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人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壹』 普魯士是什麼
普魯士 (德語:Preuszen;古普魯士語:Prūsa;波蘭語:Prusy;立陶宛語:Prūsai;拉丁語:Borussia 或 Prutenia;英語:Prussia ) 是歐洲歷史地名,一般指17世紀至19世紀間的普魯士王國。由於普魯士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以下為普魯士王國的歷代國王。普魯士升格為王國是在腓特烈一世統治時期,由於他承諾要幫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皇帝遂把他的封號由選侯提為國王。在此之前,普魯士曾建立過臣屬於波蘭的普魯士公國,該公國後來與勃蘭登堡選侯國合並。
所有普魯士君主均屬霍亨索倫王朝。
腓特烈一世 1701年-1713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年-1740年在位
腓特烈二世(大帝)1740年-1786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86年-1797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年-1840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0年-1861年在位
威廉一世 1861年-1888年在位
腓特烈三世(百日皇帝) 1888年在位
威廉二世 1888年-1918年在位
普魯士王位繼承人
威廉二世 1918年-1940年
威廉皇儲 1940年-1951年
路易·斐迪南王子 1951年-1994年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王子 1994年至今
『貳』 普魯士人是什麼國家的。
普魯士人原本是居住在波羅的海東南沿岸的一個民族,屬波羅的海種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國人的殖民運動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普魯士人焚毀。16世紀,普魯士人作為獨立民族逐漸消亡。1226年,波蘭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也遭到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並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語。16世紀初霍亨索倫家族建立普魯士公國,18世紀初改為普魯士王國。以後其歷任國王不斷擴展領土,其疆域自東歐延伸至德意志中部和西部。19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遂成為德意志境內資本主義經濟最為發達的諸侯國。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實際上是普魯士王國版圖的擴大,普魯士在帝國中佔有2/3的領土和3/5的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解體,普魯士成為魏瑪共和國的一個邦,權力縮小。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攫取德國政權後,廢除了普魯士憲法。二戰後,東普魯士的北部並入蘇聯(今俄羅斯聯邦的飛地----加里寧州),南部劃歸波蘭,剩餘部分被英法蘇三國劃入其各自的佔領區,分別成為今勃蘭登堡州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部分,黑森州部分和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部分。1947年3月1日盟軍正式廢除了普魯士建制,以後人們很少用普魯士人來指稱德國人。
『叄』 俄羅斯的英文拼寫和普魯士的英語拼寫為什麼只差一個字母P
普魯士是條頓騎士團建立在古普魯士地區的條頓騎士團國的升級版本,古普魯士人的血統更加親近於立陶宛 拉脫維亞 以至於波蘭和諾夫哥諾德,直到近代時期普魯士人的文化更加貼近於德意志,畢竟普魯士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國啊,所以普魯士血緣上親近於波蘭 波西米亞 等西斯拉夫民族,文化上趨近於德意志民族
『肆』 普魯士這個詞用德語到底怎麼說
漢語:普魯士
德語:Preußen
普魯士(德語:Preußen;古普魯士語:Prūsa ) 是歐洲歷史地名,位於德意志北部,通常指1701-1871年間的普魯士王國。是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邦國。為當時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統一了德意志,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同時也是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封建專制主義與軍國主義的來源。
『伍』 古普魯士人的介紹
古普魯士人或波羅的普魯士人(德語:Pruzzen或Prußen,拉丁語:Pruteni,拉脫維亞語:Prūši,立陶宛語:Prūsai,波蘭語:Prusowie)是一個族群,是屬於波羅的語族,居住在普魯士地區的原住民,而普魯士位於波羅的海東南,在維斯瓦潟湖與庫洛尼亞潟湖周圍。
『陸』 普魯士人的介紹
普魯士人原本是居住在波羅的海東南沿岸的一個民族,屬波羅的海種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國人的殖民運動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普魯士人焚毀。16世紀,普魯士人作為獨立民族逐漸消亡。
『柒』 普魯士人是日耳曼人嗎
普魯士人,英語是Prussian,有兩種意思。一是具有普魯士籍的人,二是生活在普魯士區域的人,即相對於近現代普魯士王國的古普魯士人。
日耳曼人是相對於羅馬人的野蠻民族,就像是我們的漢朝和匈奴。
古普魯士人不是日耳曼人,他們是波羅的人,和波羅的海三國同種。後來,日耳曼人野蠻殖民了這片區域,與當地的古普魯士人不斷混血以及征服。強迫當地人說德語和學習日耳曼人的生活方式。古日耳曼人就慢慢消失了。留下的就是近現代的普魯士人,即條頓騎士團和後來普魯士王國的人。
『捌』 普魯士人代表什麼意思
理性,守時,嚴謹,莊重,敢做敢當
『玖』 古普魯士人的詞源
普魯士(Prussia)各個部落的名字都反映了該地的地理。大部分名字都是基於周邊的水域的名字,這在湖泊、小溪與沼澤(馬佐夫舍湖區)星羅棋布的普魯士地區來說不足為奇。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地理環境是這一地區與世隔絕的原因,這也讓波羅的語族保留最多古語特徵。普魯士以南便是第聶伯河的源頭平斯克濕地,這一地區作為有效的屏障拱衛普魯士達千年之久。
操古波羅的語言的原住民通常將他們的定居點以附近的小溪、湖泊命名。他們所在的支系或部落實體便以其定居點為名。舉例來說,「巴爾蒂亞人」(Barti)及其發源地「巴爾塔」(Barta)源於立陶宛的巴爾蒂斯河(Bartis),而在阿爾巴尼亞語(berrak)和保加利亞語中,這個詞都意為「沼澤」。 詞根*bor-意為「沼澤」,它可以追根溯源到原始印歐語*bher-的o-等級形式,但是原始印歐語有不止一個*bher-詞根,所以這個詞根的確切含義和源系並不清晰。
*bor-也許就是在Prusa(普魯士)一詞中使用的詞根,但某巴伐利亞地理學家的地圖中,歷史學家發現用來指明這一地區的是年代更早的詞根Brus-。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曾提到魯給夷人和布累人居住在日耳曼地區的東部。「魯給夷」一詞(Lugii)也許來自尤利烏斯·波科爾尼發現的詞根*leug-(詞意「黑色,沼澤」),而「布累」(Buri)一詞也許是「普魯士」一詞的源頭。
部落波美薩尼亞人的名字Pameddi來自於單詞pa(意為「旁」或「附近」)和meddin(森林)或med(蜂蜜)納德魯維亞(Nadruvia)也許是na(「旁」或「上面」)和drawē(木頭)或na和詞根*dhreu-(「漂浮」或「河流」)。普魯士部落巴爾蒂亞人之名(Bartians)可能與拉脫維亞的巴爾塔河的名字(Barta)是同源詞。
在公元2世紀,地理學家托勒密在他的《歐洲的第八張地圖》中,提到一些「博魯西人」(Borusci)生活在歐洲的薩爾瑪提亞,而薩爾瑪提亞與日耳曼尼亞被「維斯瓦之流」分隔。他的地圖的那個地方相當不清楚,但博魯西人的家園應比普魯士人更往東些,應該在維斯瓦河口的哥特人的定居點的位置。塔西佗所記載的伊斯替夷人(Aestii)隨後被約丹尼斯記載為哥特帝國的一部分。
根據民俗詞源學則會發現這樣的信仰,稱每個普魯士部落是以一位部落首領或其妻子命名的,譬如傳說中的首領瓦爾莫(Warmo)統治瓦爾米亞人(Warmians)。
『拾』 普魯士人和日耳曼人是什麼關系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邊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條頓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公元前4世紀時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帶。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條頓人與日耳曼人中的另一支森布里人組成部落聯盟,越過阿爾卑斯山脈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從而揭開了日耳曼人與羅馬人沖突的序幕,這是日耳曼人登上歷史舞台的標志。此後,條頓人大舉向亞平寧半島北部推進,公元前102年被羅馬軍隊擊潰,條頓人從此淡出了歷史舞台,但日耳曼人卻在繼續發展,在公元4-6世紀的民族大遷移時期,這一時期日耳曼人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歐地區擴充領域,他們是現代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的祖先。南支系又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包括哥特人、汪達爾人以及勃艮第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其族體和語言都融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中。西支分為三個區域性集團:(1)北海沿岸集團,包括巴塔維人、弗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等。前兩者是現代荷蘭人的祖先,後三者融合成盎格魯-撒克遜人。(2)萊茵-威悉河集團。其中的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紀融合成法蘭克人。(3)易北河集團。其主體是斯維比人,斯維比人後演進為施瓦本人,這個集團的馬科曼尼人和誇迪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
普魯士人
他們的第一提及在歷史來源是於被殺害了在997 在一場運動期間對Christianize Prussians 布拉格的Adalbert 相聯。在末期13 世紀以前, 德國騎士, 特別是Teutonic 騎士轉換了他們在胳膊之下成基督教。大多數當地Prussians 余留在血淋淋的佔領以後被安定了對Sambia 。Prussians 組織了頻繁起義, 1286 年1525 年最著名和為時。在17 世紀之前的結尾, 普魯士人的語言最終變得絕種。他們的文化是Germanized, 或Polonised, 根據Prussia 的部份。他們的宗教適合新教徒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在Warmia) 。
雅利安人
古代印度主要居民。雅利安一詞源於古波斯語Ariya,意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獻《梨俱吠陀》中,意為出身高貴的人。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語(屬印歐語言)的人,不帶有任何種族的含義。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鄉是在南俄草原,後來從這個地區向亞洲和歐洲遷移。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游盪之後定居在中亞兩河(阿姆河與錫爾河)平原。約在公元前14世紀,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稱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獻中只稱雅利安人);而另一支進入伊朗,稱伊朗-雅利安人。
印度-雅利安人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的七河流域(或稱五河流域)。當時畜牧業佔主導地位,農業只具有兼營性質。城市文明尚未出現。《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贊歌就是在這個地區編成的。編成年代上限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或更早一些。他們侵入七河流域後,征服了當地的土著居民,過著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代的生活。以後他們又向東方的恆河流域發展,進而擴張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他們進入這些地區後,原始的部落組織逐漸解體,出現部落聯盟。各聯盟間不斷進行戰爭。大約在公元前第1千紀初期,伴隨鐵器的出現,印度-雅利安人的少數先進部落開始過渡到國家。至公元前 6世紀,在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形成20多個小國,進入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稱為的「十六國」時代,或稱列國時代。在印度-雅利安人向東方和南方擴展過程中,當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驅散,他們成為古代印度次大陸上的主要居民。當時,瓦爾納制度剛剛出現,宗教尚處萌芽狀態,為多神崇拜。
盎格魯-撒克遜人
公元5世紀,歐陸的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裘特人,北渡海峽,到了不列顛島,征服了當地的部落,成了島上的主人。他們以後就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使用的古日耳曼方言就成了盎格魯·撒克遜語,也就是古英語.
至於民族特性,建議重新開個帖子,這里要是全部寫的話,寫不下去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