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洪積世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Prosperous
Excitement
interesting
though but
clean
日本歷史上的幾個時代
約公元1世紀,日本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區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
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 —— 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彼的繩文時代。
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回到最上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
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回到最上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
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大和政權吸收了中國的高度物質文明。
到了公元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 —— 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
公元6世紀,正式接受儒學,佛教也傳入日本。
公元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改新」為動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引進中國文化,至公元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回到最上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
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公元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公元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公元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公元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公元712年著)、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公元720年著)、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公元751年著)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回到最上
平安時代
公元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公元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引進中國文化。公元10至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極差,武士集團強大起來。
到公元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即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公元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公元10世紀後與中國斷交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公元10世紀初著)、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公元11世紀初著)、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著)等等一批文藝作品。回到最上
鐮倉時代
公元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
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引進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
公元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公元13世紀初著),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回到最上
室町時代
公元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兩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公元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公元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公元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回到最上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公元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公元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其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慶長三年(公元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公元1600年)發動關原之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回到最上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
元和九年(公元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鎮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公元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公元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公元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回到最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邉誘歸_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邉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