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單詞 » 正筆石目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正筆石目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時間: 2022-07-06 01:13:40

1. 學習任務半索動物門筆石綱化石鑒定

【任務描述】 ①了解半索動物門特徵,掌握筆石綱構造;②根據筆石綱化石鑒定方法,鑒別常見的筆石綱動物化石;③了解筆石綱動物化石在地層古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一、半索動物門特徵

半索動物的最主要特徵是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條短盲管,稱口索,這是半索動物所特有的。有人認為口索是最初出現的脊索,有人則認為它是相當於未來的腦垂體前葉。半索動物曾作為一個亞門,歸屬於脊索動物門,但基於它具有腹神經索及開管式循環,肛門位於身體最後端,而且口索很可能是一種內分泌器官,目前多數學者把半索動物作為一個獨立的門。

筆石綱是半索動物門的一個綱,已絕滅,是一種海生個體小的群體動物。化石常因升餾作用而保存為碳質薄膜,在岩層上似象形文字,故稱筆石。

二、筆石綱的基本構造

(一)胎管

這是第一個個體所分泌的圓錐形外殼,是筆石體生產發育的始部。胎管由基胎管和亞胎管組成。在亞胎管一側由管壁中生出一條直的胎管刺;另一側常因胎管口緣延伸形成口刺;在基胎管尖端反口方向伸出一條纖細的線狀管,稱為線管(圖2-42)。正筆石目的有軸筆石亞目,其線管硬化,稱為中軸。

圖2-42 正筆石目筆石胎管的構造

(據武漢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1983)

圖2-43 樹形筆石目的兩種胞管和莖系

(據何心一等,1993)

(二)胞管

第一個胞管由胎管側面的一個小孔出芽生出。樹形筆石目有兩種類型的胞管,較大的正胞管和較小的副胞管。正胞管和副胞管是由莖系連接在一起的,而莖系是由硬化變黑的芽莖串連而成的(圖2-43)。芽莖出芽長出正胞管、副胞管和新的芽莖,如此相繼不斷形成多分枝的樹形筆石類。正筆石目只有正胞管,但胞管形態多種多樣,可分為十種類型(圖2-44)。

(三)筆石枝

成列的胞管構成筆石枝(圖2-45)。胞管所在的一側為腹側,與之相反的一側為背側。筆石枝靠近胎管的部分稱為始端,胞管不再增長的一端為末端。正筆石在筆石枝的背部有連通各個胞管的共通管(溝)。每個胞管靠近共通管一邊為背,另一邊為腹。相鄰兩胞管間常有重疊,但重疊的程度各類筆石不一。

正筆石目的筆石枝生長方向各有不同,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為基準,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和上曲式(圖2-46)。凡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的筆石體,筆石枝彼此以腹側相向;凡上斜式和上曲式,則以背側相向。數列胞管沿中軸攀合,稱為上攀式。筆石枝上胞管的排列可分為單列式、雙列式和四列式,個別還有三列式。

圖2-44 正筆石的胞管形狀

圖2-45 正筆石目筆石枝構造

(據何心一等,1993)

圖2-46 筆石枝生長方向的綜合表示

(據何心一等,1993)

(四)筆石體

筆石體由筆石枝構成,正筆石目的一個筆石體少則只有一支,多則可達數十支不等。各類筆石體的數量都是一定的,而且有較強的規律性,因此這些是分類及鑒定的重要特徵。樹形筆石的筆石體,如果保存完整,一般都成樹枝狀、網狀或羽狀。

(五)筆石簇

筆石簇是一些筆石體有時聚生在一個浮胞上,形成的一個綜合體(圖2-47)。

圖2-47 筆石簇

(據武漢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1983)

三、筆石的生態及地史分布

除了樹形筆石目大部分類別習性是固著生活外,其他各類筆石的習性大都是營浮游生活。筆石類化石可以保存在各種沉積岩中,但最主要的是保存在頁岩中,尤其黑色頁岩往往含大量筆石。筆石動物可以生活在從濱海到陸棚邊緣以及大陸斜坡等海域。

筆石的演化以正筆石目的研究比較清楚,一般表現為:從無軸到有軸;雙列到單列;胞管簡單到向內彎和向外彎;多枝到少枝,但是有的筆石由於產生次枝和幼枝等而使筆石體復雜化。上述的演化趨向並非在所有筆石的演化上都表現得很明顯。

筆石出現於中寒武世而滅絕於早石炭世。早奧陶世早期以反稱筆石類為主。早奧陶世中期至晚期以胞管簡單的無軸正筆石為主。中奧陶世至晚奧陶世以胞管波折和內彎的無軸正筆石為主。雙列的有軸正筆石也相當發育。志留紀至早泥盆世則以胞管外彎和外展的單列有軸正筆石類為主。

四、筆石標本的觀察方法

(一)筆石分枝情況的觀察

對樹形筆石目,要注意分枝是否規則,是均勻的還是不均勻的,分枝後各枝是平行的還是不平行的,分枝的稀密程度,枝與枝之間的距離大小及分枝排列的形狀(即分枝復體的形狀如樹枝狀、網狀、扇狀等)。

對正筆石目均分筆石科各屬的觀察,最主要的是注意其分枝級數及枝數(級數是指自胎管始,每分叉一次為一級,筆石體總共分叉的次數,而枝數則是指筆石體最後一次分枝後,最末級筆石枝的總數)。而對其餘各科則需要著重注意筆石枝生長方向、分散角大小、分枝枝數及枝體曲折旋卷的形狀變化。

(二)筆石枝生長方向的觀察

筆石枝的伸展方位是以胎管尖端(即線管一端)向上,胎管口部向下為準的。這樣筆石枝的背側總在上方(攀合式除外),並且筆石枝伸展方位主要適用於雙枝及四枝的筆石。筆石枝的生長方向觀察如下:①凡是下垂式、下斜式和下曲式的筆石枝彼此以腹側相向;②凡是上斜式、上曲式及攀合式,其筆石枝彼此以背側相向;③平伸式的筆石枝為水平延伸。

(三)筆石枝上胞管排列方式的觀察

筆石枝上胞管排列方式有單列、雙列、四列之分,觀察時不但需要注意上述胞管排列的方式,尚需注意同枝胞管排列的變化,如雙頭筆石在初期是雙列攀合式的,而後期則分叉成單列胞管,也有相反變化的情況如布氏筆石。

(四)胞管形狀變化觀察與度量

胞管形狀的變化是鑒定屬和種的主要根據之一。在觀察胞管時,要注意:①胞管是直的、彎的(內彎、外彎)還是卷的(內卷、外卷)。②胞管是方管還是圓管或是圓錐管,此外口穴的形狀、口刺的有無及長短也要注意。③胞管的度量:相鄰胞管疊復關系,露出部與疊復部分之比例;沿筆石枝的方向,每厘米長度內包含的胞管數;胞管傾角的大小。

五、技能訓練——常見筆石標本化石鑒定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筆石動物硬體基本構造;

(2)掌握樹形筆石目、正筆石目特徵,以及正筆石目各亞目特徵;

(3)熟練鑒定常見筆石化石。

(二)使用儀器、工具、用品

多媒體設備,放大鏡(15~20 ×),實驗報告,化石標本。

(三)實習報告要求

每人至少觀察10塊標本,選5塊標本作圖並描述主要構造特徵。

(四)鑒定內容

筆石綱以下分6個目:樹形筆石目、管筆石目、腔筆石目、莖筆石日、介殼筆石目和正筆石目。化石較為常見的是樹形筆石目和正筆石目,其他目化石較少。

1.樹形筆石目

Dictycnema Hall,1851 (網格筆石)(圖2-48 之1):筆石體呈錐形或盤狀,胎管露出或包圍在根狀構造里;筆石枝為正分支,各支平行或近於平行,支間有橫耙連接,形成網格狀;正胞管直管狀,側面呈鋸齒狀;副胞管形狀不同。晚寒武世—早石炭世。

Acanthograptus Spencer,1878 (刺筆石)(圖2-48 之2):筆石體灌木狀,分枝不規則。胞管細而長,幾個胞管互相緊靠,形成芽枝,左右排列,好像枝上生刺。晚寒武世—志留紀。

2.正筆石目

正筆石目依據中軸的有無及發育特點,分為3 個亞目:無軸亞目、隱軸亞目及有軸亞目:

◎無軸亞目:筆石體由一枝至多枝組成,下垂至上斜生長。胞管以直管及內彎為主,無中軸。奧陶紀—早志留世。

Tetragraptus Salter,1863 (四筆石)(圖2-48 之3):筆石體左右對稱,分枝兩次,具4個筆石枝,下垂至上斜;胞管直管狀。早奧陶世。

Dichograptus Salter,1863 (均分筆石)(2-42 之4):筆石體平伸至上斜伸長,正分枝,分枝三次,具5 ~8 個末枝,第一級和第二級較短,末級枝長,胞管直管狀。早奧陶世。

Didymograptus McCoy,1851 (對筆石)(圖2-48 之5):筆石體兩邊對稱,具兩個筆石枝,下垂至上斜生長,胞管直管狀,極少數微有S形彎曲。早-中奧陶世。

Nemagraptus Emmons,1855 (絲筆石)(圖2-48 之6):兩個主枝細長而彎曲,生於胎管中部和胎管構成十字形,枝常彎曲作S形。主枝的一側生有若干次枝(或無次枝)排列很有規則,胞管單列,重疊不顯著。中奧陶世。

圖2-48 筆石動物化石代表

1.Dictycnema (網格筆石);2.Acanthograptus (刺筆石);3.Tetragraptus (四筆石);4.Dichograptus (均分筆石);5.Didymograptus (對筆石);6.Nemagraptus (絲筆石);7.Sinograptus (中國筆石);8.Phyllograptus (葉筆石);9.Glyptograptus (雕筆石);10.Climacograptus (柵筆石);11.Monograptus (單筆石);12.Rastrites (耙筆石);13.Streptograptus (卷筆石);14.Cyrtograptus (弓筆石)

Sinograptus Mu,1957 (中國筆石)(圖2-48 之7):筆石體包含兩個下曲的筆石枝,胞管強烈曲折,始部(原胞管部分)形成背褶,末部(亞胞管部分)形成腹褶,背褶和腹褶的頂端均具有相當發育的刺。早奧陶世。

◎隱軸亞目:筆石體具兩個或4 個筆石枝,攀合生長,兩枝背部相接形成雙肋式,或兩枝側面重疊,側視只能見到一列胞管的單列式。中軸發育或不發育,夾於攀合的筆石枝之間。早、中奧陶世。

Phyllograptus Hall,1858 (葉筆石)(圖2-48 之8):筆石體橢圓形、長圓形、長紡錘形等,由四個攀合的筆石枝組成,橫切面呈十字形,胞管管狀,稍向外彎,掩蓋大。早奧陶世。

◎有軸亞目:筆石體上攀,中軸發育,發背方式為雙筆石式或單筆石式,胞管變化多樣。早奧陶世-早泥盆世。

Glyptograptus Lapworth,1873 (雕筆石)(圖2-48 之9):單枝雙列,橫切面近於圓形。胞管內彎,腹緣波狀曲折,口部稍向內屈,口緣通常呈波形彎曲。早奧陶世-早志留世。

Climacograptus Hall,1865 (柵筆石)(圖2-48 之10):筆石體直,單枝雙列,筆石體橫切面呈卵形。胞管強烈彎曲,腹緣作S形曲折,煙斗狀;口穴顯著,常為方形。早奧陶世-早志留世。

Monograptus Heinitz,1852 (單筆石)(圖2-48 之11):筆石體簡單,僅有一個上攀的筆石枝,枝直或微彎曲。枝上胞管單列式,胞管口部外彎呈鉤狀。志留紀-早泥盆世。

Streptograptus Yin,1037 (卷筆石)(圖2-48 之13):筆石體僅有上攀的一枝,枝常彎曲。胞管單列,胞管口部向外捲曲形成顯著的球形,掩蓋部分極小。志留紀。

Rastrites Barraude,1850 (耙筆石)(圖2-48 之12):筆石體單枝單列,彎曲呈鉤狀;胞管呈細長管狀,彼此分離,口部微曲,共通溝非常纖細;胞管傾角大,與軸部近垂直。早志留世。

Cyrtograptus Carruthers,1867 (弓筆石)(圖2-48 之14):筆石體或多或少螺旋形彎曲或捲曲;具有胞管幼枝,幼枝有的有二級或更多級;胞管通常為三角形。中志留世。

2. 筆石動物的分類:

管筆石目(Tuboidea)
腔筆石目(Camaroidea)
甲殼筆石目(Crustoidea)
莖筆石目(Stononoidea)
樹形筆石目(Dendroidea) ->樹形筆石亞目(Dendroidina) & 正筆石式樹形筆石亞目 (Graptodendroidina)
有正胞管、副胞管和莖胞管三種,發育莖系。筆石枝分枝規則或不規則。筆石枝一般數目較多。 一般固著生活,少數浮游生活。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
正筆石目(Graptoloidea) ->無軸亞目(Axonolipa) & 隱軸亞目(Axonocrypta) & 有軸亞目(Axonophora)
正筆石類胞管形態類型是鑒定筆石的重要依據之一

3. 重要的生物門類和標准化石

1.小殼動物群和澄江動物群

小殼動物群是個體微小(1~2mm),具外殼的多門類海生無脊椎動物,包括軟舌螺、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及分類位置不明的棱管殼等。小殼動物群始見於震旦紀末期,寒武紀初期大量繁盛。它是繼伊迪卡拉動物群之後生物界又一次質的飛躍,完成了從無殼到有殼的演化歷程。從地層學角度看,小殼動物群是劃分前寒武紀和寒武紀界線的最好標志,目前多數地質學者傾向以小殼化石大量繁盛為寒武系底界的標志。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雲南澄江及晉寧地區寒武系底部發現一個無殼和具殼化石混生帶,包括三葉蟲、水母、蠕蟲類、甲殼綱及分類位置不明的節肢動物、腕足類、藻類等,該生物群是繼小殼化石出現之後很快出現的一個動物群,稱為澄江動物群。該動物群已引起國內外古生物學界的重視,在生物演化上的意義正被加緊研究。

圖7-1 早古生代化石圖

(轉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1—Circotheca(圓管螺);2—Cosinocyathus(篩杯);3—Redlichia(萊得利基蟲);4—Damesella(德氏蟲);5—Drepanura(蝙蝠蟲);6—Pseudagnostu(假球接子);7—Dictyonema(網格筆石);8—Eoisotelus(古等稱蟲);9—Armenceras(阿門角石);10—Yangtzeella(揚子貝);11—Nemagraptus(絲筆石);12—Pentamerus(五房貝);13—Tuvaella(圖瓦貝);14—Didymograptus(對筆石);15—Sinoceras(中國角石);16—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蟲);17—Monograptus(單筆石);18—Rastrites(耙筆石);19—Coronocephalus(王冠蟲);20—Halysites(鏈珊瑚);21—Hormotoma(鏈房螺)

2.三葉蟲

三葉蟲是繼小殼動物後最早繁盛的帶殼動物,它在寒武紀屬種繁多,演化迅速,生態分異明顯,化石豐富,是寒武紀地層劃分對比的重要依據。

早寒武世三葉蟲以萊得利基蟲目為主,具頭大、尾小、胸節多、頭鞍長、錐形、鞍溝明顯、眼葉大等特點,代表分子有Redlichia(萊得利基蟲,

)、Palaeolenu(古油櫛蟲,

)等。中寒武世以褶頰蟲目的大量出現為標志。初期常見寬闊的固定頰,頭鞍截錐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較小的尾板,如Shantungaspis(山東盾殼蟲,

),中後期與晚寒武世初期的三葉蟲特徵相近,尾板寬大,尾刺發育,如Damesella(德氏蟲,

),Blackwelderia(蝴蝶蟲,

13)及Drepanura(蝙蝠蟲,

)等。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現一些頭鞍特殊的屬,如Ptychaspis(褶盾蟲,

)等。中、晚寒武世還廣泛分布有營浮游生活的球接子類,這一類頭尾等大,頭甲和尾甲凸出似球形,是重要的標准化石,如Ptychagnostus(皺紋球接子,

)和Pseudagnostus(假球接子,

)等。奧陶紀由於新生游泳的鸚鵡螺類和漂浮的筆石類等類別的大量出現和興盛,三葉蟲在海洋中不再佔有統治地位,與寒武紀相差較大,以櫛蟲亞目、斜視蟲亞目和三瘤蟲亞目占優勢,一般尾甲更大,為等尾型,頭鞍前葉膨大,代表分子有 Dactycocephalus(指紋頭蟲,O1),Asaphellus(小櫛蟲,O1),Eoisotelus(古等稱蟲,O1),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蟲,O2)和Dalmanitina(小達爾曼蟲,O2—S1)等。從志留紀起三葉蟲顯著衰退,僅鏡眼蟲目較為重要,代表分子有Encrinuroides(似彗星蟲,S1),Coronocephalus(王冠蟲,S2)等。

3.筆石

筆石是地史時期的海生群體動物,化石中最常見的有樹形筆石目和正筆石目。樹形筆石呈樹狀或叢狀,大多數底棲固著生活,常與腕足類、三葉蟲類等共生,代表正常淺海環境。樹形筆石最早出現於中寒武世,絕滅於早石炭世。正筆石目從寒武紀開始在地層中大量出現,奧陶紀、志留紀達到極盛,早泥盆世絕滅。正筆石目演化迅速,分布廣泛,是奧陶系、志留系劃分和對比的主要依據。其演化特徵明顯:①筆石枝數從多到少;②筆石枝生長方向的變化由下垂→下斜→平伸→上斜至攀合,至中志留世僅剩單列式;③胞管形態變化:直管狀→內彎(O2—3)→外彎(S)→分離;④筆石體的幾次復雜化:中奧陶世Nemagraptus具次枝,中志留世的Cyrtograptus具幼枝。

晚寒武世至早奧陶世早期主要是樹形筆石類,早奧陶世中晚期以正筆石目中無軸亞目的繁盛為特徵,代表分子有Didymograptus(對筆石);中晚奧陶世是筆石發展的極盛時期,胞管以內彎型為主,筆石體復雜化具次枝,以無軸亞目、隱軸亞目和有軸亞目中雙列攀合的筆石為主,典型代表有Nemagraptus(絲筆石,O2)、Dicellograptus(叉筆石,O3)、Glyptograptus(雕筆石,

)和Climacograptus(柵筆石,O—S1)等。

志留紀無軸亞目和隱軸亞目筆石已消失,雙列攀合的筆石在早期仍較繁盛,隨後單筆石科興起,並成為志留系主要分帶化石。筆石體形態多樣,有直、彎、螺旋狀等,胞管以外彎為主,有直管狀、三角狀、外卷狀及分離狀等。早志留世代表分子有 Monograptus(單筆石,S1)、Rastrites(耙筆石,S1)等;中志留世以具幼枝的弓筆石類為特徵,代表有Cyrtograptus murchisoni(莫氏弓筆石,S2);志留紀末,正筆石類急劇衰退,只有少量單筆石殘留到早泥盆世。

4.腕足類

腕足類自早寒武世起已有廣泛分布,以具幾丁質類的無鉸綱為主,如Obolella(小圓貨貝),也有具鉸綱的原始代表。奧陶紀是腕足類發展的高峰期之一,具鉸綱的三分貝目、正形貝目、五房貝目和扭月貝目進入頂峰階段,代表有Sinorthis(中國正形貝,O1),Yangtzeella(揚子貝,O1),Hirnantia(赫南特貝,O3)等,石燕貝及小嘴貝類都有代表。志留紀腕足類化石相對減少,但其內部構造漸趨復雜化,具中隔板和匙板的五房貝類如Pentamerus(五房貝,S1),具腕的石燕類如 Eospirifer(始石燕),Howellella(郝韋爾石燕)及Tuvaella(圖瓦貝)等。

5.頭足類

頭足類從晚寒武世開始出現,早古生代主要為縫合線簡單的鸚鵡螺類。奧陶紀是鸚鵡螺重要發展時期,殼體增大,殼內體管構造復雜化,以直殼類型為主,代表分子有Manchuroceras(滿洲角石,O1),Armenoceras(阿門角石,O1),Sinoceras(中國角石,O2)等。志留紀起鸚鵡螺類開始衰落。

6.珊瑚

最早出現於寒武紀,我國在早奧陶世發現橫(床)板珊瑚。晚奧陶世開始繁盛,主要為單帶型的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如Streptelasma(扭心珊瑚),Agetolites(阿蓋特珊瑚,O3),Plasmoporella(似網膜珊瑚,O3)。志留紀是珊瑚的第一個繁盛期,以單帶型、泡沫型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為主,並可造礁,此時代表分子有Cystiphyllum(泡沫珊瑚,S2),Stauria(十字珊瑚),Favosites(蜂巢珊瑚),Halysites(鏈珊瑚),Heliolites(日射珊瑚)等。

除此之外,早古生代還有腹足類、雙殼類、苔蘚蟲、棘皮類、古杯類,以及海綿等。尤其是微體古生物牙形石,近年來已成為早古生代地層劃分、對比的重要生物類別。

4. 什麼是筆石動物

筆石動物(Graptolthines)

筆石動物是一類絕滅了的海生群體動物。筆石蟲體所分泌的骨骼,稱為筆石體(rhabdosome)。筆石體一般大小為場幾厘米或幾十厘米,較大的可達70cm或更長。筆石體的成分以往視為幾丁質。1966年富卡爾特(M.F.Foucart)和熱尼奧(C.Jeuniaux)的分析結果表明,筆石骨骼中不含幾丁質,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可能來源於硬蛋白,透射電鏡下所顯示的骨骼超微結構有蛋白骨膠原的外表,很可能其物質成分為骨膠原。因此,筆石體的成分似乎是一個非幾丁質的有機物。筆石化石常呈炭質薄膜保存,很象用筆在岩石上書寫的痕跡,「筆石」一名即由此而來。

分類:

管筆石目(Tuboidea)

腔筆石目(Camaroidea)

甲殼筆石目(Crustoidea)

莖筆石目(Stononoidea)

樹形筆石目(Dendroidea) ->樹形筆石亞目(Dendroidina) & 正筆石式樹形筆石亞目 (Graptodendroidina)

正筆石目(Graptoloidea) ->無軸亞目(Axonolipa) & 隱軸亞目(Axonocrypta) & 有軸亞目(Axonophora)

5. 半索動物

又稱隱索動物,全部海生。半索動物呈蠕蟲狀,由吻、領和軀干三部分組成;真體,腔發達;具背神經索;消化管前端有鰓裂;口腔背面前方具有一條短的口索。它是非脊索動物與脊索動物之間的一個過渡類型。包括腸鰓綱(僅見於現代,無化石記錄)、羽鰓綱、浮球蟲綱(現代動物,數量極少)和筆石綱。山東僅見筆石化石。

筆石

筆石綱屬半索動物門,是絕滅的海生動物,大多營漂浮生活。常以壓扁的炭質薄膜形式保存化石,很象鉛筆在岩石層上書寫的痕跡,因其而得名。開始出現於中寒武世,早石炭世滅絕。群體海生動物,化石中常見的有樹形筆石和正筆石目。其化石分布廣泛,具全球對比意義,山東省產出的筆石化石為樹筆石目,營底棲固著生活,分布於晚寒武世至早奧陶世地層中,典型產地有泰安大汶口及新泰、沂南等地。

圖3.108 筆石的復原圖

圖3.109 筆石的復原圖

●樹形筆石目 樹形筆石科 網格筆石屬

汶河網格筆石(Dictyonema wenheense):筆石體細長錐形,高20mm,寬11mm,軸角45°~75°,筆石枝纖細,寬0.5~0.6mm,正分枝,分枝角30°~40°,分枝間距不等,5mm內有5個枝。產於泰安大汶口晚寒武世炒米店組。

圖3.110 汶河網格筆石(×3)

●樹形筆石目 樹形筆石科 樹筆石屬

矮小樹筆石(Dendrograptus diminutus):筆石體極小,灌木形,高4~7mm,寬2~6mm。筆石枝纖細,波曲,寬0.3~0.5mm。產於沂南晚寒武世炒米店組。

圖3.111 矮小樹筆石(×6)

●樹形筆石目 樹形筆石科 無羽筆石屬

羽狀無羽筆石(Callograptus pennatus):筆石體呈細長錐形,高22mm,寬12mm,始端具有一根狀構造。筆石枝細長,枝寬均一,為0.7~0.8mm。正分枝,相鄰兩枝間距離大體和枝寬相當,5mm內有7個枝。無橫靶和絞結。胞管清晰,為細長管狀,側面保存為鋸齒狀,口緣內凹,腹緣直,形成纖細口尖外突,夾角約5°,相鄰胞管掩蓋極少,5mm內有6~7個胞管。產於新泰上寒武統鳳山階。

圖3.112 羽狀無羽筆石

6. 筆石綱的分類系統

簡介
筆石綱一般被分成7個目:樹形筆石目(Dendroidea)(樹形筆石亞目(Dendroidina)、甲殼筆石目(Crustoidea)、正筆石式樹形筆石亞目 (Graptodendroidina))、管筆石目(Tuboidea)、腔筆石目(Camaroidea)、莖筆石目(Stononoidea)、甲殼筆石目(Crustoidea)和正筆石目(Graptoloidea)(無軸亞目(Axonolipa)、隱軸亞目(Axonocrypta)、有軸亞目(Axonophora))。
管筆石目
(Tuboidea)樹枝狀或皮殼狀,正胞管和副胞管不規則分枝,莖胞管不發育。存在於奧陶紀至志留紀(我國貴州、陝西的地層存有此類筆石|)。
腔筆石目
(Camaroidea)皮殼狀,正胞管具直立的頸部,口部變形。存在於奧陶紀早期至奧陶紀中期。
甲殼筆石目(Crustoidea)皮殼狀樹形群體,正胞管具直立的頸部,口部變形。存在於早,中奧陶世。
莖筆石目
(Stononoidea)群體皮殼狀,形態不規則,莖胞管含不規則分枝的莖系,具正胞管,但副胞管不發育。存在於奧陶紀早期。
樹形筆石亞目
(Dendroidina)分枝很多,一般不規則。始端的表皮組織常演變為莖、根或底盤,藉以固著生活,有些用線管營浮游生活。存在於寒武紀中期至石炭紀早期。
正筆石式樹形筆石亞目
(Graptodendroidina)不具橫耙和絞結,分枝規則,常為正分枝。線管外露,浮游生活。存在於奧陶紀早期。
正筆石目
(Graptoloidea)僅有一種胞管(相當樹形筆石正胞管),不具副胞管和莖胞管。分枝規則,由一個至多數筆石枝組成。表皮組織較薄,營浮游生活。存在於奧陶紀至泥盆紀早期。根據中軸的特徵分為無軸亞目(Axonolipa)、隱軸亞目(Axonocrypta)和有軸亞目(Axonophora)。

熱點內容
英語對話作文怎麼寫人稱 發布:2025-07-09 12:09:49 瀏覽:965
英語看單詞不會讀怎麼辦 發布:2025-07-09 12:05:16 瀏覽:589
色覺正常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2025-07-09 11:56:00 瀏覽:276
你好喜歡貓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7-09 11:55:51 瀏覽:587
總是是記不住單詞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09 11:50:51 瀏覽:489
中立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發布:2025-07-09 11:50:02 瀏覽:161
青春美少女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09 11:47:24 瀏覽:166
喜歡像的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7-09 11:42:13 瀏覽:869
寒假趣事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09 11:42:05 瀏覽:3
你剛剛問我喜歡什麼菜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09 11:37:42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