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人教版新教材培訓心得
㈠ 初中英語研修心得3篇
初中英語研修心得範文1
通過六天的研修,我對英語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首先,新課程理念標准認為,課程不是教材,教學也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的過程。真正的教學過程,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下面簡單說一下我的學習體會:
一、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通過學習使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作為一位英語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英語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流利的英語口語。在英語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英語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不僅教會學生課本知識,還要注意情感態度的教學,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人。
二、教學方法的改變
過去的在英語教學中總是老師講,學生記。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聽眾,學生自由練習很少,口語、聽力非常差。現在我們要轉變這種模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處於主體地位,提高學習效率呢?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在教學中應把時間和空間多留給學生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運用小組合作方式,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全面提高。
合作學習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獨立思考就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將流於形式,質量不高。有準備的討論交流,才可能是高質量的交流。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給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一個教師對時間如何分配,直接反映這個教師的教學觀。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決定了探究學習必須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要在於老師的調動。在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後,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教學環節,設計模仿、會話、口、筆頭操練、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教學活動中。雖然我們的教學條件有限,但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運用實物、自製教具來使課堂形象生動。
3、利用學生的差異,採用分層教學
這次感觸很深的是分層教學的理念,以前在課堂上對學生總是採用統一的要求,這樣對於差一點的學生由於聽不懂,便在課堂上做小動作,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率很低,如果採用分層教學,那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任務,通過完成任務可以建立學生的信心,並且可以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師以學生的英語學習為中心,扎實抓好課堂教學,讓學習落到實處。現在很時髦的提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是對於有些連英語的皮毛都尚未鬧懂且情緒極易波動的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很少有人知道教學的重難點,很少有人掌握得了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所以我個人覺得課堂的主動權還是應該屬於老師的,老師來安排和調節課堂教學活動,監控教學過程。
總之本次培訓活動豐富多彩,內容充實,效果較好。尤其是是專家們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都是用現代教育的思想,站在培養學生英語素養的高度來認真分析教材,從確定教學目標入手,重點研討如何使用材料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難點放在選擇適應探索活動的教學方法上。整個活動中我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研究、學會了討論,特別是研討氣氛異常活躍,好多好的點子,在思維的碰撞過程中應運而生,這次培訓可以說是英語教學上的一次盛會,大家相互探討、暢所欲言。因此這次培訓活動對大家今後的英語教學大有好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初中英語研修心得範文2
在全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本學期我努力工作,使自己在校本培訓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各個方面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本著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原則,為了更好地開展以後的工作,現將本學期的個人研修情況做如下總結:
1、在業務方面:
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新規律。鑽研教材,寫好每一個教案,上好每一堂課,多聽同組同事的課,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另外,為業余時間多學習信息技術,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
2、在課改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適合學生愉悅學習的好的教學模式,向同組的老師學習她們的先進教學方法。尤其在閱讀教學中,我要多學習其他老師的先進經驗,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提高閱讀能力。
3、培養學生課堂上會靜下心來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學的特點是比較浮躁,在問題面前不知從哪兒下手回答,甚至沒有讀清問題的要求,就開始回答。這學期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這方面有所提高。
4、善於總結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當學生的表率。從小事中總結大道理,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
5、積極參加上級領導組織的各項教育教學學習活動,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積極閱讀對教育教學有幫助的刊物並作好讀書筆記,學習其中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6、在課改中,多和同組的老師一起備課,一起商量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尤其在閱讀教學中,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在課堂中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怎樣培養學生探究性的閱讀能力,最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7、勤於動筆,善於積累總結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於好的做法積累經驗,對於不好的做法及時反思及時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聖歷史使命。
初中英語研修心得範文3
轉眼間,校本研修即將結束,喜悅伴著汗水,成功伴著艱辛。為了使自己在校本培訓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各個方面不斷完善自己,現就以下方面做如下總結:
一、思想表現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對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因此,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有效研修,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與知識素質,以適應現代的教育教學需求。通過這次網上教師培訓,我深入思考了我校初中英語教研組的校本研修活動。根據我校教學工作計劃,本學期我們英語教研組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精神,規范教師教學行為為目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教學常規驗收為契機,完善和深化英語學科教學常規,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技能,提高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重點探討課堂教學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重點圍繞“課例研修”通過一系例的研修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力求英語閱讀教學既扎實有效,又開拓創新,積極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在校本研修期間,本人是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完成這次任務的,我相信任何的收獲都離不開辛勤的付出,校本研修是我們提升專業水平的平台,也是把知識轉化為力量的平台,只有在校本研修中認真實踐從培訓院學到的理論知識,我們的進步才能與日俱增。
二、研修目標與措施
開展以“課堂教學改進計劃的實施”為主題的校本研修活動。並制訂本校英語課評價標准作為衡量一節好課的標准。開展以觀評課為主題的校本教研活動。本學年我們計劃以個人觀評課、備課組集體觀評課,教研組集體觀評課等多種形式調動更多學生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與師生互動,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達到課堂崗位練兵的實效性,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通過教學實踐和教育行動研究,力求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益,努力去實現面向全體學生,輕負高效的教學;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強化教研組建設,增強教研組的凝聚力,完善校本研修體系。積極參加“研修一體化”,開展“區域協作研修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平台,讓她們在各種活動中鍛煉自己;讓她們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快速提高。結合教研室和學校的其它工作安排,本學期有一些教師參加不同層次的培訓、評比活動。組內應落實專人進行針對性輔導。校本研修是集集體和個人的智慧的修行之旅,要做到帶動一方的教育,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才能達到一定的目的。
1、繼續貫徹上級關於師德師風建設有關會議精神,通過政治學習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進一步端正教職員工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積極性,引導廣大教師正確對待苦樂觀、榮辱觀以及質量關。以工會活動為載體,開展學陶師陶活動,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學生服務,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堅決杜絕違背教師職業道德,有損教育和教師形象的現象,一經發現,即予教育,批評指正。
2、進一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和課程改革綱要,了解掌握當前課程改革的任務,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明確新時期教師發展目標,增強開拓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提高全體教師的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
3、以同軌學科為單位,組織備課組,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確立備課組教學質量責任制,進一步完善備課組集體備課制度,同學科的教師要做到“一結合、兩發揮、三定、五統一”。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相結合;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作用,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優勢;定時間、內容、主講人;統一進度、重難點、作業練習、單元測試題和教學目標。
4、認真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做到人人上教研課,人人、參與說課評課。集體備課,同時開展“一課例三討論”活動,切實提高教研質量。
5、交流個體學習感悟,包括理論學習體會自學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知識,認真研讀有關新課程教育理論,並認真撰寫讀書筆記。
6、專業知識和課程標准學習,包括新課標解讀、教材分析、試題分析、學科發展前沿、學科方法、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內容。
三、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取長補短
1)網上觀課、評課
孟津縣在網上提供優質課資源,藉助網路平台,我們積極參加學校資源庫建設,毫無保留地上傳備課資料、教學課件、教學案例等,與組內同仁共享教學資源,在教學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2)校外聽課、評課
學校經常組織我們英語教師集體外出聽課、評課,聽取經驗介紹。
3)組內聽課、評課
每學年每位老師開一節組內公開課,組內開展聽課、評課活動。
4)骨幹教師展示課
校骨幹教師每學期開一次展示課,供組內教師觀摩、研討。
四、以教學反思為基礎,培養教學反思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需培養教學反思習慣,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查漏補遺。我基本養成了“天天反思,月月總結”的習慣,每天上完課後,在備課本上做好簡單的反思記錄,每月月底寫一個教學反思案例。我每上完一次公開課,都會靜下心來對自己的課堂來一次深刻的反思,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課堂調控,師生互動,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去進行反思,並認真地做好記錄,作為以後的教學經驗來儲存。
五、個人發展
1)用心讀書,不斷學習。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能量,我深深體會到讀書能給我增添樂趣,能擴大我的視野,能充實我的生活,能指引我的從教之路,因此,我在研修期間也用心品讀著一些教學專著,其中精讀的書有《愛的教育》,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劉良華的《教育自傳》,並寫了讀後感。
2)在研修的過程中,我們接受別人的建議,反思自己的做法,積累了一點經驗,雖然淺薄,雖然不成熟,但能用一點筆墨把自己的觀點記錄下來也算是一項成果,我結合自己在校本研修實踐中的經驗,融合在培訓院學得的理論知識和跟班學得的綜合知識,寫了兩篇研修論文,分別是《情景創設與有效教學》和《以校本研修為平台,實現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點滴思考》。
3)為了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我在研修過程中也認真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寫成博文上傳到博客上去,還用心去瀏覽別人的博客,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作品發表評論。
八基本功訓練。
4)不可不承認的是,在多項任務的壓力下,我對基本功的訓練沒有那麼用功,粉筆字只是在課堂上書寫時才當作練習,鋼筆字在家裡也只是偶爾才練幾次,但我覺得我的硬筆字應該不會那麼差,這跟以前在校時打好的基礎是分不開的。普通話的訓練並沒有很好的堅持下來,剛開始很認真地練,讀單音節雙音節和老師發下的美文,也曾背熟了一兩篇,後來因為任務的繁重就漸漸放一邊了,背熟的美文也已遺忘,所以普通話的訓練是不充分的。
經過這次的研修學習,我深深感到自己在教學上有著很大的不足,也感受到教育的復雜。教學設備的或缺,教學資源的匱乏,教師的思想沒有提升,是整個農村教育落後的根本,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農村教育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會一如繼往地把自己的汗水灑在教育這片熱土上。我校英語組在校本研修活動中做了很大的努力。在今後的研修活動中,我們會更加努力,爭取更好的效果。
㈡ 淺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語新教材
楊佳琴 (南澗縣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角度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使用。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順序調整,拓展和刪減教學內容。
〖關鍵詞〗新課標 教學順序 教學內容的拓展、刪、減。
傳統的教材觀認為,教材的作用在於規范,即規范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這種教材觀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都拘泥於教材;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重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學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
新課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觀,即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材料,是教學資源之一,其根本特徵是「範例性」。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材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的教學活動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通過「話題」進行交流,從而獲得發展。教材內容不等於課程內容,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准。教師不能僵化地依據教材實施教學,而應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等角度對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也就是說,對教材的處理,要在「調」「增」「刪」三個字上下工夫。
一、教學順序的調整
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時,教師首先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材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1、調整單元之間的順序
單元之間的調整就是對各單元的先後順序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可以將相關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教學,有助於學生更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也可以將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安排在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的同時或發生的前後進行教學,例如,筆者把Go for it 下冊第9單元How was your weekend ? 安排在下雪之後,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在南澗看到雪景可說是十年罕見。筆者首先由一般現在時Today is sunny 推出一般過去時It Was snowy yesterday , 並提示學生劃線部分的動詞變化,讓學生自己歸納am is → was,are→were.再由行為動詞例句we play basketball today 推出 but we played snow yesterday . 提醒學生行為動詞的變化,即play→played . 通過幾個例句,要求學生找出規律。總結對比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的構成。又如下冊第12單元的祈使句,筆者根據話題相關的第2單元將其整合,通過合並整合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祈使句的肯定、否定形式。事實上祈使句跟平時的生活、課堂教學相關,學生在不上第2第12單元之前就非常熟悉,通過兩個單元的整合,學生就更加應用自如了。對單元教學順序的調整,可以激活學生認知的興奮點,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慾望,使他們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2、單元內的調整
單元內的調整是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如人教版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的特殊問句及其回答。一般過去時學生比較難掌握,學生對其熟練運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訓練,如果學生對一般過去時只是一知半解,那麼學生的聽力部分肯定是聽而生畏。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教師可將聽力部分放後,先讓學生弄清一般過去時,接著教師講授Section A 部分 的1a、1c、2a、2c內容,並加以訓練。再來上聽力部分,這樣學生聽起來就容易多了。section B部分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來定。
3、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
有時教材中的個別語言材料或過於枯燥,或呈現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根據需要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例如,人教版教材第3單元第9課中有there be 句型的教學內容。教材編者在該課中設置了一幅圖和一段16行的閱讀材料。由於學生初次接觸這個語法項目,並且該句型的中英文差異較大,教材又是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直接要求學生閱讀該文段,這對初一學生來說不僅難度大而且很乏味。此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更容易為學生接受的活動,比如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圖片先教授關於家居的單詞和there be句型,待學生基本掌握後再設計一個任務:了解教師新居的情況,並根據教師的回答畫出草圖。教師還可以創設如下教學情景:教師告訴學生自己剛剛搬了新居,並問學生是否想了解自己新居的情況以及想知道哪些情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剛學的單詞和句型進行討論。討論後,學生以組為單位向教師提問,並從教師那裡得到問題的答案。這個設計的優點在於:口語練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就能夠跟上學習時度,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從而避免閱讀長段文字的枯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需求是多樣的,分組活動可以使學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滿足,從而能體現尊重差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上述教學情景本身具有真實性,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前提是信息差的存在,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教師新居的情況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二、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重「精」輕「泛」的傾向,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量十分有限,這嚴重製葯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擴展相關教學內容。人教版下冊第4單元Section A 部分中涉及了有關職業的名詞,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教師可以提前做調查,了解學生家長所從事的職業,在課堂上適當擴展詞彙,之後讓學生介紹自己父母的情況,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較為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英語,也可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教材早已不限於教科書,而是涵蓋了包括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碟、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以及報紙雜志等其他課程資源。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本本」學習中走出來,設法豐富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拓寬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渠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發展到積極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上來,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刪減教學內容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別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調整,刪減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有些同類型的練習數量過多,則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僅要縮減材料數量,還對其進行教學方法的處理,那麼就是質量的縮減,即調整教學要求,教材Go for it下冊第三單元Section B 中This is…句型多次出現。這個句型學生在上冊第三單元就學過而且非常熟悉,如果教師不根據學生實際,仍然按部就班,這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遇到此類情況,可以採用「省略法」或換種說法,將這部分內容作為一次常規的聽力訓練或換用There be…句型,I am pande等擬人化形式,這樣更能體現學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材取捨和調整的本質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涵著整齊劃一的教育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教材對具體教育情景的適用性。Mc-Donough和Shaw(1993)在談到英語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問題時,提出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概念,並以此作為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的出發點。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學情景特點,如學習者特點、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班級規模等;內部因素主要是指教材的內容和組織,如話題內容、覆蓋的技能、語言水平和練習分級等。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本質上是一個「匹配」的過程,即改變教科書的內部特徵,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學需要。Madsen和Bowen(1978)將這種「匹配」稱為「適合」原則,即「教材、教法、學生、課程目標、目標語及其語境、教師的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幾個相關變數之間的適合性」。也就是說,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和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
另外,教師最了解具體的教學情景,了解學生的個性、能力、興趣和需要,在如何正確和靈活地處理教材的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即使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也不是完全「復制」教材,總是或多或少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造,其目的是使教材和教育情景相互適應,使課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同時也更能彰顯教學的個性和體現課程實施的差異性。
教師對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實際上是通過對教材的解讀正確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材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教材編寫者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教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景對教材進行調整和取捨。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教材編寫者之間,學生與教材編寫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對話」空間。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准、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是老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完善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2] 英語新課程標准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3]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4] 英語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教學與管理,2004年第12期 。
㈢ 如何開展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型教學學習心得
如何開展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型"教學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小組合作學習是與「個體學習」相對應的一種教學策略和學習組織形式,是一種學生在小組中通過明確的責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務的互助性學習。在教學中,我認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按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合理分組 合理分組是合作式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必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因小組內各成員間性、性別、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小組的組成應該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商討決定,要考慮學生的成績、性、性別、交際能力等。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尤其要關心那些交際能力弱、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爭取組內同學共同進步,要求組內每一個成員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參與。每個小組的人數應適當,每學期調整一次。筆者將全分成10組(每組人),將學生的座位按小組適當調動,然後按座次就近組合,這種方法操作起來比較簡便,且小組成員相對固定,組長可以由組員輪流擔任 二、開展活動 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根據教學安排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課前、課中和課後進行 (1)課前小組學習活動一般可設計三種: A、預習課文(包括查閱詞典,找相關背景知識的資料,找出重點、難點,提出質疑以及預做課後練習等)。小組的每個成員分別做好准備,再相互討論、補充,再指定代表小組發言的成員(答題的小組成員不能固定),記錄小組的集體成績。例如,在學習English names 這一課時,教師布置如下課前學習任務:a. How many English words have you learned? b. Are they the girls』 names or the boys』 names? c.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names and Cnese names? d、搜集其他有關English names的材料 B、課前表演。喔 還有一件事,我目前上的ABC天口語的外敎和我們說過,就是要學好英語很簡單的..堅持具有適宜的學習情境跟練習口語対象,老浉水平是關鍵 東南亞口音重,一定要找歐美籍,發音純正很重要,堅決天天口語學習 1 on 1針対性敎學才會有.好.的學習成效;上完捰同樣要重復復習捰堂音頻,來進一步深化知識 然後要是真的沒人幫忙,就上旺旺或BBC獲取捰外敎材學習,多說多問很快的語境就加強起來 整體效果肯定會達成目標的~課前表演就是在每堂課開始的前分鍾左右的時間里,讓學生圍繞學過的,將要學的或課外的內容,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採用英語表演的形式創設一種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以便學生迅速、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課前表演形式一般有對話表演、講故事、看圖說話、游戲、提問等。教師可以把表演的任務落實給某一小組,每一小組在學期中都有表演的機會 C、課前活動還可圍繞當日天氣、學生出勤、級記事、新聞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課前幾分鍾告」活動 ()、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應自然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之中。初中英語教材題材多樣,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好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便於小組交流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言語交際活動。如在教學At the Sports Meet 時,可要求學習小組結合本校舉行的運動會,以the long jump. the gh jump, the relay race 和the 100-metre race 等為內容,共同編出一段有意義的對話。小組活動時,教師應觀察各小組的進展情況,啟發和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並適時地為學生間的言語活動提供語言、句式等方面的幫助 ()、教師還應指導課後的小組合作活動,如:布置小組成員間的詞語聽寫,課文朗讀與背誦、檢查書面作業、進行會話、寫作練習等。教師既要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又要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對每個學生的實際幫助,並且縱觀全各組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缺點,進行及時表揚、鼓勵、指導與建議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學習的合作者。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協調意識。合作學習涉及多名學生,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活動時,要創設學習環境和氣氛,維持學習秩序 ()激發意識。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要能起到激發學生產生合作慾望的作用。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言語審美需、言語交往需要、言語求知需要等 ()參與和監控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當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並進行現場觀察和調控,為學生及時提供有效的指導 合作學習把「不求成功,但求進步」作為教學評介的最終目標,把學生個人計分改為學習小組計分,把小組總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了「組內相互合作,組間相互競爭」的局面,使得整個評介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小組合作達標。在小組評介時也要對個人合作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和獨創性等作出恰當的評介,這樣可在小組內部樹立榜樣,激發組內的競爭,以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打消個別學生依賴別人完成學習任務的思想 教師平時還要注意把學習過程評介與學習結果評介結合起來。收集學生平時的優秀作品、表揚、過失等。小組學習過程評介不僅參照學習情況表中的得分高低,還要參考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效率、合作態度和合作技能等。學習結果評介依據學生平時的測驗,期中、期末成績,通過幾方面客觀地評介學生 實踐證明,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採用小組合作式學習,將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同時通過合作式的交流,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揮同學間相互鼓勵、相互啟發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㈣ 中學英語課堂有哪些轉變研修心得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
摘要: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途徑,課堂教學是學校組織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是教學工作者傳授知識,培養創新創造、抽象思維、自主學習、邏輯推理、語言表達等生存能力,全面提高高中學生素質的主要途徑。新課程《英語課程標准》要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這就首先要求初中英語教師要培養學生有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達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進行探究。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參與度;有效措施
初中英語是初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對促進初中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會普遍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低,只有很小部分學生能夠始終熱情並專心致志的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學生參與度較低的情況普遍存在。大部分學生始終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覺得英語學習很難,甚至對初中英語學習失去信心。這使整個英語課堂缺乏生機,甚至整堂課下來都是死氣沉沉的。此外,大部分學生上課時愛動、精力不能集中。這都是學生沒有真正參與課堂,被動學習的表現。教師要從深層次上著手改變學生參與度低的局面,努力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只有這樣,中學的英語課堂才能充滿活力,充滿生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中學的英語教學才富有生命力。下面就如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提出幾點建議。一、採用形式多樣的新課導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所學材料的趣味性。」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個吸引學生的好的新課導入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課堂導入能先聲奪人,高效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例如在教學八年級英語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於課文主題相關的圖片,課文的漫畫、插圖和與課文有關的具體實物等,開展聽說活動,從而引出課文的主題。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頭不僅能很快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會把學習當作一種興趣,促使教學任務順利的完成。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巧設導語,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誘發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二、提高高中數學教師整體素質教師是知識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引導者,更是學生在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初中英語教師的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參與初中英語課堂的積極性,影響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查閱相關資料,認真鑽研教材,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新的知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力與職業素養。教師要充分認識和把握英語課程中的課程理念、課程實施等理論;教師在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後,要積極對這些知識進行實踐,從而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的正確與否,並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教師要積極對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總結實踐經驗,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課程創新能力。初中英語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自己進行專業培訓,使得自己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保持在教學前沿水平,利用最新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實現學生綜合運用外語能力的提高。另外,學校還要建立起正確的教育觀,規范教師在校的教學行為,使其教育活動的隨意性降低,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教育質量。三、利用角色扮演,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適當合理引進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生活化的英語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思維,並且也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新知識。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扮演文中出現的不同角色,游戲比較生動形象,接近生活,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會覺得愉快有趣。這樣還能創造生動活潑的外語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多種器官參加記憶,把英語學習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上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時,筆者讓學生運用本課的主要句型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orry, I can』t. I have to …讓學生進行小組練習。A: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B: Sorry, I can』t. I have to …A: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B: Sure, I』d love to .四、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是決定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反之,沉悶緊張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分散注意力,思想走神,感到壓抑。要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初中英語的課堂參與度,首先,教師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英語教師在講課時應該精神飽滿,儀表大方,洋溢著生命的激情,表現出對學生的親切關懷,期待著與學生共同學習進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點燃課堂氣氛,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積極正面的評價學生的回答。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學生才能真正建立成就感、愉悅感,課堂才能活起來,學生才會動起來。總之,英語課堂是學生獲取英語知識、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的主場所,作為學生引導者的教師來說必須要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明確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教學方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問題情景和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
㈤ 初中英語說課稿15分鍾
初中英語說課稿15分鍾
英語(English),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是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初中英語說課稿15分鍾 ,歡迎閱讀。
Unit 21 what are you doing?
Lesson 84(book I)
說課材料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核心教學項目是「談論現在的情況」(Talking about the present),整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正在干什麼」這個話題展開,以此為語言背景,讓學生通過4個課時的學習感知,初步掌握本單元的語法項目--現在進行時的用法。本單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功能項目與語法項目是的統一的。功能項目是用現在進行時來描述,它的語法項目是以功能項目為依託的。前一單元的學習運用Can情態動詞時,學生復習掌握了大量的動詞詞彙為本單元學生掌握進行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它是本單元的復習課沒有新的語法要點。但它通過問答,對話表演及閱讀等活動,鞏固學生運用現在進行時表達實際需要的技能,換句話說,本課雖然是復習課,但我認為編者的意圖不僅僅是讓我們把它定位在復習鞏固的要求上,而是希望通過這一課,使學生能把本單元的功能項目與語法項目達到真正的統一,從而達到學以至用,培養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掌握英語。
二、根據教材的前後聯系和意圖以及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 語言知識:掌握單詞Wear及Clear
掌握句型:I』m wearing…
運用現在進行時。
2. 語言技能: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說的能力,能與他人溝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務,並能運用現在進行時獨立表達個人思想觀點,為將來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情感態度: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與任務,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在教學中給以大量的信息溝,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積極主動地真實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4. 學習策略:通過任務型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尤其對所學內容能主動復習並加以整理和歸納的能力。
5. 文化意識:通過一些國外校園生活的圖片來了解外國學生的生活。開拓學生的視野,並加以對比,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三、重點、難點
1. 重點: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現在進行時的各種句型。
2. 難點:用現在進行時來描述一個情景。
四、教法學法:
首先老師應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讓學生得到身心享受,在生動直觀的語言環境中學習新語言。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和初一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的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主要採用了任務型教學,在我國,英語交際思路基本上已被普遍接受。但在教學實際中,對交際思路的認識與運用尚存在著不少誤區,交際學習任務的設計和應用為貼切地在中國的教學實際中貫徹交際教學思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所謂任務:簡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任務參與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盡力調動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資源進行「意義」共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完成任務的過程促使學習者自然而然地應用語言,並為他們營造了一個有利於語言習得和內化的支持環境。在這種教學方法下,促使學生在學法上也產生改變,他們必須掌握學習的主動,學會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這種學法,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五、教學程序:下面我結合課件談談本節課的教學程序:
1. 課前熱身:讓學生們邊說邊做動作。這段Chant聯系了兩個內容,一是現在進行時,二是We』re having a party. We are happy. 這兩點都緊扣本課的兩個要點。
2. Revision: Are you happy? Let』s do something happy and funny. Let』s play a game. What are you doing? I』m cooking, cooking. 全班分為四組,每組代表輪流提問:what are you doing ,下一組任何一位同學快速回答I』m cooking, cooking.並做相應動作。這一游戲不僅復習了大量的動詞和進行時,也讓學生逐漸在比賽中趨向興奮的狀態。
3. Presentation: I』m happy today, Do you know why? Because it』s my birthday today.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身上。Look at me. What am I wearing today? I』m wearing a skirt. I am wearing a sweater.引出今天要掌握的單詞wear與句型I』m wearing…,然後提問What are you wearing? What is he /she wearing? 學生剛開始回答時可能會用I am in …..?但回答過幾輪之後他們就能夠正確運用Wear這個詞了。
4.Read and act. 提問: What is Lily wearing? Part 4 Lesson 84,聽錄音,回答問題,然後Listen and repeat. Practise in pairs . 從Presentation到這兒,可以說都是任務前的准備,然後布置任務。Show the pictures of three pop stars. Suppose one of them is your friend. He』s from Taiwan. He』s lost. You can』t find him, practice in pairs, make up a dialogue. Let your partner help you find him. Act it out.要求他們用上句型 What is he/she wearing? 這是一個兩人合作的任務,學生很自然地運用課文第四部分的對話,並加上自己的想像,通過描述衣著來判斷哪一個是對方的朋友。該任務的難度不大,是面向全體的。學生通過順利完成任務,增強了自信,提高了興趣。任務的難度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這樣才不會使學生被突如其來的困難嚇倒,讓他們在心理上有一個准備和適應的過程。揭示三張圖片,露出三位台灣當紅藝人,學生對他們非常感興趣,遮擋的臉更刺激了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參與和合作願望。可以說這是教師在「投其所好」,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多考慮主體的需要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有好處而無不利。同時我們也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三位藝人雖然紅透半邊天,但他們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才有今天的成果,我們也應該認真學習,為將來做准備。
5.Classify the verbs
T: One of them is my friend. He』s wearing a black suit, a blue shirt and he』s playing the guitar. Who is he? Yes, he is Wu Zongxian. Do you know his program? Yes. 「I guess」.
OK, I』m Jacky Wu. Let』s play this game. Four groups, let』s see who』s the winner today.
這樣把課堂氣氛帶入了一個新的高潮。
The first part, classify the following verbs: run, give, write, cook, swim, see, have, sit, clean, put, eat, come. Work in fours. 該任務有一定的難度,四人一組討論可以降低難度。正確的答案是根據動詞現在分詞進行分類。為了使該任務更具實際意義,更真實地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復習歸納的能力,我在前幾課教現在分詞時都沒有進行歸類,甚至當一些細心的學生提問為什麼要去e, 為什麼要雙寫時,我都要求他們先自己分析,觀察。當時上課前也擔心學生無法完成,事實證明學生的探究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做出解答,只有個別學生出現錯誤。我們老師可以在課後詢問原因。在完成該任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任務的難度進行調整,如明確分類的根據。不要忘了在任務完成之後,分別給以高度評價和熱情鼓勵。
6.Who has good eyes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游戲環節,let』s see who has good eyes.通過閃爍的圖片讓學生搶答猜測,運用句型Are they playing……?/Is he/she running? 通過完成該任務,復習了現在進行時的各種句型。
7.Who has good memory
游戲三,比記憶力。I』ll show you two pictures, there』re some people in them. What are they doing ? What are they wearing ?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ind them out as quickly as you can. 該任務可以說是上一任務的延續,上一任務只讓學生一句、一句地講,這一個任務自然地要求他們兩句或更多地表達,這為最後整個場景的描述一步一步打下基礎。
8.Who has good ears?
I』m thirsty now. I』d like to drink some water (drinking ).Look, the water is very clear. I can see you through it. Show the colour page, listen to the tape,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are the cats doing ?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 then open the books, read the passage loudly yourselves, then ask somebody to come to the B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point to what you hear in the picture.
9.Who has good mouth?/Who is good at talking?
通過上一任務的練習,學生了解如何進行整篇文章的`描述,接下來他們就要進行實踐。Talk about the picture .該任務是本課的總任務,也是本課的最終目的。四人一組討論手中圖片,最後推選一名代表起立描述。在每次的合作過程中,總會有一個學生成為任務的核心。所以,老師們會擔心,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會成為少數優秀生學習發展的過程,而對絕大部分同學來講,他們只是陪練、陪聽。面對這一現象,我們教師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我們在設計的任務應該具有多樣性,每個任務活動的表現方式,側重點都應有所不同,信息傳遞,邏輯分析,觀點闡述等。學生們在合作時,也會根據任務的性質和個人特長做出不同的角色分配。而且教師也應該鼓勵、提醒學生不同角色的輪流分配。這樣,每次的任務都會成為一個讓學生發展個性的機會。還有小組的成員最好能有相當的英語水平,如果有差異,我們也不必為英語水平較弱的學生擔心,他們會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得更快。
總之,整節課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目的,以任務型學習貫穿始終,通過完成任務,不斷地促使他們學習英語,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對教材熟悉的老師一定發現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很大的變動。如刪除了一、二、三部分,打星號的文章我卻進行了重點的處理,這是不是脫離了教材?事實上在我們學校,本課的語音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在家聽錄音自學,到校由學習委員檢查,第三部分的看圖我已經在前一課進行了處理。說實話,對這套教材我也不很熟悉,一節課只有寶貴的四十分鍾(我們溫州實驗中學每節課只有40分鍾),我們要處理那麼多的內容,起先我也比較困惑。在我們實驗中學新課程實施的起始階段,王校長曾詢問各學科在實施過程中有什麼困難,我當時提了兩個問題:1、其它學科都使用了新教材,只有英語還和原來的一樣,我們應該如何教;2、幾年之後,我們的教材又要更換,英語學科的課改實驗意義何在?王校長回答:英語教學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拘泥於教材,應該用新的理念,新課程的標准來教學。只有這樣的教學方式才會為今後的推廣留下現實意義。因此,在後來的教學中我們緊扣新課標,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刪除和合理的調整,所以一個單元,甚至幾個單元的整體備課就顯得尤其重要。我們實驗中學有幸走在新課改的前列,我們也承擔著壓力與責任,希望我們的心得、體會對各位有所幫助。
;㈥ 初中英語教材教法
教法:
一、 英語教學與英語教學法
英語教學法是研究英語教學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包括:英語教學的原理、原則、方法、方式和手段,課內外教學工作的組織和安排;還應包括英語教學法的演變,以及其他有關的問題;還涉及到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師的指導作用等等。
英語教學法來自英語教學實踐,其關系體現如下:
英語教學實踐 → 英語教學法 → 英語教學實踐→
從英語教學實踐里發展起來的英語教學法,要回到英語教學實踐中去,一方面起指導教學實踐的作用,使教學實踐遵循一定的理論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要接受教學實踐的驗證,並在教學實踐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英語教學法的生命力就在於至始至終都存在於英語教學實踐之中。
正因如此,英語教學法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與實踐緊密聯系的理論學科。然而,眾觀我國近百年的外語教學法研究和外語教學實踐,盡管有幾十萬的同行都在努力探索、創造,但是他們既缺乏研究方法論的訓練,又不知道中國外語教學還有自己的理論,腦袋裡只有一些零星而錯雜的「蘇式」或「美式」語言教學理論,因而我們一直處於被動的追趕之中。更是令人費解的是,現在的英語專業教學法課已從三個學期壓縮為一學期,且非專業主幹課程或必修課程,一校(系)一名教學法教師足夠矣,而且該教師還得兼上其他課程。
在中國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迄今為止在我國的英語專業博士點中,只有一家設了英語教學方向,招了一名學生還沒畢業(2003年)。眾多的碩士點中極少設置中國英語教學專業或方向,多者都為應用語言學之類。應用語言學不是不該學,但為什麼不能也設置一些中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方向呢?外國人為研究國外的一個問題可以開一門課或設立研究所,在中國研究關系幾億中國人的問題為什麼不可以設立一個專業或方向呢?(張正東教授)
二、 英語教學法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英語教學法一方面是從英語教學實踐中發展起來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另一方面,它與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英語教學法以這些相關學科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或受這些學科的影響,從這些學科中吸取營養。從這個意義上說,英語教學法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科學。
三、 英語教學法的四個「基本」
英語教學法作為一門學科,包含四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或內容,即:英語教學法的基本觀點、基本原則、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
英語教學法的基本觀點:是英語教學法的總的指導思想。它所回答的問題是如何看待英語教學實踐和英語教學法的關系,如何探索、認識、發展和應用英語教學的規律。每種英語教學法都有自己的基本觀點和由之而來的教學法體系。觀點不同,對問題的認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跟著不同,因此,在英語教學里便產生了不同的學派。
英語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對英語教學里一些核心問題的認識,也是基本原則在英語教學里全面而具體的體現。基本原則是編選教材、運用教學方法、處理英語教學里各種矛盾的指針。由於各學派的基本觀點不同,他們提出的基本原則也不完全一致,但這些基本原則可互相參考和啟發。
英語教學法的基本知識包括:英語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教材的內容和組織、安排,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考查方法,語音、語法、詞彙的教學和復習方法,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教具的種類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以及外語教學法的演變等。基本知識指的主要是在各種情況下,可供選用的各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方式和手段。
英語教學法又有它的基本訓練。基本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
1、學習《英語課程標准》或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閱讀和分析中小學英語課本;
2、對英語教學基本觀點和基本原則進行討論和深入體會;
3、去中小學聽各年級的英語課,作聽課筆記,參加課後評議,寫聽課心得;
4、用指定的中小學英語課本里的材料分項練習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方法;
5、按指定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分項練習講授語音、語法和詞彙的方法;
6、按指定的中小學英語教材編寫教案,在自己的班上進行試講,以熟悉課堂教學的過程和環節,並提高自己的各項教學技巧;
7、試制教具,練習教具的使用方法;
8、熟悉現代教育技術,練習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四、 學習英語教學法的重要意義和方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式下,我們正在培養千百萬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和實際本領的各種人才,而外語是一門造就這些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學科。怎樣才能使我國的中學生通過中學短短幾年的學習,具有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這往往與英語教學的思想和方法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在這樣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中學英語教師更加意識到學習英語教學法的重要性,努力尋找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科學地指導自己的中學英語教學活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當今世界上外語教學法雖然學派林立且有總的發展趨向,但還沒有一種適用於任何國家、任何語種和任何階段的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各種外語教學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缺點,我們不宜對它們採取全盤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更不應生搬硬套,而應該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因此,作為中學英語教師必須研究英語教學法。
對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參加長期教學工作之前就能掌握從事中學英語教學的一些理論並具備中學英語教學的初步能力,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可以幫助新教師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避免不知從何教起和少走彎路,使他們較快地熟悉中學英語教學的一般規律,以適應中學的英語教學。它可以幫助英語教師自覺地運用教學規律,選擇和運用有科學根據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吸取先進的教學經驗,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在未來長期的英語教學工作中,英語教師還可運用所學到的教學法理論,分析和研究英語教學的問題,不斷總結經驗,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有人認為:「只要學好英語,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就能教好英語,學不學教學法沒有什麼關系。」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或者說是不全面的。一定的英語水平是教好英語的前提,是中學英語教師必備的起碼條件。不會英語或英語水平太低自然談不上教英語。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人是否自然就能教好英語呢?未必。教學實踐證明,有的英語教師盡管英語水平很高,但由於不懂中學英語教學的規律,英語教學法素養不足,雖然竭盡全力執教,效果總是欠佳,或者事倍功半。這樣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有句俗話說,「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英語雖好而不懂教學法者往往有這副尷尬相。可見做一個合格的中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英語水平,還必須掌握科學的英語教學法。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地組織好教學,也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省時又省力,保質又保量地完成中學英語的教學任務。
有的人認為,教英語的年數多了自然懂得如何教英語。英語教學法固然來自英語教學實踐,而英語教學實踐又有助於英語教師掌握其教學法。但是實踐不能代替教學法的學習。誠然,有些中學英語教師並沒有系統地學過英語教學法,英語教得很好。但是,不容忽視,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工作中,通過各種渠道,有意無意地鑽研、學習、探索過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彌補以往之不足。即使如此,他們的感受、心得、體會乃至自稱的「經驗」都欠系統性,更難從理論高度加以認識。更何況他們在教學實踐中不知碰過多少壁,走過多少彎路才取得了「點滴經驗」。教學經驗對教師來說是可貴的,但經驗畢竟不是科學。一個優秀的英語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再用於實踐。這樣升華和應用,終究要有英語教學法為後盾,與其碰上鼻子後再學不如主動學了,免碰鼻子。
㈦ 初中英語學習心得 如何利用網路來學習
依據網路本身的特點和教育本身的規律,網路教育與英語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的選擇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實現: 一、利用網路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興趣出自好奇.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選擇貼近生活,具有時代特點的事例.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地創設優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學生置身其中,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知識的濃厚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初中英語人教版一年級下冊 unit 9 it』s raining 時,我製作了大量有關天氣和季節方面的圖片.首先鏈接了一個四季的配樂的詩歌朗誦,讓學生感受到四季氣候的特點.接著播放了幾個畫面: wind-刮風, rain-下雨, snow-下雪, cloudy-多雲, sunny-晴天.同時在播放時,點擊相關的單詞,可以朗讀數遍,學生跟讀幾遍.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了這幾個單詞,自然而然地引領學生融入英語學習的情境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利用網路優勢,探究教學內容 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並放置在網路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路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後,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在教授初中英語人教版第三冊的第3課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時,這個單元提出的是廢氣,廢水,垃圾污染的問題;,我有意拋棄了傳統的講讀教學過程,設計出了下面這樣一個探究式的教學過程:1、問題收集:由教師和學生提出問題,整理歸類,供以後研究學習討論;2、選擇探究方向:學生憑興趣自由選擇教材中的一種污染來進行探究,探究方向相同的學生組成一組,以便分工協作,發揮團體優勢;3、資料查詢及討論:由學生利用各種渠道(圖書館、網際網路等)查找所需的資料,然後組內進行集體討論;4、成果匯報:由各組選出一名代表匯報本組探究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及研究成果;這樣的教學過程,極大地挖掘出了學生探究學習的潛力,學習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踴躍發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種學習樂趣。 三、活用網路教學,培養協作能力 教育信息化意味著教師不再擁有控制知識的「霸權」,傳授知識的途徑和方式將走向多元化,網路將代替教師的部分職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將由傳統的「教師—學生」關系轉向合作與對話,因此,教師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應該學會以一位輔導型和探討型的對話姿態出現的web教師,實現教學活動的協作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功能。 以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為例,我採用「參與協作式」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標,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影視資料,自行選取鏡頭,設計劇本,人人試當「編劇」,結合所給的圖片、動畫、錄像、人物對白等,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創造,把靜態的文字轉變為動態的畫面,使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創造。為了達到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1)演示從影視庫中剪接下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圖片、動畫、錄音、錄像等),要求學生每四人為一組,根據所見資料,編成電影劇本。 (2)抽查學生所編劇本,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出來,讓大家分析改編後劇本的優缺點,重點放在對細節描寫、場面描寫、對話描寫把握的精確與否上。 (3) 讓學生根據劇本排練成課本劇,自編自演,通過角色的扮演充分體驗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來的人生況味。 (4)學生談感受與體驗:我專門以此為專題在論壇上組織了一次討論會,要學生暢談體驗和感受。 事實證明,由於採用編劇的新形式,加上多媒體教學軟體的優化組合,學生興致盎然,熱情高漲,氣氛活躍。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的開發,他們既能根據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人物心態,給劇中人物配上適合的對白、動作等,還能指出何處可加上一些合適的人物神態和舞檯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內心感受。他們層出不窮的好點子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由此可見,學生的可朔性是極強的,關鍵在於怎樣發揮多媒體形象性直觀性的長處,並與教學形式實現最優組合,引導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促使他們的創造能力得到開發和加強,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自覺的參與者和合作者。 四、整合課程教學的幾點體會 1、教學理念有了轉變。開展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研究,最關鍵的問題是有效促進了教師自身理念的更新與轉變。即由過去的以「教」為主的傳統英語教學舊模式,改變為現在的以「學」為主的「整合」教學新模式,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觀,從而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學習狀態,轉變成為現在的自主式與開放式的主動學習狀態,極大地改變了死記硬背式地學習抽象的英語知識、思維活動受到嚴重壓抑的狀況,充分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特別是調動了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 2、教學資源得到豐富。通過整合,把英語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電話、鉛筆、橡皮那樣自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3、教學模式得到創新。創新精神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實驗中,把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採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我根據學生特點,利用網路環境優勢,發揮多媒體及網路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通過互查、互評、互幫、互學等活動,為學生共同尋求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舞台, 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4、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得到提高。傳統學校教育強調的只是書本知識、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課堂教學的小環境與學生豐富多採的家庭、社會生活的大環境嚴重脫節,面對信息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通過整合,把以教科書為中心轉向利用多媒體組成的教材體系和社會大課程中。學生可以方便的獲得書籍、光碟、網路上的信息及軟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以此提高實踐能力,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5、理想的英語學習環境得到營造。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理論都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學習創設情境、協作、交流與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良好學習環境。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由網路提供的多媒體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影視等視頻信息與解說、擬音、音樂等音頻信息,這種多媒體信息的集成功能為學生學習英語學習知識創設了圖文並茂、形神兼備的課文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英語課上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不僅大大提高了他們對課本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從而形成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以及獨創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實現,發展了他們的個性品質與智慧潛能。 綜上所述,在internet網路的學習環境下,「發現式、探究式」教學是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的最基本方法,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最重要的一種教學策略,也是我們初中英語教學改革所致力追求的。其最終目標,就是教學「以人為本」的哲學回歸,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揮個性,培養情感,使之英語素養得到訓練和升華,為孩子後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動力源泉。
㈧ 如何靈活地使用初中英語新教材
傳統的教材觀認為,教材的作用在於規范,即規范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這種教材觀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都拘泥於教材;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重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學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 新課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觀,即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材料,是教學資源之一,其根本特徵是「範例性」。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材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的教學活動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通過「話題」進行交流,從而獲得發展。教材內容不等於課程內容,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准。教師不能僵化地依據教材實施教學,而應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等角度對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也就是說,對教材的處理,要在「調」「增」「刪」三個字上下工夫。 一、教學順序的調整 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時,教師首先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材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1.調整單元之間的順序 單元之間的調整就是對各單元的先後順序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可以將相關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教學,有助於學生更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也可以將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安排在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的同時或發生的前後進行教學,例如,把Go for it 八年級下冊第6單元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nting shells?和第9單元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進行對調,先讓學生學好現在完成時,再學現在完成進行時,就大大減低了難度;又如七年級下冊第12單元的祈使句,根據話題相關的第2單元將其整合,通過合並整合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祈使句的肯定、否定形式。事實上祈使句跟平時的生活、課堂教學相關,學生在不上第2第12單元之前就非常熟悉,通過兩個單元的整合,學生就更加應用自如了。對單元教學順序的調整,可以激活學生認知的興奮點,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慾望,使他們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2.單元內的調整 單元內的調整是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如人教版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的特殊疑問句及其回答。一般過去時學生比較難掌握,學生對其熟練運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訓練,如果學生對一般過去時只是一知半解,那麼學生的聽力部分肯定是聽而生畏。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教師可將聽力部分放後,先讓學生弄清一般過去時,接著教師講授Section A 部分 的1a、1c、2a、2c內容,並加以訓練。再來上聽力部分,這樣學生聽起來就容易多了。section B部分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來定。 二、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重「精」輕「泛」的傾向,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量十分有限,這嚴重製葯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擴展相關教學內容。人教版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Section A 部分中涉及了有關職業的名詞,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教師可以提前做調查,了解學生家長所從事的職業,在課堂上適當擴展詞彙,之後讓學生介紹自己父母的情況,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較為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英語,也可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教材早已不限於教科書,而是涵蓋了包括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碟、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以及報紙雜志等其他課程資源。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本本」學習中走出來,設法豐富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拓寬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渠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發展到積極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上來,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刪減教學內容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別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調整,刪減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有些同類型的練習數量過多,則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僅要縮減材料數量,還對其進行教學方法的處理,那麼就是質量的縮減,即調整教學要求,教材Go for it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Section B 中This is…句型多次出現。這個句型學生在上冊第三單元就學過而且非常熟悉,如果教師不根據學生實際,仍然按部就班,這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遇到此類情況,可以採用「省略法」。 四、教材取捨和調整的本質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涵著整齊劃一的教育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教材對具體教育情景的適用性。Mc-Donough和Shaw(1993)在談到英語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問題時,提出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概念,並以此作為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的出發點。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學情景特點,如學習者特點、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班級規模等;內部因素主要是指教材的內容和組織,如話題內容、覆蓋的技能、語言水平和練習分級等。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本質上是一個「匹配」的過程,即改變教科書的內部特徵,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學需要。Madsen和Bowen(1978)將這種「匹配」稱為「適合」原則,即「教材、教法、學生、課程目標、目標語及其語境、教師的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幾個相關變數之間的適合性」。也就是說,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和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 另外,教師最了解具體的教學情景,了解學生的個性、能力、興趣和需要,在如何正確和靈活地處理教材的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即使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也不是完全「復制」教材,總是或多或少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造,其目的是使教材和教育情景相互適應,使課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同時也更能彰顯教學的個性和體現課程實施的差異性。 教師對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實際上是通過對教材的解讀正確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材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教材編寫者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教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景對教材進行調整和取捨。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教材編寫者之間,學生與教材編寫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對話」空間。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准、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是老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完善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㈨ 您能告訴我您認為初中英語,數學高效學習法
1、單詞、片語、句型的預習。
預習英語單詞時,要做到讀音準確,詞義明確,詞性明了,對於四會(聽、說、讀、寫)的單詞,還要求拼寫正確。預習片語、句型和課文的重難點,可充分利用課後注釋加以明確,初步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
在預習單詞、片語、句型的時候,經常在課前查詞典,將有助於豐富學生對相關單詞、片語、句型等用法的理解和把握。
2、英語課文的預習。
在預習課文時,應要求學生在預習單詞的基礎上,先仔細聽幾遍課文的錄音帶,如果一下子聽不明白也不要氣餒,可以要求學生把課文當閱讀材料來用,認真閱讀幾遍,對於剛才沒有聽明白的地方,要特別留意,然後再聽一遍朗讀帶,看看原先沒聽清楚的地方是否已經明白,接下來再細心研究課文,找出課文中的重要知識點。可以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先畫上標記,然後再去查閱相關資料,看看能否自己解決。這種帶著問題聽課的過程,聽課的針對性更強,效率更高。如果還有時間聽錄音帶,模仿朗讀,跟讀課文,培養自己的英語語感,鍛煉自己的朗讀能力。
3、英語課後練習的預習。
預習課後練習,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前思考workbook中針對課文內容提出的相關問題及各種形式的針對性練習,做到心中有數。
根據以上預習要求,學生將初步了解所要學習的基本內容,記錄預習中的疑難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種強烈的求知慾將使學生在課堂上變被動為主動,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實踐告訴我們,預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聽課的方法
1、強化學習的自覺意識。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客觀作用於主觀、並由主觀個體進行加工、整理、理解、記憶並運用的過程,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的內容上面,勤於思考,必然會使聽課效率大大提高。
2、是做課堂筆記的方法。課堂上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充分調動一切感官,養成眼、耳、口、手並用的聽課習慣,對於學好英語是極有幫助的。記筆記時要有所選擇,突出重點,既不能把教師課堂上講的窗簾全部記錄,也不能一點不記。對於課文中的重點內容,如重點短語、重點句型的用法等,做筆記是必要的,記筆記有助於學生課後整理復習。
復習的方法
1、整理課堂筆記。課後整理課堂筆記的過程,學生通過回顧上課的過程,再次「品味」課堂上的重點內容,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有利於溫故而知新。
2、改錯本。讓學生把每次練習、作業、測試中做錯的習題摘錄在」錯題本「上,並對出錯的原因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並在課後反復復習,每次考試前重新翻閱」錯題本「以加深印象,就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經過多次反復記憶,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做題時認真思考的習慣。
3、「點」「線」「面」分頭抓,歸納整理莫輕視。英語復習紛繁瑣碎,許多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本人認為,抓住單詞這個「點」,就能帶動片語、句型這根「線」,撐開文章的閱讀和理解這個「面」。單詞是學習英語的基礎。單詞的復習重點在拼寫和運用,特別是一些重點詞的用法,如詞形變換、單詞辨音、詞的構成等要更加重視。如care這個單詞,由此詞根構成的單詞有很多,care—careful—carefully,more careful,most carefully等。單詞記得多,記得牢,片語、句型的運用、文章的閱讀理解以及完形填空就會迎刃而解。
復習單詞、片語、句型的過程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在滾雪球的過程中,有時會脫落一些,這說明雪球內部結合力不強,還沒有融會貫通。復習也是一樣,要經常歸納整理,不斷把所學的新知識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使之渾然一體,這樣形成的知識才不容易「脫落」,而且經久不忘。這就要求學生做學習的有心人,及時歸納整理相關的知識點。
單詞記憶法
在新課標英語教學中,大量英語單詞、短語、句型需要學生記憶,其中英語單詞的記憶最為關鍵。因此,很有必要對學生記憶單詞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掌握方法,攻克單詞難關。我是這樣做的:
一、創造最佳的心理狀態
1、 激起強烈的記憶慾望。即讓學生在記住某些單詞前懷著強烈的慾望,如聽寫過關、分組比賽、男女生比賽、同桌競賽等。
2、 適當表揚過關的學生。學生受到表揚和激勵後,心情十分舒暢,精神放鬆、興奮,記憶通道暢通,形成記憶的最佳契機,記憶相對持久。
3、 樹立信心和成就感。英國有句名言: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哪怕學生只取得一點點進步,教師也要及時加以鼓勵,使他們樹立信心,體驗成功感,他們也就不會感到英語難學了。
二、找到最適合學生記單詞的方法
1、 讀音規則記憶法。英語是拼音文字,單詞的讀音與字母及其組合的發音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教給學生發音規則。如[b][p][t][d][k][h][l][tr][dr][ts][dz]等大都有相應的字母「b,p,t,d,k, h,l,tr,dr,ts,ds」等,字母a,e,i,o,u在開音節中發字母本身音,如cake, home等,在閉音節中發短音,如put, hat等。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系統地學會音標知識,讓學生總結、熟記使用字母及字母組合在重讀音節、非重讀音節中的發音規則。學生一旦掌握了這個記憶方法,就可以大量記住單詞,節約時間而且效果持久。同時能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水平,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受益無窮。
2、 按構詞法來記單詞。
(1)轉化,即由一種詞性轉化為另一種詞性。如:fish n、 魚—fish v、 釣魚,fly n、 蒼蠅—fly v、飛行。
(2)派生,即通過在原詞上加前綴或後綴構成另一個詞。如:like喜歡—dislike不喜歡,luck幸運—lucky幸運的—unlucky不幸的。
(3)合成,即由兩個或更多的單詞合成一個單詞。如:bedroom 卧室—bed床+room房間。
這種記憶方法的優點是:把具有同一基本意義的不同詞性或意義相反的一系列單詞同時記憶,一目瞭然,便於儲存。
3、 聯想記憶(盡可能地把有關的東西聯系起來記)。
(1)歸類聯想法。由一個詞聯想到同一類別的詞,歸納成表,加深記憶。如由father聯想到mother, daughter, son, 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等家庭成員的名稱,由car聯想到bus, train, bike, ship等各種交通工具。
(2)類比聯想法。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詞形相同而詞義不同的詞,如:right(右面)與right(正確的),light(光)與light(輕的);另一種是音同而詞形、詞義均不相同的詞,如:weather(天氣)與whether(是否),deer(鹿)與dear(親愛的),where(哪裡)與 wear(穿)。
(3)接近聯想法。可在學習材料中尋找有關因素為「支點」進行聯想記憶。如Frenchman這一名詞意為「法國人」,拆開看,它是由French和man構成的,由此聯想起一個句子「French-men speak French in France」,又可聯想到「Germans speak German in Germany」。
(4)諧音聯想法。該方法也常用於單詞的記憶,如:gas(煤氣)———煤氣中毒了,「該死」。
(5)「順口溜」法。它可幫助學生記憶單詞、語音、語法規則,提高記憶效率。如巧記序數詞順口溜:1 2 3各有異,8去t,9少e,ve,f兩兄弟(five, fifth, twelve, twelfth),以y結尾改ie (twenty, twentieth)。又如,在單詞的讀音中,「oo」的發音是一個難點。在初三復習時,我用一首打油詩把它們串聯起來:拿(took )好(good)你的(book)單腳(foot)stood;看(look)用羊毛(wool)烹飪(cook)無須(wood)understood。這樣學生覺得很有趣,很容易就記住了。
4、 合作記憶(互動記憶)。即在班級內結成對子記憶單詞,互相提問,相互糾錯,還可以分小組競賽,創造一種積極進取、勤奮求實的學習風氣。
5、 卡片式記憶。讓學生自製詞彙卡,把一些難記、易忘、易混淆的詞寫在上面,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進行記憶。
6、 及時有效的復習和測試。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說明,人的遺忘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根據這一點,我常要求學生學完一個單元後,及時過一遍,並且一定要重背一遍。這種方法很好,能夠少花時間多記東西。另外,我還要求學生做到:①當堂課的內容當堂鞏固;②睡覺前「放電影」,第二天早上復習不記得的內容;③課前復習,每周復習前一周的內容;④月考前復習。
通過這樣的指導,我所教的學生都說英語單詞容易學,記得牢。他們從七年級下學期開始就能自己拼讀單詞了,再也不需要老師帶讀單詞。並且英語學習興趣很高,成績提高也很快。這是我的一點教學心得,在此提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