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酸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1. 有一種和香菜類似的下湯的小菜叫什麼
叫荊芥
我們在家鄉也吃這個,很廉價,味道有些刺激,生吃熟吃都可以,我們也愛用它打疙瘩湯,味道很不錯的。中原比較普遍,吃的人也比較多。南方和北方的人很少吃,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有這種東西。
對了,他還有一個用途,夏天被蚊子咬了取一些荊芥葉子在被咬的地方揉搓一下,能起到止癢止疼的作用,這還是小時候媽媽教我的呢!
2. 荊芥寓意
荊芥寓意豐盛,開朗,五穀豐登,收成不錯,團圓。荊芥是唇形科植物荊芥的乾燥地上部分。荊芥葯性微溫,味辛,歸肺、肝經;荊芥炭葯性微溫,味辛、澀,歸肺、肝經。荊芥和荊芥炭的化學成分包括揮發油、黃酮、三萜、單萜苷、有機酸、甾體等,其中揮發油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荊芥葯材中,揮發油的含量不能少於0.60%(ml/g),胡薄荷酮的含量不能少於0.020%;乾燥的荊芥飲片中,揮發油的含量不能少於0.30%(ml/g),胡薄荷酮的含量不能少於0.020%。
荊芥功效與作用: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荊芥炭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荊芥具有解熱、發汗、鎮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止血、鬆弛氣管平滑肌等作用。
荊芥可以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頭昏、咽喉癢痛、風疹、麻疹、瘡瘍初起等;荊芥炭可以用於治療便血、痔血、崩漏、吐血、衄血、產後血暈等。
3. 荊薺的詳細內容
荊薺莖方紫有氣,全株芳香堅果小,
穗狀花序鍾宿尊,祛風解表止血妙。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全草及花穗。
[產地] 產江蘇、浙江、江西,多系人工栽培。
[採收] 秋季見花穗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干。
[葯材形性] 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綠色,被短柔毛,體輕質硬而脆,斷面纖維狀類白色,中心有白色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捲曲,破碎不全,頂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內藏棕黑色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身干,色黃綠、莖細、穗多,無泥雜者為佳。
[炮製] 原葯去泥屑雜草,切除殘根,搶水洗凈,取出將穗頭朝上豎放,待水瀝干,切O.3-0.5cm段片,曬干。
荊芥穗 單用花穗加工入葯,本品芳香氣烈,作用較強,尤擅於疏散頭面之風。
炒荊芥 荊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制後發散之力緩和。
荊芥炭 荊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葯者,亦稱黑荊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成分] 含揮發油。
[性味、歸經] 辛平或辛微溫,入肺.肝經。
[功用] 祛風解表、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處方名] 荊芥 荊芥穗 炒荊芥 荊芥穗。
[用法、用量] 煎服,6—10克。
[保貯] 放箱內或其它容器內蓋緊,置乾燥處,宜在30℃以下保存,防霉、蛀、結串。
[注意] 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須搶水洗凈,不宜久潤,隨切隨曬,當天曬干,不用火烘烤,否則香味走失,影響葯效。
秋播者次年5月下旬至6朋上鏡收獲;春番者當年8至9月收獲;夏番者當年10月收獲 。當果穗上部種子變褐色,頂端的花尚未落盡時,於晴天露水干後,割下全株,攤曬,曬至7至8成干時,放通風處,莖基著地,相互搭架,陰干;如遇陰雨可烘乾,溫度控制在40℃以下。荊芥莖呈方柱形,長50至80厘米,直徑0.2至0.4厘米。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纖維狀,類白色,中心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對生,多脫落,葉片3至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3至13厘米,直徑約7毫米。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黃綠色;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色淡黃綠,穗密而長,香氣濃者為佳。相關人群表虛自汗、陰虛火旺者禁服。食物相剋荊芥反驢肉、無鱗魚。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40~50厘米。莖基部木質化,上部四棱形,被白色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約1.5厘米,葉羽狀深裂或分裂,有時淺裂至全緣,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緣或具疏齒,長2~3.4厘米,寬1.5~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近截形至心形,上面深綠色,微被柔毛,下面白黃色,被白色短硬毛,脈上及邊緣被睫毛,有腺點。多數輪傘花序組成頂生穗狀花序,長6~12厘米,苞片葉狀,深或全緣,卵形,長約1厘米,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帶紫色,與花等長工稍長,花萼紫色,長約5毫米,有15條脈,外被稀疏短柔毛,先端5齒裂,三角形,花冠二唇形,藍紫色,干後淡黃色,長約8毫米,被柔毛,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花葯淡紫色,花柱細長,柱頭2裂。小堅果4,扁長圓形,腹部稍具棱,長約1.6毫米,寬約0.6毫米,褐色。花期7~9月,果期9月以後。
1. 祛風解表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2. 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常與防風相需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葯或清熱解毒葯治療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
3. 配防風、羌活,治風寒表症;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熱表症;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
註:荊薺既有葯用價值又可以當蔬菜食用,它有助於發汗,可幫助發燒患者盡快退燒,也可搭配生薑煮粥作為葯膳,治療感冒初期怕冷,怕熱,鼻塞,頭痛等症狀。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具強烈香氣。莖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基部棕紫色。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莖基部的葉片無柄或近無柄,羽狀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葉無柄,羽狀深裂,裂片3~5,長1~3.5厘米,寬1.5~2.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狀漸狹並下延至葉柄,裂片披針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麵灰綠色,兩面均無毛,脈上及邊緣較密,有腺上噗。花為輪傘花序,多輪密集於枝端,形成穗狀,長3~13厘米,苞片葉狀,長4~17毫米,小苞片線形,較小,花小,花萼漏斗狀倒圓錐形,長約3毫米,徑約1.2毫米,被灰色柔毛及黃綠色腺點,先端5齒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化冠淺紅紫色,二唇形,長約4毫米,上唇先端2淺裂,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二強,子房4縱裂,花柱基生,柱頭2裂。小堅果4,長圓狀三棱形,長約1.5毫米,徑約0.7毫米,棕褐色,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9~11月。
荊芥味辛微苦、性微溫,歸肺、肝經;輕宣升散;具有祛風解表,宣毒透疹,理血止痙的功效;主治感冒寒熱,頭痛,目癢,咽痛,咳嗽,麻疹,風疹,癰瘡,准將,吐血,血塊血,便血,崩漏 ,產後中風、血暈。其他相關荊芥本名假蘇,《本草圖經》雲:「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或曰荊芥為姜芥之聲轉,《新修本草》雲:「姜、荊,聲訛耳。」《綱目》雲:「曰蘇、曰姜、曰芥,皆因氣味辛香,如蘇、如姜,如芥也。」
荊芥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 細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取荊芥粗粉0.8克,加石油醚(60~90℃)20毫升,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散至1毫升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對照葯材0.8克,同法製成對照葯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的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葯,忌食魚。
《葯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中葯材荊芥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厘米,直徑0.2~0.4厘米;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厘米,直徑約0.7厘米。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4. Peppermint可以作英文名嗎它有什麼特殊意義Peppermint與Mint比較,哪個比較適合作英文名
MINT 薄荷樹,自然植被,莖長約90厘米,毛茸茸的葉片呈鋸齒狀,花頂生,開紫色、白色和粉紅色的花穗。中國現有12種,野生的有辣椒荷、歐薄荷、留蘭香圓葉薄荷及唇萼薄荷等。世界薄荷屬植物約有30種;薄荷包含了25個種,除了少數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主產地是美國,最好的薄荷產自英國。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
基本資料薄荷樹拉丁名或學名:Herba Menthae Heplocalycis Herba Menthae; ① Mentha haplocalyx (Briq.);② Mentha haplocalyx ;(Briq.var.piperascens Malinvaud)。
英文名:Mint
別名:蘇薄荷、水薄荷、魚香草、人丹草、蕃荷菜等。科屬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植物界 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脣形目 Lamiales
科:脣形科 Lamiaceae
屬:薄荷屬 Mentha
分布最早期於歐洲地中海地區及西亞洲一帶盛產。現時主要產地為美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英國、巴爾干半島等,而中國大部分地方如江蘇、浙江、江西等都有出產。中國: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中國是薄荷油、薄荷腦的主要輸出國之一;世界:廣泛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少數見於南半球。
傳說希臘傳說薄荷的原名出自希臘神話。冥王哈迪斯(Hades)愛上了美麗的精靈曼茜(Menthe),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Persephone)十分嫉妒。為了使冥王忘記曼茜,佩瑟芬妮將她變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長在路邊任人踩踏。可是內心堅強善良的曼茜變成小草後,她身上卻擁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涼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濃烈。雖然變成了小草,她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人們把這種草叫薄荷 (Mentha)。 羅馬人與希臘人都很喜歡薄荷的味道。在節慶時,他們還會把薄荷紡織優花環佩帶在身上。埃及人則有把一包包薄荷與大茴香、小茴香充當賦稅的做法。美洲印地安人會用薄荷來治療肺炎。 薄荷有極強的殺菌抗菌作用,常喝它能預防病毒性感冒、口腔疾病,使口氣清新。用薄荷茶汁漱口,可以預防口臭。用薄荷茶霧蒸面,還有縮細毛孔的作用。拿泡過茶的葉片敷在眼睛上會感覺到清涼,能解除眼睛疲勞。據說薄荷也有「眼睛草」的別稱,可用於治療眼疾。
功效薄荷產品(薄荷腦和薄荷素油)具有特殊的芳香、辛辣感和涼感,主要用於牙膏、食品、煙草、酒、清涼飲料、化妝品、香皂的加香;在醫葯上廣泛用於驅風、防腐、消炎、鎮痛、止癢、健胃等葯品中。全草入葯,有發汗、散風熱和止癢等功效,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癧等症,外用有輕微的止痛作用,用於神經痛等。中國歷來是薄荷腦和薄荷素油的出口大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享有盛名,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外匯收入可觀。薄荷根系在生長期間向土壤中分泌的物質有抑菌作用,對棉花的幾種主要病蟲害,如棉花枯萎病、立枯病以及棉薊馬和棉蚜等,具有明顯抑製作用,尤以對棉花枯萎病防效顯著,可在棉花重病區實行薄荷棉花輪作。
形態薄荷樹一、根
生產上栽培的薄荷,具有真正吸收作用的是著生在地上部直立莖入土部分和地下根莖節上的數量眾多的須根,這些根系入土深度30cm左右,而以表土層15~20cm左右最為集中;另外,在株間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在地上部直立莖的基部節上和節間也會長出許多氣生根,這種氣生根在天氣乾燥的情況下,會自行枯死,故對薄荷的生長發育幾乎不起作用。
二、莖
1. 地上莖
薄荷的地上莖又可分為兩種,一種叫直立莖,方形,顏色因品種而異,有青色與紫色之分。它的主要作用是著生葉片,產生分枝,並把根和葉聯系起來,把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養分輸送到葉片,同時把葉片的光合作用產物運至根部的輸導通道,其上有節和節間,節上著生葉片,葉腋內長出分枝。莖的表面雖也有少量油腺,但精油含量極微(莖稈鮮品出油率為0.001%~0.004%)。另一種叫匍匐莖,它是由地上部直立莖基部節上的芽萌發後橫向生長而成,其上也有節和節間,每個節上都有兩個對生的芽鱗片和潛伏芽,匍匐於地面而生長,有時其頂端也鑽入土中繼續生長一段時間後,頂芽復又鑽出土面萌發成新苗;也有的匍匐莖頂芽直接萌發展葉並向上生長成為分枝。匍匐莖的顏色、數量、長度和粗細,常因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變化。
2. 地下莖
又稱地下根莖,外形如根,故習慣上常稱為種根。通常當地上部直立莖生長至一定(8個節左右)高度時,在土壤淺層的莖基部開始長出根莖,隨後逐漸生長增多。第一次收割後,這些地下根莖在水分適合的條件下又萌發出苗(即二刀苗),生長至一定階段又再長出新的種根,即成為秋播時的材料。地下根莖上也有節和節間,節上長出須根,每一個節上也有兩個對生的芽鱗片和潛伏芽,水平分布的范圍可達30cm左右,垂直入土深度較小,大部分集中在土壤表層10cm左右的范圍內。試驗表明:在自然條件下,地下根莖是沒有休眠期的,也就是說,在土壤溫度和水分適合的情況下,一年中的任何時間,均可發芽和繼續生長,長成植株。地下根莖里貯藏著水分和養分,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播種於土中能萌發成長為新的植株,這種新植株基本上可以保持本品種的原有形態和優良性狀,因此,它是生產上用來繁殖的主要部分。
三、葉
薄荷的葉片是以對生的方式著生在莖節上。葉片的形狀、顏色、厚度以及葉面狀況、葉緣鋸齒的密度等因品種、生長時期、生長條件之不同而有變化。一般說來,葉片的形狀有卵圓、橢圓形等;葉色有綠色、暗綠色和灰綠色等。薄荷的葉片既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又是貯藏精油的主要場所。油腺(貯油結構)在葉片上、下表皮的分布,以下表皮為多。單位葉面積上的油腺數目因品種不同而異,同時又與植株的生育時期、葉齡、葉位有關。一定葉面積上的油腺密度越大,含油量就越高。葉片中精油的含量佔全株含油總量的98%以上,但對每一個葉片來說,它的含油量高低與環境條件、栽培技術、品種、葉片所處的部位和葉齡等有密切關系。根據測定,植株上葉片中的含油量自下而上逐漸增高。單位面積產油量的高低首先取決於單位面積上的葉片數、葉面積大小和含油量(油腺密度)的高低。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如何使葉片數增加、減少和延緩葉片的脫落,防止病蟲為害,就成為薄荷增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分枝
薄荷的分枝是從主莖葉腋內的潛伏芽長出來的,其上也著生對生葉片。不同品種的分枝能力是不同的,同時,分枝數、分枝長度、分枝節位等又與田間群體密度和培管措施有關,一般說來,隨著田間群體密度的增高,單株分枝數隨之減少,分枝節位隨之上升。栽培條件惡劣,特別是肥、水欠缺也會影響分枝。因此,在栽培上如何根據品種的分枝習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條件而控制合理的田間密度是能否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花、果實、種子
薄荷的花朵較小。花萼基部聯合成鍾形,上部有五個三角形齒;花冠為淡紅色、淡紫色或乳白色,四裂片基部聯合;正常花朵有雄蕊四枚(有的品種雄蕊不露或僅留痕跡),著生在花冠壁上;雌蕊一枚,花柱頂端二裂,伸出花冠外面。正常花(即雌、雄蕊俱全)的花朵較大,雄蕊不露或僅留痕跡的,花朵較小。在自然生長情況下,每年開花一次。而在人工栽培條件下,一年一般收割兩次,開花兩次(有的品種和某些地區例外),花期因品種和地區而異。一天中的開花高峰期,常隨氣候條件而變化。若天氣晴朗,一般在上午6~9時,陰天或雨天向後推遲,下午停止開放。薄荷自花授粉一般不能結實,必須靠風或昆蟲進行異花傳粉方能結實。通常自現蕾至開花約需10~15天,一朵花自開放至種子成熟約需20天左右。結實率高低因品種和環境條件而異。一朵花最多能結四粒種子,貯於鍾形花萼內。果實為小堅果,長圓狀卵形,種子很小,淡褐色,萬粒重僅1g左右,每市斤種子可達到500萬粒左右。
化學成分新鮮葉含揮發油0.8-1%,干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 Menthol),含量約77-78%, 其次為薄荷酮(Menthone), 含量為8-12%, 還含乙酸薄荷脂(Menthyl acetate) 、莰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異薄荷酮(Isomenthone)、 蒎烯(Pinene) 薄荷烯酮(Menthenone)、 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 鮮莖葉含揮發油約1%,干莖葉含油1.3%-2%。油中主要含l-薄荷醇(l-menthol)約77%-87%,其次含l-薄荷酮(l-menthone)約10%。另含異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薄荷酯、α-蒎烯、戊醇-3、β-蒎烯、β-側柏烯(β-thujene)、己醇-2、d-月桂烯(d-nyrcene)、寧烯、辛醇-3、桉葉素(cineole)和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此外葉尚含蘇氨酸(threonine)、丙氨酸、谷氨酸、天冬醯胺等多種游離氨基酸。據稱含有樹脂及少量鞣質和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還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
化學鑒定:
(1)取本品葉粉末少許,經微量升華得油狀物,迅速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結晶少量,顯黃色至橙黃色,再加水1滴,即變紫紅色。(示薄荷醇)
(2)取本品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閉,振搖數分鍾,放置30min,濾過,濾液供點樣,另以薄荷醇為對照品,配成每ml含2mg的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在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後,噴2%香草醛硫酸試液,在98 ℃加熱2-5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玫瑰紅色斑點。
民間葯用1、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常配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
2、用於頭痛目赤,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多配合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蠶、荊芥、防風等同用。
3、用於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蟬蛻、荊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湯;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同用,取其祛風透疹止癢之效。
4、用於肝鬱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
5、此外,本品芳香辟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症,常配藿香、佩蘭、白扁豆等同用。
6、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後下。其葉長於發汗,梗偏於理氣。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葯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I-薄荷醇(I-menthol)、1-薄荷酮(I-menthol)及薄荷 酯類等。薄荷油內服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酸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薄荷油能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對呼吸道炎症有治療作用;體外試驗薄荷煎劑對單純性皰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製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
種植方法薄荷樹薄荷生於河溝邊或山野潮濕地,現多為葯農在面積種植。家庭盆栽薄荷也極簡便。可3-4月間挖取粗壯、白色的根狀莖,剪成長8厘米左右的根段,是埋入盆土中經20天左右就能長出新株。也可在5-6月剪取嫩莖頭遮蔭扦插。薄荷屬多年生植物,根系發達,每年春季翻盆換土時,可分離出大量的植株。平時保持盆土偏濕。施肥以氮肥為主,磷鉀為輔,薄肥勤施。醫葯用草常在生長期採收兩次。第一次(頭刀)是在小暑節前5-6天,葉正茂盛,花還未開放時,割取地上部分;第二次是在秋分至寒露間,花朵盛開,葉未凋落時。葯用以第二次採收的為最好。兩次採收的莖葉可洗凈、切斷、曬干,放甏中防失香氣或被霉蛀,供全年葯用。除了少數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主產地是美國,最好的薄荷產自英國。莖長約90厘米,毛茸茸的葉片呈鋸齒狀,花頂生,開紫色、白色和粉紅色的花穗。薄荷喜歡在潮濕的氣候下生長。
薄荷的品種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種,其共同特性皆是適應性強,耐寒且好種植,非常適合新手栽培。薄荷喜歡光線明亮但不直接照射到的陽光之處,同時要有豐潤的水分。因此,澆水最好在土壤未完全乾燥之時進行。薄荷生長極快,隨時可採下食用,泡茶入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套一句香草研究家尤次雄的話說,千萬不要怕將香草摘下來,有些草本香草植物越摘,植株會越茂盛,薄荷就是其中的一種。薄荷極適合香草栽植的入門植物,大部分薄荷可用分株法或扦插法繁殖,在生長季節(春至夏季為佳)中利用切成一節節的莖繁殖,非常容易發根。薄荷喜溫暖潮濕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環境。根莖在5-6℃就可萌發出苗,其植株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有較強的耐寒能力。栽培薄荷的土壤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吵質土為好。水分對薄荷的生長發育有較大的影響,植株生長初期和中期要求水分較多。 現蕾開花期需要晴天和乾燥的天氣,要求水分較少。
名家論述1、《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 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葯。
2、《本草經疏》:薄荷,辛多於苦而無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 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 風葯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 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 《食療》引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葯。 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子別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症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 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 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屬脾故也。 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葯不可用。 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 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3、《葯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 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 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葯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4、《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5、《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 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 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6、《本經續疏》: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顧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 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劇其根,何以使表裡盡除耶。
7、《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 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葯。 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出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葯。 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 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葯。 《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葯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葯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葯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 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雲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葯物未備之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
8、《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 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葯,故潔古直謂之辛涼。 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風熱生瘡:煮汁和入消腫末葯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薄荷營養豐富,春夏季可采其嫩莖食用.炒食或用開水燙後涼拌,清香可口,尤其是夏季用其嫩葉和其他果蔬榨汁飲用,是去暑化濁的佳蔬。還可以涼拌炒肉絲、調羹汁、做餡料等,像其他蔬菜一樣食用。夏季的薄荷茶也別具風味,先用開水泡茶,然後倒去茶葉,在熱水中加入鮮嫩的薄荷葉,再加開水,泡幾分鍾後,加入白糖,口味辛涼,涼爽透心,還可治內熱、外感、頭痛目眩等病症,古人早就說過「作膳久食,補腎氣,辟邪毒,除穢氣,令人口氣香清。」在南京一些居住小區中,房前樓後常有一片片薄荷種植。居民常取其葉或嫩梢,或清炒或做湯,清暑化濁,食用觀賞兩不誤。薄荷在園林中可作低濕處地被和花境觀賞栽培,可快速覆蓋地面,且少有病蟲害,值得推廣應用。
5. 荊介與益母草有何區別
兩種植物的樣子很像,莖都是四棱的,花都是粉色的,細微的區別只在葉子的形狀上。但是功效不一樣。
1、荊芥 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葯用其乾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葯,是中華常用草葯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2、益母草 為唇形科、益母草屬植物,夏季開花。其乾燥地上部分為常用中葯,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生用或熬膏用。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生於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在夏季生長茂盛花未全開時採摘, 味辛苦、涼,活血、祛淤、調經、消水,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後血暈,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
荊介
荊介全株均有清爽芳香,利用部位為葉及莖,主要療效為健胃。 荊介乾燥的葉可沖泡花草茶飲用或沐浴使用,亦可添加於肉類料理中 ,植株並可製造乾燥花束,除此之外,亦可做為園藝栽培觀賞,盆栽、地栽均可。
植物名稱:荊介
拉丁文名:荊介學名為Nepeta cataria
英 文 名:Catnip
別 名:大薄荷、千曲薄荷,
科 屬:唇形科(Labiatae)荊介屬,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片對生,植株多分枝且全株披有細毛,花序為傘形花序,全株具有香味;荊介植株經一段時間的生長後略呈匍匐性,因此一般植株高度約在50cm以下。
分布地區
荊介極適合南部地區一年四季種植,冬季時部份葉片會轉為枯黃,可進行修剪或剪枝。
主治病證
解表散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於發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葯性緩和,為發散風寒葯中葯性最為平和。對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益母草
(唇形科母草屬植物)
聲明
本詞條可能涉及專業知識,中草葯並非沒有毒副作用,請遵醫囑服用,請勿輕信網上用葯建議。
益母草,又名:蓷、茺蔚、坤草、九重樓、雲母草、森蒂,拉丁學名:Leonurus artemisia (Laur.)S. Y. Hu F,為唇形科、益母草屬植物,夏季開花。其乾燥地上部分為常用中葯,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生用或熬膏用。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生於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在夏季生長茂盛花未全開時採摘, 味辛苦、涼,活血、祛淤、調經、消水,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後血暈,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
益母草有利尿消腫、收縮子宮作用的作用,是歷代醫家用來治療婦科病的要葯。
益母草可全草入葯,有效成分為益母草素,益母草含益母草鹼、水蘇鹼、益母草定、益母草寧等多種生物鹼及苯甲酸、氯化鉀等。
益母草制劑有興奮動物子宮的作用,與腦垂體後葉素相似,益母草浸膏及煎劑對子宮有強而持久的興奮作用,不但能增強其收縮力,同時能提高其緊張度和收縮率。
形態特徵
益母草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於其上密生須根的主根。
莖
莖直立,通常高30-120厘米,鈍四棱形,微具槽,有倒向糙伏毛,在節及棱
上尤為密集,在基部有時近於無毛,多分枝,或僅於莖中部以上有能育的小枝條。
葉
葉輪廓變化很大,莖下部葉輪廓為卵形,基部寬楔形,掌狀3裂,裂片呈長圓狀菱形至卵圓形,通常長2.5-6厘米,寬1.5-4厘米,裂片上再分裂,上面綠色,有糙伏毛,葉脈稍下陷,下面淡綠色,被疏柔毛及腺點,葉脈突出,葉柄纖細,長2-3厘米,由於葉基下延而在上部略具翅,腹面具槽,背面圓形,被糙伏毛;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較小,通常分裂成3個或偶有多個長圓狀線形的裂片,基部狹楔形,葉柄長0.5-2厘米。
花
花序最上部的苞葉近於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2-8毫米,全緣或具稀少牙齒。輪傘花序腋生,具8-15花,輪廓為圓球形,徑2-2.5厘米,多數遠離而組成長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向上伸出,基部略彎曲,比萼筒短,長約5毫米,有貼生的微柔毛;花梗無。
花萼:花萼管狀鍾形,長6-8毫米,外面有貼生微柔毛,內面於離基部1/3以上被微柔毛,5脈,顯著,齒5,前2齒靠合,長約3毫米,後3齒較短,等長,長約2毫米,齒均寬三角形,先端刺尖。
花冠:花冠粉紅至淡紫紅色,長1-1.2厘米,外面於伸出萼筒部分被柔毛,冠筒長約6毫米,等大,內面在離基部1/3處有近水平向的不明顯鱗毛毛環,毛環在背面間斷,其上部多少有鱗狀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內凹,長圓形,長約7毫米,寬4毫米,全緣,內面無毛,邊緣具纖毛,下唇略短於上唇,內面在基部疏被鱗狀毛,3裂,中裂片倒心形,先端微缺,邊緣薄膜質,基部收縮,側裂片卵圓形,細小。
雄蕊: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平行,前對較長,花絲絲狀,扁平,疏被鱗狀毛,花葯卵圓形,二室。
雌蕊:花柱絲狀,略超出於雄蕊而與上唇片等長,無毛,先端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花盤平頂。子房褐色,無毛。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長2.5毫米,頂端截平而略寬大,基部楔形,淡褐色,光滑。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益母草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和荒山坡地均可種植,以較肥沃的土壤為佳,需要充足水分條件,但不宜積水,怕澇。生長於多種環境,海拔可高達3400米。野荒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河邊,以向陽處為多。
分布情況
產中國各地;俄羅斯,朝鮮,日本,熱帶亞洲,非洲,以及美洲各地有分布。
6. 中葯荊芥的功效和主治是什麼
《中國葯典》:荊芥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HERBA SCHIZONEPETAE 【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 荊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乾燥 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炮製】 荊芥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荊芥穗 :摘取花穗。 荊芥炭 :取荊芥段,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 :取凈荊芥穗,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味】辛,微溫。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解表散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中國葯典》 《*辭典》:荊芥 【出處】《吳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別名】假蘇、鼠蓂(《本經》),姜蘇(《吳普本草》),穩齒菜(《滇南本草》),四棱桿蒿(《中葯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荊芥 的 全草 。秋季花開穗綠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干,前者稱"荊芥穗",後者稱"荊芥"。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江蘇、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狀】乾燥的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長45~90厘米,直徑3~5毫米;表面淡紫紅色,被有短柔毛。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捲曲,破碎不全;質脆易脫落。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花冠多已脫落,只留綠色的萼筒,內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莖細、穗多而密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揮發油1.8%,油中主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檸檬烯。 【葯理作用】用人工發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葯)/公斤,無甚解熱作用。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核桿菌之作用。 【炮製】荊芥:揀凈雜質,用水略泡,撈出切段,哂干,炒荊芥: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荊芥穗方法同)。荊芥炭: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噴清水,取出曬干(荊芥穗炭方法同)。 【性味】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醫學啟源》:"氣溫,味辛苦。" 【歸經】入肺、肝經。 ①《綱目》:"入足默陰經氣分。"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肝二經。" ③《本草匯言》:"足厥陰、少陽、陽明經。" 【功能主治】發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散之力較強。 ①《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②《葯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③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④《食療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⑦《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⑨《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①《葯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②《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葯,忌食魚。" ③《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④《本草經巰》:"痛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勿誤入。"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附方】 ①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②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③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溫服。(《局方》荊芥湯) ④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磁器內,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㈡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⑥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⑦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⑧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⑨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宜明論方》倒換散) ⑩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⑾治風毒寡癧、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聖惠方》) ⑿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臨床應用】治療皮膚瘙癢症:取凈荊芥穗一兩,碾為細面,過篩後裝入紗布袋內,均勻地撒布患處(如范圍廣,可分片進行),然後用手掌來回反復的揉搓,磨擦至手掌與患部發生熱感為度。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一切皮膚瘙癢病,輕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備注】同屬植物裂葉荊芥東北等地亦作荊芥使用。裂葉荊芥的形態與上種相似,唯葉的最終裂片較寬,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穗較大而疏;苞片卵圓形,帶紫紫色;花冠藍紫色,比萼片長1/2。 【摘錄】《*辭典》 《中華本草》:荊芥 【出處】出自《吳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Herb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 【別名】假蘇、鼠蓂、姜芥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路旁或山谷。海拔在540-2700m之間。多栽培,亦有野生。 2.生於海拔1300-2000m的松林林緣、山坡草叢或濕潤的草原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栽培。 2.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葯理作用】 1.解熱鎮痛作用:用傷寒混合菌苗使家兔發熱,給予裂葉荊芥煎劑或乙醇浸劑2g/kg 灌胃,僅有微弱的解熱作用。荊芥煎劑有解熱鎮痛作用。荊芥中的d-薄荷酮為鎮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環己酮亦有鎮痛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荊芥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次對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人型結核桿菌等均表現一定的抑製作用。50%荊芥煎劑每雞胚0.1ml對甲型流感病毒PR8株無抑製作用。 3.止血作用:小鼠按Akohob氏法測定出血時間,兔毛細管法測定凝血時間,比較生品荊芥與荊芥炭的止血時間。葯物均用生理鹽水配製灌胃,兔2g/kg,小鼠5g/kg,用生理鹽水作對照。結果表明,生品荊芥不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而荊芥炭則使出血時間縮短72.6%;生品荊芥使凝血時間縮短30%,而荊芥炭縮短77.7%,說明荊芥經炒炭後有止血作用。 4.其它作用:荊芥體外試驗有弱的抑制癌細胞作用。荊芥煎劑有明顯抑制小鼠耳廓腫脹作用,對醋酸引起的炎症亦有明顯抗炎作用。另據報道,荊芥的抗炎成分主要是1-胡薄荷酮。苯並呋喃類化合物、3-辛醇和B-蒎烯亦有抗炎作用,前者對3a-羥基甾體脫氫酶的IC50為8.1μg/ml。 【毒性】腹腔注射荊芥煎劑的小鼠半數致死量為30046±76.5mg/kg。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臨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搗敷;或研末調散。 【注意】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1.《葯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2.《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葯,忌食魚。 3.《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4.《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寒熱,鼠疫,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2.《葯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喎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3. 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4.《食療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7.《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8.《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9.《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摘錄】《中華本草》
7. 關於預防h1n1的英語作文
豬流感有生命危險嗎?豬流感Q&A 中英文
Q&A: Swine flu
What is swine flu?豬流感是什麼
It is a contagious respiratory disease of pigs caused by type A influenza viruses. Pigs are hit by regular outbreak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swine flu and the current cases involve the H1N1 strain of type A influenza virus.
How do humans catch it?
While people do not normally catch it, humans can contract the virus, usually if they have been in close contact with pigs. It is also possible for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infection to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which has happened in the latest outbreak. Experts believe it spreads in the same way as seasonal flu - through coughing and sneezing.
What are the symptoms?豬流感的症狀是什麼?
The symptoms of swine influenza in people are similar to the symptoms of regular human seasonal influenza infection and include fever, fatigue, lack of appetite, coughing and sore throat. Some people with swine flu have also reported vomiting and diarrhoea.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wine flu, avian flu and the flu commonly seen in the UK ring the winter?豬流感和禽流感的區別,以及與冬天的流感區別?
Influenza viruses are commonly circulating in the human and animal environment, with different strains causing illness in humans, bird and pigs. Seasonal influenza is caused by viruses that are adapted to spread in humans. Humans have some natural immunity to the strains that are in common circulation, and this immunity can be boosted by immunisation with a vaccine. Avian influenza is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es adapted for infection in birds. Similarly, swine influenza is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es adapted for infection in pigs. These illnesses all cause the same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sufferers and can be passed between one another.
How dangerous is it?豬流感有多危險?
More than 80 people have died and thousands made ill, in Mexico in particular, although cases have also been reported in the US and New Zealand. However, testing has shown that the antiviral drugs oseltamavir (Tamiflu) and zanamivir (Relenza) appear to be effective against the human swine influenza H1N1 strain,
Why should we be worried about it?我們為什麼要擔心豬流感?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arned the outbreak had "pandemic potential" and countries were advised to step up surveillance and preparation in case the infection spreads rapidly. Flu viruses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and mutate,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drugs manufacturers to ensure effective vaccines are available. The new version of the H1N1 virus is a mix of different animal and human versions of the disease. Mixing can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ed viruses to which humans have little immunity.
What is a pandemic?什麼叫流行病?
If the flu spreads over a wide geographic area and affect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t goes beyond an epidemic and becomes a pandemic. According to the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 an influenza pandemic is defined as a new or novel influenza virus that spreads easily between humans. When new influenza viruses are introced into the environment, humans do not have any natural immunity to protect against them. Therefore, there is a risk that that new influenza viruses could develop into a pandemic if the virus passes easily from human-to-human.
Will it spread to the UK?豬流感會傳播到英國么?
It is too early to say whether the cases reported so far will lead to a larger outbreak, the HPA said. No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UK although experts are monitoring the situation closely. Anyone who has recently returned from affected countries should consult a doctor if they notice flu-like symptoms.
What is being done in the UK to prevent the infection?英國目前怎樣預防?
The HPA said it is working with the UK government to review the current incident and any threat it poses to UK public health. It advised people to follow gener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nd good hygiene to rece transmission of all viruses. This includes covering their nose and mouth when coughing or sneezing, disposing of dirty tissues promptly and carefully, washing hands frequently with soap and water and cleaning surfaces which are regularly touched.
中文簡稱:豬流感
英文:swine influenza
英文簡稱:swine flu
[編輯本段]豬患豬流感的症狀以及防治
診斷要點流行特點各個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對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天氣多變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發生。本病傳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豬和帶毒豬是豬流感的傳染源,患病痊癒後豬帶毒6~8周。
避免接觸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噴嚏後;避免接觸生豬或前往有豬的場所;避免前往人群擁擠場所;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後將紙巾丟進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現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應立即就醫(就醫時應戴口罩),並向當地公共衛生機構和檢驗檢疫部門說明。
4、人如何受到感染?
人們通常從受感染的豬感染上豬流感,然而,有些病例並沒有和豬,或豬存在過的環境的接觸。在一些程度下,人和人 的接觸會導致傳播,但僅限於密切接觸和封閉的人群。
5、食用豬肉能否感染?
沒有證據說明,豬流感是由於食用妥善處理過的豬肉或豬肉產品造成的。美國疾控中心指出,豬肉加熱至71攝氏度,就能殺死豬流感病毒,人不會因吃豬肉或豬產品感染豬流感。
6、豬流感有哪些症狀?
7、墨西哥豬流感與美國豬流感是否相同?
美國疾控中心證實,在墨西哥導致數十人死亡的豬流感病毒與在美國導致數十人染病的病毒都是A/H1N1型,這一毒株是一種新型變異病毒。
8、此次豬流感疫情有何特點?
世衛組織強調稱,通常情況下,兒童和老人更容易遭到流感病毒的感染,但此次墨西哥發現的豬流感病毒感染者大多為年輕人。
9、治療人類感染豬流感有無特效葯?
美國疾控中心說,目前沒有專門針對人類感染豬流感的特效葯,通常使用的有4種抗流感葯物,但臨床顯示,這種變異病毒對其中2種具有抗葯性。
有兩種類別葯品, 1) adamantanes (adamantanes和remantadine ) ,和2 )流感的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達菲oseltamivir 和扎那米韋 zanamivir) 。
以前大部分豬流感病例的報告都是完全康復,沒有需要醫療照顧和抗病毒葯物。
一些流感病毒對抗病毒葯物產生抗葯性,限制了治療效果。最近從美國獲得的感染豬流感病毒的人類病例,對達菲和扎那米韋抗性金剛烷胺很敏感,但是對amantadine和remantadine有抵抗性。
信息還沒有充分到可以建議使用抗病毒葯物來治療豬流感病毒的感染。臨床醫生必須根據病人的臨床和生理狀況進行評估,考慮治療可能產生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在豬流感病毒正在爆發的美國和墨西哥,在病毒的易感性手冊上,國家和地方當局建議使用奧塞米韋或扎那米韋進行治療。
10、有無抗豬流感疫苗?
美國疾控中心說,目前只有用於豬的抗豬流感疫苗,還沒有專門用於人類的。就目前情況看,普通的抗流感疫苗對人類抵抗豬流感沒有明顯效果。
11、我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被豬流感感染上的患者感染?
保護自己,可採用一般的預防流感的措施:
•避免和出現不適症狀、發燒和咳嗽的人密切接觸。
•經常和徹底地用肥皂和水洗手。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充足的睡眠,進食有營養的食物,並堅持體育鍛煉。
如果家中有病人:
•嘗試為病人提供房子中的一個單獨房間。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讓病人和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
•照顧病人時捂住嘴和鼻子。可以購買出售的面具或使用處置或適當處理過的現成材料進行製作。
•每次和病人接觸後用水和肥皂徹底洗手。
•設法改善病人居住地的空氣的流通。通過門、窗利用門窗,利用風。
•保持環境清潔,隨時提供家居清潔劑。
12、如果我覺得患上了豬流感,應該怎麼做?
如果您感到身體不適,有發高燒,咳嗽和/或喉嚨痛:
•盡可能留在家裡,遠離上班,上學或人群。
•休息,並喝足夠的液體。
•在咳嗽和打噴嚏時,用一次性的紙巾掩住嘴和鼻子,並合適地處理用過的紙巾。
•經常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特別是在咳嗽或打噴嚏時。
•通知家人和朋友自己患病情況,尋求別人幫助,代為進行和其他人如購物類的接觸。
如果您需要醫療照顧:
•聯系你的醫生或保健提供者,然後前往就診,報告你的症狀。解釋為什麼你認為你有豬流感(例如,最近前往一個國 家,在人群中有豬流感爆發)。根據他提供的意見進行治療。
•如果無法與您的醫療保健供應商提前溝通,立刻到保健機構溝通,說明你對患有豬流感的換衣。
•旅行期間注意覆蓋鼻子和嘴巴。
[編輯本段]「豬」流感疫情爆發歷史
1918年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H1N1病毒,首發於1917年的澳大利亞,影響了包括歐洲、北冰洋和太平洋地區等世界很多地方。死亡人數據估計5千萬人。
H1豬流感病毒進化時間表1976年美國豬流感,1918年的H1N1病毒的變種。死亡25人。但這次流感給當時的福特政府帶來了公共衛生管理的危機。福特政府目標覆蓋全體美國人疫苗計劃到其中止時,僅僅覆蓋了24%的美國人口。
1976年2月美國新澤西洲迪克斯堡新兵營中發生了一起豬(H1N1)亞型毒株引起的流感爆發事件,約200餘人被感染,一人死亡。當時福特總統欲想連任,親自批准1.35億美元制備豬流感疫苗,用於全民免疫接種,而其他國家均持觀望態度,結果美國推測失誤,疫苗也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引起許多異議和訴訟。福特為競選總統而批准此冒險計劃,養豬場提出抗議,要將豬流感改為新澤西洲流感以免居民談豬色變。本次流感和病原學分析表明,豬型流感病毒是由豬直接傳播人。
過去人感染豬流感病毒的病例很少見,豬流感病毒通常不在人際間傳播。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美國只發現過12例人感染豬流感病例,其中11人與豬有過直接接觸。
2007年菲律賓豬流感。死亡率佔到受感染人的10%。
2009年4月,墨西哥爆發大規模的豬流感,美國和墨西哥的絕大多數患者並未接觸過豬,墨西哥政府現階段已排除吃豬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這種病毒已被證實經由人-人形式傳播。在人際傳播時,科學家指出,打噴嚏、咳嗽和物理接觸都有可能導致新型豬流感病毒在人群間傳播。
美國著名流感專家、明尼蘇達州大學的邁克爾·奧斯特赫姆2009年4月24日表示,流感病毒的傳播速度驚人,當大家發現病毒感染者出現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控制「這種新病毒擴散」的最佳時機。邁克爾·奧斯特赫姆擔心,最近出入墨西哥城國際機場的旅遊者或許已攜帶著病毒抵達世界各地。
[編輯本段]2009年豬流感疫情動態
疫情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有關負責人2009年4月25日表示,衛生部收到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美國和墨西哥發生人感染A/H1N1豬流感疫情。
據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美國和墨西哥發生人感染A/H1N1豬流感疫情。自2009年3月18日以來,墨西哥流感樣病例呈上升趨勢。截至4月28日,墨西哥先後發生3起疫情,共報告病例三千多例,死亡103例,病死率7%.
據了解,人感染豬流感後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疲勞、食慾不振等。在預防方面,許銳恆認為現階段沒必要扎堆去接種人流感疫苗,因為預防季節性流感疫苗對預防豬流感並無效果。正確的做法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充足睡眠、勤於鍛煉、減少壓力、足夠營養;勤洗手,尤其是接觸過公共物品後要先洗手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
[編輯本段]豬流感簡介 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豬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發,通常爆發於豬之間,傳染性很高但通常不會引發死亡。秋冬季屬高發期,但全年可傳播。豬流感多被辨識為丙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亞種之一。該病毒可在豬群中造成流感暴發。通常情況下人類很少感染豬流感病毒。
豬流感有很多個不同的品種,計有:H1N1、H1N2、H3N1、H3N2和H2N3亞型的甲型流感
病理變化豬流行性感冒的病理變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充血、腫脹,表面覆有粘稠的液體,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樣滲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積大量混有纖維素的漿液。肺臟的病變常發生於尖葉、心葉、中間葉、膈葉的背部與基底部,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顏色由紅至紫,塌陷、堅實,韌度似皮革,脾臟腫大,頸部淋巴結、縱膈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腫大多汁。
類症鑒別由於豬的流行性感冒不一定總是以典型的形式出現,並且與其它呼吸道疾病又很相似,所以,臨床診斷只能是假定性的。在秋季或初冬,豬群中發生呼吸道疾病就可懷疑為豬流行性感冒。
暴發性地出現上呼吸道綜合征,包括結膜炎、噴嚏和咳嗽以及低死亡率,可以將豬流行性感冒與豬的其它上呼吸道疾病區別開,在鑒別診斷時,應注意豬氣喘病和本病的區別,二者最易混淆。
防治措施本病無有效疫苗和特效療法,重要的是良好的護理及保持豬舍清潔、乾燥、溫暖、無賊風襲擊。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康復的頭幾天,飼料要限制供給。在發病中不得騷擾或移動病豬,以減少應激死亡 。
豬流行性感冒特徵為突然發病,迅速蔓延全群,主要症狀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多在冬春季節以及氣候驟變時發生,該病也常繼發豬副嗜血桿菌病。
臨床症狀與病理變化
該病的發病率高,潛伏期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豬發病初期突然發熱,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或廢絕,常橫卧在一起,不願活動,呼吸困難,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發病期治療不及時,則易並發支氣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豬的病死率。
病豬體溫升高達40℃~41.5℃,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願站立,眼和鼻有黏性液體流出,眼結膜充血,個別病豬呼吸困難,喘氣,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勢,夜裡可聽到病豬哮喘聲,個別病豬關節疼痛,尤其是膘情較好的豬發病較嚴重。
剖檢可見喉、氣管及支氣管充滿含有氣泡的黏液,黏膜充血,腫脹,時而混有血液,肺間質增寬,淋巴結腫大,充血,脾腫大,胃腸黏膜有卡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心包腔蓄積含纖維素物質的液體。
流行特點 各個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對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天氣多變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發生。本病傳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豬和帶毒豬是豬流感的傳染源,患病痊癒後豬帶毒6~8周。
臨床特徵 本病潛伏期很短,幾小時到數天,自然發病時平均為4天。發病初期病豬體溫突然升高至40.3~41.5℃,厭食或食慾廢絕,極度虛弱乃至虛脫,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陣發性咳嗽。從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時帶血。病豬擠卧在一起,難以移動,觸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現膈肌痙攣,呼吸頓挫,一般稱這為打嗝兒。如有繼發感染,則病勢加重,發生纖維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腸炎。母豬在懷孕期感染,產下的仔豬在產後2~5天發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斷奶前後死亡。
病理變化 豬流感的病理變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充血、腫脹,表面覆有粘稠的液體,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樣滲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積大量混有纖維素的漿液。肺臟的病變常發生於尖葉、心葉、葉間葉、膈葉的背部與基底部,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顏色由紅至紫,塌陷、堅實,韌度似皮革,脾臟腫大,頸部淋巴結、縱膈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腫大多汁。
截至2009年4月27日墨西哥疑似感染死亡81人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初步診斷該豬群為流行性感冒繼發豬副嗜血桿菌病。
防治措施
一、
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營養需求,定時清潔環境衛生,對已患病的豬只及時進行隔離治療。
2.清開靈注射液+鹽酸林可黴素注射液+強效阿莫西林,按每千克體重0.2毫升~0.5毫升,混合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天。
3.在飼料中混入抗病毒I號粉(400千克料/袋)+強力黴素300ppm,混合均勻。連續拌料10天;同時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經採取以上治療措施後,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3天後全群恢復健康。
4.中葯荊防敗毒散防止豬流感有特效。
二、
1. 及時隔離,欄圈、飼具要用2%火鹼溶液消毒、剩料剩水深埋或無公害化處理,在豬的飼糧中加入0.05%的鹽酸嗎啉胍(病毒靈)飼喂1周。
2.用綠豆250克、柴胡、板藍根100克,煎水10公斤飲豬,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治療
對病豬要對症治療,防止繼發感染。可選用:15%鹽酸嗎啉胍(病毒靈)注射液,按豬體重每千克用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注2天。30%安乃近注射液,按豬體重每千克用3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注2天。如全群感染,可用中葯拌料喂服。中葯方:荊芥、金銀花、大青葉、柴胡、葛根、黃苓、木通、板藍根、甘草、乾薑各25~50克(每頭計、體重50千克左右),把葯曬干,粉碎成細面,拌入料中喂服,如無食慾,可煎湯喂服,一般1劑即愈,必要時第2天再服1劑。
豬流行性感冒由豬流感病毒引起,多突然發病,體溫40-41.℃,呼吸困難,咳嗽,眼鼻流出漿性液體,一周內可康復.治療:①百爾定注射液4-6ml肌肉注射;或安乃近注射液4-1Oml肌肉注射,每天一次.②酵母片20-60片、人工鹽10-30g,共研成末混入飼料喂飼,每天一次,連用3天.
豬群發病是由於氣候變化,畜主飼養場圈舍簡陋,飼養管理水平低下,導致豬群發生流行性感冒,同時因病情時間稍長,以致病豬繼發感染豬副嗜血桿菌病。本病應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對患豬要早發現,早治療,且要按療程用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