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思維品質的培養培訓內容
① 如何培養學生英語高階思維
如何培養學生英語高階思維
進入21世紀,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以創新為主的時代精神對人才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素質發展至關重要。具體即體現在學科的學習上。因此,當今小學教師應該以全新的思維模式,敏銳的洞察力思考和總結教學模式。學科教學設計不應僅停留在「記憶」「理解」等「低級思維」中。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運用高階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科的魅力,並有意識培養學生高級思維能力。潛移默化中,學生逐漸以高階思維探索問題,應用高階思維解決學科問題,進而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最終培養一名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高階思維的概念及與閱讀教學的關聯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六個層次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低階思維是指較低層次的認知水平,如記憶、理解和應用,主要用於學習事實性知識或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而高階思維則超越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比如對問題的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是一種以高層次認知水平為主的綜合性能力。而所謂高階思維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指的是教師以高階思維為理論基礎,在教學設計活動有意識地設計利於引導和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各種任務。
高階思維與英語閱讀教學緊密相聯。高階思維和英語閱讀可以在同一過程中完成。高階思維以閱讀活動為實踐過程,閱讀活動以高階思維為理論基礎。兩者相輔相成。英語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好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篇章結構、文章脈絡、邏輯思維推理進行梳理,而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手,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分析、思考、自行歸納與總結。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在閱讀過程中設計各類相關的問題,尤其是一類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的不同意見和創新想法,讓學生積極發言,在這一過程中便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② 如何培養英語思維,有哪些方法
通過大量閱讀和其他實踐,理解英語和漢語在各個方面的異同。
1、語序的不同
如特殊疑問句,漢語是主語+謂語+疑問詞的形式,就相當於用疑問詞代替了原本的賓語/表語。但是英語是反過來的,疑問詞+謂語+賓語。比如「你在哪?—我在天津」(陳述句與疑問句是相同語序),而英語where are you? I'm in New York.使用不同語序
2、關於定語和狀語
六級閱讀到底難在哪?句子更復雜了,更接近實際使用情況了。那麼在實際英語寫作中,一個句子可能有非常多的附加成分,而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整個句子的謂語可能就一兩個詞。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同位語、插入語、伴隨狀語是擴展句子的可能方法。
而且對於一個修飾較多的句子,漢語可能是把修飾成分放在句子前面或中間,而英語句子經常放在句子末尾,對於一個本土講英語的人,他可能首先說完了主幹成分,事先沒有想太多,說完之後有對其進行補充,常見的是後置定語、伴隨狀語、定語從句和表示時間地點的狀語等。
3、文化差異帶來的寫作風格的不同
看china daily和new york times文章就會看出,中國日報里的文章經常表現出作者嚴謹、謙虛、保守的文風,而且對政治的評判往往沒有太多鋒芒。國外由於政治環境、社會制度的不同,寫作風格也就不同,可能一篇嚴肅的評論文章都用一些表達強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觀判斷的詞句。
關於聽力,我認為聽力和口語是有很大關聯的,可以互相促進。所以很有必要把每個音都發准確。
但需要知道不同講英語國家口音大有不同,像美國,雖然方言沒有中國這么多樣化,但也是有區別的。只要學習通用的讀法就可以。
看電影和聽英語歌曲當然可以同時提高聽力和英語語感,我就不多說了。每個人的發音都不同,有時候你認為自己發音很准確的詞,聽人家一讀,還是覺得有差距。
③ 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語感的產生是思維方式形成的開始。只有在腦海中形成對英語的感性印象,才能產生英語的思維。因此,要採取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一是從模仿開始。小孩學說話先是從最早模仿開始,然後逐步學會說話。學英語也應從模仿開始。先模仿說單詞,再模仿說句子。二是多聽多讀。所謂多聽,就是多聽把英語作為母語的英美人士的講話,要每天堅持聽英語磁帶,進行一定量聽力練習;所謂多讀,就是多讀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英語文章。通過耳濡目染熟悉英美人士的語音語調和思維方式。三是加強英語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學習英語也是這樣。通過背誦大量的英語句子和課文,在腦海中儲存大量的信息,從而達到聽能正確理解、說能脫口而出的程度。
二、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1、從背單詞時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如教apple一詞時,要讓學生腦海中隨之產生出蘋果的形象,而不是我們漢語中的 「蘋果」二字,讓學生在大腦中不能有一個翻譯的過程。同樣,在說或寫英語句子時不要先用漢語組織好,再翻譯成英語,而應該直接用英語句式表達出來。2、教師上課時要用英語去解釋英語,讓學生用英語去理解英語,盡量少用漢語;要經常讓學生做用英語改寫句子的練習,以便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英語表達方式。3、盡量多地營造運用英語的氛圍。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授課,努力營造一個英語的語言環境,還應把它延伸到學生的課余活動中去,如通過唱英語歌、演英語劇、設立英語角等活動,讓學生用英語去思考、去交流。4、經常給學生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多講一些英語語言習慣。如:漢語說:李老師在校長辦公室。用英語應該說:Mr Li is in the headmaster』s office。而不要照漢語譯成:Mr Li in headmaster office。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給學生營造英語環境和聽說英語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步擺脫母語影響,形成英語思維模式,才能少犯錯誤,掌握地道的英語。
④ 如何對學生進行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語言能力就是用語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語言知識、語言意識和語感、語言技能、交際策略等等;思維品質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斷、理性表達、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等活動。文化意識重點在於理解各國文化內涵,能理解並尊重文化差異。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
(一)選題背景
1.政策需求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准》就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等基本理念,這些都與英語教學的核心素養相契合,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差異,要將這些理念貫穿進現在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英語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結合每個課程的目標,對現有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變革。
2.現實意義
現階段的教學方式更多注重的是應試能力,對於國外思維、國外文化的教學較少,對於語言的輸出、學習方法的培養力度不夠。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試能力強,可是卻忽略了語言最基本的功能——交流,以致最終學習的成果尷尬。學生不能學以致用,這樣的教學與現實社會是脫節的,會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觀的形成,也失去了語言學習的初衷。因此教學方式的變革尤為重要。
(二) 研究意義
教學方式變革是現在教育大環境下的必然,現在教育呼籲改革,尤其是課堂改革,改變原有的應試教育模式,真正將教育的意義體現出來。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進來,這將極大的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的課堂效果,提高教師本身的核心競爭力
1.提高學生語言能力,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學生能夠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整合並且輸出,能極好的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2.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每個國家的歷史、社會、秩序、人文關系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直接決定每個國家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學生多接觸外國思維,更加有利於學生學習一門語言。
3.形成優秀的文化品格,各地文化差異不同,為人處事、接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小學階段,多介紹國外文化,擴寬學生的眼界,更加有利於學生對一門語言的理解。
4.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方式的培養遠遠比死學知識來的重要,提高學習能力,學生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進行更進一步的學習,這些可能會比學校學習的知識更加實用。
優秀的學習成績應該是良好的核心素養培養下的產品,而不是應試教育枷鎖下痛苦的產物。
二、現階段核心素養要求下小學英語的現狀
(一)學生口語能力不夠
在小學英語新課標中明確,強調對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培養。但是目前體制下的英語教學強調了聽與寫,而忽略了對口語的培養,學生對於口語交際的意識也很薄弱。殊不知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已經進行了一個梳理和整合,這是對於語言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另外,目前英語的教學缺少口語訓練的環境。語言的交際能力是在不斷的運用過程中提高的,僅僅靠老師課堂上的互動是不夠的,家庭、社會等環境也是很關鍵的。
(二)忽略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每一種語言的形成都跟這個國家的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人文歷史有關,語言與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傳播依靠語言。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了解國外文化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理解知識點,以及提高學生的閱讀與交際能力。小學生對國外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來源於老師的教學,而且這些知識在課本上呈現的較少,這就很容易造成忽略文化的現狀。
(三)忽略英漢思維的差異性
漢語與英語在表達方式、思維方式上是有很大差異的。最直觀的一個反映就是句子的基本構造不同,漢語一般從人的角度出發,而英語的出發角度一般比較客觀。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習慣還沒有完全形成,學生會用定向思維去學習知識點,這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交流能力。
(四)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
中國傳統教育更多的偏向老師的「教」,學生的學習無形之中就處於被動地位了。很多學校會因為學生年齡小的緣故而不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的做法是有失妥當的。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中心都應該是學生,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是課堂主人的願想就難以實現。
三、小學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及方法
(一)尊重語言的雙向性,鼓勵學生進行交流。
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師特別要注意輸出的過程。
1.老師實用恰當的課堂用語。教師用好課堂用語,無形之中就給學創設了一種語言學習的環境。讓學生真實感受如何用語言進行交際、體會語言交際的趣味性和意義性,對語言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2.多鼓勵學生開口交流,消除他們學習英語口語學習的膽怯情緒,幫助形成敢說、愛說的英語學習局面。尤其是對那些膽小內向的學生,教師更要多鼓勵,幫助建立英語交流的自信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3.利用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質,讓他們多看國外電影,模仿經典片段並進行交流展示。也可以給學生錄音讓學生聽自己的發音,對比音源不斷糾正自己的發音。增強口語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口語學習的興趣,更進一步增強學生口語交流的勇氣。
4.創設有利於口語交流的情境,延伸課堂教學。可以根據課本提供的場景,也可以設計一些比較實用的場景,讓學生多接觸不同場景之下,口語交流的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的交流活動。激發學生交流的熱情,培養學生交流的興趣。
5.在班級內可適當開展朗讀、背書比賽、或者簡單的演講比賽。通過朗讀和背誦積累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預感。通過簡單的演講比賽鍛煉學生的膽量。
(二)將文化熏陶融入課堂教學
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是學好一門外語的必要元素,了解學習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才能更好地達到國際間互相了解和信息交流的目的。
1.從細節出發,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異。如國外的聊天習慣性談論天氣而不談論年級或者吃飯與否。以及稱贊、道歉、感謝的方式,讓學生在切實的知識點對國外文化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2.對比國內外的節假日學習不同的國外文化。由於跟生活的貼近度,學生對這個話題有很濃厚的興趣,比如國外特有的聖誕節、感恩節、復活節都是非常好的文化素材,對此進行適當的補充擴展,能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國外文化。
3.利用好課本的閱讀寫作章節以及故事章節。這些章節設計國內外文化差異的很多,學生在對本單元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後再學習這些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知識點。
(三)培養英語思維能力
在當下的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極其重要,即在使用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時,第一思維是用英語,而並非先用母語理解再進行思維的轉化。
⑤ 如何培養和訓練英語思維模式
就是我們的學生在說或寫英語的過程中,一直沒有跳出母語的思維方式。學生在組句的時候不是按英語的思維方式去思維。他們先把句子按漢語習慣組織好,然後再譯成英語。將思維方式的錯誤歸類於語法錯誤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文章中的語法錯誤是一種表面現象。透過現象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英語語言邏輯的思維有缺陷。這種缺陷通過語法錯誤的形式表現出來。改變這種現象的方法不是只單純地去抓語法教學,更要抓外語思維方式的培養。所以,老師要教會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一、英語思維方式的培養應該從模仿開始「學習語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這種模仿是從聽覺定向活動開始的,經過大腦分析器的作用,然後由心理活動器官的操練而完成的(王才仁,1992)」。心理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從聽開始的,當一個嬰兒生下來就學說話時,完全是靠聽,模仿母親的聲音。如果一個嬰兒生下來就是一個聾子,他就聽不到聲音,也談不上什麼成功的模仿者。一個不足10歲的兒童,如果他一直生活在第一語言環境中,他就能學到一種漂亮的母語。如果想學好外語,那就要給自己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然後下大功夫模仿,採取多種方式,最常用的是聽、說、讀、寫、這四種,要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模仿。毫無疑問,模仿是成功的鑰匙,也許是把金鑰匙。有人認為模仿很簡單,好學,其實不然。養成一個好的模仿習慣並不容易,這種模仿只有像學母語那樣,方可學好。不下苦功夫,不持之以恆,以為輕而易舉可以模仿好外語語音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學好外語就要在模仿上下功夫,因為外語語言能否學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聽准外語老師發音的能力和學習者的模仿能力以及反復模仿的煩心。如果跟著外語老師念一遍,過後一勞永逸,那是學不好外語的。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語言,並且要運用於生活中,多聽英文廣播電台、讀英語文章報紙和用英文寫作或寫日記,還要多用英語來交流等.一定要持之以恆的模仿、重復、練習、運用。這是學習語言的必由之路。 二、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應該培養學生擺脫母語的影響,用英語思維方式想英語。用英語思維方式想英語,指的是在使用英語時用英語想,而不是用本族語想。用英語想,也可以說成用英語思考。學英語而不會用英語思維方式思考,一定學不好。用英語思維方式思考,就是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和理解時,沒有本族語思維的介入,沒有「心譯」的介入,或者說本族語思考的介入被壓縮到了極不明顯的程度,自己也感覺不到「心譯」的負擔。這才是真正流利,熟練的境界和標志。如:英語中的black sheep (害群之馬);他們想到的是羊,而我們想到的是馬.不要去比較為什麼,只要跟著這么想就可以了。這樣的句子學多了,使用英語思維也便是自然的事情了。三、消除學生怕錯的緊張心理。 用英語思考並不神秘,也非高不可攀。初學時,「心譯」的介入很明顯,但時間一長,反復運用的次數越來越多,熟練了,「心譯」的程度就會越來越小,以至接近於消失。可見,培養英語思考的基本途徑是系統的大量的反復使用,是實踐練習。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使用任何工具都有一個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在不熟練的階段,多餘的動作很明顯,總要一邊做一邊考慮。初學者使用外語時,「心譯」就是這種多餘的活動,是一邊用一邊考慮的表現。這里所說的考慮實際上是在大腦里進行的對將要表現出來的外部活動的一種檢驗。用本族語交際時,也有考慮考慮再說的情況,可以說是在心裡把原來要說的話轉成或翻譯為另外一些說法進行掂量。但由於習以為常,所以不會給人造成負擔和精神緊張。而在用英語交際時,由於怕錯,所以想了又想,而由於英語不熟,語匯不多,所以就求助於本族語,產生「心譯」。因此,培養用英語思考,消除「心譯」,首先要消除學生怕錯的緊張心理。因此應該讓學生知道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當我們無法把我們的意思表達出來時,就要多聆聽,只有大量的輸入,才能有輸出。多鼓勵學生,給他們自信心,使他們覺得出錯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他們在使用英語時就不會緊張了。 總之,要想學好地道的英語,就要用英語學習的思維方式。多創造條件讓自己處於英語環境中, 讓地道的英語思維影響自己, 久而久之, 用英語思維說英語就成一件自然的是事了。
⑥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哪些思維品質
《英語新課程標准》指出,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發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寓道德教育於語言教學中,使學生學會如何求知,如何做人,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所以,和其他學科一樣,小學英語教學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還要結合學科特點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素質教育。下面我將談談我個人的認識。一、充分運用教材的德育因素進行德育教學我們使用的這一套PEP教材在選材和活動設計方面都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其中不乏德育素材。有本國和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禮儀、習俗風貌等知識。特別是包括了表達思維活動(同意、幫助、邀請)、情感態度(喜歡、感激、同情、願望)、道德態度(抱歉、寬恕、感謝、贊成、關心)、社會文化(介紹、問候、告別、就餐、看病、慶賀)等三十多個語言功能項目,內容豐富,為課堂提供了豐富的德育素材。如在教授Inanaturepark單元中可滲透保護森林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教學Whatdoyoulike?時,出乎意料的竟然有同學回答「Ilikemoney」,針對如此的金錢觀,我及時進行教育,舉例說明Moneyisn』tthemostimportant.又如在教學交際用語時,要說明不同的使用場合,讓學生做到語言文明禮貌,並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培養自身的良好品質。例如「Ladyfirst」是尊重女士的一條基本准則,也體現了自我風度及良好的修養,培養學生具有紳士風度;「WhatcanIdoforyou?」不只是客氣化,而是看到對方有困難而要真心實意的幫助對方;「Howdoyoudo?」是初次相識朋友間的問候,而「Howoldareyou?」對女士而言是粗魯及其不禮貌的表現。教材中Goodtoknow和Storytime的內容也不可忽視,如「MyDaysoftheWeek」單元中的Goodtoknow部分就是關於母親節、父親節這些節日的,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尊敬長輩的品質的好素材。這兩部分雖然是選學內容,如果我們好好利用的話,可以讓它們發揮到很好的作用。教師在備課時,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些德育素材,有意識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自覺的道德意識及道德行為習慣。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環節中滲透德育教學。教師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從開始上課第一聲招呼「Goodmorning.Boysandgirls.」開始,熱身、導入、操練、鞏固這些環節都要連貫,並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尤其我們要注重熱身活動,這是能不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把他引導到英語課堂中來的重要環節,我們可以復述故事,唱歌謠,唱歌曲,甚至配上動作來熱身,同時,我們的德育因素可以從這里融入。在操練中,教師可多採用groupwork,pairwork,discussion等形式,在這種活動中,學生會逐漸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學會與別人合作。另一方面,教師從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課外輔導到課外活動,都不能放鬆思想教育。我在教學活動中,通過組織一些模擬情景活動,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語言交際場景,教學游戲和練習形式,以學生學會為目的,以學習情趣為主線,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向學生滲透德育。如:在教學「Whatwouldyoulike?」和「Wouldyoulike…?」的功能結構時,我設計了在快餐店就餐和家裡來了客人時的情景;在學習「What『stheweatherlike?」時,設計了天氣預報發布會的情景;在學習「Howmuchisit?」時,布置了小商店情景。如在教授「Whatcanyoudo?」時,可設計某同學媽媽病了,大家一起去看望她,帶去問候,並一起為她打掃衛生;使同學們懂得,要樂於助人,講究衛生,熱愛勞動。通過這些模擬情景的學習,使學生學習了與他人的合作和交往,培養了學生關心他人,互助友愛,文明禮貌等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伴隨著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德育融匯其中。學科教學中的德育,重在滲透。在今後教學中,我們應當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豐富的德育資源,通過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為人師表的風范,按照英語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
⑦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素質。英語素質就是學生運用外語專進行交屬際的能力。人的語言能力以他的思維為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應該從他們的思維能力入手。社會在不斷發展,只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續發展的人。21世紀是一個知識創新的時代,新世紀召喚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開啟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既是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現代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更是《英語新課標》所賦予教師的重要使命。
⑧ 如何培養英語思維有哪些方法
以語法和翻譯為主的教學方法不應該是正確學習英語的途徑,因為它並不能賦予學生在現實世界用英語溝通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學了半天英語,不會用!既然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是語言,必然要面臨說出口的問題,所以想學會怎麼用英文,那就必須在不忽略語法和詞彙的前提下,把學習重點放在交際訓練和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上。
第一招:Think In English
戒掉借用中文去理解英文的習慣!一定要戒掉!實在沒有必要去弄懂或者翻譯每一個詞,我們應該'read through a piece of text' 和 『understand the meaning', 通過文字呈現的整個語境以及背景知識去理解詞彙的意思。'Likewise, when somebody talks to them, they don't need to understand every single word. But they need to understand the message. That's important.' 我們在日常交際中,無需明白對方說的每一個字,但是需要明白對方傳遞的整體信息。
第二招:Use English to Think
跳過中文,直接用英語去想、去表達。比如,看到一棵樹的圖像,一個具有英語思維的孩子會直接想到 Tree,而不會用「樹」這個中文詞來做過渡橋梁。
具體來說,爸爸媽媽在家裡可以怎麼做呢?
1、在語言和圖像(images)之間建立直接聯系
很多爸爸媽媽帶孩子開始學英語,常會這么做:用一副掛圖,或者一些字卡,讓孩子跟著學 「蘋果,蘋果,apple;香蕉,香蕉,banana...」 復習的時候會這樣提問:「蘋果的英語怎麼說?香蕉的英語怎麼說?」
這樣的過程,孩子學會的是 「蘋果=apple;香蕉=banana」,把中文和英文對應起來。所以等他看到「蘋果」這個東西,要說出英文的時候,必然要經過翻譯這一步。
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錯誤的!錯誤的!
重要的事說三遍!正確的做法是,在語言和圖像(images)之間建立直接聯系。比如,像下圖這樣,孩子聽到英文Apples的時候,就能直接用手指出蘋果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