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單詞 » 表意標本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表意標本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時間: 2025-07-14 11:45:22

㈠ 被外國人鄙視欺負了怎麼辦

漢字的優勢在於,漢字是二維表現方式,二維是平面媒介表達信息能達到的最高效率。中英文對照,英語的字母對應漢字的筆劃,單個漢字對應的是英語的詞,中文的詞對應的是英語的片語,中文表達、傳遞信息的優勢一目瞭然。中國國家漢字的掃盲標準是1500個字,理工科的大學生一般掌握2000個漢字。就憑這2000個字,大家可以讀書、看報、搞科研。只要有小學文化就可以看懂絕大多數文章,有初中文化,其掌握的科學知識,就足以了解絕大多數產品的使用。比如高科技的電腦要求高吧,在中國那些考不上大學高中生經過一年半載的培訓就能熟練操作,一些沒有條件上高中的初中生也能做到。

漢字的重復利用率非常高,歷代積累的漢字總數以萬計,康熙字典就收錄了4萬多,專家指出常用僅三千五,選取當代的常用字作為學習和使用漢字的重點,是歷代歷朝整理和教學漢字的一個重要內容。歷史上的《三字經》《千字文》都是用當時的常用字編成的識字課本。

而英文呢?例如因為一個地名就是一個單詞,想正確認識,需要的時間精力只有少數人能夠應付,英文真是笨人的語言,由於在表達方面的缺陷,靠字母的一維線性組合,試圖給天下每一事物起一個名字,一種東西就是一個單詞。宇宙無窮,英文詞彙無窮——可惜人的精力有限!

英文是發散的。

在英文世界裡,一般美國高中畢業生掌握的單詞量也就在三千到三千五百個左右,這樣已經應付日常生活需求足矣,但是沒有20000個字別想讀報,沒有30000個字別想把周刊讀順,大學畢業10年後的職業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現,總伴隨著英文新詞,例如火箭(ROCKET),計算機(COMPUTER)等,可漢語表達這些很輕松,不就是用「火」驅動的「箭」么,會「計算」的「機」么!可英文就不能這么干,不能靠組詞,原因是「太長」了。如火箭將成為「FIRE-DRIVEN-ARROW」,計算機將成為「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視角有限,太長的字會降低文章的可讀性與讀者的理解能力。這是因為英語的字母對應漢字的筆劃,單個漢字對應的是英語的詞,中文的詞對應的是英語的片語,中文表達、傳遞信息的優勢一目瞭然。

目前英語詞彙量已經超過40萬,預計本世紀中葉會達到百萬。而漢語則相對穩定,現在只有很少的古文知識的中學生就可以琅琅上口地讀屈原的楚辭。英文就難了,太不穩定。現在的人們讀沙士比亞的原著已困難重重,更不用說讀400年前英國詩人喬叟的詩了。由於英語以表音為主,同時號稱是講者分布最廣泛的語言。正因如此,講英語者往往因語義詞彙和地域習慣,引起誤會。因此謂英語是「世上最廣泛被誤解語言」,也絕不過分。英語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人事糾紛的語言。就目前英國和美國還分出了英式和美式英語,加上其他所謂的英語國家,雖然都說英語,其拼寫讀的差異不次於中國各地方言之間的差別,交流的難度是遠超過使用表意的中文的。

現代所有學科領域,中國都有很好的學者,沒聽說哪位因漢語「不精確」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國的火箭照樣可以精確升空,中國的原子彈照樣可以精確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獻都可以翻譯成漢語。個別人會說了,為什麼中國現在落後,就是由於中華文化中殺氣少,數百年來對殺人武器研究太少,遭到掠奪以至落後了,雖然如此,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中國現在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復興。漢語文獻影響力正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在世界范圍內增強。

.

*現代漢語的發展(本節引用自《談漢語與英語的優劣》)

研究表明:漢字作為一個復雜的文字元號系統,其信息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漸擴大漢字容量,隨著漢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趨緩;漢字增加到12370以後,不再使信息熵有明顯的增加。我國科學家指出:漢字的容量極限是12366個漢字,漢字靜態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過數理語言學中著名的齊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這是當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別不大。漢字的信息量最大。

漢字對拼音文字的這種信息熵優勢是什麼概念?簡單的比喻就是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的差別。十進制數字系統需要人記憶0-9,10個符號,二進制只需要記憶0和1兩個符號。十進制乘除要記憶9X9表,二進制只需要學會與、或、非的簡單邏輯。但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不使用二進制數字系統呢?因為那樣很浪費,一個數字「7」表示成二進制就成了「111」,記個大數不把人累死?反過來,人類為什麼不用十六進制,或更高的進制呢?一方面是人腦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進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這種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聯合國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於計算機處理呢?這方面恐怕還很難下結論。簡單的比較漢與英文的輸入速度是不能說明問題的,因為「字」與「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較只能比較同一內容的中英文兩個不同文本,計算擊鍵數的差值。在「詞」的單位基礎上,現代漢語與英語是可以進行比較的。現代英語為了應付不斷涌現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斷地造詞。無非是藉助拉丁詞根、或重新組合已有單詞,結果越是專業科技的詞彙,就越長、越難記。或者是大量使用縮寫:如WTO、FBI、IBM、UFO等等,縮寫一多就容易混淆、難以理解。在這方面,現代漢語造詞的優勢就十分突出了。這就是漢字字元集信息熵高的優勢。

用現代計算機技術作為信息化的標准,來衡量漢字與英文字母的優劣是件很荒誕的事情。現代計算機技術說到底就是基於「二極體」的技術,將來的發展很難預料。難道要人類高度智能的思維模式,去模仿「二極體」式的思維?那是典型的削足適履。試想,難道當年就因為發明了黑白照像術,人們就該廢掉油畫的色彩?難道當年就因為摩爾斯電碼適合新發明的電報,人們的語言就都應該改成「 嘀嗒」?

漢字在應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我們不應該忽視,但是沒必要過分誇大。當年中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應用。直到清朝末年中國還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術。其原因就是漢字數量太大,要製造一套足夠印書的字模難度太大,也不經濟。最後還是20世紀初,西方人引入了機制字模,中國才實現了活字印刷。在20世紀,人類進入計算機時代的初期,漢字處理軟體的缺乏也曾經是一種阻礙,但是很快也就解決了。現在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漢字的傳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礙中國進步的並不是技術,而是人們思想的禁錮。在西洋活字傳入中國之前,利馬竇、徐光啟翻譯的歐洲文藝復興思想書籍,已經通過古老的雕版印刷出來了。但是在當時及後世很長時間內,卻得不到國人重視。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後思想的禁錮下,即便我們象伊朗、土耳其那樣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進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寫,我們也無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奧斯曼帝國那樣的衰敗。

.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一 、漢字濃縮著字前史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

如「活」字,最早的字型說明有水有根就活。

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房裡有豬,豬繁殖力強,當時,人的生產力是最重要的生產,以生產能力旺盛的豬象徵家的人丁興旺。

二 、漢字濃縮著字前史中國人的科學精華。

比如「思」字,現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說「心田」是管思想的。有人由此斷定中國人早先不知思維的器官是大腦。這是他沒看「思」的最早字形。「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不信你去醫院找一個人頭骨標本,你看頭頂的紋路和「囟」非常相似。那麼,「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我們祖先的這一認識非常前衛。今天的科學證實,「心」「思」這字形,暨有思維,又稱情感。

三、漢字體現先人哲學的思辨。

比如「默」,表示的是不言語,無聲,按說僅一個「黑」字就足以象徵,為什麼還要加個「犬」呢?誰都知道,狗最愛叫。用善叫的狗去趨近寂靜、無言,更能體現出「默」的充實內容。巧了,從思想上說,「沉默」是由能言善辯的智者提出來,從造字上說,「默」又是由「汪汪」狂叫的狗來象徵。「默」是可以說,能說而不出聲。一個天生的獃痴再不說話,我們也不會以「沉默」刻畫他,如同我們不會說一段木頭失明了一樣。

漢字不僅構築了隱性的中國哲學體系,也塑造著中國人的心理結構。表面上看,漢字不過是一個符號,指稱著對應的事物,但就在這對應背後,還潛伏著中國人的情感、習慣甚至本能。

.

漢語是C語言,英語是Basic(ZT)

.

漢語是C語言,高度靈活;

英語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漢語可以從基礎上構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達出來;

而英語則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達個性的需要;

漢語的最小單位是字,英語的最小單位是詞;

兩個漢字可以組成一個詞,而英語的詞就是詞;

比如汽車火車自行車都有車這個字;

於是抓住了共性和個性;

共性上加個性就是新概念;

可組合性非常強;

而英語的bus、car、bike沒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國人只要知道幾千個字就可以表達世界;

而英語由於沒掌握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每一個事物都要造一個詞;

描述世界需要極大的詞彙量;

十分愚蠢;

事實也是如此;

聰明人一般學不好英語,而死記硬背的笨蛋都出國了;

漢語里沒有時態;

只有表示時間的詞;

因此不需要在動詞上變來變去;

只要把動作與為數不多的表時間的片語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達時間中的動作;

而英語里為了表示時間要把所有的動詞都變換形式;

這些動詞數以千計;

不是有表示時間的詞嗎?

為什麼還要在動詞上變化?

還是愚蠢;

.

英語只能橫排不能豎排;

豎排是神經病;

而漢語就沒有這個問題;

漢語從前就是豎排的;

.

漢語可以從右往左排;

閱讀上沒有困難;

但是英語的單詞因為是表音的;

只能從左往右讀;

如果把英文語句從右往左排;

讀者必定跟吃了搖頭丸一樣;

30分鍾後頭暈至死;

.

英語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達任何含義;

卻佔一格;

浪費版面;

浪費bit天理難容;

而漢字沒有這個問題;

漢字之間不需要空格;

這個字與下一個字不會混淆;

這就是漢字的優勢;

.

漢字是方的,英語是長條的;

因此漢字寫的扁一些長一些都可以;

不會比例失調

而英語如果寫成方的就非常難看;

並且由於有的單詞長,有的短,都寫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幾行;

並且,由於英語的長

英語書一般也很長;

浪費紙,不環保;

這行的詞無法與上一行的詞對齊;

看上去亂七八糟的;

.

漢字書寫自由;

可以倒筆畫;

而英語就不行,英語必須按照順序寫;

如果倒筆畫了;

將一塌糊塗;

.

英語單詞有長有短;

換行是個問題;

如果用-號;

一個單詞被分兩行看起來費勁;

如果整個單詞換到下一行;

對齊又很困難;

.

漢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義;

而英語則十分弱智;

一個詞的含義有限;

關於這個觀點各位可以參考文言文;

.

英語表音,而漢字表音形意;

在讀音上有啟發性;

而根據形可以直接想像客觀存在的樣子;

而英語缺乏相應的內涵;

moon與月亮沒有任何關系;

horse與馬也沒有任何形象上的聯系;

機械的很;

漢語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麼玩意?

不過是字母的組合

無法反映客觀實際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

.

英語就是拼音;

漢語可以用拼音表達;

中國的小學生都會拼音;

可見英語之簡單;

事實上中國人完全可以把語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聲母韻母構成;

可以很簡單地組合出漢語的發音來;

而英語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個詞需要很多音標;

.

有人說漢語難學難寫難認;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語能讀一般就會寫;

於是比漢語好;

其實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漢語拼音是中國的拼音文字;

比英語簡單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讀會寫;

但是中國人只把拼音當作識字的工具;

當作小兒科;

語言的目的是表達思想和客觀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聲音;

讀和寫,在語言表達世界方面;

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語言的含義;

是語言表達世界的能力;

而漢語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語強一萬倍;

從漢語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觀世界;

而英語完全缺乏這個功能;

英語僅僅是語音的編碼;

而漢語則是音形意的編碼;

是立體的編碼;

.

閱讀英語時人們往往注意了讀音;

而忽略了含義;

然後再從音去檢索意;

這種音與意的映射全靠死記硬背;

語言反映了人的思維;

英語國家的人;

比中國人單純呆板幼稚的多;

他們宏觀思維能力很糟糕;

處理事情缺乏靈活性;

做事偏激;

與阿拉伯的極端分子處於同一個檔次;

.

漢字輸入比英語麻煩;

這只能說計算機笨蛋,而不能說明人笨蛋;

畢竟漢字是按照音形意編碼的;

現在的計算機和程序還沒聰明到能夠完美地處理漢字的程度;

計算機能夠很好地處理英語;

說明英語的水平也就是計算機的水平;

計算機不能很好地處理漢語;

說明足夠豐滿和復雜;

難道漢語的先進也是一種錯嗎?

.

世界變化發展

新的概念層出不窮

字母文字應付的辦法只好是造詞

過了上千上萬年之後

超負荷將把字母文字壓垮

整個世界唯有漢字獨領風騷!

㈡ 語法是怎樣形成的

一、白話文的提倡與寫作 >Fl%K\
-l?a2!I
a Q1ge~
'e'%x}s}
當代書面語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產物。白話文流行以前,中國知識分子慣用文言,所以當時的書面語即文言文。雖然白話口語的報紙早在清末就已出現,甚至提出過 「我手寫我口」的主張(黃遵憲),但直至胡適、陳獨秀發起的文學革命,白話文才最終代替了文言文。白話文的運動可以1917年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為起點,他說:「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其中「不模仿古人」是反對文言,「不避俗語」是提倡白話。胡適認為:文言是死文字,創造的文學是死文學;白話是活文字,創造的文學是活文學。近百年來,漢語的書面文字經過這場文學革命的洗禮後,如今已「普天之下,莫非白話」了。 0nU[XGo%
現在,書面漢語白則白矣,然而其所謂「白話文字」卻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我們不妨從早期白話的比較談起。請看: 4mb}B5i
vxahWn#
然西洋之思想與我中國之思想,同為入世間的,非如印度之出世間的思想,為我國古所未有也。(王國維《論近年之學術界》) X)"^p] qgd
"f[MSTc^9
近年文學上有一最著之現象,則新語之輸入是已......。 t 5wDV4z}4
抑我國人之特質,實際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質,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於抽象而精於分類。(王國維《論新學語之輸入》) 'g=6 ^ei
TP{pR=(A
王國維的上述文字,雖不可謂之文言,但也決非口語白話。可以說這是文言轉向白話時 「非白不文」的過渡文體。其特徵就是「文白摻雜,非文非話」。再看陳寅恪的文字: 0h)j|domM
P V X%vM
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將來我要帶徒弟也是如此。 (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復》〕 WRK< W#L
:-dR\d=(u
這也不是文言,同樣不是口語白話。真正接近口語的白話要屬俞敏的文字。譬如: StVHxz^p=&
M&`b
單分析『彼其』或者『夫己』,是有點兒為難。...可是一翻到臧語里去,可就找著對點子了。臧語里的p『agi是個指示字,意思是『那邊兒的』或者是 『那邊兒』。用他的時候兒,可以放到讓他規定的那個字頭里,可是放到後頭也行...。要拿『彼其』伍的跟他一比,咱就可以懂了。 (《俞敏語言學論文集》P174) )~k}1z('
EL>E,f_
這種文字,不僅接近口語,直可謂京味十足(參畫線部分)。可惜的是,俞敏先生的白話不是當代書面白話的典型。最典型的當代白話文當屬毛澤東、費孝通等的一類文字。盡管毛費二人的文章已奉為白話文的典範,其中也有未盡滌除的文言痕跡。譬如: q vF X
O hexp4`
當然,這並不是說,凡是漢族所擴及的地區,原來在這些地方居住的民族都被吸收為漢族了。事實並不如此,即在目前,漢族聚居的地區里還是有少數民族雜居在內。(費孝通《中國少數民族的發展》) 8q YF i+)
w6F/C V3
僅僅這六七十字,其中就有「所擴及」、「吸收為」、「並不如此」、「即在目前」、「聚居」、「在內」等文言遺跡。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時下坊間流行的白話文體,很多都是下面這類文字: =6S.ec[o
ESb)R
寫文章,偶爾引一兩句子曰詩雲之類,以增強內容的分量,當然可以,但這引文還是以文言的面貌出現,沒有「化入」現代文,並不是本文所謂借鑒。另一種情況是,興之所至,隨手抓來一些文言詞語,放在現代文里,圓鑿方枘,文白不能水乳交融,更不是本文所謂借鑒。借鑒,要取其神而遺其形;或者偶爾採用少數詞語,這雖然是取形,放在現代文里卻順理成章,能夠更恰當地表意,像魯迅先生的有些作品那樣,當然也未嘗不可。總之,要把來自文言的東西融會到自己的筆下,而不是攙雜在自己的文章里。(張中行《文言津逮》) I>-L!we?A
?,$2F
這段文字不僅代表了當代書面語普遍流行的文體,同時也說明了這種文體的來源與根據,亦即:文白交融 —— 當代書面語體是文白交融的產物。其中的「文」是滌除未盡呢?還是「不得而已」呢?我認為,典型的書面正式語體,不能沒有文言的成分。像俞敏先生那樣的「說話文字」,寫學術論文尚有不夠正式之嫌,若以之為報刊社論、國際公告,就不免有失大雅了。恐怕這也就是為什麼至今也只有先生一人為之而已的原因所在吧。不管怎樣,事實是:正式語體必須化有文言。文言白話仍然沒有、也不可能徹底分家。這是本文所欲指出的第一點。
二、文白的關系與界線 ==5Fd$o3
g9:t9qM_N<
]'n*P|'y
無疑,有的白話文太文,有的則太白。太文則文言味過重,太白是口語成分太多。二者都將造成交流的困難:太文不易懂,太俗更不懂(方言的障礙,如「伍的」)。更重要者:太文則不像「話」,太白則不莊重。這是本文所欲闡明的第二點。 P%R$Q`u*{&
嚴格地說,白話不能有文言。可是文與白分得開嗎?當然,文言和白話是有分別的:文言是以秦漢書面語為標本,脫離口語而寫成的文字,白話是參照當時口語而寫成的文字。可是。張中行又說: h!o<<D,(
s)| !e^R!@
「兩者又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即以詞彙和句法而論,它自有異點,可是同點也不少。還有,在歷史上,它們雖然是分了家的,可是分得不夠徹底,不只你來我往不少,有時甚至還合夥過日子。這就使我們不能不想到界限問題。」 (張中行《文言和白話》》)  D9`3
aV3*y t
分界的難處是「什麼叫白?」胡適在《白話文學史•自序》里說: Dk}%IF0
<+Y}@
我把「白話文學」的范圍放得很大,故包括舊文學中那些明白清楚近於說話的作品。我從前曾說過,「白話」有三個意思:一是戲台說白的「白」,就是說得出、聽得懂的話;二是清白的「白」,就是不加粉飾的話;三是明白的「白」,就是明白曉暢的話。依這三個標准,我認定《史記》、《漢書》里有許多白話,故《樂府》歌詞大部分是白話的,佛書譯本的文字也是當時的白話或很近於白話,唐人的詩歌 —— 尤其是樂府絕句 —— 也有很多白話作品。 Bokn,*A/=
_o;_7`w
胡適的定義確乎很「白」,但也難以解決問題。張中行駁難道:「看來這三個意思可以單用,就是只具備一個條件也算,如果是這樣,那就遠到《孟子》和《戰國策》,近到《閱微草堂筆記》和《春在堂隨筆》,都成為白話作品了,因為不只明白曉暢,而且不加粉飾的。」 這樣放大范圍,結果當然是文言和白話的界限更加模糊。難怪周作人在《文學革命運動》一文中說: T{[_#E,
? l} Z:!a
「即在胡適之先生,他從唐代的詩中提出一部分認為是白話文學,而其取捨卻沒有很分明的一條線。即此可知古文白話很難分,其死活更難定。」(《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 }gI4'yjd
6(z &0T
古代的文白難以分界,當代的白話是不是很清楚呢?前引費孝通、張中行的文章是白話,但他們的白話里仍攙有文言。其實,其他人的文章又何嘗不是如此?請看王力的《小氣》(參劃線部分): }?Z??r(~
P3j4?"bT
吝嗇的人,我們說他小氣;妒忌的人,我們也說他小氣。小氣,自然不夠偉大;即使不是十足的小人,至少該說是具體而微的小人。但是,如果小氣的人就算是小人之一種,則小人滿天下,而足稱為君子者,實在太少了。 *' }ospp
一個人捨不得錢,叫做小氣。本來嗎!錢是我辛辛苦苦掙來的,捐借固然不能輕易答應,就是送禮請客,又豈能毫無盤算,使它等於「白花」的冤枉錢? 積極方面,應該是能積谷時先積谷;消極方面,應該是得揩油處且揩油。氣越小,肚皮越大;量越大,肚皮越癟。一毛不拔自有一毛不拔的哲學。今日拔一毛,明日拔一毛,名聲傳開了,四萬萬五千萬同胞每人都希望來拔一根,這還得了嗎? dv#1Dxm6
=<5g 5t(
這是白話,沒有問題。然而其中確有不少地方都很「文」,所以仍然是文白相間。看一看時下的文章,誰的筆下絕無文言呢?其實,文章越正式、越莊重,就越離不開文言的成分。譬如:「為現代化而努力奮斗!」這句「非正式而不說」的當代口號中,「為...而...」就絕非口語。且不說這句話口語很難說,就是能說也不會那麼莊重有力了。我認為:語言莊重離不開文言。問題還不僅如此,當代書面正式語體還自己創造出了一種即非文言亦非口語的獨立形式(參馮勝利 2003)。譬如: YwiE=iqVd
.|{RPo^ 3
對社會制度必須不斷加以改造。 U# t\nqh/
我們一定要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 |*#T_)
%,loG~9
口語里不會用「加以」,也不會說「進行」,譬如: .U" }h
7Y/[M8C]
(甲還乙車)甲:「瞧!您的軋不靈了,得修一下了。」 hL,Y@_Wz
(甲還乙車)甲:「瞧!您的軋不靈了,??必須加以修理了」 !@|RV?l
(甲還乙車)甲:「瞧!您的軋不靈了,???必須進行修理了」 +;5 iMg8H
(U"aby~Y
但是,在正式的場合(如交通規則),同樣的事情可以表述為: !q2#7T82v
a(//I%1f
軋皮失靈,必須加以修理! )<x*))M
軋皮失靈,必須進行修理! c{,&8i7U
K&\p Htt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在當代書面語(正式語體)里,沒有絕對的白,盡管絕對的文已被淘汰。換句話說,文與白的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界線」的問題。這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看。第一,如果「文」指文言,「白」指俗話,那麼文白的界線本不存在,因為老百姓嘴上的話並沒有前面所引的「文言」成分。第二,如果「文」指當代的書面語(written language),「白」指當代的口語(oral speech),那麼二者就不僅僅是個界線問題,而是兩個獨立體系的問題,因為當代書面的正式語體不僅有「文言」,而且還有自己創造出的,即非文言亦非口語的獨立形式。當然,一般討論文白界線時,「文」指文言,「白」指白話文(當代書面語體)。即使是這樣,文白的界線也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大量的文言成分已然融入當代的書面語體,化為其中的有機成分,分也分不開。如果 「文」已化為 「白」(的一部分),那麼同樣不是一個簡單的分界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哪些「文」(文言)可以化入「白」(白話文)?哪些「文」已然化入了「白」?以及理論上的,為什麼「文」需要化入「白」。當前的事實是: 普天之下,莫非白話。然而近百年來的不解之謎是:為什麼普天白話至今仍然離不開千年古文呢?
三、文與言判,非苟而已 i_;?Dmq83
Y a|e@m
@57PHZ@
為什麼當代白話文沒有全部拋棄文言成分呢?我認為,不是她沒有拋棄,而是她不能拋棄。這一點,國學大師黃季剛先生早就有所預言: VH5_.*cf
?]x{myf
言辭修潤即成文章,而文與言訖於分乖者亦有。故撰述之家,求其文之簡當,或志在行遠,亦必美其采章。簡與美相乘,自與造次口談不能同狀,此即以語為文之民,亦必有其區別。非然者,謂之無文無不可也。又言在唇吻,隨世遷流;文著於書,其性凝固。故有《爾雅》解《詩》、《書》之詁;《輶軒》記絕代之言。 88;JGB>
常語趨新,文章循舊,方圓異德,故雅俗殊形矣。且夫人為之事類,皆爻法於他,罕能自創。嫛倪效語,庄岳教言,陶染所成,若出天性。而文章既有定體,美惡復有公評。舉世名篇,嗟不盈掬。擬之作勢,必是前代之文。模放既久,與之同化,句度聲辭,宛有定規。所以詩歌雖廣,常用者不逾四五七言;形體猥多,恆見者大多止三五千字。 z:vcF>1
語言以隨世而俗,文章以師古而雅,此又無足怪矣。嘗聞化聲之道,從地從時。從地則殊境不相通,從時則易代如異國。故越歌《山木》,從楚譯而始通,秦語素青,俟鄭言而方曉(禮記鄭註:「趙高也作亂,或以青為黑,黑為黃。民言從之,至今語猶存也」)。況以近事,崑腔賓白,非吳儂則厭其鉤輖;元代王言,在今人必迷其句讀。是則文兼常語,適使滿胡,不若一秉古先,反得齊同之律。 *[ ||r7
綜上所說,文與言判:一由修飾,二由遷移,三言摹放,四由齊同。非苟而已也。 (《黃侃日記》199頁) VW&'Z0Xi?
l`& a 9&T
這里列出了四條書面與口語區別的原因所自,其中尤以「常語趨新,文章循舊,方圓異德,故雅俗殊形」及「語言以隨世而俗,文章以師古而雅」二語最為精闢,它揭示出一條白話流行而文言所以仍然不滅的根本原因:正式語體必須要和口說語體拉開距離,而文言正是拉開口語距離的必要手段,因此,「文與言判,非苟而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是必然而非人為的,它是正式、典雅必須與隨便、通俗區別開來、拉開距離的必然產物。這就是為什麼二十世紀的白話文仍然離不開千年古老的文言成分的原因所在。在這點上,傳統的章黃之學確有先知卓見。當初是文言文與口語的距離,現在是白話文與口語的距離,內容雖異而本質則一。白話文的寫作從開始「我手寫我口」到今天力爭與口語拉開距離的過程和事實,足以證明季剛先生的先見之明。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沒有當初的白話文運動,就沒有今天白話書面語體與通俗口語的區別。這一點,不僅是當時反對白話文運動的人史料未及,就是提倡白話文的人也未曾料到。總之,語言有語言的規律,文言文與白話的不同以及白話文與口語的區別,都不過是「文與言判,非苟而已」這一規律的作用而已。
四、雅俗之分 2Mey |#yG
>xCbA@o;
()@|vIc7b
事實上,漢語語體的文白雅俗之分,由來久已。《漢書 • 藝文志》雲:「《尚書》,直言也。」直言即白話。就是說,自古以來就有所謂白話文。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說話作文可以一白到底。章太炎說: XyEM9* ~
}Ng.57jw
「文章之妙,不過應用,白話體可用也。發之於言,筆之為文,更美麗之,則用韻語如詩賦者,文之美麗者也。約言之,敘事簡單,利用散文,論事繁復,可用駢體,不必強,亦無庸排擊,惟其所適可矣。」――《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集》湯志均先生整理 f_ v6.J
Q9fVaK
這還只是就文學藝術和文體區別而言。其實,「白」不能離「文」的主要原因還不是藝術的追求、修辭的手段;究其實,是要區分口語與書面的不同,是要拉開彼此之間的距離。所謂拉開距離,就是要區分正式與隨便、典雅與通俗的不同。何為雅俗?黃侃先生有言曰: d|S49aD:
J#c!L2o<
宋詞出於唐詩,元曲出於宋詞,正如子之肖父,雖性情形體酷似,遭逢既異,行事亦殊。又雅俗有代降,其初盡雅,以雅雜俗,久而純俗,此變而下也。雅俗有易形,其初盡俗,文之以雅,久而畢雅,此變而上也。由前之說,則高文可流為俳體;由後之說,則輿頌可變為麗詞。然二者實兩行於人間,故一代必有應時之俗文,亦必有沿古之詞制。觀於元曲,胡語村談,雜然並入,而亦文之以詩詞中錦字雋言。斯可以知雅俗參錯之故。及夫時序一更,則其所謂雅者依然;而所謂俗者,乃不復通用。  EAC:?
故學宋詞者,只能徘徊於姜吳之閫閾,而無道以至周柳之門闌;填北詞者,雖以玉茗、稗畦見多擬熟,終覺去蒙古時人有間。何也?時代變而風尚變、方言變、常語變、習慣變,縱欲與之悉同而不能也。夫男女燕私,裳衣顛倒,古今情事不殊,而所以道之不能無異。「待來時鬲上與廝噷則個」宋人之褻言也;「敢交點鋼鍬劈碎紙糊鍬」元人之褻言也。今日有能解者乎?故文者,文之也。效人俗則不能,率己俗則不必,亦循其中道而已矣。(《黃侃日記》) qQUNg
6"D:WQp
季剛先生的這段話似乎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它的精闢與深邃終將影響到語體發展、文體演變的研究,不僅在語言學和漢語史領域,就是文學和文學史的研究也不宜等閑視之。這里季剛先生不僅涉及到雅俗的歷史、分別、及其相互的轉變,而且指出了二者既可並行不悖又有各自的分工與作用。「一代必有應時之俗文,亦必有沿古之詞制」,就是說,一代必有一代的通俗語體,同時也必有它的正式語體。這就等於從雅俗對立的角度宣告了白話文最終要獨立於口語的必然結局,因為二者在語言表達中的職能本不相同,所謂「方圓異德,故雅俗殊形」。不僅如此,黃先生還進而指出雅俗變換中「變而下」與「變而上」的不同方式。其所謂「其初盡俗,文之以雅」以及「輿頌可變為麗詞」者,不正是白話文從普通百姓的語言發展出今天「從事、加以、進行」等正式書面語體所遵行的一條「由俗而雅」的道路嗎?根據季剛先生的理論,今天書面的正式語體當屬「變而上」者。當然,雅俗之用也有開始是「胡語村談,雜然並入」,等到「文之以錦字雋言」則可「雅俗參錯」的情況。毫無疑問,這也是今天書面正式語體所遵循的又一條歷史之路。有趣的是,漢語居然可以古今雜揉,文白交錯。這在其他語言若非絕無,也屬僅有。是什麼原因讓漢語可以雜古於今、溶和無間呢?這是本文所要探索的另一個奧秘。
五、韻律語法 —— 文白兼容的歷史成因 o Xm21?
; %l'Y!
X}<JCn&*
|} i;lB
上文看到:變俗為雅則不能求助於文言,而其結果就造成當代書面語體的文白交錯。然而,文白所以能夠交融,文白如何參錯,卻是一個千載未發之覆。我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從語言學上來解釋。前者屬語言史的問題,後者則是當代書面語法的問題。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代,這兩個問題均可歸結為一條規律,亦即:韻律制約的文白交錯。從韻律的角度來解釋漢語的文白兼容,實即章黃之學「以聲音通訓詁」這一原則的運用與推展。先師穎民(陸宗達)先生殷勤傳學,反復敦教;「訓詁之旨本乎聲音」。聲音,在章黃那裡不僅僅在於通源、考義、明本借;同時也是漢語構詞造句之所本,即如季剛先生所言: WO K:0&
<O0[kqAe
中國語言以單音為根,一音之發,必表一完整之意,與西人之為復語宗族不同。其間有二音者,必本於胡語,如珊瑚之類是也。(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99頁) 3|8RA/(a
-16%n@
「中國語言音單語復,故往往變單字為雙字。而每一名有單名雙名二者。如『天』稱『皇天』、『昊天』是也。雙名在質言則為贅疣,而於文言則須用之。由於音單調復,單名多變為雙名,因之製成詩歌、駢文、聯語等文體。他如節奏之語言,亦皆由此形成也。《世說新語》中人語言音辭多極整飭,後世則劇台賓白亦然。」(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100頁) [^/T Z4
*[ S %>,i)
這里所謂「音單語復」或「音單調復」(字音雖單但語調需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音節詞(=音單)」和「雙音步(語調復)」的韻律機制。 其中「雙名在質言為贅疣,於文言則須用之」的說法,道明了書語典雅,所以雙音的事實(注意:文中的「文言」蓋指「文雅」或「文學」而言)。我們認為:文白相間離開「語言節奏」中「音單語復」的韻律機制就無從「融合」,詩歌駢文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從歷史上看,文言與白話的相容實即漢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點,從空動詞到輕動詞的類型轉變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我們知道,今天用輕動詞表達的形式如「打魚」,在上古可直用單音詞「漁」來表達, 而「打、弄、搞」一類輕動詞的運作,在上古絕然不見。它們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怎麼出現的呢?這個問題直接牽涉到後來文白交錯的行文法式。為說明問題,我們先看「漁」和「打魚」的句法結構,如下圖所示: x/)& `= <
'.!) u
V』 ys%"/8#<I
_(qiJPp
V N e.lTt!_1
| | gr\@f|
DO/為 魚 '6~HE9
L u<5x
就是說,句法上「漁」和「打魚」的結構是一樣的(參 Hale & Keyser 1993)。 具體說,如果圖中的「魚」移動到空動詞DO(做)的位置上,那麼它就變成了一個「隱性」的動詞,意思是「做一件對象為魚的事」(亦即「漁=打魚」)。如果空動詞DO靠一個有音形式和語義抽象的輕動詞來實現,那麼就用「打」一類輕動詞來充填,成為顯現的動賓短語。前者是句法同源詞的產物:「魚」孳乳出「漁」(參Feng 2003);而後者則為「音化」輕動詞的結果:「魚」派生出「打魚」。 >tO>;5
顯然,古今漢語的區別就在於如何實現這個空動詞DO。古代靠移位,後來靠「音化」(=填充),於是造成古今類型上的重大差別。 z2 6*)f!
那麼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使得這個無音的DO(空動詞)變成了有音的「打」了呢?根據歷史韻律句法學的研究(馮2004),這個問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釋,即:阻止這里核心詞移位的內在原因同樣是「雙音韻律詞」加「普通重音指派」的雙重要求。不難想像,經移位產生的結果仍是單音(魚→漁)。單音不成步(音雖單但語需復),因此僅靠移位,在很多情況下都不能滿足音步必雙的要求,因此也不能保證普通重音(NSR)的實現。在音步和重音這種雙重壓力之下,於是激活了當時語言(UG)中潛在的「使用輕動詞實現空動詞」的句法運作,以此來滿足韻律的需要。顯然,用輕動詞取代(或並入)空動詞DO的做法,不僅可以造成雙音的韻律效果、滿足韻律成詞的需要,同時還可藉此滿足普通重音的要求(重音可由載音輕動詞指派到它的賓語之上,造成[w s]韻律結構)。這就是為什麼空動詞被輕動詞取代的韻律原因。 QPS ~g5Jm
下面諸例更可以說明「從空動詞到輕動詞的類型轉變」實源於韻律的需要。首先,如果造成雙音(輕動+賓語)是韻律的要求,那麼(1)取代空動詞的時代不能早於雙音節音步建立的時期,(2)載音輕動詞的創造和使用也必在雙音節發展時期才能產生。事實正是如此。請看: 2$;tyIVUs
tx%`hd
發: 發覺 《漢書》 4crOX
作: 作夢、作聲、作田、作偶、作業、作樂、作婚、作友…《佛本行集經》 kan!3jNt
作決定、作陰涼、作游戲、作分別、作祭祀、作朋友… 《佛本行集經》 ]esuxPSWO
打: 打鼓《佛本行集經》 \=x k=
H4u !a&
徐丹(2003)和胡敕瑞(2003)觀察到:上古大量隱含於單音形式的概念正好在漢代(特別是東漢)紛紛通過雙音形式呈現出來。其實,「隱」所以能「顯」,大多是藉助了輕動詞的填補作用。有趣的是,輕動詞的出現恰在韻律詞大規模、大幅度發展的漢末六朝。同時,當時(或稍晚)填充空動詞的輕動詞也不止一個,譬如:「擊」 、「懷」、「發」、「啟」、「起」 、「著」、「抱」、「加」、「行」、「生」、「興」、「出」等,均紛紛用來「填空」。這說明:當時需要大量的輕動詞來填充空動詞的位置。換言之,諸多不同的填充詞正是語言應韻律之需而發展的初期現象,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單在這個時期突然爆發出來一批語義「贅疣」的輕動詞來。 ED~^zU
當然,它們中間有的並不都「輕(虛)」,但這正是我們理論所預測的結果。因為以「輕」補「空」在漢語史上這還是第一次。當時的語言並沒有預先備下輕動詞,儲以待用。典型的輕動詞是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同時,填充的動詞雖不輕也無妨,因為這里根本的目的不是填充詞輕不輕,而是它有沒有「音」、能不能構成雙音步。能,則可;不能,則廢。事實上,正是因為韻律的這一要求,才不計輕重或虛實。同時,正是這種韻律的要求才讓有些動詞在空動詞的位置上,雖有實義而最終變虛、變輕(否則就會退出歷史舞台)。盡管韻律求雙音而不計虛實,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有些歷來表示抽象意義的動詞的積極參與。譬如,「發覺、作夢、作聲、打鼓」等形式中的「作」、「打」、「發」,就不僅變成了一個動作性極弱的虛化動詞(事實上,「發、生、起、作、打」等,本身都是輕動詞),更重要的是,「發覺、作夢、作聲、打鼓」(《佛本行集經》)本身就是沿用至今的輕動詞表達形式。就是說,今天所謂的「打、弄」等虛動詞,是經過歷史語法的反復創造和不斷洗篩過程後而得到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出現在漢末這一雙音節音步建立的時代,先秦是絕對沒有的。由此可見,載音輕動詞的出現應在漢末(盡管還不甚成熟),而其所以出現原因則是韻律。換言之,古今漢語的類型轉變始於漢末,而其轉變的動力則源於韻律。下面我們再以實詞「鼓」為例,看看它是怎樣丟失「名詞動用」的功能的。比較: ! @(S&
z6(-tA<aw
鼓=動詞 Fn*eHxM^f
復雨種種無量無邊天諸伎樂。不鼓自鳴。又出無量歌贊音聲。 《佛本行集經 卷二》 3G0({5 v
一切音樂。不鼓自鳴。 《佛本行集經·卷八》 {./[ 7y]C]
OC:dFcj+
撾打+鼓 $8%V~xF
在先撾打歡喜之鼓。盡其身力。而扣擊之。 《佛本行集經·卷八》 ) (&^kf;0]
手執一扌追。撾打大鼓,第六夢見。 《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六》 Q@ia-d
y>tMxcm*
擊+鼓 b*G.LH 
皆悉聞彼歡喜鼓聲…是誰忽然敢能擊我甘蔗種門歡喜之鼓。《佛本行集經·卷八》 EuP s4wh|
盡其身力。即擊大王歡喜之鼓。 《佛本行集經·卷八》 yWog~Tr
不鼓自唱華照不萎…是故我今以歡喜。緣擊歡喜鼓。 《佛本行集經·卷八》 "m n`hA
大王威德。擊無量鼓。大鼓小鼓。復吹無量無邊螺貝。 《佛本行集經·卷八》 \wc4D, \
擊大鼓者,彼出家已,證得菩提。 《佛本行集

熱點內容
我不喜歡獅子用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7-14 17:01:29 瀏覽:218
大壩損壞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7-14 16:56:50 瀏覽:967
第48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14 16:46:08 瀏覽:593
參加學校社團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4 16:40:26 瀏覽:64
我喜歡旗袍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4 16:40:24 瀏覽:237
我的新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14 16:40:22 瀏覽:126
洗熱水澡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14 16:35:09 瀏覽:531
但是我最喜歡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4 16:35:08 瀏覽:471
他喜歡說英語用英語怎麼說的 發布:2025-07-14 16:25:10 瀏覽:719
我最喜歡吃牛肉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14 16:24:17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