一位數是「4」。這件事未免有點聳人聽聞,多多少少帶點誇耀,但是作一下對比還是很有意思的。上一世紀,英國有一位向克斯先生花了畢生精力把π算到了707位,但是在第528位上算錯了,使以後一百多位統統報廢!通過這一事例,今昔對比,何等強烈!科學的進展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不像神話、傳說那樣虛無飄渺,但科學的進展卻又使一切神話黯然失色!(《通俗數學名著譯叢》裡面有一本書,名叫《數學趣聞集錦》,在此書第35頁的腳注與第165頁的「π不是一塊餅」里已提到卡尼達把圓周率π算到五億三千六百八十七萬位的事。卡尼達是日本假名的拼音讀法,如果寫成漢字,其實就是金田)。
豐泰納利說:「數學家就像一位戀人,他可以赴湯蹈火,一往直前。」數學大師卡爾·魏爾斯特拉斯說得更加平心靜氣:「一個沒有幾分詩人才氣的數學家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完全的數學家。」數學家是一個非常高傲的乞丐,他既不會向他的更為富有的自然科學兄弟(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去伸手,也不肯接受他們的恩賜或饋贈。「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句顛撲不破的諺語對一個真正的數學家未必有多少吸引力。當然「三房一廳,十萬年薪」更不會使他們動心了。
按照伽利略的說法,自然界的大書是以數學符號來書寫的。數學科學有它自身的矛盾變化和發展規律。應當承認,未解決的數學問題是推動數學前進的一大動力。由於作家徐遲先生(已故)的報告文學,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幾乎是家喻戶曉的。然而,除此之外,數學里頭到底還有多少問題,則大都若明若暗,不甚了了。由此可見,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通俗數學世界名著》的組織、翻譯和出版,實在正是時候。
華羅庚、陳景潤、還有一位不太知名,但的確是勇攀世界高峰,作出過重大貢獻的陸家羲先生都已與世長辭了。就拿最後這位陸先生來說,他是上海人,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第九中學當物理老師。他在大學里學的是物理專業,並不是數學,卻攻克了數學大難題。許多人根本不相信陸先生的能力,但陸家羲不怕別人笑他「狗抓耗子」,毅然以攻克重大難題為己任,並最後獲得了圓滿成功。他的起步是《數學娛樂與隨筆》上的寇克滿女生問題。齊民友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商務印書館早年出版的《數學的游戲大觀》,其取材也大都來自這部跨越世紀的,當年與法國天文學會會長弗來馬里翁《大眾天文學》齊名的《數學娛樂與隨筆》,此書也已納入《通俗數學名著譯叢》的出版計劃,不日即將問世。
說到這里,心有餘悸者會顧慮,或者有人要跳出來,像《水滸傳》里的李逵一樣大喝一聲:「你這是長了人家志氣,滅了自己威風。」其實,這種顧慮大可不必。魯迅先生生前曾多次強調「拿來主義」的重要性,1978—1981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的歷史進程已經作了充分的見證,在此無庸贅述。
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樣樣不如人家。現在不妨舉個例子。《數論妙趣》是叢書中的一本,作者為美國的一位名家,他在該書中談到的一個等冪的問題堪稱魅力無比,迷住了專家和門外漢,連華羅庚先生也身不由己地卷了進去。但這位美國教授在書中的等式卻存在著若干不大不小的錯誤,而且在此書再版時仍舊原封不動,沒有改正。譯者在翻譯時已經發現了其中的謬誤,及時地予以指正。現在則已完全解決了問題,把這方面的研究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誰說我們不如別人呢?暫時承認落後,目的正是為了趕超。只有好好地學習先進、借鑒別人的經驗,然後才能做到創新。須知,創新不是無中生有,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拾』 小學一年級英語小報怎麼做

其實不用太難的單詞抄來出一年級的英語報,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英語文章
只需要問一下每天都學了什麼新內容,主要是句型,找一樣的主題一句一句的抄在紙上,字可以寫得大一點,美化一點,多畫些圖啊什麼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什麼幫助我英語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3:20:22 瀏覽:796
高中英語作文課案例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3:19:18 瀏覽:1000
英語國慶節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3:12:20 瀏覽:536
收到壓歲錢怎麼花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7 13:12:16 瀏覽:772
兩篇英語小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3:09:51 瀏覽:848
英語作文自我介紹題目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2:56:53 瀏覽:45
河南專升本英語作文該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2:55:27 瀏覽:802
你的書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7 12:50:09 瀏覽:570
gas怎麼讀音發音英語翻譯器 發布:2025-09-17 12:27:24 瀏覽:293
奶牛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7 12:27:14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