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單詞 » 鐵血政策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鐵血政策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發布時間: 2022-06-28 22:12:17

① 用Blood這單詞寫幾個英文短語!

習慣用語
bad blood 不和; 仇恨; 惡感
ill blood 不和; 仇恨; 惡感
bathe in blood 浸在血泊中
bit of blood (=full blood) 純種馬
blue blood 貴族的血統
breed bad blood 挑起爭端, 使不和睦
breed ill blood 挑起爭端, 使不和睦
bring new blood into 給(團體、企業)增加新的成員
infuse new blood into 給(團體、企業)增加新的成員
draw blood 使流血 使生氣, 激起憤怒; 傷人感情, 使人為難
draw the first blood 首先進攻; 先下手為強
drown in blood 用血腥的手段扼殺; 使浸沒在血泊中
freeze sb.'s blood 使某人極度恐懼
fresh blood 家庭、社會等的新成員, 新生力量
new blood 家庭、社會等的新成員, 新生力量
full blood 純種; 純血統(人、物) 同父同母的關系
get sb.'s blood up 使震怒
have sb.'s blood up 使震怒
God's blood !(='Sblood ! 'sblood!) [廢]老天在上!說實在的!天哪!好傢伙!
half blood 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關系 混血兒; 雜種馬
have sb.'s blood on one's head 對某人的痛苦或死亡應該負責
have sb.'s blood on one's hands 對某人的痛苦或死亡應該負責
high blood 勇氣; 貴族血統
hot blood 激憤; 暴躁
in cold blood 殘酷的 故意的 冷靜的
in the blood 遺傳; 世代相傳
in sb.'s blood 遺傳; 世代相傳
let blood 【醫】放血 流...的血; 殺 擠出(樹、葡萄等的)液汁
life blood 生命力; 生命線; 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
life's blood 生命力; 生命線; 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
live blood 生命力; 生命線; 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
make bad blood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make ill blood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stir up bad blood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stir up ill blood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make bad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make ill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stir up bad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stir up ill blood between persons (在二人之間)挑起惡感, 挑撥離間
make sb.'s blood boil 使發怒, 使人冒火
make sb.'s blood freeze (=make sb.'s blood run cold) 使某人不寒而慄, 使某人毛骨悚然
make sb.'s blood freeze (=make sb.'s blood creep) 使某人不寒而慄, 使某人毛骨悚然
of the (royal) blood (=of the blood royal) 王族的
out for sb.'s blood 要某人的命
penny blood [blood book][俚]低級的恐怖、驚險小說或刊物
red blood 血性; 勇氣
run in the blood 這家人的特長[點]
be in the blood 這家人的特長[點]
seal with one's blood 用鮮血證明
shed one's blood for sth. 為某事物而流血
shed the blood of sb. 殺死某人
spill the blood of 殺死...
stir sb.'s blood 激起某人的慾望, 熱情等
suck sb's blood 榨取膏血
sweat blood 累死累活地干; 萬分憂慮
taste blood 嘗到甜頭(尤指兇殘的新經驗); 初識真味
too rich for my blood [美]我吃不消, 我受不了
warm blood 溫血 熱情的, 易激動的, 急躁的
welter in one's blood 躺在血泊中
whole blood 【醫】直接從活人身上抽血, 以便輸血 泛指沒有提取任何成分的全血 同父同母的關系
young blood 年青人 青春的活力 新鮮血液; 新成員
B-and Entrails 英國商船旗
blood and iron 【史】鐵血主義; 戰爭政策
blood and soil 鮮血與祖國(納粹口號)
blood and thunder 兇殺情節 充滿兇殺情節的(戲劇小說等)
blood from a stone 辦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貪心漢手裡的錢
blood from a turnip 辦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貪心漢手裡的錢
blood out of a stone 辦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貪心漢手裡的錢
blood out of a turnip 辦不到的事 冷酷的人的同情心 貪心漢手裡的錢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諺]血濃於水; 是親近三分。

② 鐵血政權什麼意思

鐵血政策按照名詞解釋及帶血的政策,一般指政治人物強行推行自己或自己所代表利益集團的主要,可以是戰爭,也可以是大屠殺,總之是要死很多人,或者讓很多人做出巨大犧牲的政策。歷史上德國首相所推行的用戰爭統一德國的政策成為鐵血政策的代名詞。但從後面的歷史看,如斯大林大清洗,及文革中國,秦始皇等死人與流血遠超過德國的統一戰爭。強行推行鐵血政策的政客有的受到後輩的指責(斯大林的肅反、文革中國),但也有的通過鐵血政策為本國賺取了豐厚的利益。對於鐵血政策的評價褒貶不一,主要看其對後代的影響。
執行鐵血政策的政權稱為鐵血政權。

③ 鐵血政策的介紹

鐵血政策(德語:Blut und Eisen) ,是指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於1862年提出的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國統一的政策,「鐵」指武器,「血」指戰爭。俾斯麥代表容克地主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阻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④ daydayup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天天向上。

是以往的一句中式英語,直接將「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逐字翻譯,就翻成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4)鐵血政策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擴展閱讀

中式英語:

指帶有漢語詞彙、語法、表達習慣的英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

在使用英語時,因受漢語思維方式或文化的影響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具有中國特徵的英語。這是中國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出現的,是必然的一種語言現象。

隨著英語在中國已經成了一個流行的話題,許多新鮮事也跟著出來了。俄羅斯新聞公布全球語言監聽會公布的2005全球最流行的十個詞彙清單,位列第四位。

中式英語是漢語及英語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學習者在寫作中往往先用漢語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綱,再把漢語一句句機械地轉換成英語,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跡,因而不易被以英語為母語者所接受。 中式英語指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

⑤ 「鐵血政策」是哪個國家的

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國統一的政策。俾斯麥代表容克貴族(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障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對資產階級的「憲法統一」極為鄙視和不滿。他不相信憲法的任何一個條文會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說:「假如確實成功地按照這條新的、正在走的道路爭得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的祖國……那我可能會對這個國家新秩序的創始人表示我的感謝;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確信,普魯士的榮譽並不取決於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議會著名人士在德國到處扮演唐·吉訶德」,「德國的統一和在議會的講壇上作報告的權力不是同一類問題。」俾斯麥輕蔑地說:「一個議會比一支軍隊更容易被動員起來。」「通過議會的辯論,通過11票之多數是不可能對這些原則作為一種判決的。」當然,俾斯麥除了把憲法統一視為毫無用處外,還敏感到議會憲政對普魯士容克統治的危害。在他看來,議會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終是一種有可能被街壘戰士掌握統治權的威脅,說「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葯撒進紀律嚴密的普魯士。」

俾斯麥強烈地主張:「要對這個(德國)問題作出決定,根本就不是在我們的議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戰場上」,德國的統一「只能通過同反對者進行戰爭的道路來實現。」因此,他始終把一個國家的軍事上的強大看作是決定這個國家價值的要素,竭力主張建立強大的武裝,認為:「沒有普魯士的軍隊,並且是一支強大的普魯士軍隊,德意志民族的觀念根本就不會實現。」有個語言學家叫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麥抱怨道:「現在每一個歐洲人都是士兵,我們甚至就像猛獸一樣生活在史前時代。……如果在歐洲大陸上,某一個國家沒有許多大炮就會感到非常不安全,那麼作為鄰國應該對它說些什麼呢?」對此,俾斯麥只說了這么一句話:「含糊的人道主義!」這個早就立志要「以訓練新兵的軍刀刀刃為樂事」的「烈性容克」決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敗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後的一個星期,他出席了議會預算委員會的一次會議(與會的只有20多個委員)。會上討論了關於1863年撥款的決議草案。俾斯麥在發言中,開始時還以和緩的口氣表示他是多麼重視政府與議會共同解決預算問題。接著,他把話鋒一轉,直截了當地提出他對解決德意志問題的基本見解:「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裡以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這就是被後人所概括的所謂「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因此被冠以「鐵血宰相」的美名。
在議會里所發表的「鐵血」演說,俾斯麥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說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實。但它卻招來了輿論大嘩。整個內閣,除了陸軍大臣羅恩外,沒有一個閣員支持他。就連起用他的普王此時也深感憂慮,一度閃過念頭:是否應當在俾斯麥能給朝廷造成更多損失之前就把他免職?10月5日,威廉一世在從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會見俾斯麥時懊喪地說:「我完全可以預見這一切將會如何終場」,「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他們將會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普王悲觀地將俾斯麥和自己喻為英國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對層層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礙,俾斯麥不卻步。「沒有別的路可走,只好奮斗」。他勸說普王:「我們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我自己是在為我的國王的事業和陛下奮斗。」俾斯麥終於用他堅定果敢的態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內心的保留態度,把對俾斯麥原先的臨時任命予以正式確認。
於是俾斯麥便放膽揮動「鐵血」利器,推行「軍事大國政策」。

1862年9月30日 德國首任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19世紀中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當時存在著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另一條是容克階級領導的,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還不滿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的「預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鼓動性的講話。他要求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他在講話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統一德意志依靠「鐵和血」,即憑借戰爭暴力,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他出任宰相後,根本不聽議會那一套空談,他不理睬議會多數派否決政策撥款,也不理睬他們的指責,獨斷獨行,擅自支付經費,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在「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他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對奧國的戰爭,對法國的戰爭,終於以「鐵和血」擊潰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大業,1871年1月18日,宣布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

俾斯麥出任德意帝國的首任宰相,由於他是用「鐵和血」統一德意志的,歷史上稱他為「鐵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稱為「鐵血政策」,後來發展為「專制和戰爭」的代名詞。

⑥ 鐵血政策名詞解釋

鐵血政策,是指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國統一的政策。俾斯麥代表容克地主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障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⑦ 鐵血政策

「鐵血政策」

俾斯麥對資產階級的「憲法統一」極為鄙視和不滿。他不相信憲法的任何一個條文會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說:「假如確實成功地按照這條新的、正在走的道路爭得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的祖國……那我可能會對這個國家新秩序的創始人表示我的感謝;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確信,普魯士的榮譽並不取決於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議會著名人士在德國到處扮演唐·吉訶德」,「德國的統一和在議會的講壇上作報告的權力不是同一類問題。」俾斯麥輕蔑地說:「一個議會比一支軍隊更容易被動員起來。」「通過議會的辯論,通過11票之多數是不可能對這些原則作為一種判決的。」當然,俾斯麥除了把憲法統一視為毫無用處外,還敏感到議會憲政對普魯士容克統治的危害。在他看來,議會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終是一種有可能被街壘戰士掌握統治權的威脅,說「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葯撒進紀律嚴密的普魯士。」

俾斯麥強烈地主張:「要對這個(德國)問題作出決定,根本就不是在我們的議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戰場上」,德國的統一「只能通過同反對者進行戰爭的道路來實現。」因此,他始終把一個國家的軍事上的強大看作是決定這個國家價值的要素,竭力主張建立強大的武裝,認為:「沒有普魯士的軍隊,並且是一支強大的普魯士軍隊,德意志民族的觀念根本就不會實現。」有個語言學家叫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麥抱怨道:「現在每一個歐洲人都是士兵,我們甚至就像猛獸一樣生活在史前時代。……如果在歐洲大陸上,某一個國家沒有許多大炮就會感到非常不安全,那麼作為鄰國應該對它說些什麼呢?」對此,俾斯麥只說了這么一句話:「含糊的人道主義!」這個早就立志要「以訓練新兵的軍刀刀刃為樂事」的「烈性容克」決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敗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後的一個星期,他出席了議會預算委員會的一次會議(與會的只有20多個委員)。會上討論了關於1863年撥款的決議草案。俾斯麥在發言中,開始時還以和緩的口氣表示他是多麼重視政府與議會共同解決預算問題。接著,他把話鋒一轉,直截了當地提出他對解決德意志問題的基本見解:「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裡以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這就是被後人所概括的所謂「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因此被冠以「鐵血宰相」的美名。

在議會里所發表的「鐵血」演說,俾斯麥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說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實。但它卻招來了輿論大嘩。整個內閣,除了陸軍大臣羅恩外,沒有一個閣員支持他。就連起用他的普王此時也深感憂慮,一度閃過念頭:是否應當在俾斯麥能給朝廷造成更多損失之前就把他免職?10月5日,威廉一世在從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會見俾斯麥時懊喪地說:「我完全可以預見這一切將會如何終場」,「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他們將會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普王悲觀地將俾斯麥和自己喻為英國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對層層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礙,俾斯麥不卻步。「沒有別的路可走,只好奮斗」。他勸說普王:「我們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我自己是在為我的國王的事業和陛下奮斗。」俾斯麥終於用他堅定果敢的態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內心的保留態度,把對俾斯麥原先的臨時任命予以正式確認。

於是俾斯麥便放膽揮動「鐵血」利器,推行「軍事大國政策」。

⑧ 鐵血政策的背景

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各封建戰勝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維也納會議決定組織德意志邦聯以承接被法國在戰爭中徹底摧毀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邦聯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邦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
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邦聯,只不過是封建帝國的最終表現形式而已。由於分裂不利於自由經濟發展,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因此德國統一成為了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要求,成為了歷史必然趨勢。
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所謂「大德意志」),並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俾斯麥心中的以普魯士為中心的統一則不同,他計劃要在統一的國家中排除奧地利(即「小德意志」)。
50年代初,普奧爭霸中奧地利處於較優勢地位。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趁機意欲統一。
1850年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在奧地利的操縱下要求恢復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普魯士拒絕。奧地利聯合他國威脅普魯士。普魯士最終妥協。普魯士稱其為「奧爾米茨之辱」。此事件加劇了普奧關系惡化。50年代末,普魯士與眾多德意志小邦發展了經濟聯系,建立「關稅同盟」。並利用18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
19世紀中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當時存在著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由中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另一條是容克地主階級領導的,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還不滿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的「預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鼓動性的講話。他要求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他在講話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統一德意志依靠「鐵和血」,即憑借戰爭暴力,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他出任宰相後,根本不聽議會那一套空談,他不理睬議會多數派,否決政策撥款,也不理睬他們的指責,獨斷獨行,擅自支付經費,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
在「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他先後發動了對丹麥、奧國、法國的戰爭,終於以「鐵和血」擊潰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大業,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

⑨ 鐵血政策,鐵和血分別指什麼

鐵是指武器,血是指暴力

⑩ 鐵血政策 這個詞是誰提出的

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國統一的政策。俾斯麥代表容克貴族(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障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對資產階級的「憲法統一」極為鄙視和不滿。他不相信憲法的任何一個條文會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說:「假如確實成功地按照這條新的、正在走的道路爭得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的祖國……那我可能會對這個國家新秩序的創始人表示我的感謝;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確信,普魯士的榮譽並不取決於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議會著名人士在德國到處扮演唐·吉訶德」,「德國的統一和在議會的講壇上作報告的權力不是同一類問題。」俾斯麥輕蔑地說:「一個議會比一支軍隊更容易被動員起來。」「通過議會的辯論,通過11票之多數是不可能對這些原則作為一種判決的。」當然,俾斯麥除了把憲法統一視為毫無用處外,還敏感到議會憲政對普魯士容克統治的危害。在他看來,議會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終是一種有可能被街壘戰士掌握統治權的威脅,說「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葯撒進紀律嚴密的普魯士。」 俾斯麥強烈地主張:「要對這個(德國)問題作出決定,根本就不是在我們的議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戰場上」,德國的統一「只能通過同反對者進行戰爭的道路來實現。」因此,他始終把一個國家的軍事上的強大看作是決定這個國家價值的要素,竭力主張建立強大的武裝,認為:「沒有普魯士的軍隊,並且是一支強大的普魯士軍隊,德意志民族的觀念根本就不會實現。」有個語言學家叫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麥抱怨道:「現在每一個歐洲人都是士兵,我們甚至就像猛獸一樣生活在史前時代。……如果在歐洲大陸上,某一個國家沒有許多大炮就會感到非常不安全,那麼作為鄰國應該對它說些什麼呢?」對此,俾斯麥只說了這么一句話:「含糊的人道主義!」這個早就立志要「以訓練新兵的軍刀刀刃為樂事」的「烈性容克」決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敗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後的一個星期,他出席了議會預算委員會的一次會議(與會的只有20多個委員)。會上討論了關於1863年撥款的決議草案。俾斯麥在發言中,開始時還以和緩的口氣表示他是多麼重視政府與議會共同解決預算問題。接著,他把話鋒一轉,直截了當地提出他對解決德意志問題的基本見解:「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裡以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這就是被後人所概括的所謂「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因此被冠以「鐵血宰相」的美名。 在議會里所發表的「鐵血」演說,俾斯麥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說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實。但它卻招來了輿論大嘩。整個內閣,除了陸軍大臣羅恩外,沒有一個閣員支持他。就連起用他的普王此時也深感憂慮,一度閃過念頭:是否應當在俾斯麥能給朝廷造成更多損失之前就把他免職?10月5日,威廉一世在從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會見俾斯麥時懊喪地說:「我完全可以預見這一切將會如何終場」,「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他們將會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普王悲觀地將俾斯麥和自己喻為英國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對層層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礙,俾斯麥不卻步。「沒有別的路可走,只好奮斗」。他勸說普王:「我們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我自己是在為我的國王的事業和陛下奮斗。」俾斯麥終於用他堅定果敢的態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內心的保留態度,把對俾斯麥原先的臨時任命予以正式確認。 於是俾斯麥便放膽揮動「鐵血」利器,推行「軍事大國政策」。 1862年9月30日 德國首任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19世紀中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當時存在著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另一條是容克階級領導的,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還不滿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的「預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鼓動性的講話。他要求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他在講話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統一德意志依靠「鐵和血」,即憑借戰爭暴力,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他出任宰相後,根本不聽議會那一套空談,他不理睬議會多數派否決政策撥款,也不理睬他們的指責,獨斷獨行,擅自支付經費,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在「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他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對奧國的戰爭,對法國的戰爭,終於以「鐵和血」擊潰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大業,1871年1月18日,宣布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 俾斯麥出任德意帝國的首任宰相,由於他是用「鐵和血」統一德意志的,歷史上稱他為「鐵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稱為「鐵血政策」,後來發展為「專制和戰爭」的代名詞。 【鐵血政策的影響】 俾斯麥「鐵血政策」是德意志資產階級改良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部分。鐵血政策,對內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掃清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礙。對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包括三場戰爭,即丹麥戰爭(即普魯士與丹麥的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通過這些政策,德國完成了統一,並且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但德國的資產階級改良中也保留了一些封建殘余。後來發展為「專制和戰爭」的代名詞。

熱點內容
我最喜歡秋天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33:18 瀏覽:828
我真的喜歡秋天的色彩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21:29 瀏覽:510
因為我喜歡櫻花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19:55 瀏覽:612
兩只老虎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15 09:11:13 瀏覽:941
我喜歡那些照片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10:24 瀏覽:587
問有多少錢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15 09:09:17 瀏覽:399
虛性子癇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發布:2025-07-15 09:09:09 瀏覽:549
怎麼介紹新學校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7-15 09:05:15 瀏覽:124
翻譯上兩個小時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5 09:05:14 瀏覽:73
化石人類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7-15 09:04:29 瀏覽: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