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怎麼上
⑴ 如何開展以課前五分鍾展示做推動的閱讀教學的活動方案
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語文課上進行有效學習,達成語文教學目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探索,我認為,巧用課前五分鍾,不僅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激發閱讀的興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具體的闡述五分鍾的重要性,實施方法及其效果,從而使課前五分鍾成為一個集知識、興趣、視野、思維、表達、創新、理解、記憶、交際、合作等於一體的一個有效的教學手段,對語文教學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關鍵字】 小學語文 課前五分鍾 把握五性
【前言】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前以教師提問、檢查布置的預習內容為主,目的是為上好語文課打基礎。這幾乎已成為程式化的做法。學生也對此習以為常,不甚重視,不感興趣,收效甚微。在課程改革大潮的推動下,我嘗試探索著 「課前五分鍾活動」的做法,即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圍繞與語文課相關的內容,組織各種形式語文實踐活動。這一做法,學生積極踴躍參加,情緒激昂,不僅對普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而且為課堂上學生對新知的構建生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時,把握課前五分活動的五性原則,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語文素養起到積極意義。
【正文】
開展課前五分鍾活動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學生注意力拉回課堂,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沉悶死板,激發熱情、增長知識、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比教師一上課就一成不變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請大家打開課本x x頁……有效得多。那麼,要怎樣才能開展好這項活動呢?我認為主要突出以下「五性」。
一、循序漸進,突出內容形式多樣性
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不僅能激發、保持學生參與的熱情,也是拓寬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更是鼓勵學生創造力、想像力的有效手段。如果課前活動內容單調、形式單一,學生很快就會失去參與的興趣,活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才能獲得意料中的效果。所以我最初確定的課前五分鍾的內容是隨意的。如可說幽默笑話、猜謎語、詩朗誦、說新聞、說身邊人、身邊事等,其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愛上課前五分鍾這個小舞台。慢慢的放手讓學生自己當課前三分鍾的主人。我先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特長入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則新聞、一個笑話、一則謎語、一段佳句欣賞……不管是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可以成為課前五分鍾的內容。展示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根據自己選擇的內容,可以以課本劇、歌唱、評書、相聲、演講等等各種形式進行展示。這樣給學生的空間大了,他們的興趣自然高漲。為了讓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進一步提高,隨之我又提高了課前五分鍾表達的要求。從當初上台時表情的不自然,語言的吞吞吐吐,聲音的低如蚊蟲,到後來態度大方、姿勢端正,眼看聽眾、聲音宏亮語調抑揚頓挫的基本要求。從而,增強了自信、拓寬了視野,陶冶了情操,養成了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
二、人人參與,突出參與全面性
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前三分鍾並不是優秀學生的舞台,它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其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而產生的。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我要求同學們按照座位次序往下輪,每天兩位同學上台進行播報。如果時間允許,其他同學也可以自由補充播報。總之,播報的同學要認真准備,做到儀態端莊,發音準確,口齒清晰,語言富於感情,要淋漓盡致地展示口才與膽量。同時,通過聲情並茂的播報,小主播要把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和興奮點迅速轉移到這課前三分鍾上來,讓全班同學用短短的五分鍾時間走天下,看世界,開眼界,長知識。當然對於播報不合格的同學,第二天要重新播報,直到合格為止。這樣的要求不僅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進來,而且對於有些偷懶、心存僥幸、渾水摸魚、沒有自信的同學來說也是一種「硬性」的鍛煉,「逼迫」這他們勇敢地站上這個講台。
三、針對個體,突出學生差異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課前三分鍾是在富有生成性的開放空間中,使多數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以充分展示,盡顯語言文化的魅力。每個班都有後進生,經常會被老師們忽視。記得在的學生中就有這樣一個小女生,她特別膽小,在課堂上。從沒見她發過一次言。在課前五分鍾這個舞台上,她第一次站到講台上時一句話都不敢說,無論老師同學怎樣鼓勵,就是不張口,足足站了五分鍾。對於她來說可能恨死這個時刻了。如果這時我再嚴厲地批評她,我想她永遠都不會再有站在講台上的勇氣,對於她來說也許就是一種毀滅,課前五分鍾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為了鼓勵這個孩子,培養她的自信心,我對全班同學說:「瞧,有些緊張,但她今天能勇敢地站在這里,也是一種進步!讓我們把鼓勵的掌聲送給她,期待她下一次的進步吧!」話音剛落,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等第二次輪到她說時,她准備了一句話新聞,照著讀都沒有讀下去,我還是給予她鼓勵:「進步真不小,已經敢在講台上發言了!」第三次,她沒有脫稿,雖然磕磕絆絆,但是把新聞講完了,我依舊鼓勵她。等到學期末,她已經能脫稿進行簡單的演講了。我想如果沒有課前五分鍾這個平台,如果她的第一次發言被扼殺,那麼這個孩子將永遠埋沒在羞澀膽怯之中。一次成功的播報,培養了一位學生的自信心,也使其他膽怯的同學在心中消除了不敢大膽交流的心理,默默地期待下一次的課前五分鍾。讓「自信心」在所有同學之間盪漾,激發他們一比高下的「表演」慾望,人人爭當課堂的主人。
四、輔助教學,突出內容目的性
怎樣讓課前五分鍾的內容為我的課堂服務呢?我根據語文教材特點精心設計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如我在上《窮人》一課時,通過一道數學題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教學片段】——人教版第十二冊 《窮人》
師:同學們上課前老師出了一道題想考考大家,誰敢舉手!
師:你第一個舉手,就請你!看大屏幕。5+2=?
師:你真勇敢,在不知道題目的情況下勇敢的舉起了手?
師:把掌聲送給他!這掌聲有一點點是送給你作對這道題,但是這掌聲中更重的意味著什麼?是沖著你剛才的那份自信和勇敢。今天老師給大家出的這道題,就是想送給同學們一句話。一個人的一生中會有許許多多機會,有的人會緊緊的抓住機會,而有的人會與機會擦肩而過。這是為什麼呢?記住,機會往往屬於那些勇敢、自信而且有準備的人的。
師:好!剛才我們說了,(5+2=7)。這是一道數學題。數學有數學的運演算法則,但是我們語文有語文的理解方式。5加2還會等於幾呢?那麼我們今天就通過學習窮人這篇課文,來尋求這道題目的答案。
在這樣課前五分鍾里,通過精心設計內容、設置懸念,進行談話導入,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又為後面的學文做好鋪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如:根據教材單元的特點,每天組織兩名學生中的一位說與單元主題有關的內容進行演講。這一做法不僅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開拓思維,還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轉移到我的課堂上來,讓上課的效率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學會傾聽,突出互動評價性
《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小學高段的口語交際要求是「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從最初的課前五分鍾我就告訴同學們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課前五分鍾是一個獲取知識的舞台,只有認真傾聽,你才能把知識據為己有。同時,我還比較注重他們的評價能力。首先,我自己進行評價,給學生一個暗示該如何評價;接著,我指導上台學生簡單的評價,可以先從內容、語氣語速等方面入手,再慢慢對內容以及演講的整個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再次,我將評價的綉球拋向全班同學,讓大家都參與到評價中,對於敢於參與評價,樂於評價,發表意見的同學我都會給予特別的表揚。但是評價不能只講空話,不能只說「講的太好了!」「太精彩了!」要說出好在哪裡,給出的建議要對演講的同學有幫助。這樣就要求同學們聽的時候必須用心,用腦去聽;最後,還引導同學評價要有層次性,能力不等的同學要區別評價。世界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教我們:要「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在我看來,充分利用語文課前五分鍾恰好是減輕教師負擔,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之
【結論】
一首美妙的樂曲,總少不了優美動人的前奏。語文課前五分鍾,充分開發利用,巧妙創意,有效訓練,就猶如奏響了語文課堂教學主題曲的前奏。它是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它是一個集知識、興趣、表達、視野、思維、創新、理解、記憶、交際、合作等於一體的舞台。 「小舞台,大能量!」教學實踐也證明,只要我們巧妙利用,把握好活動「五性」,它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和氣氛,從而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精彩和生動。
⑵ 高中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後怎樣布置作業
布置活動感受,總結收獲等等
⑶ 怎樣組織語文課前活動
一、具體方法
第一步:從第一學期開始按順序每節課由兩位學生作課前說話訓練,基本要求:態度大方、姿勢端正,眼看聽眾(可使全班同學感受到你的目光),不抓耳撓腮。聲音宏亮,口齒清楚,語速適中,語調要有起伏頓挫。在內容要求上相對較松,自選題材,從報刊、雜志上摘抄精美小品文,哲理小故事,新聞小綜述,或者語文小游戲等均可。但對基本要求卻要一絲不苟,先由教師示範評議一兩次,以後均由學生評議、打分,教師總結後將分數記入記分冊平時成績欄。
第二步:放假前告知學生下學期課前活動的形式及要求,可以安排學生在放假期間做些准備工作。新學期,教師先在班裡作一次示範演講,並從演講稿的內容和演講技巧方面作一次輔導。從第二周開始,由學生根據班級和校園內的熱點問題自己寫稿,並且完全脫稿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後,其他學生從演講稿的內容和演講技巧等方面進行講評,教師小結,並將其作為一項平時成績記載。
第三步:在學生已有一次幼兒園、小學見習經歷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選擇幼兒園或小學語文教材上的一篇內容,設計一個教學小片段,並運用所學教育教學理論簡述設計意圖。其他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學、教育學和語文教學法的有關理論進行講評,教師總結。
二、具體作用
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語文課前活動除了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之外,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教材、內容距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語文課前活動就是在「死塘」中注入了「活水」。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展示,台上學生投入,台下聽眾認真,對講得精彩的地方,聽眾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短短的幾分鍾,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開始語文課的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以前,有的學生不愛閱讀,有的學生閱讀面很窄。開展活動後,學生課外閱讀面廣了,閱讀的目的性也增強了,還學會了如何從閱讀中積累資料,如何做讀書筆記,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在閱讀中獲得了益處,感受到了樂趣,閱讀興趣更高了。
(三)提高了學生寫作及講評的水平。
學生平時寫作文大都是為了應付教師這唯一的讀者,所以抄襲現象嚴重。開展語文課前活動後,讀者變成了全班同學,學生壓力增大了,寫稿的嚴肅性也增強了。同時,學生的當堂講評也得到了高度重視。孰好孰差,孰強孰弱,大家各抒己見。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同學間的不斷爭論中逐漸提高。
(四)加強了學科間的融合,鞏固了教育理論的學習。
教育理論一向是師范學校的學生不容易產生興趣的科目,語文課前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體會到了理論源於實踐同時應指導實踐的意義,增強了理論學習的興趣,並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提高了實踐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五)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開展活動前,有的學生一站起來發言就滿臉通紅,一站到講台上更是手足無措,大腦一片空白,更不要說跟台下的同學交流了。通過三年多的語文課前活動訓練後,站在講台上的學生穩重大方,侃侃而談,教學小片段設計得短小精悍,組織得游刃有餘;台下同學熱情高漲,講評的語言也越來越精彩紛呈,讓人耳目常新。應該說,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大幅度提高。
偶有教師到我班裡聽課,總會對學生的表現大加贊賞,每逢此時,我會和學生一起感受快樂,體驗幾年長期不懈堅持課前活動帶給大家的收獲的幸福感……語文課前活動,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呢?
⑷ 亮亮在閱讀課本時,對「在金屬活動順序里,位於前面的金屬能把位於後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
(1)因為鉀性質活潑,常溫下,能與水與氧氣反應,所以要保存在煤油中.
故答案版為權:常溫下,鉀能與氧氣及水反應
(2)從實驗②的現象分析,用小刀切下一小塊鉀,說明鉀的硬度小;投人蒸餾水中,鉀塊立刻熔化成銀白色小球,說明熔點低,能與水反應生成可燃性氣體,說明能與水反應.
故答案為:硬度小,熔點低,能與水反應.
(3)依據題干中的實驗的敘述可得到以下信息:鉀放入硫酸銅溶液中,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鉀和氫氣(因為生成可燃性氣體即是氫氣,溶液能使酚酞變紅即是鹼性的氫氧化鉀生成),氫氧化鉀再和硫酸銅溶液反應(藍色沉澱即是氫氧化銅),化學方程式為:2K+2H2O═2KOH+H2↑ 2KOH+CuSO4═Cu(OH)2↓+K2SO4
故答案為:2K+2H2O═2KOH+H2↑ 2KOH+CuSO4═Cu(OH)2↓+K2SO4
(4)由實驗事實可知前面的金屬也不一定能把後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故答案為:不一定.
⑸ 人教版 高中英語 讀前活動的設計
要根據你的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定。介紹,說明型的文章skimming和 scanning都行。因為結構清晰,內容淺顯,比較好入手。敘事型的scanning比較合適
⑹ 閱讀課教案中的導入活動和讀前活動有什麼區別還是差不多
有區別,比如根據文章題目或者圖片猜測文章主旨大意就屬於讀前活動,不屬於導入活專動。像課前復習、屬作業檢查、值日生報告、文章內容相關視頻播放就屬於導入活動。我的感覺是導入活動還沒有深入涉及到閱讀文章的內容,而讀前活動就和文章內容緊密聯系。我也在研究這兩者的區別,還沒有查閱到專業人士的解釋,我們可以共同探討一下。
⑺ 早期閱讀類集體活動前,教師應該預設哪些內容
今天,教師應怎樣預設活動
課程指南明確指出:「教師預設和幼兒生成是幼兒園課程形式的主要方式。」生成活動的提出,是二期課改的一個亮點。但我們在平時操作中比較重視生成活動的內容,但同時我覺得不能忽視預設活動,預設活動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同樣有相當份量的一塊,應該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那麼,研究應該怎樣來預設活動?有是如何來看預設活動的效果呢?我談談個人的理解和一些想法。
一、預設的依據:
預設活動是老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因此,教師的預設要認真思考,精心選擇,使預設活動既符合幼兒實際,有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預設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幼兒成長中一些必須具備的經驗
我們在強調尊重兒童學習發展規律的同時,要結合培養目標和本班孩子的實際,充分考慮兒童的發展需要,對幼兒成長中一些必須具備的經驗進行預設(主要依據綱要的要求和指南中提出的基本經驗)。
如生活活動中要求幼兒具有「學習保護自己,體驗安全生活的重要」的基本經驗,那麼,在我們的體鍛活動中,會遇到走高蹺,以往走高蹺都是拉著繩子一步一步往前走,這是孩子的已有經驗,而為了提高孩子走高蹺的技能,在鍛煉中提出利用各種不同大小、高低的罐子、瓶子等做成高蹺,在水泥地上擺成梅花型讓幼兒在上面行走,怎樣走得穩不讓自己摔下來,這就需要讓幼兒了解一些安全常識,懂得避開危險,會簡單的自救與自助的方法等就十分必要。
2、孩子們共同的興趣和關注的熱點
孩子關注的熱點往往是與他們的興趣、需要密切相關的。實驗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設計活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國慶長假結束以後,孩子們對旅遊的話題非常感興趣,老師抓住這一熱點話題設計了「旅遊真有趣」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嘗試多途徑收集信息,樂於分享交流。.活動中,通過展示交流,孩子們還提出了許多諸如「為什麼天這么熱,在黃山上還要穿棉衣?」「為什麼我們上海這么熱,而昆明卻四季如春」等有趣的問題。正因為老師抓住了熱點問題,因此,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高,思維、表達和傾聽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3、從幼兒的生成活動中轉化而來
如果我們平時做一下有心人,就會發現孩子中有許多生成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反映了孩子的興趣需要,教師可以從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抓住挈機進行預設。
如:主題「鞋子」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發現了不同鞋子的鞋底花紋是不一樣的,不同類型的鞋子的面料為什麼也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根據不同需要穿不同類型的鞋子?為了將幼兒的經驗整合,進一步激發探索興趣,老師根據孩子生成的問題,進行了預設。採用和幼兒一起做實驗的方法,如:在體鍛中同時讓幼兒穿皮鞋、跑鞋,讓幼兒自己去體驗感受,從而和幼兒一起去尋找到問題的答案。通過活動,即使幼兒的興趣得到了滿足,又使幼兒的知識經驗得到了整合和提升。
二、如何看預設活動的效果
先,我們必須明確:既要關注幼兒生成,又不能忽略預設,預設和生成同樣有價值;其次,我們所說的是在二期課改背景下的預設,在內涵上賦予了預設新的意義,評價的視角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如何看待預設活動的效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目的性
有教師提出,新課程就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是否還需要強調目標?
我們認為:作為預設活動,應該要有明確的目的,而且目標是建立在「最近發展區」上的。教師對所要達到的目標應該清晰明了。這里的目標有兩層含義:
① 從孩子需要的角度看:在活動中給孩子的關鍵經驗是什麼?促進孩子哪方面的發展?
② 從老師設計的目的看:在主題活動的長河中,本次預設的重點是引發思考,還是交流經驗?是深化主題,還是解決問題?如:科學活動「 沉與浮」小實驗的活動目的是引發思考,而在主題活動鞋子的其中一個活動內容「不同鞋子的作用」通過親生經歷以及平時的觀察中,通過交流活動的目的是交流經驗,這里,我做這樣的區分,並不是把他作機械的割裂。因為在一個活動中,印發思考交流經驗等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老師在預設時就一定要清楚活動的主要目標,並能把目標隱含在材料、內容、方法、過程中,使之轉化為幼兒的經驗也能力。
2.挑戰性
有認認為:新課程強調兒童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孩子有快樂的體驗,那麼是否就不要挑戰,以免給孩子造成壓力和負擔?
我們說,預設活動既要符合幼兒當前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是符合孩子「最近發展區」的活動,是對幼兒原有經驗的提升。
如大班生活活動「關愛身邊的人」老師發現幼兒對「哪些人在關心自己?是怎樣關心的?」知道得很多,而對自己怎樣關心別人,卻講得很少。於是老師預設了對幼兒富有挑戰的活動「我愛爸爸媽媽」。並建議孩子去調查,結果,孩子們找到了許多關心爸爸媽媽的辦法,大大豐富了談話內容,也使關愛身邊的人情感培養落到了實處。
3.開放性
預設活動是教師預先設計的,相對是高結構的,怎樣體現開放性呢?
我認為:首先可以在預設活動中給孩子留有生成和發展的空間,使預設與生成融合在一起;其次,預設活動的結構往往隨著內容、性質、要求的不同,呈現出多種結構,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
如鞋子主題中,鞋子的分類,雖是預設的,但活動是開放的,在分類中,可以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進行分,也可以根據觀察到東西進行分,在孩子討論的基礎上,老師適時提供一些圖象,以及做鞋子中所需要的材料,並啟發和幫助幼兒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4.靈活性
預設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如何體現靈活性?這是指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孩子的需要和當前的情景,及時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從而真正體現讓課程追隨孩子,做到有計劃,但不刻板,有調整,但不隨意。
如大班體育游戲「跨過一定高度的障礙跳」預設活動是練習幼兒在一定距離一定高度的雙腳障礙跳,但活動中發現孩子未盡興,這時老師靈活地增加了難度,根據不同孩子的能力進行調整一定距離的一定的高度。於是,幼兒又投入新的內容中去,從而滿足了幼兒的運動要求。增加的內容既體現了幼兒的挑戰,又體現了教師組織的靈活性。
附案例:影子一樣長嗎?
教師預設——引入新主題
老師適時地在教室內利用窗簾,跟孩子玩起了手影游戲,到室外玩踩影子游戲,引起幼兒新的興趣
幼兒生成——提出問題
游戲中,幼兒發現隨著老師動作的變化,影子有長短變化,從而提出了許多問題:人有影子,其他東西有影子嗎?人高影子也長嗎?
教師調整——點撥指導
建議三個高矮不同的人結伴比影子,適時提供了繩子、竹竿、木棒、筷子等工具讓孩子進行測量、記錄、統計、交流,並對測量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適時地啟發:你們幾次量出的結果都不一樣,是不是量法有問題?
孩子反應——探索發現
孩子們經過觀察分析,找到了問題,採用了首尾相接的辦法,發現上午的影子比中午的影子長。幼兒提出了新問題:下午的影子是長還是短呢?
從而中我們可以看到:
1.活動的目的是清晰、適宜的。老師心中既有清晰的目標意識,有能在過程中充分關注孩子的需要。由於目標定位是自主的探索活動,因此,組住形式是寬松的,孩子學習是自主的。
2.測量影子的活動對幼兒是有挑戰的。孩子們對影子的長短已有了一定的興趣,但要通過測量得出比較精確的結果,這對幼兒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而教師適時地提供尺、木棒等測量工具,又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成為可能,是在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
3.活動的形式是開放的。老師擯棄了刻板的教授方法和活動模式,而讓孩子自由結伴,自主選擇工具和測量方法,自主商量、討論、質疑、交流;老師的提問和啟發也是開放的:上午的影子和中午的影子一樣長么?用什麼辦法知道自己最長的影子和最短的影子呢?幾次量出來的結果都是不一樣的,是不是測量方法有問題呢?從而有效的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幫助孩子解決了困難。活動結束前,老師有適當留有疑問:影子還有許多的秘密在等著我們去發現,激起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促使新的問題生成,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相互融合。
4.活動的組織實施是靈活的。無論是材料的提供還是啟發指導都是靈活的,當發現孩子有測量要求時,教師及時提供材料、當孩子良法有問題時,教師適時點撥,提醒幼兒互相觀察,從而發現並運用首尾相接的辦法。
總之,整個活動教師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幼兒是自主而積極的,活動內容既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已有經驗,又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⑻ 英語中的熱身活動與讀前活動有區別嗎
warm up 可以運用到任何一堂課,在每節課的最開始,任何年齡階段的英語學習都可以版。可以是復習上節課的內權容,游戲,歌曲,話題討論等。
pre-reading 只是針對閱讀文章的,和你今天所講的閱讀的主題必須密切相關的。
⑼ pre-reading是什麼意思
pre-reading意思是讀前(活動),課前閱讀
一、讀前
Text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reading, while reading and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基礎前期的課文教學活動可分為讀前活動、讀中活動和讀後活動。
二、課前閱讀
The Application of Pre-reading Activity Design in Reading in High School
閱讀前活動設計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9)初中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怎麼上擴展閱讀
表示閱讀的英文:
一、peruse
英 [pəˈru:z] 美 [pəˈruz]
vt.研讀;(尤指)細閱
A of the report is available for you to peruse at your leisure.
現有一份報告,供你閑暇時細讀。
二、reading
英 [ˈri:dɪŋ] 美 ['ri:dɪŋ]
n.閱讀;讀數;宣讀;讀物
v.讀( read的現在分詞);看懂;理解;顯示,標明
He needs more help with his reading.
他在閱讀方面需要更多的幫助。
⑽ 初中英語閱讀課要怎麼上有一篇關於日本地震的閱讀材料,沒有標題,但生詞多,應該怎樣設計三個讀前活動
生詞太多會造成學生閱讀困難,學生也會失去興趣。
建議找一些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的文章,生詞不超過3%且能夠通過上下文能猜測出詞義。