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單詞 » 滯育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滯育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時間: 2022-06-28 21:45:32

⑴ 有哪些動物需要冬眠

哺乳綱的冬眠動物有:嚙齒目的極地松鼠、栗鼠、歐洲睡鼠、金倉鼠,食肉目的熊,翼手目的蝙蝠,蝟形目的刺蝟。

非哺乳的冬眠動物有:兩棲綱的青蛙和爬行綱的蛇和烏龜,冬天也找不到節肢動物門中的如蠍子一類的物種。

1.栗鼠

栗鼠生活在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熱帶雨林或落葉林帶,當地以出產靈長目指猴屬(madacascariensis)聞名。

常棲於樹上,行 躍驕捷,食果實及鳥卵等物。

你可能只能在在晚上察覺它,因為它主要是夜行性動物。居住在樹冠上,通常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帶。 它是靈長目的一個危險的競爭類群。 栗鼠被古老馬達加斯加人的先驅大量捕殺,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是危險種類。

2.金倉鼠

金倉鼠是一種倉鼠科,中倉鼠屬動物,大多是屬於多瓦夫類倉鼠和黃金鼠。黃金鼠(Syrian Hamster)原產於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於1938年引入美國後才正式成為寵物。最常見的毛色以由臉頰到腹部為白色,背部為褐色的居多。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們懂得把食物藏在嘴的兩邊,然後再從自己的「食物倉庫」中吐出來,非常有趣。倉鼠也因此得名。

3.熊

熊(英文名稱:Bears):是食肉目熊科動物的通稱,熊平時還算溫和,但是受到挑釁或遇到危險時,容易暴怒,打鬥起來非常兇猛。雖然一般人把熊看做是危險的動物,但在馬戲團或動物園中,卻是相當受人喜愛的。分布在北半球。在南半球,除了南美洲北部外,其他地方沒有它的蹤跡。熊科是個大家族,可分為4屬:懶熊屬、眼鏡熊屬、馬來熊屬、熊屬,8種。

4.烏龜

烏龜(Chincmys reevesii)隸屬於龜科、烏龜屬的一種。有時特指烏龜別稱金龜、草龜、泥龜和山龜等。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鱉目、龜科,是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是現存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除海龜和鱷龜)。

大多數龜均為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中國各地幾乎均有烏龜分布,但以長江中下游各省的產量較高。廣西,山東各地也都有出產,尤以桂東南、桂南等地數量較多。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巴西和朝鮮。

5.蠍子

蠍子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蠍目種類的統稱,蜘蛛亦同屬蛛形綱。它們典型的特徵包括瘦長的身體、螯、彎曲分段且帶有毒刺的尾巴(後腹部)。陸地上最早的的蠍子約出現於四億三千萬年前的希留利亞紀(志留紀)。註:任何蠍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毒性最小的蠍子:八重山蠍(澳鏈尾蠍)Liocheles australasiae。

世界上的蠍子約有1700餘種,常用以入葯、泡酒的為東亞鉗蠍Mesobuthus martensii(Karsch),對風濕類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亦稱馬氏正鉗蠍,屬蠍目的鉗蠍科(Buthidae)。東亞鉗蠍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遍布我國10餘省。其它入葯蠍:西藏琵蠍Scorpiops Tibetanus;其它泡酒蠍:條斑鉗蠍(蒙古正鉗蠍)Mesobuthus Eupeus。

(1)滯育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擴展閱讀

冬眠動物:

地球上可控制自己體溫的動物,稱為恆溫動物。可因環境溫度改變而調節體溫的動物,稱為變溫性動物,這些變溫動物在冬天寒冷時,體溫隨著下降,而活動也跟著停止,此時體內對能量的消耗也隨著減少,如此在不吃食物的狀態下也能維持生命。

「冬眠」的種類分為3種,第一種為蛇及蛙等兩棲爬蟲類的冬眠,其體溫與周圍環境配合,如環境溫度下降則體溫跟著下降而進入冬眠狀態,己無法進行調節。 第二種為松鼠等動物其體溫於平時保持恆溫性,在進行冬眠時,可將自己體溫下降到接近環境周圍之溫度,但為了避免體液在0℃以下結凍,其體溫維持在5℃上下。

第三種為熊類,熊在冬眠時其體溫只下降幾度,但能長時間不進食而呈睡眠狀態,在嚴謹的分類下應該是近於睡眠和冬眠之間。冬眠的哺乳類動物與人類身體構造上一定有什麼不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兩者器官和組織沒有差異性,只不過是冬眠的哺乳動物能夠利用特殊因子來控制神經荷爾蒙系統調節器官的代謝狀態,如果能找到這種控制的遺傳因子,將來人類或其他動物進行冬眠也不無可能性。

在天氣溫暖的地區,動物的冬眠時間應該很短暫,尤其是動物園內屬於可冬眠性的動物在保溫及避寒的設施下於冬天還是能活動自如的。

參考資料網路-冬眠

⑵ 關於大豆之父孫寰的材料作文,觀點是 鍥而不舍 咋么,怎麼寫啊

雜交大豆研究的開拓者——記我院大豆育種首席研究員孫寰
孫寰,我國著名的大豆遺傳育種家,中國雜交大豆科學研究的開拓者,我院大豆育種首席研究員。1963年孫寰於吉林農業大學畢業,1966年沈陽農學院研究生畢業,1968年分配到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工作。歷任技術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曾任大豆研究所副所長,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83年,孫寰帶領課題組開始了大豆雜種優勢利用的科技探索。經過20年的刻苦攻關,終於攻克了這一世界性的科技堡壘,世界第一個大豆雜交種在孫寰的手中變成了現實。雜交大豆的育成和育種技術的攻克,標志著大豆雜優利用研究進入實用化、產業化階段,為大豆遺傳改良開辟了新途徑,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黑土地孕育大豆情結
1939年1月18日,孫寰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少年時期在老家吉林省永吉縣搜登站小學讀書。他聰穎好學,勇敢機敏。1948年參加了兒童團,放哨、站崗、查路條,從小在革命斗爭中經受了鍛煉與考驗。家鄉解放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條件落後,使得剛剛得到土地的農民仍然在繁重落後的農業生產中勞作著。這些都在孫寰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52年13歲的孫寰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永吉縣第一中學。1955年以全部課程均滿分的成績,獲「最優等生」嘉獎,並考入吉林市第一高中。高中畢業後,孫寰以優異的成績報考了北京大學物理系,但因為父親的歷史問題被「考慮」了。他毅然走進了白城農業學校讀大專,1959年8月並入吉林農業大學學習。
在吉林農業大學學習期間,孫寰學習成績突出,工作積極,擔任班長、學生會主席、團委委員,被評為勞動積極分子、三好學生、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在校期間,他一邊學習,一邊參加建設校園的勞動。1963年畢業時,正逢全國第一次統一考試公開招收研究生,孫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沈陽農學院的研究生。
在沈陽農學院,孫寰師從我國著名農學家徐天錫教授,主攻耕作栽培專業。1966年8月研究生畢業,時逢文化大革命興起,暫不分配,留校參加政治運動。1968年7月,孫寰被分配到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工作。在當時的年代,孫寰被分配到試驗農場當工人。他與工人打成一片,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產實踐,後來,孫寰擔任了工人技術員,搞起了農業機械化和化學除草試驗,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在勞動之餘,他還堅持學習英語,堅信有一天能用得上。就這樣,孫寰在試驗農場一干就是11個春秋。直至迎來全國「科學技術春天」之後的1979年2月,孫寰才與廣大科技工作者一樣「歸隊」了。當時,國家農業部把大豆研究中心設立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為了加強大豆科研工作,院里成立了大豆研究所,孫寰被調到大豆研究所搞大豆遺傳育種科研工作。
1982年2月,孫寰通過嚴格的英語考試,獲得美國農業部獎學金,到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進修一年。這一年,孫寰全面了解了世界大豆科學研究動態和前沿技術,強化熟練了英語,收獲很大。1983年3月回國後,他主持和參加了多項省部級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他首次發現了我國栽培大豆兩個染色體倒位系,並對四個隨體野生大豆進行了驗證。同時,他與美國大豆細胞遺傳學家帕爾莫(R.G.Palmer)首次進行合作研究,由此開創了吉林省農業科學國際合作研究的新時期。
1984年7月,孫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擔任了吉林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副所長,1985年8月擔任副院長、副研究員,主管科研、育種工作。當時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育種工作正處於低潮,在全省的地位也很被動。他組織科技人員研究制定了作物育種策略,採取了「擴大育種規模、縮短育種周期,重視多點產量鑒定,加強資源和育種中間材料研究,面向種子市場,開展不同學科間的協作」的措施。十年過去了,九十年代中期的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玉米、大豆、水稻新品種在全省的種植面積大幅度提高,打了育種翻身仗。相繼爭取到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玉米、大豆、水稻改良分中心建設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孫寰從1983年開始進行大豆雜優利用研究, 1993年,終於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1995年實現了「三系」配套,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申請發明專利,中國和美國專利已授權。2002年12月29日,孫寰帶領課題組育成的世界上第一個大豆雜交種——「雜交豆1號」通過了吉林省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雜交豆1號」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20%以上。這是世界農業科技領域里的又一項革命性成果,為大幅度提高大豆單產做出了卓越貢獻。
1997年,孫寰作為首席專家主持了「國家轉基因植物中試與產業化基地」建設。1999年,吉林省農科院在科技體制改革中,發起成立了「吉林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孫寰擔任了副董事長、技術總監。
孫寰曾任吉林省作物學會理事長、吉林省遺傳學會副理事長。現任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專家咨詢組副組長。參與國家基礎研究「973」項目「作物資源核心種質構建、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研究」的管理,為項目專家組成員,連續兩屆被聘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組評審委員。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吉林省英才獎章;1997年被教育部、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8、2002年兩次被評為吉林省首批和第二批省管優秀專家;1999年被授予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稱號;2001年被授予全國農業科學先進工作者稱號;2004年2月26日,省委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做出決定授予孫寰同志「吉林省創業先鋒」稱號,並被授予首屆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殊貢獻獎,4月29日,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科教興省大會上省委書記王雲坤親自為孫寰頒發了獎勵證書和獎金50萬元。
二、我國雜交大豆研究的開拓者
開發利用大豆雜種優勢是世界性的科技難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國外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究,申請了多項專利,但至今未獲成功。隨著玉米、高粱、水稻、油菜等主要農作物雜交種相繼應用於生產,選育大豆雜交種,攻克這一世界性科技堡壘,成為全世界大豆科技的焦點之一。當時我國還很少有人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因為這項研究太難了。沒有找到避免母本自交的有效途徑,尤其是沒有適於雜交種生產的不育系;同時,有關大豆是否有雜種優勢的研究很少,不少人認為大豆雜種優勢不強;更重要的是大豆閉花授粉,花粉很難從父本傳到母本,即使有優勢,生產大量低成本雜交種種子也極其困難。要培育出大豆雜交種,找到適用於雜交種選育的不育系材料是關鍵。孫寰認定,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有豐富的大豆種質資源,如果有大豆細胞質不育材料也應該在中國。他以一年生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遠源雜交為主,其他方法為輔選育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充分發掘與利用中國大豆種質資源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在全國從南到北橫跨20個緯度,分別在福建泉州、湖南長沙、浙江杭州、河南鄭州,江蘇徐州、吉林公主嶺設了6個試驗點,選用不同類型栽培大豆與野生大豆廣泛雜交。偶然間他發現地方品種汝南天鵝蛋(代號167)含有不育細胞質,經過五代回交,於199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OA和同型保持系OB,1995年又育成栽培豆不育系YA和YB,找到恢復系,實現「三系」配套。同時,證明不育系屬配子體不育,育性穩定。在此基礎上測驗了上千個品種和品系的恢保關系,育成大批新不育系和恢復系。不育系的育成,為大豆雜種優勢利用打開了突破口,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美國三家公司同時要求轉讓。經國家批准, 1995年與美國一家公司簽約,對方支付25萬美元研究經費獲優先轉讓權。經專家鑒定,認為該項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1994年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該發明已經通過PCT途徑申請了國際專利。2000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001年美國發明專利授權,加拿大專利即將授權,其他二十幾個國家專利都已進入實審階段。
三、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大豆雜交種
孫寰為了研究大豆雜種優勢和親本選配規律,組織全國7個單位協作,利用品種間人工雜交,配製了1326個組合進行雜種一代測產。從理論上證明了大豆有較強的超高親優勢,雙親地理遠緣優勢強,超高親優勢率平均為6.8%, 「中國品種×外國品種」優勢最顯著。根據這些成果,孫寰帶領課題組的成員,採用「一父多母」形式在網室內用不育系和恢復系配製組合,進行高產雜交種的選育。以不育系JLCMS9為母本,以恢復性好、農藝性狀優良的恢復系吉恢一號為父本,育成了「雜交豆1號」,並通過吉林省品種審定。兩年區域試驗平均比對照增產21.9%,生產試驗增產20.8%,有的點公頃產量達4000公斤以上。據農業部質檢中心檢測,脂肪含量21.10%,蛋白質含量為40.36%,抗病、品質好,適於榨油。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經過正式品種審定可以商業化應用的大豆雜交種。
雜交大豆的選育成功,填補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為大豆遺傳改良開辟了新途徑,使我國該領域研究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終於攻克了幾十年久攻不下的世界科技堡壘。大豆雜交種易於保護知識產權,可吸引投資,將推動大豆種業的發展,使之走上良性循環之路。雜交大豆的推廣應用,必將促進大豆栽培技術水平的提高,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大幅度提高單產,為我國大豆產業振興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研究開發出高效低成本的雜交大豆制種技術
大量生產低成本的雜種種子生產技術是雜交大豆商業化的關鍵。為解決大豆閉花受粉、異交困難的技術難題,孫寰提出了「昆蟲——環境——植物三位一體的綜合調控」理論,並研究出一套高效制種技術。其要點是:(1)選擇高效傳粉昆蟲。根據切葉蜂能打開大豆花龍骨瓣,不易逃逸,以及我國苜蓿產業發展需要大量切葉蜂等情況分析,選擇切葉蜂為主攻蜂種,蜜蜂為輔,少走了彎路。掌握了繁蜂、機械化取繭、冬季滯育保存、田間放蜂等主要技術環節。(2)創造有利於昆蟲活動和大豆開花散粉的環境。包括在高溫乾旱地區選擇有灌溉條件的農田制種,控制農葯施用,利用和培育野生傳粉昆蟲群體等。(3)選擇和利用高異交率不育系。不放蜂時異交率40%以上,有時接近60%。合理調節和確定父母本花期及種植比例。
經過10年的反復試驗,孫寰在獲得可靠的切葉蜂傳粉結果後,從國外大批量引進了切葉蜂,在大田開放條件下,開展了大規模的應用試驗。並進行了田間放蜂、取繭、冬季滯育儲存、天敵防治等研究,掌握了大豆雜交種制種技術的關鍵。孫寰領導的課題組成為我國大規模研究和利用切葉蜂的唯一課題組。
孫寰經過大量調研和在不同環境條件的種植試驗,發現乾旱區域乾旱年份不育系結實率高。明確了適於大豆雜交種生產的主要環境和生產條件是:乾旱,降雨量少;土地連片,隔離條件好;有灌溉設施;大豆開花期間不使用殺蟲劑;天然昆蟲群體大;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和西北地區的部分區域適於大豆雜交種制種。2002年,在吉林省白城地區和內蒙奈曼旗繁殖大豆不育系和制種,效果很好。應用這套技術進行大豆雜交種制種,每公頃制種量達700-1000公斤,接近於農民增收、種子公司獲利的平衡點。孫寰還對雜交大豆制種田父母本的種植比例、花期調節、病蟲害控制、不育系落葉催熟、種子乾燥等田間管理措施,進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雜交大豆種子產量和質量。
多年來,國內外大豆科技界普遍認為,生產大豆雜交種極其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孫寰研究開發的高效、低成本制種技術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孫寰解決農業生產重大技術難題的能力。
五、建立世界第一個雜交大豆育種程序
雜交大豆制種技術的突破,為大豆雜優利用產業化掃清了道路,制種效果經國內同行專家三次現場考察和評估予以確認。孫寰從開始大豆雜優利用研究以來,就一直正確地選擇研究切入點和優先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超前啟動傳粉研究,保證了大豆雜交種一經問世,制種技術也日趨成熟。
孫寰為適應大豆雜交種選育的需要,提出並建立了獨特的大豆雜優利用育種程序。
雜交大豆育種程序與大豆常規育種不同。大豆常規育種的特點是人工雜交後,不再雜交。靠自交加代擴繁。雜交大豆育種以不育系為核心,每代都要雜交。雜交效率高低決定育種進度的快慢。以昆蟲為傳粉媒介,以網室為隔離區,建立了基本不用人工雜交的育種程序,每年可配製200—500個雜交組合,可提供初級和高級產量鑒定以及區試的試驗用種。在東北三省設6個測產點,在鄭州建立華北育種站,在公主嶺建有現代化溫室,在海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加光冬繁圃,大大縮短了育種周期,加快了育種進程。這一程序為連續不斷地選育大豆雜交種提供了保障。
孫寰在大豆雜優利用科學領域,利用20年的時間,在前人研究積累極少的情況下,連續取得了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育成世界第一個商用大豆雜交種、研究出一套高效低成本的制種技術、建立了適於選育大豆雜交種的育種程序四項重大科技成就,研究難度大,創新性強,解決了大豆生產的難題,標志著我國在又一個重要農作物雜優利用研究與應用上,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在大豆的細胞遺傳研究領域,孫寰也有重要的建樹。他研究了野生大豆染色體易位頻率及分布規律,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參與了野生大豆生物學研究,通過大豆遠緣雜種一代花粉育性的觀察,發現我國野生大豆染色體易位頻率較高。不同地理來源野生大豆易位頻率不同。孫寰在我國栽培大豆中首次發現兩個染色體倒位系「微大魚」和「孫吳小白眉」,進行了深入的細胞學研究,證明與已有的野生豆倒位系不同。我國在大豆染色體畸變研究領域幾近空白,孫寰進行了成功的研究探索,推動了我國大豆細胞遺傳學的發展。
六、創立國際大豆加工利用會議
孫寰在國際大豆學術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1985年,孫寰在非洲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參加會議期間,看到非洲人營養不良的狀況,深感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重任。恰好,會議主持人找到孫寰說:「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能否為世界做出一些貢獻?」孫寰當即表示:「中國一定會對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此後幾年,孫寰一直為推動世界大豆加工利用而努力。他積極倡導,多方聯系,四處奔走於國內外,聯系美國國際大豆組織(INTSOY)、國際熱帶研究所、日本農林漁業研究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輕工業部發酵工業研究所等國內外6個單位,共同發起,於1990年在吉林省公主嶺召開了首屆國際大豆加工利用會議,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與會,其中外國代表114人,孫寰擔任會議主席。會議重點研討了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大豆加工技術,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影響,會議取得了極大成功。這次會議以後,國際大豆加工利用會議被確定為每四年召開一次的正式國際例會,成為大豆加工領域學術交流的重要國際論壇。孫寰還積極促成了第二屆會議在泰國召開。為肯定他對這一會議和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在2000年於日本召開的第三屆會議上,孫寰以會議創始人和第一屆會議主席身份,被邀請參加會議並做第一個主旨報告。
孫寰還以咨詢專家的身份兩次參加IPRGI會議,參與大豆描述符制定和該組織發展戰略研討。應FAO邀請,參與籌建非洲和亞洲大豆網,多次應邀參加其他國家和國際大豆學術會議,為國際大豆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七、農業科技創新的楷模
科技創新,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寶。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多彩瑰麗。然而,科海茫茫,奧妙無窮。科技創新包蘊著多少難以想像的艱辛,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無法變為現實的夢幻,但對大豆遺傳育種家孫寰來說,創新則是他唯一的人生追求。當然,人們都知道,即使有了「三系」配套,培育大豆雜交種能否最後成功,前途還相當渺茫,繼續走下去無疑還是「冒險」。但如果就此「打住」, 「見好就收」,在現階段停下來只搞細胞學等相關研究,其成果也都是世界頂尖的。既可以著書、又可以獲獎,既有榮譽,又有效益,對個人來說是相當穩妥的。
孫寰毅然選擇的是執意前行,即一定要實現他今生夢寐以求的目標:培育出大豆雜交種,讓農民受益,重振大豆王國之雄風。於是,我們看到的孫寰仍然是帶領課題組人員鍥而不舍,持之以恆,在探索大豆王國科技奧秘的道路上風雨兼程。如今,他成功了。他培育的世界第一個商用大豆雜交種——雜交豆1號已經通過了省級品種審定,第二、第三個雜交大豆新品種正進入區域試驗。科學研究無止境。孫寰又投入了更多新品種的選育和雜交大豆產業化工作之中。
孫寰作為首席科學家,在國家轉基因植物中試與產業化基地建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主持了國家轉基因植物中試及產業化基地(吉林)的建設項目。該基地是國家投資1.7億元,以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為目標的重大高科技項目。孫寰向國家提出建設該基地的建議,親自撰寫論證報告和建設方案,得到國家批准,並指導了基地建設的全過程,提出了基地建設指導思想。在他的指導下,基地在技術平台、設施平台建設上取得顯著成績,在國家科技部組織驗收時,孫寰所作的報告得到驗收專家的好評。
孫寰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體制改革中,積極參與吉林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吉農公司」)的組建和運行,擔任吉農公司副董事長和技術總監,負責吉農公司與國外公司的合作與技術交流,對公司主營業務玉米種業研發工作,提出許多調整改進意見,對公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吉農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發展業績良好,已被確立為吉林省和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名列全國種業50強第11位。孫寰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20年來,孫寰主持或參與主持25個研究項目。其中有國家計委和科技部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計劃重大專項,國家轉基因植物中試與產業化基地建設專項,國際合作和省重大科技專項。作為項目專家組成員,參與國家基礎研究「973」項目「農作物資源核心種質構建、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研究」的管理。
孫寰注重人才培養,關心人才,愛惜人才。他先後培養了一名博士後、一名博士、一名碩士。
在大豆雜優利用研究領域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骨幹隊伍,其中有的人主持了國家重點項目,有的獲得了國家級榮譽。他悉心培養的助手趙麗梅博士已經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成為我國新一代大豆遺傳育種和雜優利用科學領域擔綱之才,2004年被評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在《科學通報》、《大豆科學》、《Crop Science》等刊物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40餘篇學術論文。主編了《吉林大豆》專著。
孫寰治學嚴謹,銳意創新。他1968年到吉林省農科院工作,在農場當工人一干11年,1982年到美國依阿華大學作訪問學者,1983年開始進行大豆優勢利用研究。20年如一日,他默默無聞,埋頭苦幹。克服缺少科研經費、立不上課題、助手離去、別人不理解,研究成功希望渺茫等重重困難,樂於吃苦,甘於奉獻。雖然國外科研工作和生活條件優越,但他多次出國都按時歸來;曾擔任副所長、副院長,有機會選擇易出成果有效益的課題,他沒有;多年來節假日、雙休日不休息,每天工作到夜裡10點,甚至更晚。大豆開花季節,他與課題組人員一樣在田間做雜交,一干就是一天。崇尚務實,反對浮躁,在科技立項或報成果時從不浮誇,實事求是。信念堅定,追求執著。即使是在農場當工人,也堅持每天學英語,為以後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奠定基礎,同時把勞動當作接觸農業生產實踐的好機會,把學到的書本知識應用於生產,對以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孫寰認為,科學家要有創新意識,有責任感,那種安於現狀,滿足在低水平上重復別人走過的路,不是科學家的價值觀。他敢為人先,不畏險阻,克難制勝的英雄氣概和創新精神為廣大科技人員所景仰。
如今,69歲的孫寰研究員正在加緊進行雜交大豆新品種選育和加速產業化研究繼續努力著,他要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

⑶ 及收英語手抄報有關植物

是要單詞?這里倒是有一些

1) abacterial 無菌的
2) abiotic 無生命的,3) 非生物的
4) acidic 酸性的
5) acquired resistance 獲得抗病性
6) acquired susceptibility 獲得感病性
7) actinomyces 放線菌
8) active ingredient 有效成分
9) agroecosystem 農業生態系統
10) agronomic 農藝學的, 農事的
11) amino acid 氨基酸
12) analysis of covariance 協方差分析
13) analysis of variance 方差分析
14) anatomy 剖析, 解剖學
15) anoxic 厭氧的
16) anthesis 開花期,17) 開花
18) antibiotics 抗生素,
19) antibody 抗體
20) antigen 抗原
21) antitumor 抗癌的
22) apoplastic 非原質體的
23) ascomycetes 子囊菌
24) asexual 無性的
25) avirulence 無毒性
26) baccine 疫苗
27) bacteria 細菌
28) bactericides 殺細菌劑
29) basidiomycetes 擔子菌
30) biomass 生物數量
31) biosynthesis 生物合成
32) biotroph 活體營養
33) biotype 生物型
34) blast 枯萎病
35) blight 枯萎病,36) 疫病
37) botanical 植38) 物學的
39) causal agents 病原體
40) causal organism 病原生物
41) chlamydospore 厚垣孢子
42) chlorophyll 葉綠素
43) chlorothalonil (daconil) 百菌清
44) chromosome 染色體
45) coevolution 協同46) 進化
47) colonization 移植48)
49) cultilar 栽培品種
50) cytogenetics 細胞遺傳學
51) cytokinetic 細胞動力學的
52) cytoplasm 細胞質
53) deactivation 滅活作用
54) degradation 退化
55) derosal 多菌靈
56) detection 檢定
57) detoxification 脫毒
58) dextrose 葡萄糖
59) diagnostic 診斷的
60) diagnostics 診斷學
61) diapause 滯育(昆蟲生長的停滯期),間歇期
62) dicots 雙子葉的
63) dicotyledon 雙子葉植64) 物
65) disease-resistant cultivar 抗病品種
66) dormancy 冬眠
67) dose 劑量
68) downy mildews 霜霉
69) economic thresholds 經濟閾值
70) ectoparasite 皮外寄生物, 外寄生蟲
71) electrophoresis 電泳
72) endoparasitic 內部寄生的
73) enzyme 酶
74)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學
75) epiphytotics 植76) 物流行病的,77) 植78) 物流行病
79) evolutionary 進化
80) fatal temperature 致死溫度
81) fauna 動物群, 動物區系, 動物志
82) fermentation 發酵
83) flagellum 鞭毛
84) fungi 真菌
85) fungicides 殺真菌劑
86) genera 屬
87) genome 基因組,染色體組
88) genome 基因組
89) genomic library 基因組庫
90) genotype 基因型
91) habitat 生境
92) herbicide 除草劑
93) hereditary 遺傳的
94) heterozygous 雜合的
95) hormone 荷爾蒙,激素
96) hybrid 雜交,97) 雜種的
98) hydrophilic 親水的
99) hydrophobic 疏水的
100) hypersensitive 過敏的
101) hypha 菌絲
102) immunology 免疫學
103) in vitro 體外
104) in vivo 體內
105) inbreeding 近親交配
106) inced mutation 誘導突變
107) incible 可誘導的,108) 可導致的
109) infection cycle 侵染循環
110) infection processs 侵染過程
111) infective 可侵染的,112) 有傳染性的
113) inhibition zone 抑菌圈
114) inoculate 接種,115) 嫁接
116) inoculum 接種體
117) inorganic 無機的
118) interferon 干擾素
119) invasion 入侵
120) invertebrate 無脊椎動物
121) isotope 同122) 位素
123) larva 幼蟲
124) lethal dose 致死中量
125) mammalian 哺乳動物
126) matrix 矩陣
127) metabolic 代謝作用的, 新陳代謝的
128) metabolite 代謝物
129) microbial 微生物的,130) 由細菌引起的
131) micronutrient 微量營養素
132) microscopic 用顯微鏡可見的
133) mildethane 托布津
134) mildew 霉病
135) mitochondria 線粒體
136) mold 霉,137) 黴菌
138) molecular 分子的,139) 由分子組成的
140) monoclonal antibody 單克隆抗體
141) monocotyledonous 單子葉植142) 物的
143) morphology 形態學
144) morphology 形態學
145) mortality 死亡率
146) mosaic 花葉
147) multinucleate (細胞等)多核的
148) mutant 突變異種
149) mutation 突變
150) mutualism 互惠共生
151) mycelium 菌絲體(復152) 數mycelia)
153) mycotoxin 真菌毒素
154) necrotic 壞死的
155) nematicide 殺線蟲劑
156) nematode 線蟲
157) normal saline 生理鹽水
158) oomycetes 卵菌
159) oviposition 產卵
160) parasite 寄生蟲,161) 食客
162) parasitism 寄生
163) parthenogenesis 單性生殖, 孤雌生殖
164) passive resistance 被動抗性
165) Pasteurization 巴氏滅菌法
166) pathogenicity 病原性,致病性
167) pathogens 病原體(物)
168) pathology 病理學
169) penetrate 滲透
170) pesticide 殺蟲劑
171) pesticide resie 農葯殘留
172) phenology 物候學
173) phenotype 顯型
174)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
175) phylogeny 系統學,176) 系統發育
177) phytocentric 植178) 物群落
179) phytocide 植180) 物殺菌素
181) phytohormone 植182) 物生長素
183) phytopathology 植184) 物病理學
185) phytotoxic 植186) 物性毒素的
187) pollination 傳粉, 授粉(作用)
188) polyclonal antibody 雙克隆抗體
189) polygenic 多基因的
190) polymorphism 多型現象
191) postharvest 收割期後的
192) potential host 潛伏寄主
193) probe 探針
194) proliferation 增殖
195) propagule 繁殖體
196) protist 原生生物
197) protoplast 原生質體
198) quarantine 檢疫
199) reciprocal 互惠的
200) resistance 抗葯性
201) rodenticide 滅鼠劑
202) root-knot nematode 根結線蟲
203) rotozoan 原生動物
204) secretion 分泌,205) 分泌物(液)
206) segregate 隔離
207) sensitivety 敏感性
208) serology 血清學
209) silborne 土傳的
210) smut 黑粉病
211) soilborne 土壤帶有的,土壤傳播的
212) sporangium 孢子囊
213) sporosorus 休眠孢子堆
214) stochastic 隨機的
215) strains 菌株
216) stripe 斑紋,217) 條紋
218) sublethal dose 亞致死中量
219)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可持續農業
220) symbiosis 共生關系
221) symposia 座談會, 評論集
222) symptomology 症狀學
223) target 靶子,224) 標225) 的
226) taxonomy 分類學(法)
227) template 模板
228) therapeutics 治療學、療法
229) threshold 臨界值
230) toxicity 毒性的
231) toxigenic 產毒的
232) transgenic 轉基因的
233) tumor 瘤
234) ultrastructural 超微的
235) vaccine 疫苗
236) vector 介體
237) virion 病毒粒子
238) virological 病毒學的
239) virulence 毒力,240) 毒性
241) virus 病毒
242) vivo 活潑的
243) wilt 萎蔫病
244) winter spore 越冬孢子
245) zoospore 游動孢子

⑷ 昆蟲的足和翅長在哪

都在胸部。胸部分3節,每節生一對足,中胸和後胸背板各生一對翅。

昆蟲的足有基節與腹板相連,以下有轉節、腿節、脛節、附節和前附節共6部分。各部有形態變化,是分科的依據之一。足分化為:步行足、跳躍足、開掘足、捕捉足、游泳足、抱握足、攜粉足、攀緣足等類型。

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動物。飛行使昆蟲在覓食、求偶、避敵和擴大分布范圍等方面都比陸地動物要技高一籌,並成為昆蟲綱繁榮興旺的基礎。昆蟲翅膀的來源與鳥類不同,鳥類的翅膀是由前肢轉變來的,而昆蟲的翅膀則是由向兩側擴展成的側背葉發展而來的。昆蟲的翅膀十分靈活,不用時還可以收折在身體背面。翅一般為三角形,為了研究方便,將每個邊和角都給以一定的名稱,並將翅面進行分區。

一般來講,昆蟲只有一對翅比較發達;主要用來擔負飛行的任務。如鞘翅目、直翅目的昆蟲是由後翅負責飛行的,它們的前翅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骨化、加厚,可以對折起的後翅起保護作用。甲蟲類的前翅骨化程度較高,看不到翅脈,形成了鞘翅;直翅目的蝗蟲、螽斯、蟋蟀等昆蟲前翅骨化程度較低,革質而半透明,翅脈仍明顯存在。

蝽類的前翅僅基半部骨化,端半部仍為膜質,稱為半鞘翅。在其它一些昆蟲中,前翅成為主要的飛行器官,後翅多變小或退化。雙翅目昆蟲(蠅、蚊等)和雄性蚧殼蟲的後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狀構造,在飛行中其平衡作用,稱為平衡棒。不少昆蟲的翅仍然是膜質透明的,但翅面上有著不同的覆蓋物。例如,蝶與蛾的翅面上覆蓋有色彩斑斕的鱗片,故稱鱗翅;石蛾的翅上生有很多毛,稱為毛翅;薊馬的翅很狹小,而邊緣上有很多長毛,稱為纓翅。

以上這些翅的形狀和飛行的特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特點,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了認識昆蟲種類的依據。

熱點內容
我最喜歡秋天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33:18 瀏覽:828
我真的喜歡秋天的色彩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21:29 瀏覽:510
因為我喜歡櫻花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19:55 瀏覽:612
兩只老虎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15 09:11:13 瀏覽:941
我喜歡那些照片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10:24 瀏覽:587
問有多少錢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15 09:09:17 瀏覽:399
虛性子癇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發布:2025-07-15 09:09:09 瀏覽:549
怎麼介紹新學校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7-15 09:05:15 瀏覽:124
翻譯上兩個小時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05:14 瀏覽:73
化石人類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7-15 09:04:29 瀏覽: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